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10-10-3 13:51:22

剑道与人格形成 小川忠太郎范士的演讲稿

在有限的30分钟内,要跟大家谈谈“剑道与人格形成”的话题。


首先谈一谈剑道,说到剑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法。在我看来要谈论剑道,首先便需先谈「剑」字,如果离开了「剑」,那就不能称为剑道了。这个剑呢,现在是用四片竹子作成的。虽然是竹子,但是一定要具备将他当做真正的日本刀来使用的意识。这个就是我对「剑」的理解。

「竹刀不是由四片竹子组成的吗?这样的话,只要打中对方就可以了嘛」,很遗憾!现在还有一部分剑士采取这种方式来理解。


如果只是看成竹子的话没有问题,或只是把剑道看成是体育竞技项目的一种也可以。但是如果把竹刀当做日本刀来看待,便涉及到以性命相搏、相互厮杀这种关系到生和死的原则问题。修炼剑道的目标就是『判明生死』。这种心态是人生的一个基础,即便是已经不再使用真刀的现在也是很重要的。


然后是关于「道」,偏离了「道」也不能称为剑道。然而,现在也有一部人主张「剑道不是『道』,而是一种哲学。」如果作为哲学而可以写论文的话,或许可以成为推荐成范士的一个条件。

从这类人的理解来看,剑道是哲学而不是「道」。如果是「道」的话,会涉及到禅以及其它思想,这样是不行的;如果是哲学的话就思想就可以自由发挥了……。不管这些人怎么看,剑道就是「道」。如果离开了「道」,剑道就是一项体育竞技项目,剑术的领域就是肤浅的东西。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真剑胜负的生死磨炼,在距今三百年前就把剑术升华到了「道」的境界,将之提升为非常深奥的东西。这个就是柳生流的秘籍,《不动智神妙录》。这个不是哲学,是禅、是道。这个「道」,在日本是古流神道;在中国就是儒家和老庄;在印度就是佛家。「道」是东西方一致的。而我们,就是通过练习剑道,来进行人格的「道」的修行。要问人格的「道」是什么,就是理所当然地去做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个就是人格的「道」。就是修行这个。这个修行是花一辈子去修炼也不能完全达到的。


释迦摩尼曾说过:「我言如我思,我行如我言」。这个就是榜样。以我们现在的程度,如果按照所想的去说,说不定早就支离破碎了;如果按照所想的去做,说不定早就走偏了。不用说「齐家」,就连「修身」这一点都做不到。也就是说,理所当然地去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即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这一点是人类的理想,是永远都做不到的。而我们就是通过剑道来学习这个理想。这个就是剑道。


通过剑道来修炼「道」,既不是为了赢得比赛,也不是为了考取段位。而是通过剑道来形成一个完善的人格。这个就是剑道的目的。


为什么说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能够理所当然地去做呢?这是因为本来像明镜一样的心灵,布满了尘埃的原因。布满了尘埃,本来应该清风明月的心境变得迷茫。这个尘埃是什么呢?大致地说,这个尘埃就是「自我」对诸事的贪爱执着。只要将这个「我」去掉就行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


【在神的面前,在明镜的面前虔诚地低下头。将「我」去除掉】。日文中的明镜是「かがみ」,将中间那个“我”「が」去掉,剩下的就是神「かみ」。这个就是神的由来。去掉「我」就行。所以执着于「我」是不行的。加在身体和心灵的无绳自缚「我」,这个就是人。一定要拂拭这个「尘埃」,这个是剑道修行的基本,也是剑道修行的关键所在。下面将这个「尘埃」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说明。


第一:存在于「构型」上的尘埃。如果这个「构型」基于心中产生的妄念之上,并且执着于这个妄念,那么你看见对手也正在和你同样的对峙,于是乎与之争斗之心油然而生(换言之,当意识到对方的构型比你弱,便想强击之;遇上比自己强的构型,便想挑战之)。这个就叫做存在于「构型」上的尘埃。一刀流中有【あづち矢を招く】的说法。意思是:『正因为把自己当成是箭靶,所以才招来箭。』所以必须将执着于「我」的部分,也就是「尘埃」去掉,恢复到真正的「构」。

所以有最初修行时「打击训练三年」的说法,但是现在已经没有执行这个练习了。这三年中大量地进行kakarikeiko,丝毫不向「我」妥协,不停地进攻、进攻、再进攻。久而久之,慢慢地能够体会到kakarikeiko的三昧。用儒家的思想来讲就是「克己」。剑道里的「打击训练三年」,就是一个「克己」的训练。不是「打中了就行了」的训练。是必须全心全力地去练习。应该是像狮子扑杀猎物一样的气势。

如果用禅的细想去说,那么是更积极的,「杀己」。这个才是其中的三昧。只有彻底杀死以前的小我才能诞生将来的大我。这个就是死而复生的意思。这个是必须在最初的「打击训练三年」中执行的。


认认真真地进行剑道的打击训练三年, 培养三昧的实力,之后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真正的「构型」。山冈铁舟先生曾经在入门规则中断言:这个就是三角矩的「构型」,苦修三年就能够练成真正的「构型」。这里面没有丝毫的杂念。也没有「我」的杂入。因为没有「我」所以也没有对手。自己和对手是统一的,「自他不二」。这个才是真正的「构」。在自己的「构」里面必须要包含着对手。而对手的「构」中也要包含自己。这个是「一如」。这个是剑道的第一基本。如果不领悟这个是不行的。这个就是我所讲的「人格形成」的基础。


木村笃太郎先生在九十岁时曾说过:「关于人格的形成,我从年轻时就开始留心了,但是还是做的不够;现在已经过了九十岁了,从现在开始希望教导现在的年轻剑士,进行修炼完善人格的剑道的教导。但事实上,现在从小学就开始进行比赛了。自己和对手相互对立,只要打中就行的形式。我认为这个不是日本剑道的本来面目。」然而现状不幸正是如此,希望大家不要辜负木村先生的忧虑而令其担忧成真,希望全国青少年剑士的指导者们,大家团结一致,致力于教授完善人格形成的剑道修炼。


第二,在心态上对于对手动向的尘埃。

在相互一刀一足的距离,双方两剑相交,往往初学者在此时就已经迷茫了,被对手的动向所牵制变得迷茫。稍微熟练的剑士,虽然不会迷茫了,但是反而掉入无念无想的底部而变得一动不动,这个反而是更可怕的境地。

如果要去掉这个尘埃,那该怎么办呢?这个就是在第一的「构」也就是本着自他不二的立场,就会有真实的存在;保持这个真实的存在而不生二念(多余的想法)就行了。这样和对手对峙时,闪过击面的念头,这时击面就行;闪过击小手的念头,击小手就行。闪过一个念头的同时身体已经做出反应,这个是自然而然的剑技。想到之后才付诸实施的,那是添加了人为的动作,已然落后了。想到了击面,再击面已经晚了,想到了击小手,再击小手也是同样的晚了。等着对手已经出击了再想办法对应,也已经晚了。思考了再打击是不行的,完全不加思考就出击更是不行,这叫轻率冒进。

闪过念头的同时产生打击,这个叫「一念不生」。之后的二念以及更多的念头必须全部斩断。处世之法也可用这个道理。只要自己认为这个是红色的,是正确的,那么不管别人说什么,这个都是红色的,认为是白色的,不管别人说什么,都是白色的。只要是正确的,照着这样做就行了,这个就是剑道!

如果初始念头认为这个是红色的,但是看看周围觉得说成是白色的或许更有利的等等攀缘想法,产生二念是不行的。那种妄想投机取巧是不行的,善就是善,恶就是恶。这个就是立于「道」之上的作为。


给大家举一个古老的事例。北条时宗就是没有二念的人。(北条时宗也是日本历史上的名人。源赖朝开创镰仓幕府。他的妻子是北条政子。赖朝死后,几个儿子都不能胜任将军这个重任,所以北条家就担任「执政」这个职位来辅佐幕府,久而久之幕府的实权就被北条家掌握了。北条时宗掌权期间刚好是元朝远征日本的时候,时宗坚决抵抗。日本NHK出过《北条时宗》的大河历史剧,内容便是这段历史。)从元朝来了三名使者。当时就明白如果跟元朝开战肯定会输。(那时日本的国力、武器和战法都非常落后。那时元朝已经完全是大军集团作战,而日本的战斗还兴单挑。而且元朝当时已经投入了大量火器,这个是日本当时没有的。当时著名的话题是,元朝军队在九州岛登陆时,九州岛一个叫菊池的的守将上前叫阵。元朝军队根本没搭理他,对着他就是一阵乱箭将他射成刺猬)但是,从立场上考虑,对方所讲的话俱非正道,所以下令将三名使者斩首。当时根本没有考虑,要是砍了以后,将来会有大麻烦等等。这个就是所谓的一刀两断。对于时宗个人来说,对于处理这个政治上的事件来说,都没有时宗这个自我存在的空间与意义,有的只能是对日本本身而言的正确解决之道。(这个例子对不对,我不评价;喜欢历史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至少我是其中一个。但是小川范士所要传递的思想我完全能够理解,对于这个例子,应该抛弃从历史角度出发的评价意见,而单以见到的理念来看。)


剑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一刀两断」。武士对于「一刀两断」这个精神的修炼是通过剑道、小学(和中国古代的小学应该是一样的)和禅来修行的。


以上的两点是对于外部事物应抱持的心态,接下来的三点则是针对自己内心的尘埃来谈的。


第三,是心猿意马、纷繁复杂的妄念。这个妄念是五种「尘埃」中最激烈的一个,像是挂在树枝上的蜂巢一样,一旦兴起妄念则无法收拾。关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古人确实是费了不少苦功夫。虔诚的拜神、冲淋冷水浴(如电视剧里经常看见的日本武士或浪人晚上一桶接一桶的从头上淋冷水的镜头。)、苦修等等。但是这些都拿心猿意马没有办法。不过,我们仍然有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教训:「数息关」。悠长细缓的吸气,在吸气时不交有杂念;同样悠长细缓的呼气,在呼气时也不交有杂念。把每一个兴起的念头都化作为正念,这个数息观才是能够做到念念正念的秘诀。以前圆觉寺住持宗演老师曾说过,「数息观」是禅的初步,也是禅的终极。但是却有很多人都不注意这种修行。一刀流中作为第一相的「三角矩」在苦修三年后可以顿悟;但是第三的「念念正念」,这个就是花上廿年、卅年,即使是花上一生要想能醒悟都非常困难。因为在剑道中,剑技和理念经常干扰着我们。


持田盛二先生曾在七十岁时说过:「我已经开始厌烦剑道了。太难了。在我摆好架势的时候,杂念老是要浮起。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世上已经没有比剑道更难的了。我已经厌烦了。」持田盛二在过了70岁以后仍然反省这个不能彻底实施念念正念的原因,并且全力地去修行。我们不得不佩服这种认真的态度。持田先生根本就没有把被这个社会所看重的段位这些名物放在心上。在妙义道场举行授予持田先生十段的仪式时,当时渡边敏雄任日本全剑联事务局长。仪式过程是安排好的,当渡边先生将授予证书交给持田先生时,台下立即热烈地鼓掌。但是实际的状况是,当渡边先生把证书拿到持田先生面前时,持田先生却把证书扔到了地上。他说:「对于我来讲,不需要这个东西。我还没有十段的实力,没有资格领取这个证书。」然后,又面向在座的众人说道:「大家都还年轻,而我都已经是日暮之年,没有多少时间了。剑道太深奥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够认认真真地研究他。」这个是持田先生在拒绝接受十段授予时,给大家的讲话。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研究剑道的目的不是在于取得段位,而是形成完善的人格。同时告诉大家「完善人格的真谛就是持续不断的『念念正念』。念念正念的修行不仅只是在道场时才进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有所怠慢。这个才是真正的剑道」。


过了五十岁的宫本武藏,每天都在进行同样的修行。在《五轮书—地之卷》中记载道:「想学习我的兵法的人,只有履行正道这个办法」。宫本武藏一共列举了五条。第一条:去除邪念。不能说谎,这个是武藏精神的全部。身上都已经很脏了但是不去洗澡。学生们都觉得奇怪,问道:「老师为什么不洗澡呢?」武藏回答说:「身体的污垢,可以用一瓢水洗干净;但为了要去掉心灵的污垢,实在没有时间干别的啊。」将杂念变成正念,把每一念都变成正念。做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念念正念。


第四、是细微的念虑。这个是所谓的联想。人,就是一直被这种细微的念虑所困扰。毫无办法。为过去的失败而懊恼、执着于现在的得失、又或为了不久的将来而不安等等,自己不停地在折磨自己。要怎样才能去掉这个非常难缠的「尘埃」呢?这个就必须要明白这些细微的念虑不过是梦幻空花。所谓空花,就是当眼睛疲劳时,模模糊糊看到远处好像有花朵的样子。虽然说有但是你却取出不掉它,也懒得费劲去取出它。云行流(可能是禅宗的一个流派)说道:「不要考虑过去和将来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是掌握中间的自由自在」也就是不要顾及过去和未来,只是好好地把握现在。在一刀流中被称为「梦想剑」而被秘藏的招式,不是光靠道理就能领悟的。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我的一个熟人的夫人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了自己廿岁的孩子。虽然过了很多年,但是还是不能从悲伤中解脱出来。于是有一天跑来问我:「老师,能告诉我有什么可以解脱的办法呢?」。作为母亲是内心是非常辛苦的。于是我告诉她一句加贺千代女的名句「蜻蜓吊今天跑到哪里去了呢?你能用这种心态去解脱自己吗?(一种孩子用来捕捉蜻蜓的工具。)」(这一句是名句,但是关于这句的解释目前有两种:一是说母亲看见蜻蜓吊而怀念早夭的孩子;一是捉蜻蜓的蜻蜓吊飞得不在了,再也回不来了,只有放弃。这里的‘蜻蜓吊’应该暗指孩子)。这位夫人想了很久,说:「哎!有什么办法呢?孩子都已经不在了嘛。」这个不是靠强求的。是明白了人生如梦的这个道理。


第五,是一念。第三个是杂念,第四个是细微的念虑,这第五个就是一念。这个一念是那个根本的东西,在澄净的心中突然窜出一个念虑。一般认为这个就是自己,但是这个才是迷雾的根本。如果修行要修行到这个地步也是很难的。这个是完全澄净的地步、明镜止水、无念无想、如同死人。这个境地同时也非常危险,认为这个是悟道的境地而停止修行的人非常多。到了这一步,再前进一步,再向前捅破那层纸,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样就能重生。要达到这个,只能依靠一颗勇猛的心,能放下死就能生。这里能放下死和不能放下死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用两只眼来看。一只是放下死后的重生。这个叫开只眼。也叫「见性」。在一刀流叫「切落(kiriotoshi)」如果能够领悟这个「切落」,就算现在才拜入师门,也能够立即发给你师范的证书。

关于这个,山岗铁舟先生下了苦功夫修行。这个就是要彻底斩断「我」这个执念,不死过一次是不行的。死,不是一般道理可以说得透彻的。连续一周,每天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五点,这十一个小时,跟两百人进行对练。打击、绊退、摔技、套路对练等,进攻方(两百人)是交替进行所以比较轻松。练习方无论气势的盛衰都要出击,但是必须是自己一个人坚持到底(这就如同另一种形式的立切,只是较之更严酷百倍)。

香川善次郎先生,在首日是一个人坚持到底的,但是到了第二天山岗先生派人来转达说,那样的练习方法是不行的。并且对进攻方的人训斥说:太过于手软,必须更严酷地进攻。所以第二天双方都拼命地练习,香川先生已经疲劳到极点而没有食欲,只吃了两、三个鸡蛋,两腿痛得连上厕所都蹲不下去,拖着伤痛回家了。第三天,到底去不去一时不能决定。但是曾经发誓过就是死也要练习,所以早上慢慢的爬起来还是去了道场。到了中午已经无法进食,到了下午已经不能抗拒疲劳,已经没有力量去斗争了,早已经头晕目眩,死也许就是这样的吧。这时香川先生已经只能任人摆布,歪歪倒倒的了。此时山岗先生让平时跟香川先生交恶的人进攻,这时候本已经无能为力的香川先生就像是苏醒了似的,突然忘记了自身的疲劳与痛苦,使出全身的力气,高高地举了个上段正准备劈向对手的头颅时,山岗先生立即叫停。虽然这一天还没有到时间,但是山岗先生提前结束了这一天的练习。这个时候香川先生已经没有力气回家了。第四天下起了大雨,但是香川先生的手肿得已经不能撑伞。想穿鞋,但是脚肿得来也穿不进去,没有办法光着脚,顶着毛巾又来到了道场。这时山岗先生问「香川,你还练吗?」「要练!」「香川,就到这里吧!」山岗先生结束了一天的练习。本来要七天的苦修,只有四天就结束了。这个就是山岗先生的伟大之处,就算是到了极限,人的求生本能这个渴望是没有尽头的。这个是人的本心,为了要人看到这个本心,所以进行这个苦修。因为香川先生看到了不生不灭的本心,所以用三天就结束了本来有七天的苦修。能够忍受这个苦修不是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而是要抓住人的本心的修行,是修得一刀流的「切落」的手段。

我们通过剑道的修行,诚心诚意去了解「小我」的根源,领悟本心,来完成人格的形成。这个是剑道的「眼」也是苦修的「主眼」。

到时间了,只能告诉大家这个大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剑道与人格形成 小川忠太郎范士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