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调雨顺 发表于 2010-5-27 21:47:13

风水故事四--弃地葬坟

在风水学中大抵分为三类,一曰:形家,二曰:法家,三曰:择家。形家是一种单独的派别,他们认为风水最重要的就是地理形势,只要地理形势好,随时葬下都能发达,没有什么罗盘理气之说,更谈不上三合、玄空之类的理论方法了。法家则是另一种派别,他们推崇形势与理气结合,这中间又分为三合派、玄空派、辅星派、易盘派等,都是在形势的基础上,再进行消砂纳水,收山出煞的,他们认为即使地理形势上等,而不得天时地利的埋葬与弃尸无疑,形势好固然好而理气不合,吉地凶葬等。择家多是以选择为主的派别,他们认为亡人之命与坐山,并与后人的八字最为重要,只要地理形势过得去,只要选择了吉利的时空,就能得到吉应。风水学发展到现在虽然还没有大成,但地师们都在加强三家的理论修为,只是个人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在福建莆田南寺附近有一处坟地,四山环绕,来龙强大有力,左右迎送,开帐过峡,三分三合,来龙曲曲而至并向后回头,而成顾祖之象,水城玉带之形,案山三台秀峰,前列一字横案,青龙回盼,白虎低头内收,并有牙笏,堂局宽大端正,八国紧锁而不透风,按形势派理论,此地可出宰相,无论何人、何时葬在此地,都会有此应验,可是,此地由当地一富家所葬祖坟,但葬后二十年间,其家子孙不但书香蹭蹬,而且害眼疾,有很多人都失明了。一天有一位陕西的老道云游至此,富家聘其地师为其观坟,地师说“就是这所祖坟对你家的影响,所以出瞎眼之人,你赶快迁走它,方能平安”,富商听后,就叫地师为其择地迁坟,于是地师在青龙砂上找到一处吉穴,迁葬了富家之坟,说也奇怪,富家迁坟不到一年,其家的之人不仅不再患眼疾,而且得过眼疾之人竟然都全愈了,富家感恩不矣。当地有一个穷书生名叫陈俊卿,无资购地葬父,于是就请这位地师为他在富家迁走后的旧穴中安葬了父亲,几年之后,陈俊卿家不但没有招祸,而且他还考上了状元,后来还仕至宰相。
    这里面有几种说法,一是富家无福享受这一个佳穴,二是富家葬坟时不合理气的三元九运,而成吉地凶葬,三是陈俊卿是有大福之人或是天上星宿下凡,就算是他人葬下的坟地,也会让出来给他安葬父亲,四是富家以前所请的地师水平不高或只重形势,所以葬后才出瞎子,五是地势穴位不和富家的八字、所选择的日子不吉等等。不过无论是处女地或旧地只要形势与理气相合,无论是什么人安葬,均应有吉应,吉应的大小,就得看主家的八字,也叫福德吧。

琴箫易书僧 发表于 2010-5-27 22:54:17

先坐下来,听诸位老师高见。

老碧 发表于 2010-5-27 23:01:21

有福之人居福地。

张恒溢 发表于 2010-5-28 02:22:18

龙各有主嘻嘻嘻

cup 发表于 2010-5-28 07:12:58

有亲人在莆田, 有空时去看看, 听说是个好地方。。。。。。。

明易吉秋 发表于 2010-5-28 08:20:48

在风水学中大抵分为三类,一曰:形家,二曰:法家,三曰:择家。形家是一种单独的派别,他们认为风水最重要 ...
峰调雨顺 发表于 2010-5-27 21:47 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common/back.gif


    请问楼主,能提供此地的图片和坐向、来水与去水么?此种地先葬者凶而后葬者福,很有研究价值。此类地张九仪先生提到过。

峰调雨顺 发表于 2010-5-28 15:23:10

各位老师真不好意思,我个人手头也没有图片。

高隐 发表于 2010-5-28 18:00:07

有福之人居福地。

wafs 发表于 2010-5-28 19:08:14

在莆田什么地方,请指教, 有空时去看看, 听说是个好地方。。。。。。。

永恒我心 发表于 2010-5-28 23:01:15

真是福地等福人啊!!!

川山透地 发表于 2010-5-29 09:38:45

以福主八字不合即使葬也不能得福。或则在选时上克泄龙山所以不发。

所以

zhtyu 发表于 2010-5-29 10:10:11

先坐下来,听诸位老师高见。

阿里 发表于 2010-5-29 10:26:46

福人居福地

linco112 发表于 2010-5-29 10:47:09

真是福地福人居啊!!!

zhangwen 发表于 2010-5-29 10:53:29

福人葬福地,福地等人来,就是这个道理吧

石易 发表于 2010-5-29 11:02:56

回复 1# 峰调雨顺

地理之催與蔭離不開天時﹝運﹞、地靈﹝形巒分金﹞、人傑﹝八字﹞,如果離開這些就如瞎子摸象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提供參考

hxc240 发表于 2010-5-29 21:54:04

真龙等真人 等吉人

丹竹子 发表于 2010-5-29 22:00:48

在风水学中大抵分为三类,一曰:形家,二曰:法家,三曰:择家。形家是一种单独的派别,他们认为风水最重要 ...
峰调雨顺 发表于 2010-5-27 21:47 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common/back.gif

陈某何朝代时的状元?

观云 发表于 2010-5-30 08:24:12

都有道,也有理!!

易尘子 发表于 2010-5-30 09:55:12

听各位高见!

sxhty 发表于 2010-5-31 23:00:51

地理之催與蔭離不開天時﹝運﹞、地靈﹝形巒分金﹞、人傑﹝八字﹞,如果離開這些就如瞎子摸象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提供參考
有理!

ruanyongjian 发表于 2010-6-1 08:32:25

真是福地福人居啊!!!

张阳 发表于 2010-6-1 09:10:54

真是事实么?

mingyuegege 发表于 2010-6-1 09:53:40

出来乍到,向各位学习了

得失随缘 发表于 2010-6-1 10:46:18

这里面有几种说法,一是富家无福享受这一个佳穴,二是富家葬坟时不合理气的三元九运,而成吉地凶葬,三是陈俊卿是有大福之人或是天上星宿下凡,就算是他人葬下的坟地,也会让出来给他安葬父亲,四是富家以前所请的地师水平不高或只重形势,所以葬后才出瞎子,五是地势穴位不和富家的八字、所选择的日子不吉等等。不过无论是处女地或旧地只要形势与理气相合,无论是什么人安葬,均应有吉应,吉应的大小,就得看主家的八字,也叫福德吧。

读了这段文字,感叹大家别折腾风水啦,乐天安命吧,福人葬福地何用赖布衣

chiawen2277 发表于 2010-6-2 00:44:04

看来还是广积阴德才是最重要的啊.....要不然一个总做坏事的人,祖先葬得好地得大富大贵也是天理不容的吧.....

rshzhang 发表于 2010-6-2 08:25:18

莆宋贤相少师魏国公陈俊卿
陈俊卿,字应求,号六梅,行十四,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生,莆阳阔口街后浦边巷人。俊卿幼庄重,不妄言笑,性敦厚,识大体,七八岁自知为学,十二岁能诗。

  俊卿幼有遐志,少具异秉,益自刻厉,力学不辍,日诵千言,学问长进。家居奉侍生母,有孝名。绍兴七年(1137)举乡试第二人,八年,年仅二十六岁的俊卿以乡举试礼部,莆中大魁(状元)黄公度,亚魁(榜眼)陈俊卿。主考官朱震、张致远读俊卿所撰《省试天子以德为车赋》,叹曰:“公辅器也!”将置首选,而同列有异者,乃屈居其次。高宗召廷对,语状元、榜眼曰:“卿土何奇,辄生二卿?”俊卿对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备受高宗称赞。俊卿初授文林郎,泉州观察推官,“服勤职业,不以科第自高”。太守汪藻叹服其贤,以为不可及,秩满,改宣义郎。再调,为学馆清选,时奸相秦桧用事,察其不附已,遣为南外睦宗院教授。以母卓氏卒,未行,驰归莆阳守孝。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二十二日,秦桧因病结束了自己的罪恶生涯,被秦桧贬岭南达七年之久的黄公度,立拜吏部考功员外郎,俊卿也以秘书省校书郎即召在馆。陈、黄二人自幼相交莫逆,同年登第后一样仕途坎坷,而今将共赴临安上任,不胜悲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高宗为培育太子伯琮(即孝宗,时为普安郡王)早日成材,应大臣赵鼎之请,特旨选派学富才赡的大臣作为赞读,命择馆职端厚静重者辅导。俊卿除著作佐郎、兼普安郡王府教授,寻迁著作郎,讲经辄寓规戒,正色特立,伯琮纳之,在郡二年,未尝私交一谈。历司勋礼部员外郎、除监察御史,国子监丞朱倬荐俊卿为殿中侍御史。作为谏官,首言“人主以兼听为美,必本至公;人臣以不欺为忠,必达大体。御下之道,恩威并施,抑骄将作士气,则纪纲正而号令行矣!”疏劾秦桧余党韩仲通,刘宝等人,一一罢黜。引今附古,词诣温厚,而正直之气凛然不可犯,朝野肃然起敬。

  绍兴三十年(1160),汤思退主和固位,巧诈倾邪,秉政无状,公论沸腾。俊卿独奏言:“思退文艺有余而器识浅暗,不足以任天下之重。”高宗诏罢思退。三十一年春正月,疏劾杨存中久握兵柄,尤以裒敛,交结得幸,士卒嗟怨,高宗为罢存中。力荐“张浚忠荩,白首不渝。……得人士,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也。”帝感悟,召浚守建康。内侍张志为阴沮用兵,且劝高宗幸蜀,俊卿抗言请以军法斩之,高宗惊谔曰:“卿可谓仁者之勇。”除权兵部侍郎。时犯淮金之完颜亮死,新主立,乞修旧好,宋朝臣多附和议,独俊卿论及“臣以为非独名分可正,而岁币亦当可减,惟在朝廷先定规模,有以俟之。”俊卿又向高宗陈选将练兵之策,戍守屯田,戒贪暴。省浮费,信赏罚,抑侥幸,以振国威。


陈绍许 8:56:26
孝宗隆兴元年(1163),俊卿上《为国之要》疏:“曰用人、曰赏功、曰罚罪,而所以行之者一,曰至公而己。故古人善为国者,贤不以往仇而弃,愚不以亲而用,赏不以远而遗,罚不以近而免,盖不敢以一己之私,废天下之公也。”孝宗初授禅位,慨然有恢复志,以俊卿忠义奋发,沉静有谋,特授中书舍人,以本职充江淮东西路宣抚判官,兼权建康府事。是年冬十一月,召入奏事,俊卿复陈十事:“一曰定规模,二曰振纪纲,三曰励风俗,四曰明赏罚,五曰重名器,六曰遵祖宗之法,七曰杜邪枉之门,八曰裁任子之恩,九曰限改官之数,十曰蠲无名之赋。”备受孝宗嘉纳,改任礼部侍郎兼参赞军事。其时张浚兵败符离,抗章待罪,俊卿亦奏请从坐,孝宗曰:“朕任卿不改也!”然终因思退、穑等近侍所挤,俊卿亦累章请罪。隆兴二年五月,除宝文阁待制,知泉州,复以自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乾道元年(1165),思退贬死,孝宗思念俊卿忠谏,面对太学生数百人伏阙下拜疏请起之(俊卿),诏复命知泉州。未至,正月,召俊卿赴阙,孝宗慰劳再三。俊卿极论朋党之弊,力劝孝宗“察群情之所欲者行之,所甚恶者去之,捐其所甚爱,谨其所可戒,审真伪,辨忠邪,从谏任贤,以格天心,以作士气,庶几戎狄畏威,不敢侵侮。”俊卿忠直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此举让孝宗大受感动,除吏部侍郎,寻兼侍读,同修国史。(
UID4514 帖子29566 精华87 积分23137 威望518 点 金钱844 元 鲜花1 朵 存款0 元 阅读权限210 来自闽中 在线时间2532 小时 注册时间2005-9-3 最后登录2009-5-11 查看详细资料


陈绍许 8:57:35
南宋抗金名相陈俊卿
  


林立群
  



  今莆田市东郊阔口村的“玉湖陈氏祖祠”内有一副柱联。写道:“清忠亮直抗金良相;节义文章扶宋名臣”。“良相”,指的是“丹心碧海,尽忠报国”的陈俊卿;“名臣”,指的是“坚贞不屈,杀身成仁”的陈文龙。文龙乃俊卿的五世从孙。他们二人分别以宋高宗戊午科(1138年)榜眼和度宗戊辰科(1268年)状元入仕,最后同登宰辅职位。“祖祠”围墙外的“泓澂”亭还有一副石柱联。写道:“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显示了玉湖陈氏乃出自宋代的名宦世家。莆田县江口镇孝义乡建有“二相堂”和“百龙阁”,祀奉的也是这二位抗金、抗元的左海名臣。
  陈俊卿,字应求,号六梅。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卒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寿七十四。“幼庄重,不妄言笑。父死,执丧如成人。”①知书识礼,事孝躬亲,颖慧过人。十二岁作《咏砻》诗:“本是栋梁材。良工琢作砻。两耳垂于外。一心置在中。地盘常不动,天运转无穷。米糠遂分出,全赖簸扬功”。显露了他的远大抱负和出众才华。

陈绍许 8:57:52
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俊卿二十三岁,乡试经二。翌年,会试进士第二,以榜眼入仕。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集英殿”廷对时,高宗问黄公度:“卿土何宜?”黄回答说:“子鱼、紫菜、荔枝、蛎房。”高宗也问陈俊卿。陈回答说:“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深得高宗赞赏,认为俊卿的才华和品格,不在同科状元黄公度之下。
  俊卿入仕后,初授泉州观察推官。那时,正值投降派、权奸秦桧专权。桧想拉拢俊卿授予高官,加入他们的党羽,遭到俊卿的断然拒绝。桧“察其不附己”,百般压抑。直至秦桧死后,俊卿才被起用。从南外睦宗院教授、秘书省校出郎,累迁至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孝宗为晋安郡王时,高宗命择“端厚静重者辅导之”,俊卿迁王府教授。他在给孝宗讲经时,“辄寓规戒,正色特立”。孝宗好鞠戏②,他诵“韩愈谏张建封书以讽,王敬纳之”。孝宗立,俊卿首言:“人主以兼听为美,必本至公;人臣以不欺为忠,必达大体。御下之道,恩威并施,抑骄将,作士气,则纪纲正而号令行矣。”③充分表现了他作为谏官的鲠直风采。孝宗对他十分器重。于乾道四年(1168年)俊卿五十五岁时,擢升为尚书仆射、观文殿大学仕,登上了宰辅职位。
  俊卿未入相前,就一心以社稷为重。那时,参政官钱端礼“窥相位甚急”。俊卿不畏皇亲国戚,向孝宗进读(宝训)。直言“本朝家法,外戚不预政。有深意,陛下宜谨守”⑤。得到孝宗“首肯”。钱端礼对俊卿恨之入骨,而俊卿却泰然处之。在出知建康府之后不久,又授以吏部尚书。

rshzhang 发表于 2010-6-2 08:28:38

宋廷南迁后,偏安江南一隅。金兵压境,国势已弱。孝宗作为一个比较贤明的君言,在这种情况下,“未能屏鞠戏”,还想率众到白石地方去游猎恣乐。俊卿苦口规谏,“引汉桓灵、唐敬穆、司马相如之言力以为戒”。终使孝宗省悟。孝宗对俊卿说:“备见忠谠,朕决意用卿矣。朕在藩邸,知卿为忠臣”⑤。
  俊卿为相时,以“用人为己任”。每接见“朝士”或远道来京的“牧守”,必“问以时政得失,人才贤否”。他慧眼独具,向孝宗力荐四川宣抚虞允文为枢密使,至则以为右相,自己为左相。让虞进入中枢,参与和处理有关国家的军政大事。
  “国弱、民穷、财匮、士大夫无耻”,已成为当时南宋社会的严重问题。金主完颜亮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正式宣布以燕京为首都。为了南下掠夺,又着手经营开封,不久再迁都于此。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夏,完颜亮大造战船和兵器,纠集六十万兵马,号称百万,分四路大举南下。他率主力从陆路挺进淮西;另一路由海道直趋临安。金兵压境,战事有一触即发之势。南宋政权处于朝不保夕之中。官僚们乱作一团,纷纷“遣家预避”;高宗也准备“散百官,浮海避敌”⑥。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宣告了南宋政权投降政策的彻底破产。
  宋高宗迫于无奈,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传位给过继的儿子赵眘,是为孝宗。孝宗面对金兵大举进攻淮水,拟侵占淮东以威胁临安的战略行动,一筹莫展。俊卿洞察了形势的严重性,认为一定要以确保淮东安全,作为当务之急。他向孝宗建议起用抗战派张浚主持北伐。以解临安之危。但张浚又受奸侫的诬陷。俊卿以社稷安危为重,光明磊落,据理力争。一边为张辩诬,一边保举张为枢密使,率军驻屯建康,侍机北伐;同时,他也相应采取了屯兵垦田、扼要地筑城垒、安抚逃亡流民、整顿浙西水师和督理淮东军务等措施,以巩固后方,增强抗金实力。俊卿坚决反对朝廷向金“奉表称臣”。经他一系列的努力,完全改变了自秦桧掌权以来一味推行的与金“媾和”的投降政策。俊卿遂成为文臣中力主抗金的抗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rshzhang 发表于 2010-6-2 08:30:03

张浚乃文士出身,虽有才干,但缺乏将略。在激烈的民族矛盾中,他抗金心切,梦想朝夕之间收复所有失地。在未作周密的战略考虑的情况下,贸然于隆兴元年(1163年)夏,派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带兵分道北伐。在北伐中虽取得一些小的进展,但由于李、邵二将及其部队之间发生了摩擦;士兵因犒赏不均而失去斗志;将校也不服从指挥。结果在宿州之南的符离地区的战斗中败北。“士兵及丁夫等十三万众,一夕大溃,器甲资粮委弃殆尽,士卒皆奋空拳掉臂南奔,蹂躏饥困而死者,不可胜数”⑦。北伐前,俊卿就已看到时机尚未成熟,不可轻举妄动,对北伐“以为未可”。阻之不成,才导致这次符离地区的惨败。
  孝宗闻报,大怒。以指挥无方罢张浚职。俊卿“以为宜”。但从爱才出发,他请孝宗“使浚自效”,而他以自己负有责任也引咎自请处罪。“诏贬两秩”,“以宝文阁侍制知泉州,请祠,提举太平兴国宫”⑧。
  俊卿虽曾引荐虞允文为相,但在是否要将徽、钦二帝从金方迎归陵寝的问题上,与虞意见不合,愤而辞职,改帅福州。这时,秦桧的余党、投降派曾觌趁机弄权,外患亦未消除,政治更加黑暗,孝宗遂又想起了陈俊卿。淳熙二年(1175年)俊卿六十三岁时,又被起用为制建康府兼江东安抚。俊卿对官场的腐败黑暗深恶痛绝,仍不改初衷,向孝宗犯颜直谏。说:“臣去国十年,见都城谷贱人安,惟士大夫风俗大变”,十之七八公然趋附权贵,不像以前有所顾忌。“人才进退由私门,实非朝廷之美事”。究其原因乃“御前多行‘白劄’,用左右私人持送”⑨。召对时,孝宗对他十分敬重,命坐赐茶,恩宠有加。俊卿去建康十五年,“父老喜其再来。为政宽简,罢无名之赋”。深得群众的爱戴。

陈绍许 8:59:38
淳熙八年(1181年),俊卿上章告老,最后才获“恩准”返回莆田故里。以少师、魏国公致仕。暮年,他曾作《示蒙孙》诗,激励儿孙操守清贫,用功读书,奋发上进。其一写道:
  
  吾家清俭莫忘初,昔日儒酸白屋居,
  世事须宜防漏溢,天公偏是喜乘除;
  看来负郭三千顷,不似传家一卷书,
  谦损却能丰萃致,观于沧海受川渠。
  



  诗中对儿孙殷切期望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俊卿病重,自知不起曾手书遗嘱寄语子孙:“勿祈恩泽及功德,勿请谥树碑”。孝宗闻之。“嗟悼,辍视朝。命本路转运司给葬事,赐谥正献”。
  俊卿生前与朱熹过从甚密,私交极笃,曾“屡尝论荐”。俊卿有子五:实、守、定、宓、宿。其中三个俱从朱熹受学。第四子宓“天生刚毅,信道尤笃”,后来成为朱熹学派的理学大家。他谨守父训,清贫度日,死时“家无余财,库无余帛”。⑩
  淳熙十三年(1186年),俊卿卒。孝宗追赠“太保”,谥“正献”。朱熹闻知俊卿死讯,不远千里前来吊唁,并亲自为俊卿写“行状”,文学家杨万里也为他写了墓志铭。俊卿死后,宁宗美其嘉行,亲书“清忠亮直”四字表其墓。俊卿与妻聂氏合葬于莆田保丰里龙汲山妙寂院。
  俊卿还是一位大书法家,小楷尤为精工。《兰陵诗话》评价他的“书法结构在颜真卿和欧阳询之间”。
陈绍许 8:59:52
 俊卿一生抗金爱国,不附权贵。后人说他“正色立朝,为南渡名宰相”。“与高宗时的宰相李纲,在事业上是能先后辉映的”⑾。
  宋孝宗御书《赐陈俊卿札》,与俊卿撰写的《射恩表》,同刻一碑传世。二者合一,在古碑中尚属首见。书法俊美清逸,刻工典雅镌秀,为极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也是极珍贵的历史文物。
  注:
  ①③④⑤⑧⑨《宋史》卷383《陈浚卿传》。
  ②鞠戏:古代玩皮球的一种游戏。
  ⑥《系年要录》卷193。
  ⑦周密《齐东野语》卷2《符离之师》。
  ⑩《宋史》卷408《陈宓传》。
  ⑾陈名宗主编《二相堂特辑》。
  
陈绍许 9:00:51
第二代宰相叫陈文龙,是陈仁的八代孙
陈绍许 9:01:59
陈文龙

  1 陈文龙,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君贲。生年不详,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
  陈文龙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对其极为赏识器重。陈文龙中状元后,历任镇东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几年后,拜监察御史,均得力于贾似道,但陈文龙并不以为然。后来,陈文龙的正直敢言,渐渐忤怒了贾似道。襄阳失守,陈文龙上疏痛责贾似道用人不当,并请罢黄五石、范文虎、赵潜。贾似道大怒,将陈文龙贬官抚州,又指使台臣季可上书弹劾陈文龙。不久,范文虎降敌,贾似道兵败鲁港时,赵潜最先逃跑,导致其余守将弃城而逃。贾似道后悔不听陈文龙所言,又起用陈文龙为左司谏,迁侍御史,再迁为参知政事。由于朝内议和,陈文龙乞请回乡养老,获准。景炎元年(1276),益王称帝福州,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一上任就轻而易举地平定了漳浦、兴化叛乱。元军占领广州后,泉州、福州守将纷纷投降。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对军中的议论,文龙道:“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由于部下降敌,文龙与家人均被元军抓获。面对凌辱,文龙指腹道:“此节义文章,可相逼邪!”遂被解杭州,绝食而逝。其母被监禁尼寺,病重无药,旁人无不落泪,其母言道:“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病逝。众人感叹道:“有是母,宜有是儿。”将其母收葬。

陈绍许 9:02:19
文章魁天下 气节愧当时
  ——南宋民族英雄陈文龙的人生轨迹
  在市中山公园北门,原有一座修于明代的陈文龙祠,是为纪念莆田人氏、南宋状元宰辅陈文龙而建的寺庙。1938年5月日寇据厦后,立即对此处民族气节的象征进行拆毁,使得厦门人失去了对这位被誉为“福建岳飞”的八闽名臣儒将表示敬意的史迹。
  日前,文史专家洪卜仁收藏的一张该祠旧影,勾起了我们浓厚的思古幽情。本报记者专程前往莆田玉湖和福州阳岐,参谒与陈文龙相关的古迹,缅怀这位与文天祥同时代且家世、出身、仕途、学识、气质、品格、死难诸方面都极为相似的民族英雄。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
  莆田市郊,木兰溪蜿蜒穿过阡陌村庄,孕育了历代无数贤人名士,陈文龙就诞生于北岸的玉湖乡(今阔口村)。
  陈文龙,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二月。因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原属泉州的莆田、仙游两县改隶于兴化军,故《宋史》与《八闽通志》皆称陈文龙是兴化人。建于宋代的玉湖陈氏祖祠迄今仍保存有“陈丞相里第”、“状元里”等石刻。

陈绍许 9:02:37
陈文龙的家学渊源,应该从其曾祖父陈俊卿谈起。宋绍兴八年(1138年)科举考试,状元黄公度、榜眼陈俊卿两位莆田人联袂题名。廷试时,皇帝问道:“莆田乡土贫瘠,怎么会人才辈出?”陈俊卿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话后来成了莆田读书人的口头禅。陈俊卿官至左丞相,封魏国公,赠太师,成为与李纲齐名的南宋名相。
  从小就“濡染先训”的陈文龙,深受曾祖父“人才当以气节为主”观念影响,自幼立志“忠君报国”,少年时期便显示出了超凡的聪颖和勤奋。据清末莆田进士张琴所著《陈忠肃公年谱》载:“公幼颖悟,苦学不厌。年未弱冠,以赋律名郡庠。”只可惜他的诗文流传后世数量太少,这也是他名气不如文天祥的原因之一。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公元1256年,陈文龙“补入太学,累捷私试。”年方25岁,其书法已称誉一时,《安石仓诗选》载有时人所写《王一送陈刚中归莆》诗,说的就是其书艺:“近得钟王法,才华世共称。剑锋看舞女,笔阵笑狂僧。散帙花前席,鸣琴竹里灯。石渠成远别,白下酒如渑。”陈文龙的手迹传世极少,过去笔者仅看到他写的《文宝论杨徽之诗》,全篇如下:“杨徽之能诗,太宗写其警句于御屏风。僧文宝谓,当以天地皓露涤笔于金瓯雪碗,方与其诗神骨相投。”结体浑然天成,着墨枯湿自如,骨力神韵,颇得钟繇、王羲之等大家笔意。

闲云野鹤 9:03:12
师兄知道的不少,是值得前往考察一翻!
陈绍许 9:03:19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34岁的陈文龙参加了春考并夺魁,随即“升补外舍积分,私试分数中内舍优奏。”咸淳三年(1267年),陈文龙36岁。这年夏季的5月,度宗皇帝临殿考核,“对策试,赐进士六百六十四人,擢公第一,状元及第。公本名子龙,唱第日,御笔改为文龙,赐字君贲。”
  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陈文龙学而优则仕之时,正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危难之秋。
  陈文龙任宣义郎镇东节度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对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他雷厉风行革除政弊,秉公执法,嫉恶如仇,关心民瘼,政声卓著而“人皆惮之”。得到了上司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政无大小,悉以询之。
  贾似道从理宗开始当权,到度宗时权倾朝野。“文章魁天下”的陈文龙,几年内从镇东军节度判官历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直拜为监察御史,均得力于贾似道的提携,但道不同不相与为谋,正直耿介的他对贾弄权误国的行径予以严厉抨击。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上奏请求推行理宗时未施行的“公田法”,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陈述得失,据理力争,并要求严惩洪起畏,才平息这场轩然大波,百姓拍手称快,“朝绅学校相庆”,赞扬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

陈绍许 9:03:34
度宗三年(1267年),元军长驱直下,围攻南宋国防重镇襄阳、樊城。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率兵驰援,却临阵逃遁。守将吕文焕降元,被围困达6年之久的襄、樊重镇相继陷落。朝野震动,舆论哗然。贾似道为掩饰其咎,对范文虎只作降职一级、出任安庆知府的处理。同时,任命“曾多献宝玉”的小人赵晋任建康知府,又让卖身投靠的无耻之徒黄万石出任临安知府的肥缺。陈文龙对贾氏结党营私的丑恶行径极为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陈贾之过失,并提出弹劾范文虎、赵晋和黄万石三人。因此触怒了贾似道,被贬职到抚州。
  陈文龙在抚州任上仍然不改初衷。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贾似道找不到借口,就以官爵收买监察御史李可,以陈文龙“催科峻急”的莫须有罪名,于1275年11月将其罢官,他只好返回兴化军故里。这位出身“世代簪缨”之家的名臣,在一个动荡腐败的年代洁身自爱、不移操守,却因为忤逆权贵而不容于官场,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
  疾风知劲草 国危见忠臣
  疾风知劲草,国危见忠臣。贾似道兵败后,南宋朝廷后悔当初没有采纳陈文龙的意见,于是诏令到兴化,宣召他进京。临行时,其叔陈瓒说:“为今之计,莫若尽召天下之兵屯聚要害,择与文武才干之臣分督之。敌若至,拼力奋斗,则国犹可为也。”文龙听言,感慨万千地说:“叔之策非不善,然柄国政者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表明此行已下定以死报国之心。

陈绍许 9:03:49
果然不出所料,朝廷虽然罢黜了贾似道,但又起用了投降派陈宜中为宰相。不久,元军攻下了临安北面文天祥据守的独松关,附近的郡守县令风声鹤唳,争相弃官逃亡。12月28日,陈文龙与文天祥、陈宜中、张世杰等文臣武将商议。陈文龙主张背城一战,他对张世杰说:“宋家天下,被人坏了,今无策可支。愿太尉无奈收拾残兵出关一战,大家死休报国足矣!”文天祥主张入闽广再图匡复,可陈宜中力赞议和,最后陈的意见得到谢太后的同意,遂于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派人向元军奉表称臣。
  陈文龙痛心疾首,便以母老乞求归养为辞,无限惆怅地回到了故乡莆田。德祐二年2月,元军攻陷了南宋首都临安,宋恭宗及皇室成员被俘北去。5月,益王赵正在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的拥立下,在行都福州登基,陈文龙再次被起用为参知政事(左相)。9月,元军向闽粤进军,兵锋直向榕城,福州知府不战而降。张、陆等保护端宗从海上逃亡避难于泉州。朝廷任命陈文龙依前职充闽广宣抚使,并于兴化(莆田)开设衙门。
  于是,陈文龙倾尽家财招募兵勇组成民军,厉兵秣马备战。在福州、泉州两城守将先后叛降后,陈文龙固守孤垒,四次斩杀前来劝降的元使,并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以表明心迹、激励士气。最后一次其姻亲被元军抓来劝降,陈文龙大义灭亲,复信说:“孟子曰'效死弗去’,贾谊曰'臣死封疆’,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杀身复家,鄙意则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请从此诀,勿复多言。”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陈绍许 9:04:03
 守志誓难移 丹衷天地知
  然而,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德祐二年12月,被陈文龙派往福州打探敌情的部将林华、陈渊,和降将王世强勾结,引元军来到兴化城下,通判曹澄孙开城投降,元兵蜂拥而至,陈文龙寡不敌众,力尽被擒。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喝斥:“速杀我,无害百姓。”(《宋史·陈文龙传》)
  第二天,文龙和两子三女以及母、妻等一家人被押至福州元将董文炳军中,董令左右百般凌挫,陈文龙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周围的人无不为他宁死不屈的气节所感动。董文炳还不死心,对陈文龙说:“国家兴亡有成败,汝是书生,何不识天时?”陈文龙回答:“国亡我当速死?”元将唆都企图以“母老子幼”来动摇他,陈文龙慷慨而答:“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事见《弘治兴化府志·陈文龙传》)?其忠肝义胆的《复元将唆都书》也千古传颂,迄今仍为大学课文。
  元军见劝降无望,就把陈文龙押往杭州。他从离开莆田即开始绝食,行至合沙时,赋诗一首给他的仲子诀别:“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表达了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强烈心声。(《陈忠肃公墓录》)

陈绍许 9:04:19
 陈文龙到杭州后,被囚禁在太学里。景炎二年(1277年)4月25日,他要求拜谒岳飞庙。当他以孱弱之躯蹒跚进入岳庙时,不禁失声痛哭,哀恸悲绝,当晚死于庙中,年仅46岁,后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园里。陈母被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身患沉疴,而不愿看病服药。她对监守说:“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周围的人无不为之黯然泪下,感叹:“有斯母,宜有是儿。”至此,陈文龙一家,包括其季弟陈用虎(弟媳朱氏在陈文龙被俘后就自缢)、其叔陈瓒,都忠贞不屈,为国捐躯。
  精灵接前贤 英风总肃然
  明初,朝廷下令访求民间应祀神祗,“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上报的名单中,朱元璋特别重视南宋隆名并峙的两状元文天祥和陈文龙。于是,在福建境内建有“历代奉旨祀典”陈庙十余座,我市中山公园北门原有的陈文龙祠就是其中之一。
  在祭祀陈文龙的寺庙中,以福州阳岐的尚书祖庙时间最早。相传当年阳岐村民在乌龙江边拾到陈文龙遗落的官袍,便自发集资在兴化古道边建庙。明天启七年(1627年),当地村民及部分莆仙籍商贾,出于对陈文龙的敬仰,将原庙宇移至阳岐村凤鸣山下。庙建成后,历经沧桑,几度重修。庙前空坪上至今保存了几方古代残碑,分别记载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嘉庆九年(1804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丰九年(1859年)和光绪十年(1884年)五次重修的情况。其中乾隆碑刻载:“祖殿水部尚书三次敕封,加封镇海王”。所以福州百姓都称陈文龙庙为“尚书庙”,陈文龙为“尚书公”。福州市区的其他4座庙均由此分香,阳岐尚书庙也被称作“尚书祖庙”。1919年,阳岐人、大思想家严复发起又一次重修。他亲自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福建督军李厚基、省长萨镇冰、前清福州知府叶大庄等都有善捐。严复为祖庙题写镌刻了3副石柱联,其中大殿正门的草书联为“十万家饭美鱼香,惟神之助;百余乡风清魔伏,为民所依。”他还赋诗“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表达了对陈文龙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景仰之情。

陈绍许 9:04:54
历代史传、诗文、戏曲等都对陈文龙备加褒扬。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明清时期,每三年科举后,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今冲绳)、台湾册封当地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立于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闽台及东南亚等地,都将陈文龙比作“海上保护神”。仅在台湾和马祖,保存完好的陈文龙庙就有16座之多。

陈绍许 9:05:24
这些都是在网上下载

rshzhang 发表于 2010-6-2 08:30:40

张浚乃文士出身,虽有才干,但缺乏将略。在激烈的民族矛盾中,他抗金心切,梦想朝夕之间收复所有失地。在未作周密的战略考虑的情况下,贸然于隆兴元年(1163年)夏,派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带兵分道北伐。在北伐中虽取得一些小的进展,但由于李、邵二将及其部队之间发生了摩擦;士兵因犒赏不均而失去斗志;将校也不服从指挥。结果在宿州之南的符离地区的战斗中败北。“士兵及丁夫等十三万众,一夕大溃,器甲资粮委弃殆尽,士卒皆奋空拳掉臂南奔,蹂躏饥困而死者,不可胜数”⑦。北伐前,俊卿就已看到时机尚未成熟,不可轻举妄动,对北伐“以为未可”。阻之不成,才导致这次符离地区的惨败。
  孝宗闻报,大怒。以指挥无方罢张浚职。俊卿“以为宜”。但从爱才出发,他请孝宗“使浚自效”,而他以自己负有责任也引咎自请处罪。“诏贬两秩”,“以宝文阁侍制知泉州,请祠,提举太平兴国宫”⑧。
  俊卿虽曾引荐虞允文为相,但在是否要将徽、钦二帝从金方迎归陵寝的问题上,与虞意见不合,愤而辞职,改帅福州。这时,秦桧的余党、投降派曾觌趁机弄权,外患亦未消除,政治更加黑暗,孝宗遂又想起了陈俊卿。淳熙二年(1175年)俊卿六十三岁时,又被起用为制建康府兼江东安抚。俊卿对官场的腐败黑暗深恶痛绝,仍不改初衷,向孝宗犯颜直谏。说:“臣去国十年,见都城谷贱人安,惟士大夫风俗大变”,十之七八公然趋附权贵,不像以前有所顾忌。“人才进退由私门,实非朝廷之美事”。究其原因乃“御前多行‘白劄’,用左右私人持送”⑨。召对时,孝宗对他十分敬重,命坐赐茶,恩宠有加。俊卿去建康十五年,“父老喜其再来。为政宽简,罢无名之赋”。深得群众的爱戴。

陈绍许 8:59:38
淳熙八年(1181年),俊卿上章告老,最后才获“恩准”返回莆田故里。以少师、魏国公致仕。暮年,他曾作《示蒙孙》诗,激励儿孙操守清贫,用功读书,奋发上进。其一写道:
  
  吾家清俭莫忘初,昔日儒酸白屋居,
  世事须宜防漏溢,天公偏是喜乘除;
  看来负郭三千顷,不似传家一卷书,
  谦损却能丰萃致,观于沧海受川渠。
  



  诗中对儿孙殷切期望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俊卿病重,自知不起曾手书遗嘱寄语子孙:“勿祈恩泽及功德,勿请谥树碑”。孝宗闻之。“嗟悼,辍视朝。命本路转运司给葬事,赐谥正献”。
  俊卿生前与朱熹过从甚密,私交极笃,曾“屡尝论荐”。俊卿有子五:实、守、定、宓、宿。其中三个俱从朱熹受学。第四子宓“天生刚毅,信道尤笃”,后来成为朱熹学派的理学大家。他谨守父训,清贫度日,死时“家无余财,库无余帛”。⑩
  淳熙十三年(1186年),俊卿卒。孝宗追赠“太保”,谥“正献”。朱熹闻知俊卿死讯,不远千里前来吊唁,并亲自为俊卿写“行状”,文学家杨万里也为他写了墓志铭。俊卿死后,宁宗美其嘉行,亲书“清忠亮直”四字表其墓。俊卿与妻聂氏合葬于莆田保丰里龙汲山妙寂院。
  俊卿还是一位大书法家,小楷尤为精工。《兰陵诗话》评价他的“书法结构在颜真卿和欧阳询之间”。
陈绍许 8:59:52
 俊卿一生抗金爱国,不附权贵。后人说他“正色立朝,为南渡名宰相”。“与高宗时的宰相李纲,在事业上是能先后辉映的”⑾。
  宋孝宗御书《赐陈俊卿札》,与俊卿撰写的《射恩表》,同刻一碑传世。二者合一,在古碑中尚属首见。书法俊美清逸,刻工典雅镌秀,为极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也是极珍贵的历史文物。
  注:
  ①③④⑤⑧⑨《宋史》卷383《陈浚卿传》。
  ②鞠戏:古代玩皮球的一种游戏。
  ⑥《系年要录》卷193。
  ⑦周密《齐东野语》卷2《符离之师》。
  ⑩《宋史》卷408《陈宓传》。
  ⑾陈名宗主编《二相堂特辑》。
  
陈绍许 9:00:51
第二代宰相叫陈文龙,是陈仁的八代孙
陈绍许 9:01:59
陈文龙

  1 陈文龙,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君贲。生年不详,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
  陈文龙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对其极为赏识器重。陈文龙中状元后,历任镇东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几年后,拜监察御史,均得力于贾似道,但陈文龙并不以为然。后来,陈文龙的正直敢言,渐渐忤怒了贾似道。襄阳失守,陈文龙上疏痛责贾似道用人不当,并请罢黄五石、范文虎、赵潜。贾似道大怒,将陈文龙贬官抚州,又指使台臣季可上书弹劾陈文龙。不久,范文虎降敌,贾似道兵败鲁港时,赵潜最先逃跑,导致其余守将弃城而逃。贾似道后悔不听陈文龙所言,又起用陈文龙为左司谏,迁侍御史,再迁为参知政事。由于朝内议和,陈文龙乞请回乡养老,获准。景炎元年(1276),益王称帝福州,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一上任就轻而易举地平定了漳浦、兴化叛乱。元军占领广州后,泉州、福州守将纷纷投降。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对军中的议论,文龙道:“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由于部下降敌,文龙与家人均被元军抓获。面对凌辱,文龙指腹道:“此节义文章,可相逼邪!”遂被解杭州,绝食而逝。其母被监禁尼寺,病重无药,旁人无不落泪,其母言道:“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病逝。众人感叹道:“有是母,宜有是儿。”将其母收葬。

陈绍许 9:02:19
文章魁天下 气节愧当时
  ——南宋民族英雄陈文龙的人生轨迹
  在市中山公园北门,原有一座修于明代的陈文龙祠,是为纪念莆田人氏、南宋状元宰辅陈文龙而建的寺庙。1938年5月日寇据厦后,立即对此处民族气节的象征进行拆毁,使得厦门人失去了对这位被誉为“福建岳飞”的八闽名臣儒将表示敬意的史迹。
  日前,文史专家洪卜仁收藏的一张该祠旧影,勾起了我们浓厚的思古幽情。本报记者专程前往莆田玉湖和福州阳岐,参谒与陈文龙相关的古迹,缅怀这位与文天祥同时代且家世、出身、仕途、学识、气质、品格、死难诸方面都极为相似的民族英雄。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
  莆田市郊,木兰溪蜿蜒穿过阡陌村庄,孕育了历代无数贤人名士,陈文龙就诞生于北岸的玉湖乡(今阔口村)。
  陈文龙,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二月。因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原属泉州的莆田、仙游两县改隶于兴化军,故《宋史》与《八闽通志》皆称陈文龙是兴化人。建于宋代的玉湖陈氏祖祠迄今仍保存有“陈丞相里第”、“状元里”等石刻。

陈绍许 9:02:37
陈文龙的家学渊源,应该从其曾祖父陈俊卿谈起。宋绍兴八年(1138年)科举考试,状元黄公度、榜眼陈俊卿两位莆田人联袂题名。廷试时,皇帝问道:“莆田乡土贫瘠,怎么会人才辈出?”陈俊卿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话后来成了莆田读书人的口头禅。陈俊卿官至左丞相,封魏国公,赠太师,成为与李纲齐名的南宋名相。
  从小就“濡染先训”的陈文龙,深受曾祖父“人才当以气节为主”观念影响,自幼立志“忠君报国”,少年时期便显示出了超凡的聪颖和勤奋。据清末莆田进士张琴所著《陈忠肃公年谱》载:“公幼颖悟,苦学不厌。年未弱冠,以赋律名郡庠。”只可惜他的诗文流传后世数量太少,这也是他名气不如文天祥的原因之一。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公元1256年,陈文龙“补入太学,累捷私试。”年方25岁,其书法已称誉一时,《安石仓诗选》载有时人所写《王一送陈刚中归莆》诗,说的就是其书艺:“近得钟王法,才华世共称。剑锋看舞女,笔阵笑狂僧。散帙花前席,鸣琴竹里灯。石渠成远别,白下酒如渑。”陈文龙的手迹传世极少,过去笔者仅看到他写的《文宝论杨徽之诗》,全篇如下:“杨徽之能诗,太宗写其警句于御屏风。僧文宝谓,当以天地皓露涤笔于金瓯雪碗,方与其诗神骨相投。”结体浑然天成,着墨枯湿自如,骨力神韵,颇得钟繇、王羲之等大家笔意。

闲云野鹤 9:03:12
师兄知道的不少,是值得前往考察一翻!
陈绍许 9:03:19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34岁的陈文龙参加了春考并夺魁,随即“升补外舍积分,私试分数中内舍优奏。”咸淳三年(1267年),陈文龙36岁。这年夏季的5月,度宗皇帝临殿考核,“对策试,赐进士六百六十四人,擢公第一,状元及第。公本名子龙,唱第日,御笔改为文龙,赐字君贲。”
  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陈文龙学而优则仕之时,正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危难之秋。
  陈文龙任宣义郎镇东节度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对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他雷厉风行革除政弊,秉公执法,嫉恶如仇,关心民瘼,政声卓著而“人皆惮之”。得到了上司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政无大小,悉以询之。
  贾似道从理宗开始当权,到度宗时权倾朝野。“文章魁天下”的陈文龙,几年内从镇东军节度判官历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直拜为监察御史,均得力于贾似道的提携,但道不同不相与为谋,正直耿介的他对贾弄权误国的行径予以严厉抨击。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上奏请求推行理宗时未施行的“公田法”,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陈述得失,据理力争,并要求严惩洪起畏,才平息这场轩然大波,百姓拍手称快,“朝绅学校相庆”,赞扬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

陈绍许 9:03:34
度宗三年(1267年),元军长驱直下,围攻南宋国防重镇襄阳、樊城。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率兵驰援,却临阵逃遁。守将吕文焕降元,被围困达6年之久的襄、樊重镇相继陷落。朝野震动,舆论哗然。贾似道为掩饰其咎,对范文虎只作降职一级、出任安庆知府的处理。同时,任命“曾多献宝玉”的小人赵晋任建康知府,又让卖身投靠的无耻之徒黄万石出任临安知府的肥缺。陈文龙对贾氏结党营私的丑恶行径极为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陈贾之过失,并提出弹劾范文虎、赵晋和黄万石三人。因此触怒了贾似道,被贬职到抚州。
  陈文龙在抚州任上仍然不改初衷。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贾似道找不到借口,就以官爵收买监察御史李可,以陈文龙“催科峻急”的莫须有罪名,于1275年11月将其罢官,他只好返回兴化军故里。这位出身“世代簪缨”之家的名臣,在一个动荡腐败的年代洁身自爱、不移操守,却因为忤逆权贵而不容于官场,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
  疾风知劲草 国危见忠臣
  疾风知劲草,国危见忠臣。贾似道兵败后,南宋朝廷后悔当初没有采纳陈文龙的意见,于是诏令到兴化,宣召他进京。临行时,其叔陈瓒说:“为今之计,莫若尽召天下之兵屯聚要害,择与文武才干之臣分督之。敌若至,拼力奋斗,则国犹可为也。”文龙听言,感慨万千地说:“叔之策非不善,然柄国政者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表明此行已下定以死报国之心。

陈绍许 9:03:49
果然不出所料,朝廷虽然罢黜了贾似道,但又起用了投降派陈宜中为宰相。不久,元军攻下了临安北面文天祥据守的独松关,附近的郡守县令风声鹤唳,争相弃官逃亡。12月28日,陈文龙与文天祥、陈宜中、张世杰等文臣武将商议。陈文龙主张背城一战,他对张世杰说:“宋家天下,被人坏了,今无策可支。愿太尉无奈收拾残兵出关一战,大家死休报国足矣!”文天祥主张入闽广再图匡复,可陈宜中力赞议和,最后陈的意见得到谢太后的同意,遂于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派人向元军奉表称臣。
  陈文龙痛心疾首,便以母老乞求归养为辞,无限惆怅地回到了故乡莆田。德祐二年2月,元军攻陷了南宋首都临安,宋恭宗及皇室成员被俘北去。5月,益王赵正在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的拥立下,在行都福州登基,陈文龙再次被起用为参知政事(左相)。9月,元军向闽粤进军,兵锋直向榕城,福州知府不战而降。张、陆等保护端宗从海上逃亡避难于泉州。朝廷任命陈文龙依前职充闽广宣抚使,并于兴化(莆田)开设衙门。
  于是,陈文龙倾尽家财招募兵勇组成民军,厉兵秣马备战。在福州、泉州两城守将先后叛降后,陈文龙固守孤垒,四次斩杀前来劝降的元使,并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以表明心迹、激励士气。最后一次其姻亲被元军抓来劝降,陈文龙大义灭亲,复信说:“孟子曰'效死弗去’,贾谊曰'臣死封疆’,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杀身复家,鄙意则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请从此诀,勿复多言。”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陈绍许 9:04:03
 守志誓难移 丹衷天地知
  然而,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德祐二年12月,被陈文龙派往福州打探敌情的部将林华、陈渊,和降将王世强勾结,引元军来到兴化城下,通判曹澄孙开城投降,元兵蜂拥而至,陈文龙寡不敌众,力尽被擒。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喝斥:“速杀我,无害百姓。”(《宋史·陈文龙传》)
  第二天,文龙和两子三女以及母、妻等一家人被押至福州元将董文炳军中,董令左右百般凌挫,陈文龙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周围的人无不为他宁死不屈的气节所感动。董文炳还不死心,对陈文龙说:“国家兴亡有成败,汝是书生,何不识天时?”陈文龙回答:“国亡我当速死?”元将唆都企图以“母老子幼”来动摇他,陈文龙慷慨而答:“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事见《弘治兴化府志·陈文龙传》)?其忠肝义胆的《复元将唆都书》也千古传颂,迄今仍为大学课文。
  元军见劝降无望,就把陈文龙押往杭州。他从离开莆田即开始绝食,行至合沙时,赋诗一首给他的仲子诀别:“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表达了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强烈心声。(《陈忠肃公墓录》)

陈绍许 9:04:19
 陈文龙到杭州后,被囚禁在太学里。景炎二年(1277年)4月25日,他要求拜谒岳飞庙。当他以孱弱之躯蹒跚进入岳庙时,不禁失声痛哭,哀恸悲绝,当晚死于庙中,年仅46岁,后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园里。陈母被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身患沉疴,而不愿看病服药。她对监守说:“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周围的人无不为之黯然泪下,感叹:“有斯母,宜有是儿。”至此,陈文龙一家,包括其季弟陈用虎(弟媳朱氏在陈文龙被俘后就自缢)、其叔陈瓒,都忠贞不屈,为国捐躯。
  精灵接前贤 英风总肃然
  明初,朝廷下令访求民间应祀神祗,“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上报的名单中,朱元璋特别重视南宋隆名并峙的两状元文天祥和陈文龙。于是,在福建境内建有“历代奉旨祀典”陈庙十余座,我市中山公园北门原有的陈文龙祠就是其中之一。
  在祭祀陈文龙的寺庙中,以福州阳岐的尚书祖庙时间最早。相传当年阳岐村民在乌龙江边拾到陈文龙遗落的官袍,便自发集资在兴化古道边建庙。明天启七年(1627年),当地村民及部分莆仙籍商贾,出于对陈文龙的敬仰,将原庙宇移至阳岐村凤鸣山下。庙建成后,历经沧桑,几度重修。庙前空坪上至今保存了几方古代残碑,分别记载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嘉庆九年(1804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丰九年(1859年)和光绪十年(1884年)五次重修的情况。其中乾隆碑刻载:“祖殿水部尚书三次敕封,加封镇海王”。所以福州百姓都称陈文龙庙为“尚书庙”,陈文龙为“尚书公”。福州市区的其他4座庙均由此分香,阳岐尚书庙也被称作“尚书祖庙”。1919年,阳岐人、大思想家严复发起又一次重修。他亲自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福建督军李厚基、省长萨镇冰、前清福州知府叶大庄等都有善捐。严复为祖庙题写镌刻了3副石柱联,其中大殿正门的草书联为“十万家饭美鱼香,惟神之助;百余乡风清魔伏,为民所依。”他还赋诗“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表达了对陈文龙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景仰之情。

陈绍许 9:04:54
历代史传、诗文、戏曲等都对陈文龙备加褒扬。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明清时期,每三年科举后,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今冲绳)、台湾册封当地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立于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闽台及东南亚等地,都将陈文龙比作“海上保护神”。仅在台湾和马祖,保存完好的陈文龙庙就有16座之多。

陈绍许 9:05:24
这些都是在网上下载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风水故事四--弃地葬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