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廚餘製堆肥勢過剩 80後引入「黑水虻」 食廚餘變魚糧
本帖最后由 door 于 2013-4-28 11:55 编辑【明報專訊】政府斥資興建的小蠔灣及沙嶺廚餘廠落成後,料每日可生產約50噸堆肥,全年1.8萬噸,較去年全港化肥用量約1.14萬噸高出近六成,堆肥或無用武之地。有80後青年引入昆蟲「黑水虻」,這些白色小蟲可吃掉廚餘,長成高蛋白質的「肥蟲」,可用以餵魚或製成蟲粉售至內地,排出的糞便亦可作肥料,盼為「廚餘」另謀出路。本港推動廚餘回收,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5000萬元,資助屋苑推行回收計劃,首階段已資助11間屋苑回收廚餘(見另稿),但廚餘產生出來的肥料,恐未必有出路,有年輕人便嘗試「一條龍」處理。
25歲的鄭營啟(Jack)3年前畢業於中大工商管理系,放棄高薪厚職,與朋友成立社企回收廚餘,到街市收集內臟、豬皮等,在粉嶺農莊空地發酵製成堆肥,惟肥料無人要,社企幾乎執笠,「有機農場怕廚餘含基因改造食物,每種基因鑑證測試成本達數百元又太貴,用慣化肥的農夫更加不會要」。
廚餘招野生「黑水虻」 養過萬隻
絕望之際,Jack孤注一擲投資20萬至30萬元,去年在粉嶺農莊空地擺放廚餘,花半年吸引可大量處理廚餘的野生「黑水虻」,悉心繁殖,每條蟲每次可孵化500蟲卵,出生後不斷吃兩周,會長大至約兩厘米,蛋白質含量增加,可用於餵魚,目前他養育過萬隻「黑水虻」。資料顯示,一隻黑水虻一日可吃0.1克廚餘。
Jack稱,廚餘堆肥添加黃豆粉後本地僅售2000元一噸,但把進食廚餘後的黑水虻蛋白質提升至約40%,利用機器製成蟲粉,可售至內地售6000至8000元一噸,相信較廚餘堆肥有利可圖。
Jack的社企現時屬小規模經營,尚未製作蟲粉,飯盒供應商不定期送給他的60公斤廚餘,黑水虻一日可吃光,長大後會供餵飼1000條寶石魚及非洲鰂,小蟲排出的糞便可灑在農田種菜,賣給鄰近的屋苑及熟客。
申20萬推廣 中大成首個用家
Jack最近申請約20萬元基金,製作「蟲魚菜廚餘減廢教育設施」向學校及不同機構推廣,系統分成兩部分,底層利用「黑水虻」餵魚,再利用管道抽取養魚的水,種植水種沙律生菜「物盡其用」,中大聯合書院9月會成為首個用家。政府推行廚餘回收,Jack認為廚餘堆肥的出路有限,當局應盡快謀求其他出路。
本地的化肥主要由外地進口,去年約進口1.24萬噸,扣除出口的約1040噸,本港去年使用約1.14萬噸化肥,惟當局未來興建的廚餘廠及環保基金批出的廚餘回收計劃,肥料產量會大增,廚餘出路成疑。其中最快2015年投入運作的小蠔灣廚餘廠,每日處理200噸廚餘,預料一日可生產20噸堆肥,以此推算,每日處理300噸廚餘的沙嶺廚餘廠可生產30噸堆肥,全年亦即1.8萬噸,高於進口化肥的六成。
有機團體指廚餘「肥效」不足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主任黃煥忠表示,利用廚餘生產的堆肥「肥效」不足,即使當局大量生產堆肥,農民亦未必採用,應研究提升其「肥效」。他說,本港每日約有3500噸廚餘,若全數製成堆肥,隨時因數量過多被棄置堆填區,建議當局把廚餘製成魚糧,因製造時間較短,消耗速度亦較快,可銷售至內地魚場。
明報記者 邱雅錡 馬耀森
002.jpg--Jack製作的「蟲魚菜廚餘減廢教育設施」,底層用作養魚,魚缸放置特別設計的膠箱,黑水虻會在內進食廚餘,約兩周後「結蛹」之前會爬出膠箱,掉進魚缸作魚糧。系統亦利用管道抽取養魚的水,種植最頂層的水種沙律菜。(鄧宗弘攝)
001.jpg--社企負責人鄭營啟去年首引入「黑水虻」(圖),這些小蟲吃掉廚餘後,會長成高蛋白質的「肥蟲」,現用以餵飼寶石魚及非洲?。(鄧宗弘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