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状元制度
周星驰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里面对于武状元考级通关的项目吸引了我,对于中国的武状元,现在已还有不少的传说。为纪念“武状元”这个 圣神的名头,从94年起,我国还举行了几届“中国武状元散手擂台赛”。记忆尤新的是,陈超曾连续三年获得“武状元”的称号(1972年出生,山东人,身高 1.82米,体重88公斤,1990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1992-1997年连续6年获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重量级冠军,其中,1994、 1995、1996年在南北擂台争霸赛中,连续三年获中华武状元称号,由中国武术协会,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共同颁发的象征中国散打最高荣誉的武状元金头盔归 其永久保留)而中国古代近代的武状元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揭开“武状元”神秘的面纱。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为义子、被赐国姓(朱)的武状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状元许泰。
○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宋绍兴年间的朱虎臣,皇帝赐他武状元时,年仅九岁。
○中国历史唯一先考取文状元又武举高第的人:唐朝长庆三年(823)文科状元、大和二年(828)“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者郑冠。
○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
什么是“武”呢?迄今为止它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远在人类神话的历史初期,天、地、人三皇治世,汤尧、虞舜、夏禹、殷商、姬周五帝为 人君。在人皇氏时,混沌初分,人类不能不与禽兽竞争以图生存。人皇氏依山河星斗之像,沙虫猿鸟之形,据其部位、仿其动作而衍演成为拳脚技击。技击则以力为之主,智为之辅;以本身性灵,斗志角力,自然发挥。以四肢之运用,与禽兽抗衡。由是推进而及于刀矛之属,以开后世“武”艺之风。“武”之秀出于众者也由此脱颖而出。
武状元是武科举会、殿试选拔出来的全国第一名。科举制,是在中国历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中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而武科举是科举制中冠以“武”事的一个特殊的门类武科举,我们来看其制度演变过程。
唐武则天始置武举后,地方州、县,每岁一如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武举子赴兵部应试。考试科目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翘关等项。还有负重,负米重五斛,行二十步考为中第。至于“身材言语”之选,则取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统兵才干及可为将者。若文职官吏求为武选,取身高六尺以上、年在四十以下、强勇可以统人者。另外,考试中还有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项目,如筒箭、机弩等。只要合格,不论出身门第、官位、家境如何,由兵部官员凭考试成绩,综合高低差异,分别抡才挑选,授予不同武职。唐朝的武科考每年举办一次,开科时间、间隔固定。
时至宋朝,武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宋太祖赵匡胤是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后又杯酒释兵权,将兵权牢牢抓在手中,他太知道把握军权的重要了。宋朝武举已经根本上改变了唐朝以前凭武艺选拔人才的作法,仅保留了骑、步射两项,而且科考用弓不超过当时军队所用的弓力,大大降低了臂力的要求。此外,宋武举还添置了谋略的考核,“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唐李问对》)经义理论的掌握、对兵书理论的灵活运用和解决当朝现实问题的对策。由此可见,宋朝重文轻武,已经到了武举却要凭文章方能入选,才做得成武官的地步。这种情况延续到了明朝。
北宋时将武举名列前茅者分为三甲,一甲一名武状元的名称已无疑,一甲二名和三名尚统称为榜眼,意指榜上双眼。直至南宋时才将一甲二名称为榜眼,而一甲三名则另称为探花。此后,状元、榜眼、探花的叫法再未改变。历、明、清各朝沿袭下来。至此,武科举一甲一名“武状元”等名目已成定式。
武科举、武状元从唐朝始设,自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1030年)开设武科,到南宋度宗赵堆咸淳十年(1274年)最后一科武举,共计开武举77科,产生77名武状元。至此,基本上完成了系统性、完备化建制的过程。
金朝武科举将武进士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金朝武举并不重视对兵书的考核,而只重骑射,所谓有关孙、吴兵法考题,十道题只要通过三道,就能评为下等。
除五代十国外,元代是另外一个没设武科举的朝代。元朝的统治者仅用蒙古人、色目人作为荫袭的武备官员,汉人则被视为潜伏造反的隐患,是极不可靠的敌对势力。甚至于规定,汉人数家只允许有一把菜刀,铁制的器具似乎都存在着杀机。既不准汉人(包括未上阵的士兵)私藏兵器,也不准许他们学习武艺。汉人聚集在一起,因有谋反的嫌疑,也在禁止之列。自然不会有什么武科可言,也谈不上有武状元。
明朝以文抑武。明太祖朱元璋揭竿而起,以刀剑夺取天下而称帝。他手下一大批武将也没有经过武学、考科举,全是无师自通,视武举无足轻重。最后一个明朝皇帝思宗于崇祯四年(1631年)亲自阅视武殿试,他越来越感到以文章取武状元,授作武官,实在是“本末倒置,无过于此。”即使到明末,重在武艺臂力,还是策问韬略之争,依然未休。明思宗下谕:考试武人就是要以技勇为主,如果有方略,即使是文字粗陋一点,也要录取。
清朝是武科举鼎盛时期,也是衰亡时期。清沿明制而采取文武并重的办法。满清是在马背上得天下的,崇尚武功是根深蒂固的。此外,从入关建立大清国,内外战事不断,武官战将的补充、内外战争的需要使朝廷不能不重视武备;而笼络汉族人中“武可拜将”的杰出人才也是维护一统的需要。顺治三年(1646年)朝廷同时开始文科和武科考试,武科与文科一样,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殿试的规格很高,一 般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武状元始终是科举考试中最辉煌、最荣耀的一级。以武艺求功名的人经过层层筛选,在皇帝亲自认定之后才得中武状元,真可谓是万里挑一。因为,凡取得武状元者,立即成为朝廷武官。特别是清代,凡取得状元者,马上由平头百姓“释褐”,成为正三品将领,不是授予参将,就是紫禁城中的头等侍卫,成为高级武官。
考试办法差不多与明代一样,分一、二、三场进行。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乾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第三项是拿石蒂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蒂。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蒂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蒂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三场是考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
落第的武举人,雍正年间曾规定按路程远近发给回家路费,多则十两,少则四、五两。而大部分武举人,按规定可到兵部注册,由兵部依据个人成绩分三等授予武职,也可以到本省军营中效力。总之,只要有一个武举人资格,就算有了进身之机,同样也有逐步升迁的机会。
据一份珍贵材料及其它方面的材料,对清代武举鼎甲情况大致有所了解:
清代的武会试,自顺治三年开科,到光楮二十四年截止,一共进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也就是说一共产生了一百一十二个武状元,还有一百一十二名榜眼和探花,总计 武科前三名(鼎甲)是三百三十六名。一百一十二年武状元的姓名都有记载,但目前能确知其籍贯者只九十二人,其余二十一人还有待于考求。这九十二个武状元, 河北省出的最多,共三十二名。以下山东十三名,浙江八名,江苏六名,河南、山西各五名,广东四名,甘肃、福建各三名,江西二名,四川、陕西各一名。此外, 汉军旗六名,满军旗三名。
这个统计不完备,也不是很准确的,不过大略可见各省武举基础的差别。所谓武举基础,可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是尚武风气,二是文教水平。河北省武状元最多,武榜眼、探花也比别的省多,这与河北省武风素盛分不开。正因为河北省武风基础好,所以清朝对河北省特别重视,乡试名额总比他省给得多。陕、甘二省古多名将,尤其是甘肃,虽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自来“人材健壮,强勇者多,骑射娴熟,胜于他省。”
清朝武科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和轶闻,有些是值得介绍一下的。
古代科场的最高荣誉是“独占三元”,即一个人得了三个第一名: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清朝二百多年中,文科得三元者仅两人。武科得三元者只有一位,此人是清初浙江仁和的王玉。说来王玉不止是三元,而是独占“四元”。他本来是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浙江武乡试的解元。入清以后,又参加新王朝的武举,获顺治八年(1651)武乡试解元,接着顺治九年武会试会元,殿试又得状元,是名符其实的“连捷三元”。王玉体貌伟岸,武力绝伦,甚得顺治赏识,曾任天津镇总兵等职。
武状元马全,山西阳曲人,原名马王泉,是一位性格耿直,武勇超群的英雄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他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即武探花,授官福建游击。他与同僚某人语言失欢,发生斗殴。某人敌不住马全,由衙门逃到城门外,马全骑马追到城濠的桥上,两人再次奋拳搏斗,后来竟一起落入城濠。因为这件事,他被参劾罢官,只好流落北京。过了几年,他改名马全,重新参加乾隆二十四年的武乡试,取得武举人资格。第二年参加武会试、殿试,居然以优异成绩获取一甲一名武状元。殿试外场的时候,乾隆认出了这位技勇出众新科状元马全,其实就是几年前的武探花马王泉。马全不胜惶恐,乾隆爱才心切,居然不咎既往,使马全重新获得为国效力的机会。后来,他参加了平定金川叛乱的战争,在木果木之役中,率部殿后,英勇殉职。马全的经历成为清代武科脍炙人口的佳话。
江苏泰州人刘荣庆,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武状元。只隔了三年,他的弟弟刘国庆又获乾隆五十二年武状元。兄弟两人都是武状元,这在清朝是唯一一例。
清代的天津武风很盛,武科出人亦多。武状元出了三位,但都在晚清,即咸丰三年(1853)温常涌;光绪三年(1877)佟在棠;光绪二十一年(1895) 武国栋。另外还出了两位名声显赫的武榜眼:韩琦,“猿臂善射,射无虚发。”武乡试第一,武会试又第一,后中乾隆武榜眼。李经世字槐圃,“任侠尚义,孔武多力。”也是乡试、会试均为第一,后中乾隆榜眼。二人事迹如出一辄,是过去天津的老人们喜欢讲述的人文掌故。
清代文科考生不拘年龄,老于场屋而终身无尺寸进取者大有人在,八十以上还下考场的事情并不罕见。清政府对这种人通常都要给予褒奖,无非吸引更多的士人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但武科是有年龄限制的,规定武生、武举年龄超过六十,地方不许发给参加乡试和会试的手续。道光二十六年(1846),安徽有个叫符成梅的武童生,以八十四岁高龄参加武乡试,居然三场都应付下来。主持乡试的官员奏请皇帝授予职衔,道光以“违例妄请”的罪名将报请官员革职,并下令将送考、收考的学政、巡抚等一律“严加议处”。从保证武举的质量来看,道光的处理不无道理。
因特殊原因而丢失了鼎甲荣誉的只有一例。清代制度,殿试后由皇帝亲自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称为“传胪”,嘉庆二十四年(1819)状元徐开业、探花梅万青均以传胪竟然未到而被除名,榜眼陕西神木秦钟英被推补为状元。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以武科“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下诏“永远停止。”武科举历唐、宋、金、明、清数朝,至此,寿终正寝。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 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