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横 发表于 2011-1-14 13:15:37

道教戒律---转帖

道教的戒律是对道士和奉道者行为举止的规范,是道士区别俗人的显著特征之一。道教通过戒律的规范,以使务道者和奉道者改正一些不良之习,清净自己的心身,精进自己的修行,最终体合正道。道教的戒律主要有:戒文、律文和宫观清规。
  道教自创立之初,就制定有戒律。如张道陵天师创立道教时,就制定有“想尔九戒”,要求务道者做到“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随后又有“女青鬼律”问世。魏晋以来,随着三洞道经的整理问世,戒律经文越来越多,并形成以归根积功“五戒”为基本的、简繁不一的各种戒律。
  从入道到修道的各种规范都非常具体详尽,并有其历史演变完善的过程。现存《道藏》的“洞真”、“洞玄”、“洞神”三部中都有“戒律类”。各种戒律经文有数十种之多,由此可见道教对戒律规范的重视。
  戒是道教约束道士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厅’的规戒。戒是戒条,主要以防范为目的。戒条有繁有简,规范有弛有严,有上、中、下三品之分。有有得戒无得戒之说。有斋戒与法戒之异等。道教内不同宗派,还有一些差异,如全真道戒律、清现较繁而且严格,正一道则较为简约,但归根积功“五戒”的基本规范都是一致的。
  律也是道教约束道土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律文。律是律文,以惩罚为手段。律文是根据戒条而建立的,常见律文有《玄都律文》、《女青鬼律》等等。
  清规是道教全真派对违犯戒律的道士的惩处条例。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为惩处于事后的处罚条例。清规一般由各道观自己订立。清咸丰时,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二十三条,则有“跪香”、“迁袇”、“逐出”、“杖责逐出”等惩处名目,现在已基本不实行。
  道教制定戒律是告诫道人清心修道,虔诚炼养,使道人精、气、神能众妙归一,且能更好地继承道教的优良传统和精进自我修行,提高自我修行。

  (一)道教主要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军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成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等。这些戒律的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产生的时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对戒律的观点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将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尔九戒:即“老君想尔戒”,又称“道德尊经想尔戒”。戒文源出于《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是: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想尔九戒体现了老子《道德经》的宗旨。正一法师认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寿;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伤。想尔九戒成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成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箓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会为八戒。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视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成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五戒失一则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经》中说:“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3)九真戒:亦称“九真妙戒”,为亡者所持之戒。系九天帝君亲口宣说,佩奉者升入九天,轻侵者堕入九地。《道法会元》卷二O称,“九真戒者,宣告亡灵,奉戒专心,克臻妙道。”据《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称,此戒内容为:一者敬让,孝养父母;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人损己;六者不咳,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入者不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成专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谓:
  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长生宝箓,生在之日,受之福报,寿龄绵远,运尽数终,不趋轮回,直上丹天。
  (4)动真戒: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是人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成和女真九戒等。《初真戒说》里就制定初真戒的意义说得很详细,目的就是树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恶不生,无思无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为师。
  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让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放日经宝;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①初真五戒:初真五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门,清心之良方,是出俗与人俗的枢纽,每人道者,”必须牢牢领会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
  这五戒是持身之本,护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为对照,就能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后来发展成“八戒”。陆修静在《受持八戒》中说:”在五戒之外加: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不得耽着,以作倡伎。
  ②初真十戒: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杂念,许受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成。十戒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成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优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这十戒,托虚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护佑,永脱一切苦脑。“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养,要做到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作为修道养性的前提,洁身戒行的道德规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竟向慕之、归之。
  道教特别讲究广济群生,要回光返照,与人为善,则广施阴德,普济群生,乃为人道之本。对贞操方面来讲要独拔常伦,顿息尘缘,断绝色欲,精修道行,当证仙阶,福及九祖,庆流一门。对于财物方面来讲:夫人之贫富,命禀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财有分,用尽还来,若胎骨受贫,广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觅付之自然,非己之财不妄取,非义之财不苟得。合得之财,随分取可,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则心领神会,精神分明,修道积德之第一步成矣。
  ③女真九戒:王常月在初真戒后面,还加上了女真九戒,作为道站信女修持之戒,九戒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造秽行;三日,借诸物命,慈憋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日,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日,不得数赴斋会;八日,不得虐使奴仆;九日,不得窃取人物。
  道教经书上讲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经地狱之若,精进修道,则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5)中极大戒:中极戒是元始天王授给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此减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成”。中极戒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第,无所不包,可谓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但中极成中有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则应区别对待。持初真戒时能毫无过犯,方许接中极戒。
  (6)天仙大戒:天仙大戒是三坛圆满的最后一个大戒。三坛圆满即为全真传戒时以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三戒为主的三坛传授方式。持三百中极大戒毫无过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道书上讲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威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经师。
  (7)斋日:斋日也就是指斋月中某一天或祖师耶诞或有斋醒科仪等活动时,道教徒必须严格按照道教仪范所规定内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时,还特别设立了斋田,斋田是一月之中应持斋戒的日子。这一天必须严格遵守道教戒律,这样举行仪式时才能有天神护佑,才能有求必应,心神感应。
  道教的斋田有十直斋日、八节斋日、三元斋日、四始斋日,三会斋日。
  ①十直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节斋日田: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③三元斋日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会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这些斋日是持戒做斋的特定时间,斋日里必须严格持戒、护成,这样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净心感化世人。
  ⑥违戒的处罚:违成谓受戒道士违背所应受持的规戒条律。破戒谓道士受持规戒后重又违犯规戒。对违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统一规定,后来各宫观以清规作为处罚的标准,现在基本是以批评教育为主,直至推单(开除)。
  ⑦现行主要斋日:现在各全真庙宇中的斋日与传统定制有些变化,十方丛林主要以农历初一、十五及祖师耶诞日等作为斋日,子孙庙里还以传统定制斋日为主。

  (二)道教主要仪范

  (1)早晚功课:
  早晚功课是全国现有两大派全真、正一派的早晚必修课。早晚课约起于南北朝以后。住观道上每日卯酉二时上殿作课,诵念香赞、开经偈、净心咒、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经,唱赞礼拜,一是修真养性,二是祈祷崇拜,三是坚定道心,四是为了体现宫观道风的管理。早晚功课现在各常住都按传统定制早晚上殿。
  (2)全真传戒:
  传戒,又称开期传戒。指从开坛传戒到传戒圆满的整个过程。道士出家,初入道观者为道童,在子孙庙拜师学经,等到了十方丛林开坛传戒之时,子孙庙的师父便荐其赴丛林受戒。
  道教全真传戒,是从金元全真教出现以后,长春真人邱处机逐根据道教已有的戒律,订立了道教全真传戒仪范。清顺治年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在北京白云观首次公开设坛传戒。他承袭全真派戒法科仪,讲说《初真戒》、《中级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圆满大戒”。王常月说:“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传戒时,戒坛一般分为三期进行。传戒由十方丛林的方丈负责,称为“传戒律师”,又调传戒本师。
  传戒期间经过“考偈”:受戒弟子分清名次,按《千字文》次序排号,传戒圆满后,编入《登真箓》。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以为凭据。
  (3)正一授箓
  “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道士受箓之后,箓牒中拔付受箓者有护身将帅,协助受箓者在主持斋醮时,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未受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
  “受箓”的意义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
  道士受箓后,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名所录之神界,以通达神灵。简称为“职牒”。

  (三)建国后的传授戒箓

  (1)全真恢复传戒制度
  全真传授戒法,自元朝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始,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王常月方丈在白云观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全真道风大振。
  后来由于战乱,一度停止。1947年在四川成都二仙庵举行过后,一直未举行。为了弘扬全真优良传统,1989年在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建国后第一次全真传戒活动。有75名全真道士参加了受戒活动,其中乾道占60%,坤道占40%,绝大部分为青年道士。
  通过传戒活动,使戒子们学到了道教知识,提高了道德素质,有益于个人修持和道风的弘扬。
  为适应新时期全真派发展的需要,中国道教协会于1995年11月在四川青城山举行了建国后第二次传戒活动,全国各名山宫观的求戒弟子4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传戒活动。
  这次传戒活动历时20多天,规模空前。经过戒坛审核,发给戒子“净戒牒”,以及《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守戒必持》等经书律文。
  (2)正一派恢复受箓
  停止多年的道教正一派国内受箓传度法会,于1995年12月5日至7日在道教正一祖庭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内恢复举行,首次就有190多位箓生参加了这次受箓活动。
  受箓活动结束后,发给箓生“正一职牒”,以为凭证。通过这次受箓传度,恢复和健全了道教正一派的教戒规范制度,培养了道教人才,满足了国内道众的信仰需求。

嗣元 发表于 2011-1-14 15:24:59

道教戒律---转帖
谢谢道兄!

玨陽 发表于 2011-11-5 20:51:20

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職。有了道位神職的道士,其齋醮中的章詞,才能奉達天庭,才能得到神靈護佑,反之齋醮章詞無效。
江西龍虎山的張(本性魯,改姓張)金濤,非天師五服之內,掌龍虎山住持,代天師稟告祖天師,也頗有爭議!依天師家規繼承天師必須依“三天輔教”,至少要有其特徵之ㄧ,現任住持本非張家人,也無三徵之ㄧ或二?其授法箓,天庭能否接受???

阿米 发表于 2015-4-27 02:40:03

道观相对佛教的庙 还是清净无为一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教戒律---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