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旅馆名称流变
中国古代旅馆种类繁多,称谓不一。由于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机构建置,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人们对旅馆的认识与理解不同,中国古代旅馆在字号上出现了繁多的、与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特征有一定渊源关系的名称或称谓。从出现于三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旅馆名称“逆旅”、“马日传”、“驿传”到清嘉庆年间的“商馆”、“客店”、“递铺”、“驿站”,在三千多年的历史朝代更迭中,中国古代旅馆在称谓上出现了“馆”、“驿”、“舍”、“店”四大类几十种的名称或字号,它们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体制的演进或传承或变更,形成了一部旅馆名称流变史。“店”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备宿供膳场所的名称,较之官办的“馆”、“舍”等名称,则出现较晚。根据所掌握的文字资料,中国古代旅馆用“店”命名的,大致有邸店、客店、旅店、饭店四类。
一、邸店“邸”专指旅会、客店,源于战国。《辞源》1686页“邸”条:“邸,战国时诸国客馆,汉诸郡王侯为朝觐而在京都设置的住所。”汉时的“邸”专供进朝觐拜的官吏居住,属于较高贵的食宿场所,且多为官办。如汉长安藁街的“蛮夷邸”,归属九卿之一的“大鸿胪”管辖,专门接待外国商贾和官吏。《汉书》卷4《文帝纪》载:
“代王乃进至渭桥……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玺。代王谢曰:‘至邸而议之’”。
“邸店”名称首见于南北朝,为民间私人开设的、建于城镇内的一种备宿供膳场所。
《辞源》1686页“邸店”条:“古代兼具堆货、商店、客舍性质的市肆。”南朝梁武帝的六弟——临川王萧宏,在建康城内开设兼有宿客和贮货功能的邸店就有数十处。①北朝也有邸店,北齐武平(公元570-575年)之后甚至有人提出要征收邸店之税。“黄门侍郎颜之推,奏请立关市、邸店之税。”②足见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唐代都城长安东市有大商人王布开设的邸店,因“王布知书,藏钱千万”,故“商旅多宾之”;③西市有巨商窦义开设的“窦家店”:“造店20余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甚获其要,店今存焉,号窦家店”。④除大店外,从唐代开始,城市中还有许多小店。例如长安“东市一小曲(小胡同)内,有临街店数间,相与直入,舍宇甚整”。⑤隋唐以来各种民间邸店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引起了当朝者的重视与关注。《唐会要》卷83记载,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
,政府发布旅馆纳税政令:“其百姓有邸店、行铺及炉冶,应准式合加本户二等税者,依此税数,堪责征纳。”尽管如此,由于经济的发展,旅馆的发展仍是求大于供。这在政府的公文中就有反映。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的诏书中就有:
“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旧。……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终绎无穷。”⑥宋时邸店繁多,且多为私营的邸店。不仅有平民开设,如《夷坚丁志》里提到的饶州人杨生,“娶妻开邸,生意绝如意”,而且还有王室贵族开设的邸店,宋初宰臣赵普有“
营邸店规利”⑦,武将米信有:“外营田园,内造邸店。”⑧徽宗朝宰臣何纨中,“邸店最多,甲于京师”;⑨仁宗宋卫尉卢士伦,在开封府陈留县“创设邸店,营运赚钱”⑩。
宋时邸店之多,释道潜《归宗道中》诗句:“数辰竞一夕,邸店如云屯”,便是例证。
宋代以后,邸店则逐步消失,民间旅馆名称则逐步被客店、饭店、旅店取而代之。
二、客店“客店”名称始见于唐。唐白居易《长庆集》卷20《闲夜泳怀因招周协律刘薛二秀才》
诗:“高置寒灯如客店,深藏夜火似僧炉。”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对“客店”有不少的描述:北宋都城汴梁城内,州桥东街巷迄东,“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员商贾兵役,皆于此安泊”。“清风楼”为东京城内之“无比客店”。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的相国寺附近,客店栉比,其中相国寺东门大街附近的“熙熙楼客店,都下着数”。潘楼街南面的“鹰店”,“只下贩鹰鹘客”。宋人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也记录有当时客店于闹市中的情景。《水浒传》中也有不少描写宋时村野民间客店的情节,如“母夜叉孙二娘”、“菜园子张青”、“旱地葱律朱贵”等都是开店纳客的角色。《水浒传》第四十六回“火烧祝家店”对郓州地界的客店也有段精彩描述:这店“前临官道,后傍大溪。数百株垂柳当门,一两树梅花傍屋。荆榛篱落,围回绕定茅茨,芦苇帘拢,前后遮藏土坑”。一幅宋时村野客店的典型特征!《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对泰山香客店的繁盛景色也有描述:
“(东岳)庙上好热闹,不算120行经商买卖,只客店也有1405间,延接天下香客,到了菩萨圣节之时,也没安人处,许多客店都歇满了”。
一幅香客店的繁盛图。
明代商业颇为发达,尤以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为甚。因而明代大城市与沿海地区民间客店甚多。其发展超越了元代的发展水平,与唐宋一样繁荣。鄂多立克在杭州惊奇地发现“
那里客店很多,每店设10-12间客房”(11)。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泰山客店的描述:“客店至泰安州,不复敢以客店目之。”客店之多,官府对其也采取统一管理,设置“店历”就是其中一项。《万历会典》卷35收税条上记载:“凡客店,每月置店历一扇,在内赴兵马司,在外赴有司,署押讫……”
在清代,从清初经济残破状况到三朝繁荣局面以及清末衰败状况的变更中,民间客店发展在清时既有兴旺繁荣的状况,也有萧条不堪的情形。忧惠生在其《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有“客店别名在校场,三元房屋甚排场”。足见客店的繁荣。而《老残游记》描述清末一家客店的“上房”为“三间房子,一个里间,两个明间……,中间安放一张八仙桌子
,桌上铺一张漆布……”。如此简陋寒酸,可见一斑。尽管如此,客店作为民间旅馆的一个名称,从北宋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仍保留并延用到现今,足见其生命力的顽强。
三、旅店始见于唐代,为民间提供食宿之场所。《辞源》752页“旅店”条:“旅店,旅客停居之所。”《全唐诗》卷554项斯的《晓发昭应》云:“旅店开偏早,乡帆去未收。”宋时,旅店增多。宋《为政大要》中载:“茶坊、酒肆、妓馆、食店、柜坊、马牙、解库、银铺、旅店,各立行老……”《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辛集中也有关于旅店的记载:“司县到任,体察奸细、盗贼、阴私、谋害、不明公事……,旅店各立行老。”作为备膳供宿场所的旅店,其同业行会的出现,一则说明旅店在宋时的地位,二则标志着宋时旅店经济已开始出现行业垄断发展的势头。
在字号上,北宋以前,民间旅店多以姓氏或地名冠其店名,例如唐代长安西市的“窦家店”,崇仁坊之“王家店”,边明河附近之“高家店”等,均是以姓氏冠名的。唐人小说《王糸冲》中的“狐泉店”,汴州西的“板桥店”,是以地名冠名的。宋代,旅店开始出现富于文学色彩的店名,如汴梁城内的“清风楼客店”、“熙熙楼客店”等。清风楼取自苏东坡的名句“清风徐来”,表示此店环境幽雅,适宜旅客憩息。熙熙楼出自《史记》
卷129《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不外是向商旅表示,来这家旅店的商客就象参加相国寺万姓交易的商人一样熙熙攘攘、生意兴旺,这是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与繁荣的商业相结合的划时代的开端,它表明此时旅店的经营者已发现文学性商业广告的作用。元明清时,这一作法有了新的发展,旅店经营者根据各店接待对象的不同而题写迎合接待对象意愿的匾额,并以此做为旅店的字号或名称。例如,那些以接待进京赴试举子为主的旅店,多挂“状元店”、“连升店”、“高升店”、“三元店”之匾。三元即乡试中的解元,会试中的会元,殿试中的状元,意皆在于祝福投宿者每试即中。接待南北商客的,则多冠名亿魁店、广源店、万隆店等店号,意指住店客人生意兴隆。
接待一般旅行者的,则多以“悦来”、“吉顺”、“福星”等为字号,寓意客人旅途福顺。店匾之外还有楹联,“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近悦远来,宾至如归”等是旧旅店街墙上的常见之联。“庭出暮接五湖宾,户开朝迎三岛客”的楹联还见载于中国宋元小说中。旅店匾额,店家多请名人手书,如北京打磨厂内的第一宾馆,其老匾即为清末大学士陆润庠所书,这不外是借助名人的影响招徕主顾。
明冯梦龙辑小说《穷马周际卖媪》在叙述唐代新丰市的旅店时道:“这新丰总是关内之地,市井稠密,好不热闹,只这招商旅店,也不知多少!”元杂剧中也有关于旅店的描述。《独角牛》中有这样一段旁白:“我来到这泰安州,我可便不住您那招商(旅)店。”《金凤钗》中也有:“问甚将着行货,做甚买卖,有甚资财,你到行旅招商店开。”“
招商旅店”较多出现在元代城市中,与元朝政府优待商贾的政策有关。蒙思明先生在其《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一书中提到:
“商贾之特受优遇,为元代政治特色之一。……至商旅之征收,则屡有减低之令,…
…,以保护商旅之安全。”
元朝政府对商贾经营商业如此优待,则元代民间多用“招商旅店”之字号也就不足为奇了。明时民间旅店受政府制约较多,其中“不下单客”就是政府的一项禁令。冯梦龙《醒世恒言》的“小水湾天狐诒书”中就有关此方面的描述:王臣见“城门已关,即投旅店安歇,到店门口,下马入来,……”。当王臣与客家正叙乡谊时候,“忽听背后有人叫道:‘主人家,有空房宿歇么?’主人家答道:‘房屋尽有,不知客官有几位安歇?’答到:‘只有我一人’。主人家见是单身,又无包裹,乃道:‘若止你一人,不敢相留’。那人怒到:‘难道赖了你的房钱,不肯留我?’主人家道:‘客官不是这般说,只因郭令公留守京师,颁榜远近旅店,不容许留面生歹人,如隐匿藏留者,查出重治。……,今客官又无包裹,又不相认,故不好留得。’”由此足见当时民间旅店受制甚多。
旅店在清朝为民间供膳备宿场所的统称,而无特指。今天,旅店则成为以提供住宿为主的、规模较小的民间旅馆。
四、饭店始见于元代,当时挂此字号的是民间饮食店或兼营住宿(提供铺席)的饮食店(12)。
“饭店”字号源于唐宋时代兼营住宿业务的“正店”(酒楼)和“食店”。如唐代的雩县(今陕西户县)“食店”,“有僧二人,以万钱独凭房一日夜”(13),唐“汴州西”,有一家“板桥店”,店主人名叫“三娘子”,该店“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因使其德行,故“远近行旅多归之”。元和年间,“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使榻”(14)。这是食店兼营住宿业务两例。宋代元佑年间,青州城北蔡市桥有四家正店(酒楼),是资政殿学士王安礼门下的姜殿直所开,除卖钦食外,还兼营住宿业务(15)。到元时,“正店”与“
食店”则合而为一统称“饭店”。元代的杂剧《翫元江亭》中有“我要吃饭呵,走到那饭店门前”。这里,“饭店”是食店、酒楼。明代《醒世恒言》中的“张淑儿巧脱杨生”中有“挽着手,同到饭店里安歇”。这里,饭店即旅店、客店。清末,饭店则成为大城市中的大型旅馆、外国饭店的字号。今天,饭店则成为提供食、宿、行、娱、购等综合性服务的、具有涉外性质的商业性的公共场所(16),是现代饭店的主要称谓 . 谢谢分享了 谢谢,学习分享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