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学者 发表于 2010-7-4 13:54:41

伏羲八卦源于张家界崇山【转载】

伏羲八卦演于何处?数千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其实,伏羲部落首创八卦就在张家界崇山。据《九嶷山志》帝纪《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干令开注云:“伏羲之易小成,为先天。神农之易中成,为中天。黄帝之易大成,为后天。读易者,知有先天、后天,而不知中天,可乎?连山者,重山也,故‘重艮以为首’。”北周盛世鸿儒朱隐老曰:“《连山》,神农之易也,以艮为首。”北周武帝时另一位学者孔颖达则曰:“《连山》起于神农。”
      《连山》易的核心是“重艮以为首”。《康熙字典》载:“崇,重也。又充也。”《国语·周语》载:“崇,通‘充’。”《尔雅·释诂》:“崇,重也。”这两段说明三个关系:其一,“崇”为“重”;其二,“崇”为“充”,即汉朝的充县。
      我们再说“艮”字。《汉语大字典》载:“艮(gèn)在还没有汉字的八卦符号中代表山。”既然“重”为“崇”,而“艮”又为“山”,那么,“重艮以为首”就是“崇山以为首”或“以崇山为首”。
      《连山易》64爻卦大象:第一组第一卦为崇山君;第二组第一卦为伏山臣;第三组第一卦为列山民。三山均在本境,崇山不必说,伏山即浮山,在澧南左后所屯,隶其东北二面浮丘子修道处,上有炼丹捣药诸迹,庵庙最多。列山有多处。
      《连山易》载:“长分消翕者,至精至变至神之理寓焉。乾与坤对,乾之长即坤之消,乾之分即坤之翕;坤之长即乾之消,坤之分即乾之翕。兑与艮对,离与坎对,震与巽对,余五十六卦两两相对,长分消翕,悉准八卦。”这正是“先、中天八卦”的列卦法(他俩仅乾坤易位,余卦不变),由此而知,“先、中天两卦”出于《连山易》。薛贞对《连山易》的《中天八卦》的列卦法作了具体的说明,曰:“《连山》乾始于子,坤始于午。”(为中天八卦列卦法),先天是“坤子(正北)乾午(正南)”,而中天却是“乾子(正北)坤午(正南)”。
       古庸城自然地形以两山一水自西向东延绵六十里直至潭口;“崇山龙”连抱“大庸所、二家河两个金盆”;澧水与茹水即武溪水初会绕成大庸所第一个太极;在且住岗绕成第二个太极;在鸬鹚湾绕成第三个太极;在西、阳二坪形成一个庞大的“聚宝金盆”后在潭口媾合,结成第一道铁板城门。尤其是“天门太极”(详见天门太极图)。
      乾一、一门即:“天门”,位于正南方,他正是伏羲八卦乾一的“天神至尊”位。
      兑二、二泽即:“云梦泽”和“天池泽”,他位于东南方,是伏羲八卦兑二的位置。
      离三、三离即:“离山”、“离坪”和“离池”,他位于正东方。离山即融(庸)山,《永定县志》载:“崇山北麓有融(庸)山、融(庸)水。”祝融为火神,火为“离”,为中女,属四阴卦之一,故又为阴山。
      震四、四震为四雷,即:“雷公山”、“雷公咀”、“雷公坪”、“雷公泉”,他一位于东北方,即现在的三角坪坡下,其山原为雷公山,明建卫城时为配风水,将凤羽山改为“福德山”,将“雷公山”改为“白虎山”,其泉亦改为“白龙泉”。
      巽五、五巽为五风,即:“枫香岗”、“风门垭”、“风泉”、“风洞”、“风湾”。其位置正是伏羲八卦的西南方。
      坎六、六坎为六水,即:“大河”、“小河”、“大庸溪”、“响水溪”、“伏羲泉”、“高阳泉”,其位置正是伏羲八卦的正西方,其后之山为一山多名,即巫山、麻空山、崆峒山、宋山、历山、禖宫山。
       艮七、七艮为七山,即“连山”,本地有歌谣曰:“两象起草,双狮连裆。上有龙凤,中有牛王”。分别为“雄狮山”、“雌狮山”,“公象山”、“母象山”、“龙山”、“凤山”、“牛王山”。均在小河坎。
       坤八、为八地,即现在的“且住岗”,古时曰“后土岗”,这里有“三星台”和“五行堆”,其三星台已毁一台,还有两台;五行堆即“五里堆”,及四十八丘之一,现已毁。
      伏羲如此,神农亦如此。据四库全书《路史》载:“万民蜡戏于国中,以报其岁之成……于是神澧瀵,嘉谷壮。”据考证,发现澧水的喷泉在庸墟有两处,澧水源头的桑植还有一处。
      第一处,澧水源(桑植)的“七眼泉”,为“澧水第一泉”。其地有“鸦鹊洞”,洞后即为鸦山(雅山),《山海经·中山经》载:“又东三十里,曰雅山。澧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今柿溪),其中多大鲵(鱼),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大麻),多赤金。”这里正是传说中的神农帝教民耕作的地方,《永定卫志》载:“历山,卫西,澧水所出。”
      第二处,是庸墟古城的“白龙泉”,为“澧水第二泉”。其泉后有历山(栗山,为永定区大桥办事处栗山村),传说为神农耕作之地。
      第三处,是庸墟潭口的“观音泉”,为“澧水第三泉”。泉之上游有“古人寨”、“迎恩渡”,其寨后亦为“历山”,相传为神农耕种处。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桓谭在《新论正经》中云:“《连山》八万言,藏于兰台。”据田氏明初墨谱载:北宋仁宗年间的武溪“紫荆书院”有一幅没有读懂的古联曰:
               太极龙门迎古帝;
                兰台石匮锁中天。
      那么,联中“中天”应是“中天八卦”之省写,而“兰台”是否就是桓谭先生所说的那个“兰台”呢?《澧州志》载:“系马柱,驩兜祠石室,下有相公潭(洞),左有立石三,皆数十丈。野人呼为相公系马柱。不知所谓相公者何人。”如果将对联中的“古帝”联系起来,这个“兰台”并非汉宫藏书之“兰台”,此相公洞很可能是神农帝的“藏书洞”。孔稚圭在《玄馆碑》中载:“赤松家于石室之下,神农行弟子之敬。”由此看来,赤松子就住石室之下,因授予神农帝养生之法并赠丹药,神农帝豋门行弟子敬(礼),并寄大作于石洞,这是极有可能的。《连山易》“重艮以为首”的史料记载,犹如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了一扇尘封数千年之久的历史大门,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伏羲部落先民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创制天文历法,服务农牧生产的伟大创举。   声明:此转载并不影响原文作者之版本著作权,仅供交流学习,原文链接地址http://hi.baidu.com/%BF%B4%BF%B4%D5%C5%BC%D2%BD%E7/blog/item/d2b4e9037df6f4dd267fb550.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伏羲八卦源于张家界崇山【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