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imefr 发表于 2013-5-12 02:46:04

佛云: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 故作神秘语言背后是不自信

【三杨】佛云: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

www.cnjxol.com 嘉兴在线新闻网2009年08月28日 22:50:03


佛云:不可说子曰:如之何

■杨自强



    我一直怀疑,中国以前的文字不加标点,不仅仅是为了节约篇幅,恐怕还是故意营造一种含糊其辞的效果,以便聪明人上下其手、兜售私货。比如,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号称“万世师表”的圣人怎么会说出“愚民政策”这样的混账话呢?有人就说了,其实孔子说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懂事的人,让他去干,糊涂的人,教他懂道理。孔子碰到马厩失火,“伤人乎?不问马”。圣人怎么能连马的死活都不当回事呢?还是标点的问题,“‘伤人乎’?‘不’。问马。”先问伤了人吗?回答说没伤,然后再问那马怎么样呢?以人为本、兼顾动物、主次分明,这才是无微不至的圣人哪。苏青开玩笑,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改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大概正是对这种“良苦用心”的恶搞吧。

  现在没人不用标点了,说这个不扯远了吗?其实不然,只要有心云山雾罩,办法总是有的,标点不能改,那就在词汇上动脑筋,发明一批谁也解释不清的词汇来,功能照样超强,这就叫“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手头就有一例: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有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此言一出,围绕着所谓的“批评权”聚讼纷纭、不亦乐乎,但在我看来,这段话里最精彩的当是“适当方式”四个字,可谓神来之笔,可圈可点。

  什么叫“适当”,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老师以为罚站是“适当”,学生却以为这是变相体罚,很不“适当”。吹胡子瞪眼地吆喝几句,学校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家长却认为很伤自尊。前些时,足球教练徐根宝比赛后朝着某偷懒的队员搧了个耳光,如此不“适当”的举动却引来一片叫好声。说到底,批评这回事,简单地说谁“适当”谁不“适当”其实都不“适当”。大概正是因为如此,不少国家对学校处罚学生都有明确的规定。韩国的《教育处罚法》,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可以打女生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英国学校可以对学生体罚,但所用的鞭子或皮带必须符合经过认可的标准,打手心时每双手不得超过3下,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过6下。这些方式是否“适当”姑且不论,但至少学校在行使所谓的“批评权”时心里有底,现在教育部笼而统之的一句“适当方式”,教育部是省事了,学校却无所适从了。这让人想起峨眉山上的一副对联:“佛云:不可说不可说,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说起来,教育部这么说也不是第一回了,前不久下的一个“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在暑期举办学生集中活动时依据“非必须、不举办”的原则。什么叫“必须”什么叫“非必须”,跟“适当方式”一样,也是一笔糊涂账,“解释权”全在教育部。看来教育部的官员墨水就是多,很擅长玩弄这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藻,存心叫人捉摸不定。一句“适当方式”,为其后可能出现的失误、过错聪明地预留了伏笔,而在这种欲说还休、故作神秘的语言模式背后,是不自信、不自知的畏难心理,是不求实效、不负责任的官僚心态。

  还是说个小故事吧。说有一年轻人手里藏着一只鸟,问一位智者:“你说我手里的鸟是死是活?”他打定主意,智者说活鸟,他就捏死,智者说死鸟,他就放手。这样他就显得比智者更聪明。而智者给他的回答是:“是死是活全在你手上,不要问我,问你自己。”

nhxsp 发表于 2013-5-12 07:49:44

在乎一念之间~~~!

欲窥奇门 发表于 2013-5-12 20:28:06

不让人明白的东西 就是虚无的

林莽中(益东门人) 发表于 2020-10-30 10:17:14

       感觉如说,让读者更多地琢机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云: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 故作神秘语言背后是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