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5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952
- 回帖
- 0
- 精华
|
发表于 2011-10-25 22: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se111 于 2011-10-25 22:38 编辑
转载资料:
宋庆龄祖籍考察纪实
“宋庆龄原姓韩不姓宋”,据说海南籍的韩氏宗亲无人不知,但一般人对这件事却毫无所闻,或不知其详。
据我目前掌握的资料,最早披露这一秘闻的是美国人包华德。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了他主编的《民国名人传记辞典》,其中列有介绍宋庆龄父亲宋嘉树的条目,词目写的是--“宋嘉树,原名韩乔荪(音),别名:耀如”。但这一词典并未在我国公开出版,所以在国内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
1985年初,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撰写的《宋家王朝》一书由纽约哈泼斯一罗公司出版,立即引起了美国书评界和海外华人社会的密切注意。香港《百姓》半月刊和《南北极》月刊争相选载此书。美国《纽约时报书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日报》、《中报》、《北美时报》纷纷发表评论。很快,澳门和国内先后出版了此书的中文译本,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这部倾注了作者15年心血的著作,在第一章再次宣布宋嘉树及其子女“姓韩,不姓宋”。这一说法在港台引起了争议。有人在《九十年代》杂志183期发表文章,说斯特林·西格雷夫的考据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也有人以宋庆龄同宗的身份在《百姓》半月刊96期撰文反驳,证实宋庆龄家原来确实姓韩。
众说纷纭,孰说为是?为了揭开这个谜,我顶着盛夏的烈日从北国来到海南岛文昌县的昌洒区牛路园村--宋庆龄祖居之地进行了实地调查。
文昌县位于海南岛的东北部,素有侨乡、椰乡之称,俗话说:“海南椰子冠全国,文昌椰子半海南。”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海南一半以上。文昌县现有486000人,但在国外的侨胞总数却多达60万,以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最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丹麦、菲律宾、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的土地上也都洒有文昌籍华侨的汗水。
早在汉代至唐代中叶,中国人已开始走向世界。到了明代,海南华侨已经到达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清朝道光年间海南岛的货船从海口出发,将大量商品(包括蜡、鞋、伞、纸张、干果、药材等)运至东南亚各地。商航的运载量已达2000至2500吨,由此可以遥想当年海外贸易的规模。1859年,在驻广州英国领事巴夏礼的协助下,英属圭亚那殖民地政府急切要求鼓励中国劳工向该地移民,从而迫使广州中国当局正式承认该省人民移居外国的权利。1860年,清政府又宣布“准华民赴英、法属地或外洋别地工作”。此后,海南人远渡南洋者逐年增多,且由从事贸易活动的性质变成移民的性质。海南华侨之所以背井离乡出外谋生,情况大体可分三类:一、避乱逃兵;二、贫困饥饿;三、投亲靠友。其中,贫困饥饿,则是最基本的原因。
那么,在海南居民中,文昌县的华侨人数为什么又会居于全岛之冠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查阅了清咸丰八年(1858年)的《文昌县志》和中华民国7年(1918年)重修的《文昌县志》。据《县志》记载,文昌县汉代属珠崖郡地。唐武德五年(622年)分置平昌县,属崖州。贞观元年(627年)改名文昌。宋开宝五年(972年)改属琼州。元属乾宁军。明清属琼州府。宋庆龄的祖父韩鸿翼是清嘉庆年间诞生的,清光绪年间去世,大约活了70多岁。他生活的年代中,文昌灾情不断:1821年,文昌发生了瘟疫。1824年,天大旱,飓风摧屋,飞蝗入境。1828年,飓风又作,商船覆没。1831年,洪水泛滥。1836年,龙卷风起,树林尽拔。1839年,飓风三作,稻不获收。1849年,又有风灾。1851年,瘟疫蔓延。1852年,虫灾害稼。1854年,飓风大水。1855年,飓风霪雨。1856年,天寒霜降,作物多枯,禾状如葱,有华无实。除了天灾,还有官府勒索,海寇掳掠等人祸,文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文昌民间流传一句谚语:“番客番客,没有一千有八百。”意思是,华侨的生活再苦,也多少能挣一些钱,总比在国内忍饥挨饿要强一些。
据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一书介绍,宋庆龄的父亲“出生于海南一个贫穷的商人家庭”。埃米莉·哈恩《宋氏家族》一书,说“宋氏家族祖籍在山西,在耀如诞生的前几年,由于内战逃往海南岛”,“成为走南刚匕的买卖人”。斯特林·西格雷夫的《宋家王朝》一书,说宋庆龄的祖先“住在北方离大海几百英里的山西省”,在清朝初年南迁至广东省,又渡海到海南岛避难,到宋庆龄祖父一辈,已成为“十分富裕的商人,造船商、秘密社会的老前辈、走私贩”。西格雷夫的主要根据,是宋子文赠送一具海南岛帆船的模型给美国罗斯福作礼物,并附了一封信:“敬悉阁下对航海船只很感兴趣,谨由敝国驻华府公使致赠海南岛航海帆船一具留念。这是在敝国海关监督下完全仿照实物按比例缩小制成的。海南岛为广东沿海岛屿,吾家世代久居于此。众所周知其勤劳人民以此种小船从事贸易有远航至印度者。”他还援引了宋庆龄父亲1881年一封信中的一句话:“他们有帆船从澳门到河内,六天的水路。”
说宋庆龄的祖辈是商人或已成富商,纯属推测之词。宋子文赠送罗斯福海南岛帆船模型,是因为罗斯福“对航海船只很感兴趣”,而自己的祖籍是海南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家就拥有这种船只并从事航海贸易。至于宋庆龄父亲1881年6月25日给传教士扬·艾伦(林乐知)的那封信,是说他家住在文昌县,“从澳门乘平底帆船去河内,约有六天的水路”。这只是介绍文昌县的地理方位,也不意味着他的家人驾驶着大型远洋帆船“从萄葡牙殖民地澳门一路南下到河内做生意。”宋氏家族的祖籍更不是山西省。
事实上,宋庆龄的远祖是河南相州安阳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版图就在这一带。到了唐代,相州的辖境包括今河北成安、广平和魏县西南部和河南安阳市、汤阴、林县、内黄及濮阳的西南部。相州安阳韩姓中的名流,首推以抵御西夏闻名的北宋大臣韩琦(1008--1075年)。《宋史》卷三百一十二有《韩琦传》,说他“相三朝,立二帝,厥功大矣”。民族英雄岳飞也是相州人,少年时代曾在韩家为佣,可见韩姓是当地一个大户。带领韩姓渡琼的族人叫韩显卿,南宋时代曾先后出任浙江会稽县尉和广东廉州太守。此人颇有才,但一生未被重用,退职后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携眷属和家谱来到尚处于开发阶段的海南岛,在文昌县的锦山区定居。韩显卿之所以选择当时尚被称为“南荒”、“蛮地”、“谪宦逐客羁栖处”的海南岛度过晚年,除了因为这块土地色彩缤纷、风光旖旎之外,还因为这里虽然人烟稀少,但却远比干戈四起的中原大地安定。另外,韩显卿的南迁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汉族首次进入海南岛是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但大量落籍海南则始于宋朝。据考证,宋代汉人迁入海南者约十万之众,除少数商贾外,绝大部分都是南来避乱的中原难民。明代文昌籍的进士邢宥有“故家大半来中土”之句,真实反映了这一迁徙状况。
古往今来,文昌籍的韩姓中产生了不少德才超群的人物,而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居于显赫地位的,恐怕莫过于宋嘉树。
宋嘉树,原名韩教准。包华德撰写的人物词条中之所以将他的名字拼写成“韩乔荪”,是因为“教”“乔”两字音近,“准”字文昌话读音也近于“荪”。宋嘉树的祖辈并不是商人,而主要以务农为生。据现存宋嘉树曾祖父韩仁循的墓碑推断,当时韩家的生活状况近于小康,所以死后置有祭田,让子孙轮流耕种。韩仁循是清嘉庆甲戌年间(1814年)去世的,当时宋嘉树的父亲已经出生,故立碑人中有他的名字。宋嘉树的祖父叫锦彝,原住文昌县锦山区的罗豆,后迁至同属锦山的昌洒区牛路园村。迁居的原因,现有三种说法:一、罗豆地少人稠,难于谋生。二、犯了族规,勒令迁移。韩锦彝曾参加太平天国起义,是文昌县北地区“老洪”的头头。起义失败,易地而居(提供这一说法的是韩扶丰,现年91岁,文昌锦山区罗豆人,现在珠海定居)。韩锦彝有两个儿子:长男鸿翼(即宋嘉树的父亲),娶王氏为妻;次男鹏翼,娶宋氏为妻。
据现存文物考证,韩鸿翼出生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去世,享年64岁。他葬于文昌县宝劳区大昌坡上(1),墓葬至今保存完整。韩鸿翼出生后,家境日趋穷困,仅剩下能种4斗种子的田地,约1.2亩。因为种地不能果腹,他只得靠卖椰子、椰绳或在运椰船上当搬运工补充收入。韩鸿翼的妻子王氏,小脚,仍下地劳动。他淳朴善良,勤俭持家,受到亲友的赞扬。说明韩鸿翼家贫而决非“十分富裕”,还有两件有力的物证:一、韩家祖宅。二、韩王氏墓碑。
从文昌县城到韩家祖宅,目前尚无一条平坦的公路,只有行人和自行车可以通过的崎岖小道。听说县政府最近已拨出10万元,准备修筑一条公路。我是乘坐军用越野吉普前往考察的,车子在这条不能称之为道路的道路上足足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沿途所见,是一片暗红色裸露着的砂地,路边杂生着一些灌木丛。土地贫瘠。韩家祖宅所在的牛路园村,民国初年住着韩姓、符姓共九户人家,解放前夕仅剩下三户姓符的人家。目前只有宋庆龄的堂弟韩裕丰老人一人在此过夜。韩家祖宅是座西南向东北的两间正屋(一间正屋有三间横室),一间厢房。文昌县的农舍,一般有9至12根房梁,而韩家祖宅只有4根房梁,可见属于当地农民中最贫苦的阶层e。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宋庆龄的父亲就出生在这里。韩家祖宅西北约100米处的树林中,有宋庆龄祖母韩王氏的坟地。坟头已平,坟前仅有一小块花岗石墓碑,中刻“清韩妣王氏之坟”七个字。从墓葬的规模,也可断定韩家当时绝非富户。
韩鸿翼和韩王氏共生育了三个儿子。长男韩政准,19岁飘泊到马来西亚,靠养鸡为生。因贫困,终生未娶,82岁病故,安葬在马来西亚的麻坡。据说他曾到上海探望过宋庆龄的父亲。当时宋家住在上海虹口,门口有仆人守门。仆人向韩政准要名片,他就在纸条上写了几个字:“家兄韩政准要跟你见面。”仆人赶快请他进屋。宋庆龄的父亲为他赶制了长袍、马褂。他在上海住了两三个月,然后又回马来西亚去了。韩鸿翼的第三个儿子叫韩致准,娶符氏为妻,生有三男一女。他一直在家乡劳动,除种田外,还外出补锅。他34岁那年,为家里盖房,墙是打垒墙,要用夯将两层木板当中的泥土砸结实,劳动强度很大。结果房子刚盖成,他就累死了,妻子也改了嫁。
宋庆龄的父亲原名韩教准,是韩鸿翼的第二个儿子。现在在文昌县还流传着一些关于韩教准的传说。乡亲们说,韩教准小时候很顽皮,有冒险精神,特别会爬树。有一次,他正爬椰子树,椰干突然裂了。就在椰干裂而未断之际,他顺势一悠,抱住了另一株椰树的椰干。周围观看的人吓出了一身冷汗,都夸他跟小松鼠一样灵巧。乡亲们又说,韩教准孝敬老人。他家居偏僻,购买日常用品需跑远路。每当父母要他买东西,他都高高兴兴地去,不怕劳累,大人们夸他“脚力好”。乡亲们还说,韩教准从小好学。海南祭祀祖先时,有老前辈诵读“祝文”,其他孩子觉得诵读“祝文”的姿态和语调十分奇特,禁不住笑出声来,独有韩教准利用这个时机,悄悄在一旁认“祝文”上的字。
据1918年重修的《文昌县志》卷十八记载:“光绪年间,耶苏教徒至蛟塘市传教,设教堂,广招乡间男女教授。有英美法教友,派不同,大致以博爱为宗旨,倡平等自由男女平权之说,与中国教歧异。遇有冲闹各持其是,官厅莫能禁止。耶教徒又恃神甫为护符,乡间好事者皆借其教为声援,传播愈广。文昌昌洒铺前蛟塘等墟渐次设堂演教,入会者颇众。”这是关于外国基督教传教士在宋庆龄祖籍布道的一条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料。有的文昌父老说,因为韩教准聪明活泼,外国传教士很喜欢他,常叫他上树采椰子,或替他们购买菠萝蜜。
韩教准既然姓韩,后来为什么会改姓宋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目前流行的一种解释是:韩教准的“准”字,按海南岛人发音读成“沈”(SUN)。故美国人叫他“查尔斯·沈”。但韩教准发音不清,将“沈”(SUN)拼写成“松”(SOON),成了查尔斯·松。“后来他回中国探家,他感到不得不改变西方习惯而随中国的习惯,于是他把SOON(松)改成SONG(宋)。”
然而,这种因拼音错误而导致改姓的说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按照中国的习俗,一个人姓什么是跟个人和亲属关系极大的事情。即使偶而发生拼写错误,也会迅速改正过来,而不能将错就错。其实,韩教准改换姓氏的原因相当简单,那就是因为他被堂舅收养,而堂舅家姓宋。
韩教准的叔叔叫韩鹏翼,娶宋氏为妻,生有二子敬准、效准。宋氏为人勤劳温顺,但不知其名。因他娘家住在现属昌洒区的昌后村——该村村民全都姓宋,故人们尊称她为“昌后婆”。现在宋庆龄的堂弟韩裕丰家,保存有1919年秋为韩宋氏立的墓碑,中刻“韩祖妣宋孺人墓”七个大字。韩宋氏的弟弟、(韩教准的堂舅),就是早年赴美国修筑铁路的海南岛移民之一。
中国移民在美国最初在淘金区充当厨师、洗衣人或从事欧美冒险家们所不屑于干的粗重的体力劳动。1863年,参加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的白种人因劳动艰苦而纷纷离职。中央太平洋公司决定大量招募中国劳工。当时,占筑路工人4/5的中国劳工工资比白人少1/3,还不能享受免费食宿的待遇,却从事最危险、最笨重的劳动。他们置身于柳条筐中,从悬崖吊下,在山壁钻洞,放进炸药,点着引子,炸开了号角峡大峭壁o.他们还攀上海拔7000叹的多恼峰,在高及人头的积雪中打出了一条隧道。韩教准的堂舅就是在美国大量募集筑路华工的“自由移民时期”来到美国的。他先在华工当中做点小生意,后来攒了一些钱,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开设了一家茶丝商店。据说他是第一位在美国开茶丝店的华侨。
大约在1875年,年方9岁的韩教准随长兄政准到东南亚谋生,在马来西亚一个亲戚家当佣人,立了三年契约。1878年春,韩教准的堂舅回文昌探亲,见到了韩鸿翼,说他在美国立稳了脚跟,生活不错,但由于没有孩子,经商缺少帮手。韩鸿翼动了心,同意将韩教准过继给他当儿子。同年夏,韩教准的堂舅返回美国,途经马来西亚,便将12岁的教准带到了波士顿。这一年,到达美国的中国人总数有8992人,而波士顿的华侨约有4000人。韩教准到美国之后,改名为宋嘉树,号耀如。
很多事实表明,宋嘉树及其子女承认他们是海南岛文昌人,而且本来姓韩。大约在清光绪年间,宋嘉树曾回文昌老家探亲,当时他母亲和婶婆都健在。哥哥也从南洋回来跟他团聚。宋嘉树回家时,正值盛夏。他体胖,怕热,常光着膀子,在家门口大树下纳凉,手中不停地摇着一把葵扇。文昌的老人们对此有深刻印象。宋嘉树原准备拿出一些钱替家中盖房,但弟弟韩致准偷了他的钱去赌博,他一气之下离家返回上海,结果房子也没盖成。1936年冬,宋子文也专程回过海南岛,先到海口市,后到文昌县城。乡绅组织军人和学生夹道欢迎,并举行宴会。宋子文在宴会上发表讲活,开了一张要在海南岛修建环岛铁路的空头支票。当年参加过夹道欢迎仪式或听过宋子文演讲的人不少还健在。由于西安事变发生,南京电催宋子文火速回返,因此他没有来得及回归故里。老家人将一些土特产和一部《韩氏族谱》送到海口,宋子文乘飞机带走了。宋子文这次回文昌,还捐款修建了一所小学,位于文昌县文城镇文庙旁边,命名为子文小学。
此后,宋子文虽未再回文昌,但曾委托一位叫云日东的国民党军队的师长替他回乡扫墓。宋庆龄也承认文昌是她的祖籍。50年代中期,文昌有一年不雨,县北发生大旱灾,很多农民被迫逃荒。宋庆龄获悉后,主动写信给县政府表示慰问,并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几百元赈济灾民。前些年台湾文昌籍的国民党军政要员120多人捐资发起复印 (文昌县志》并成立续修《文昌县志》委员会。该会从美国国会图书馆借来一部1918年重修的《文昌县志》(蔚文公所藏版)复印。宋美龄亲笔为该复印件题写了书名:《文昌县志》,落款是“蒋宋美龄题”。综上所述,可见当地一些人指责宋氏家族“黑鸡不认种”是没有根据的。正是考虑到他们这种乡土之情,宋庆龄去世之后,治丧委员会特邀文昌县委书记符和火来京.守灵。文昌县委决定,将宋庆龄祖居所在地改名为宋庆龄乡。海南行政公署还拨款1.5万元,重修了宋庆龄祖宅,供中外崇敬宋庆龄的人们瞻仰。
(出处:《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日期:1996)
作者:陈漱渝
陈漱渝 生于1941年7月25日,湖南长沙人。196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研究馆员,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国家文物局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曾任鲁迅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室主任,原《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会长,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南社及柳亚子研究会理事。2001年为《鲁迅全集》修订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鲁迅史实新探》《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鲁迅在北京》《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史实求真录》《风情?亲情?乡情—一个大陆人看台湾》《五四文坛鳞爪》《甘瓜苦蒂集》《倦眼朦胧集》《披沙简金集》《民族魂—鲁迅的一生》《许广平的一生》《宋庆龄传》《剪影话文坛》《假如鲁迅活到今天—陈漱渝讲鲁迅》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