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10-6-6 21:47:40

静定心法

曹满良

人生在世,认得许多人,许多物,知道的事很多,别人的事,家事,国事,惟独一个自己不认识。自己的本源心体, 认不清,认不全,就是没有自知。人如知自我之心,知心者为自知之明。究其原因,为何都不能自知呢?是因为人六根不净,眼、耳、鼻、舌、身、意的分散,再由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搅扰,五蕴的遮蔽,真体已被隔盖。

    人来自大自然,心当然也是宇宙真空理体所生之灵气,故称谓心灵。在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称心谓真气与精神。心为人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源。自古以来儒释道医诸家无不是以人心静定锻炼为实质本源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圣先贤经过自心的体悟修炼留下了经典著作,多为指心言教,以心说法。离心说法即是外道相说。儒释道三家正宗理论,宗旨皆是修心的轨道。

    儒家之道讲:忠恕。宗旨:纯心养性。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道家之道讲:感应。宗旨:修心炼性。三清:太清、上清、玉清。五行:金、木、水、火、土:

   佛家之道讲:慈悲。宗旨:明心见性。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杀、盗、淫、酒、妄。

   儒释道三家之道,合计六字都不离心,三家宗旨:同根宗于心性;三家规范:同属人身三宝精气神;三家戒条:同是五气圆合。三家所说都是修真悟道、炼心静定的真功夫。

    三位圣人留给后人的经典,说的是性理心法,可谓最上乘法,真功正法,真理真法。按此理论练功,先正心,明理,通化,大觉,克己,助人,行义、立德,待人以诚,感人以德,他难如己难,同等,互爱,至仁,至善,同乐。以上为,所有练功人必备之品德。也应该是做人之规范。

    人的心可谓天地之中枢,苍生之大本,大光明之种子,智慧的源泉,修行之至善者是称谓神、圣、仙、佛。修心而成明智者可为仁德之帝王将相。行之于社会终生可为仁人君子,行之于天下可为大光明世界,行之于国人可安居乐业、国富民强,行之于家,合和庭院共享天伦之乐,行之于身,体健心明。心灵修缮可为人生必修之课。心修一天有一天的天真之乐,一日不修必有一日的烦恼丛生。

    人身体想健康好办法是调息和体育活动,最根本的方法是炼心静定的功夫,使自心能时时刻刻心态平衡。现时生活中,因为有很多人,由于心理上的压力过重,导致身体不健康,由此而产生了疾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苦多乐少,所以又称为是苦海。例如有;人为的灾难,有自然的灾害,有能避免的,也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涝饥荒,地震海啸,非典瘟疫,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离别苦,爱恋贪求之心得不到满足,遇事着急上火,生气发愁,悲伤恐惧等等。遇上哪样都会使人心受到伤害。

    人一生中,都是在不断地消耗和折磨着自己的心灵。不论名誉地位多高,也不论穷富、老幼、无有例外。如婴儿失乳,幼年丧父母,失去父爱母爱,中年丧妻,离异失去生活伴侣,老年丧子,白发人送走黑发人等,摧残与粉碎人心的不幸之事到处都有。另外还有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的精神磨练。人生在世,有悲伤,也有快乐;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的事能按照人的主观愿望去实现,而有的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就是人类世界的客观现实,也是自然规律。人在世上有谁不说苦,不说活的真累,不想离开这个苦海,找一个安乐窝呢?

    依佛家说法:人若想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有这么一条修炼心灵的大道,人人只要修行都能到达,登上佛家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即是彼岸,但必须修炼心灵静定的功夫。实际上人的幸福与痛苦,好与坏,苦与乐,全在人之一心。只要能看透:人生的幸福与贫困本属虚幻,百年之后不过是一把灰,完结了人的一生,留下的只是幻影与虚名。可是,世上人把人生看作是真实不虚之事,心都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可叹!

   作为炼心者来讲,社会、工作、家庭、是非,万事纷纭,繁多复杂,然能事过心清,心不被一切事所迷所扰为心静。心不被是非、烦恼、混乱、悲伤、恐惧、生死、所转为定;万境攻心,心不动为心定。

   心为一身之主宰,这里所说的心,可不是心脏,而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觉知见闻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为人有一颗妙明心才能应物,产生意识,才能理解万物,改造万物,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科学成果,纲常伦理,宗教等等,哪一样不是人心的产物?千功万法,哪种功法不是产生人的心灵?一般人只知其用而不知其有,知其有而不知其源。丢失了自我,迷失了本性。

    道家称心为“真常”,真常应物,又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但无常万事休。”中国古典医书《黄帝内经》称心谓“真气”又说:“天地有质,此气了无终始”。佛家称心谓“佛性”,说“心正即佛,心邪即魔”。“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因为心是至清至静、透彻妙明之光体,应万物而清,应万事而明,所以称心为妙觉。比如你自己左手拧胸前的肉,右手拧大腿的肉,同时用力,可感觉到不同的疼痛,妙不妙呢?

    心主宰一身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意,能源即心,大脑不是思维能源,乃是思维器官之机,眼、耳、鼻、舌、身之主导者,传导各器官之主机,不是包罗万象之心体。因大脑神经细胞是血肉之质,心中所记载的万象,数字,文章及有生以来回忆之万象,肉质不能含。如同电视机显象管不能含象,停电源无象也无声了。对于电器设备,能源是电。对于人体,功能是心。

    眼能看物,耳能听声,鼻能嗅,舌能味,身能觉,意能知,统一为心之功能。如同电器设备不同功能皆源于电,心在人身为万物灵机,六种器官,六种功能,用哪个哪个灵,同时用,同时灵,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条件,看是心看,就象人坐在屋内通过窗户看屋外之物,窗比作眼,屋内之人比作心,窗不能看,人能看,眼不能看,心才能看,所以把眼睛叫做“心灵之窗”。

    听的功能也是一样:是心非耳,耳与眼一样也是条件,是人的器官之一。没有心什么都听不见,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对其他的事物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集中精神看书时,对电视机里演的是什么节目,说的什么事情就不清楚,不是没听见,是没用心去听。

    老子说;修道先观其心,观心之妙,在灵关一窍,自受生之初,秉天地一点元阳化生此窍,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虚至明,乃吾人生主宰,所谓有之则生,无之则死,生死盛衰皆由这个。儒曰灵台,道曰灵关,佛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心窍。佛家言:“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真可谓:大道根茎识者希,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

    人欲体悟大道,莫若观照本心。欲照本心,莫如外息诸缘,内绝诸妄,二六时中,(就是在子、丒、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运用施为,念念不离此窍,行立、坐卧心心常在此窍。这就是《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独立守神的功夫。心如明镜连天净,性似寒潭止水同,十二时中常觉照,休教昧了主人翁。心不动而神自守,此乃智者上根人之炼法。

炼心定之功,六识不伏不能炼至极地。此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无论男、女、老、幼、智、愚、贤,眼无不喜色,耳无不喜声,鼻无不喜香,舌无不喜味,身无不喜逸,意无不喜欲。六识也为六贼。修功者欲求大道,莫若用返识为智之法;观照本心,定中生慧照,合眼光而不视,凝耳鼓而不听,调鼻息而不嗅,缄舌根而不尝,束身体而不动,冥意念而不驰,依照这样六识净了。然此六识与生俱来,有气血之躯既有此六识,到气血之躯还空,而六识仍在,是不能去。只有伏之一法,调制之使为我用而已。《西升经》本文说:“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道经说:“我命在我,不在天地。所患人不能知其道,复知而不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

    道者,是觉悟的大路,使人走上觉悟路而出迷途,然都是由静心入手。“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又必须锁心猿而拴意马。所谓心猿意马是说;人心如猿猴之狡,意如烈马之驰,故心拴之锁之,使猿无能施其狡,马无所逞其驰,以便归于静定。

    今世上修炼者多有“人心”不灭,道心不澈,人心不灭者,是不能够看淡俗情,总觉得衣服恐其不华丽,饮食恐其不鲜美,声名恐其不张扬,才华恐其不显露,银钱货物恐其不多,田园屋宇恐其不广,一切不能看淡。时而有求福之心,时而有欲安之意,时而有贫苦之叹,时而有奢侈之思,满怀私欲,此即所谓的人心。不灭者,不能看淡世俗,认假为真,而使道心不澈。

    所谓“道心”,是能淡有,淡无,淡美,淡醜,淡得,淡失,淡毁、淡誉,淡生,淡死,能看淡一切便是道心。

      今之修学心源内功者,当立自心为学道之根苗,身在尘,心不染,功在凡,心达圣,身为世俗纲常伦理之模范,尽人情事理之标杆。心达离尘之清静宝珠为目的。

    定心功夫始于止念,对境能不迷,逢缘能不动。佛家最上乘经典著作《金刚经》有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就是说:炼心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法,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应;是指真常之心应物,心有意生,真常之心无所执著,即是心无所住;无所住即是自性真空;自性真空即是妙明本心。应无所住,清静无为,即真心现前。此就是说;让人不要执著一切见闻觉知到的东西,心坦然不动如真空,心灵才能直接觉悟自然。

    人如果不能认知心,就不能使心静,也就不能认知“道”。练功者不以炼心为本,而是在肉体上或自心外求丹,是以砖磨镜,以沙团饭,苦死无成。本错,果也错。修外道者,所得的各种功能和幻觉,是水中影,镜中花,到头来如同竹篮打水一场空。

   怎样才是真正的定静功夫呢?那就是一个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从出生到死所遇到的,种种不同的环境或遭遇及顺逆的事情,喜、怒、哀、忧、悲、恐、惊等,对心灵的最大创伤和最大享受,在一生中都不为之所动摇,这才达到了初步定静的功夫。

   不是用某种形式和手段,人为地站桩,打坐,来达到的定静功夫,也不是刻意去清除思想中的意识来达到定静的功夫。真正做到定静的功夫;只有不怕思想上的乱,不怕所有外界环境的于扰,不怕苦与乐、顺与逆和所有烦心的乱,思想平静,自在自如,自心如如不动,这才是真正进入到定静的功夫。

    静是思维的高度修养。美女坐怀而不乱;泰山崩前而不惊,就是能看空世界,看透人生。置生死于度外,破得一个死字,方可为不死之人。炼心达上乘者,虚无守静,无挂无碍,一尘不染,如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只一点灵根能夺天地之造化,参阴阳之正理,使有归于无,其无又能生有,能与天地同老,与日月同修。

    修心之人,贵能除去心上的病根,此去病不是去风寒湿热之病,要去贪、嗔、痴之病,此病一去,百病不生,可延年益寿。必先除去酒、色、财、气、外感。古人云,酒是穿肠毒药,色乃刮骨钢刀,钱是惹祸的根苗,气是无烟火炮。贪、嗔、痴,佛教指此为三毒心。病根拔除,病体自愈。

    断根之法儒释道诸家都有;儒家讲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见如不见,闻如未闻。佛家讲要:忘人、忘我、忘众生。道家讲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之说,此语都可以除酒色病根,正人的心念,能醒,能觉,能悟。

    养心护神之诀,密固有三要;闭塞勿发通,其法是以眼观眼,以耳听耳,以鼻调鼻,以口缄口,在正一心,外无声色,嗅味之牵,内无意念固我这累,自然方寸虚明,万缘澄寂。

    要说学问大,没有大过性命的。关于性命的学说,在现时社会上,好象已很久隐而不见了,其实是人们没有重视。

    什么称谓性?就是宇宙形成时,即已存在的永恒不变的实性,是那明晃晃的灵光。什么称谓命?就是先天的极为精纯的气,是那弥弥漫漫的元气。然有性就有命,有命就有性,性命原本是不能分开的;在天就叫做命,在人就叫做性。性命实际上并非是两个,只有贤人的学说主张,存心养性,修身之命,圣人的学说主张,尽性至命。性命双修之法要;内外俱有,缺外功则德行不全,缺内功则本源不清。平日居心言必谨,行必慎,不使亏心。守心如执玉,道德胜似金。

    修炼心静定内功,不可以色见,不可以相求,不可能会意外地、舒适地达到什么境界。掃去色相,无色身便空,心亦空,静而生定,定而生慧。保持一个永恆的平衡心态,恢复心灵的真空纯至静的清静自然本然,与大自然真空纯至静的自然本然合而为一,是为天人合一的大圆觉者,这是心灵能量达到的最高成果。

    有的人信心不够坚定,理不明,心不通,而求速成,工夫未到,机巧贪谋,自认请高,认幻为金,迷自本真,会使他误入邪偏之路,不达正途。

   

吾自灵光道上来,只因逐妄堕尘埃,

君今寻见还乡路,悟得心源道眼开。

原吾心境本无尘,因尘难见本来真,

心净镜明无一物,自然现出真法身。

李净斋 发表于 2010-6-7 10:31:03

吾自灵光道上来,只因逐妄堕尘埃,
君今寻见还乡路,悟得心源道眼开。
原吾心境本无尘,因尘难见本来真,
心净镜明无一物,自然现出真法身。

学生学校 发表于 2010-6-7 15:46:20

本帖最后由 学生学校 于 2010-6-7 15:47 编辑

拜读,得益多多!

妙不可言 发表于 2021-9-2 15:28:35

拜读,收益颇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静定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