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评选遭遇“权力通吃”?
中评社香港5月31日电/美国《侨报》5月30日载文《院士评选不能成为“权力通吃”的游戏》,摘要如下:中国工程院近日发布的2011年度院士增选485人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了许多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的名字,如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等。在工程管理学部的44名候选人中,更是有近半来自国企和政府机构。
名单一出惊天下。面对“院士官员化”的质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旭日干解释,工程院院士的增选,第一步看学术背景,第二步看管理业绩和整体水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须是科学家”,“脱离科研很久、没有高水平的学术背景、称不上科学家的人,难进第二轮评审”。
不过,旭日干的解释似乎有些无力。有网民经查阅资料发现,早在2003年,工程管理学院士增补的名单中,政府高官和国企官员有30多名,占比超过60%;2005年,工程管理学院士42名有效候选人中,高官和国企高管有29名,占总数的69%;2009年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
不可否认,出现在院士候选名单上的国企高管和政府高官们,也许曾经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但今天身兼多职的他们,日常行政事务缠身,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可用来搞科研呢?既然分身乏术,又何必沽名钓誉、当“职位霸、头衔霸和荣誉霸”呢?
事实上,大陆近年来发生的诸多怪象也告诉人们,“沦陷”的远不限于“院士评选”这一项目中。在博士、硕士等高学位获取上,在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评选上,在重要科研课题及其经费的分配上,越来越多的人在官场取得成功后,又在官场之外实现了“通吃”。“名”、“利”、“权”、“位”样样都要,那岂止是霸道,更是贪婪成性。
而最令外界担心的一种情况则是,学术界自断脊梁,主动投怀送抱、向金钱和权力献媚。高校泛行政化、学术机构准官场化将学界搞得乌烟瘴气,权力对学术的侵占以及学术拜倒在权钱脚下不仅成了最大的“学术腐败”,也为学界的其它腐败树立了“标杆”。
那些尚存理智、仍愿为国家、社会做点实事的官员候选人,早早自动放弃参选资格,在自己本有的位置上尽职尽责,还学术一片明净的天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