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传奇
荷花地(未完成)这是我从外婆口中听到的故事……
朝代什么的忘记了,总之有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生活在那时北方的一座深山里,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姑且叫他小实吧。小实前些年没了父母,守着祖辈留下的那一亩三分地过活,也没指望过自己能出人头地,可惜命运之轮偏偏就撞上了他。
累了一天的小实扛着锄头从山间穿过,时值深秋傍晚,山中吹来的清风使人异常舒爽,小实慢了下来以便享受享受,这时山路那头隐约出现一个矮小的身影,小实吓了一跳,不会是什么妖怪吧,想着赶紧拿好锄头,紧张的盯着前方。
哦,原来是个老头子,小实看清来者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心顿时放下来了。老者迎了上来,说着蹩脚的官话,大意就是想借宿一晚。小实听出来他是个南蛮子,顿时疑心大起,要知道这可是北方的深山里啊,一个南方人来干什么?不过小实毕竟也是个热心肠的老实人,很高兴的把老者带到了自己的土屋里,一顿招待自不必说,那老者还真是受宠若惊连连道谢。
皓月当空,繁星点点,大山里早已安静下来了。
小实帮老者安排好铺盖后自己也实在困得不行了,倒在炕上便呼呼大睡起来,一觉睡到天明。看看身边老者还没醒,便轻手轻脚的下了炕准备早饭,一眼瞥见老者包包里有个园东西闪闪发亮,就想拿出来看看,突然一双苍老的手按了下去,小实吓了一跳,回头看见老者正恶狠狠的盯着他,嘴里叽里咕噜的说着南蛮话,大概是让他不要碰那东西。小实干笑了两声把手缩了回去,赶紧逃出去生火做饭。
白天小实要去山里收割作物,就把老者反锁在院子里以免出危险,老者也帮忙干干家事,就这样相安无事的过了一个月。
这天满腹狐疑的小实照例在田地里劳作,心里总惦记着早上的事,他又看见那个圆东西了,不过这次没敢碰,百思不得解的他一把拉住村子里有点见识的老常,也不犁地了,原原本本的把这事说了一遍。老常问他那你看清楚那东西的样子了么?小实想了想,那时自己的确没看清那圆东西的样子,不过大概是个盘子还有指针,上面刻了一大堆字,还有许多横竖道道。老常撇撇嘴,小声说道,这你还不知道?那玩意就是看风水的师傅用的罗盘,精贵着呢。说完定了片刻,续道,你小子别道破他的身份,看看他大老远来咱们这干什么。小实点点头又奇怪道,可是没见他出过房门啊,白天我都锁了门的,他还能干啥。老常瞪了他一眼,那就是晚上偷跑出去呗,你睡得像死猪保准不知道他晚上出去,今天晚上你临睡前在院门口洒点炉灰,明天一早就去看看炉灰还有没有,再过来告诉我。小实憨憨的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小实就来到田地里找老常,遗憾的说早上他看见炉灰还好好的在门口,根本就没有什么痕迹在上面,老常脸一沉,说道,果然不出我所料,那老头晚上有行动。小实摇摇头说,不可能,我看的很清楚,炉灰还干干的散在地上。老常拍了拍他,这就对了,现在是深秋啊,炉灰一晚上还会干干的一直到清晨么?小实一听明白了,老头注意到了昨晚自己弄炉灰所以晚上出去回来后撒了炉灰在上面,那他晚上又干什么去了呢?
老常沉吟了一下,说道,风水师夜间出行,很可能是在寻阴宅宝地,咱们深山里灵气逼人,肯定出了块宝地,被那南蛮子发现了。小实吓了一跳,阴宅?不就是墓地么?有什么好找的。老常忖了一下,说,今晚你别真睡着了,留心点,他出去你就跟着,记住没?小实答应了下来。
晚上小实照例早早睡了,不过一直没敢松懈,还不时的掐一下自己。子时不到,老头子就静静地爬了起来,悄声的出了门,小实等他大概出了院子就也爬起来准备跟踪。到了门口看见有人在向他招手,原来是老常,他压低声音说,怕你出错,我来和你一起去,小实自然高兴,不然心里还真怕怕的。
一个时辰过后,三人来到一山顶,夜晚凉风习习,漫天星星闪耀,山下是一大片空地,给人空旷寂寥之感,小实紧了紧衣衫,正想问老常怎么回事,老常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示意他看那老风水师。只见他拿出三炷香,点了拜了拜,之后插在土里,又取出一个金鱼纸风筝,小实怪道,大半夜的放风筝?只见那老者在风筝下面坠了一块石头,那石头竟然还如金属般折射着月亮的光辉,接着老者把风筝抛向山下的空地,金鱼飘飘呼呼的向下盘旋,突然,小实眼前一花,怎么金鱼的尾巴在摇动?只见纸风筝犹如活鱼般扎向空地中央,转眼间不见了。这时,空地上一阵涟漪,一尾大金鱼鱼跃而出,带起无数水珠,随后,一朵荷花钻出地面,暗华闪过,荷花绽开花瓣,几乎占满整个空地,花蕊处似有宝石闪动,在夜晚熠熠发光。老常低呼,传说竟然是真的! 诸葛亮死后风水传奇
诸葛亮给南京看风水,是他智慧人生中众多传奇里的一桩。他在安排自己葬地时,"故事性"也很强。
根据诸葛亮遗嘱,死后葬定军山。
定军山在今陕西勉县城南,系米仓山向西北伸入汉中盆地的支脉,因山上平坦,可驻万军,故名定军山;另一说是,诸葛亮在北伐时,在此山中推演八阵图,教兵演武,北伐曹魏,遂得名。
诸葛亮为何死后要葬在这里,而不是葬在死处,或葬回蜀国都城成都?原因一说"生而治蜀,死犹护蜀";二说"北伐壮志未酬";再是担心葬回成都,遭后主"报复"。这些原因都不能排除,但还应该有一个,就是诸葛亮看上了这里的风水。
定军山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是块风水宝地。现在诸葛亮的墓旁还有两棵高大的风水树,人称"护墓双桂"。
葬定军山是诸葛亮的遗嘱,这在《三国志》里也能找到记载。那墓址又是怎么定的?此址也是自己定的。诸葛亮生前点子多,死后"点穴"的方法也十分奇怪。
民间传说,诸葛亮临死前,就死后葬于定军山何处,说了这样的话:将尸体殓装入棺,士兵抬着棺材,从褒斜道随蜀军一起南撤,绳索哪里断,棺材就埋在哪儿。
依嘱,士兵抬着诸葛亮的棺材走了好长时间,出了褒斜栈道。稍事休息后,继续抬着棺材往前走。怪了,当走到定军山时,抬棺材的绳索一下子断了,棺材落到了地址。士兵把棺材放好,想到附近寻找铲锹,打算在此开挖墓穴。刚一走开,身后传来了轰隆一声巨响,急回头看时,只见定军山的山头垮塌下来,正好把诸葛亮的棺材埋在下面--"天葬"诸葛亮。
诸葛亮"疑冢"
诸葛亮所处时代盗墓成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盗墓高峰期。随后,薄葬和反盗墓则成了时人死后首选。曹操是位盗墓专家,也是位反盗墓权威,其"七十二疑冢"传说,至今未破。
在这方面,诸葛亮与曹操一样,做得也很绝。
诸葛亮考虑死后可能被司马懿及后人找到,担心遭报复盗尸,要求下葬后不封不树,也不要随葬品,而且墓穴不要挖得太大,能放下一口棺材就行了。
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还是在他的墓上封了土,并植树作记。
为了防止坏人破坏和盗墓贼光顾,后人为诸葛亮设了多处疑冢。如今叫"诸葛武侯真墓"的,并非是真的墓;一般认为,一座叫"武侯之墓"的墓,才是诸葛亮的真身葬处。民间因此称,诸葛武侯的墓是"真墓不真,假墓不假"。
武侯之墓,位于定军山西北角,占地300多亩。实际上,此墓也是假的,"诸葛武侯真墓",是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陕甘总督松筠,依当年诸葛亮疑冢说出来的;"武侯之墓",则是诸葛亮的衣冠冢,也不是他的真身所在。 揭开帝都兴衰玄机:风水三千年
中国古人迷信风水,但风水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可能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依古代风水大师的说法,风水的全部内容就是一个字--"气"--"天地之气"。有"气"才能"无中生有",才有"万物",才有"变化"。"气"有瑞(吉)煞(凶)之分,有的气势如虹,气脉相连;有的死气沉沉,经脉闭塞。瑞气使人兴盛发达,富贵一生;煞气郁集则子孙贫困,甚至断子绝孙。"王气"又叫"天子气"、"帝王气",是瑞气中最高贵、最难得的一种。王气与天地相通,上天入地,出神入化;在天则主宰宇宙,在地则统治人间,得王气者,得江山。 第2节:最早风水事件发生于南京
有记载最早风水事件发生于南京
"气"由天地间生,于是诞生了望气家、占卜家、堪舆家、地理师、看星师、算命先生一类古代学者。这些特殊学者以帮人辨别好坏、存真去伪、逢凶化吉为己任。他们既能望气,又能看星,更能相地,备受人们尊崇。
不少道术高超者,往往成为帝王们的御用风水师,身价百倍。三国时的管辂、东晋时的郭璞、隋代的萧吉、唐代的杨筠松、宋代的敕文俊、明代的刘基等,无一不是因为给皇家看过风水,而名声大振。
因为风水很神奇,与一人前程、一国命运联结在一起,古往今来因此发生了许多挖凿地脉、斩龙脉以泄王气的"风水事件"。
中国古人究竟是何时开始,想到给风水"动手术"已无从查起。从笔者手头所能查到的资料来看,有明确记载的,当是在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前后,发生地在今天的南京。据《景定建康志》(卷五)"辩金陵"条载,"考之前史,楚威王时以其地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此起"风水事件"的总导演是楚威王熊商。
楚威王为何要干这事?此事说来话长。
楚国,又称"荆",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著名诸侯国,主要统治地区为今天湖南、湖北一带。
楚国有悠久的历史,诗人屈原就是楚国人。引起秦王眼红的著名无价美玉"和氏璧",就曾是楚国国宝。《后汉书》上"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中的楚王,说的是楚国国君楚灵王。
据《史记·楚世家》(卷四十)载,楚国的祖先是黄帝之孙高阳的后代,。周成王时,熊绎被封为"楚子"(楚地的子爵),由他起,建立了楚国。但到了楚威王时代,楚国早已不再辉煌。
楚威王(公元前339年-前329年),是楚国倒数第六位君王。身处战国整合时期,楚威王也有野心,也想不断向外拓展生存空间,东边的吴越之地便成了楚威王觊觎的对象,双边战事不断。
第3节:"吴头楚尾"古南京
"吴头楚尾"古南京
南京早先本为吴地,有"吴头楚尾"之称,属古扬州辖下。
吴王在南京也留下了遗迹,今南京城西朝天宫一带,就是吴王冶城遗址。苏州虎丘有"剑池",南京冶城山下也有"剑池"一处。传说当年吴王令工匠在此为他铸造宝剑。清人陈文述有《吴王剑池》诗:"回首吴王铸剑时,冶城遗址未参差。虎丘旧有题名在,又向金陵问剑池。"
后越国灭了吴国,吴地便成了越地。据陈文述《秣陵集》(卷一)载,本为楚国人的越国大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又替勾践谋楚。于是,在周元王四年(前473年),在"吴头楚尾"的江东南京,为勾践筑了一座城池,城址选于长干里一带,此即南京最早的正式都城--"越城"。
另一民间传说是越女嫁江南国主为妃,嫌其卑湿,从越地运来泥土,筑城以居,故名"越城"。
此地有越台遗迹,南宋时有人作《越台曲》:"玉颜如花越王女,自小娇痴不歌舞。嫁作江南国主妃,日日思归泪如雨。江南江北梅子黄,潮头夜涨秦淮江。江边雨多地卑湿,旋筑高台匀晓妆。千艘命载越中土,喜见越人仍越语。人生脚踏乡土难,无复归心越中去。高台何易倾,曲池亦复平。越姬一去向千载,不见此台空有名。"
"长干",就是两座山之间的高岭之处,这是古人置阳宅的好地方,地气旺,可避水灾。范蠡在长干里筑城说明南京当年真是适合图谋霸业的好地方,当有一股"王气",不然范蠡不可能随随便便在此为越王筑城的。而且,越王也是很迷信的,勾践当年曾在今绍兴的雷门(五云门)架了一面大鼓,击鼓以镇压吴国王气,越城择址应该是先卜过的。
越城又名"范蠡城",东晋时还有,风水鼻祖郭璞曾专门到此看过,并在此地遇到了自己的刽子手(详见本书"大师传奇·郭璞"一章中相关内容)。 第4节:楚威王"埋金"镇王气
楚威王"埋金"镇王气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为消除战争隐患,决定先灭掉东边相邻的越国,于是派兵攻下了南京,并在今城西清凉山,建筑了一座城--"金陵邑",此即石头城的前身。在这之后,楚国继续扩张,向北攻打齐国,双方在徐州摆下阵势,楚军大败齐将申缚。
楚威王"埋金"镇王气,就是在这前后发生的。
据说,楚威王来到金陵邑后,站在清凉山上向西北方望去,看到庐龙山(今名狮子山)一带"气射斗牛,光怪烛天"。意思是有一股紫气直射玉皇大帝所在的北斗星方向,光芒怪异,如点了蜡烛,把天际都照亮了。可能是身边的术士,告诉楚威王这是一股王气,山里埋有宝剑,地下可能还有宝。
术士献计,在现王气的地方埋金,以镇压之。庐龙山紧靠江边,术士在附近的"龙湾"金陵冈处,埋下了厌胜物--在古人眼里有灵性的金人。
选择"埋金"之地有讲究
庐龙山得名于晋元帝司马睿,当年司马睿初渡江南,见此山岭绵延,西控大江,南接石头城,以北地卢龙山(今河北境内)形容,遂赐此名。此山现名狮子山,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赐。朱皇帝称,"一峰突兀,陵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
庐龙山是古代长江南岸的要隘,南京地面上的古战场之一。2009年11月,在山上还出土了一门古炮。
附近江面较窄,水势平缓,历代北方进攻南京战事往往选择在此渡江。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赶跑民国政府,这附近也是渡江地点之一。1968年建成通车的长江第一桥--南京长江大桥,桥址选在庐龙山下流不远处,就是这个原因。
站在大桥上往西南望,可见此庐龙山。其势挺拔壮观,确如雄狮。如今在山顶建狮子楼一座,供游人饱览江水。据《六朝事迹类编》、《庆元续志》等书载,当年,隋文帝杨坚派兵渡江征剿南陈,陈遣南康太守鲁肃(应是南康内史吕忠肃)率兵,在庐龙山附近的马鞍山和磨刀涧一带的江边,布下五条大铁链,叫"铁锁横江",令敌舰不能靠近。与隋将杨素大战四十余回合,隋军死伤5000多人,仍不能突破。
从庐龙山位置的重要性上,也可见当年楚威王觉得庐龙山有"王气"是有道理的,且相当有讲究。
"金陵"、"白下"旧名均与楚国有关
从《景定建康志》的记载来看,"金陵"得名于楚威王龙湾"埋金"。但另一版本的说法则是,金陵得名是因为南京"地接华阳、金坛(今江苏常州下辖县)之陵。"
需要说明的是,南京先后使用过62个名称,名称之多为中国城市之最。其中,金陵是最悠久的,《建康实录》认为,此名是"因山立号",南京的"龙头"钟山,在春秋时叫金陵山。
楚威王埋金的地点,除了传说在庐龙山附近龙湾金陵冈外,还有称在今城西的清凉山,或城北的幕府山,或城东的钟山。这些地方都与"金陵"有关。上面说了,钟山曾叫"金陵山",幕府山西有"金陵岗",清凉山有"金陵邑"。
另外,南京的另一个地名旧称"白下",传说也与楚国有关。当年,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曾在南京住过,因此得名。白公胜,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又称王孙胜,封于白地,便以"白"为姓。
白公胜是怎么到了南京的?传说当年楚平王听信谗言,要杀掉太子建。得到消息的太子建便带着儿子逃往宋国避祸,后又投奔郑国,却被郑人杀害。白公胜在父亲死后,便与有同样遭遇的伍子胥一起逃难到吴国,这才有他住于当时属吴地的南京那回事儿。
第5节:最早风水事件竟是千古骗局
最早风水事件竟是千古骗局
楚威王"埋金"镇王气的行为,很显然有早期巫术的影子。但后来却传出,楚威王埋金是假,让人凿泄庐龙山的王气才是真。山哪是好凿的?于是楚威王接受了术士的一个诡计,对外谎称在庐龙山四周埋了金人,谁挖到谁拿走。
当时老百姓听说后,发财心切,纷纷赶到庐龙山的四周,如农民秋天刨山芋一样,胡乱挖凿。《景定建康志》说得更形象:"人皆有求金于山之心,则皆不爱其凿山之力,求不获则凿不已,不待驱而从也"。
为了迷惑老百姓,楚威王又进一步让人散布谣言,称金人埋在山前、山后、山南、山北四个地方,这正是古代术士泄王气必选的"四维"。结果老百姓挖山热情更高了,把好端端一座庐龙山凿得到处是窟窿。但最后谁也没有找到金人,楚威子"泄王气"的目的却达到了。
过去在庐龙山附近有一石碣,题为"埋金碑",不少人一度误认为这是秦始皇为"镇东南天子气"留下的。上面刻了24个字:"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
这话够迷惑,又够打动人心的,无异于现代彩票商的广告语。为求得一国之富,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也值啊,楚威王的计谋真是诡异极了,最早风水事件竟是桩千古骗局。今天可以见到的庐龙山与马鞍山原本是相连一起的一座山。据说就是楚威王的这次设计,被让老百姓挖断的,才形成了两座山。
楚威王可能没有意识到,他这一破坏风水的手段,在不经意间却成为后世帝王镇气"宝典",或曰"秘招",为不少帝王效仿。离他最近一起风水事件是秦始皇东巡南京凿方山。
这是后话,将在下一篇讲述。 第6节: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水事件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水事件
秦始皇东游镇压东南"天子气"
古代帝王们对风水啊王气啊,确实非常警惕,也很在意。继楚威王之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很忌讳,他容不得别人觊觎嬴姓天下,在病死那一年,上演了一出东游"镇王气"的绝幕。
巧合的是,这起事件也发生于南京。只是出现"天子气"的方位,与楚威王时相比发生了变化,不在南京城西北方的庐龙山,而到了东南方的方山。
秦始皇东游实为镇天子气
秦始皇东巡镇"天子气"一事,发生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从正史上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载,这一年秦始皇确实出行东游,"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当时丞相李斯陪同出游。从西安出发以后,十一月到达云梦(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向九疑山方向遥祭虞舜,然后沿江而下。
到达南京附近时,从江乘渡口(一说幕府山西南,一说栖霞山附近)上岸,进入市区,然后过小丹阳,再顺太湖水道南下,到浙江境内。返回时,也是从江乘过江的。
因为秦始皇东游,南京还出现了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皇驰道,此道是当时的秦国国道,专供皇家使用。在上面跑马十分风光潇洒,一路奔驰,就像今天在全封闭高速公路开私家车一般爽快神气,故名"驰道"。
秦始皇为何选择这样的东游路线?据《舆地志》记载,主要是镇压东南地域上的"天子气"。之前身边擅长望气的术士告诉秦始皇,"江东(南京这边)有天子气",秦始皇这才决定以自己的真龙天子之身,东游镇压。
据《景定建康志》(卷六)载,秦始皇在过江时,术士又望了气,并把这股天子气的详细地点,会在何时孕育出新天子,一 一报告给秦始皇:"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意思是在500年后,南京将会有新的王朝诞生。
传说,这名术士是前一年去东海仙境,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徐市(念fú,不念shì)。徐市又名徐福,曾是秦始皇的御医,一说是今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县金山镇人,该地尚有"徐福村"。
秦始皇一听,这还了得,自他开始,嬴姓要做万世皇帝呢。秦始皇于是在南京停了下来,让术士给金陵风水"动动手术",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于秦汉时期的最为著名的一桩风水事件。
第7节:"镇王气"法术
"镇王气"法术一:让河流改向
秦始皇是如何镇压金陵天子气的?原来采用的是古代巫术色彩很浓的厌胜手法。根据史料和传说,其法术有三,一让河道改变流向;二鞭凿藏气大山;三易名,降低当地名望。
这也是古人所谓镇王气"三板斧"。秦始皇的一板斧,便是让河水改变流向,泄金陵地脉。
秦淮河本名"藏龙浦",是南京附近一条重要的内陆河道,流经南京市区,是孕育出六朝文明和南京帝王文化的最重要水道。同时也是一条有"节气"的河,东晋明帝二年,沈充、苏峻之乱时,有三千人跳秦淮河自尽殉国。
秦淮河的源头地有两处,东源出于句容茅山,西源出自潥水东庐山,到了江宁境内的方山埭汇合。传说水本来并不流经南京城区,秦始皇令人将方山附近的长陇挖断,让水改向北流,穿过全城,把南京的王气冲泄走。秦淮河水之所以向北流,传说就是秦始皇当年所为。
今天在方山附近有石跪山,传说就是当年秦始皇断长陇之处。秦淮河也因秦始皇制造的这次风水事件,而姓"秦"。
"镇王气"法术二:鞭打灵山
秦始皇的术士为何选择在方山这个地方下手?这其中是有风水方面的原因的。
方山,又名天印山,是南京南郊的一座奇山,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此山位于今江宁区东山镇南部的秦淮河畔,是南京五大风水宝地之一,四周历代墓葬众多。山体呈方形,孤耸绝立,顶平似削,故名方山;又因其四角方正,宛如一枚天工所作石玺,故称"天印山"。
"玺"是秦以后皇帝印章的专称,与皇帝自称为"朕"一样,独此一份。方山上还有"龙眼",即"八卦泉"一处,此泉水不受天旱的影响,常年汩汩不断。更奇的是,方山以外的地方都是黑土,唯有此山脚周围是红土,有人称是散落的印泥。
如今到方山风景区,游人可能会听到这样的传说:有一天,玉皇大帝把玩自己的金印。一不小心,金印掉到脚下,落下凡尘。不偏不倚正掉在今天的方山这个方位上,化为一座大山。后来,玉皇大帝派殿前侍卫青龙、黄龙下凡,护守此山,于是方山东西又形成了青龙、黄龙二山。
因此,方山又是一座"灵山"。秦始皇泄了地气后,还恐断得不彻底,又用神鞭,抽打这座灵山,这是秦始皇"镇王气"的第二招法术。
秦始皇希望把山根抽断,但鞭子挥落处不是要害,山根未断,却把方山齐腰抽断。上半截向东南飞去30多里,落入湖中,山呈赤色,此即今"赤山"。还有几块,较大的落到10里外,形成了今东山镇上的"土山";较小的形成了"竹山"。另外1946年3月17日,国民党大特务戴笠坠机的岱山,传说也是这次事件中形成的(戴笠坠机一事详见本书"陵墓传奇·民国第一特务墓--戴笠墓"一章)。
青龙、黄龙二山本连在一起,靠近方山,也让秦始皇用鞭子抽断了,形成了"半边山"(青龙山俗名),青龙的眼也伤了,一直不断流泪,形成了后来蒋介石与宋美龄喜欢沐浴的"汤山温泉"。
很显然,这是民间传说。方山及其周边地貌的形成,是亿万年地质运动的结果,哪是一个秦始皇所为?但从中却透露出,当年秦始皇确实可能到过方山"镇天子气"。
"镇王气"法术三:易名糟蹋
秦始皇凿断南京"天子气"后,为永绝后患,让人们忘记这个地方,又改楚威王的金陵为"秣陵"。
秣陵是什么意思,这对南京来讲可是不太光彩的一个曾用名,这是秦始皇"镇王气"的第三招法术--易名糟蹋、侮辱之,以降低南京的名望。
有个成语叫"秣马厉兵",意思是打仗前喂饱马匹,磨快兵器。秣陵,在秦始皇的眼里,就是他喂马的地方。此招甚为歹毒,人为破坏后,又让牲畜来糟蹋南京这块本有天子气的风水宝地。如今江苏一带仍有牧马习惯,南宋奸相秦桧死后,其墓地也被后人拿来放马羊,以作践他。 第8节:在刘邦老家挖沟埋剑断"龙脉"(1)
秦将秣陵置于鄣郡辖下,后有"秣陵关"、"秣陵桥"。到西汉时,秣陵属郡。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封其子、江都王刘缠为秣陵侯。
但是秦始皇的一番苦心用错了地方,在镇了南京的"天子气"之后不久,就病死于东游途中,魂丧外域,他的秦帝国在其死后三年便轰然倒下。
但是南京的帝王气根本未让秦始皇断掉,到汉时便有术士称,"黄旗紫盖,见于斗、牛之间,江东有天子气"。果然,此后不到500年,南京就出了第一位皇帝。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不久即迁都于南京--东吴大帝由此诞生。
再后,司马睿来到南京。当时有术士发现,东郊的蒋山上常有紫云出现,有会望气者告诉他,这是江东"犹有帝王气"。正好当时有"五马游席江,一马化为龙"的传言,公元317年,司马睿很高兴地在南京当了皇帝,开创了在南京建都时间最长的朝代--东晋。
在刘邦老家挖沟埋剑断"龙脉"
秦始皇制造的风水事件远远不止这一起,只不过以断"东南天子气"最为著名罢了。
在东游外巡过程中,秦始皇都要带着善于着望、堪舆的术士,到哪都首先察看地理,弄清风水。传说秦始皇巡游到彭城(今徐州)丰邑一带时,术士发现这里有"水龙之势",于是秦始皇令人挖沟埋剑以断"龙脉"。
刘邦能当皇帝,在徐州那边有不少传说。最流行的是刘邦祖坟葬到风水宝地一事。
刘邦出生于徐州沛县丰邑。其祖父叫刘清,从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远迁于此,所居的村落后人称为"金刘庄"。
刘家的房前不知何时自生一棵梧桐树,此树不几年就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有一天狂风大作,飞来一只金凤凰,在树上筑起了窝巢。后来金凤凰飞走,很奇怪,刘清也跟着病死了。家人便把梧桐树刨倒,给刘清打副棺材。
临下葬时,原来晴好的天气,忽然变了,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但棺材刚出家门,又不能抬回来,便暂时停在梧桐树坑旁。待雨停送葬人再来抬棺时,发现棺材不见了,梧桐树坑上出现了坟头。人们看见,坟头上竟是黑压压的蚂蚁,正忙着往坟上运土。这便是刘邦祖坟"凤凰点穴"、"蚂蚁圆坟"的传说。
此事自然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的附会之说。附带的传说是,刘邦出生时,正碰上秦始皇巡幸到丰邑。术士看了这里地气旺,便上报秦始皇,称此处有"水龙之势"。
第9节:在刘邦老家挖沟埋剑断"龙脉"(2)
堪舆术上龙分两种,一是山龙,再是水龙。据著名堪舆宗师、三国时著名术士管辂的《管氏地理指蒙》载,中国除了三条大山龙(详见本书"'镇王气'事件传奇·明太祖朱元璋治罪风水名山"一章相关内容)外,还有五条水龙--
北以河汾为宗,东以江海为宗,西以川洛为宗,南以闽浙为宗。谓山不独贵承其宗,水亦各有其祖宗也。河(黄河)水出昆仑山,汾(汾河)水出太原、晋阳山,江(长江)水出岷山,洛水出冢岭,浙水出歙县玉山。
其中,以长江、黄河两条水龙气势最盛。黄河之水发源最远,但河水四时皆浊,造化不可妄测,五百年一澄清,明主应之;长江之水为四渎之长,其势浩荡,九曲回肠,为养水龙之水。
沛县有淮泗之水,处江淮之间,丰邑就因为有丰富的水源而得名"沛"。古时,当地土人以蛇为图腾。"龙"即蛇的化身,"蛟龙"就是一种水蛇。刘邦在当了皇帝后,民间便据此说他是"蛟龙之子"。
听术士说当地诞生了"水龙",秦始皇下令把丰邑最近一段时间出生的男婴全部杀掉。同时,又在当地垒筑高台,镇压王气;挖沟埋剑,以断"龙脉"。
凑巧的是,刘邦的父母亲当时带着刘邦去了沛县,逃过劫难,"丰生沛养汉刘邦"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但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枉费了。死后三年,天下就开始造反。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刘邦、项羽随后跟上。最终,嬴姓天下让刘邦这位"蛟龙之子"夺得。
南唐诗人朱存有感于此,曾诗性大发--
一气东南王斗牛,
祖龙潜为子孙忧;
金陵地脉何曾断,
不觉真人已姓刘。
三国时期最糟糕的风水事件
吴末主挖深沟泄墓中"王气"
清人陈文述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金陵王气肯终埋,
辛苦经营水一涯。
试问孙吴开直渎,
何如嬴政凿秦淮。
陈文述为何大发这么一通感慨?原来,到了东吴时,"王气"又惹祸了,孙权的孙子、吴国末主孙皓,又制造了一起风水事件。
这是一桩很糟糕的事件,最后"王气"泄了,既遭"鬼"怨,又亡国。好在秦始皇断金陵王气,成就了名水秦淮河,孙皓这起事件也给南京留下了一条水道--城北的直渎。 第10节:第一猛将死后墓上有"王气"
第一猛将死后墓上有"王气"
说起孙皓制造的风水事件,就要提到一个人--甘宁。
甘宁,字兴霸,是吴国折冲将军,曾任西陵太守。据《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卷五十五)载,甘宁少有气力,为人仗义,时人称之为"锦帆贼"。他似乎真是个贼头儿,身边常有一批"小痞子"跟着他。他这行为在乱世很吃得开,后率八百健儿投附刘表。再后得到周瑜和吕蒙的共同举荐,得以被孙权接见,并受重用,成长为吴国一员猛将。
公元222年,吴国和蜀汉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爆发了著名的"夷陵之战"。此战也是三国时三大战役之一,另两起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役爆发前的导火索应该是关羽被杀事件。
话说孙权设计杀掉了刘备的大将关羽及其子关平。孙权杀关羽并非一时冲动,他早就对关羽有恨。据说,孙权想与关羽结为儿女亲家,想娶关羽的女儿做儿媳妇。但关羽根本看不起孙权,听媒使游说后,关羽称,"我虎女岂能嫁给犬子(孙权属狗)",拒绝与孙氏通婚,孙权因此心怀不满,恼怒不已。
刘备听说爱将被杀,遂发兵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虽然诸葛亮之前曾为刘备分析了不利的形势,但最后战争还是打起来了。
吴方由陆逊任总指挥,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甘宁等吴将悉数率部参战。甘宁就是在这次战役中,不幸中箭受伤病死。
孙权曾说,"孟德(曹操)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所以,在甘宁死后,孙权很难过,史称"权痛惜之"。
甘宁死后葬于时南京东北郊的岩山(今直渎山)附近。
孙权曾担心南京"王气"不存
吴国皇帝对"王气"的迷信是有传统的,当初孙权就因为诸葛亮说南京是"帝王之宅",风水好,才定都南京的。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正月,孙权即帝位,立坛南郊,柴燎告天,都城时在武昌。六月份,蜀国派使者到吴国,庆贺孙权当皇帝。并在今南京城北立祭坛,与蜀使订立同盟合约,联合灭魏,中分天下。
既然是兄弟盟国了,刘备也为孙权着想,希望他迁都到南京这块能成帝王霸业的风水宝地(另见本书"卜择传奇·南京的'风水八字'"一章)。刘备当时据他夜宿金陵时所见景象,力劝孙权迁都。孙权遂与谋士张纮合计一番后,将都城从武昌迁至秣陵,并易名"建业"。
实际上,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据《建康实录》转引《江表志》(卷二)载,当时张纮对孙权说的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南京先后被楚威王、秦始皇坏过风水,孙权担心南京没有王气。
张纮告诉孙权,秣陵的"王气"并未被镇压掉,"今据所见存,地有其气,象天之所会,今宜为都邑也。"
在迁都前,民间还出现了两首歌谣,一首是:"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就武昌居。"另一首出现于孙家的发祥地苏州,"黄金车,班兰耳,闿昌门,出天子。"
孙权觉得,这些都应该是迁都的天意。于是,孙权在公元229年"秋七月(《三国志》记载是秋九月),乃迁建业,以陆逊为上将军,辅太子(孙登)留守武昌"。
后来,刘备听说孙权迁都后,还调侃了一句,"智者意同"。这话与人们常说的"英雄所见略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孙权迁都建业是影响南京历史的重大事件,他在此建造了南京第一座都城。
据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载,此城"北依鸡笼山、覆舟山,周围二十里十九步",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是仿东汉洛阳、北魏邺城城制,规划而建。城墙为土筑,门用竹篱制作。
第11节:孙皓挖凿深沟"泄王气"
孙皓挖凿深沟"泄王气"
吴国龙椅转到孙皓的屁股下面,是公元264年。孙皓的前任是吴国第三位皇帝景帝孙休,孙休30岁时病死。病重时孙休就不能说话,幸好还能写字表达。有学者推测,正值壮年的孙休,可能是服食壮阳药过量,中毒而死的。
孙休死后,大权在握的张布等人迎立孙休的侄子、孙和的儿子"乌程侯"孙皓。此时,司马炎的势力已不可一世,在孙皓当皇帝的次年,即公元265年十二月,司马炎代魏建晋。此后,日益强大的西晋对吴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孙皓这个皇帝当的并不顺意,他唯恐孙氏天下被别人取代,所以对"王气"很敏感。
可能是觉得南京孙氏"王气"转移了,孙皓初当皇帝便有迁都的想法,正好西陵督步阐上奏此事,孙皓准了,于是甘露元年十一月,便将都城从建业回迁至当初的吴国都城武昌,留御史大夫丁固、百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但不久建业就乱了,一年后孙皓只得又迁回建业。
巧合的是,这之后有道士说,城东北郊出现了一股"王气",起于甘宁墓。孙皓一听,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但如何泄掉这股"王气"却不能随便来,因为这是吴开国功臣甘宁的墓,如果是一般人,挖掉就是了。
于是道士献出招术,在墓后挖一条深沟,就能从地下将这股王气泄掉。此沟要挖得直直的,通向江边,不能改向,也不能弯曲,方便直泄。孙皓这一挖形成了一条水沟,即今日尚存的南京城北的直渎河。
此事见于晋人伏滔的《北征记》(《景定建康志》转引),原文如下--
吴将甘宁墓地此,或言墓有王气,孙皓恶之,乃凿其后为直渎。
第12节:挖沟遭"鬼"怨
挖沟遭"鬼"怨
吴国似乎有"挖沟"的传统--
赤乌三年(公元240年)十二月,孙权使左右侍御史郗俭,监凿城南的一条新河,此河自秦淮到仓城,名"运渎"。
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五月,太子孙登病死。这年十一月,孙权下诏,再挖凿一条河,此即青渠,又名青溪。再在城北开凿潮沟(南朝时陈后主易名"珍珠河")一条,将水道连接。
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孙权欲废太子孙和,大臣陆逊极谏反对,孙权大怒,结果把陆逊气死了。这年孙权又开作屯田,动用了三万兵力,在秦始皇当年"断王气"的地方,凿破岗渎,立方山埭。
孙权挖沟凿河可能是考虑到了当时都城的水运,几条内河挖成后,建业城内水路畅通,东南方向的物资也能直运城里,同时也让建业城免受水患,奠定了南京今天的内城水系。
对孙皓的凿河行为,恐怕就不太好这么正面评价了。
孙皓挖的那条断王气沟到底有多宽多深呢?史称,"阔五丈,深二丈。"看来,孙皓当时真是够狠的,想彻底挖断甘宁墓的王气。但甘宁墓附近多是坚固的岩石,此沟挖凿起来并不容易,工程量巨大。
这条沟挖得很艰苦。传说,这条沟一开始挖了一年也未挖成,白天挖好了,一夜过后便自动堵塞了。
有一个民工因为挖沟伤了脚,收工未能回家,夜宿工地。半夜时竟然看到小鬼前来填沟,这些小鬼可能也累惨了,对孙皓所为有怨言,说为什么不把挖出的土用布袋装起来,扔到江里去,免得让我在这里费力气?
这民工一听,觉得很奇怪,天亮以后把夜里所见所闻,告诉负责开沟的官员。官员觉得奇怪,依言把挖出的土不再堆放在附近,而是装进布袋运往江边扔掉,不久沟就挖成了。
南宋诗人马之纯因此赋诗--
直渎如何计得工,
长江虽远欲相通。
比尝开凿不胜苦,
已复淤填还似空。
闻鬼夜中皆有语,
弃泥江里解成功。
有司号令才依此,
衮衮波流渐向东。 第13节:王气泄掉成"归命侯"
王气泄掉成"归命侯"
小鬼埋怨孙皓挖凿直渎一事,完全是"鬼话",不可相信。但其中透露出的信息还是颇有价值的,即当年为了开挖此沟,帮助孙皓泄"王气",官方曾组织了大量的民工,劳民伤财,不少人因此受伤,甚至丧命,民间因此怨言颇多,这才借所谓的"鬼"之口说了出来。
但孙皓的深沟挖成了,甘宁墓中的"王气"也泄了,却未能改变吴国灭亡的命运。
其实早在孙权死后,吴国便发生问题了,既有内忧,又存外患,继位的三个皇帝命都不好。如孙休当皇帝时,年景欠佳,天灾人祸,出现了不少怪异现象。
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卷四十八)载,大雨、雷电、平地涌泉等自然灾害频发,民间闹了严重饥荒。如永安四年,有一个叫陈焦的人,死后被埋葬六天后又复活了,自己从土里爬了出来;永安五年,皇城白虎门北楼失火烧了。
到了公元279年,西晋派大将王濬前来攻打吴国。次年,吴国支撑不下去了。在无奈之下,看到大势已去的孙皓把象征皇权的印绶送给了司马伷(zhòu),之后给自己打了一副大棺材,自缚投降晋军。他为何带着棺材?原来打算降后被杀,就地收尸入殓。幸好王濬还算仁慈,并没有杀他,还亲自给他松了绑。
后来孙皓带着一家老小西迁晋都洛阳,含恨离开真的失了"王气"的旧都。晋武帝司马炎,当初仅打算免他不死,看孙皓依顺归附,遂起了怜悯之心,赐封他为"归命侯"。
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孙皓客死洛阳。断王气者,最后把自己的命断在他都,可叹!
中国都城史最惨重风水事件
隋文帝把南京毁为"菜地"
中国古都文化有三大类型,即以西安(长安)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文化、以北京(大都)为代表的环渤海文化和以南京(建康)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文化。前两种类型的都城文化,都可以寻找到原始的古迹遗存。以六朝为骄傲的古都南京,却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中国当年最豪华的"台城",宛若水气,消失得无影无踪。
历史上究竟发了什么可怕的事件,导致这一"失踪"?原来,又是风水惹的祸。
隋文帝杨坚在剿平南陈后,为了彻底摧毁东南王气,下诏将宫殿林立、楼宅精致、繁荣豪华的南陈首都建康,毁为"菜地",此即史称的"平荡耕垦"。
第14节:荒淫陈后主为"王气"杀人
荒淫陈后主为"王气"杀人
历史发展到南陈后期,"王气"又一次成为话题。
陈,是南朝中的最后一朝,自公元557年武帝陈霸先代梁自立后,到最后一位皇帝、后主陈叔宝,前后总共存在33年。陈霸先虽然是开国皇帝,但仅享国三年。其后的文帝陈蒨、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均无甚作为。
特别是陈叔宝,荒淫透顶,身居险境,娱乐照常,《玉树后庭花》香曲不断,日夜淫纵,以图快乐。当时,北周大臣野心毕露,把持北周朝政,后代周称帝。即便在隋军打到家门口,陈叔宝还不当回事儿。
陈叔宝是如何荒淫呢?用一事足可以说明。据《资治通鉴·隋纪一》(卷第一百七十七)载,当隋军攻陈宫城后,从后堂景阳殿前的"胭脂井"中,逮到了陈叔宝。当时,放绳到井底,隋军将他拖出来,但太沉了,士兵想陈叔宝到底是皇帝真龙之身啊。拖到上面一看,把大家笑背了气,陈叔宝竟然与其宠妃--张贵妃、孔贵嫔捆在一起。连死时都要左拥右抱,陈叔宝之好色可见一斑!
历史上,最著名的好色失国者是吴王夫差,此事为不少小说家演绎。明王弇洲《艳异编·宫掖部》(卷五)"越王"条称,越兵打入,吴王抱着他宠爱的夷光(西施别名)、修明二美妃,逃往皇宫的后花园,不知陈叔宝此举是不是跟吴王学来的?
陈叔宝是以太子身份当了皇帝的,但他并不是块当皇帝的料,其二弟始兴王陈叔陵(相关内容,参阅本书"盗墓传奇·淝水之战主帅墓成皇妃'阴间别墅'"一章)都觉得他不合格,要谋杀他。《陈书·后主本纪》(卷六)称,陈叔宝"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如此皇帝自然不会有作为。
陈叔宝虽然不是好皇帝,却是一个难得的诗人、音乐奇才。当了皇帝后,陈叔宝大兴土木,兴建华丽的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整日与妃嫔、臣僚吃喝玩乐,作艳诗淫词。隋文帝灭陈后,对陈宫乐曲深表赞赏,"此华夏之正声"。
虽然沉湎酒色,不务国事,陈叔宝却不认自己不是真龙天子,对"王气"一说很敏感。时人不时对"东南王气"表示忧虑。到陈末期,太府卿韦鼎把在南京家产都卖了,太匠卿毛彪不解其故,问其根由。韦鼎说了这样一句话:"江东王气,尽于此矣!吾与尔当葬长安。"
中书通事舍人傅縡因此遭遇杀身之祸。据《资治通鉴·陈纪十》(卷一百七十六),傅縡被陈叔宝关进大牢后,上书指责他荒淫误国,称陈叔宝的行为是"神怒民怨,众叛亲离,臣恐东南王气自斯而尽"。
陈叔宝听罢大怒,将他的头砍了。
第15节:"王气在此,无不摧败"
"王气在此,无不摧败"
陈叔宝坚信,东南"王气"未失,老天会保佑陈国。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在立国后,开始拔除最后一根钉子,进攻南陈。可能时人真的相信天子有命吧,对陈的国运是否该结束有疑惑。据《资治通鉴· 陈纪十》(卷第一百七十六)载,兵临长江北岸时,随晋王杨广南征的宰相高颎(jiǒng,古同"烔")问内史侍郎薛道衡,薛借东晋风水大师郭璞之语,坚定地回答,南京的帝王气到头了。
陈军听说隋军就要进攻了,都很紧张,上报朝廷。当时,杨素率军从长江上游而下,隋军船只全部受阻,陈叔宝底气十足地对侍臣说,"王气在此。齐兵三来,周师再来,无不摧败。"让大家不要怕。都官尚书孔范也乘机拍皇帝的马屁,说"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竟称前方守将紧张是贪图军功、胡说八道。
在大兵压境,城破在即的紧急关头,陈叔宝仍是"奏伎、纵酒、赋诗不辍"。
陈叔宝相信建康的"王气"尚存不过是他的自欺欺人,也许他心里根本就没有底气,命运由天,随他去吧。在这之前,陈叔宝连隋文帝杨坚的画像都怕,想来他对压境隋军更紧张,所以用"王气"来忽悠臣僚、士兵。
据《隋书·高祖本纪》(卷一)载,杨坚的相貌奇异,从小就有帝王之相,"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陈叔宝听说后,感到好奇,就让出使北方的袁彦画下杨坚的像带回。陈叔宝见像大吃一惊,称"我再也不想看到这个人了",急忙下令去掉画像。 第16节:最好都城被"平荡耕垦"
最好都城被"平荡耕垦"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在杨素等大将率领隋军的进攻下,建康失守。陈叔宝被率先攻入宫城的隋将韩擒虎部从井里抓获。在跳井前,他身边的侍臣是坚决反对的,可他不顾阻拦还是搂着俩美女跳下去,谁知却没有死,弄出了大活丑。
而陈氏皇室跳井也可能有家族渊源,当年陈叔陵宫廷事变中自知成功不了,外逃前,便赶到内府,把其妃张氏及宠妾七人,一起扔到了井中。
后来,陈叔宝被隋军掳至隋都城洛阳,52岁时病疫。隋廷追赠他为大将军,封"长城县公",葬于河南洛阳的芒山。其谥号"炀",竟然和下文要说的隋炀帝杨广一样,可见都是一路货色--误国昏君。
杨坚出身于寺院,是一个迷信的皇帝。在将南陈灭掉,后主掳离故都后,担心东南"天子气"再起,决定大破建康风水,打算彻底镇压一下。杨坚为什么会想到这事?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南京系帝王之宅,自东晋在此立国起,到陈灭亡,共有269年的都城历史。但还可能是当时身边风水术士的建议。
杨氏隋室的御用风水师是本书写到的萧吉(详见本书"大师预言传奇·精通风水秘术南朝皇裔萧吉"一章),萧吉是南梁皇家血统,对南京的风水之妙应该是心知肚明的。所以,笔者认为,杨坚摧毁建康城的幕后高参,少不了萧吉,他与此事脱不了干系。
杨坚是如何镇压建康"王气"的?据《隋书·地埋志下》(卷三十一)载"丹阳郡"条透露出的信息,其手法与秦始皇差不多,但更为惨重。
秦始皇仅将方山地脉凿断,杨坚则把整个建康城毁了--
平陈,诏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城置蒋州,统县三,户二万四千 一百二十五。
杨坚对建康实施破坏的时间,当在公元589年城破之后。"平荡耕垦",就是将城内地面上所有建筑拆毁,推成平地,开垦成田,供农民栽菜耕种,《隋书·五行志下》(卷二十三)也反映了此事:"及陈亡,建康为墟。"
堂堂一国都城,竟然成了农民菜地。不要说中国了,在世界都城史上,也是罕见的。接着,废"建康"一名,恢复了秦始皇讥辱南京的"秣陵"。
最繁华都市因"风水"而消失
当时的建康城,经东吴大帝孙权苦心经营,到南陈时,不论城市的规模、建筑的豪华,还是财富的聚集,都堪称当时中国甚至世界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但最后竟被人为摧毁。
杨坚如此一毁,南京的"帝王之宅",变成了农家小屋,风水尽失。六朝建筑,从此基本荡然无存。
不只如此,过去南京市区水运便利,秦淮河上有24航,一旦有警,撤舟断航,号称险隘。杨坚平毁南陈都城后,把这些也全部废掉,秦淮河风光不再。
令考古专家惊喜的是,2003年在建设南京图书馆新馆(今总统府前)打地基时,在地下十几米处,很意外地发现了六朝宫城遗址的一角。但有关方面为了赶工期,竟然填埋了此遗迹,不过在潘谷西、梁白泉、蒋赞初等江苏资深文管委员的呼吁下,笔者独家报道了此事,为此还引发了一场风波。
这之后,南京又是三百多年没有王朝在此建都,一直到公元937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始主李昪定都金陵,南京才再翻了一次"龙身"!
第17节: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最大风水谜团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最大风水谜团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了泄"地气"?
因为"王气",隋文帝杨坚制造了中国古代都城史上最惨重的一起风水事件,隋炀帝杨广对"王气"也很敏感。
当时,华阴县杨玄感的祖坟上冒出了一团白气,风水大师萧吉认为是煞气,主凶;杨玄感却认为坟头上那团白气是"天子气",主吉,而拒绝萧吉搬坟另葬的好意。结果后来杨玄感造反未遂,遭隋炀帝满门抄斩(此事详见本书"大师预言传奇·精通风水秘术南朝皇裔萧吉"一章)。
但这起事件对杨广来说不算什么,杨广的一项风水纪录是,制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最大风水谜团:民间一直有这样的传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了泄"地气"。
此事的真相扑朔迷离,至今莫衷一是。
原来隋炀帝这么荒淫
杨坚把当时中国最豪华的都城建康毁成了"菜地",这事件的具体执行人是谁?他的"诏"是下给谁的?当时率军攻打南陈的前线总指挥、时为晋王的杨广。
但是,杨氏隋室在镇压"王气"方面,并未到此打住。杨广继位当了皇帝后,也在"王气"上大做文章,有小说家干脆把他开凿大运河的动机,也认成是为"泄地气"。
杨广,史称隋炀帝,通过阴谋手段当上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荒淫之君,比陈后主还厉害。当年平陈时,身为隋军统帅的杨广特别想得到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
张丽华娇娆媚丽,其迷人之处是长着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如果洗发水生产商请她代言广告,应该不需要做假的。张丽华还善于逗引男人,有"厌魅之术",陈叔宝对她是"爱倾后宫"。
好色的杨广在陷城前特地打招呼,逮到了张丽华不得杀害,留给他。韩摛虎逮到陈叔宝和张丽华、孔贵嫔三人后,问高颎怎么办,高认为,"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妃,今岂可留张丽华",于是下令将张丽华处斩。具体行刑地点在宫城东边的清溪(今南京博物院附近)旁,行刑人是隋元帅府长史高。
后来有人在行刑地为张丽华建祠,祠今已不存。据说,杨广因此对高颎怀恨在心,后来找理由杀了他。明代大才子唐伯虎在《落花诗》中,还为此感叹了一番:"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杨广在皇位上好色,事情更是一箩筐了。
常规的淫乐就甭说了,杨广有娈童癖。民间传说,大夫何稠讨其所好,专制了淫具--一种车子,此车正好放进去一个幼女,锁住她不能动弹,淫乐时车子就会自己摇动,满足杨广的淫欲。杨广用了这做作爱工具大爽,问何稠这车叫什么名字,何说还没有名字。杨广称,"卿以巧意成车,朕任意自乐,可叫任意车"。更让人不齿的是,他还"晒"自己的丑行:让画师把自己的淫乐情形给画下来,悬于宫中欣赏。
所以,正史对杨广的印象极差,《隋书》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huàn,逃避的意思)。"
第18节:筑晋阳宫镇压太原"王气"
筑晋阳宫镇压太原"王气"
隋炀帝荒淫手法多多,其在对付风水方面也有奇招。
杨广当了皇帝后,立年号为"大业",意思是创造一番大事业。时有擅望气的术士(传说是有占卜之术的耿纯臣)向他禀奏,称西北的龙门地区(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东北)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天子气",气势恢宏,一直蔓延到太原。
杨广当年授封晋王,镇守晋阳,山西是他的福地。起初,杨广未信,后来看到国内政局不稳,形势不容乐观,才听信术士之言。于是他以自己真龙天子身份,如秦始皇东游"镇王气"一样,数次去山西汾阳等地巡幸,现身气源地镇压。为了镇压这股"王气",又在太原筑晋阳宫,以"厌之"。
不仅如此,为让当地王气尽泄,杨广又在龙门一带掘沟堑山,破坏当地风水。
再后,干脆安排自己的孙子杨侑为太原太守,镇守太原。杨侑初封陈王,后改封代,杨广如此这么一通安排后,对侍臣称,这股"王气"是杨氏隋室的,不必担心。
此事在正史上没有明说,但可以找到点蛛丝马迹--
《隋书·炀帝本纪上》(卷三):仁寿四年,"十一月乙未,幸洛阳。丙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度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
《隋书·炀帝本纪下》(卷四):大业十一年,"五月,己酉,幸太原,避暑汾阳宫。"
"天子姓李"传言
糟糕的是,镇压了"王气"之后,民间又出现了将出真龙天子的传言。
有术士上书杨广,称将出的"天子姓李"。杨广哪容得下这茬事,大开杀戒,把身边可能与他争天下的李姓官员,斩尽杀绝。杨广首先怀疑的是当时的权臣李浑,把他及一族三十二人,统统斩首。
很遗憾,杨广偏偏把真正的"李姓天子"李渊给漏了。李渊与杨广是正儿八经的亲表兄弟,都是独孤信的亲外甥。但亲情友情往往最具迷惑性,后来让杨广成为亡国之君的,正是他的这位亲表兄弟!
杨侑是杨广长子杨昭的三子。杨广去江都(今扬州)前,对国防安全做了周密的安排。让杨侑留守西京,李渊则留守太原。想不到,杨广自认为安全可靠的李渊,在太原起兵,背后捅了他一刀。
公元617年10月,李渊起兵攻入长安后,立杨侑为帝,改年号为"义宁"。次年3月,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弑后,李渊见傀儡杨侑已无用处,便在当年5月逼他退位,代隋称帝,定国号"唐"。 第19节:几百万民工挖出一条大运河(1)
杨侑后被降封为"希国公",次年被害,谥号"恭皇帝"。
几百万民工挖出一条大运河
杨广在位时制造的风水事件,疑云最大的还是开凿大运河一事。大运河,即现在常说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是中国古代两项最伟大的工程,闻名全球。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
杨广刚当皇帝不久的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就开始兴修水利工程。先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再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大业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一个多支流的运河系统。
杨广开凿的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历史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其所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巨大的。隋为何早早亡国,与大兴工程招致民怨,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挖凿大运河,杨广先后动用了几百万民工。民工人数有明确记载的有两次--
《隋书·炀帝本纪上》(卷三):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
大业四年,"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如此之多的人力,即使在今天也是很惊人的。
大运河是因破风水而开?
杨广为何要开凿大动河?民间传说最广的是,为了方便去扬州看琼花。再一说是,为了泄睢阳(今河南商丘境内)一带的"地气"。
唐人韩偓的笔记小说《开河记》首篇即称,"睢阳有王气出,占天耿纯臣奏后五百年当有天子兴。"
当时杨广的小舅子、谏议大夫萧怀静奏曰:"臣闻秦始皇时,金陵有王气,始皇使人凿断砥柱,王气遂绝。今睢阳有王气,又陛下意在东南,欲泛孟津,又虑危险。况大梁西北有故河道,乃是秦将王离畎水灌大梁之处,欲乞陛下广集兵夫,于大梁起首开掘,西自河阴,引孟津水入,东至淮口,放孟津水出。此间地不过千里,况于睢阳境内过,一则路达广陵,二则凿穿王气。"
杨广听了萧怀静的一番话后,心里很高兴,于是开凿了大运河。
明齐东野人则将此事进一步进行创作,他在《隋炀帝艳史》第十八回中,便专门说了此事,篇名叫"耿纯臣奏天子气,萧怀静献开河谋"--
第20节:几百万民工挖出一条大运河(2)
耿纯臣到了殿前,望见炀帝,先行过那五拜三叩头的大礼,然后俯伏在地奏道:"微臣职司占验,连见天象有异,不敢不奏闻陛下。"
炀帝道:"天象有何变异?赐卿平身,慢慢的奏上。"
耿纯臣道:"臣观得睢阳地方,不时有王气隐隐吐出,直上冲于房心之间。或结成龙纹,或散作凤彩,此名为天子之气。事关国家运数,臣不敢不奏闻。"
接下来,耿纯臣又详释了"天子气"--
炀帝道:"朕闻山川皆能吐气,况气乃虚无缥缈之象,如何便定得吉凶!"
耿纯臣道:"气虽虚无缥缈,其实有凶有吉,种种不同。"
炀帝道:"你就说有哪几种不同。"
耿纯臣道:"有一种似烟非烟、似云非云,郁郁纷纷,现红黄二色,状若龙形,这叫做瑞气;瑞气见,则人君当有祥瑞之事。有一种白若练絮,晦昧不明,乍有乍无,其状类狗,这叫做妖气;妖气见,则天下不有大丧,即有兵变。有一种中赤外黄,有丝有缕,若欲随风飞舞之状,这叫做喜气;喜气见,则朝廷有非常之喜。有一种状若长虹,冲天直上,中吐赤光润泽者,叫做胜气;胜气见,则天子威加四海。有一种状若人形,而白色蓬蓬不动者,叫做尸气;尸气见,则其分野之下民,当有流离伤亡之灾。有一种赤纹飞舞,团团曲曲,有如冠缨之状,或如笔锋牙笏之状,皆叫做宰相气;所见之方,当出贤相。有一种如虎如豹,如熊如罴,精光四射若火者,叫做将军气;所见之方,当出名将。唯此团团如盖,青、黄、赤、白、黑五色皆备,或现龙纹,或结凤彩,方叫做天子气。其余还有金银之气,珠玉之气,剑气、蜃气,种种不同。臣故敢冒死上奏。"
耿纯臣对"天子气"的解释,与《隋书·天文志下》(卷二十一)中对此气解释,如出一辙(详见本书"镇王气事件传奇·楚威王埋金镇王气")。不要说迷信的天子杨广了,就是一般人听了这番出自术士之口的解释,也可能会信以为真。
第21节:隋开凿大运河真正动机猜想
隋开凿大运河真正动机猜想
杨广开凿大运河真的有风水上的原因吗?这已成了历史不解之谜。联系杨广在位时去山西"镇王气",民间传说还是靠了点谱的,并非无稽之谈。
自从有了这条运河,杨广的荒淫就交通上来说,更方便了(也为后代皇帝下江南巡幸玩乐提供了仿效的样版)。民间传说,杨广以观扬州琼花为名,多次去江南"猎色"。每次经大运河而下,两岸都彩旗招展,阵势隆重。
在大运河流经的苏北民间,至今流传着不少杨广当年下扬州的风流故事。扬州以出产美女而闻名,而在杨广之前,扬州女人长得并不出众,也无姿色。杨广到杨州看花,每次总会从宫里带来大批美女。杨广被杀隋亡后,这些美女便散落于当地民间,沦为民妇。一代代传下来,有了美人胚子的扬州,从此漂亮女人就多了。
但是,杨广开凿大运河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既不是为去扬州看琼花,也不是"泄地气",而是为了方便鱼米之乡江南地区大量物资的北上,以供应京都所需。河成之后,江南地区运往洛阳的大米、珍货源源不断,就是一个证明。
第22节:大明王朝第一风水事件
大明王朝第一风水事件
明太祖朱元璋治罪风水名山
帝王打下天下后,首先要考虑的是都城选在哪儿?而一个城市能成为"帝王都",因素很多。除了地理位置这一要素之外,风水好不好,是否能养万年龙脉,保万年基业,这是很关键的。
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堪舆考察、修正风水,甚至不惜"凿牛首"、"斩龙尾",在风水史上闹出了不少惊天动地的故事。
堪舆术定义下的"三条大龙"
要弄清应天的风水,先得了解一点堪舆常识,知道风水先生眼里公认的中国境内"三条大龙"究竟是什么。
堪舆书上说了,"龙",即山;"龙势",即山的走向。据唐杨筠松的《撼龙经》载,中国境内的"龙"为地球上四大龙中的"南龙",是"须弥山"的支脉。《撼龙经》对中国境内山水的地理功能给出了定义--
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分肢擘脉纵横去,气血勾连逢水住。
中国境内的"龙"--
气结昆仑,形象质朴,既分南北,则南龙阳而清,北龙阴而浊。有始必有终,有行必有止,始而复终。
具体说来,有北、中、南三条大龙--
黄河以北的山脉属"北龙":自北寰乘高而来,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龙门西河,脊东之水流入幽冀,入于东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奉岳;次一支包汾晋之原;另一支为恒山;又一支为太行山。太行山一千里,其山甚高;最长一支为燕山,尽于平乐。
黄河以南、汉水以北的山脉属"中龙":为关中之山,皆为蜀汉而来。一支至长安,而尽关中;一支生下幽谷,以至嵩山,东尽泰山;一支自汉水以北,生下尽扬州。
长江以南诸山属"南龙":江南诸山皆祖于岷江,出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左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右边一支分散为江南闽广,尽于两浙建康;其一支为衡山,尽于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岭,包湘沅而北,尽于庐阜;其一支自南而东,则包彭蠡之原,度歙黄山,以尽于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则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尽会稽,南尾以尽闽粤。
对中国境内的"三条大龙",朱元璋的谋士、风水大师刘基曾作过堪舆考察,疑托其名的《堪舆漫兴》中是这样评论的--
昆仑山祖势高雄,三大行龙南北中。分布九州多态度,精粗美恶产穷通。北龙结地最为佳,万顷山峰人望赊。鸭绿黄河前后抱,金台千古帝王家。中龙尊贵孰堪伦,水绕山环四海均。我祖祖陵钟厥秀,须知昭代万年春。南龙一干亦多奇,当代高皇始帝之。惟有金陵称胜慨,高祖下作上天梯。 第23节:南京五大"风水宝地"
南京五大"风水宝地"
从上面所分出的"三条大龙"来看,中国古代三大代表都城北京、西安、南京,正巧分别位于北、中、南三条龙的身上面。
南京的"龙头"(也称"龙脑")是明孝陵所在的钟山,以"龙头"为首,南京共有五大风水名山,一是东郊的钟山,二是东北郊的栖霞山,三是北郊的幕府山,四是东南郊的方山(天印山),五是正南方的牛首山(牛头山)。另外,如今已进入主城区的名山还有鸡笼山、狮子山、清凉山等。
这些风水名山所在地,也是传统的风水宝地,历代墓葬甚多。
钟山一带:得名于汉代,汉人认为此山"金陵王气所钟",故名;又名金陵山、紫金山、蒋山、神烈山等。共有三大峰,第一峰即主峰,名北高峰,海拔468米;第二峰偏于东南,名小茅山,海拔360米,此即中山陵所在;第三峰偏于西南,由于太平天国曾在山上筑天堡城,故称天堡山,中国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即选建在此山顶上。钟山是南京最精贵、气脉最旺的风水宝地,南京"龙脑"所在。
钟山历来为吴国皇室、东晋皇室、明皇室、民国要人喜爱,有东吴大帝孙权墓、梁僧宝志墓、明太祖朱元璋孝陵、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陵墓等。
栖霞山一带:栖霞山又名摄山、伞山,乾隆赞为"金陵第一明秀山",为佛家胜地,有千佛岩石窟。此山位于南京城东北太平门外40余里外,濒临长江,青峰逶迤。全山大致做东西走向,凤、龙、虎三形俱全。主峰三茅峰,又名"凤翔峰",卓立天外,雄镇群峰。凤翔峰之东北山坡,形如卧龙,名为"龙山";其西南之山坡,状若伏虎,名为"虎山"。
栖霞山为南朝梁皇室、陈皇室喜爱,有梁安成康王萧秀墓、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梁始兴武王萧憺墓、梁吴平忠侯萧景墓、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等。
幕府山一带:据《景定建康志》载,"晋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山,因名山焉。"此山紧临江水,幕府山位于南京市西北郊的长江之滨,西起上元门附近的老虎山,东至燕子矶,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其西北侧,濒临长江,巉岩陡壁,如长剑出鞘;而南侧,缓坡徐徐,毗邻市郊,地理形势十分险要,自古就是保卫南京的天然屏障。最高峰叫北崮山,在其北侧,有两个山峰,夹涧对峙,合称为夹箩峰或称夹骡峰、翠箩峰。幕府山的东北角较低的山峦称为直渎山,俗称岩山;名胜有燕子矶,即在附近,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到此一游。
幕府山之阳,古墓葬分布较多,为东晋皇室、王、谢豪族喜爱,有晋穆帝司马聃永平陵、王导墓、颜含墓、南朝宋文帝宣皇后崇宁陵、长沙景王刘道邻墓等。
方山一带:其山风水情况详见本书"六大镇王气事件传奇·秦始皇东游镇压东南天子气",这里不再赘言。此山为名门大族、重要人物喜爱,有南朝梁王僧辩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族墓、蒋介石自选墓地等。另外,南京江北六合境内也有一座"方山",也是一处风水名山,出产"中国一绝"雨花石。
牛首山一带:此山在南京城南中华门外约20里,包括祖堂山,其风水之妙将在下文叙说。此山为南唐皇室、明皇室、官宦所喜爱,有南唐始主李昪的钦陵、中主李璟的顺陵、明仁宗朱高炽妃墓、明大太监郑和墓等。
第24节:中国独一无二的风水名山
中国独一无二的风水名山
在这些名山中,南方的牛首山是最有个性的,在中国也算是独一无二的风水名山。
从北向南远看,此山两峰争高,如一对牛角,故称"牛头山",明朝时改称"牛首山",其实是一个意思。此山也是中国佛山中有名的"江表牛头"的所在地。
晋元帝司马睿定都建康后,初作宫阙,郭璞说,建阙不利于皇宫风水,建议不作,实际是建议晋室不要大兴土木耗钱财。丞相王导闻言,指着牛首山两峰说,"此天阙也"。牛首山是天阙一说,由此而来。
牛首山与栖霞山并称,有"春牛首,秋栖霞"之美誉。其风水之好,风景之美,早有论言。宋朝善于看风水的道士李思聪,曾对牛首山的龙势作过详细考察,在其著《堪舆杂著》中称--
南京牛首之龙,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溧水蒲里生横山、云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生分一枝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变作冈龙,至麻田止。中抽将军山,过黄泥冈,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台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虽为钟山,应龙打水,归聚明堂。
此山还是一座有民族节气的山,当年,南京民族英雄岳飞曾在牛首山设阵,大败兀术率领的金兵,至今还有岳飞抗金故垒遗存。岳飞的名词《满江红》便作于此--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25节:"鞭牛首":役使风水归顺
"鞭牛首":役使风水归顺
南京"龙翻身"在东吴孙权定都建业时期,风水最旺时则在明朝。
朱元璋在安徽随郭子兴起兵后,最终灭蒙元夺得天下,于1368年正月称帝于应天。据《明史·冯胜传》(卷一百二十九)载,有一次,朱元璋来了兴致,命儒士们以钟山为题赋诗。有个叫邓伯言的对称,"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朱元璋听了一下子激动了起来,拍案叫绝。邓伯言以为惹怒了朱元璋,当时竟吓得面如土色。
实际上,朱元璋对南京的风水到底能否支撑朱氏明朝万年基业,心有疑惑,并不是天天这么高兴。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对四郊的名山很感兴趣,经常带着一班臣僚观山川形胜,探风水奥秘。他发现,南京周边所有山都面向都城,呈朝拱状,独牛首山"不太听话",背主南望,不向北顾。这让迷信风水的朱元璋,对这头"牛"很不满意。
怎么办?朱元璋施出了他当皇帝的特权,要治牛首山的大罪。
据明杨仪《明良记》载,朱元璋"乃特定其罪,杖之百下。"当年秦始皇为断东南天子气,鞭打了方山,一千五百年后,朱元璋故伎重演,鞭起了相距并不太遥远的牛首山,治它的罪,又打了它一百大鞭。
出这个馊主意的,说不定就是朱元璋的御用风水师刘基。执行朱元璋命令的是地方官员,后来朱元璋发令将牛首山归太平府编置,就是这么回事儿。因为这原因,后来牛首山的税、丝等"山林收入",便由太平府收纳。
朱元璋似乎对牛就是有仇,在南京江北的六合一带,便有朱元璋杀牛的传说。据传,朱元璋曾在六合金牛山给"徐百牛"家放牛。一天饿急了的朱元璋想吃牛肉,便和几个放牛娃一起,合伙偷杀一头小牛。为了有个交代,朱元璋将牛头放在山的西侧,牛尾放在山的东侧。晚上回家,徐百牛发现少了一头牛,便问怎么回事,朱元璋胡编道,有一头牛赖在山上不回来。徐百牛一呼唤,山上果然传出了牛的回应声。牛死了怎么还有回声?因为朱元璋是真龙天子,头尾那么一摆,牛复活了--金牛山由此得名。
这只是传说,其实因为此山外貌很像一头牛,才叫金牛山的。而且,此故事有不同的版本,发生地也不同,在安徽凤阳的金桥村也有类似的传说,但东家由徐百牛,换成了刘大秀,当地有山,因此叫"烀牛锅山"。另外,宿州打鼓山也有类似传说。
这些均可能来源于明人王文禄著《龙兴慈记》,"圣主(朱元璋)幼时与群牧童儿戏以车辐……杀小牛犊,煮食之,犊尾插入地,论主者曰:陷地裂去矣。主者拽尾转入地中,真以为陷也。"
朱元璋鞭了牛首山一百下之后,心里觉得还不解恨,再命令有关人员给牛首山"加刑"戴刑具,在主峰上"牛鼻子"处凿一洞孔,用铁索穿孔锁起来,将"牛头"硬拉过来,向北俯首称臣,甘拜下风。
当年朱元璋下令挖凿的洞眼,如今已找不到了。但更遗憾的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因在牛首山发现了铁矿石,于是当地政府在此大挖,把牛头上的一"角"也挖了,一双牛角(主峰)如今只剩下一角,"双阙"成了独阙--传说中牛首山的风水被彻底破坏了。
第26节:斩龙尾:数丈铜钉埋山厌胜
斩龙尾:数丈铜钉埋山厌胜
据说朱元璋对离他住处不远,皇宫后面的花山,也不满意。此山在钟山西南麓,在今贵山附近。
朱元璋为什么对花山不满?原来也因为这山"不听话",有作祟之嫌。《明良记》上有这样的记载,"钟山西南一冈,势若飞走,每视即与旧形不同。"
对付花山,朱元璋采用了厌胜的手法,"乃用铜钉数丈埋山中,筑于城下。曰以城为索,缧(léi)以縏(pán )之。"意思是,用数丈长的铜钉埋到山中,然后凿去山头,把城墙砌在上面。朱元璋称这是把城墙当铁索,用绳子把山的手脚捆住,让其无法作祟。
南京周边的名山,朱元璋是严禁老百姓随意践踏的,为了惩治此山,朱元璋破例允许老百姓肆意在花山采樵、砍伐林木。
此山现已不在,当年此山与钟山是相连的,朱元璋为了建造城墙,把此段山凿开了。此山在明皇宫后面的"龙尾坡"附近,民间因此戏言,说朱元璋这是"斩龙尾"。此处是今南京市区的要道口,出东北城的必经之路。
朱元璋对牛首山、花山"采取行动"一事,在《金陵琐事》等多部明人笔记上均有记录,可见此事在当时是盛传过的。
明熹宗朱由校挖女真"祖坟"
可能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朱氏皇帝多迷信,特别是倒数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竟然想去挖女真人的"祖坟"救国。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朱由校把位于北京西南大房山系九龙山附近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帝王陵寑,全部捣毁了,以泄女真人"王气",断其龙脉。
当时,女真后裔努尔哈赤已统一了女真建州各部,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在东北建国,国号"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起用这个国号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复兴当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
后金定都辽阳,势力日盛,在关外侵城略地,对大明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明朝时宦官魏忠贤专擅朝政,腐败透顶,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之下,大明政权摇摇欲坠。当时,有臣僚告诉朱由校,努尔哈赤在东北逞能,是"金国余孽"作乱,因为300多年前入葬的京西金帝陵"王气"再起。朱由校遂采纳了破风水、断龙脉,泄"王气"之妙计。
此妙计,其实是歪招,说白了,就是挖努尔哈赤的祖坟。
天启二年、三年(公元1622年、1623年),朱由校先后两次派人去九龙山掘陵搞破坏,从地上到地下,从里面到外面,辉煌一时的金国帝王陵被全部捣毁,不留一座。在砸毁全部地面建筑后,又掘开各陵地宫,用散落在地的石柱、栏杆一类的建筑构件和乱石塞死。
为了彻底绝断女真王气,经堪舆师指点,他们在金国首陵--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所在的"龙头"上动土,硬是"砍"掉一大块山石,又在龙头下所谓的"咽喉"部位掘挖一个大洞,让女真这条"龙"成为死龙。
明人惟恐不彻底,又在各陵址上建起了多座关帝庙,镇压女真的"王气"。还特别在睿陵原址修建"皋塔"一座,请来与岳飞一道抗金的南宋名将牛皋,与关公一起,给大明王朝"抗金"。为什么要在睿陵原址建"皋塔"?据说"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有人起初怀疑此事,因为《明史》上不载。实际此事是真实存在的,见于清康熙二年玄烨御制碑文,碑称"谓我朝发祥渤海,气脉相关",康熙讥之是"明惑形冢之说"、"厌胜之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