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10-9-28 11:58:34

铁面御史“命名”清白江

北宋年间,成都的著名州府官员,往往是贤良的才士。张咏、王曙、赵抃、文彦博、蒋堂、田况、宋祁等,有的是注重民生、施行善政的良吏;有的是著名政治家或文学家,如写有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红杏尚书”宋祁,还有以“清白之志”流芳后世的赵抃。当时,成都的安闲富庶,闻名全国。宋哲宗时,成都粮田的单产量,居全国之冠。

    张公世外人,与蜀偶有缘。天将靖蜀乱,生公在人间。厥初大盗兴,乐祸迭相挻。天子辍玉食,贵臣拥戎旃。生杀出喜怒,死者常差肩。公曰此何哉,从之吾欺天。河流触地轴,砥柱屹不迁。胁从尽纵舍,飞章交帝前。上意竟开悟,至仁胜凶残。贵臣不极赏,追还黜其权。安危关社稷,岂惟蜀民全……愤切感虏祸,慷慨思公贤……

——陆游《张忠定公祠》

   蜀守之良,前张后王。惠我赤子,而无流亡。何以报之,俾寿而昌。

——益州人谣《颂张咏、王曙》

    前蜀、后蜀两朝,成都因少战乱,是富庶之区。北宋时期,选派往成都的官吏,有不少贤良的才士。北宋初年,成都知府刘熙缉采取一些富国利民措施,加固了九里堤,百姓称为刘公堤。知府吕端也是良吏,注重民生。成都的安闲富庶,全国知名。

    首任益州知州张咏,来成都后首先惩办王继恩部下扰民的骄兵悍将,再用变叛民为顺民的政策,整顿治安,减赋免捐。又整治城内外河道,改善水环境,甚得民心。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知州牛免的领军指挥使符昭寿,贪鄙暴虐,引起军吏王均率众哗变、占领成都,号称大蜀王,同官军在城里拉锯厮杀,滥杀无辜,烧毁民房,百姓不堪其祸。宋真宗只得派张咏再任益州知州,成都又才安定。接着张逸、王曙相继知益州,也有善政,使成都治安良好,商业、转运更加繁茂。

   春风寒食节,夜雨昼晴天。日气熏花色,韶光遍锦川。临流飞凿落,倚榭立秋千。槛外游人满,林间饮帐鲜。众音方杂沓,余景更流连。座客毋辞醉,芳菲又一年。

——田况《寒食开西园》

   春山缥翠一溪清,满路游人语笑声。自愧非才无异绩,止随风俗顺民情。

——田况《二十一日游海云寺》

   风物繁雄古奥区,十年伧父巧论都……两剑作关屏对绕,二江联脉练平铺。此时全盛超西汉,还有渊云作颂无。

——宋祁《成都》

   湔水西头望大江,江流清白透船窗。当时琴鹤焚香吏,太息千年未得双。

——郑方城《繁城杂咏》录一首

   锦川风俗喜时平,上巳家家出郡城。射圃人稠喧画鼓,龙湫波静照红旌。迎真昔诧登天虎,命侣今闻出谷莺。勉为远民同乐事,使台仍是得贤明。

——赵抃《登学射山》

    宋代天圣至庆历年间,成都著名的州府官员文彦博、蒋堂、田况、宋祁等,都是以政治家或文学家留名后世的大儒。程戡、张方平也是良吏。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铁面御史”赵抃被任为成都知府,他不带车舆仆马,只携一琴一鹤而来。渡江时,他指江水说:“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此处后来就叫清白江,也即现在的青白江。老百姓在街头巷尾、田间小道,随时可以直接同他交谈。弊政冤案,都能及时解决。那些贪污、渎职的官吏,都不敢胆大妄为。

    其后继任知府吕公弼、韩绛,也有赵抃的深入、宽厚作风。从前张咏施行的向“低保户”发放米盐票,购买平价米盐的惠民善政,得到继续落实。当时,有一些贫民脱贫,又出现新陷入困境的贫民。韩绛重新清理调整,并定期三年调整一次。

    成都驻军的扰民事件,曾引发混乱。熙宁五年(1072年),赵抃再次任成都知府,将校立即得到约束,军卒不敢妄为,风纪肃然,社会安定。

    宋哲宗时,健全了都江堰岁修制度,每年对河道、水文、雨量及航行、灌溉效益,都要详细记录,上报备查。沿河州县设立河工水官,专司其事,还要评优劣、定奖黜。当时成都粮田单产量,居全国之冠,粮食堆积如山。

注:清白江 ——成都北面清白区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铁面御史“命名”清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