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若梦 发表于 2011-6-25 18:21:29

(转)浅谈学佛的四类人

浅谈学佛的四类人
几个月前,我在某佛学群和大众佛友一起闲聊,我一时兴起,谈到了我曾经定义过学佛者分为四类人。众佛友非常好奇,问我是怎么分类的。当我把自己的分类说出来后,他们各自对号入座,看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类,结果发现,按我的分类,居然都能对应起来,只是让我遗憾的是,都属于前三类,而没有我归纳的第四类。
我把学佛之人,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文艺性的学佛者。
    严格来说,这类人,还不能称之为学佛者,顶多可以说是对佛学有些倾向,想亲近佛学,找几本最浅显的书看看,如《觉海慈航》、《醒世明灯》、《了凡四训》,学习一点佛学知识和思想,作为丰富自己精神内涵的一种工具。他们对于打坐、磕头、诵经、持咒等修持没有太多兴趣,顶多看看禅宗那些充满趣味而又机智的佛理小故事,听一听佛教充满祥和宁静的音乐,有空的时候就去寺庙逛逛,看着庄严的大殿佛像,在香烟袅袅中获取一种安宁。这部分学佛者,大多是白领高管,因为职场上的尔虞我诈,刀光剑影,家庭繁重的负担,又或者是爱情遭遇到了挫折等等不顺,给他们带来压力让他们倍感疲惫,生活中遇到了种种问题,带来种种苦恼,希望到佛教的殿堂里面来寻找人生的答案,同时也来寻找一种心灵寄托,他们希望借助佛的智慧解决他们人生的疑惑,然后获得内心的安宁。所以宗教成为了他们闲暇之余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佛学,会教他们放下烦恼和执着,不要计较得失,一切顺其自然。会教他们不要为名所惑,或为利所动,或为官奔波,或为情烦恼。不要把名、利、禄、情,视为人生最高追求,他们会暂时放下,于是感受到放下后的清风明月是多么惬意。但他们也只能是放下一时,又马上被俗世的力量给拉回去。(按:这有点类似于最近所传的马云在缙云山呆几天,美名其曰:“闭关”,其实也就是一个放松而已,并不是真正的修炼。但现在很多寺庙开始流行起闭关来了。闭关七天,收费不等。呵呵,闭关也成为了一种商业时髦了,不得不佩服现在僧人们的经济意识也在与时俱进。)
    这类人,对于佛法的了解也就是浅尝辄止,所以对苦修苦行的密宗兴趣不大,而净土宗每天念佛磕头的修行方式也让他们厌烦,觉得太过于呆板。至于华严宗、唯识宗等哲学意味浓重的教派就更加提不起兴趣了。倒是禅宗的风花雪月让他们颇感惬意,觉得禅意浓浓。所以这类学佛者,对真正的佛法修炼其实是不感兴趣的,虽然他们也常说自己学佛是在进行“修心”,其实他们追求的不过是内心的平静而已,还远远谈不上一个“修”字。他们要的只是在这里放松娱乐一下,也或者暂时说是逃避一下这个俗世。对他们来说,能把心量放大一点,在生活中能遇事豁达开朗一些,少去计较一点,这就足矣。这对他们来说就已经是“修心”了。当然,在真正的修行人看来,这还远远达不到“修心”的层次,顶多就是磨一磨性子罢了。真正开始下手去“修”,那是有方法的,不像他们想的这么简单。
    所以,这一类人谈不上信仰,也没有多少佛学知识,不要和他们说什么因果轮回,他们顶多可以接受的就是要修身养性,行善积德。能如此也足矣!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第二类:哲学性的学佛者。
    这一类人,我经常在网上碰到,他们具备一定的佛学知识和思辨能力。他们好像思想家一样,整天思索一些所谓的哲学问题。比如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有中心吗,有边际吗?什么是道?阴阳二气是怎么来的?因果轮回是真的存在吗?对于人来说,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为什么佛就是跳脱不可知论而认识到世界真正本质的人呢?佛说人人都具备佛性是什么意思?人死了以后还真的有另外一种生活吗?修道可以解决生死问题吗?如何解释非物质实体?如精神、意识、理念、存在等这些非物质概念?比如精神、意识,我们不可能在实在世界中找到对应物,它是真理还是谬误?……这种问题非常的多,提问的人多半都是喜欢读书的人,这些问题,他们会用非常哲学的语言提出来。
    其实,群里这些人之所以来学佛,也不是为了修炼,他们就是喜欢看书、思索,但又不愿意下手去真正修炼,于是整天就和一些“同道”在网上进行辩论,每天谈佛论道,引经据典辩得不亦乐乎,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我在群里看着这些人整天辩论着,都感觉头晕脑胀的。我以前经常遭遇这种人,问我这个那个的,问的都是高深问题,一个个都摆出一副要探索宇宙的真相,悟脱生死的真谛的架势。我说你想亲证真相,怎么不学当年的佛祖释迦牟尼(悉达多太子)那样去一步步修行亲证呢?他们摇摇头,跑了。他们才懒得修炼呢,他们只想要别人告诉答案,如果没有人告诉,那就继续看书思索。他们的快乐,可能不在于获取答案,而在于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所以,他们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看书,比如佛道等宗教经典,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希望找到所谓的真理。也有的人纯粹就是兴趣使然,还有的人是想改变一下自己的信仰,以前老是研究唯物主义,也想换换口味,来研究一下宗教的唯心主义。
    当然,会有少部分哲学性的学佛者,最后会慢慢成为我下面说的第三种学佛者,也就是宗教式的学佛者,成为宗教徒,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彻底走入宗教成为信徒,才有机会搞明白他们思索的问题。其实他们不知道,即使走进宗教,也未必就能搞明白,因为现在的宗教人士未必就懂得真正的实修之法,大部分僧侣我看也都是在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就算运气好,能在宗教当中遇到隐修的高人(按:大家看过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吧,对了,我说的就是少林寺的那个扫地僧,虽然长期混宗教,他却一直隐修着而不为人所知,但他的功夫远比什么方丈首座高明得多。)也必须要真正下手去实修实证才有机会搞明白。而且这还要看你的实修到了哪一步,你实证到了哪一步。你若是没修到那一步,没证到那一步,也是白说。布袋和尚为何喜欢说:说不得,说不得。的确,很多东西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说出来就是错。所以答案只能是自证自知,不可能从别人嘴里获知。从人家嘴里知道的,永远是似懂非懂。
    另外,无论是文艺性学佛还是哲学性的学佛人群中,有少部分人还有一个比较功利的目的,就是赶时髦,追潮流,和人家说我爱好佛学,感觉自己挺有面子的,似乎自己的精神境界比别人高出一筹来。现在不是只有大腕大亨们才喜欢皈依佛门吗?咱们现在也有那种境界。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第三种:宗教式的学佛者。
    上面讲的这两类,还只能说是佛学爱好者,不能称之为修行者,他们爱好并钻研佛法,但并不修持,也无缘得到真正的修炼密法。而我所讲的第三类的学佛者,就有少部分是稍微和修行沾边了。(有极少部分甚至是完全进入了修行阶段,可以说已经成为第四类的学佛者了。)
    宗教式的学佛者,一般会成为虔诚的信徒,也就是宗教徒。我认为这其中又分三种:
    第一种是笃信宗教的善男信女,他们可能是村夫,农民,工人,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对佛学知识也谈不上多了解,但他们对佛教有着最朴素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怀。这些人可以千里迢迢,三步一磕的去寺庙朝拜,其诚心令人感动。他们在寺庙磕头,一天可以磕头几百上千次都不肯歇息。但他们未必愿意真正修行,也搞不懂佛法奥义,可能对他们来说,修行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他们还没有那么大的愿力。对他们来说,能顶礼膜拜就心满意足了,或者每天念念佛号,念念六字大明咒,他们就觉得这也不错了。而且他们会极度维护自己的信仰,哪怕为了信仰而牺牲自己。在他们看来,信仰比真相更重要,因为他们不进行真正的修炼,也不研究佛学奥秘,所以无法触及到修炼的本质和事实的真相,他们只是凭着最朴素的信仰去做事。他们会把一些和尚的话奉为圣旨,即使有真正的修炼者告诉他们真相,他们也不会信。一旦真相和他们的信仰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就会抵制真相。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他们手里拿着“红宝书”,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胜于自己的老师和父母的教导。但其实他们又并不真正懂得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一群人思想最朴素,但因为智慧未开,习惯了盲从,所以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
    第二种则是学者式的信徒,他们多成为居士或直接皈依为僧人。这种信徒,多从前面我说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学佛者发展而来,以高学历或中年人为主。人的智商高了,知识多了,问题也就越多,于是走向宗教去寻求答案,所以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名校的博士生放弃学业遁入空门。而人到中年,便多哀了,是故许多人都在中年的时候开始信佛。尤其是读书人。少年時喜文艺,到中年便倾向于哲理,由是接触到佛典,于是便谈空说有,成为了佛教徒了。中年人都比较成熟了,佛教在社会上势大,所以接触佛学机会很多,他们不信则已,一信,信仰便比较坚定。
    第三种是有志于修行的信徒。他们希望能在宗教里面找到真师真法,进行下手修炼。隐修的高人他们找不到,就只能到宗教里面去碰碰运气了。这种信徒一般信仰比较坚定,这本来是极好的事,但也有其缺点,盖当末法时期,每多伪师伪法,若错投伪师门下,错学伪法,则信仰越坚定,反而为害最深。这时候,即使费劲唇舌,亦很难令其醒悟。所以,信仰坚定虽好,还必须有智慧才行。否则错投了一些内伪外真之人为师,那真是耽误自己一生了,断了自己的慧命。这类有志于修行的信徒,虽然在诚心和信仰上面都过得去了,但能不能得到真师传真法,就很难说了。
    这里我要说一下,很多人以为皈依了佛门,受戒了,拜了师,有了一个法号,从此就可以正式开始修行了。其实修行哪里那么简单的。自古以来,修行讲究“法财侣地”,而最难的就是求法,所谓“真师难遇,正法难求”,很多人一辈子到处奔波求法,都遇不到一个真正的明师传法。如果以为到寺庙去皈依一下,就可以遇到真师,学到正法,那么得法也未免太容易了点。不是人人都有机会遇到真师,有这个因缘可以得到好的引导。
    很多人把宗教式的学佛者,当成了真正的修行者,其实我觉得这类人离真正的实修者恐怕还有一段距离。(按:当然,有些福报很大的宗教式学佛者,能够跨越这段距离而成为真正的实修者,这种实修者就会在寺庙当中成为真正的高僧大德,比如六祖慧能,黄梅寺众多僧人,唯独他一个人悄悄得了法,躲在外面十几年进行苦修去了,搞得其他宗教式学佛者——黄梅寺的僧人们一个个的都成了恐怖分子,对他的追杀就没消停过。可见“法”之珍贵,以至于让六祖慧能都不得不隐起来,否则性命难保。这其实还说明这些想夺法的僧人是明白人,知道要“法”的重要性,只是采取的方式不正确罢了。换了现在的宗教式学佛者,可能都未必有这样的觉悟了,都不知道这些僧人干嘛要去抢)
    而且,宗教式的修行方式,有着非常强宗教烙印,即使是最讲究的实修的密宗也不例外。比如整天有功课要做,要读经,诵经,背经,辩经等等。我看现在很多佛学院上课,一群和尚尼姑坐在教室里面听课,那情形就和中学生没什么两样。感觉他们不像是在学法,倒像是在学习宗教文化知识。有一位密宗的活佛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寺院中传承的是以教典为主,山洞中传承的是以窍诀心法心得为最。”这位活佛不喜欢呆在寺庙,经常去印度或川藏地区一些岩洞寻访高人,他认为岩洞里面一些修士的修为,比起他们的法王来,更加深不可测。而且他们所传承的佛法,连一些法王都未曾听闻过。而现在大陆的很多寺庙,究竟还有多少这种真正的修行之人,我都感到很怀疑。
    我去了很多寺庙,感觉很多和尚这辈子就是从事这个职业而已,并不知道修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就好像少林寺的一个僧人说他在少林寺二十年,他的工作就是在寺内摆摊卖纪念品给游客。另外一些寺庙的僧人,虽然也具备一些佛学知识,但是感觉和真正的修行人相差很远。一个寺庙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没有高僧大德,这个寺庙就少了灵魂,有的只是一个躯壳,而且这个躯壳还不断的发出铜臭。我觉得很多宗教式学佛者,不管居士也好,还是僧尼也好,其实只是在研究、传播、传承这种佛学文化,还不算真正的修行之人。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第四种:进行实修的学佛者。
    这种实修者是最少见的,很难寻访到,在他们心里其实没有太多宗教的分别心了,佛道相通了。因为宗教只不过是社会上各种信仰不同的团体划分出来的一种势力范围。真正的修行人不会参与到这种势力之争里面去。因为这种争斗,说到底还是名利之争。天上神仙是一家,太上老君和如来佛是好朋友,呵呵,可是下面的徒子徒孙为了一点点名利斗得不亦乐乎。佛教虽然宣称四大皆空,可在中国圈的地可一点都不空,抢占了不少山头,道教的洞天福地,大多被佛教徒不客气霸占着,而道教还依然谨守着“清静无为”的宗旨,退避三尺,不与外来佛教争锋。以至于搞得不少道观都地处偏僻,甚至把道观改为寺庙的情形也不少见。目前看来,中国的道教在节节败退,佛教大获全胜,呵呵,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扯远了,这类实修者一般都喜欢隐居,一些喜欢旅游的“驴友”也许有机会看到,因为他们喜欢在大山里面,人迹罕至的地方搭一个茅棚修炼。上次群里一个驴友说他们曾在某山某处看到有茅棚,不远处就有一个修行者,好奇的看着他们走过,他们想去和他交谈,但是他不大愿意说话,可能是不喜欢和人聒噪,随即飘然而去。还有一些实修者,就好像那位活佛说的,躲在某一处岩洞里面闭关。但不是所有的实修者都避世,还有一些是隐在农村里面,或者在城市里面的某处暗中修炼。他们有着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可能是工人,也可能是商人,也可能是公司里面一个普通职员,但他们却是得到真正佛法的传承者,得到了窍诀心法,所以只需下手苦修就是了。他们所传承之法,乃是真法,密法,大法,可不是在课堂里面学法,呵呵,课堂里面只能学到最粗浅的东西。真正核心的东西,历来都是口传心授,不入六耳的。他们得到了修炼的核心秘密,就不愿意浪费时间,不喜欢被人打扰,除了基本的生活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修炼上面。他们默默无闻,朴实无华,虽然不像现在世面上这些大师们这么出名,整天出书立作,全世界到处巡回演讲,名利双收,但他们却各有一身惊人艺。(按:本门有几位师兄弟也是如此,工作下班回来就是练功,同事之间的应酬很少去参合。就连广东一个小师妹都是如此。她下班后不和其他女友一起逛商场、超市,也不看电影,而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面打坐练功,却骗同租的室友说自己在复习功课准备考注册会计师。这位师妹虽然拜师年限不长,但她的功夫却比世面上一些传法的“大师”要扎实得多!)
    这种真正的实修者,不为名利所动,不轻易传法。只能以诚心去求法。他们的法,只传有缘、有福、有德之人,而不是只传有权、有钱、有名之人,不管你是高官还是富豪、明星,对他来说,都是一样。想当年达摩祖师连梁武帝都留不住他,而他却将佛法传给了二祖神光大师。是因为神光大师悟性本高,又极有诚心,断臂求法,天降红雪的故事妇孺皆知。而五祖弘忍大师为何传衣钵给六祖慧能,却不传给心爱的弟子神秀,那是因为真法只能传有缘之人,而不能拿来出售或是送人情。可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大师”,自己都没学几天,就迫不及待售法以谋利,靠的就是一个骗。对此,我的师父曾经有过一番这样的感慨:
“    得一法一术,好自大自满者多,得微末之道,好为人师者多,看书者多, 实修者少。夸夸其谈者多, 耐寂寞者少,能传者少。求速成,少能苦其心志。寻捷径, 少能探其究竟。做一时之客者多,持之以恒者少。一时兴趣者多, 为修炼者少,能得者微, 而自古高师修炼不是惊人艺,而是艺惊人。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初学生 发表于 2011-6-25 22:45:55

修佛就是修心,平常而善良之心。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lfh621212 发表于 2011-7-27 18:47:48

南无阿弥陀佛

望尘 发表于 2011-7-27 20:50:47

南无阿弥陀佛

嗣元 发表于 2011-7-28 16:26:29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阿弥陀佛!!!

lmxabc 发表于 2011-7-28 18:08:18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屠刀是指屠自己心灵的刀,不一定是指杀人的刀。

易兴盛 发表于 2011-7-28 18:56:48

南无阿弥陀佛

玨陽 发表于 2011-11-19 20:46:05

「得一法一術,好自大自滿者多,得微末之道,好為人師者多,看書者多, 實修者少。誇誇其談者多, 耐寂寞者少,能傳者少。求速成,少能苦其心志。尋捷徑, 少能探其究竟。做一時之客者多,持之以恆者少。一時興趣者多, 為修煉者少,能得者微, 而自古高師修煉不是驚人藝,而是藝驚人。」
頗有同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浅谈学佛的四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