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其实是个叛国者
现代国际法上所定义的国家,通常是指主权、土地和人民的综合体。所以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思想也就普遍地存在于当今的世界上,而叛国者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但在韩非子的时代,国家的概念却并不是这样。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天子有天下。《汉书》说:古有分土,无分民。可见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家与现代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有着重大的区别,它们并不是主权、土地和人民的综合体。如果一定要套用现代的概念,从主权的意义上说,诸侯国家的主权属于天子,土地也属于天子,但由诸侯奉守藩职,而人民则从属于土地,种息于一国之土,即为一国之民,种息于他国之土,则为他国之民。诸侯国家之间并无严格的边界,也没有禁止民众在国别之间迁移,有的诸侯国甚至以惠民的方式来招揽民众。所以,那时的老百姓没有祖国的概念,但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怀还是有的,他们称“祖国”为父母之邦。
既然诸侯国家之间没有祖国,那也就无所谓叛国了,对一般的人应该说是这样,但是韩非子则不同,因为他是韩国诸公子,是诸侯的子孙,按照诸侯有国的定律,他是有祖国可言的。
韩非子的思想在中国还是非常有名的,现在也有大批的爱好者,但对于《韩非子》一书能够细读的,大概即便他的粉丝,也不多。
人们都说韩非子是法家,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法家”一词出自《史记》,是司马迁的父亲在评述诸子百家的时候,经过总结概括而使用的名词。韩非子个人从来没有标榜过或说过他自己是法家,这是在了解韩非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的。
其实,在法家的画像之外,韩非子还应有一个画像,那就是游说之士,而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大都可以列入纵横家,只不过他是个失败的纵横家,没有像苏秦、张仪那样取得成功。
游说之士或策士或纵横家们是个什么政治主张呢,准确的说,他们没有什么自己的政治主张,君主爱听什么,他们就主张什么。甲国的国君主张东,他们就花言巧语地说东,乙国的国君主张西,他们就花言巧语地说西,以求得国君的任用。所以纵横家的政治主张是可以变化的,不变的是他们总是在不同的诸侯国之间搞外交和军事的联盟,由于涉及到的国家较多,是多边外交,所以他们的分析经常带有连锁的反映,那是非常另人眼花缭乱的。不过大体上说,这些复杂的多边外交分为两类,与秦联合,以对付其它国家的,叫做横;将秦国排除在外的叫做纵。这也就是纵横家这个名称的由来。
由于要游说,纵横家非常重视论辩和形式逻辑,这种技术也叫做“刑名”。纵横家还需要积累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以便在游说君主的时候熟练的运用。在古代,书籍不象现在那样容易得到,而且那时候没有纸,大部分的书籍都是写在木札上或竹简上,其体积和重量都是要命的。那时候夸奖大学者叫做“学富五车”,不过,我们很容易设想,五车书能够有多少字呢,恐怕连一副《红楼梦》也装不下。
那么,那些历史资料和案例如何才能得到呢,这就要求访名师。所以韩非子曾学事荀子也就不奇怪了。荀子是当世大儒,他的头脑里和手里所有的历史资料和案例,恐怕让人用几辈子都用不完。求取和学习那些资料,同时积累学术名声,这就是韩非求学于荀子的原因,李斯也一样。过去,一些学者一再在思想联系上找韩非和李斯与荀子的共同点,缘木求鱼,不会得出有价值的东西,那些论证非常牵强。
《韩非子》一书中留下了大量的游说材料,《说林》《内储说》《外储说》均是如此。《韩非子》的第一篇,叫做《初见秦》,这里面留下了他是个叛国者的证据,也留下了他一生事迹的部分行踪。
韩非子去游学于荀子的时候,大致当在长平之战之前,在时间上他与李斯有个交集,但是他是先离开的,为什么离开呢,因为长平之战后,又有个邯郸之围,邯郸之围,秦国吃了败仗,赵国又光复了一些土地。秦,这个战国时代的超级大国进入了一个战略性的收缩期,造成这一情况的有很多原因,其中应侯范雎与白起的矛盾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韩非子的目光还是非常锐厉的,他就瞅准了这种情况,辞别了荀子,西向游秦,去面见秦始皇的太爷爷秦昭王的。(当然,也可能是先前辞别荀子,回韩后,再入秦的)
他向秦昭王贡献的就是他提出的攻灭东方六强的主张,他说:“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斩臣以徇国,……。”
在提这些建议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是韩国的宗室,忘记了别人可以这样做,他却不能,所以他真真切切是个叛国者。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成功,秦昭王没有信用他,混不下去,他就又回到了韩国,他也曾上书韩王,主张强国,但是韩王也没有信用他。
直到公元前233年,他又一次来到了秦国,这一次是秦王政读了他的书,做了他的粉丝,起兵攻韩,要他来,有人说,秦王政就是为了得到他才攻韩的。应该说,不能排除这个因素,但不可能完全是这个因素,因为千古一帝统一六国的历史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怎么能说只是因为韩非子呢。
他这次到秦国的情况,《韩非子》的第二篇就有记述,题目叫《存韩》,为了保全他的国家?为了再向秦王贡献好的计策?韩非的心思其实老到而复杂,尽管他向秦王提出存韩的主张,但也未必是对祖国有多少怜悯。
二次入秦,游说二代秦王,其中一位秦王还是他的忠实粉丝,他还是没有成攻,死在了秦国,原因嘛,还是由于他是韩国的宗室,无法取得秦国的信任。有趣的是,他两次说秦,都是劝说秦国先移兵赵国,他觉得那里才是秦王一统天下的关键。
他死后三年,韩国第一个灭亡,秦王没听他的话,仍然统一了天下。但对他治国的法、术、势,秦王可是一刻也没有丢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悯哉!”意思就是说,韩非死了活该。 本帖最后由 lagi1 于 2010-11-18 20:20 编辑
韩非所学的是“帝王之术”,
而且是学到独步古今!
可是,
他本身却不是“帝王”。
这样岂能不死!
在没有名义“帝王”的今天,
如果韩非还没有死,
那他应该已经在2001年,
成为第一个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人。
精通《三世书》的朋友,不妨算算看,
2001年度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三个老外,
是否其中一人乃是“韩非”转世。
http://zh.wikipedia.org/zh-c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列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