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印,再論述兩者之關係。
【壹、道教之符籙咒印】
【一、符】
「符」是將文字屈曲作成篆籀星雷之形。道教以為「符」原是天上聖神使用的文字,其後始下漏於地。《雲笈七籤》卷四十五〈祕要訣法〉云:「符者,三光之靈文,天真之信也。」《太上老君說益算神符妙經》云:「神符神符,泄自太無,生天生地,與道卷舒,佩奉之者,厄難消除,得成真道,身昇玄都」。又,梁.陶弘景《真誥運象篇》引楊羲手書,載紫微王夫人論述文字之跡說「神靈符書之字」即是天界神仙所用的「明光之章」。《玉訣》說(註1),神符可以用來召致鬼神,求仙致真,保國寧民。文云:
「一者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圖籙,求仙致真之法。二者主召天宿星宮,正天分度,保國寧民之道。三者攝制酆都六天之氣,四者敕命水帝,制召龍鳥也。」
《雲笈七籤》卷六〈三洞經教部.十二部〉云:
「神符者,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神」則不測為義,「符」以符契為名。謂此靈跡,神用無方,利益眾生,信若符契。」
是神符之使用,其觀念乃由符節、符契有以啟之。有關道教符籙咒印源起之探討,請參見拙作《道教符籙咒探源》一文(註2)。今不贅述,僅述神符之墨色及其使用方法於後。
道符之書寫,以筆紙之用色而言,大抵不外青、赤、黃、白、黑五色。其用筆,多依方位不同,而用不同色為墨(東青、南赤、中黃、西白、北黑);其所書寫之紙、絹、木、簡、器物等,其底色亦分別為上五色。不同底色有不同效用,亦有僅依方位而做區分者,其搭配情形如「朱書白素(朱筆寫於白絹布上)、「朱書黃素」、「朱書青素」、「朱書黑素」、「黃書青紙」、「黃書白紙」、「黑書青繒」、「青書白繪」等等。道經《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上清高上玉晨鳳臺曲素上經》、《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飛經》、《上清玉帝七聖玄紀迴天九霄經》、《上清元始變化寶真上經九靈太妙龜山玄籙》等等諸經,其神符中顏色與方位之關係,或以筆色為主,或以紙絹之底色為主。如以東方青色為例,《上清高上玉晨鳳臺曲素上經》〈五帝命魔靈幡〉東邊方位,其符文為「白書青繪上」,是以底色為主;但《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元始青帝真符〉,青帝屬東方,其符文,「青書絳繪」,則以筆色為主。
再者,所用以書寫符文之器物,除常見之紙、絹、木板、竹簡外,亦有書於石、玉及銅鐵金屬板上,書於竹膜上,書於鏡子、刀劍上,書於器物甚至身體上者。至於神符之使用法,則有吞服、佩戴、投水、埋土、點、塗、洗、拭、書畫、雕刻、貼掛等多種,分述於後:
【1.吞服】
道教常借由吞符以求治病驅鬼、開道悟真。這種習俗在漢代已開始了,《太平經》卷一百八〈要訣十九條〉云:「欲除病而大開道者,取訣於丹書吞字也。」又,道經中所見的吞符方式,或將神符直接以井華水吞服;或書符於竹膜上再予吞服;或將符燒灰,和於水中飲用。道經中說竹膜生於堅節內,「遂虛中而受靈也」,又說:「竹膜虛洞,七通八素玄渾之氣,日月二景,光所流映,故飛精明於竹膜之上也。」(註3):實者書於竹膜,或燒符於水再吞服。此兩種當是因符紙太硬,難吞且易致病,而後所取的改良方法。其興起當較吞服為晚。《世說新語術解篇》說:「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惡,諸醫下可療,聞于法開有名,往迎之,既來,便脈云:「君侯所患,正是精進太過所致耳」合一劑湯與之,一服,即大下,去數段許紙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由於符紙難吞難消化,所以今日民間皆先燒成灰,置於碗水中,再飲用。再者道經中之井華水,亦稱井華、井花,係清晨最先由井中打起的水,道徒常喜歡以井華水來服藥(註4),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井泉水〉云:「穎曰:井水新汲,療病利人,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其功極廣,又與諸水不同。」道經中言及吞符者甚多,今舉數例以見一斑。 回复 1# 长风
回复 引用 这介绍的截图有吗?呵呵 长风兄对符很有研究,值得小弟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