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混元
卷一第三章试用运动生物力学相关理论破解内功混元前言
内功混元在中国武术中是很神秘的,老朽所习承于宋派形意第四代卢正文老师,由清代名家戴龙邦所著形意拳谱 “习者若会混元气,那怕他人会全功”,可見内功混元可追溯到戴龙邦前輩,故称之为戴龙邦内功混元。
我师所传内功混元经门人们传播90年代在武术界曾轰动一时,现在流传于社会的有石家庄版本,朝阳版本,安徽版本,河北其他地区版本等。这些版本名称也有不同,但内容主体相同。
1995年老朽退休,逐渐发觉有二个问题须要深入考虑:
一、 什么是混元,怎样定义,如何证明自已所习确系混元?
二、 功理的科学本质是什么?
1999年,即退休后四年,老朽得到一个天津体育学院旁听《运动解剖学》的机会,于是获得一次进修,为解开上述二个问题创造了条件。
本章与前述的社会上各版本的不同处就在于解答了上述二个问题。是否符实,请朋友们挑剔,也希望朋友们能广泛传播,推动中国武术走向科学,更希望朋友您能站在我的肩上向更高攀登。
李贤康
2004/3/4
第三章戴龙邦混元气
笫一节 概述
天下武术唯三项内功 ── 戴龙邦混元气、吴鉴泉内功易经筋(变劲法)、宋世荣拭骨,而戴龙邦内功混元气则又是后二者的基础。关于为什么天下只有三项内功,则留待第六章给予论证。
混元气的今人说法称为整体劲力,前己证明天下武术只有二种劲力,整体劲力则是其中之一。
混是混沌,我国传说中的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混沌后来经盘古氐开天劈地,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这样就有了天、地,有了阴、阳,由此可见混沌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它是一个整体;
2、 被分成天地之前内部已经形成阴、阳,有了阴、阳之别,但那时阴和阳是连着的;
3、 混沌是可分的。
混元是指象混沌状态那样的整体。由此可见混元气也有类似的特点∶
1、 混元是一个整体;
2、 混无内部有阴、阳之别,但阴、阳相连;
3、 下一步功夫是分阴、阳。
中国古代的拳理都是以《易理》为指导的,混元一词则是《易理》的抽象。在太极拳和形意拳的拳理中为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混元气有人也称浑元气,浑是全,是满,故浑元也是一个整体之意,是对于人体的实在而言的。但由于未寓阴、阳,未寓其内部阴、阳相连和可分的重要性质,所以不如混元一词有更深刻的内涵。
混元气是古今武术家所共同追求的高层次武功,清代形意拳名家戴龙邦在他所著的《形意拳谱》(俗称深县老谱)中写道∶“学者若会混元气,那怕他人会全功” 。可见混元气在高层次武功中的重要性。正因为它的重要性,历代拳家都将其视作秘中之秘,绝不轻传,因此习内家拳者虽众,但习此道者则廖寥。
由于混元气的重要,往往只授给衣钵传人,所以习此功者要经过长期考验才能得到传授,因而能习成此功者多在晚年,也因此更显得它的神秘。
混元气的传习历耒都是口传心授时,没有文字记戴,也没有理论阐明,所以特别容易造假,近年耒出现了“太极混元功”、“武当太乙混元功”、 “陈派太极混元真功”、 “中华混元功”、 “六面整体浑元力” 、“大成混元桩” 、“形意混元桩” ,“太极心意混元功”等等,真可谓是琳琅满目,但其中不乏鱼目混珠骗人钱财者,以致于使许多武友受骗上当,破了钱财,浪费了精力。有感于此,遂决定公开个人所习,以邦助混元气的追求者走向正轨。
个人所习混元气承于宋派形意第四代卢忠仁(号正文)先生,其传承关系是∶
戴龙邦―→李洛能―→宋世荣―→宋虎臣―→李旭州―→卢正文―→李贤康
1999年10月,笔者为了弄清个人所习混元气解剖学机制,以六十四老龄,到天津体育学院进修了《运动解剖学》、从而得以运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科学方法,解释历耒拳家所共同关心的混元气的内在。
在修习内功混元气之前,首先要明确武术中的“气” 和“内功” 两个概念∶
一、 什么是内功?
1、内功定义
大约在300多年前的明代,武术就有了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分,内功的产生大概还更早一些。那末什么是内功?一般说法是指用意对呼吸、肌肉、骨骼、内脏的调整能力。事实上,内脏与骨骼均受肌肉的牵动,呼吸又由“意”和呼吸肌所支配,所以本质上是“意”对肌肉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形意拳提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的内三合,现在均已被其他内家拳所接受,从而形成了共识,成为内家拳的共同标志。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定义∶
内功∶实施内三合的功夫。
2、内功修习的意义
(1)、增强每一条肌肉的收缩力;
(2)、使此一原动肌群和另一原动肌群的收缩同步化或有序化;
(3)、使此一对抗肌和另一对抗肌群的拉伸同步化或有序化;
(4)、使原动肌和对抗肌的收缩和拉伸相协调;
(5)、缩短肌肉的反射时,增强肌肉所灵敏度;
(6)、增加肌肉内部的微血管网,增强耐力;
(7)、增厚肌腱和结蒂组织,增强肌肉的力量;
(8)、养生健体是其副产品。
二、什么是武功中的“气” ?
“气”的产生大约在3000多年前或更早,在《孟子》中就有“养我浩然之气” ,但当孟子的学生问他什么是浩然之气时,孟子答道∶“难言也!”也就是说我们的亚圣说不清,也就是说“气”这个东西不妤说清,只可意会,不可言喻!
数千年过去了,气功虽有很大发展,但气的本质是什么,迄今并没有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解释。但是由于我们已经说了几千年,说得多了,似乎也就约定成俗了。随着《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的产生,使我们能够从肌肉和神经活动的深度来考察“气” 的本质。气有呼吸之“气”,针灸治疗中之“气”,武功之“气”,等等,可见气乃是某一类事物之抽象,对于不同的具体就具有不同的含义,呼吸之气不是武功之气,武功之气也不是针灸治疗中之气。有人说∶“吸气1时气1从鼻腔经头部1经肺部1背部2,两肋外张,即气2贴背,入骨髓3中。呼气1时,气2由前胸平稳顺下到丹田,丹田处有感觉后将此气2搏住。”我们可以看到他恰恰将呼吸之气等同了武功之气,这样就不免会对习者产生误导。
在武学内功的修习中,有著名的内三合功夫∶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它的线索,大脑发出指令,指令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了肌肉,肌肉就发生收缩,肌肉收缩的结果就产了力,肌肉收缩后就产生信息并通过神经反馈给大脑,大脑通过分析就知道了肌肉已产生了力。在对运动生理的研究中有右图,我们将内三合与之比较之, 心即神经中枢,意由神经中枢发出,运行于中枢神经至肌肉(执行器)的神经中,力是由肌肉的拉伸和收缩体现的,所以“气”只可能是运行在肌肉(执行器)至神经中枢的神经中的反馈肌肉工作的信息流。在神经中枢内部,由于反馈信息流的到达,神经中枢才能通过对它的分析知道肌肉的工作情况(力到),所以在神经中枢内是先有“气” 而后才“知”有力的。今列表对比之∶
内三合 大脑工作情况
心到意到 大脑发出工作指令
意到气到 大脑接收到肌肉的反馈信息
气到力到 大脑知道了肌肉的工作情况(力到)
通过上述分析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内三合的本质,自然也就得到了“气” 的本质。因此我们可以有
气的定义∶武功中的气是运行于肌肉至神经中枢之间的神经内部的反馈肌肉工作的信息流。并有
“气” 的特点∶
1、“气”只能在神经中运行;
2、“气”的运行方向是起于肌肉,止于神经中枢;
3、“气”是肌肉工作信息的载体,
“气” 的作用∶
“气”感愈强,反映肌肉的收缩和拉伸程度愈大,肌力也愈大;“气” 感来得愈快,则反映肌肉的反射时也愈短,肌肉的灵敏度愈高,反应也就愈加敏捷。这不正是习武者所苦苦追求的吗?
推理∶
1、由于气只在神经中运行,所以“气” 不能外发,因此所谓的发放外气并不存在,更不可能达之于宇宙深处。既然外气并不存在,也就无所谓发气治病了。
2、由于气起于肌肉,所以不可能接收什么天外之信息了。明了这一层道理,我们就不会被任何伪气功所惑。
3、由于髓不是执器,它与神经末梢没有信息交换,所以不存在“可感觉到髓的脉动”,也不存在“气可能进入骨髓”,所谓以“气” 洗髓子虚也耳!所以所谓的洗髓功夫迸不存在。
气与养生∶
“气” 是肌肉工作的标志,标志着在肌肉内部肌细胞与血液进行着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换,进行着新陈代谢,“气” 通也就血通,“气血” 通了,自然也就强身健体了,这就是“气功” 为什么能养生的原因。由图可以看到,心、意、气、力四个元素组成了一个封闭的迥路,如果缺少一个元素则就成为开路。例如没有了“气” ,则肢体的工作情况就不能为大脑所“知” ,所谓神经麻木就是这种情况。
“气” 是人人都有的,但强、弱却有不同,未经训练或训练较少者其强度差一些,在感知也即反应的速度方面也差些。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指出,无任何负荷时的肌肉长度称为平衡长度,产生最大收缩力的长度称为静息长度,静息长度为平衡长度约125%,也就是说当肌肉被拉长至平衡长度的125%时,肌肉有最大的收缩力,由此可见气功训练可使肌肉的收缩力有很大的增大,但有一个极限,并不是永无止境的。在传统的武术理论中,认为“气” 的作用是无边的,显然不符科学。
注∶1、乃呼吸之气也 2、乃武功之气也 3、气进入骨髓 的情况並不存在。
三、戴龙邦混元气的运动解剖学特征
从骨与骨的运动关系可见,天下武术只有二种劲力,整体劲力是其中之一,其特征是∶
(1)关节处于固定状态;
(2)肌肉处于静力性工作状态,此时无论是主动肌还是对抗肌都处于收缩态;
(3)由F一V曲线肌肉运动速度为零时,肌力有最大值。
卷一第三章续一 混元的第一步功夫的修习
第二节戴龙邦混元气的修习
由第一节获知,混元的特点是阴阳相连的整体,怎样相连人体才能成为整体呢?由肌肉力学,关节必需处于固定状态。怎样使阴阳相连更紧呢? 由肌肉力学可知,关节必需处于加固再加固状态。
这就是修习混元的根本。
一、第一步功夫修习 ── 四肢肌肉的拉伸
所遵循原则∶正式以为练,偏式以为用。.
1、姿势 ── 桩式
两足平行,略宽于肩,正面站立,屈膝,膝关节成 135度,膝盖投影落于脚面且不可超过脚尖,脚面、小腿、大腿的中轴线在同一平面上。两小臂提至胸腹之间,屈肘,肘关节在120度--140度之间,手心向里,距胸腹约30厘米,中指指尖相对距约 1一一 2厘米。身前俯在将倒不之间,脚跟微离地面(站累了可以着地,着地与不着地互相交替),目平视。如图3--2,3--3
图3一 2 图3 一 3
2、动作
(1)、上肢
肩关节拔开,肘关节拔开,腕关节拔开,指关节节节拔开,各指均撑开,手心内凹,各指如抓物状,使各指尖有胀感,这种胀感在练功中称作“气” 感。
(2)、下肢
髋关节拔开,膝关节拔开,踝关节拔开,脚跟微提(不着地),脚掌着地,脚趾抓地,档拉开。
(3)、“意”
随时检查全身各关节是否拔开,在保证各关节处处拔开的同时,还要使拔开的强度处处一致。
(4)、呼吸
初练时可采用自然呼吸,待稍有基础后则可转向腹式呼吸。
3、功理分析
(1)、由肌肉力学,肌力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在弹性限度的范围内,遵循虎克定律,肌力与其被拉伸的长度成正比例。初长度愈长,收缩时的肌力也愈大。关节拔开自然地拉长了肌肉,因而实施了增强肌力的训练。
(2)、由运动解剖学,人体的骨骼肌也即运动肌主体可分为两大类∶梭状肌和羽状肌,四肢的运动肌的主体是梭状肌,它们在人体的日常活动中活动最多,首先对它们进行训练,有利于早些获得练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下一步练功。
(3)、由运动生物力学,膝关节在135度以上范围进行发力时,其所发挥的力量较大,而且随着膝关节的角度增大而增大。膝关节小于135度范围发力时,其表现的力量要小得多。
(4)、肘关节的曲肌在100度时等长收缩力最大;伸肌在120--140度时等长收缩力最大。
(5)、身前俯,在将倒不倒的状态时,重心处在重力作用下对髋和踝等处产生最大力矩,为保持身体的平衡,相关的肌肉群必须发挥最大肌力。
(6)、日常活动中,踝关节的力量发挥是很不充分的,脚跟提起使其微离地面则就加强了踝部肌肉的训练,从跳远运动我们可以看到踝部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踝部训练非常重要。
卷一第三章续二 混元的第二步功夫的修习
二、第二步功夫修习── 躯干部分肌肉的训练
1、 姿势
由图3一2将手上提至胸前并使距胸约15一20厘米
图3---4
2、 背部肌肉的动作
(1)、以脊柱为中心将背肌肉向左、右方向拉开;
(2)、使肩胛骨的内缘前推,下角外展,将锁骨、肩胛骨、肩头卷紧,使躯体成为瓦形状,使背面成为平滑的弧面,使肩胛骨不再向后凸起。此即为清代黄百家说的“肩要卷紧压” 之卷。
图3一5
多数人的肩胛骨是向后凸起的,练成平滑弧面需要时间。
(3)、以“命门” 为界将背部肌肉上、下拉开。
(4)、敛臀。
(5)、撮肛,注意不是提肛。
(6)、尾骨尖微前挑。
3、 胸、腹部肌肉的动作
(1)、将背、肩部的肌肉卷向胸前,再向下拉,在古谱中称之为“阳入阴扶” 。
(2)、将胸部及上腹部肌肉向脐下拉,这一动作之“下气” ;
(3)、小腹部肌肉由会阴开始向上卷裹;
(4)、以脐下 1一2寸处为中心,该中心称作“中宫”,将周围的肌肉向“中宫”裹紧,这一动作叫做“气聚中宫” ;
(5)、吐肩
在气不上浮的条件下吐肩,即前胸仍保持瓦形前提下将大臂向后扳,使肩头向前凸出。
(6)、吐天突
在保持前胸弓形的前提下,使天突向前微吐。
3、“意”
巡检全身各处的肌肉是否按第一、第二步功法要求动作,对感觉较弱处要予强化。
4、功理分析
(1)、由仿生观察,人的胸肌的左、右方向的伸展功能与动物比较增强了,在广播体操中扩胸运动是平常事,但动物是不会扩胸运动的。也由扩胸运动可见我们的胸肌向左、右两侧都有拉伸的量,但背部肌肉却只有向中间收缩的量,而缺乏向左、右两侧拉伸的量,本层次功夫实施对背部肌肉的左、右两侧拉伸训练,就是基于这一认识。实践证明对背部肌肉向左、右拉伸训练将会极大增强开、合打的效果。
(2)、“吐天突” 可使两侧胸肌的等长收缩力得到提高。
(3)、“气” 之下行叫做下气,有些拳家为使“下气” 认为其法是三窝(两肩窝及胸窝)放松,其实关键却是“阳入阴扶” ,习者要引起注意,不要做隔靴抓痒的事。
卷一第三章续三 混元的第三步功夫的修习
三、第三步功夫修习 —— 关节锁定、加固、全身刚体形成
这一步功夫是形成整体的关键所在
1、姿势∶同前
2、动作
(1)、在各关节拔开的前提下,用“意” 使肩、肘、腕、指、髋、膝、踝等关节处的肌肉向关节裹紧,并使有向关节处“塞” 的感觉,使腕、肘弯、胁窝深处、腹股沟、膝弯、踝弓处的肌健绷起。本书称此举为“弯弓运腱” 。“弯弓运腱” 在腹股沟”处最不易做到需多下功夫。
(2)、大臂、小臂、掌、指、大腿、小腿、足、趾的肌肉向骨贴紧,大腿跟向外撑开。髋部肌肉内卷,膝后肌肉向外卷将大腿肌肉拧紧。
(3)、躯干部肌肉不论前后均向骨贴紧。
(4)、树像
咀微张,咀角后拉,舌向舌根收缩,(注意舌顶上腭是错误的)咬牙但不咬着、不咬紧。颈略拔,并使风府穴旁的肌腱绷起,但患有高血压者须慎之。下巴微扣。姿势由图3一 2改为
图 3一 6
(5)上、下连接
肩内卷,髋内卷,将意放腰曲,将腰曲周围的肌肉向上、下、左、右拉开、初练时腰曲周围有杯口大的区域肌肉敏感性很差,上、下劲力在此脱了节,被称之为“断劲” ,以后这个区域逐渐缩小至铜板那么大。腰曲也感到微微“后吐” 了一点。腰曲周围的肌肉也显得“听话”起耒,“断劲” 现象消失,称之为连接——上、下连接。练此上、下连接时要特别注意不可操之过急、以致于动作幅度过大,强度过大,很可能会引起腰痛的。成年人习此尤要注意。而且年岁愈大愈要注意。
(6)、前、后面的连接
这里所说的前面是指胸腹面(也称阴面),所说的后面指背面(也称阳面),肩、髋轴的外侧是阴面和阳面的交界面。将“意” 置于此界面使上、下绷紧,称作阴面和阳面的连接。此点很不易做到,但却是使躯干形成六面刚体的重要一步,要多下功夫。
3、“意”
巡检全身各处是否按第一、第二、第三步功夫的要求执行了,并加强感觉最弱的地方。
4、功理分析
(1)、肌肉对关节裹紧并向关节“塞”时即实现了对关节的固定和加固,实现了肌肉的等长收缩。
(2)、“树像”与形意拳的“树项” 略有差异,“树项”没有面部动作的要求,两者在喉部的连接状态是不一样的,习者可自行比较之。
(3)、上、下连接和前、后面连接是使躯干形成六面刚体的关键。对提高击打力关系甚大。这一点以后将用力学方法证明之。
5、检验
这一步功夫完成后,整体劲力或者混元气已有初成,须予检验,方法如下∶
检验者用手拍受检者之小臂、肘部或大臂,受检者各关节均处于“连接”状而不“断开”,周身各弯处均出现弹性现象。
四、第四步功夫修习——“内三合”的实施
实施“内三合”是内家拳的关键,为历耒拳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历耒只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样的口诀,均没有具体实施的方法,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甚至带点神秘。
清乾隆年间苌乃周的《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中气论》,再结合我们前述的练功方法,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做到“气贯丹田” ,气达四肢之末梢。
1、 姿势∶仍采用图3一2式
2、 动作
将肌肉不用力状态称作“a” 位置,将肌肉用力但对外不显示外力的状态称作“b”位置,将肌肉显示最大外力时的状态称作位置“c”。将肌肉状态处于“b”位置,由“b”过渡到“c”位置,用“意”对全身进行检查,检查全身各部分肌肉是否都已处在“c”位置,而后回复刭“b”位置,再由“b”位置过渡到“c”位置,如此不断重复,使肌肉的反射时渐渐缩短,直到只要“意” 一动即已执行。
图3—7兴奋时肌肉中力学现象的连续变化(参阅1982年版体育系通用教材《运动生物力学》P115图3--10
五、功力提高
1、正面高式
图 3一 8
在实战中攻防的要术需将手提高至额的高度或更高些,这就
要在练功中给予解决。
(1)、姿势
由图 3一 2将手提高如图3--8
(2)、动作
其他要求同前,但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锁骨不可抬起。
第二点不使膈肌抬升,使“中气” 仍能保持在“中宫” 。
(3)、拳理分析
多数人在手臂高举时锁骨将随之抬起,胸骨也随之上提,因而牵动膈肌提升,“气”就要随之上浮,这样要求“中气” 仍能保持在“中宫” 就会产生困难。这就要求通过练功给予解决。
太极拳要求“沉肩” 难度也在于不使锁骨抬起,不过知此者甚少耳。
有人评价王芗斋先生所创的技击式是三体式的进步,主要也是因为技击式较三体式提高了手臂高度,下“气” 的难度加大,从而需更高的功力。
1、 偏式
由训练原则∶正式以为练、偏式以为用。所以在正式练成之后要及时向偏式过渡。
(1)中式 三体式如图
图3一9
此式是著名的形意拳三体式,也是桩式。传说是清代姬隆风氏根据枪法所创,相传之今,其步型有三∶三七步、四六步、四十五,五十五步(即前腿45%,后腿55%)。根据形意拳理论∶“打人全凭后腿力”, 个人以为前两种步形由于后腿的向上分力较大,所以主张采用第三种步形即45%,55%。当然这也与个人习枪有关,因为六合枪散枪采用此步型,而三体式也是以枪为拳呀!
三体式的后手位置也各不相同的,有的置于前肘旁,有的置于腹前,有的置于腰旁,它们都可以从枪式的“持枪式” 、“孤雁出群” 、“四夷宾服”等式中找到相应位置,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过笔者认为徒手相搏总是要换手的,所以觉得后手距前手近为好,因为这样接应可更快些。
(2)、偏高式 如图
图3─10
后手的手心可以向外,也可向里,含胸,使身形如弓,形意拳形象地称为龙身,此式之优点是上、下、左、右中无不构成防御,故称“身前一尺有团牌” ,此式对于身材高大者可以形成居高临下之势,犹为有利。
(3)、低式 也称子午桩, 如图
图3─11
本式的训练目的在于增强大腿两内侧肌肉的量,形意拳称“打人全凭后腿力” 嘛!
要求∶将两腿内侧的肌肉尽量地拉开,两髋尽量外开,将跨尽量地拉大,尾骨前挺,本式对以后的进步进击和大枪扎法,至关重要,习者务必用心。
七、注意事项
1、 胸闷现象的防止
在习第一步、第二步功夫时,一些习者因为急于求成未能按顺序渐进要求,扎好“中气” 的根底,过早地举高手臂导致膈肌上抬,使胸腔的空间减少,影响了肺的扩张,以致出现胸闷,这是在学员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
防止的方法∶首先将手臂高度放下耒,使手的高度不要超过膻中,含胸而不可挺胸(但也不要成为驼背),塌腰,做到阳入阴扶,练好腹式呼吸,“中气” 后再行深化。
2、 习“中气” 时腹痛现象的防止
习“中气” 时须将腹部的肌肉裹紧,但对于初习者而言由于此前没有这方面训练,所以肌肉不能很好地适应,每回练功,若是强度过大,裹紧的次数太多,就会发生腹肌疼痛现象。所以习者一定要控制好量,不要急于求成。若是发生了腹痛现象就应暂时停练,待不痛了再练。笔者个人就曾反复过几次,是经验之谈。
“中气” 初成后可以用掌轻拍“中宫” ,待训练有了时日则可逐渐加重拍打时的掌力,而后可以用拳击之,在“气贯中宫” 时腹部就可增强抗击打能力。
3、 习上、下连接时注意
在习上、下连接时需调整“腰曲”周围的肌肉,出现“腰曲” 微微后吐的现象,但这不是所谓的“返先天” 或“改造生理” 。本书第七章将剖析其错误,事实上所谓调直腰曲,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此外尚应注意,调整的幅度不要过大,以免发生腰痛现象,尤其是中年人更要注意之
4、被 动不足现象的防止
肩部的肌肉是多关节肌,存在功能性被动不足现象,当肘关节先被加固后再加固肩关节就会发生困难,武术术语叫做“不连” ,所以要先加固肩关节后再加固肘关节。
5、吐气开声是错的
在某些武术书籍中说是“吐气开声” 可增强发力,那是错的。因为“吐气开声” 破坏或削弱了“气贯中宫” 之势。正确的作法是先行闭气(这个气是呼吸之气),当“气(这个气是武功之气)贯中宫” 时,气(这个气是呼吸气)自声门中被挤出,因而出声。这个声颇似国际音标中的[η],但声门更靠后。
思考题
(1)、什么是内功?修习内功的意义是什么?
(2)、武术中的“气”是什?它与呼吸中的“气” 有什么差别?
(3)、什么是浑元气?怎样修习?
(4)、什么是内三合,怎样实施内三合?
(5)、由中式向高式过渡要注意什么?
(6)、“吐肩” 的作用是什么?
(7)、怎样实现上下连接?
(8)、肩部的被动不足现象会产生什么样后果?怎样克服?
(9)三体式中,前手腕、足、膝、前肩、后髋要求在一个平面上,为什么?
(10)、整体劲力怎样运用?
(11)、整体劲力所表现肌力是怎样的?
(12)、肌肉在何种状态下对外不显示力,怎样避开它? 内功混元 谢谢楼主的免费,祝楼主新春快乐 感谢免费分享要是PDF的有图就好啦 感谢免费分享……隆重支持 谢谢楼主分享,收藏了。 感謝樓主無私提供!感恩 感謝樓主無私提供!
可惜没有图片。 變亂碼字無法觀看 更多内容还在此http://www.fengshui-168.com/thread-84130-1-1.html 多谢提供好书 混元內功的科學解析,很好的內容,學習了。 很好的內容,學習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