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术语小解——流派及代表人物
【黄派】又称“黄筌(quán)画派”、“黄家富贵”。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成熟于五代西蜀的黄筌,光大于宋初的黄居寀(cǎi 又音cài )。黄筌才高技巧,善于取熔前人轻勾浓色的技法,独标高格,是深得统治阶层喜爱的御用画家。其子居寀、居宝承其家风,成为两宋时占统治地位的花鸟派别。黄筌为宫廷画家,多写宫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瑞鸟,勾勒精细,设色浓丽,不露墨痕,所谓“诸黄画花,妙在赋色”(沈括),画成逼肖其生,故有“黄家富贵”之称。黄派代表了晚唐、五代、宋初时西蜀和中原的画风,成为院体花鸟画的典型风格。入宋后,当时凡画花鸟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此派画法,以细挺的墨线钩出轮廓,然后填彩,即所谓“钩填法”。后人评为“钩勒填彩,旨趣浓艳”。
【徐派】
又称“徐家野逸”,简称“徐派”。中国著名的画派之一,也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代表画家为南唐的徐熙。徐氏为金陵(今江苏南京)人,虽江南一布衣,但志节高尚,放达不羁,多状江湖,所绘的汀花野竹、小鸟渊鱼、草木虫兽,皆妙入造化。所作花木禽鸟,形骨轻秀,朴素自然,清新淡雅,独创“落墨法”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彩,使色不碍墨,不掩笔迹。一变黄筌细笔勾勒,填彩晕染的方法。然当时黄筌在画院占优势,掩斥徐熙不能入画院。直至后来徐才出名。米芾说:“黄筌画不足收,易摹;徐熙画不可摹。”推崇备至。他的作品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潇洒的风格,故后人以’徐熙野逸”称之。徐氏的笔墨技巧,对于后世影响很大,至徐熙之孙徐崇嗣出,徐熙画派名声渐振。后经张仲、王若水,到明代沈周、陈道复、文征明、徐渭等人加以发展,成定型的水墨写意花鸟画,从而与黄筌的花鸟画派,两者互相竞争,影响了宋、元、明、清千余年的花鸟画坛。
【南北宗】
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为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董其昌在《容台别集·画旨》道:“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zhuó )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zàn、王蒙),亦如六祖(即慧能)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神秀为代表)微矣。”此为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把从唐至元的著名山水画家分为南北两个派系之说的论述,与山水画家师承演变的史实不尽符合,且有崇“南”贬“北”之意。明陈继儒所说尤为明显:“李派板细,乏士气;王派虚和萧散。”当时陈继儒与董其昌并称为“董陈”,在画坛很有声誉,因此明末清初画坛群起附和,影响甚大,形成了以“南宗”为 “正统”之见。
清方薰认为,“画分南北宗,亦本禅宗‘南顿’、‘北渐’之义,顿者概性,渐者成于行也。”南北宗原是指佛教史上的宗派,所谓“南顿’、‘北渐’把“顿悟”和“渐识”(苦功修练)作为被彼此的主要区别。这种划分法,标榜了“南宗画”即文人画出于“顿悟”,因而社为“高越绝伦”,“有手工土气”;同时,以为“北宗画”只能从“渐识”,也就是从勤习苦练中产生。受到轻视和贬。方薰也认为,顿单概于性灵,渐者成于力行。前者重在邻居领悟,后果重在攻夫。
【北方山水画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至北宋初始分为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山水画派产生于五代北宋间,宗师为关仝、李成、范宽。
关仝是五代后梁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师荆浩,晚年有出蓝之誉。擅写关河之势。笔简气壮,景少意长。善写秋山寒林、林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等景,时称“关家山水”。
李成(约919~967),五代宋初画家,营丘(令山东临淄,一说昌乐)人,初师荆浩、关仝,后隐居山林,师法自然,常画雪景寒林,多为北方景色,勾勒不多,皴擦甚少,惜墨如金,骨干自坚,画山水挺拔坚实,给人气象萧疏、烟林清旷之感。
范宽(?~1026),北宋画家,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终于“自立家法”。下笔雄强老硬,“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曰: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畤百代标程。”又说“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峰峦浑厚,势伏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说明李、关、范之画风之盛,风靡齐、鲁,影响关、陕地区,实为北方山水画派之宗师。
亦有说,关仝之师荆浩为北方山水画之祖之说法。
【南方山水画派】
亦称“江南山水画派”。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与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相对应南方山水画派宗师为董源与他的弟子巨然为代表的表现江南山水的江南画派,也称为“南派山水”。
董源(?~926)为五代南唐画家,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中主李璟朝时任后苑(即北苑)副使,故称:董北苑。善画人物、牛、虎、龙,尤工山水,写江南风景,画面不见高山叠嶂,陵峭怪石,而是峰峦晦明,林靡烟云,洲渚掩映一类的山光水色,表现了平淡天真的情趣。构图方法,笔墨技法为塑造江南景色也均有创新。与北方的山水画迥不相同。
巨然(生卒不祥)为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亡,至开封为开元寺僧。山水画师承董源,也擅画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江南景色。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说:“董源,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气;建业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米芾《画史》也说:“董源平淡天真,唐无此品。”此派以董源和巨然为一代宗师,世称“董巨”。米芾父子“米派云山”,画京口一带景色,显出此派新貌。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涧)等,皆属南画体系,至元代而大盛。 【湖州竹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
画竹原以唐代萧悦、五代丁谦最有名,但无画迹传世。“湖州竹派”以竹为表现对象,以北宋文同、苏试为代表,尤以文同画竹最著称。明莲儒曾作《湖州竹派》,述自北宋至明代画家共有25人之多。
因文同曾于湖州(今浙江吴兴)任太守,故称。元代张退之认为墨竹始于唐玄宗李隆基,吴道子、王维、李昂、萧悦等也善画竹。白居易曾作《画竹歇》赞萧。而至文同竹艺大进,文氏毕生画竹。《图画见闻志》称:“善画墨竹,富潇洒之姿。”苏轼称其画竹“得成竹于胸中”,身以竹化,以竹出自我之磊磊风神。苏轼也好为竹,自称“派出湖州”。但又说“竹石风流各一时,有自己的老劲雄放的风格,被画史称为湖州竹派的始祖。米芾论及:文、苏画竹特点:“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 。”
元代画竹成风。元以后,李衍、吴镇、柯九思等复承其绪。元人吴镇搜集学文同画竹技法的宋元画家小传,编成《文湖州竹派》一书,凡二十五人。
【常州画派】
亦称“毗陵画派”、“武进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常州(今属江苏)古名毗陵、武进,故又称“毗陵画派”、“武进画派”。此派以花卉、草虫写生为胜。所绘花卉,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彩色描绘。祖述于北宋初年徐崇嗣、赵昌的没骨法。
常州画派自宋以来画家云集。始于北宋毗陵僧人居宁,居宁草虫似属禅林墨戏一路。但是他的墨迹已不复可见。据梅尧臣(1002-1060)诗“宁公实神授,坐使群辈伏。”
南宋元初于青言、于务道祖孙以画荷著称。于氏祖孙画迹亦失传,日本知恩院藏有南宋于子明《莲花图》对幅 ,钤有“毗陵于子”印,或即于青言之作。
明代孙龙擅画泼彩写意花鸟。清代唐于光以“唐荷花”与恽寿平的“恽牡丹”为著名。
到了清初常州花卉已达高峰。恽、唐实源出于氏。恽寿平尝言“余与唐匹士(于光之号)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殆难取则”,恽、唐花卉写生,多空灵之感,是徐崇嗣没骨法的继承者。以上画者均为毗陵人,皆属此派。
【米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绘之画。画史上称“大米、“小米”,或名“二米”。米芾画山水从董源变来,突破勾廓加皴的传统技法,多用水墨点染,不求工细,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米芾尝与李公麟论古今山水,少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自称:“无一笔李成、关仝俗气”。
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用笔多以线条为主,米芾则以卧笔横点成块面,称:“落茄法”打破了线条成规。其特点,能表达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景趣,世称:“米氏云山”。
其子米友仁(1074~1153),字元晖,晚年号懒拙老人,画院学士,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略变其尊人所为,成一家法”,用水墨横点写烟峦云树,崇尚平淡天真,运笔了草,自称“墨戏。善画无根树、朦胧云,每喜自题“元晖戏笔”。
“二米”均居襄阳和镇江,对萧、湘二水及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别陶醉。故‘二米’山水画多以云山、雨霁、烟雾为题材,纯以水墨烘托,用卧笔横点成块面的“落茄法”表现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妙趣,世称 “米点山水”、“米氏云山”,属水墨大写意。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从义等皆师之,对后世影响甚大。又说为此派米芾所创,由他的儿子米友仁继承发展。
【松江派】
亦称“松江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晚明松江府治(今属上海市)下三个山水画派的总称。
一是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画派”;二是以沈士充为首的,称“云间画派”两派都导源于宋旭,赵左和宋懋晋同师宋旭,沈士充师宋懋晋,兼师赵左。三是顾正谊及其子侄辈代表,称“华亭画派”。这些画家除宋旭外,都是松江府人。风格互相影响,故称“松江派”。
此派虽活动地区都在松江,但实际上是吴派的延续,将文人画的创作推向高峰。其实际首领为董其昌。由于受到山水画分宗说的影响,此派极为突现其南宋风貌,以温润、娴雅、含蓄、重视笔墨情趣享誉画坛。明唐志契云:“苏州画论理、松江画论笔。”(《绘事微言》)松江派发展高峰之际取代了吴门派,在明末清初的画坛被视为正宗。
【浙派】
亦称“浙江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前期主要画家戴进开创。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画受李唐、马远影响很大,取法南宋画院体格。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画艺很高,风行一时,从学者甚多,逐渐形成“浙派”。
后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吴伟(1459~1508),学戴进而更为豪放,也有不少人追踪他的画风,又形成浙江派的支流——“江夏派”。浙派、江夏派的著名画家有张路、夏芷、蒋三松、谢树臣、蓝瑛等。其中蒋三松专弄焦墨枯笔,点染粗糙,其后蓝瑛的画风虽与戴进不同,但通常被列作“浙派”殿军。明代中叶后,吴派兴起,主宰画坛。至明末“浙派”不再出现于画坛。 【黄山派】
亦称“黄山画派”。是指清朝初所扎根黄山,潜心体味黄山真景,描绘黄山神妙绝伦的境名胜,在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一个不同籍贯的山水画家群。以清初宣城(今属安徽)梅氏一家为嫡系。他们是梅清、梅羽中、梅庚、梅府等,及流寓宣城的石涛。石涛法名原济,早年喜山水,屡登庐山、黄山诸名胜,在宣城十载,与梅氏、戴本孝等交往。这些既师造化又师古人的画家,相互影响,以画黄山而著名,故称作“黄山派”。
石涛、梅清、渐江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黄山画派除三位钜子外,还有程鸣、释弘智、僧雪庄、释半山、法若真、梅庚等一批卓有成就的画家。黄山画派成员所属范围和时限都比新安画派和天都画派宽泛,黄山画派之得名是因这一画家群皆以黄山为绘画主题,且形成独特的风格,而画家个人不一定是黄人或天都人、新安人。黄山画派产生时间的上限虽较天都有画派、新安画派略晚,但期时间下限却较长,直至现代以画黄山知名的黄宾虹、张大千、汪采白、刘海粟、赖少其诸人,均可归入这一流派。
【虞山派】
亦称“虞山画派”。为“云间画派”两大支流之一。清代山水画家王翚(1632-1715),先后师王鉴、王时敏,悉心临摹历代名作,并取法宋元诸名家,平素与知友恽寿平切磋画艺。圣祖玄烨(康熙皇帝)曾命他主持绘制《南巡图》巨构,并赐书《山水清晖)四字,声誉益著,故画名盛于康熙间。其山水画以笔墨繁缛,工整秀丽取胜,作为宫廷画家,在清初的画坛有很大影响,他的主要学生有杨晋、顾昉、金学坚等。王翚为江苏常熟人,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画派”之称。其崇古风尚,对清代山水画影响颇大。
【吴门派】
亦称“吴门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中期随着经济生活的繁荣,素称“鱼米之乡”的苏州(俗称吴门)涌现出卓有成就的画家群体,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家最为著名,人称“吴门画派”他们的作品多表现江南文人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
“吴门画派”的四大家各有千秋,其领袖人物沈周不慕功名,最有文人气质。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书法雄厚浑朴,兼工笔山水、花鸟、人物,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为胜;晚年笔墨简放粗豪,气势雄强。所作率意纵意,寓有野逸之趣,成为明代复兴文人画的先锋。
沈周的弟子文征明,曾为利禄所驱,举荐入京为翰林侍诏,后不得意,辞官归里,书卷终老。他的书画技艺很全面,文雅典丽,笔墨含蓄,风骨秀逸。文征明长寿而勤奋,传世作品甚多,子侄、弟子流风不绝,至清初不衰,故而他是“吴门画派”影响最大的人物。
文征明的好友唐寅,颖悟异常,年轻时应试,中应天府(今南京)解元,后入京会试,因舞弊案牵连下狱,罢为吏。他一气之下绝意仕进,放情声色,诗文书画为生。
唐寅的作品以工细为主,又兼有文人的笔墨,富有诗一般的意境;书法秀逸逎劲,风格洒脱,雅俗共赏深受欢迎。他也是一位人物、山水、花鸟兼工的画家,并且生活跌宕多趣,风流不羁成为家喻户晓的江南才子。
文、唐德画友仇(qiú)英,出身工匠但勤奋好学,创作态度十分认真,所绘人物、山水精工具体,设色清丽、构图繁密、意境深邃、文雅而严谨,匠心独运为他人所不及。故赢得画坛的尊重,成为“吴门画派”四家之一。
“吴门画派”是一个既有文人画家,又有职业画家、画工的群体,它的出现,既振兴了文人画,又规范了“浙派”末流激发粗陋之习,推动了明代绘画深入发展。
【岭南派】
亦称“岭南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广东地处五岭之南。明清以来,此地画家不下千人。开创岭南一带画风的是明代著名画家林良。他擅画花果、翎毛,着色简淡,备见巧,常以水墨为烟波出没,凫雁嚵(chán)唼(shà )容之态,清淡有致。其水墨禽鸟、树石笔法放纵简括,遒劲飞动,有类草书,墨色灵活。并继承了南宋院体画派,遂另开写意之一派,为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也是近代岭南画派的先驱者。
宗其法者有高俨、陈瑞,继起者有黎简、李魁等。清乾隆年间有苏六朋、苏长春善人物,清末有居巢、居廉兄弟,学恽寿平,善花鸟虫鱼。
现代的番禹(属广州)人高剑父、高奇峰及陈树人早年均师从居廉。高氏兄弟及陈氏三人后曾留学日本,进修画艺,引进西洋画技法,作品题材多写中国南方风物。在运用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日本南画和西洋画法,注重写生,创造了色彩鲜艳明亮、水份淋漓饱满、晕染柔和匀净的画风。尤其是富有地方色彩的新中国南岭画派,因其取中西绘画之长,熔文人画和工匠画于一体,故又称“折衷派”、“新国画派”。其高氏兄弟及陈树人被称为“岭南三杰”,对广州地区的绘画影响很大。继后赵少昂,今人黎雄木、关山月等皆是岭南画派的重要画家。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
【六朝四家】
六朝指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皆以建康(吴名建业,江苏南京)为首都。
三国东吴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四位的合称。曹不兴擅画虎、马、龙、佛教人物,作巨幅画像,心敏手运,须臾即成。摹写佛像有“佛画之祖”之誉。顾恺之精妙于绘画、肖像、禽兽,山水无所不工。其画笔法细密精致,雄劲连续,如春蚕吐丝,富有韵律感。陆探微擅画肖像,亦能山水草木,人物造型“秀骨清象”、“令人懔懔若对神明”,笔势连绵不断,更为挺拔刚劲,号为“密体”,张僧繇极善画龙,民间有“画龙不点晴,点则飞去”的传说。创造了比较丰腴的典型,画“夭女宫女,面短而艳”。唐代张怀瓘评六朝画谓:“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六朝画罕见,尤以曹不兴之迹无存。六朝之画开隋唐画风,对闫立本、吴道子影响较大。 【南宋四家】
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合称,亦有“李刘马夏”之称。
四家画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元代汤垕(hòu)谓:“南宋画院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马远、夏圭、李迪、李安忠、楼观、梁楷之徒,仆于李唐差加赏识,其余亦不能尽别也。”
倡此说者为明代唐寅题刘松年《春山仙隐图》,有所谓“李刘马夏”之称。其后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总之南宋四家画派统治南宋山水画坛百余年。他们为画史、画风增添光彩,名流千古。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晚年创“大斧劈皴”法,代表作有《万壑松风图》等。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人称“刘清波”、“暗门刘”,代表作有《四景山水》等。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马远画史称他为:“马一角”。代表作有《踏歌图》、《水图》等。夏圭,他画风与马远近似,并称“马、夏”,画史称他为“夏半边”,代表作有《溪山清远图》等。他们还影响明代浙派山水画,甚至远及东洋,为日本画坛所推重。
【元四家】
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中,指黄公望(1269-1354)、王蒙(1308-1385)、吴镇(1280-1354)、倪瓒(1301-1374)四人。
清代王原祁评黄公望的画风:“以平淡天真为主,有时傅彩灿烂,高华流丽,俨如松雪,所以达浑厚之意、华滋之气。段落高逸,模写潇洒,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元四家,以常熟人黄公望为冠。黄公望得到舅舅赵孟 的传授,融合宋代各大家之所长,到了晚年,又"卧青心,望白云",深入到大自然中观察体悟,形成自己"气清质实,骨苍神腴"的艺术风格。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花了七年时间完成,高33厘米,横长396.6厘米。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萃收聚于笔下。画家中锋、侧锋兼施,尖笔、秃笔并用,长短干笔皴擦,湿笔披麻,浑成一体。
王蒙湖州人,生活于元末明初,从小向外祖父赵孟 学画,长大后与黄公望、倪瓒多有交往。他作画喜用焦墨渴笔,点细碎苔点,画面繁密充实。他善画江南林木丰茂的景色,湿润华滋,意境幽远。代表作品有《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春山读书图》等。
吴镇,浙江嘉兴人,博学多识,性情孤傲,隐居乡里,在杭州以卖卜为生。他的画师承巨然,善用湿墨,充分发挥水墨画的特性。他的画风沉郁苍莽。传世作品有《嘉禾八景图》、《水村图》等。
倪瓒是无锡人,家境富足。朱元璋起义后,他弃家出走。他的画主要表现太湖一带风光,取平远法构图,简略旷远。他善用侧锋淡墨,干笔皴擦,作品笔墨精粹,意境幽远。代表作品有《渔庄秋霁图》、《紫芝山房图》、《江岸望山图》。倪瓒主张绘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多为文人画家所称道。
元四家虽然各具特色,但主要都在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另外也有人将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六家”。
【明四家】
上所提及的“吴门派”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称“明四家”。
(对此四人已分别阐述,此处不再重复)
【清六家】
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四王之间有着师友和亲属关系,都受明末画家董其昌影响,画学宋元,法本黄公望,重临摹,仿古画,轻写生和创造。“四王”山水受到官方的推崇,被尊为“正宗”,从学者甚多,对清代三百年画坛影响至深。吴历出于王时敏之门,曾随传教士去澳门,略带西洋技法,又是王翚的同乡。恽寿平初善山水画,后与王翚为友,舍山水而学花竹禽虫,以北宋徐祟嗣没骨法为宗,有明丽秀润的特色,称为“恽派”。他们六人为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视为“正统”。
【四王】
“清六家”中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的合称。他们之间有师友或亲属关系,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王翬、王原祁一度 出入宫禁,烜赫南北。前者,综合宋元各家各派,缔造一套体例完备的画格;后者把元代黄公望一系,糅和实质,融化精神,亦一成就。
“四王”对清代和近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康熙至乾隆间有王昱、王愫、王玖、王宸称“小四王”;其后又有王三锡(字邦怀,号竹岭,昱侄)、王廷元(字赞明,玖长子)、王廷周(字恺如,玖次子)、王鸣韶《字夔律,号鹤溪),称“后四王”。画山水俱师法“四王”,但是其画风技法只是遵循前规,并无创新突破。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在南京的八位画家龚贤、樊圻(qí又音yín)、高岑(cén)、邹喆(zhé)、吴宏、叶欣、胡慥(zào)、谢荪(sūn)八人的合称。(见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他们八人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因聚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皆有一定时誉(以龚贤最著),故称。另有乾隆间《上元县志》载:陈卓、吴宏、樊圻、邹喆、蔡霖论、李又李、武丹、高岑为“金陵八家”之说。但多以前者为准。
【江西派】
亦称江西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画家罗牧为代表的画派。罗牧江西宁都人,寄居江西南昌。善画山水,笔意空灵,在黄公望、董其昌之间,得魏石床传授,林壑森秀,墨气凉然,颇具韵味,时称妙品。江淮间人师之者众,为江西派创始人。秦祖永评其画云:“稳当有余而灵秀不足”。作品有《墨笔山水图》、《林壑萧疏图》轴等。
【清初四高僧】
即弘仁(江韬)、髡(kūn)残(刘介丘)、八大山人(朱耷dā)、石涛(朱若极)。皆明末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系明宗室,后出家为僧。均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髡残号石溪,与石涛并称“二石”。
【扬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革新派画家总称,即“扬州画派”。其人数和姓名说法不一。李玉棻(fēn)《瓯(ōu)钵(bō)罗室书画目过考》中,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shàn)、郑燮(xiè)、李方膺、罗聘等8人。其实不止8人,且人名亦不固定。
曾被后人列入“八怪”的,还有边寿民、高凤翰、杨法、李葂(miǎn)、闵贞、华喦(niè又音yán)、陈撰等。其中郑燮(号板桥)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一画派的共同特点,是不少人一生不得志、不当官,有的做过几年小官又弃官专门绘画为主。他们愤世嫉俗,不向权贵献媚,了解民间疾苦。重视思想、人品、学问、才情对绘画创作的影响。他们的文学及书法修养都很高。画题以花卉为主,也画山水、人物,继承了徐渭、朱耷、石涛的创新精神,主张自立门户,抒发真情实感,反对当时崇尚摹拟、泥古作风,被时人目为“偏师”“怪物”,遂有“八怪”之称。王鋆是当时“正统”画风的维护者,曾评说他们:“另出偏师,怪以八名,画非一体。”“扬州八怪”把传统的写意绘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对近代写意花卉画的意
趣和技法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直至现代的齐白石、除师曾、徐悲鸿、潘天寿、来楚生等,都从某个侧面对之有所汲取。另外,这些画家,虽在画法上取法前人,但可贵之处,能不拘前人陈规,自成风格,且都能诗,擅书法或篆刻,讲究书画的结合,和当时的所谓“正统”画风迥然不同。尤其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继承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画中十哲】
指清代娄东画派的10位画家。即董邦达、高翔、高凤翰、李世倬(zhuō)、张鹏翀(chōng)、李师中、王延格、陈嘉乐、张士英、柴慎等10位。十哲为娄东派,他们崇古保守的画风,与“虞山画派”相依托,即这10位娄东派的画家,亦兼写虞山画派,如李世倬。他们又受“四王”的影响甚大,其主要以临摹复古为主,但其中也有自出机杼、别故致新的画家,如高凤翰、高翔等。
【画中九友】
清初吴伟业所作《画中九友歌》中,赞明末清初董其昌、杨文骢(cōng)、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李流芳、王时敏、王鉴等9位画家为:“画中九友”。董其昌为山水画的南北宗派论,崇南抑北,以南宗清幽淡远之风为画家正脉,其时的画家李流放、程嘉遂、杨文骢等受其影响。清初王时敏、王鉴等也传其脉络。他们非属同一画派,而是以友谊为纽带、相互切磋画艺的几位画家,它在明末清初画坛中占主导地位。(祥见清初吴伟业所作《画中九友歌》)。
【海上画派】
简称“海派”。中国传统画流派之一。形成于近代,19世纪中叶,即清末上海辟为商埠以后,一些文人墨客从各地流寓于上海,以卖画为生,日久,遂成绘画活动中心。人数达百余人,主要以赵之谦、任颐(伯年)、虚谷、吴昌硕、黄宾虹、任熊、任薰、胡公寿、高邕之、顾鹤庆、倪墨畊(gēng)等为代表,有 “海派”之称。这一画派的特点十分明显,即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与风格的基础上,破格创新,既融合民族艺术之精华,又善于借鉴吸收外来的艺术,尽可能达到雅俗共赏。即重品学修养,又讲个性鲜明,形成不拘一格的新型画风,时人称之“海上画派”。这一派人数激增,据《海上墨林》所记多达700多人,可说蔚蔚可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