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子丑 发表于 2010-11-10 09:07:57

易学与医学

作者: 王 栋发表于第7届世界易经大会优秀论文 荣获金奖
易者,日、月也。上日为阳,下月为阴。易就是:变易简易,不易,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是大太极,人体是小太极。中医学四诊、八纲,既是:望、闻、问、切、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与易经理论相吻合。

周秦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种自然科学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时期产生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祖国医学就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有许多种解说。有的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现象的生成和变化。有的认为世间万物是水、火、木、金、土等五种元素所构成;有的提出是气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物质。

易经的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也和人与动物一样,是由两性阴阳产生的。它以“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比类方法,从男女两性的差别,论及到人类以外的昼夜、寒暑、生死等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并从中抽出阴阳两个基本概念。所谓“阳”是指积极、进取、刚强、阳性等特性,和具有这样特性的事物,所谓“阴”是指消极的、退守、柔弱、阴性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世界万物就是在阴阳的运动推移之下发生和发展的,所以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吕氏春秋》)“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见《管子四时》)。

阴阳学说首先肯定了世间是物质的,“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周易序卦》)。继而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概括为阴阳两方面。探索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阐明世界万物都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的推动,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向前发展,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向自己的对立方面进行转化。这种对世界万物生长变化的认识,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辨证思想。

水、火、木、金、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而不可缺少的物质形态。人们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世上凡是单一的东西都不能发展变化的。它们之间的作用互相影响,是促成世间万物变化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按着这无行物质的不同性质和作用的相互关系的规律进行的。

精气学说认为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精气”所产生,提出“精气”是万物生成之本源的观点。他们说:“精气之集也,必有人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爱明”(《吕氏春秋-季春化-尽数》)。比较正确地说明了万物的物质性,及其统一性。后来的许多哲学家继承了这一说法。

如上所述,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影响着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古代医学家用这一认识论和方法论把古代散在的零碎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使之上升为理论,建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写出一部伟大的巨著——《黄帝内经》,给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阴阳是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

祖国医学的阴阳学说:“有名而无行”是事物抽象出来的一对基本概念,是事物都存在着互相联系,并通过这两方面的互相斗争促进事物发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正表达了这种辨证法的思想观点。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水为阴,火为阳,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表明了阴阳是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这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不存在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而每一具体事物及其发展的每一具体过程又都有自己特殊的运动形式,其每一具体事物及其发展的每一具体过程的各个特殊运动形式,又都是采取对立的矛盾运动,所以事物对立两个方面的 “阴阳”可以多到“不可胜数”的程度。如果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还有升降,上下、出入、先后、左右、幽明、昼夜、刚柔、寒热、清浊、成败、生死、开闭、表里、奇偶、始终、虚实、盛衰、补泻、标本、消长、大小、方圆、有无、形神、正邪、顺逆、往来、缓急、驰张、远近、泽天、治乱、祸福、善恶、吉凶、胜负、强弱、滑涩、短长、雌雄、主客、气血……等等。这些事物对立的两方面,都可以用“阴阳”二字概括。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互相依存,阴阳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阴阳不测谓之神,所谓“神”,是存在于事物内部保证事物发展变化而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生机;所谓神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力量,是促进事物变化的动力。神又是事物对立统一的阴阳运动产生的。阴阳无极,“神”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中并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周易-系辞上》)。《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继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阴阳的互相转化

祖国医学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而任何事物的运动都采取相对的静止的状态和显著的变化的状态。即“渐变”和“突变”两种运动形式。事物的渐变过程中,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或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一方面减少,另一方面增加。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质量的变化。这在阴阳学说里,叫做“阴阳互相消长;当事物处在突变过程中,则阴阳对立的双方,各依一定的条件,向自己对立的方面进行转化,事物量变化到某一点,发生质的变化。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明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和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也。”阴阳存在一切事物中。它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既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又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阴阳斗争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阴道偶,阳道奇,阴道虚,阳道实,虚者不足,实者有余,阴阳学说基本规律的虚实与奇偶,正表明阴阳对立双方的无处不有,和不断存在。但事物的运动处在第一种状态,即渐变过程的时候,因为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示出好似静止的面貌,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阴阳调和”。“阴平阳秘”这一阴阳动态平衡的实质。阴阳动态平衡的观点实中医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只有阴阳取得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下,机体才得以维持健康,一旦阴阳失去平衡疾病随之产生。因此就有了这么四句话:阴阳合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恒。

lagi1 发表于 2010-11-10 10:17:02

本帖最后由 lagi1 于 2010-11-10 10:24 编辑

所以事物对立两个方面的 “阴阳”可以多到“不可胜数”的程度。如果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还有升降,上下、出入、先后、左右…等等。这些事物对立的两方面,都可以用“阴阳”二字概括。
亥子丑 发表于 2010-11-10 09:07 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common/back.gif

這是例子只是由
陰陽互動所衍生的
正負變化。

五术中,中医论阴阳已经是最浅白的了。
阴是体,阳是功能。没搞清楚这个,就没有资格论中医的阴阳。


                  
“陰陽”絕對不是“正負”

lagi1 发表于 2010-11-10 10:30:23

有的认为世间万物是水、火、木、金、土等五种元素所构成;
亥子丑 发表于 2010-11-10 09:07 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common/back.gif

“水、火、木、金、土”叫做“五行”,五行的“行”字已经很清楚说明,“水、火、木、金、土”所代表的,是五种规律,在实际应用时,也可权当是“性质”。

“元素”,在古代也许含有类似的意思。但在现代,看上文下理,就算作者真是想表达“规律”、“性质”的意思(基本上我不相信),也是写得非常误导读者。

lagi1 发表于 2010-11-10 10:36:33

本帖最后由 lagi1 于 2010-11-10 11:08 编辑

有的提出是气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物质
亥子丑 发表于 2010-11-10 09:07 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common/back.gif

“气”和“五行”同源的,是指规律的变化。
气的“定义”,较为艰深,大家对此可能会稍有争议。

中医必须要看过《气的乐章》,
在王唯工的基础上进一步伸延,
才可能说得清楚给大众理解古人(易经)的深意。

但无论如何,古人真通达易理者,不会同意:
“气是物质”
这样荒谬的用词。

lagi1 发表于 2010-11-10 10:41:32

本帖最后由 lagi1 于 2010-11-10 10:51 编辑

本来论坛百花齐放,同时也是交流不成熟见解的地方,我是没必要对网友的论述作出如此苛刻的批评。

但转载的出处,居然号称是“第7届世界易经大会优秀论文 荣获金奖”!

而文中处处可见到作者对“阴阳”“五行”和“气”的基础也不甚了了,实在不能容忍下去。

lagi1 发表于 2010-11-10 10:47:32

本帖最后由 lagi1 于 2010-11-10 11:07 编辑

也留一些较正面的评论.

所谓“神”,是存在于事物内部保证事物发展变化而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生机;
这句是对的。

所谓神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力量,是促进事物变化的动力。
这句不能说是错。但很明显是没有通悟,所以才写得这么难看,有强的误导成分。

具体一点评论,就是:

“是促进事物变化的动力”的说法是对的,

而“所谓神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力量”用字太不精确。
打个比方,用这句话用来形容“阴”(居然)会更适合--虽然这也不是阴的精确定义。


应该怎么说才对呢?
易友自己想想好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易学与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