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10-10-3 17:25:25

慧眼识珠的顾璘

顾璘(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明·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  

人物简介
  顾璘(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顾璘世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高祖顾通在洪武年间以匠作被征,籍贯由苏州迁至上元(今江苏南京)。璘少负才名,与何(景明)、李(梦阳)不相上下。”弘治九年(1496)二十一岁中进士,授广平知县。正

德四年(1509)知开封府,迁吏部右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晚年致仕归里,筑息园,大治亭舍,好宾客,座无虚席。世称东桥先生。钱谦益称之:“处承平全盛之世,享园林钟鼓之乐,江左风流,迄今犹称为领袖也。”卒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
  顾璘工于诗文,与同里陈沂、王韦极为友善,人称 “金陵三俊”。其后宝应朱应登继起,称四大家,亦是十才子之一。“璘诗,矩获唐人,以风调胜。韦婉丽多致,颇失弱。沂与韦同调。应登才思泉涌,落笔千言,然璘、应登羽翼李梦阳,而韦、沂则颇持异论。三人者,仁宦皆不及璘。”无论宦位显隆,声望之高和诗文的造诣都以顾璘为最。著有《顾华玉集》、《浮湘集》、《息园诗文稿》、《国宝新编》、《凭几集》、《缓恸集》、《近言》等书。

人物轶事
  明代政治家张居正5岁入学读书,10岁通六艺大经,在荆州府颇有些名气,幼年应童子试被人称为“江陵神童”。嘉庆十六年(1537年)乡试才13岁。13岁的人从荆州到武昌乡试,如果中了就是举人了。在当时,单凭他的年龄和声威,原有中举的希望,可是他落榜了。他的落榜完全是人为的,使他落榜的人叫顾璘。顾璘是应天府的才子,为当时湖广巡抚。正是这个顾璘,认为一个人13岁就中举,以后便会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气打消了,这不利于张居正的发展。因此,他主张给张居正一些挫折,让他记住,让他发奋。显然,顾璘不是嫉妒张居正的才华。他跟监试的冯御使说:“张居正是个大才,早些发达,原也没什么不可,不过,最好是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是没有限量。这是御使的事情,一切请斟酌吧。”而张居正的考卷很受湖广按俭事陈束的欣赏。他极力主张录取张居正。御使因为顾璘的吩咐,竭力拒绝,张居正终于落榜。张居正知道这件事情,给他一个很深的印象。他对顾璘始终感激,可见张居正的胸次了。要是他在这年中举,也不过早3年。以后也许多了一个唐寅那样的人物,而一生的事业,便会在诗酒风流中消沉。张居正的话也证实了他对顾璘的感激:“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让心感公之知,恩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张居正16岁中举。恰巧这年顾璘在安陆督工,张居正到安陆进见。顾璘很高兴,还把自己的犀带赠给他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为中材说法罢了。当然你不是一个中材。上次我对冯御使的嘱咐,耽误了你3年的时间,这是我的错误。但是,我希望你要有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做少年成名的秀才。”其实,顾璘对于居正16岁中举的事情,竟还以为太早。顾璘的见解就是孟子那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观点。3年,对于张居正未必“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苦,但是有苦其心志的挫折。这是顾璘的一片苦心。张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入京会试后再殿试中了二甲进士,选庶吉士,从此有机会够条件在后来当朝廷的辅臣。明代胡惟庸的事件,使朱元璋废置了宰相一职。张居正在朝16年,辅国10年都在神宗一朝。张居正成了一代名相。做了一番事业,如对靼鞑的遏止,税收重大改革的“一条鞭法”的实施。

诗作选摘
  【石公山】
  茫茫三万顷,日夜浴青葱。骨立风云外,孤撑涛浪中。
  若令当略出,应作一关雄。朱勔真多事,荆榛满故宫。
  【枫木岭】
  初指山拂天,飞鸟不可度。艰苦蹑危磴,即是我行路。
  百折频攀援,十步九回顾。崚嶒忽在下,衣襟湿云雾。
  倒影犹照人,平地黯将暮。 东北望故乡,江流奔倾注。
  长风万里来,独立难久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慧眼识珠的顾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