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寒温一统,促进外感病学发展
内蒙古医学院李永法、聂耀两位先生编著的《外感热病证治》一书很有新意。该书高扬“寒(伤寒)温(温病)一统”旗帜,畅谈“寒温一统”对促进外感病学知识体系深入发展的意义,其中所载内容及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其一,寒温二争,由来已久。
回顾前人有关外感病的研究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寒温一统,统于伤寒。这一观念以《内经》、《难经》为代表。“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就是最具代表意义的表达。秦越人紧承其后,以更加明朗的态度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仲景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临证经验,创立了六经辨证和施方论治的知识体系,成为指导外感病(广义伤寒)临证诊断用药的臬圭。两汉至魏晋时期,对外感热病认识的基本立场是伤寒、温病都属外感病,但为广义伤寒所辖,叔和《伤寒例》亦同于此。
第二阶段,寒温分论,时有交叉。魏晋以后的隋唐时期,医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温病和伤寒虽然都属外感病,但两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差异,于是隋唐医学家便将二者分卷论之。无论是《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还是王焘的《外台秘要方》,都将“伤寒”、“温病”、“时行病”的内容分卷传载和论述,但却界线不甚明晰,不时地相互交叉,此时可谓是“寒温分论”立场之肇端。
第三阶段,伤寒温病,分道发展。自金元时期主火论者刘完素之后,“寒温分论”的意识日渐增强,至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末吴有性的《温疫论》,为温病知识体系的分立奠定了基础。自此,伤寒、温病各自发展之势已成定势,后经叶桂、吴瑭等人的大力推举,使温病理论自成体系,自立门户。
晚近时期,尤其是建国50年中医学的强势发展以来,中医学完全进入到理性化、科学化的研究和发展阶段,学术门派之见的挡隔日渐淡薄。学术界从中医学的自身规律出发,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旨归,摒弃门户偏见,运用科学、求真、务实的理念来研究和评价外感病中的伤寒和温病两大学术体系的关系,并且逐渐地将二者归统于一,《外感热病证治》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刻而有益地求索和尝试。
其二,寒温分论,阻碍了外感病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伤寒和温病同属外感病范畴,其各自理论体系是在两个不同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寒温分论”虽有2000多年的经历,但以明清时期最甚。若用辩证法的两分观点来评价这一问题,“寒温分论”①开辟了外感热病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百家争鸣和多元发展的格局,完善了外感病的病因学知识体系,丰富了外感病的辨证施治思路、方法和内容,因而也就促进了外感病知识体系的发展。《外感热病证》一书对“寒温分论”作了如此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当清楚,在对其客观肯定的基础上,该书作者也严肃、谨慎地指出,如若继续这种“寒温分论”,必然会成为阻碍外感病学深入发展的羁绊。因为寒温分论不能全面、客观、系统、深入地阐释外感病邪的致病特点,也不能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外感病发生、发展、转归的特殊性、规律性和复杂性;②“寒温分论”常常有如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与卫气营血辨证中的气分证、中焦病证中的阳明燥热证不统一又存在不必要的重复;又会使风寒湿邪袭表证、风湿表证、温燥表证、凉燥表证、湿热蕴阻下焦证等内容难以融入六经辨证体系之中;同时也使像厥阴病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的内容与厥阴经的病位(心包肝)或病理阶段、病性之间有一定距离,只有将其纳入外感病的“里证”范畴才能有效地予以解决;③只有“寒温一统”才能避免陷入少阳证与阳明证排序争论的窘迫;④只有“寒温一统”才便于统一外感病辨证的标准,才能将太阳病证、上焦肺卫证及卫分证都纳入表证,才能将少阳证和邪伏募原证统一为半表半里证,才能将阳明经证、气分证和中焦证等统一于里实热证等;⑤只有“寒温一统”才能消除门户之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互存的缺失等等。总之,“寒温一统”有利于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外感病学知识体系。
其三,建立“寒温一统”外感病学知识体系是可行的。
该书作者在全面分析了伤寒病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各自利弊后,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两个层面对“寒温一统”观念进行了论证和践行,并且以表里辨证为纲,以外感病因(六淫、疫气)理论为目,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阴阳理论为基础,对外感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生、发展、转归变化规律为依据,进行了详尽地辨证分类和分析。全书共分3部分,“总论”部分就外感病学的发展沿革、病因病机、外邪入侵途径、外感病的特征和传变规律、外感病的辨证思路、治疗规律,以及预防和病后调理等内容,从理论层面予以分析和论证。下篇“各论”以表里辨证为纲,悉数列举5类28种表证及其辨证方法和论证方药,又分3节对3类10种个证对半表半里证予以阐述和分析;再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阴阳为基础,详述98个不同类型外感病的里证予以剖析。“附录”中选录了《伤寒论》和《温热论》的重点原文后,对22个外感常见疾病的内容予以列表陈述。全书内容有论证、有直叙、有理论、有临证应用,足显作者对外感病的相关理论和临床证治不但有深刻的研究,而且对其临证应用也有切身的体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