看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
看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脉象,虽然它本就是具有形象的,可如果想用言语表达,却不简单。
古时候没有照相、录音、录影等技术,更没有如今之电脑绘图等简便的显示和画图方法,若要用文字形容一个脉象给学子们了解,有相当的困难。因此,中医的先圣先贤们,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水流……等,找出许多很贴近的形容词语,用来形容脉象,使后世的中医学子们能够以较轻松的方式,掌握脉学的丰富知识。
在这儿,笔者选一些古时候医生们形容脉象的词出来,由此希望能了解古人在使用语词上的天才。
“来、去、疾、迟”,脉由沉部向浮部跳出来的感觉叫“来”,由浮部向沉部回去的感觉叫“去”。有力的、快速的叫“疾”,无力的、慢速的叫“迟”。
《伤寒论·平脉法篇》:“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形容了把脉之时,如果发现它从下往上跳出时的脉状快速而且有力,可从上往下的脉状慢速且无力的就是“内虚外实”,相反的,就是“内实外虚”。
“大、小”,就是脉动有大的、有小的样子。在脉管的底部感觉脉之“本”,在脉管的上面感觉脉的“头”。《伤寒论·平脉法篇》中“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荣、卫之气有强盛的、有衰弱的;强盛的用“高”、“章”、“纲”形容;衰弱的就用“惵”、“卑”、“损”来形容;荣、卫之气正常的、不强也不弱的,用“缓”、“迟”、“沉”形容。
《伤寒论·平脉法篇》中,就使用这样的形容词:“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把脉的时候,想要知道病气之在表、在里,需要在寸口的浮部或沉部去探寻。这可以用指头压按以感觉它们,按压的力道应该如何,用什么词来形容呢?有一种叫作“菽”的豆子,属五谷类;聪明的医生们就用菽的重量来形容下指的力道:“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不同的部位还代表了不同的脏腑部位。
光是感觉脉动在浮部、沉部的状况下,就有许多不同的脉象用以形容:例如“濡脉”、“弱脉”、“革脉”、“牢脉”、“实脉”、“散脉”、“芤脉”、“伏脉”。
无力的脉,如“浮而无力,谓之‘濡’。沉而无力的,谓之‘弱’。浮中沉俱无力,按之且大,涣散不收谓之‘散’”。
极度有力的脉,如“浮而极有力,谓之‘革’。沉而极有力,谓之‘牢’。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谓之‘实’。”
还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按之至骨,推寻始得,谓之‘伏’。”
这些都是以浮沉的部位,兼以形状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脉名。
把脉,还要看脉的跳动速度。脉跳动的速度,也有不同的形容词,可用以叙述;可以用“迟、数、缓、疾、结、促、代”等来形容它们。古人没有钟表,不能用钟表数秒,他们却知道用每次呼吸的心脏跳动次数,又叫作“至数”,来形容脉的跳动速度。
古时候的大部分医生都是修道人,都有打坐炼功的习惯,所以他们的呼吸比较匀称。于是,用自己匀称的呼吸,以一呼一吸叫作“一息”,计算病人的脉动在医者的一息之间有多少次的跳动,例如:“一息三至,谓之‘迟’。一息六至,谓之‘数’。”
如果医者的呼吸,一息之间,病人脉动六次,就是“数脉”,而一息之间,病人脉动三次,就叫“迟脉”。
现今的中医都知道,数脉主阳,在府,主热;而迟脉主阴,在藏,主寒。中医使用鉴别病证的方法治病,就是以称之为“八纲”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来看病,以及开处方疗治;有了这些好的方法,就已经能轻易的掌握病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病,到中医这儿就都能治的原因所在。
又如:“一息四至谓之‘缓’。一息七至谓之‘疾’。”这说明了正常的脉,叫作“缓脉”的,是一次呼吸有四跳的,匀称的呼吸一分钟约十八次,每一次呼吸有四跳的话,就是一分钟跳七十二跳,和现代人云之脉动完全一致。而一次呼吸脉有七跳的,那就是太快了,不能再用数脉的名,就用“疾”来形容。
又,如果脉跳动的不规则,就属不正常的,集合至数兼跳动的不规则而命名“促”、“结”、“代”等脉象:“数时一止谓之‘促’。缓时一止谓之‘结’。至数不乖,动而中止,不能自还,须臾复动,谓之‘代’。”
脉跳动的大小形状,也可用以形容特殊的脉象,“芤、洪、滑、弦、紧、虚、实、微、濇、细、软、弱”等都属这种。
随意举几个例子:例如《脉经》记载的“芤脉”就说它“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也有人用“如葱管之状”来形容“芤脉”的。“芤”是一种类似葱的植物。“弦脉”是“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而“紧脉”则“数如切绳状,如转索之无常”。又例如“实脉”是“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微脉”则是“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濇脉”却是“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其实,脉的形象还有很多难以完全掌握而辨别得清的。所以,聪明的古中医,将脉象中有相似而难以分辨的,都聚在一起,让我们能有较清晰的分辨。
例如“浮脉”与“芤脉”相类似,而“芤脉”又与“洪脉”很类似;“弦脉”与“紧脉”也很相似,且“革脉”、“牢脉”与“实脉”也相类似;又“滑”与“数”相类,“沈”与“伏”相类,“微”与“濇”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等,让人能用比较的方式,分辨它们的类似与不同之状,就能掌握与了解脉象。
脉的跳动速度,有极不正常的,也有形容的方法。例如“离经”脉、“夺精”脉、“死”脉、“命绝”脉等,都是脉跳动得失去原有的生理了。
《难经》有:“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及“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一呼就是形容“一息”的一半。量测病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动的次数,一呼有两跳,就是“一呼再至”、一吸又两跳而“再至”,即是一息之间有四跳的意思。
这种脉象极度不正常的速度改变,也意味着人何时可能死亡。所以有“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的预测方法。认为人的脉象发现了“损脉”,“从上下者”由上面的病情“皮聚毛落”,而到了下面的病情“骨痿不能起于床”的人会死。而在脉象中发现了“至脉”,“从下上者”,由下面的病情“骨萎不能起于床”,到了上面的病情“皮聚而毛落”之时会死亡。
《伤寒论》有一些关于脉象大小形状有趣的形容词。列举几种:(a)浮大有力,且速度快,有向上踊之象的“蔼蔼如车盖”,属于“阳结”之脉象;古时候的车子行走快速时,上面的蓬盖大,而且动荡的幅度也很大。(b)沉石有力、沉迟强硬,并且有似堆积的样子,“累累如循长竿”属“阴结”之脉;好像摸寻长竹竿上面的竹节,累累然。(c)脉浮而无力的“瞥瞥如羹上肥”属于“阳气微”的“濡脉”,形容得很有趣,像浮在浓汤上面的小块肥肉一样,轻而浮,无力的样子。(d)脉沉而无力的,“绵绵如泻漆之绝”的、前大而后细之“荣气微”的弱脉;形容像油漆似的、细细的流下来,有一种像要断绝了似的,那种很弱、很无力的样子的脉象。(e)脉细小,难于寻按的,“萦萦如蜘蛛丝”,浮中沉取都似有似无的微细欲绝状的脉,属于“阳不足,而且阳气衰”的微脉;形容它有如蜘蛛丝般缠绕着的,很细、很微小的样子的脉象。
还有,当生命非常垂危了,会出现的脉象,叫作“怪脉”。有些书中有“七怪脉”,也有些书中有“十怪脉”的说法。
“七怪脉”即:“雀啄、屋漏、弹石、解索、鱼翔、虾游、釜沸”等;此外,再加上“偃刀脉”、“转豆脉”和“麻促脉”等三种,合起来就叫作“十怪脉”。它们都反映了脏气将要断绝、胃气将要枯竭的危重状况。
现在仅举几个例子解释如下。只要想一想那个形容词,就可以知道古人的描述是多么地贴切:(a)“屋漏脉”,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且间歇时间不均匀,像下雨天的屋漏,水滴下来的节奏不齐之状。(b)“雀啄脉”,脉象急,速度快,而且节律不均匀,停止后又再动起来的样子,像雀鸟啄食之状。(c) “鱼翔脉”,脉搏动的似有似无,像静止的鱼,只有那些鳍的轻微游翔之状。(d)“虾游脉”,脉自底部向上部跳动时,隐隐约约,自上部向底部回去时,一跃而消逝,如虾之游动的样子。(e)“转豆脉”,又称为“转丸脉”,脉来去不定,捉摸不着,如旋转的豆子之状。
脉象的形容语汇,由以上所举的少数例子,可以知道,古时候的中医观察事物,够仔细、够翔实。他们把事物的表现性状,跟脉象连结起来的高深功夫,也是很了得。
由此,也可见到,中文字使用之时是那么的多采多姿。 易医同源.学习.谢谢! 謝謝樓主,收下慢慢學習 謝謝樓主分享,非常受用 太精辟了。支持楼主的更好的资料! 精辟,精辟。 太精辟了。支持楼主的更好的资料 感谢楼主无私分享 感谢LZ 无私奉献 太精辟了。支持楼主的更好的资料! 謝謝樓主分享 太精辟了。支持楼主的更好的资料! 文字
確實如傳說的驚天地泣鬼神呢 謝謝樓主,收下慢慢學習 看古中醫形容脈象文筆很棒多數人不會把脈
不如畫圖說明 左右寸關尺 上中下來得貼切 有功底的 学习了 謝謝樓主,收下慢慢學習! 學習了 把脈真要功夫也 不簡單 无力的脉,如“浮而无力,谓之‘濡’。
沉而无力的,谓之‘弱’。
浮中沉俱无力,按之且大,涣散不收谓之‘散’”。 謝謝樓主分享,学习了! 支持楼主的更好的资料 慢慢的学,谢谢了 学习一下,医卜同源 好东西,,收下了,慢慢學習 太精彩了,感谢楼主解惑。 受教,有趣,谢谢。
呵呵 感谢好贴,,,学习了,,, 中医博大精深! 想学,但一直没有{:3_243:}
多谢楼主,学习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