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发表于 2010-10-16 17:46:36

经典文化教育之人间佛教 义

人间佛教以“适应今时今地人的实际需要”而推进,以服务人群、替社会谋利益而发展, “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一扫以往必冠以“佛教”之名、必具佛教形象方为“学佛”、 “修行”之误解,佛教遂以全新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太虚大师在《佛陀学纲》中将“优美家庭、良善社会、和乐国家、安宁世界”列为佛教之目标,凡能增进我们物质生活、知识生活、道德生活之事业,皆可为佛教之事业; “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向上进步,才是佛教的真相”。
  “今”日世界之人类社会,科技——物质文明蓬勃发展,人类精神文化亦丰富多彩。然在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社会心理问题也与日俱增。观现代人之精神状态,似乎并未比古代人稍显幸福。相反,现代人之焦虑、紧张、惶恐、沮丧及生活的无意义感较之农业时代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引发的宏观社会问题和个人的身心疾患也日趋严重。一百多年束,东、西方思想家于此已有深刻的洞察和持久的反思,认为这是现代人的“异化”,归结为人类文化之病,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不能统合和谐发展的结果。就教育而言,即是科技——工商时代全世界的教育模式皆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忘失了教育当以培养身心健全、人格优美之“人”为目标的本义。教育成为“谋生”的工具,不再教育如何“为人”、如何 “生活”。当教育只是“传技”而不“传道”、不 再给人以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培养,不再给人以人 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皈依时,文化问题也就会更趋严 重,实际上种种社会问题归根结蒂皆是文化问 所引起。 现代工商社会是—个全球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就国内而言,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 类似的意义失落、价值失范、社会失序、腐败问 题、功利主义高涨等现象也相当严重,许多学者 认为,这在学术文化上是由于社会人文科学被轻 视的恶果。通常仅将“科学技术”视为“第一生 产力”、以GDP增长作为社会发展指标,这是应该 重新考量的。因此,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有委员 列举丁我国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整体滑坡的事 实,认为“现在社会上很多问题并不是因为缺乏 技术,而是人文素质太差……比如老百姓最痛恨 的假冒伪劣,这不仅不是技术问题,很多人是动 用技术手段去作假的。所以整个社会都要重视人 文教育”。因此大声疾呼:人文社会科学是“我 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
  “经典文化教育”即是海内外有识之士洞察时弊、深思熟虑而提出的一剂济世良方,以人间佛教观之,正是人间佛教利益人群、关怀社会、参与文化建设、“和乐国家、安宁世界”的当机法门。因此之故,“经典文化教育”工程的志愿者至少半数以上乃至于有百分之七、八十是佛弟子。 “经典文化教育”包括成人经典文化教育与儿童经典文化教育,以其切入点而言,可称是“儿童经典文化教育”,也称“儿童中西方文化导读”、“儿童经典教育”或“儿童中华古诗文诵读”等,简称“儿童读经”。其原理乃是让少年儿童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时期(约o~13岁)接触文化经典,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接受水恒性的、文化性的学习,奠定一生学养的基础,其内涵及实际影响已远超“儿童教育”领域。事实上,对儿童的经典文化教育影响了成人,影响了社会,长远必将影响我们的文化发展。它不仅有关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延续、发展而言,堪称“中华文化断层重整工程”。必将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目标起到积极的贡献。

                                                     摘自《江苏佛教》2009年第2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典文化教育之人间佛教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