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星、土地神、钟馗、门神、寿星、月下老人
福星、土地神、钟馗、门神、寿星、月下老人民间传说福星
民间传说--福星
福星职司“五福”,具体内容诸书记载不一,涵盖了长寿、富贵、平安、吉祥、子孙众多等世俗福祉。对于福星的来历,民间有多种版本:有说是天官下凡;有说是明朝的一位官员;还有说是传说中的“太岁”……
福星所对应的是九大行星中的木星,别名又称“岁星”,古语所谓“太岁头上不能动土”就是源于古人对它的奇异想象。福星在演化早期,其实缘自一种生长在地下的“怪肉”——太岁。
人们对太岁的了解可能仅从“太岁头上动土”一词中有相对模糊的认识。太岁是一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一种古老物种,史料记载太岁为肉芝具有延缓衰老的功效,是一种具有特殊能量的食品,它色白,如肉,无味,有分块生长能力。
最早有报登载的1979年左右,甘肃某地发现太岁一物,因当时处于祖国复苏期,种种原因没有引起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重视。1993年陕西在渭水南畔发现太岁曾引起轰动,后被一有识之士重金购得。日本明仁天皇来陕访问期间专门前去参观。
关于太岁民间有一段传说:秦始皇遍访名山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长安城外终南山上有位修炼的道人隐天高云淡之处,秦始皇访到此道长,请求传授长生不老的秘密,道长说:绵延秦山中有一种生长的仙物叫太岁,它日吸太阳之气,夜采月亮之光,如第一个人发现后将其丢弃将必死无疑,若将其吃掉会力大无比长生不老。千百年来无几人能见,更无几人能食。因怕秦始皇听了生气,道长隐去了极为重要的一句话:“只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之盛世,通人性的太岁才会从土中现其身。”
秦始皇返回朝中下令天下竭力寻找, 徐福自称能寻得此物献给秦始皇,数年过去,徐福耗费大量金钱也未能寻得,恐秦始皇发怒杀他,又称东海有太岁率500童男童女,飘洋过海,一去不返。秦始皇也未能如愿,在旺年中死去。
微生物学家对最近发现的实体研究结果表明:所谓“怪肉”是一种罕见的粘菌复合体,与蘑菇、灵芝相近同属。只因为它外形奇特,生长方式与众不同才被古人神化。加之民间风水堪舆术盛行,使“太岁头上不能动土”说法广为流传,福星演化初期才具有凶险一面。
中唐时期,一位名叫阳城的清廉官员开始担当福星在人间的代言人。他在湖南道州任职期间,冒死直言上书给当朝皇帝,免去一种特殊例贡——进贡侏儒,使道州百姓免受家庭离散之苦。
到元、明时,阳城又被传说为汉武帝时人杨成。以后更多传说,或尊天官为福神,或尊怀抱婴儿之“送子张仙”为福神。当地民众非常感激阳城,于是建庙供奉,人间的好官与天上的星官形象融合,福星的演变进入新阶段。
对于福星的演变,道教进行了一项全新策划,将天、地、水三官信仰与福星的星辰崇拜结合,最终使福星——天官赐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民间,关于福星的传说,又有人说是天官下凡。身穿大红一品大员官服,腰系玉带,手持如意,面上五络长须,一幅慈眉善目。
天官的来源不一。有的传说周幽王的谏臣唐宏,善主吉凶,死后成神,为天官;有的地方传说古时美男子陈子,娶三个龙女为妻,生子为天官、地官、水官;而有的史料则记载,古代天子尧创开平世界,死后被封为天官,因而天官生日为正月十五。古代为图吉利,作天官赐福的传说,天官遂为福星之神。
现在人们逢年过节拜福星只限于形式而已,更多的是用手写“福”字,为了图个吉利,喜庆日子人们还把“福”字倒挂着,寓意“福”倒了,“福”到了。
土地公是管理土地的神,先民开垦拓荒,胼手胝足,十分辛苦,祈求土地赐予丰收,于是有了祭祀土地的仪式。土地公又叫『福德正神』,也有称为『后土』、「伯公」。一般在城镇及庙祠大都用『福德正神』称呼,在郊野和墓地则习惯称为『后土』,客家人则称为『伯公』。
『后土』。在台湾民间指的是守墓地的神,也是土地公。传说在秦朝,秦始皇征用天下壮丁来修筑长城。孟姜女的丈夫被调去筑城,孟姜女思夫情深,长途跋涉万里寻夫,好不容易到了长城却得知丈夫已死,因此悲痛万分,哭倒了万里长城,露出许多白骨,却不知哪些是自己丈夫的骨头。忽然看见一个老先生,说:『妳把食指咬破,把血滴在白骨上,染上血的就是妳先生的骨骸。』果然寻了白骨。当孟姜女抱着骨骸返乡,居然渐渐生出皮肉,似乎要死而复生。老人怕死者死而复生有违天命,于是教孟姜女说:『抱着骨头不方便,把他装载在袋子里用背的。』孟姜女照他说的去做,遗骨恢复散状,她很不高兴,责怪老人,老人因此答应她帮他的先生守护墓土,这就是墓地前必有『后土』的由来。
在民间祭祀的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须白发的老人,有时会有土地婆陪祀,有时则只有土地公而已。这是民间传说着一个故事: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抱负,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土地婆却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功能。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反驳着:『如果大家都变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土地公无话可说,也因此放弃他的抱负。世上觉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不肯供奉她,却对土地公推崇备至。
民间传说钟馗
古今画家喜绘钟馗,而鲜有识其源者。宋沈括《笔谈》云:俗传说以为唐明皇时落第进士,终南人。殊不知唐明皇时宰相张说曾云:钟馗传说,来源至少不晚于六朝,至唐时则失考也(《岁元谢赐钟馗及历日表》)。近世有学者或据《考工记》,以为钟馗即终葵,“大椎”也(终葵合音读椎)。又说鬼畏椎,遂人格化而为钟馗。其说胜处,是不泥于以钟馗为真人之名氏,而试图从语源上寻其根源。
唯此说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所谓“鬼畏椎”说实出无稽。盖古语“椎”与“槌”通。所谓大椎者,亦大槌也。上古传说中有鼓神,鼓神即手操大椎(缒)者也。又,中国古神话以鼓神与雷神为一体,雷神亦手操斧斤(斧斤亦椎形)者。
雷神,俗称雷公雷鬼,其形狞厉,乌首人身,正乃镇鬼之厉神也。雷鬼,即击钟鼓之鬼。钟鼓者,天鼓也。其本名当作中鬼、钟鬼或东鬼(东鬼即东方神勾芒)。而“钟鬼”转音即为钟馗也。
又,钟馗之名早见诸于姓氏。《左传》记殷遗民八族有终葵氏,当为造钟鼓者族姓。而殷贤相名“仲虺”,亦为钟馗之别语。《诗经》言“雄虺九首”。九,鬼古音义皆同源。九首即鬼首,馗字正是九首合文。而汉人注《诗经》,谓雄虺即蜥蜴。
余尝考古之神龙,即传说中雷神,真相乃鳄鱼之神(大蜥蜴)变相。又古人以龙虎为同类,鳄鱼老虎古皆称大虫,大虫即雄虺。鳄鱼神演变为龙神、雨神、雷神、社稷神,及辟邪、霹雳、镇鬼之神,春节正月元旦舞龙,民俗以虎为辟邪物,皆源于此信仰也。近年湖北出土梁代画砖中有雷鬼击连鼓图,马王堆出土帛画中有土神镇鬼图,土神之形有鳞、翼、尾、角、锐爪,此当即今日所见较早之钟馗图。而其实,亦皆乃龙神——鳄鱼神之变相也。千古之谜一朝而破,快何如之!
民间传说门神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侯,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而是在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民间传说寿星
寿星,在现在的民间传说中有男寿星、女寿星,男寿星是南极仙翁,女寿星叫麻姑。与寿星相伴的还有福、禄、禧三星,传说中寿星司人寿长短,专门赐福于苍生。
南极寿星的传说
寿星是寿神中影响最大的神灵,其原型为星宿。寿星所指星宿有两种说法,一说指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即角、亢二宿,郭璞注《尔雅·释天》说: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这是说,寿星?角、亢?列众星之长,所以主长寿。另一说以寿星为西宫的南极老人星。
南极老人星最初为掌国运兴衰、国命长短的神灵,后来才引申为主人寿长短的神灵。汉朝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说:在西宫狼比地有一颗大星,叫南极老人星,老人星出现,治安,老人星不现,兵起。唐朝张守节对老人星的职能作了引申,认为老人星既主国家命运,也就能主君王之寿命长短。他说:“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东南?,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国命长,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
后来,老人星又由专司君王寿命扩大到掌管天下人寿命,成为人人崇拜的寿神,其与帝王有关色彩渐趋淡薄。司马贞已将寿星当作主人间福寿之神,他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
唐朝,将角、亢与南极老人星都当作寿星,并设坛合祭,从此,两种寿星崇拜遂合而为一。《通典·礼四》说:“大唐开元二十四年七月,敕宜令所司特置寿星坛,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
寿星的人神化与祭祀风俗有关。东汉时每到仲秋之月都要举行敬老与祭祀寿星的活动。由于祭祀寿星与敬老活动相结合,寿星遂定格为一拄长杖的老人形象。南宋时的寿星像是“扶杖立”,“杖过于人之首,且诘曲有奇相”。明朝,寿星长头短身的形象逐渐突出。
《西游记》所描绘的寿星为“手捧灵芝飞蔼绣,长头大耳短身躯。”近代以来,寿星的形象更具喜庆色彩,深受百姓喜爱。寿星为一位白发老翁。白须飘逸,长眉间透着慈善,手持龙头拐杖,最突出的是那长而大的光秃秃的脑门,民间称为“寿星头”。
关于寿星的特号大脑门,还有一则传说:寿星母亲怀上寿星九年,尚不能分娩。母亲十分着急,竟然问肚子中的孩子:“儿啊,你为什么还不出﹖”寿星在娘胎中说:“如果家门口的石狮双眼出血,我就要出生了。”这话被隔壁的屠夫听到了,就用猪血涂在石狮双眼中,母亲告诉了肚中的儿子。寿星便急忙从他母亲腋下钻了出来。因为未足年份,寿星的头就变得长而隆起了。
这则传说编造寿星超乎寻常的怀胎时间,无非是要说明寿星的生命非同一般,所以能长寿,也能赐给人们长寿。寿星的故事多见于戏曲小说之中。
《白蛇传·鼓子曲<盗灵芝>》中出现的寿星是一位颇具同情心的老人。白蛇娘子饮雄黄酒而现出原形,吓死许仙。白蛇为救许仙,上昆仑山偷灵芝草。“白蛇女,上仙山,去盗灵芝。盗来了灵芝,下了山。白鹤童子拦住路,二人山下排战端。南极仙翁也来到:'白蛇女为何盗仙丹﹖’白蛇女双膝扎跪苦哀怜:'尊一声寿翁南极仙翁……’”后来,寿星了解到白蛇的遭遇,非常同情,赠给白蛇灵芝。最后,白蛇用这灵芝救活了许仙。寿星善良的性格特征随着《白蛇传》的广为流传而为世人知晓。
民俗年画《寿星图》是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图上那慈眉善目的寿星老人满足了人们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望,人们视之而心旷神怡,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精神的安慰。《寿星图》中还点缀有松、鹤、龟、桃、灵芝、葫芦等长寿吉祥物,更增添了吉祥的意味,突出了长寿的主题。还有些民谷年画将寿星与福、禄二星画在这种“福禄寿图”过去是时常挂于中堂的吉祥画。
麻姑见证“东海三为桑田”
过去为老人祝寿,还有男女之别,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挂女寿星图。女寿星图通常画的是麻姑,如《麻姑献寿》。
麻姑美如天仙,作腾云驾雾状;或作飘然行走状;或双手托盘作奉献状,盘中一壶美酒,几枚仙桃,酒是自酿长寿酒,桃是王母娘娘所赠寿桃;或肩荷一细竹枝,枝上挂一壶美酒,一童子背一巨大的仙桃相伴相随。不管哪种麻姑图,桃和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因为桃和酒是长寿的象征,麻姑献寿便是通过献桃与酒来表现的。
有关麻姑的身世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麻姑是由凡人修炼成仙而被奉为寿仙的。当然,麻姑成仙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
麻姑事迹,最早见于葛洪《神仙传·麻姑传》,该传开篇由另一神仙王远与麻姑相会的场面而引出麻姑故事。麻姑说她与王远分别以来,已见过“东海三为桑田,”极言其寿命之长。麻姑被人们奉为寿仙即缘于此。
麻姑成为寿星,还与王母娘娘有关。传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诞辰、举办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齐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特邀麻姑同往。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没有什么好献的,就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寿酒,献给王母。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麻姑由此被王母封为女寿仙。
民间传说月下老人
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也称月下老、月老。传说他有赤绳,若把它系在男女朋方的脚上,虽仇人或相隔千里,终会结成姻缘。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略云:唐代韦固旅次宋城南店,遇一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检书。固问所检何书,云婚牍耳。又问襄中何物,云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亦必好合。宋城宰闻之,题其店曰“定婚店”。俗因称媒约为月下老人。
明初刘总《月下老定世间配偶》杂剧,即演其事。此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况下对媒姻的宿命,论神秘观点。元曾瑞卿《留鞋记》一:“何须寻月老,则你是良媒。”明张四维《双烈记.就婚》:“岂不闻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缘着线牵。”《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从来说月下老赤绳系足,虽千里之外,到底相合。”《红楼林》第五七回:“若是月下才能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西厢记》,剧中极力撮合张珙、莺莺成其好事的丫环红娘,因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爱。后人因又称媒人为“红娘”。
明清时期又有“媒婆”一词,亦用以指称媒人。但因为媒婆能说会道,其话往往名不副实,所以,“媒婆”一词略带贬义。明?陶宗仪《辍耕录》中所谓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夸夸其谈、不务正业的女人。如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还没有婆家的媒婆来到邵九娘家中:
故与邵妻絮语。睹女,惊赞曰:“好个美姑姑!假到昭阳院,赵家姊妹何足数得!”又问:“婿家阿谁?”邵妻答:“尚未。”媪言:“若个娘子,何愁无王侯作贵客也。”邵妻叹曰:“王侯家所不敢望;只要个读书种子,便是佳耳。我家小孽冤,翻复遴选,十无一当,不解是何意向。”媪曰:“夫人勿须烦怨。恁个丽人,不知前身修何福泽,才能消受得。昨一大笑事――柴家郎君云:于某家茔边,望见颜色,愿以千金为聘。此非饿鸱作天鹅想耶?早被老身呵斥去矣!” 愿以千金为聘。此非饿鸱作天鹅想耶?早被老身呵斥去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