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宫万余木刻印版保护遇难题(转)
标题: [资讯] 成都青羊宫万余木刻印版保护遇难题(转) [打印本页]--------------------------------------------------------------------------------
作者: xietian 时间: 2010-7-8 13:30 标题: 成都青羊宫万余木刻印版保护遇难题(转)
本帖最后由 xietian 于 2010-7-8 13:35 编辑
时间: 2010-07-08 07:28:41 来源: 四川在线 陈四四
内容摘要: 历经百年岁月,14000余张精美双面木刻印版面对难题:是继续使用,还是放进玻璃柜进行保护――袁庭栋说,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但要保护印版,还应该将雕版印刷术进行传承,培养一些能刻版的工人作为接班人,“这种印刷术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以展示给后人。
历经百年岁月,14000余张精美双面木刻印版面对难题:是继续使用,还是放进玻璃柜进行保护――
□本报记者 陈四四 文/图
在成都青羊宫印经院内,保存着14000余张精美的双面木刻印版。目前全球惟一尚存的道教典籍《道藏辑要》及全球众多道教经书和典籍都由这些印版手工印制而成。然而,经历上百年岁月,这批珍贵的印版有的已出现虫蛀、字迹缺失、开裂等状况。
近日,青羊区文管所正在对这批印版进行调查登记,以形成报告送交上级文物部门。可是,印版是继续使用印刷道教典籍,还是放进玻璃柜进行保护,成为当前面临的难题。
[现状] 百年印版亟待保护
青羊宫印经院是一个老式四合院。130多平方米的库房里,摆放着40个高大的木架,印版按目录依次陈列于架上。虽然库房内有些阴暗,但记者发现零乱放在木架旁的一些印版已虫蛀出洞眼。
库房前后玻璃窗户有些已经破损。青羊区文管所所长金兰说,库房还缺乏防火防盗设施,屋内的温度湿度也不能有效控制,相关人士透露,有的印版印刷出的书籍已不很清晰。最近几年,由于雕版工匠十分难找,于是他们采用了电脑雕刻补版的办法。“电脑雕刻没有原版那种气韵。”
库房对面印刷车间的工作台上,码着各种印版和正在制作的线装书籍。负责印刷的师傅介绍,纯手工的雕版印刷要经过很多工序。除刻版外,先要把宣纸裁成适当大小,然后是走墨印刷,再把印好的纸张折好理顺页码,之后是压书页,上封面、打孔,穿线,最后裁去多余纸边。“如果要印一整套书籍,起码要一年时间。”
[珍贵] 耗时16年的浩大工程
据青羊区文管所统计,这批印版以优质梨木为材料,共计14000多张,均为双面雕刻,包括精美的文字和图案。规格则有5种,最小的为29×20cm,最大的54×26cm。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这套印版是全球惟一保存完好的 《道藏辑要》雕刻印版,十分珍贵和罕见。
“这是清光绪年间,16位工匠耗时16年完成的浩大工程。”据介绍,《道藏辑要》是继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之后收入文献最多的道教丛书,比较完整地收集了周、秦以降道教的重要经典、诸子哲学著作、历代道教祖师的著述、道教的仪式戒律、道教的音乐唱本、诗词歌赋、传记、游记,以及山水地志、医药著作等。清光绪18年(1892年),二仙庵住持阎永和发起刊刻《道藏辑要》印版。抗日战争爆发后,印版被保存在二仙庵的印制房内,1961年从二仙庵搬往青羊宫保存至今。
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告诉记者,早在1984年,他作为四川人民出版社巴蜀书社古籍调查工作人员,参与了《道藏辑要》印版的整理工作。“在全国只有这一种,具有惟一性,因此价值极高。”据他了解,目前在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汉族区域内,仅有青羊宫的木刻印版可以印行书籍。“我国雕版印刷起源于唐五代时期的杭州与成都。”袁庭栋说,成都仅存这样一套完整的清代木刻印版,可见其珍贵。
[保护] 建文物陈列室存放
据了解,1957年至1960年,在成都市文化局指导下,青羊宫曾对印版煮过两次,以防虫蛀。1984年,又将印版按二十八宿顺序清点上架,并将所缺经板一一登记。
“现在最好的办法,可能是重新雕刻一套印版,将珍贵的清代原版停止使用,以便保护。”青羊宫相关人士表示,重新雕刻不但需要找到技艺高超的工匠,经费和时间也是大问题。袁庭栋说,全部重刻难度太大,可以采用影印等现代印刷方式进行印刷。在1984年补刻印版时,经多方寻找,才在安岳县找来几名年老的雕刻工匠。“据目前了解,成都可能找不到工匠。”
金兰说,目前青羊区文管所正与青羊宫进行沟通,并对印版从种类、规格、毁损等方面做调查登记,将形成报告递交上级文物部门。初步计划是,邀请专家对印版进行文物定级,改变印版的整体保存环境,对已损毁的印版分类整理,防止损毁程度加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停止印版的印刷活动,以减少使用过程中的自然损耗,把印版全部放置于文物展柜里。”青羊宫相关人士表示,准备修建一个文物陈列室将印版保存起来。
袁庭栋说,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但要保护印版,还应该将雕版印刷术进行传承,培养一些能刻版的工人作为接班人,“这种印刷术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以展示给后人。”
链接
木刻印版保护目前在世界上还是难题。据介绍,中国木刻印版大多使用梨木,日本多数使用樱木。这两种木材摸起来十分光滑,在其上刻字会更精致,笔锋也会刻得好。但缺点在于,这两种木材内有很多树胶,味道香甜,是虫子的最爱,因此极易遭虫蛀。目前主要使用高温处理的办法,此外要保持干燥。
图片附件: 001bfc59e7b90d7664b604.jpg (2010-7-8 13:34, 66.55 KB) / 下载次数 1
http://www.byscrj.com/attachment.php?aid=4398&k=a1d98472ce007766e9b299a3c0907832&t=1279696737&sid=p3GWA3
图片附件: bww311354113.jpg (2010-7-8 13:34, 25.27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byscrj.com/attachment.php?aid=4399&k=3bd10e7f8e53fac57d87d94bd2d29a87&t=1279696737&sid=p3GWA3
图片附件: bww311354124.jpg (2010-7-8 13:34, 24.63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byscrj.com/attachment.php?aid=4400&k=4a38e0025823f390c0202e6f4d308fe7&t=1279696737&sid=p3GWA3
图片附件: bww311354186.jpg (2010-7-8 13:34, 26.66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byscrj.com/attachment.php?aid=4401&k=109837bbf481abeab162439331f5f662&t=1279696737&sid=p3GWA3
图片附件: zta06040301.jpg (2010-7-8 13:35, 34.83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byscrj.com/attachment.php?aid=4402&k=3a0e8d7c1c6feac8b0b378a1272b1703&t=1279696737&sid=p3GWA3
--------------------------------------------------------------------------------
作者: xietian 时间: 2010-7-8 13:42
1# xietian
扬州雕版千年传承光耀古今
—— 写在“雕版印刷技艺”申报“世遗”之际
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展品
《大清国摄政王令旨》雕版印制品
文化扬州
文化部今年选出3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世遗”,“雕版印刷技艺”成为江苏三个申报项目中最具竞争力的“魁首”。1月下旬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函,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为申报主体,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为支持单位的“雕版印刷技艺”“世遗”申报通过了审核第一关。
扬州雕版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扬州雕版的传承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本报记者 陈跃
“‘雕版印刷技艺’申报的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月下旬刚刚得到位于法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函,申报项目通过了审核第一关。接下来还要进行两场审核会议,预计9月份就会有结果。”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社长陆文彬兴奋地告诉记者。
传承 一千多年来中国唯一
传承不绝的雕版印刷地
记者在广陵古籍刻印社看到了两幅分布图,一幅是唐代雕版印刷中心分布图,一幅是当代雕版印刷区域分布图,唐代雕版印刷中心在长安、洛阳、敦煌、淮南道(扬州)、江西南道、成都等六处,而当代雕版印刷区域分布图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北京荣宝斋木刻水印、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等十处,两图唯一重合的,便是千年传承不绝的扬州雕版印刷。
据史料记载,唐代中期扬州一带刊刻历书、图籍就已盛行。两宋时期,扬州是淮南路的治所,江淮大镇,交通枢纽,人文荟萃,刻书业也随之兴盛。所刻的书,数量多,质量高,字体优美,纸墨精良,校勘严谨不苟,版式疏朗悦目,达到了前所未有、后世楷模的成熟境地。沈括的不朽名著《梦溪笔谈》的最早刻本,就是扬州雕刻的。到了清代,扬州刻业空前繁盛。曹雪芹祖父曹寅在扬州奉旨刻《全唐诗》,十分精美。《儒林外史》最早的刻本也是扬州刻出来的。光绪时,江宁、苏州、扬州、杭州、武昌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扬州艺人在完成这部历史著作中做出了出色的贡献。调到北京大内武英殿的刻书艺人也以扬州人为最多。
此外,扬州还刊刻经书,在国内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后在“广陵古籍刻印社”的整理和保存下大量的古籍版片得以修复使用,同时又雕刻了大量的新版片。《楚辞集注》、《西厢记》、《杜诗言志》等的刊印,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广陵古籍刻印社生产的线装古籍还曾被选做“国书”赠予外国领导人。
佐证 成功阻止了韩国自封
“印刷术起源地”的企图
在广陵古籍刻印社,师傅们会非常自豪地讲起一件事:由于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存在,韩国要确认自己是印刷术起源地的意图没能实现。
1997年,一场关于印刷术起源的争论在中韩两国间产生。
当年世界教科文组织在韩国召开关于印刷术起源的国际学术会议。之所以在韩国召开这样的会议,是因为此前韩国有关方面在一古塔内,发现了韩国在中国武则天时期印刷的一份经卷,这比中国现存的相关文物要早。韩政府准备以此确认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地。中国政府在得知情况后高度重视,组织专家从考古学等方面对韩国进行驳斥。
在那次会议上,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存在成为中国是印刷术起源地最有力的证据。中国首席发言人在会上说: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考古讲究化石,中国就有关于印刷术的活化石,它就是广陵古籍刻印社,目前,唯有扬州保存着这种曾经对中国乃至世界发生过巨大作用的奇特工艺,这里集中着一批雕版印刷工人,保存着近30万块雕版版片,这里还继续采用传统工
艺印刷术印刷线装书籍,使雕版印刷传统工艺及其文化形态薪火相传,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颗明珠……有力的证据使韩国的意图没能得到与会人员的认同。会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相关官员相继来到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论证中国代表的发言。从而结束了一场关于印刷术起源的争论。
突破 失传500年的草书版片
及“木刻水印”在扬重生
以上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广陵古籍刻印社人并没有在这些炫目的故事里停滞不前,他们以创新促发展,在木材、油墨、刻刀、毛笔、模具、火种这些简易的工具里探索着新路。
活字印刷出现在十一世纪中叶中国的北宋时代,它在雕版印刷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印刷之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今天,许多人认为传统意义的实体活字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广陵古籍刻印社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恢复、生产五种活字(木、泥、铜、锡、瓷),并采用活字技术生产了大量线装书,这一保护传承古代文化的行动,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
在扬州一直保存至今的30万片明清古雕版版片中,没有一块草书版片,受北京印刷学院委托,广陵古籍刻印社投入财力和人力,研制了一批教学用具的制作,数项创新成果中有两项重大突破:木活字雕版500年间首刻草书、全本泥活字印刷《梦溪笔谈》。
“木刻水印”也称饾版印刷,出现于明代,是雕版印刷术的一种创新,以多色叠印的雕版水印和拱花印刷方法,把传统印刷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种技艺,在晚清时期失传。经过长达四年的复原和研究,广陵古籍刻印社50多名工艺美术师、技师倾力合作,2006年,以“木刻水印”工艺印制的六卷本《北平笺谱》在广陵古籍刻印社重生。
发展 雕版印刷5年计划
(2009—2013年)出炉
在申报“世遗”的材料中,详细记录着扬州人为保护“雕版印刷”这项遗产所作的孜孜不倦的努力: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同意“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冠名为“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2007年,扬州市政府批准成立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促进师带徒传承;与高等院校合作,派雕版印刷技艺大师为学生授课……
雕版印刷申报“世遗”的消息,令扬州文化界人士欢呼雀跃。一个关于雕版印刷的未来5年计划(2009—2013年)已出炉,扬州将围绕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展开系列动作:成立雕版印刷技艺研究所,对雕版印刷技艺中使用的工具及印刷用松烟墨进行原生态的传承,促进雕版印刷技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2009年开始,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平台,出版相关论著,扩大传播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收集散失古版,保护现存版片,进行整理、修复,研究传统制作技艺;从2009年起,注重对雕版印刷技艺老艺人的保护,提高其社会地位,按等级发放津贴,改善工作环境,培养新一代雕版印刷技艺传人;继续并扩大与南京莫愁高等学校和扬州商业高等学校及南京印刷出版学校合作办学,编著专用的雕版印刷技艺方面的教材;计划2012年在扬州举办“雕版印刷技艺国际研讨会”,联合相关部门颁布《雕版印刷技艺保护条例》,并参加各种文化博览会……
链接
“申遗”支持单位
南京金陵刻经处 收藏佛经版12.5万块、佛像版18块,该处是全国佛典图像刻版的总汇,全国各处木刻的重要经版基本上集中于该处。它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收藏汉文木刻经像版的宝库,又是蜚声海内外的我国木版雕刻、水墨印刷汉文佛教经典的唯一机构。
四川德格印经院 始建于270年前,在中国藏区三大印经院中位居首位,德格版经书在藏区被奉为正宗。迄今寺院共收藏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印版29万块,文字字数达5亿之巨,约占藏族文化典籍总数的七成左右,对研究藏族历史、政治、宗教,医学、文学、艺术等,具有极高价值。
揭秘
30万片古书版何以在扬州妥善保存——
周总理亲自批示抢救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上世纪50年代受周恩来总理关心而组建,并受国务院委托收集全国范围内的古籍雕版版片,收集到的版片当中就有明清古籍版片30余万片,现藏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古书版何以在扬州妥善保存?记者就此采访了扬州著名学者、《扬州刻书考》作者、曾任广陵古籍刻印社的临时负责人王澄。
“保护工作是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进行的,当时我是抢救、保护书版小组的组长。”81岁高龄的王老回忆起当年的保护行动还是欣慰不已。“‘文革’之初,社会上掀起‘破四旧’高潮,我们将高旻寺院内的古籍书版全部移送到小山上的两栋版库里,封好门窗,雇人看守,还是怕‘造反派’胡搞,后来,我们以组织名义加封了版库,才在‘文革’之初保存下来。”1969年,一家工厂进驻高旻寺,拆庙建厂,砸开版库门锁,将书版胡乱堆放到破屋和地下室里。1972年,《人民日报》记者在扬州采访时听说有大批古籍版片在高旻寺遭灾,随即采访拍照,随后在“内参”上披露,此事引起周恩来总理的重视,指示国务院文博组“立即过问,务必抢救”,并拨付1万元作为经费。
而后,王澄受命担当抢救、保护书版小组组长,忙了八个月,版片整理、登记完毕,版片全部上架,版库全都挂上了存版目录牌,每部书版的“起”、“止”号,都在相应架位上进行了标注。经有关方面领导检验合格后,施药杀虫,密封看守。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七大工艺流程
选材 要求纤维匀细、耐印度高,多用梨木、枣木;
制版 用厚约2厘米的木板,作浸泡、干燥、刨面、打磨等处理,制成表面平滑的版材;
出样 由写字匠用毛笔在极薄的“花格纸”上按设计的版式书文绘图,经两次审校修改后定样;
雕刻 将定样的字迹图画清晰地转移版上,由工匠刻墨线,再贴墨线“挑刀”刻出凹槽,再剔除墨迹外的空白部分,形成凸起的图文;
打样 用红颜料将初版刷印红样校对,如有修改在版上挖补重刻,再打蓝样,校定后交付正式刷印;
刷印 将校定的版片固定于印台,用棕刷蘸墨涂于版面,再铺纸其上,左手控纸、右手持擦匀拭纸背,将版片上的文图转印纸面;
装订 讲究“粘”“编”“折”等技巧,将印好的印张按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不同装帧方式装订成册。
广陵古籍刻印社30年来
出版的经典线装书目
书名 作者 出版时间
桃花扇 孔尚任 1979年
文选笺证 胡绍瑛 1983年
扬州画舫录 李斗 1986年
扬州图经 焦循 江藩 1987年
两汉刊误补遗 吴仁杰 1988年
词林典故 张廷玉 1989年
片玉集 周邦彦 1990年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1996年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 1998年
绣像红楼梦 曹雪芹 1998年
北平笺谱 鲁迅 郑振铎 2000年
三希堂法帖 梁诗正 等 2000年
东坡乐府 2002年
云蓝阁诗笺 2004年
论语 2005年
宁国府志 2006年
净慈寺志 2007年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008年
--------------------------------------------------------------------------------
作者: scgaqxg 时间: 7 天前 16:22
我会雕刻,也雕过文书板子。若需要,我可以去一个。
--------------------------------------------------------------------------------
作者: dolaphin 时间: 7 天前 17:01
這絕對是中國的、道教的珍貴文化遺產。
在20多年前印版就應當封存,以文物方式保管,並且重刻新印版,以備需求。
時至今日,原刻版受損更為嚴重,保存、修復的需求更甚。
存一套刻版以為文物資產,刻一套新版以供活態文化展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