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与“未治病”(转)
[原文]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臂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讨论:本段重点强调了祖国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中极为重要的观点之一。未病先防,就是在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诸如讲卫生和锻炬身体,改善生活居处条件等等,使之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言语中作了生动的比喻:一个好的医生是不能等到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时才加以治疗,而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要加以预防,这也和治理国家的治乱局面一样,应在未乱之前及早预防。如晨疾病已经形成而后治疗,如果国家已乱才想治理办法,就如同口渴了现去挖井,打仗了现去制造武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祖国医学当中的养生术、引导术、按路术等等都是“治未病”的好的具体方法。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内经之本意是告诉人们未病先防,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亦记载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语。此是从五脏相乘而立论。后世医家广而充之,认为“治未病”也含义有二,未病先防一也,已病及时治疗,防止传变二也。
余谓“治未病”含义甚广,由于疾病传变之途径是多方面的,因此,凡是能够制止或者杜绝其发病与传变的一切措施都可称之为“治未病”。
试从三因而论,外感六滔不使内传,治未病也,内伤七情不使过激以损害相应脏腑,治未病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房室有制,工作注意安全,讲究卫生,锻炬身体等等,皆属治未病之范畴。其中精神状态正常与否,在防病治病中具有头等重要地位。《内经》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盖情绪言乐观则重病易疗,情绪悲哀则轻病难瘥。
其实“治未病”谈何容易,自恃强壮不避寒暑者有之,讳疾忌医者有之,轻身重财者有之……昔日秦越人言,病有六不治,余谓今人又添一症:巩惧症也。无论何病,结而又结,防不胜防,恐癌病是其例也,如此紧张害怕,何异于札人忧天?“治未病”反例成了“未治病”,凯不憾乎?凡平时不讲卫生,小病不治,有病则杂药乱投,医生也无“起死回生”之术。故治未病的思想要贯穿在医疗预防的各种措施中,调动病人与医护人员的两个积极性,才能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