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11-3-30 11:26:20

匾额的文化价值及释读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商业语言和文化符号,是融汉语言、汉字书法、中国传统建筑、雕刻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广泛应用在宫殿、牌坊、寺庙、商号、民宅等建筑的显赫位置。匾额在过去分为匾和额,“匾”字古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匾额大多挂在门楣与檐顶,或是横梁与檐顶之间,起到美观和封闭建筑上部到檐之间的空间作用。匾额所含的文化信息对于研究一个地方的民俗、艺术和文化起到非常珍贵的文物价值。   我国挂匾的习俗源远流长,根据清代知名学者、训诂学家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一文中描述,最早出现匾额的时代是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丞相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方牌匾。在过去,人们考取功名、商铺开张、房屋落成、祝贺寿辰时都会选择吉日挂匾。匾额是集古汉字,诗词,书法,雕刻,篆印,工艺美术、建筑装潢等艺术于一身,可谓“雅俗共赏”的集中体现,没有书法就无法成就一方出色的匾额。求匾人往往会慎选书匾之人,当时品德高尚之人、高官或是有名气的书法家就成了首选的对象。例如,在我收藏的清代牌匾中,据查钱实甫编的《清代职官年表》一书中,我有60﹪的匾是清代从二品以上的官员题写的;据乔晓军著的《清代翰林传略》一书中列入清代翰林书法家名录的有265位,而我拥有翰林书法名家的匾有8方,这些翰林出身的官员大多是身居高位的官员,不仅学富五车,品德也是当时的楷模,例如刘统勋被封为“文正”,蒋溥被封为“文恪”, 董诰封为“文恭”, 百龄封为“文敏”,孙诒经封为“文悫”(悫读què) 。
求匾人得到官员或名人名家书写的文字后,往往会请当地最有名气工艺最出色的工匠来雕刻牌匾,牌匾的制作是一项神圣而隆重的工程,需要选择吉日来动工,在牌匾完工时持匾主人会宴请一桌对工匠表示感谢,并选择良辰吉日焚香点烛挂匾,之后摆上十桌八桌酒席请上当地的名人、官员或是亲朋好友共享喜事。大多数牌匾四周都会雕刻瑞兽、花草、吉祥物等许多具有艺术性的图案,这些雕刻的内容往往又反映了古代的民俗,以雅传俗,以俗映雅,可谓珠联璧合。
匾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涉及到大量官制的名称,后人可以籍此考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职官制度。例如我收藏的一些匾额,有几位布政使的资料在《清史稿》、《清代职官年表》、《清代翰林传略》这些书中都是空白的,但这些人又的确存在过,我想有一天我可以籍此验证一段历史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匾额上的文字需要有较深的国学知识才能完全释读,因为牌匾上的文字大多字字珠玑,大有出处,仅仅几个字就表达了题匾者的文化功底,如有一方牌匾题字为“七叶衍祥”(旌表),上款为“钦命兵部左侍郎提督福建全省学院加十级随带加五级纪录十次徐彚题,礼部议叙”;下款为“太学生马萃仲李太儒人立,咸丰十一岁次辛酉冬月 谷旦”。就这短短的几行字就涉及到清代的科举制度、养老制度、职官制度等。通过查阅连城县四堡《马氏大宗族谱》资料得知这块匾的来历,族谱是这样记载的:“马萃仲,字松存,号保亭,太学生。效绩篁宫采入学祠移赠儒林郎。配李氏。咸丰辛酉年二月初日蒙钦命提督学院徐树铭旌以同堂五代七叶衍祥匾额,同治壬申年请奏侯旨恩准建百岁坊,赏赐凤冠霞帔,待封安人享寿一百又二岁。”于是我准确的释读出牌匾的意思:清代咸丰年间连城县四堡马屋村有一马氏家族五世同堂,福建省地方官将情况上报朝庭,经礼部商议后由朝廷委派到福建主持乡试的兵部侍朗(正二品)徐树铭为马氏百岁遗孀李太儒人题写“七叶衍祥”,牌匾于咸丰十一(1861)年十一月立。 一方牌匾如果要深究起来就有太多太多的背景了,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完全将牌匾上的文字读懂读透。如“七叶衍祥”四个字不仅体现出中华民族是个敬老尊贤的民族,还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劝化人们积德扬善、追求家庭完聚、乐享天伦等传统美德的一个实物见证,具有非常重要和积极向上的意义。又如“儒林郎”是清代的文散官名,从六品授儒林郎。“安人”是明清时期六品官之妻的封号。“旌表”是封建时代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为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官府立牌坊、赐匾额对遵守封建礼教的人加以表彰。太学是清代在京师的国办学校,也称国子监。其学生来源于满汉官员子弟或各省荐举才学兼优的“贡生”和八旗官学生。题匾人徐树铭官至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干部。《清史稿》上是这样记载的:徐树铭,[清](公元?年至一九00年)字寿蘅,湖南长沙人。生年不详,卒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尝督杭州学政,以荐俞樾降二极调用。补官后,又以弹李鸿章词连枢官,失实罢归。以左宗棠荐,起为编修。光绪二十五年,擢工部尚书。明年,拳祸起,适疾作,遂死。树铭状貌严肃,音吐宏亮,论事慷慨。惜不达外情,拳祸起,以为洋人必灭。工诗,著有《澂园诗集》,传于世。
只有将一块匾额的资料完整的解析出来,才能让更多的人读懂祖先留下的灿烂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匾额的文化价值及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