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佛教正信的生活,以佛法美化人生
<P>正知正见</P><P> </P>
<P>班主任、各位法师、各位同学,阿弥陀佛! <BR> 今天我要和大家谈的是佛学研读班的宗旨:“实践佛教正信的生活,以佛法美化人生”。 <BR> 从古到今,人人都希望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但在探求当中,许多人只知道追求财富、名声、权位或爱情等,以为得到这些就幸福快乐了。可是一旦得到时,人就真的幸福快乐吗?烦恼就一了百了吗?其实烦恼仍是层层叠叠,用“苦海万重波”这句俗谚来说,是最恰当不过了。 <BR>以四圣谛为指导原则 <BR> 有人说:“我要赶快修行,才能安心自在。”我要告诉各位,四谛法门是修行最基础的方法。它告诉我们什么叫“修”?要修到那里去?世间有苦有乐,有因有果,对于苦,我们必须先知道它的原因及解除的方法,然后努力实践,最后才能说:“啊!我得到幸福,我自在了。”这就是四谛法门的步骤。 <BR> 人生的问题最明显的有生、老、病、死的苦,也有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等的苦。举其中一项来说,“老”一定苦吗?有人说“老”不是苦,但老的确有老的问题,例如身体这部机器一到老就自然不管用,老和病常连在一起,病又和死连在一起。生病需要花钱,需要有人照料,别人的照料若刚好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就“苦未了”了!要去除苦就须先明了苦的现象,并找出苦的原因,这是建立正确认知的第一步。 </P>
<P>[放不下执著是不正知] <BR> 一说到“知”,很多人认为“知”就是专指知识。知识可带来力量、财富,因此人们拚命地学各种的学科:理化、政治、电脑……,但就是不肯认识自己。 其实拥有高学位、高权位,不一定比较没有忧苦,若放不下执著,仍然是烦恼无尽。相较之下,有许多人因为学佛而认识自己,有知因识果的智慧,大大地减少因执著产生的苦,这就是正知的重要。 <BR> 什么是放下执著呢?如监察院陈履安院长将公家土地上的住宅还给公家,这是不执不取的好典范;父亲的墓地有纠纷,他就将父亲的骨灰拿到佛寺供奉,把土地还给所有权人,如此化解因执著衍生的干扰。在中国一般传统观念里,总认为祖先的遗骸骨灰,如能得个好地理、好风水,就可以福荫子孙。因此,千方百计地买大块土地埋葬生坟,三年、五年就迁移祖坟,有时事业、家庭不顺遂,便在祖坟上大作文章。 <BR> 学佛就是要先清楚子孙贤达,绝不是因为好的地理风水,学著“放下”不必要的执著。此外,更要知道世间那些事是可能解决,那些是不可能解决的。 <BR> 曾经有位女居士对我诉苦,说先生吵著要离婚,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我只欠生儿子!”“你都没有孩子吗?”她说:“有七、八个女儿啦!但是就欠一个(儿子)来继承‘香炉耳’,所以我就要被休了!” <BR> 这例子正说明中国传统文化里根深蒂固的观念,七、八个女儿都不能继承“香炉耳”,只有儿子才可继承。结果女性没生儿子,就有被休的命运。更有趣的是,七、八个女儿好像是太太自己生的,与先生无关似的。“太太不能生儿子”,这怎么是离婚的理由呢? <BR> 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每个人都希望命运亨达、子秀妻贤、父母健朗,所有的好因缘都发生在自己身上,奈何世事无常,很难如愿,怎么办呢?所以学佛就是要学正知正见。换个角度来看待人生,用佛法化解遗憾,才能拥有智慧的人生。 </P>
<P>[简化问题是不正知] <BR> 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从心(思)发动出来的,因此,思想、观念都是指使我们说话、行为的动力,有正确的因果观念,才能作出合宜的行为。而因果现象是多重条件组成的,必先认识这点。 <BR> 可是,一说到因果,有些人却将人生简化了,以为只用简单的条件,就可以成就任何事。就像有些父母忙著工作赚钱,无法时常关照子女,于是尽量拿钱补偿子女。但孩子在家缺乏温暖,又觉得读书是苦差事,就跑到街头闲逛、打电动玩具,做“浪荡囝仔”。他们认为世间为善为恶没有差别,抱持及时行乐的态度,起初只是到处游荡,到后来结群结派,结交“讲义气”的“哥儿们”,说是免费供吃供住,天下岂有如此便宜的事?只好到处惹事生非、为非作歹,最后身系囹圄,造成个人及家庭的不幸。这也说明了家庭、社会的问题本来就是多重条件互为因果的,绝不是单一条件可成。 <BR> 学佛的人,除了经营事业,维持家庭经济外,更要多拨点时间关切自己的子女,若以为只用金钱、财物可以买儿女的心,培育出优秀的子女,这是错误的观念,也是在家学佛不得不重视的课题。所以,简化问题是不正知的。 </P>
<P>[错置因果是不正知] <BR> 要有正知正见,须去除错误的因果观念。举例来说,有位先生生病了,遍求名医后,病情仍未好转,苦不堪言,最后去问乩童说是“祖先在地下不安,需要先捡骨头”,他就去捡骨,再选个好地理风水重新安葬,一切安置就绪后,病痛并未稍减。原来他的病是因为买股票赔钱,内心焦急而病倒,他不针对这原因对治,竟然想藉著安葬祖先的骨头企求保佑,大家想可能如愿吗? <BR> 长久以来,台湾民间一直流行问神、筊杯、算命的风气。孩子夜里哭闹不止,就以为犯冲或家里“不干净”,找人驱魔赶鬼,搞得全家人心惶惶。根据专家统计,六合彩玩得愈疯狂,社会愈动荡不安,算命摊和阴神庙宇将快速增加,原来社会的本质就无常变动,再加上目前正走向民主化、现代化,更加深问题的多元性了。 <BR> 佛法说的因果,是要我们就所发生的现象,找出形成现象的真正原因,如果这个“因”和那个“果”彼此没有连带关系,却想用它来解决现况,那根本不可能!学佛须知因识果,找出根本的原因才能化解困境。 </P>
<P>[相信唯物是不正知] <BR> 另有一种迷信,如共产党是唯物论者,认为人活著只有物质生活,不重视人的精神感受,因而往往抹煞人道的照顾。例如千岛湖命案,死了三十二人,其中廿四位是台湾同胞,事件发生后,在处理过程中,大陆当局却以含糊的方式掩盖过去,令人深感遗憾。世间不可能领“无事牌”,万一有意外或不幸发生,应让罹难者家属了解死因,尸体予以妥善处理,安抚亲属的悲恸,这才符合人性。 <BR> 老、病、死的问题永远存在,我们不仅要照顾生者,也要关切死者,才是尽心。若处理不当,就成荒唐笑剧了。曾经有居士告诉我他岳父往生时,大家为了让岳父风风光光地离开人间,决议由不同辈份的人出钱请几辆清凉秀电子琴花车:一辆专门哭爸爸的,由儿子们出钱;一辆专门哭爷爷的,由孙子们出钱;哭哥哥弟弟的那辆,由伯叔们出钱;而几十人的乐队排场,大家一起出钱;最后那一副上好桧木制的棺材当然就由岳父自己支出了。于是,他岳父就在众车、众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赴前程”。 <BR> 这样热闹喧哗的丧仪场面,不但失去了哀悼、送别的真实心情,反而令人啼笑皆非,备感讽刺。听说还曾有人在丧仪上请了脱衣清凉秀来表演,等到了亡者入土的时辰,却找不到家属,原来大家都跑去看脱衣秀了! <BR> 中国大陆对千岛湖死难者的处理确实抹煞人性,而台湾丧仪用电子琴花车的排场取代人性中的亲情,也是值得深思的。佛教徒要学习简朴、虔诚,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不要人家这样做,自己也盲目地作无谓的浪费,要重视心灵的精神生活,这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P>
<P>[不良的习惯是不正知] <BR> 不良的习惯也是不正知。我常听人赞叹学佛的人都少赌博、酗酒、不乱丢垃圾,这真是社会的好现象。除此之外,我觉得还要注意应对进退。 <BR> 现在台湾经济改善,很多人出国旅游,听说有人到大陆旅游,不知什么原因被罚十元人民币,受罚时不仅没有歉意,反而财大气粗地掏出一百元说:“喔!十元?一百元让你罚!” <BR> 台湾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我们每个人都与有荣焉,因为大家都参与了“打拼”,在日常生活中更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走出国门,让人觉得台湾来的观光客“有够好、有够赞”,都能“富而好礼”,才是一个进步社会的好国民。 </P>
<P>收摄外放的心 <BR> 有些人每天行事排得满满的,时间都给了别人,却不给自己时间让身心安静下来,这也是不好的习惯。一会儿烦恼,一会儿欢喜,心里老是患得患失,非常痛苦。不但个人烦恼,周遭的人也受池鱼之殃。另外有些人心里无法安宁,就依赖许多应酬、刺激才觉得充实;一旦闲下来,就感到空虚,无所是事,像生病一般。这些都是因为不了解人生真正的快乐、幸福,是来自于内心的自在与安宁。因此,不妨留点时间给自己吧! <BR> 平日我们常用心注意外在事物,却很少感觉自己的呼吸,除了念佛,尝试去数一数自己的呼吸,学著回光返照,心先稳定下来再处理事情。这是一种修养、修定的功夫,也是使自己更有智慧的方法。 <BR> 在瞬息万变的世间,任谁都无法避免生老病死,惟有修学佛法具正知正见,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为安宁、自在、美化。 <BR>楞严经之殊胜<BR>1. 说法殊胜 <BR> 凡是读过《楞严经》的人,都知道本经的发起因缘,是阿难尊者,示现堕落淫室,备受摩登伽女的困扰,将毁戒体,心念如来大慈,能不救我?当时正在王宫接受波斯匿王供养的释尊,已经知道阿难被困淫室,斋毕即回祇园精舍,放光、化佛、说咒,并欶令文殊菩萨,将楞严神咒持往淫室,令恶咒消灭,回复阿难的理智,然后提奖阿难,与摩登伽女,归来佛所。这是《楞严经》之说法殊胜。 <BR> 2. 弘传殊胜 <BR> 《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竟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后来,有一位龙胜菩萨,到龙宫说法,发现此经,文义俱妙,细读之下,叹为稀有,默诵于心;离开龙宫后,录呈国王,王视为国宝,藏于国库,不准流传他国。海关对出境的僧人,特别注意。 <BR> 据历史记载:中国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研究《法华经》,发明三止三观后,有一位梵僧对他说,其理论与《楞严经》颇相似,大师闻说,就希望有机会阅读此经,特别在天台山建筑一座拜经台,天天向西方礼拜,拜了十八年,求此经早日传译中国,可惜直至圆寂,仍然无法得偿所愿。 <BR> 后来,有一位印度高僧,名般刺密帝三藏法师,欲来中国弘扬此经,不幸被边防官员查获,竟被拘禁,不许出境。般剌密帝被监禁期满,回复自由后,再用白绢写此经,藏于手臂肌肉中,待伤口痊愈,然后出国,瞒过检查人员,带到中国。当时是中国唐朝,神龙元年,般刺密帝三藏法师航海到达广州。此时,有一位被武则天女皇所贬的宰相房融,在广州做太守,见梵僧带来法宝,即请于光孝寺住,剖臂取经,以便翻译;但从臂中取出的白绢,却血肉拟成一团,无法开卷。房融宰相苦思无策,竟夕失眠;其女儿建议,用人乳泡白绢,使之溶化,洗去血迹,然后开始翻译。 <BR> 在译此经的过程中,房融亲自为译文润笔,成为文学的巨著,并献于武则天。因为当时有《大云经》伪造的风波,故武则天将此存在宫中,没有流通。后来神秀禅师为国师时,在宫中受供养。有一天,发现此经,认为对于禅宗有价值,乃流通于世,这时,中国才流通《楞严经》。由以上记载可见,古人为法忘躯,历经千辛万苦,才将此经传译中国。由此可见,《楞严经》之传来极为殊胜! <BR> 3. 内容殊胜 <BR> 《楞严经》不仅文字简洁、优美,而且义理深奥,说理详尽。本经通过对四种清净明诲、二十五圣各述圆通以及五十阴魔的境界,说明众生的真心,无法不备;迷之即成十二类众生,觉之即证无上菩提。本经体用双彰,性相并谈,既概括科学逻辑的分析,论理学的辩论,人伦学的亲情,又依据哲学理论,说明宇宙原理,人生真相,展示世界、众生、业果相续的主要原因,又显示众生本具如来藏性,教人反妄归真,觉悟成佛的方法。本经何止摡括如来一代时教的教、理、行、果,还展示菩提道上的修学层次,因果分明,邪正有别;实是菩萨修行的要门,转凡成圣的阶梯。它不止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髓,亦是菩萨万行的要门,成佛的真因。因此我们欲想了解佛法,明白真理,固然要研究此经;欲想真修实证,圆成佛道,也要学习此经。由此可见《楞严经》的内容甚为殊胜。 <BR> 4. 破魔殊胜,是正法的代表 <BR> 《楞严经》不仅是一部佛学大全,人生宝鉴,亦是菩提路上的明灯,修行过程中的照妖镜。《楞严经》中的五十阴魔的境界,讲述了妖魔鬼怪、旁门左道的种种情形,使旁门外道原形毕露,妖魔鬼怪无处藏身,因此邪魔鬼怪最怕的就是《楞严经》。尤其是际此世纪之末,邪说流行,祸患频生,人人自危,惶恐不安;更需要弘传流通此经,以正人心,僻邪说,导人于正信,劝人止恶修善;则善因善果,自可变苦难为安康,化灾殃为吉祥。因此说《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是佛的塔庙。 <BR> 未法时代,天魔外道把《楞严经》看成是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为了破坏佛法,所以必须用种种方法来破坏使外道原形毕露的照妖镜—《楞严经》,把它说成是后人所作的伪经,不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的经。如果《楞严经》消失,就意谓著佛教徒混淆是非,真假不分,就无法辩认歪门邪道,魔教得势,正法便难以住世。因此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经典,逐渐而灭。”如果《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BR> 据传说《楞严经》是最后来到中国,但在末法时代,《楞严经》最先毁灭。其他经典,也渐渐被毁灭,到最后只剩下一部《弥陀经》(即《无量寿经》)。因此在佛教里,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唯独《楞严经》更为重要。凡是有《楞严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就是末法现前。因此说,《楞严经》是正法的代表。 <BR> 5. 成就殊胜 <BR> 《楞严经》是如来的真正佛智之代表,人间有《楞严经》住世,亦即代表佛陀正法常住人间。楞严咒叫佛顶光明,是佛的顶上化身所说,所以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每一句有每一句的用途,每一字有每一字的奥妙,都具足不可思议。“佛顶光明”就是表示咒的力量能破除一切黑暗,能成就一切功德。而常持诵楞严咒之佛弟子,感应道交,更可消除宿世业障,来生七世皆能大富大贵,将来一定成佛,一定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楞严咒的妙用——成就殊胜。 <BR> 6. 功用殊胜 <BR> 明朝禅宗大成就者憨山大师曾经说过:“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而《楞严经》无法不备,无机不摄,乃是一代法门的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所以宣化上人常告诫当今参禅修道之人,必须要熟读及研究此经,因而才能明白五十种阴魔的魔境,禅修才不会走火入魔的。 <BR> 7. 功德无量 <BR> 佛陀问阿难,“如果有人将遍满十方所有虚空装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般多的众佛们,一心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你以为如何呢!这人以此施佛的因缘,所获得福报多不多呢?”1 <BR> 阿难回答说“虚空无尽,珍宝无边。从前有一个众生向佛施舍七文钱,舍身之后便获得了转轮王位的大好福报,何况现前虚空穷尽十方,佛土又充满虚空,都施珍宝于其中,虽然穷劫思之议之,尚不能及其分量,这样多的福报如何更有边际呢?”2 佛告诉阿难,“众佛如来,说的话从不虚妄,假如有人身犯了小乘的四重罪和大乘的十波罗夷罪,瞬息之间经过这方、那方的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地狱,没有不经历的,但只要能够以一念将此法门,在末法之世中去开示那些未学之人,那么这人的罪业孽障,应念之间便已消灭,立即变他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土。他所得到的福报超过前面所说那位施者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此乃至于算数譬喻所不能及。”3 佛陀进一步告诫阿难,“如果有众生,能诵念这部经,能够持诵这个神咒,那么他的功德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的教导,如教去修行办道,直到成就菩提圣果,不会遭遇魔业。”4由以上经文可见,念诵《楞严经》的功德是无量的。 <BR> 8. 感应殊胜 <BR>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道教因妒忌附近佛寺的香火鼎盛,竟用邪术放火,欲想烧毁佛寺;住持击鼓集众,一心急诵楞严咒,结果,猛烈的火势,竟转移方向,反而烧毁道观。正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所说:“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由此可见读诵《楞严经》感应极为殊胜。 <BR> 9. 为历代高僧大德所重 <BR> 过去的大德高僧如虚云禅师和宣化禅师等,无不赞叹《楞严经》。当代高僧虚老一生之中,对《楞严经》是特别重视的。他曾开示道:“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参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消除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他活了一百二十岁,一生就只批注过这部《楞严经》。这个稿子他是很注意地来保存,保存了几十年,结果以后在云门事变时就丢了,这是虚老一生一个最大遗憾的事情。他主张我们身为一个出家人,都应该把《楞严经》读得能背得出来,由前边背到后边,这是他的主张。 <BR> 宣化上人也曾开示:“在末法时代,一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魉、山妖水怪、所最怕的就是《楞严咒》。《楞严咒》是破邪显正的神咒,而《楞严经》即是为《楞严咒》所说的一部经,是佛教的骨髓。人若无骨髓,一定会死;佛教里若无《楞严经》,也可以说就无佛法了。所以在此末法时代,最好护持正法的方法,就是把《楞严经》能背出,《楞严咒》更要能背出,能背诵能读念,滚瓜烂熟,尽量发挥经中妙旨,一一为人演说。各位为了护持佛法,一定要把《楞严经》读得熟之又熟,随时随地可背可讲,此才不愧为真佛弟子。” <BR> 历代高僧大德如此重视《楞严经》,因为《楞严经》存在,佛法就存在,《楞严经》如果毁灭了,佛法也就毁灭了。 <BR> 【注释】 <BR> 1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BR> 2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BR> 3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BR> 4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BR>念佛现世获十种殊胜功德”浅释,<BR>一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漫漫长夜里的明灯。尤其是末法时期的众生,人根陋劣,退缘很多。正如《大宝积经》所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证道果),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当代高僧道源法师也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 (道源法师:《弥陀经讲录》)说明念佛法门是未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P>
<P> 有人以为,念佛法门是老年人修的,是消积送死的,是临终用的。这些都是片面的、错误的理解。本来我们自心就是佛,念佛是念心,就是“是心作佛” 。“投佛号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心)。” 夏莲居居士说得好:“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可见,一句佛号,就能了脱生死,出离轮回,往生净土,圆证菩提,实在是捷径中的捷径。还有一点必须明确,念佛不只是临终得大利益,生前就得大利益。印光大师说,一切事都可以念佛求成就,除了做坏事以外。本文所列举的念佛现世获得的十种殊胜功德,概括得比较全面。这些都是佛陀亲口开示,从佛经中摘录出来的。佛无妄语,千万不要怀疑!为便于初机阅读,谨作肤浅解释。如有不当,敬祈指正。 </P>
<P> </P>
<P> 一、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P>
<P> 天道中的一切天神,都尊重佛法。我们念佛的功德,必然感动天神,欢喜赞叹,冥冥中加以保护。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这对念佛的人说,不过是现世获得的小利益。对天神说,也是积累功德,双方均有利益。 </P>
<P> 二、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P>
<P> 菩萨的任务,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时常分身无量,游化十方,普度有缘。念佛众生和诸佛菩萨有缘,众生在生死苦海中,一心称名,是向佛菩萨发出的呼救声。所以古德说:“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称名求救是因,菩萨寻声救苦是缘,因缘和合,感应道交,自然逄凶化吉,离苦得乐,这就是果。古今来,许多有缘众生,由于遭受厄难苦恼而称念名号,由于称念名号而转危为安,也由于获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发愿,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 </P>
<P> 三、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P>
<P> 常得诸佛护念:护,保护;念,惦念。《阿弥陀经》说:“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之藐之菩提” 。说明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诸佛的保护和惦念,由于诸佛保护和惦念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他们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转,直到得着佛的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照这样说,就算这一世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既已种下善根,就不会退转,一定有一天会往生净土,见佛闻法。 </P>
<P> 阿弥陀佛放光摄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佛。佛的智慧之光,横遍十方,超越空间。佛的光明比太阳的光大千亿倍,太阳的光,一道墙便隔断了。佛的光明无所不照,任何东西也阻隔不了。“阿弥陀” 是无量光寿,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念佛的人,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心头清净,即心即佛。也就是“妄去真显” 的道理。 </P>
<P> 四、念佛之人,光明烛(照)身,四十里之遥(远),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 </P>
<P> 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像一面大圆镜,能照天照地,具有无量光明。但被多生尘垢蒙蔽,晦暗无光。一句佛号,是消除妄念的净化剂,妄念消除,心光显露,身放光明可达四十里之远。这是真实不虚的。《藕益大师文选》记载,安徽桐城县,有甲乙二人,外出经商,后甲病死异乡。乙将他安埋并带回遗物,交给甲妻。甲妻以其夫年轻体健,何以突然死去?怀疑乙谋财害命。乙深感委屈,又无法证明。便去甲坟前痛哭,倾诉冤屈。忽然甲的声音附耳说:“你对我有恩情,我妻冤枉你,我可以附在你的身上,回家去对妻解释清楚。” 于是乙便折回。一路上,甲和他对话,和生前一样。不过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一次,乙偶然失脚,几乎跌倒。不自觉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这一下,甲用惊恐的声音在远处说:“你怎么放光吓我?” 乙听到念佛会放光,又连念几声佛。这一来,甲的声音距他更远,说:“你念佛时,胸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没法靠拢你身边。请你回去告诉我妻,叫她到坟前来,我会向她解释清楚。” 乙便照办。通过这件事,使乙深感佛力不可思议,便弃商出家,潜心修行。后来成为一位高僧。又1948年,成都杨昌平居士,一天路经成都东门大桥时,脚下踩着石头几乎跌倒,不觉口中念一声“阿弥陀佛” !当夜做一梦,梦中有五个花枝招展的美貌女子,约他同行,他心动了,便伙同一道行至某街某号,她们进去并向他招手。这时有白胡子老人阻挡他说:“你是念佛人不要去。” 他仍然拼命往里面钻,突然便醒了。杨觉得这梦离奇,次日亲往某街某号,向主人询及昨夜梦中情景。主人说:“并无五个美女前来,只是我家昨夜母狗产下了6只狗仔,有5只雌性的花狗,一只雄性的狗出生便死了。杨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心想如果不是念了一声佛,就变狗去了。从此,他更虔心奉佛并常举此事劝人。以上是范隆奕居士(现年89岁住乐至报国寺念佛安养院)亲自听杨所说。 </P>
<P> 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光明,都怕佛名。《普门品》说:假设在三千大千国土中,到处均有夜叉罗刹,想来害人。听见他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那些恶鬼,连看都不敢看他,更不可能加害了。一切恶龙毒蛇猛兽,也不会加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急走无边方(迅速逃往远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燃)。念彼观音力,寻声(闻声)自回去(回避)。” 至于毒药,也有明确的开示:“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想用它害别人),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害人终害己)。” 以上都是佛陀亲口宣讲,说的虽是念观音菩萨,其实念佛也是一样。 </P>
<P> 五、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P>
<P> 五浊恶世的众生,种种厄难苦恼,层出不穷。这里列举水灾、火灾、冤对、强盗、枪炮(古代的刀箭,就是今天的枪炮,都是杀人的凶器。刀箭之灾,包括战祸在内) 、牢狱以及遭受横祸冤屈而死或枉堕恶道等。其实,灾难远不止此,不过举这些作为代表罢了。 </P>
<P> 贪嗔痴三毒是万恶的根本,是灾难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烦恼,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于无形。平时能一心称名念佛,到紧急关头,我们自性中的弥陀,自会救护弥陀心中的众生,而使他逢凶化吉。如果平时不念,到灾难临头时,内心恐怖张惶,六神无主,很难想起念佛。还有,念佛的秘诀就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必须牢记! </P>
<P> 六、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P>
<P> 我们无始劫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如果罪业有形状、体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了。所以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妙空法师《持名四十八法》说:“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万劫之苦,念佛为要。” 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对于过去所杀害的冤命,我们应当至诚恳切地称念佛名,解冤消结,使他们能蒙佛慈悲加被,往生善道。自然化仇为恩,转祸为福,无形中消除寻仇报复的恶报。 </P>
<P> 七、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P>
<P> 梦境是唯心所现。欲念重的人多淫秽梦,嗔心重的人多恐怖梦。念佛的人身心清净,夜眠安稳,不会做恶梦、邪梦。还有上床后,默持佛名或静听念佛磁带,可以养心安神,既能对治失眠,又可消除恶梦。如在梦中,遇到恐怖境相,或出现梦靨时,一称佛名,顿时化为乌有。 </P>
<P> 老实念佛,绵密用功,妄想逐渐消除,心光逐渐显露。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净空法师语)。水清月自见,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殊胜的庄严妙相。但是,切不可因此生欢喜心、执著心。这不但无益,反致受害。印光大师说:“近来修行的,多有着魔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界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贪著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 </P>
<P>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P>
<P> 娑婆众生,身为苦本。一生多在惊恐、怨愤、忧愁、痛苦中度过。只有念佛的人,内心清净,一心念佛,随缘消业,不被境转。内心充满法喜,容貌充实光辉,疾病自然消除;健康长寿,不求自得,这只算念佛的付产品。念佛的人,诸佛欢喜,龙天拥护,善缘增长,所作的事必然吉利。净空法师说,台湾有位男居士,九十多岁,每天走三万步路,念三万声佛,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腰背挺直。他将来临命终时,必能毫无病苦,安祥往生。 </P>
<P>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 </P>
<P> 念佛的人,内心清净,和气迎人,广结善缘,助人为乐。孔子说:“敬人者人恒(常)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尊敬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尊敬他是结善果。爱护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爱护他是结善果。)种这样的因,结这样的果。受到人们的恭敬、欢喜、礼拜,这是必然的事。 </P>
<P> 以上九条,都是念佛现生就获得的大利益。那种认为念佛是消积等死的,是临终才得用的说法,不攻自破。 </P>
<P> 十、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P>
<P>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临命终时,拥有无上权势的帝王,拥有亿万资财的豪富,和一无所有的叫化子,完全一样。他们手中的权势和财富,丝毫邦不了忙。只有念佛的人,这时才能无留恋、无恐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同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莲邦。从此超凡入圣,直至成佛。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九愿是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是临终接引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顷(顷刻之间),即生我刹(国土),作阿维越致(不退转)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不能实现此愿,我誓不成佛。)” 这是阿弥陀佛对念佛众生作的保证。还用怀疑么? </P>
<P> 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也。但当精进,勿用怀疑! </P>
<P> 本文列举的十大利益,都是佛经所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讲的。既然对现生和来世都有利益,那么,无论从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说,一切法门中,没有比念佛法门更重要的了。 </P>
<P> 但是念佛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不少学佛的人,也并不完全了解,或许还有怀疑。正如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念佛不专一” 一文所说:“我以前在某寺参学,一天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将做盂兰盆会,我以为一定要设斋供众,结果并未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某寺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要诵经持咒;结果只是高声念佛而已。这两件事,皆出于常情意料之外。可见大德们的思想作法,不同凡响,很值得学习。但是今天许多念佛的人,名为专修净土,可是为了求延寿,便诵《药师经》;为了消罪业,便拜《梁皇忏》;为了救厄难,便念消灾咒;为了求智慧,便念观音文。把平时念的佛号放在一边,以为念佛无济于事。为什么不想一想: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往生的人也寿命无量,何况求人间百年的寿命呢?《观无量寿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况眼前的厄难还不能消除吗?《无量寿经》说:“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无边)界” ,念佛的人,弥陀常以智慧之光照其身,何愁没有智慧呢?“一句佛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如果你不相信,不肯服,又有什么用呢?” 这段重要的开示,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非常中肯的指导意义。 </P>
<P> 我们念佛的人,必须深信佛言。“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但当精进念佛,切勿丝毫怀疑!疑则自生障碍,断难获得念佛的利益。 </P>
<P> </P>
<P>讲解 </P>
<P> </P>
<P> </P>
<P>蜀中净土 乐至报国寺网站 <BR> 一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漫漫长夜里的明灯。尤其是末法时期的众生,人根陋劣,退缘很多。正如《大宝积经》所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证道果),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当代高僧道源法师也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 (道源法师:《弥陀经讲录》)说明念佛法门是未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P>
<P> 有人以为,念佛法门是老年人修的,是消积送死的,是临终用的。这些都是片面的、错误的理解。本来我们自心就是佛,念佛是念心,就是“是心作佛” 。“投佛号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心)。” 夏莲居居士说得好:“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可见,一句佛号,就能了脱生死,出离轮回,往生净土,圆证菩提,实在是捷径中的捷径。还有一点必须明确,念佛不只是临终得大利益,生前就得大利益。印光大师说,一切事都可以念佛求成就,除了做坏事以外。本文所列举的念佛现世获得的十种殊胜功德,概括得比较全面。这些都是佛陀亲口开示,从佛经中摘录出来的。佛无妄语,千万不要怀疑!为便于初机阅读,谨作肤浅解释。如有不当,敬祈指正。 </P>
<P> </P>
<P> 一、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P>
<P> 天道中的一切天神,都尊重佛法。我们念佛的功德,必然感动天神,欢喜赞叹,冥冥中加以保护。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这对念佛的人说,不过是现世获得的小利益。对天神说,也是积累功德,双方均有利益。 </P>
<P> 二、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P>
<P> 菩萨的任务,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时常分身无量,游化十方,普度有缘。念佛众生和诸佛菩萨有缘,众生在生死苦海中,一心称名,是向佛菩萨发出的呼救声。所以古德说:“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称名求救是因,菩萨寻声救苦是缘,因缘和合,感应道交,自然逄凶化吉,离苦得乐,这就是果。古今来,许多有缘众生,由于遭受厄难苦恼而称念名号,由于称念名号而转危为安,也由于获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发愿,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 </P>
<P> 三、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P>
<P> 常得诸佛护念:护,保护;念,惦念。《阿弥陀经》说:“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之藐之菩提” 。说明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诸佛的保护和惦念,由于诸佛保护和惦念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他们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转,直到得着佛的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照这样说,就算这一世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既已种下善根,就不会退转,一定有一天会往生净土,见佛闻法。 </P>
<P> 阿弥陀佛放光摄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佛。佛的智慧之光,横遍十方,超越空间。佛的光明比太阳的光大千亿倍,太阳的光,一道墙便隔断了。佛的光明无所不照,任何东西也阻隔不了。“阿弥陀” 是无量光寿,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念佛的人,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心头清净,即心即佛。也就是“妄去真显” 的道理。 </P>
<P> 四、念佛之人,光明烛(照)身,四十里之遥(远),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 </P>
<P> 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像一面大圆镜,能照天照地,具有无量光明。但被多生尘垢蒙蔽,晦暗无光。一句佛号,是消除妄念的净化剂,妄念消除,心光显露,身放光明可达四十里之远。这是真实不虚的。《藕益大师文选》记载,安徽桐城县,有甲乙二人,外出经商,后甲病死异乡。乙将他安埋并带回遗物,交给甲妻。甲妻以其夫年轻体健,何以突然死去?怀疑乙谋财害命。乙深感委屈,又无法证明。便去甲坟前痛哭,倾诉冤屈。忽然甲的声音附耳说:“你对我有恩情,我妻冤枉你,我可以附在你的身上,回家去对妻解释清楚。” 于是乙便折回。一路上,甲和他对话,和生前一样。不过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一次,乙偶然失脚,几乎跌倒。不自觉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这一下,甲用惊恐的声音在远处说:“你怎么放光吓我?” 乙听到念佛会放光,又连念几声佛。这一来,甲的声音距他更远,说:“你念佛时,胸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没法靠拢你身边。请你回去告诉我妻,叫她到坟前来,我会向她解释清楚。” 乙便照办。通过这件事,使乙深感佛力不可思议,便弃商出家,潜心修行。后来成为一位高僧。又1948年,成都杨昌平居士,一天路经成都东门大桥时,脚下踩着石头几乎跌倒,不觉口中念一声“阿弥陀佛” !当夜做一梦,梦中有五个花枝招展的美貌女子,约他同行,他心动了,便伙同一道行至某街某号,她们进去并向他招手。这时有白胡子老人阻挡他说:“你是念佛人不要去。” 他仍然拼命往里面钻,突然便醒了。杨觉得这梦离奇,次日亲往某街某号,向主人询及昨夜梦中情景。主人说:“并无五个美女前来,只是我家昨夜母狗产下了6只狗仔,有5只雌性的花狗,一只雄性的狗出生便死了。杨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心想如果不是念了一声佛,就变狗去了。从此,他更虔心奉佛并常举此事劝人。以上是范隆奕居士(现年89岁住乐至报国寺念佛安养院)亲自听杨所说。 </P>
<P> 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光明,都怕佛名。《普门品》说:假设在三千大千国土中,到处均有夜叉罗刹,想来害人。听见他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那些恶鬼,连看都不敢看他,更不可能加害了。一切恶龙毒蛇猛兽,也不会加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急走无边方(迅速逃往远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燃)。念彼观音力,寻声(闻声)自回去(回避)。” 至于毒药,也有明确的开示:“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想用它害别人),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害人终害己)。” 以上都是佛陀亲口宣讲,说的虽是念观音菩萨,其实念佛也是一样。 </P>
<P> 五、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P>
<P> 五浊恶世的众生,种种厄难苦恼,层出不穷。这里列举水灾、火灾、冤对、强盗、枪炮(古代的刀箭,就是今天的枪炮,都是杀人的凶器。刀箭之灾,包括战祸在内) 、牢狱以及遭受横祸冤屈而死或枉堕恶道等。其实,灾难远不止此,不过举这些作为代表罢了。 </P>
<P> 贪嗔痴三毒是万恶的根本,是灾难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烦恼,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于无形。平时能一心称名念佛,到紧急关头,我们自性中的弥陀,自会救护弥陀心中的众生,而使他逢凶化吉。如果平时不念,到灾难临头时,内心恐怖张惶,六神无主,很难想起念佛。还有,念佛的秘诀就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必须牢记! </P>
<P> 六、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P>
<P> 我们无始劫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如果罪业有形状、体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了。所以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妙空法师《持名四十八法》说:“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万劫之苦,念佛为要。” 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对于过去所杀害的冤命,我们应当至诚恳切地称念佛名,解冤消结,使他们能蒙佛慈悲加被,往生善道。自然化仇为恩,转祸为福,无形中消除寻仇报复的恶报。 </P>
<P> 七、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P>
<P> 梦境是唯心所现。欲念重的人多淫秽梦,嗔心重的人多恐怖梦。念佛的人身心清净,夜眠安稳,不会做恶梦、邪梦。还有上床后,默持佛名或静听念佛磁带,可以养心安神,既能对治失眠,又可消除恶梦。如在梦中,遇到恐怖境相,或出现梦靨时,一称佛名,顿时化为乌有。 </P>
<P> 老实念佛,绵密用功,妄想逐渐消除,心光逐渐显露。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净空法师语)。水清月自见,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殊胜的庄严妙相。但是,切不可因此生欢喜心、执著心。这不但无益,反致受害。印光大师说:“近来修行的,多有着魔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界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贪著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 </P>
<P>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P>
<P> 娑婆众生,身为苦本。一生多在惊恐、怨愤、忧愁、痛苦中度过。只有念佛的人,内心清净,一心念佛,随缘消业,不被境转。内心充满法喜,容貌充实光辉,疾病自然消除;健康长寿,不求自得,这只算念佛的付产品。念佛的人,诸佛欢喜,龙天拥护,善缘增长,所作的事必然吉利。净空法师说,台湾有位男居士,九十多岁,每天走三万步路,念三万声佛,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腰背挺直。他将来临命终时,必能毫无病苦,安祥往生。 </P>
<P>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 </P>
<P> 念佛的人,内心清净,和气迎人,广结善缘,助人为乐。孔子说:“敬人者人恒(常)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尊敬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尊敬他是结善果。爱护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爱护他是结善果。)种这样的因,结这样的果。受到人们的恭敬、欢喜、礼拜,这是必然的事。 </P>
<P> 以上九条,都是念佛现生就获得的大利益。那种认为念佛是消积等死的,是临终才得用的说法,不攻自破。 </P>
<P> 十、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P>
<P>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临命终时,拥有无上权势的帝王,拥有亿万资财的豪富,和一无所有的叫化子,完全一样。他们手中的权势和财富,丝毫邦不了忙。只有念佛的人,这时才能无留恋、无恐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同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莲邦。从此超凡入圣,直至成佛。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九愿是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是临终接引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顷(顷刻之间),即生我刹(国土),作阿维越致(不退转)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不能实现此愿,我誓不成佛。)” 这是阿弥陀佛对念佛众生作的保证。还用怀疑么? </P>
<P> 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也。但当精进,勿用怀疑! </P>
<P> 本文列举的十大利益,都是佛经所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讲的。既然对现生和来世都有利益,那么,无论从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说,一切法门中,没有比念佛法门更重要的了。 </P>
<P> 但是念佛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不少学佛的人,也并不完全了解,或许还有怀疑。正如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念佛不专一” 一文所说:“我以前在某寺参学,一天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将做盂兰盆会,我以为一定要设斋供众,结果并未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某寺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要诵经持咒;结果只是高声念佛而已。这两件事,皆出于常情意料之外。可见大德们的思想作法,不同凡响,很值得学习。但是今天许多念佛的人,名为专修净土,可是为了求延寿,便诵《药师经》;为了消罪业,便拜《梁皇忏》;为了救厄难,便念消灾咒;为了求智慧,便念观音文。把平时念的佛号放在一边,以为念佛无济于事。为什么不想一想: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往生的人也寿命无量,何况求人间百年的寿命呢?《观无量寿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况眼前的厄难还不能消除吗?《无量寿经》说:“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无边)界” ,念佛的人,弥陀常以智慧之光照其身,何愁没有智慧呢?“一句佛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如果你不相信,不肯服,又有什么用呢?” 这段重要的开示,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非常中肯的指导意义我们念佛的人,必须深信佛言。“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但当精进念佛,切勿丝毫怀疑!疑则自生障碍,断难获得念佛的利益。<BR>婚姻与修行</P>
<P> </P>
<P>前言<BR> 前些日子中台禅寺青年学子出家事件,令一般社会大众对佛教起了很大的误解与怀疑。很多人实在无法理解,这些有可能成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何放着大好前途不去追求,却遁入了空门。因此不是这些学生不对劲,就是禅寺有问题。 <BR> 上述的这种想法中隐藏了一个价值观,即所谓的正常人就是该去结婚生子、追求事业,成为“五子登科”——拥有妻子(夫子)、孩子、金子、车子、房子;相对的出家修行则是逃避问题,消极不负责,对父母而言甚至是知恩不报,无情无义的行为。 <BR> 其实这种看法不仅是误解了出家修行的意义,即使对婚姻或家庭,也存有不正确的看法。结婚生子与修行二者间是相互冲突的吗?是婚姻障道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分别了解结婚生子与修行的意义、目的和功能是什么。 <BR>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呢?因为大家都结婚?对父母有个交代?奉子女之命被她(他)缠得没办法?如果是上述理由令你走上婚姻,相信你的婚姻品质不会很高,因为你缺乏自己内在的动机,且多是为情势所逼,因此当婚姻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一个人愿意做的努力或自我的调整与改变,将都是有限的。然而即便你有了内在动机,你是因为一个人怕孤单想找个伴,或是经济上希望获得保障、或是为了逃避自己不愉快的家庭,那么婚后你一定会发现困难重重,因为婚姻绝非问题的避风港,反而婚姻本身就充满了挫折与挑战,如果我们没有做好面对问题、承担责任、欣赏挑战的心理准备,而以为步入婚姻就是走上希望幸福之路,那么婚后一定会是失望、痛苦,并懊恼不已的。 </P>
<P> 婚姻家庭的功能与挑战<BR> 家庭与婚姻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它完成了许多的功能,诸如由合作分工而获得经济上的保障与安全感、种族繁衍与性需要的满足、子女的教育与社会化、个人获得情感、心理上的归属感与寄讬……等。但家庭要能达到上述功能,个体则必须通过许多考验,否则幸福不会凭空而来的。 <BR> 婚姻家庭的核心挑战即是面对家人关系。夫妻关系中要学习的是建立相互关怀、信赖的亲密关系,以及尊重、平衡的权力关系。亲密关系涉及的是人际距离问题,因此要面对依赖与独立、相融与疏离间的矛盾现象,亲密关系中我们要学习的是信心、真诚、了解与关怀;权力关系所涉及的是时间、空间及物质资源分配的问题,因此要面对的是掌控与自主,扩张与尊重间的矛盾与挣扎,这是挑战了我们公平、正义及能否尊重、欣赏差异性的价值信念与能力。 <BR> 其次家人关系中的妯娌姻亲关系,亦是一大挑战。姻亲关系是一种很复杂纠缠且矛盾的关系,尤其是在我们父系权威的文化中,因重视家庭结构及长幼次序,而赋予夫系姻亲关系很重的份量。然而表面很有关联,期待视为一体的关系,却缺乏实质情感联结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这种关系中要如何拿捏?要顺从传统的角色期待?或是满足自己内在的心理需要?在在都是问题,尤其对女性更是一大困难与挑战。 <BR> 在家庭关系中另一项重要关系即是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本质上是具有很大权威的,因为子女年幼时是得完全依赖父母而无法自保的,因此如何成为一个具有权威,又不滥用权力,能够关怀、照顾,又不变成溺爱无原则的父母则是一大挑战。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信心、耐心、会关怀、能欣赏、勇于面对挫折与问题,并具有离执力的小生命,则是父母的责任,这些涉及我们是否能够了解、尊重孩子,并随着年纪的成长,而调整我们对待他们的方法,然而我们无法给予别人我们所不具有的东西,给予子女、亲人最好的礼物即是一个能够不断修习、薰陶自我的成熟个体。 </P>
<P> 修行的目的与课题<BR> 修行的意义与课题又是什么呢?我想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解脱烦恼。我们的痛苦、问题、烦恼从何而来呢?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对事理、对自身缺乏正确或透彻的了解,也就是所谓的迷惑、愚痴。因为我们对真实道理有所不清,基于此所展开的身、口、意之行为造作,自然是会有问题、有瑕疵或不清净的,累积如此不恰当的行为,自然就把我们带进痛苦与问题的深渊。因此学佛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体证无常、无我的真实道理,而达到断烦恼、离我执、自在安然、如所从来地活出我们此生的生命意义与使命,同时开启我们的无限智慧与关怀,引领众生走上觉悟的道路。 <BR> 然而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我们则必须先通过修行的课题与挑战。修行的第一课题即是我们是否具备了修行的资粮?也就是我们是否具备于社会中谋生自活的能力,这包括了特定的知识、技能、以及判断能力;其次我们是否具备了成熟的人格,也就是一个人经常是在有信心、客观、理性、能够关怀、了解尊重别人的状态;资粮具足的最后一项即是不断自我学习提升的能力与动机。学习固然需要向外求教,但我们并不是依赖外在的权威做为自己的答案,而是透过内省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当资粮具足后我们则可以较顺利地走上修行之路。 <BR> 走在修道路上的第一关则是能否获得正确的知识,能够不断地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此才不会引发错误的见解、走上错误的道路,而能够在正道上不断努力、精进、了解修行的次第与方法,并对定力与观察力勤加修习。寻求善知识,未必就是追随“大”师或“名”师,一来大师、名师未必就是良师,二来大师或名师的教法未必适合我们的根性,因此求师的重点是在于我们是否具备正确的心态,对老师所教并不只是相信,更重要的是体证。因此善知识具足则是修行的第二个必备条件。当这两个课题能够完成,而我们对修行具有足够的信心、渴求心与毅力时,再修行我们才是建立了坚固的基础。 </P>
<P> 婚姻与修行的关系<BR> 由前所述进入婚姻与走上修行的目的与课题后,我们不难了解二者间的关系,也就是进入婚姻或修行的动机问题,无论个人是决定结婚或修行,如果我们的决定是基于一种自我匮乏状态,诸如个体是处于缺乏安全感、焦虑、担心、害怕,或是希望自己获得拥有更多东西,如名望、财富、才干、能力等,我们都同样无法达到婚姻与修行的目的,反而是不断在烦恼与痛苦中打转,除非我们对婚姻或修行是抱着做功课的心态,也就是无论进入婚姻或修行,我们都是在通过自身的课题,都是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去完成还没做完的功课,也就是净化自身的缺点与问题,否则二者都是徒劳无功的。 <BR> 如果以婚姻与修行要通过的课题来看,姻姻与修行可说是相辅相成的。婚姻可以成为修行中具备资粮的最佳场所,也就是说婚姻与家庭即是修行的道场,因为婚姻与家庭生活,及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可将我们自身的问题与弱点充分暴露,因此婚姻关系正是让我们充分面对自己所需学习课题的机会。如果身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对关系中的问题都无法面对、处理,而侈谈上道修行,我想是有些本末倒置、缘木求鱼。因为学佛不外是要锻炼自己活在当下,也就是老实生活,觉察自己每时每刻的起心动念,是否为正念正行,并且勇敢地面对自身的问题,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我们连自身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都无法省思、修正,那么修行又是为什么呢? <BR> 当然婚姻亦可是修行成就后,菩萨布施、救渡的道场,如同维摩诘经所示现。但毕竟大部份的我辈凡夫都不在维摩诘居士的境界,因此也很难如经所述地随时在生活中渡化周遭的人。所幸阿含经中有提到,仍在五欲中的在家居士,修行五随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男性可证二果,女性可证初果,或是勤修十种善法,断十种不善法亦可得上述果位,因为无法处于无欲的状态,或无法入灭受想定。 <BR> 由上我们亦可知道,进入修行的个体一定要能少欲知足,然而在目前物质生活丰沛的环境里,在面对姻家庭,及养育子女的生活中,能够少欲知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BR> 你自己能少欲知足,但你的配偶能配合吗?又配偶与自身的家庭能配合吗?或有甚者你那嗷嗷待哺的子女能够了解吗?你能够不为境所转吗?而诸欲中的性欲又是一更难克服的挑战。迦叶尊者,家庭富裕,衣食无虞,自己又是博学强记,通达经教,还有爱修梵行的妙贤为妻,二人誓约婚后绝不相碰触,即便在这种种条件下,仍不免感叹与妻守誓共修,要远远难过于行走在刀锋上,或进入火坑之中,而最后仍是走上了出家修行之路。</P>
<P> 结语<BR> 身处于滚滚红尘的我们,究竟要选择婚姻、家庭做为我们修行的道场呢?或是出家生活为道场?我想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重点是认清自己所需完成的功课是什么,选择合适自己的环境,然后勇敢老实地面对承担不同道场的挑战与课题,这样好像也就是我们能做的吧!<BR>看淡爱情<BR>人生三大问题里,有个婚姻问题。外国人往往颂扬爱情,把爱情看得很神圣。其实说穿了之后,爱情属于欲,并不神圣。爱是爱欲,情是情欲,总之和欲紧密相连。欲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主要两种:食欲、色欲。吃东西,什么叫好吃?是在食欲的支配之下。所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这个上头的时候,吃东西也不知道什么味儿。这个味儿哪去了?因为没有食欲呀!自然不觉得有味儿了。“子在齐闻韶”,孔子在齐国听到了演奏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在三个月里头,吃肉不知道肉什么味儿。亡室萧秾华在重庆的时候,我的朋友齐居士告诉她,吃肉时用观想的法子,观想肉变成一朵莲花,然后咽下去,她按这法子,试了一阵之后说:“我吃的肉一点味也没有了。”可见味儿是由于你的食欲所产生的。所以,你的心不在这上头,就没有味儿了。外国人很明白这个道理,请客宴会,总要自夸,今天,菜如何珍贵讲究,厨师多么高明难得,夸耀一番,引起大家的食欲。主人要自己介绍、宣扬,引起大家食欲,让宾客觉得好吃。爱情不离色欲,色欲也是如此,都是从欲上出发,并不神圣。《楞严经》就说:“汝爱我心”,你爱我思慕之心,“我怜汝色”,我就喜欢你漂亮的容色,“以是因缘”,就是因为这个因缘,经百千劫,彼此就互相缠缚。你喜欢我的心,我喜欢你的容色,互相爱恋,常在缠缚。这种情,是以欲为本,互相捆绑起来。当然在家就有夫妇之道,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因缘,大家也应该随缘。<BR> 有在家人提出要绝欲的问题,我反问说:“您夫人同意吗?”所以应该注意家庭的和谐。因此,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一定要有很正确的标准,以人品为第一,其余的条件都在其次。第一,希望对方是个明白人,俗语说:“愿意跟明白人打架,不愿意跟糊涂人说话。”第二,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愿意害人,不愿意损人利己,有很良善的心。第三,是诚实,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术。第四,是正派,作风正派,男女关系上也很正派。这样的人就很好,是上选。其他的条件都可以降低。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十全十美是圣人了,现在找个贤人都不容易。我们婚姻、家庭问题解决得好,对于修持有极大便利。建设一个佛化的家庭,对于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儿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儿女都不信佛。现在你们还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临终,你儿女信佛和你儿女不信佛,这个差别就太大了。他帮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后腿,你就往生不了。现在一般说起来,这个时候还是需要有人帮助一下,完全能够生死自由,不需要帮助,这种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这个力量,有人帮一下还是好嘛!可以增上呀!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别人往往靠不上。所以在交朋友、结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我们应当慎重,也应祈祷,靠佛力。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眼睛。要不断地擦亮自己的眼睛。对于一个人,自己先要有分析,然后判断,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关键是宁缺毋滥,有的人很善于讨人喜欢、献殷勤,很伶俐,很聪明。而实际上,往往跟我们所要求的主要问题:明白、良善、诚实、正派是不相容的。<BR> 我们在家,但可以心出家。许多和尚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咱们身在家,心可以出家。打个譬喻,好比莲花在污泥里一样,莲花就长在泥里头,所以在家人不能离开社会与家庭,就是这堆泥,藕就在泥里生长,要离开这些泥,就把花掐下来了,也就不会结莲蓬了。所以就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也就是世间。可是,若总在泥里,还能开花结果吗?有什么出头之日?所以花与叶都要发出来,发出来不但离开了泥,而且离开了水。所以我们应该这样体会,这个家庭是一堆泥,你离不开这堆泥。你到和尚庙里,和尚庙里还是一堆泥。但我们的目的不但要出泥,而且要出水。长到虚空中,才能开花结果,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比喻。这就是心出家。<BR>果报<BR>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BR>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作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BR> ●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豆岂生麻?善恶若无罪福报,圣贤岂肯信服他。<BR>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种的;衰后怨孽,都是盛时作的。<BR> ●举念时明明白白,勿欺了自己;到头处是是非非,曾放过谁人?<BR>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BR> ●天道无私,常与善人。<BR> ●弘一大师说:冥冥之中自有不可思议的感应。<BR> ●宇宙,是无限的时间与无量的空间的合称,“宇宙之谜”困惑了多少人?时至今日还有多少哲学家、科学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个中道理?只有因果律揭示了这个谜底:整个世界,亦即整个宇宙是一业力之网,是从业力而生,是因业力而立的。<BR> 何谓业力?凡是身所作之事,口所说之话,心所想之事,都叫做“业”,由业所产生的作用叫做“业力”,业力的连锁反应,便叫做因果。<BR> 世界上一切事物,没有一种不是受因果律所支配的,有如是因,便有如是果,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般的准确。自因自果,自做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BR> 简单的因果,世人还能够明白,复杂的因果,就很难以索解了。种下的因,如无相应的果,那一定是有别的因混合了进去的缘故。单一的因变成复杂的因罢了。<BR> 世间人事的复杂万变,是和人心的复杂万变息息相应的,业因既然万别,刚果报亦万变,之所以有六道轮回中极其错纵复杂、千差万别、万有不齐、苦乐悬殊的境象,就因为其中贯串着万有因果律的缘故。一切众生都在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生又流转,一期生死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短暂的片段。<BR> <BR>有一种人对别人很好,却不能善待家人<BR>对别人能发挥那份爱,对家庭自然更少不了爱。但是有些人会爱别人,却不爱自己的家人。常常有人问我:“师父,为什么我的子女对别人都很好,但对我们讲话时,态度却很不好?在外面,人人都说他好,很赞赏他,可是一回到家中,却令我们很头痛。”这种问题目前社会上很多。<BR> 其实这种人就像一棵树的枝末—样。我们看一棵松树,不管在冰天雪地或是烈日骄阳下,它都很青翠。为什么?因为它有根啊!如果把这棵松树的树枝锯下来,放在水中,虽然它还保持青翠,几天后水分消失,它也就枯黄了。<BR> 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人没有爱心,不听父母的教诲,不敬不孝,就已失去了那份敬爱的良知,这就像被砍下来的树枝,是没有根本的。人如果能先圆满家庭,对父母尽孝,夫妻之间保有忠诚,把子女教育好,时时鼓励家人去关心社会人群,这就是菩萨的智慧。使自己的家庭稳固和睦,然后去影响别人,这才是巩固根本。<BR> 如果一个人只对外人好,却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那是很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之间,在外接触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彼此客气,只是应付应付而已;而与家人是长年累月的相处,所表现的面目才是真的,对自己的家人好才是真好,对父母真正的孝与敬,才能对别人真正的敬与爱。<BR>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他对外人的态度,应该看看他对父母孝不孝顺?对太太、子女是不是真正关心?一个人能对家庭负起责任,一定是个忠诚可靠的好朋友。我们在择友之前,应该自己先做好。<BR> 现在的社会有一个缺憾,就是欠缺了真诚的自爱与互爱。有些父母很爱子女,却不懂得方法,只是一味讨孩子的欢心,看到孩子欢喜,他就欢喜,其实这是一种愚爱而不是真爱<BR>我食肉受报的经历——广化法师现身说法<BR>杀生食肉,实是恶业,必当受报无疑也。只是受报是依据杀心的猛弱和杀法的残忍,而各有迟速高下,不能一概而论。其次,杀主食肉后的忏悔修善,亦可以转后报作现报,将重报折轻报。我为了让诸位切实了解杀生食肉恶报之事,不妨现身说法,将我食肉受报的经历,略向诸位宣说。<BR> 我在十八岁的那年,为了抗日救国,走出学校大门,毅然参加抗战行列。幸蒙祖宗福德阴庇,只当了半年上士文书,就升官了,从此在钱粮里面打滚。到我退休出家之前,我在政军两界干的大部分都是钱粮业务之类。俗谚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虽一文不苟取,然而近水楼台,究竟用起钱来便利多了。我有钱就饮酒食肉,造了不少杀业,清夜扪心,颇为不安,因此对金钱发生厌腻。后来出家,不愿数钞票,不愿存钱,实由于此。<BR> 提起我饮酒吃肉的本领来,虽然不大.可亦不小。论酒量,一两瓶高梁酒喝下去,脸不红神不乱,吃鱼吃肉更是惊人,定坐下来,细嚼缓咽地吃上两小时,吃一二斤肥肉,不叫声腻。我最喜欢吃鸡吃鸭,每餐都吃,怎么吃也吃不腻。一年吃下来,我们究竟吃了多少鸡鸭众生,没有统计过。但是有一次,我们驻在浙江定海的溪口岙。初到时,这村庄附近各地都可看到鸡鸭成群。我每天都叫房东的大小姐为我们去买鸡鸭,交给勤务兵杀来吃,多则三五只,少则一两只。三个月驻下来,这村庄周围五里以内的鸡鸭都给我们吃光了。有一天下午,起大北风,我又叫房东小姐去为我们买鸡,她说:“你还吃!这里五里内的鸡子、鸭子,都给你吃光了,你还要吃!”我说她是因为天气冷,怕出门,不肯去买,故用这话来搪塞我。于是我自己带了一个勤务兵,在驻地周围四五里路,打了个转,果然没有看到一只鸡鸭。我才知道,我竟吃了这么多的鸡鸭,不禁心里一惊:我造的杀业太大了。1953年,我信佛了,在看过佛经、明白因果之后,我急于勤求素食,冀赎前愆。据我所知,在军中公开信佛,公开素食的,我是第一人。可是内心却大有“后悔莫及”之感。为求一心忏悔及弘法利生,将功赎罪,乃决意出家。也许因此一念之善,我今生造的杀业,幸得将重报折轻报,将后报作现报了。<BR> 一九七四年端午节的前两天,我在南投莲光兰若的无量寿关中,上午八点钟,开始拜净土忏(这时我闭关己将近二年多了,拜净土忏亦已拜了九个多月)。第一拜拜下去,就觉得身轻起来,向著西方前行,走了不到几步,听到身后有很多鸡鸭的叫声,回头看去,见成千上万的鸡鸭分作三行,追随著我,我沿着它们的行列往后看,约二里多路长,才看到它们的集合场。是在南投(古)车站的大广场上,那里还有牛、猪等一大群在排队静候上路呢!<BR> 再反观自己,我胸前抱著个鸭子,在叫唤那些众生,一呼一应。我看到这种情形,心想它们来找我算帐了,不禁一惊,如梦初醒。我继续将净土忏拜完之后,深怕我会生大病,即敲钟声,唤来护关的刘文斌居士,把刚才的情形告诉他,请他好好照料我。在最近期间,不要远离。怎知道,就在当晚于禅房里,平地一跤,跌断左腿,虽经延请中西名医治疗,花费信众钜额医药费,自己受尽无法言喻的痛苦,一切治疗终归无效,致成“跛脚法师”,这就是我杀生食肉的业报。我今向诸位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虽然,我悔之已迟,但望大家以我作为殷鉴,各自警惕,早日戒杀茹素,免蹈覆辙。<BR> </P>
<P> 最后我在劝告诸位发心戒杀吃素之外,再劝诸位还须修学净土法门,念佛求生西方,才可究竟离苦得乐。“持斋”和“念佛”,合之则两美,分之则两损。这话怎么讲?若持斋不念佛,来生以夙世持斋故,必定大富大贵。古人说:“一日持斋,天下杀生无我分。”何况终身长斋,其福报岂可计量耶?有了福报,固属好事,但是大富大贵人十分之九不愿修道。所谓“富贵学道难”。富贵中人,不知学道,他的生活必定趋向食、色、玩乐的享受。食则一席千金,色则倚翠偎红,玩乐则歌舞嬉戏。凡是过著这种生活的人士,不难想像到他的将来,必定堕三恶道,这第三世他就受苦了。又若念佛之人不持斋,临终多被业力所障,不得往生,流入八部鬼神中去。这即是持斋和念佛,分之则两损。如果能持斋又能念佛,即得现前身心康乐,当来往生西方,见佛闻法证三不退,终至圆满无上菩提。其功德利益,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也。<BR>略述《阿含经》的业报观<BR>如何进入“法”的领域?如何扭转生命的本质? <BR> 如何让心灵内在培养对生命的诚挚,达到安详、自在…… <BR> 本文略述《阿含经》的业报观与您一起来探讨佛教的因果业报。 <BR> 楔子 因缘变化,影响业报 众生随业,千差万别 人生境遇,变化多端 结语 </P>
<P> 楔子 <BR> 业报观念,是印度奥义书所阐述的思想之一。佛陀提出别于印度传统的业报观──众生形相与内涵的千差万别,皆因过去业力而有异同,更因今世种种不同的因缘变化,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朝向光明的前景或陷入坎坷的荆棘,这上升与下沉的枢纽,完全掌控在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与行事作为中。 <BR> 在经典里,我们看到了“业异熟报不可思议”,它既是不可思议,当然没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供算数。然而,在菩提学程修习的这一条路上,我们明白业果因缘的展现,不是一种静态的累积,生命的活动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能否一直向光明迈进,端靠我们的坚持掌握、谨慎心念,在每次根、尘相对的当下,守护三业,如果能如此觉照,修道路途肯定是光明坦荡的笔直。 <BR> 经云:“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薄地凡夫不了解今生来世所展现的业报现象,以及没有一个制造业报或承受业报的核心所在,也不能接受在生生灭灭的业报中,只有作业而没有造业者的道理。因此,我们常常被业报所戏弄、折磨而不自知。在整个生命缘起的流转与还灭中,我们显然不能再坚守自己的三毒烦恼,一心只强调自我的优越感,而不去了解自己在生死流转、忧悲恼苦的课题上,我们的力道原来是如此地薄弱,即使奋斗一生,终究要一无所有的面对死亡。这一切似乎是不能改变的,但透过修道,依循佛陀菩提道次第的缘起法则,才有能力超脱自己有限的生命模式,开拓无限可能。 <BR> 在《阿含经》中有很多关于业报因果的经典,如业报的“如影随形”、“果的不能暂代、不能互代”、“漏、无漏业果自受”等,值得我们深读、广读,在此仅针对以下的主题略为述说。 <BR> 因缘变化,影响业报<BR> 业相应的经文,大体上是佛陀为增长弟子信心,开发善根,提升宗教情操所说的端正法。佛弟子透过端正法的修学,有所成长后,佛陀才再深一层讲说正法要的四圣谛理。在此例举《中阿含?盐喻经》(注一)介绍佛陀给予佛弟子们的教示及修习方向。本经的宗旨,明确地指示重业转为轻受的过程,若能从经文的点滴来掌握佛陀的本怀,便可进入“法”的领域。如果我们想扭转命运,必须先从自己的行为、语言、思想来著手,再加上足够的时间(寿命)修行,我们的精神领域,就能逐渐充实与圆熟。当我们具备这份内涵时,才较能对不顺心的逆境感到自在,进而有能力欣赏生命的模糊与陷阱。之后,内在心灵方能培养对生命的诚摰,渐渐地达到安详、自在。 <BR> 具足了以上的因缘条件,方能笃定地掌握身心行为,而我们的业报也将有改变的空间。以下就经文内容、譬喻,作纲要的介绍: <BR> [作不善业] <BR> ◎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BR> 若作不善业,且“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这是因为个人的行为、语言、思想等依然故我,不能净化自己本有的不良习性,培养好的行为,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寿命)修行,使生命历程有转圜空间的机会。这好比“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盐多水少,是故能令咸不可饮。”此情况就像一个人感冒发烧时,想泡一杯淡淡的盐水来喝,以缓解体内细菌的流窜。然而,一不小心,倒入太多的盐巴,原想使这杯水喝起来爽口,却成为不可得的奢望。 <BR> 又如“有人夺取他羊,……谓夺羊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势,彼羊主者,贫贱无力。”贫穷的养羊人“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已经十分困顿,仰赖生活的仅有资产,又被豪富、强势的人家所夺取,这个养羊的主人,能向谁去伸冤呢?已经穷无立锥之地的人,仅仅亏他人一点点的钱财,即被债主缚绑,“犹如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谓负债人,贫无力势。”这个穷人想解除这被缚的厄运,那是难上加难!佛陀以生活上浅显的譬喻,让我们明了,当我们处在这种情境之下,想要横越苦海,到达自由的彼岸,必须培养把握当下,以眼前的情境作为菩提生涯的立足点,面对现实,精进努力,方是上上之策。 <BR> ◎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BR> 作不善业,但“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若有足够的时间(寿命)修行,来改善、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使本来不良的习性,逐渐转好。这好比“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咸叵饮”,又“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窃羊者贫贱无势,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力”,及“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谓负债人产业无量,极有势力。” <BR> 依以上譬喻与前一段文作比较,我们了解不必为已经存在的恶业懊悔、担忧,如果因为“悔”而委顿不前、不能超越,不但对生命的成长没有帮助,反而削弱了斗志。因此,把握当下最为重要,在足够的修行时间里,只要我们透过佛法的修学,清净忏悔,行善不断,便可提升、改变自己的生命素质,阻绝恶业种子的成熟。让每一个当下,透过“法”的实践,将现生的业报当作未来生命的养料,更可以积极地以戒、定、慧三学清净三业,成为重罪轻受,转化业报的契机。 <BR> [故、不故作业] <BR> ◎ 三业清净,戒德圆满 <BR> 本经主要在说明,故意作业与不故意作业的差别。在《中阿含?思经》(注二)中提到:“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定)受报。”故意作业的“故意”,是透过内心的反覆思量之后所作的决定。经文指出,依循身、口、意三业中,以意业的影响最为深远,因为故意造业,是经过思心所思虑决定后所发动的行为,这些业清楚地烙印在我们的八识田中,变成生命的一部分,留下深刻的痕迹,这样的影响当然最为深远。除此之外,《思经》中还例举身、口、意所作的十恶业──贪、嗔、痴三毒造成思想的偏颇,妨碍明智的思惟,所以,意业影响我们的生命体最为深远。“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口有四业,意有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BR> 透过经文提示,故作恶业,肯定不是佛弟子所应为的,我们应谨慎自己的行为和心行,不让这难得的人身,命终之后堕入苦处。佛陀慈悲、恺切地告诉我们,佛弟子应舍三不善业,修三善业,随著因缘变化,因果业报就会有种种改变。经典说:业果因缘往往是异地而熟、异类而熟,不是我们薄地凡夫所能思议的。为了要解脱过去业力的包袱,必须从佛陀的法身(经典),获得宝贵的启示与开导,以便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BR> 因此,佛陀鼓励每一位有心向上提升的佛弟子──“舍身不善业,修身善业,舍口、意不善业,修口、意善业。”依循清净的三业,守口、摄意、身莫犯,看清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并且时常思惟因三业出轨所受苦处的警训,即能让自己起心动念的每一个当下,深思远虑,进而进修戒德的圆满。“具足精进,戒德成就,身……口、意净业,离恚、离诤,除去睡眠,无掉、贡高、断疑、度慢,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普周一切;心与慈俱……如是悲喜心与舍俱。”以戒德圆满为基础,再加功用行,远离诤讼,去除五盖,不让自己沦为闇昧、封闭的自我。从身心谦和,正念正智进修四无量心,如实的用功,层层增上,必能圆成三果以上的阶位。 <BR> ◎ 因缘具足,决定受报 <BR> 有关故、不故作业,须再具备增上心作、更修习与随喜回向这三个条件才能成满,接下来以《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注三)来作说明。 <BR>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者,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报业。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不定报者,若业非增上心作,更不修习,又不发愿回向受生,是名不定报业。”决不决定受报主要在于我们的用心。所谓“增上心作”,即是透过思心所的作意,从审虑、决定而后发动的作为,有了思心所的作意,即能决定我们归处的去向。“更修习”即是作了又作,积久成习,习久成性。更将此善业不断地随喜、回向,这股力量就不可思议的愈来愈大了。具足了以上种种条件,肯定是会受报的,如果条件不具足,报与不报则依时节因缘而定。 <BR> 本经谈到所有善、恶业的种子,在没有受报以前,若未修证解脱,无论如何也不会消失。有业就会有报,只要因缘具足,即使经过了百千万生,业力依然存在。“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佛陀虽已成道,但仍有九种罪报(宿缘),何况凡夫!因此,若不修道而想免除身苦,那是妄想,连成佛都不可得。道业成就者可以超越心理的苦,但生理的苦依然存在,只是内心不再被身苦所系缚,而能坦然面对、接受。 <BR> 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报,差别不同。”每个人对自己期望不同,所要求的疏严便有所差异,由于努力的方向和程度不同,所成就的业果也就不同。我们都应如实内省:我有几分道人的气质,几分道人的襟怀,当我能常常品评自己时,向内观的心灵就觉醒了,善业自然成长,恶业也将随著消失。 <BR> [真心悔过,令消苦果] <BR> 在《增一阿含》五十二品第八经(注四)中,纪录一段波斯匿王向佛忏悔罪业的事迹:波斯匿王为了争夺国家的霸业,杀害了同父异母的兄弟,当他权势满足之后,却感到惶恐不安,后悔极了,由于内心的自责后悔,不断地与痛苦拉锯、交战,内心处在担忧、矛盾与痛苦的状态下,不能自拔。他恳切地请问宫中文武大臣:当今世上有谁能帮助我,免除我内心的不安与歉疚?有谁能让我的心意得到泰然?波斯匿王思考到,当今世上,唯有佛陀能帮助我去除烦忧与愁苦,于是他带著随从,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洹精舍谒见佛陀。 <BR> 他以最恭敬虔诚的礼节,去除国王的五威仪(伞盖、天冠、拂尘、佩剑、履屣等),恭敬、谦卑地来到佛前,以至诚恳切的心情,五体投地,向佛陀忏悔,泣诉自己因贪婪所犯下的种种错误,祈请佛陀接受他的悔过。佛陀慈悲接纳了,恺切地告诉波斯匿王:人生的寿命极为短暂,寿长不过百年,若以天寿与人寿相比,时间的落差,实在无法相提并论。若只为了短暂的虚荣,却让往后的生命岁月,堕入无底深渊,而以有限的人生岁月,来代换不可知的将来,恶业的造作实在是极不值得,所以,佛陀告诫国王,应当沉静下来深思、慎思。 <BR> 接著,佛陀再为国王开示,生、老、病、死如四大山从四方来折磨众生,令众生不得自在,因此,须透视这个事实,找寻一条出路。而佛陀已从觅道、至道而证道,回过头来并带领众生依循道迹前进,超脱有限的生命模式,迈向离苦得乐的解脱。从三业下功夫,若不轨范身、口、意三业,让它任性地自由发展,向下坠落往十恶前进,将会受苦无量。佛陀鼓励波斯匿王“此十恶之报,致斯殃亹,受无量苦,况乎外者乎,是故大王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以理治民亦莫非理……以正法治民者,命终之后皆生天上……以非法治化人民,死后皆生地狱中。”应尽自己的力量,以佛法来治理国家,并引导、调伏百姓,命终之后,必定往生善处天界。 <BR> 经文中,佛陀一再地警醒我们,若不谨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将来承受苦报的终究是自己,没有人可以帮忙分担、顶替。而且,造作恶业会引生自己内心的惶恐与忧虑,同时加强自己趣向不良的习性。因此,佛陀殷切地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切思想的建构、知识的获得、道德的培养……都不是一蹴可几或唾手可得,必须经过辛苦的琢磨,更何况改造身心素质的艰钜工程,怎能不发自内心,至诚恳切地悔过、自省,激发向上、向善的心,远离过失,超越自我。 <BR> “虽为极恶原,悔过渐复薄,是时于世间,根本皆消灭。是故大王,莫由己身修行其恶,莫为父母、妻子、沙门、婆罗门,施行于恶,习其恶行。”真心悔过,可使恶业的种子,得不到烦恼的滋润,其影响力将随著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枯萎、凋零,乃至消失。为恶,不论理由多么堂皇,不论是何许人也,最终承受苦报的,毕竟是自己。因此,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掌握佛陀悲智的本怀,依循经义笃实学习,人生美好的愿景,即在可见之处,向我们挥手。 <BR> 众生随业,千差万别<BR> 对于因果业报有正确的认识,不仅可成为我们行为的准绳和轨范,它更进入心灵深处,成为生活的理则和生命的凭借,也是成全人性和阐发佛性的契机所在。<BR> 生死轮回的众生,在一个大苦阴聚中沉沦,头出头没,必须到修行成就,圆满解脱后方能尽苦。然而,佛陀为随顺世人的感受,令众生修习佛法,出离轮回,在《鹦鹉经》(注五)中述说鹦鹉摩那都提子家的“白犬吠佛”的经过始末:当佛陀托钵经过都提子家时,都提子正好有事外出,而家中的白犬对著佛陀狂吠,佛陀为它做了最确当的开示,白犬听了佛陀的训诫后,生起一念的惭愧心。“白狗遥见佛来,见已便吠,世尊语白狗,汝不应尔,谓汝从呧至吠,白狗闻已……忧戚愁卧。”都提子回家后,见到白狗愁忧不喜,从家仆禀告中得知整件事情的原委,都提子不能谅解佛陀,“欲诬世尊、欲谤世尊、欲堕世尊。”于是都提子到胜林给孤独园,去找佛陀兴师问罪,经都提子一再提问后,佛陀才告诉都提子实情,经证实之后,白狗果然是其父都提所投胎转世。 <BR> 都提堕落白狗的业报,这样的结果是都提整个生命活动的总和,不是佛陀凭空想像出来的结局,因他生前,举手投足野蛮强悍,气势凌人,又以增上慢心,悭吝不舍,守著财富不肯布施。因此,今生再投胎为白狗,继续前生未尽的心愿,守护自家的财产。都提子证实了佛陀所言不虚之后,放下嗔恚之心,转为善念,再次来到僧团中请教佛陀,此时的都提子态度谦和,恭敬虔诚地禀白佛陀:“瞿昙,我复欲有所问,听乃敢陈。”都提子问:“人身何以有高、下、妙、不妙、长命、短命、多病、少病……种种的千差万别?”世尊答曰:“彼众生者,因自行业,因业得报,缘业、依业、业处,众生随其高下,处妙、不妙。”佛陀接受都提子提问后,不厌其烦地为他说种种相对之法,内容不外乎是说明,在菩提学程中的每一位佛弟子,“要怎么收获,应怎么栽”,都提子听完佛陀的开示后,“长夜得利义,得饶益,安隐快乐”,雀跃欢欣,虔诚地礼拜佛陀,依止佛陀,成为三宝弟子。<BR> 透过经文的研读,我们了解到后代佛弟子朗朗上口的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业报纪录著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起心动念的实际过程,所以,不论是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生活的修为,应当慎重地抉择、取舍,记取佛陀的教诲,即能掌握从凡夫身迈向圣者流的契机。 <BR> 人生境遇,变化多端<BR> 同样生为人,但在生命历程中,所面临的状况,却有苦、有乐、先后与长短的分别,这样的情形不禁让人怀疑,为何如此千差万别?在一期生命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局势、状况,有时能清清楚楚地看它发生、进行与消逝。而有时却也模糊懵懂,糊里糊涂地看著它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人”在面对类似的事件时,不一定引发相似的反应。有些人一触即发,嗔怒无常;有些人慢条斯理、温和婉约,因此,每个人就有其不同的业报因缘。 <BR> 《增一阿含经》(注六)中,佛告诉比丘:“有四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或有人先苦而后乐,或有人先乐而后苦,或有人先苦而后苦,或有人先乐而后乐。”此经告诉我们要明白因果与善恶业报,在一期生命中,不是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根、尘相对的当下,都能自我掌握,都能善念相续。有时浑浑噩噩地掺杂散乱的妄想,有时在无记的心态上莫名所以。因此,我们的一生时好时坏,转来转去,永远转不出六道轮回的范畴,随著这样的因缘变化,我们的苦乐、福德与业报就这样掺杂不明。 <BR> 在本缘部《佛说波斯匿王善光缘经》(注七)中记载著:善光公主得宠于波斯匿王,然大王屡次对善光表示,你今天之所以有如此优渥的生活环境,受到大家的爱戴,都是因为父王给你的庇荫与恩赐。然而,善光不这么认为,她说:“我有业力,不因父王。”国王被惹怒了,将公主下嫁给一个贫穷乞丐,又告诉公主:“若汝自有业力,不假我者,从今以往,事验可知。”善光随夫回到家中,“随其行处,其地自陷,地中伏藏,自然发出。”至此国王才相信“自作善恶,自受其报”。 <BR> 《杂阿含》九三○经(注八)中,摩诃男长者曾问佛陀:在生活的领域里,我学佛、行善,念念不忘三宝,但当今的社会危机四伏,如果有一天,我在十字街口被马车、狂象或坏人撞死、踏死,而意外死亡,那时我将投生何处?佛陀慈悲地安慰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我们的业果,随著日常生活的造作,有著种种的不同。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注九)谈到,惯习的业力,自然起用而决定招感来生的果报,不出三大类:随重、随习、随忆念。 <BR> 当然,这是指生命最后的那一刹那。在这三大原则综合了我们前生、后世的因种子,映现了佛陀所说的“业异熟报,不可思议”的理则,导致生命的过程中有苦、有乐、先后、长短不一的差别。如同身体的保健,一向健康的身体,稍一疏忽受了风寒,加上抵抗力差的时候,遇到流行感冒病菌的侵袭,人就生病了。同样地,我们的业果因缘,也是稍不留意,掺杂种种的念头,因此有苦乐、先后的不同,然而这都不出“随重、随习、随忆念”这三大枢纽。 <BR> 结语<BR> “业报因果”是佛陀说端正法的初学范畴,然而,自古以来这个基本原则,一直与我们在六道中的生命取向息息相关。这生命内涵是如此地深奥,不是我们的意识领域所能及,但它却不失现实世界与实际生活的可见性和有效性。我们必须努力开拓生命内在的睿智,让自己的精神领域,达到无限的扩充、提升,再循著佛陀教法的引领,了解经典的道理,不让自己因经验知识的一知半解,而走入故步自封,甚至陷入作茧自缚的困境,还沾沾自喜。期许自己,透过佛法的认知,再努力向上一著,相信能使自己的菩提学程愈走愈稳、愈宽广!</P>
<P> 众生的心如湍湍急流,在纵横交聚、错综复杂的生命现象里,往往容易忘失修行的目标,让心念飞向虚无飘渺的不可知。生命中有些成果的获取,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从因缘法则的观点里,我们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唯有依循善知识的教化、经典的研读、道友的提携与相互的探讨……,从中获取宝贵的启示与教训,改变自己,放弃僵化的思想,从日常生活的做人处事当中,找出内在的弹性,再依长辈的栽培与自我的期许,慢慢地层层增上,我们才有能力笃定地踏稳每一个步伐,开创一条光明舒坦的菩提大道,让我们大家一起加油吧! 浅谈因果<BR>前些日子, 蒙觉公上人慈悲、杨钊居士成就,我们非常有幸得亲近上本下焕老和尚,聆听法益并参加长老九七寿诞。到南雄大雄寺的旅途很长,杨钊居士特别安排了专车,在来回的路上,流动的车厢里,和大家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佛法交流。经过大家发言,杨钊居士总结为三点:一、身在其位谋其职,做好各人的本份工作。二、知识与道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信因信果,利己利人。<BR> 三点看是常谈、浅显,但真正去做,别说三点, “相信因果” 能做好,已是难能可贵了。整个佛法所讲不超出“因果”二字,有情世界、器世间皆在因果之内,福慧双圆的佛陀也不例外。<BR> 佛教的因果不同于一般的因果,它有两个特点:<BR> 一、报通三世。即一世作善作恶,或在当生即受报,或在来生受报,或在三生、四生、百千万生乃至无量无边劫后受报,视因缘而定。譬如种子,若阳光、水份、营养诸条件充分,则很快会发芽、成长,若条件差些则需要一段时间甚至不会发芽。作恶得福是宿世栽培深厚的缘故,若不作恶福报更大。作善遭殃是宿世罪业深厚的缘故,若不作善灾殃更大。 <BR> 二、转变由心。人能造恶,亦能修善,善恶在一念之间,因果在一念之间…… 对往昔所造, 直下承当,作偿债想,生悔罪心;革心换面,改恶修善;持咒修忏、诵经念佛,自行化他。《金刚经》中说: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转变由心的意义。 <BR> 把握因果二原则,深信因果真实不虚,对我们人生有很大帮助:<BR> 一、知足常乐,素位而行。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从不会因时空之变迁而徒劳。相信因果,对自己拥有多少就有了正常的心态,减少许多不正确的欲求与烦恼;对自身有了正确定位,对他人之际遇也就有了“各有因缘”的看法,从而安心做好本份,在富不喜,在贫不忧,乃至患难之中做好患难时应该做的事情。<BR> 二、中道而积极的人生。因果律不会错位,把握因果,便不会做无益的事,如放纵的享乐,不计任何后果;无益的苦行,根本追求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目标。我们就会找出正确规律,然后投入积极的将之做好。 <BR> 三、主宰自己的命运。命运由业力所感,业力是带有强烈个人动机的行为,而“动机”这个因,当下就可把握。业因成果,中间要有缘的促进,营造善缘,减少恶缘,就能促进善果的成熟。恶因虽不失,解脱之后便是菩萨度生的资粮!未来生命的好坏,完全看现在行为的善恶,所以吾人现在一切行为活动,对于未来的新生命,有著很大的关系,应积极的努力向善,以求获得美满的新生命!<BR>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因此断恶因、修善因,由是罪障消除,功德日增;凡夫无知,常造恶因,欲免恶果,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也。杨钊居士说:“我们把因果告诉别人,信与不信是他的事,最重要是我们自己要信。”是啊,深信因果,享受因果,让我们从自身做起。</P>
<P> </P>
<P> </P>
<P> </P>
<P> </P>
<P><BR> </P>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