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4209|回复: 19

順水直流水格──成都鹤鸣山(道教发源地)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qq:QQ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7-10-17 15: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原帖由 慕羲 于 2007-10-17 14:06 发表 發現洞後,台灣信徒捐錢拉電線,照明來路。不久,一堆人湧入,沒人看管。由於玄女右手會自動流出泉水,好奇村民,不懂尊重文物,竟然折斷右手掌觀察,現在的真像,右手不見了,泉水從此不流了。 對於這樣的 ...

理解!慕羲兄发短消息给我如何?

慕羲来过四川成都鹤鸣山(道教发源地)吗?

鹤鸣山(古又称鹄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境内,其山形状如瓮。因明代罗洪行的词句“鹤鸣山穴中有鹤,鸣则仙人去”而得此名。景区内古迹、诗文处处可见,人文景观异常丰富;主要的景点有三宫庙、文昌宫、太清宫、解元亭、八卦亭等。相传东汉末年,社会急剧动荡,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的张陵,无心仕途,便挂冠隐退,入北邙山学长生之道,并漫游江湖,去寻求人生的理想。于是千里跋涉,于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92年)自河洛入蜀,来到鹤鸣山,并创下了“五斗米道”,因此被人们称为张天师,创立了中国道教。故鹤鸣山遂成为举世公认的道教发源地。 “五斗米道”后来发展成为中国道教的主派-正——道教;所以鹤鸣山被后人作为道教的起源地。历代的许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炼过,如北宋的陈希夷、明代的张三丰等,现有的道迹和诗文便是明证。


东汉汉安元年(142)、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于是道教逐渐形成。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道教又名天师道。明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居鹤鸣山。

鹤鸣山在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十五公里。由红岩山分三支南下,均于此落足成峰。中支于此为天柱峰,东支于此为妙高峰,西支于此为留仙峰。相传为洞天福地之一,唐代唐求、五代杜光庭、宋代文与可、陆游、明代杨升奄及清代诸名流均有题咏于鹤鸣山。
鹤鸣山之名,最早见于魏志,三国志称鹤鸣山为鹄鸣山,鹤与鹄通用。因何得名,其意有三:
一、是山形似鹤:鹤鸣山山高秀爽,鹤之形状全俱。红岩大山为鹤尾所展之屏,而下的冠子山,阴岩碍日,林气障天,为鹤之尾,稍下名大坪山,山顶平坦,为鹤之背。整个山为鹤之躯体,山上有洞穴若干,深不可测。大邑县志载:“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每逢一节,则气开一洞,余皆闭塞”。广舆记云:“有七十二穴,应七十二候,岩洞中有石鹤鸣则仙人出”。就是指的这些洞穴。大坪山的最高处,俗名老观顶,下分头坪、二坪、三坪,面积广阔,山麓有一狭长小平坝,为鹤之颈。平坝前石峰突出,为鹤之顶。太清宫居顶之上,奉老子,即昔日之上清宫,亦名鹤鸣观。两侧悬岩绝壁,东西两涧流经岩下,其形如城,古名天城。太清宫沿阶而下为文昌宫,再下为三官庙,是鹤之嘴。三官庙前的东西涧合流处,有赤石丈余卷起江心,谓之“鹤含丹书”。天柱峰之左有妙高峰,右有留仙峰,左右二峰,恰似鹤之双肩。由二峰左右展开,逶迤各十余里,石骨嶙增,筋肋轩翕,成为鹤之双翼。每当雨霁晴开,仰望鹤鸣山,真如白鹤一支,舒颈俯领涧泉,两翼张开坠地,一尾高矗摩天,葱葱佳气扑人,眉宇询为之开,灵山多秀气,名不虚传。
二、是有一天然石鹤:大邑县志记有这样的神话传说:岩洞中有石鹤鸣则仙人出,昔马成子修炼于此,石鹤一鸣;汉张道陵登仙于兹,石鹤再鸣;明张三丰得道于斯,石鹤又鸣。民国时期,乡人于文昌宫庙后,无意挖出一石块,状甚似鹤鸟,嘴、头、翼、尾、脚、颈俱全,唯双脚并在一起未分开。乡绅付绍渊见之大喜,审视之,俨如人工刻成,因此不曾加工,将原物保护备至,置于文昌宫花园内,以供游人观赏,名曰“天然石鹤”。
三、是山有双鹤:民国时期,太清宫和迎仙阁前的大树梢上,常栖麻鹤一对。不知来自何年,头、背、翼、尾纯黑如漆,映日光则现紫绿色。好静,白天静居大树梢,人声唳嚷,置入罔闻。傍晚则到浅滩觅食鱼类。民国末年,社会秩序混乱,土匪有用枪击之者,以后即不复见。据省报古今注云:“鹤千年变苍色,二千年则变黑色,所谓玄鹤也”。诚如所述,因其羽翼已变黑,双鹤已非数百年之物。



image002.jpg
image006.jpg
image008.jpg
image016.jpg
4894da90020003f3.jpeg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元 +70 收起 理由
慕羲 + 50 平面圖,可以做案例分析
何有 + 20

查看全部评分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11-6-18 00: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传两张天师法相!
20090423_7d9d976f01b6f86fbea1888OG8l9L2kK.jpg 01300000178485121749668518162.jpg
发表于 2007-10-17 20: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匆匆,相機似乎故障,好多張照出來,模糊不清,將就點吧。


fore 兄如是大邑人,煩請就近重照最後一張張天師清晰像,上傳以享道友,方便瞻仰或供奉。


 


從橋頭照正殿PIC_1141.JPG
從橋頭照正殿PIC_1142.JPG
從橋頭照正殿右側.JPG
從橋頭照正殿左側.JPG
從正門看外景PIC_1125.JPG
建物朝向巽兼辰PIC_1106.JPG
從殿後方照前方水口PIC_1115.JPG
鶴鳴雕像PIC_1117.JPG
張天師像PIC_1116.JPG
发表于 2007-10-17 21: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局水法,合四大局壬水理氣,左水到右,墓流,右水收辛酉貪狼,左水亥壬武曲。

此即司馬頭陀訣所謂「乾山巽水出朝官,來水去水總一般」。
2007101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0: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匆匆,相機似乎故障,好多張照出來,模糊不清,將就點吧。


fore 兄如是大邑人,煩請就近重照最後一張張天師清晰像,上傳以享道友,方便瞻仰或供奉。


慕羲兄,我是常去,不过鹤鸣山的天师像,是现代塑的,不比青城山天师洞的天师像,好象是隋唐时期的。另第一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曾发布过一古代天师像(拓本)影印件,不过小弟无扫描仪,不能上传。


下面是我收集的电子版,压缩文件里面是没有logo的。

[ 本帖最后由 fore 于 2007-10-18 10:12 编辑 ]
国画   张天师像.jpg
张道陵半身像.jpg
张道陵画像.jpg
张道陵立像.jpg

张天师像.rar

333.58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1: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鹤鸣山天谷洞,小弟一直想去,但几次都因观内道长太忙,未能去成,希望下次能去。


张三丰在大邑县鹤鸣山天谷洞修炼考

余 至 琴

  张三丰入蜀上大邑鹤鸣山的年代及年龄

  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是汉天师道发源地。鹤鸣山以山形像鹤而得名。山之天谷洞 ( 一名天师洞 ) 位于鹤尾冠子中峰 ( 今称大坪山 ) 悬崖之上。从大坪山麓之迎仙客起步,须翻过八九华里的奇险峻岭,方能到达洞所。

  世传张三丰上鹤鸣山天谷洞修炼时,年已百余岁。如此高龄的张三丰在绝壁千寻的天谷洞修炼系在何年 ? 那时,他究竟有多大年龄呢 ?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未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必须弄清楚张三丰的出生年代。而张三丰的出生年代,颇多争议。有的说是宋代,有的又称元朝。如明末黄宗羲 《南雷文集·王征南墓志铭》谓 : 武当派起于宋之张三丰①。清·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说 : 张三丰诞生于元定宗丁未四月初九日子时,即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② 。这些说法,皆属后世传闻之词,不足凭信。张三丰究竟生于那个朝代,至今尚属一个谜。笔者不惭浅陋,试欲明其究竟,因此收集三丰自述其有关身世之文,并参 考其它文献,略考如下。

  张三丰本人一再自称为“大元遗老”。如《张三丰全集》卷四《自题敕封通微显化真人诰命后跋》文末自署 : “大元遗老三丰道人书。”同书“附录二”《自题无根树·卖花声》云 :

  明洪武十七年岁在甲子中和节,大元遗老。

  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天柱峰之草庐。

  据此可知,元朝亡后,张三丰以元朝遗老自居,说明他生于元朝。此外,从另一些文献中,也证实他是元朝人。如 《张三丰全集》卷四《玄要篇自序》文末题“元邋遢道人张玄素三丰自序”。同书卷八“附录”《隐境编年》称 :“三丰……元定宗二年生,至元间以博陵令致仕。”此言张三丰在元朝做过知县。又明英宗敕封张三丰为“武当继武真君”的宝诰中有“元朝名士,天师后昆”之 句③。可见他在元朝亡时,已很有名气。此乃当时朝廷的皇皇文告,可谓信而有征。以上诸文,均证实张三丰为元朝人无疑。

  张三丰自称为“大元遗老”。案 : 《说文·老部》说 : “七十曰老。”是元朝亡时,三丰至少已七十岁。考元朝亡于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 ,计是年张三丰七十岁,由此逆推,张三丰当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 (1298) 。这一推论,虽未能确指张三丰出生的具体时间,要之,其去事实亦不远。

  考证出张三丰生于元朝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他入蜀上鹤鸣山的年代及年龄。

  这个问题,史书上未见确切的记载。《明史·方伎·张三丰传》说 :

  太祖故闻其 ( 张三丰 ) 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乃游四川,见蜀献王。

  《明史》谓 : 蜀献王椿,高皇帝第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之国成都。据《明史》这两条记载,可知张三丰入蜀,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 之后。但究竟是洪武那一年呢 ? 我们从大邑鹤鸣山的金石文字,找到了答案。同治《大邑县志》卷十三“金石”明·蒋夔《张神仙祠堂记》 ( 原注 : “此碑存鹤鸣山迎仙阁” ) 云 : 世传张神仙,名通,字三丰,号玄玄子……仙自少膂力过人,善骑射。兄弟三人,中更丧乱,流寓多方,参师学道。初,洪武壬申,献王召至,与语,不契,遂辞入 山,陟鹤鸣峰顶。

  此言张三丰与蜀献王“语,不契,遂辞入山,陟鹤鸣峰项”是洪武壬申,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 之事。蒋夔《张神仙祠堂记》又说 :

  道士吴伯理……十八年庚子秋乃于延祥观后,竖阁一所,匾曰“迎仙”。又五载为宣德纪元之初,岁在丙午冬,复于阁后,创祠堂三间,落成,书其颠末,来锦城请记……予节略而为之记。

  据此,知蒋氏此记,是根据上清道士巨吴伯理所撰之文“节略而为之”的。又知吴伯理的原文,写于宣德元年 (1426) ,其去洪武壬申(1392) 张三丰之上鹤鸣山,仅隔二十五年。道士吴伯理以当事人而叙述当地之事,堪称实录。吴伯理之文言张三丰于洪武二十五年入蜀上鹤鸣山事,可补正史之不足。

  前文考出张三丰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8) ,以此推算,张三丰入蜀上鹤鸣山时,年已九十四岁。蜀献王朱椿《送张三丰遨游》诗,有“老翁竟无欲”之句,称三丰为“老翁”,可见他当时的年事已高,与我们所推断者相契合。

  张三丰在大邑县鹤鸣山天谷洞修炼

  张三丰入蜀上鹤鸣山后,即在天谷洞中修炼,常往来于鹤鸣峰顶冠子中峰及东西两涧之间。在丹法修炼上,堪称一绝。当时,他给我们留下了几首诗。这些诗,皆是反映他在天谷洞修炼的真实情景及其成就的第一手珍贵文献。

其《鹤鸣山》诗第一首云 :

沽酒临邛入翠微,

穿崖客负白云归。

逍遥廿四神仙洞,

石鹤欣然啸且飞。

  全诗通过张三丰在鹤鸣山生活细节的描述,反映出一位有道之士豪迈潇洒的情怀。前文说过,张三丰时已近百岁, 而他身“负白云”,“穿崖”越涧,出没于翠微之中,远涉数十里以外以名酒著称的临邛市沽酒,逍遥自在往来于“廿四神仙洞”,却纵横自在,步履矫健,轻捷如 飞,可想见他在鹤鸣山时,道法之高,功夫之深。“廿四神仙洞”即《道书》说的“鹤鸣山有二十四洞”④。三丰逍遥其间,如同《庄子》之“独与天地精神共往 来”的超脱境界⑤,乃至山中千年石鹤也为之飞鸣助兴。

第二首云 :

道士来时石鹤鸣,

飞神天谷署长生。

只今两涧潺 水,

助我龙吟虎啸声。

  此诗是张三丰在天谷洞修炼时真实情景的自述,充分流露出他觅得“绝壁千寻”之天谷洞的怡悦心情⑥“石鹤”据 《广舆记》载 : “鹤鸣山岩穴中有石鹤,千年一鸣,鸣则有仙人出。”⑦“飞神”,神游。“署长生”谓在此洞天修炼,得“长生久视”之道⑧。张三丰“飞神”于天谷洞,与天地 同体,逸兴遄飞,时吟时啸,东西两涧的潺 水声,亦与之相呼应。此番情景,极像苏东坡夜游赤壁,“划然长啸,山鸣谷应”,“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 仙”的亦仙亦道的豪迈气概。

又《天谷洞》诗云 :

天谷本长生,

长歌石窍鸣。

栖神须此地,

坐炼大丹成。

  这首诗,用张三丰的话给我们说明天谷洞是个修炼的好地方。“本长生”乃自然造化之意,这点明天谷洞是自然形 成的断裂岩洞。“栖神”,凝神专一,为道家保其根本、养其元神之术。“坐炼”,静坐修炼,以达心法相应,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他强调“栖神”须于“此 地”,然后才能“坐炼”“丹成”。这是张三丰身临其境于天谷洞修炼,获得成就后的真实感受。

  鹤鸣山钟灵毓秀,天谷洞极自然之造化。《道书》云 : “鹤鸣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有七十二穴。在七十二候。”天谷洞乃二十四洞之一,其洞内与外界大自然息息相通。经实地考察,天谷洞冬燠夏凉。冬天 进入洞中,温暖如春 ; 夏天来到这里,如入清凉世界。洞中流泉清洌,空气新鲜,沁人心脾。周秦人马成子⑩、东汉张陵⑾等仙家尝栖息修炼于此。此后,到此修炼、朝拜的羽客及悟道之 士等均有不同的领会。如唐末五代杜光庭《题鹤鸣山》诗 :“五气云龙下太清,三天真客已功成。”逸名《鹤鸣山怀古》之“羽士全真地”、“山川占旺气”,刘光泽《天谷洞怀古》之“欲炼大丹须此地,何人得似杜东瀛 ( 杜光庭 ) ”等句,皆反映出他们对鹤鸣山天谷洞胜境的景仰和向往。

注 :

①明末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谓 :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记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②清·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云:“有子名居仁,亦名昌,字于安,号白山,即先生父也。……元太宗收召人才……定宗丁未夏,先生母林太失人梦元鹤自海天飞来,而诞先生,时四月初九日子时也。( 见《张三丰全集》,卷入“附录”)

③见《张三丰全集》附录一“诰赞”。

④⑨见曹学 《易中名胜记》卷十三“上川南道大邑”引《道书》云 : “鹤鸣山有二十四洞”。

⑤见《庄子·天下》篇。

⑥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云 : “鹤鸣山在县西北三十七里,绝壁千寻。”

⑦见清同治《大邑县志·山川》引明《广舆记》。

⑧见《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⑩清嘉庆《四川通志·邛州·仙释》引《广舆记》云 :“广成子 ( 马成子 ) ,秦扶风人。志欲修道……乃入邛之鹤鸣山石洞中,复遇异人。”

⑾清同治《大邑县志·仙释》 : “汉永寿二年, ( 张 ) 陵自以功成道就,乃于半岩跃入石壁中,自岩顶而出。”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1: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奇汉碑“藏身”鹤鸣山天谷洞(图)

(韩忆萍记者赖晓莉摄影王熙维) 连日来,我市将举办“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的消息引起了市民的浓厚兴趣,不断有市民打进本报热线咨询中国道教发源地和发祥地在我市何处。带着大家的疑问,昨日,本报记者赶赴大邑鹤鸣山天谷洞,将在中国道教发源地“祖庭”(起点)体验到的神奇带回给各位读者。

 

 

 

3997_11.jpg
 



洞口奇妙清凉
  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和近1个小时的山路,记者于昨日中午到达了位于大邑鹤鸣山后山山顶的天谷洞。该洞又名天师洞、天官洞,相传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当年创教及修炼之处。天谷洞是在峭壁上天然形成的岩洞,洞口高约2米,宽约3米。据当地的何志清道长介绍,该洞洞口前方叫“阴阳界”———无论外面气温多高,只要跨过该界,立即能感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清凉。浑身冒汗的记者亲自感受了一下,果然名副其实。

  手脚并用访岩洞走进岩洞约10米,人就必须弯腰前行。在手脚并用地爬行了约20米后,记者见到一个天然的岩石凹处,何志清说这就是张天师栖身修炼的场所。据介绍,这里还曾有岩石天然而成的座椅,可惜后来遭到了破坏。整个天谷洞共有24个大洞、72个小洞,洞中隧道深不可测,其岩壁及岩顶都凝结着千姿百态的微型钟乳石花,洞中还有部分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但由于岩洞通道狭小,人有时甚至需要匍匐前进。走出天谷洞,记者还在对面的绝壁上惊奇地发现了由石纹形成的“仙”字。

  千年古碑佐证道教发源地

  令人遗憾的是部分不文明的游客竟在天谷洞内及其周围留下了“××到此一游”的字迹,就连洞内发掘出的汉代古碑也未能幸免于难。当地人只得将古碑移出天谷洞进行保护。据悉,这块神奇的汉碑是由谢清亮道士于2000年在洞内发现的。古碑高约1米,宽约0.6米,厚约0.2米,钟乳石材质的碑上从右向左竖行镌刻着“盟威之道”、“正一”及“张辅汉”等汉代隶书文字。据文史专家鉴定分析,这通古碑极有可能就是张天师所立,是我国道教史上发掘历史年代最早的古碑,它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就在大邑鹤鸣山”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发表于 2007-10-18 11: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慕羲兄,我是常去,不过鹤鸣山的天师像,是现代塑的,不比青城山天师洞的天师像,好象是隋唐时期的
話是沒錯! 不過坊間流傳的, 與張天師本尊差太多了.

 

家母姓張,那裡的張姓宗親,若牽涉有關宗族大事, 均是請天師降臨,然後擲杯決定.親友當中有人具天眼,能見天師本尊的光影. 所以小弟印象裡,這尊手持蓮花,印的, 臉部表情比較接近本尊. 後代流傳的畫像, 為了彰顯伏魔威力, 已經改頭換面了.

 

,   

 

[ 本帖最后由 慕羲 于 2007-10-18 12: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2: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慕羲 于 2007-10-18 11:54 发表 話是沒錯! 不過坊間流傳的, 與張天師本尊差太多了.   家母姓張,那裡的張姓宗親,若牽涉有關宗族大事, 均是請天師降臨,然後擲杯決定.親友當中有人具天眼,能見天師本尊的光影. 所以小弟印象裡,這尊手 ...


原则上观里的神像是不能摄像的,不过我认识官里的道长,看能不能通融。等下次吧!
发表于 2007-11-27 1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道兄提供分享。
发表于 2008-2-7 18: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啊!
发表于 2008-9-9 21: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时在鹤明山的庙里给人解签。有机会来抽一签。
发表于 2010-8-10 16: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机缘前往,在此感谢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23: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8-12 19: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w山清水秀好地方
发表于 2011-6-17 15: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鲜易峰 于 2011-6-17 15:36 编辑

谢谢这位易友的帖子,非常感谢!青城山天师洞的张天师像为隋朝的,还有阳平治都功印。但一般道教是不允许拍照的,除非关系比较好或者没有人的情况下。我也发几张青城山天师洞周围的图片。
道教第五洞天:
五洞天.jpg
天师洞大门外,为西游记孙悟空学艺的拍摄地点:
天师洞古常道观.jpg
三清大殿:
三清大殿.jpg
张天师亲手所值银杏:
天师银杏.jpg
树冠:
树冠.jpg
树枝:
树枝.jpg
天师洞天师塑像两边的镇宅符:
QQ截图20110617152327.jpg QQ截图20110617152338.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元 +10 收起 理由
何有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6-17 16: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地方,如仙境一般
发表于 2011-9-12 11: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时在鹤明山的庙里给人解签。有机会来抽一签。
gunwang 发表于 2008-9-9 21:26



    希望在下也有缘能与您一见
发表于 2015-4-24 16: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野性神龙 发表于 2011-9-12 11:42
希望在下也有缘能与您一见

风景读好
发表于 2015-5-28 0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来图...青龙点水,白虎护阵。

鹤鸣2.jpg
鹤鸣山1_副本.jpg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5 11: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