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将会成为世界强势语言吗?
林沛理 香港文化学者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崛起,以及中国市场日益重要,国际社会早已刮起一股方兴未艾的“汉语热”。比方说,以学习人数而言,中文在美国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
这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全球化的年代,一个国家富强昌盛,它的语言自然就会“向世界出发”。可是,愈来愈多人学中文,不一定意味着中文将会超过英语,成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强势语言。英语作为商业社会的通用语言,其地位在可见的未来仍然无可取代。不仅如此,能够驾驭英语、得心应手地将它用作创作语言,更是一项“市场价值”远远高于中文的“文化资本”。
举个例,去年底颁发、奖金虽然只有区区一万美元,但宣传价值和文化意义都不可低估的2008年曼氏亚洲文学奖(2008 Man Asian Literary Prize),候选的最后五强有香港读者熟悉的大陆作家余华的《兄弟》。另外四个席位,则分别由两个菲律宾与两个印度作家的作品所囊括。由于这个奖只颁予未曾出版的“英语亚洲文学作品”———包括以英语写作的原创作品,以及曾以亚洲语言出版的英语翻译版本———故此在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卖了逾百万册的《兄弟》,得以与另外四本尚未出版,即一本也没有卖出过的小说竞争同一奖项。
讽刺的是余华身为目下内地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又拥有如此压倒性的竞争优势,最后还是输给了年仅31岁的菲律宾作家Miguel Syjuco用英文写的第一部小说《Illustrado》。《Illustrado》以一条河上的浮尸展开序幕,情节横跨一个家族四代的历史,以及菲律宾150年来分别被西班牙人、美国人与菲律宾人自己统治的沧桑国家史,野心不可谓不大。
我只读过《Illustrado》五页的节录,无法就这本小说的文学价值发表意见;也无法拿它与余华的《兄弟》作有意义的比较。不过,这样的结果,不得不令人怀疑《兄弟》英译本的翻译水平。的确,较之上届得奖的《狼图腾》,《兄弟》的天马行空和荒诞不经,对译者来说肯定是更大的挑战。
只有两年历史的曼氏亚洲文学奖,宗旨是“放大亚洲作家在英语世界的音量”。可是,它另一没有言明的宗旨似乎是“巩固英语在创作世界的领先地位”。所以一个亚洲作家不管在自己的国家怎样著作等身和成绩斐然,在英语写作的世界也必须被当作是新手。他获奖与否,视乎是否碰到一个好的英译者。欧洲启蒙时期反映人本理念的口号是“人乃衡量一切的标准”(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曼氏亚洲文学奖若也需要一句口号,也许应该是“英文乃一切写作的标准”(English is the measure of all writing)。
英文作为强势语言的地位在今日仍然牢不可破,其实反映了英美两国在软硬权力兼施下于全球建立的文化霸权;并没有因为殖民地时代的结束而受到真正的挑战。
以香港为例,早前教育局提出的所谓“微调方案”,就将实施已十年的中文作为母语的教学政策彻底推翻。在其后一场又一场充满声音与愤怒、苦口婆心与自以为是的讨论中,不曾听过有人提出“自我”、“自我意识”、“表达自我”、“发展自我”和“实践自我”这些概念来据理力争。英文太重要,因此应该成为老师向成绩优异的学生传递知识、授业解惑的首选教学语言。众口一词,彷佛已是铁案如山。
这样说未免太小看了教育。职业训练(vocational training)与教育(edu-cation)最大的分别在于:职业训练旨在改善学员的谋生能力,以及提升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受聘价值(employability);而教育则致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去“发现自己”和“发展世界”。这个教育理想古已有之,亦不分中外。古希腊的文学家以及后来的尼采都鼓励世人“become who you are”,近乎中国人所说的“立己”。巴特侬神庙中铭刻的那句箴言:“knowthyself”,则是中国人所说的“知己”。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知识的累积和展示并非教育的目的,懂得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来帮助思考才是目的,一如蔡元培所言,大学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因而教学语言的选择不可单单取决于语言本身的工具价值,因为它涉及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取向等重大课题。我们斟酌用母语还是英语授课,首先要考虑的是哪一种教学语言更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和认识自我。香港学生严重缺乏个性、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正因为他们长久以来被迫使用一种他们无法驾驭的殖民者语言来学习、认识自我和发现世界。这种殖民者语言的“他者性”使他们无法与他们身处的社会、学习环境和他们自身建立亲密、私人的关系。这个学习的障碍一日不清除,香港学生仍然只会在教室内噤若寒蝉、只懂埋首抄录教师的一言一语,还奢谈甚么批判性思维与竞争力?
本来任何挑战现状和既得利益的改革建议遭到反对是正常的,但各界对教育改革反对之激烈及一致,却反映了英国撤出香港逾十年,香港作为一个后殖民社会仍然深受一种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