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布衣 发表于 2013-6-2 18:09:12

如何修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1d906901012j6d.html

学佛,除了“信”,更重要的是“悟”。
修佛过程可分为:学,戒,持,静,清,空,明,渡。
    学:佛法虽无边,但只要学懂《心经》,也就能一通百通了。
    戒:佛教的戒律很多,可以说是除了善待自己,其他一切不能善待众生的思想行为都要戒。
    持:坚持不要破戒。
    静:持久则能静,不会再受各种欲望的困扰,安心修佛。
    清:心清,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个正式的大学生啦。
    空:无物无心无我,融入其中,无善无恶,浑然一体。能进入这种状态,已经得道了。
    明:明了一切,顺应自然。这就是可以被称为佛的境界了。
    渡:因缘化相,因势导利,渡一切可渡之人。这是修道的最终目的,普度完众生,佛也就没事干了。

    大多学佛修行的人,一生都只在“戒”与“破”里打转,根本无法摆脱自身的欲望的驱使和“狮子虫”的诱导,于是乎,戒了又破,破完再戒,没完没了。“贪,啧,痴,疑,慢”是人的本性,执着于表象而不能放下的人,是不可能超越的,就算是对佛像做再多的礼拜,熟读再多的经文,做再多的苦修也是枉然。
    既然无法超越,还要继续修行吗?当然要,修行就是修行,与修成的结果没有太大的关系,老想着结果,就成为妄念,对自己有害无益,说到底,就是他们并没真正明白《心经》的真意。其实,如果人人都在“戒”,这个社会就已经很平和友善,堪称人间乐土了,就算有破戒行为也会再戒,佛行也已经很圆满了。
   
    修行,确切地说,是修心。一个人的心态,会左右自己的行为,心修正了,行就不会偏,也就能结正果。至于用什么方法,则因人因势而异,住家出家,清修苦修闲修,不拘一格,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别人爱怎么说由他说,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修行,是修自己的心,不是在做表面文章,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你看酒肉和尚济公,疯疯癫癫的也是活佛;男扮女装的观世音,一样可以慈悲普世;聚众淫乱的欢喜佛,也高居佛位。。。这些严重破戒逾矩的家伙还能长受香火礼拜,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得道”,无戒无矩,无善无恶,明明了了,因缘化相行普度之举。
    人的本性难移,本性是难移,不是不能移。修行遭遇“戒与破”的圈圈怎么办?放下就是了。此时放下的不是修行,而是放下“戒与破”的困惑,不要去理会它,持修,遇佛杀佛遇魔杀魔,想的越多越逃不出这个怪圈。若真能放下,就是“大彻大悟”登堂入室,修行至“空”的境界,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不过,这个放下,的确很难做到,偶尔放一放,很快又会被拿起,恒持,是一道坎。
   
    放下,在佛学里经常用到,虽然这个词有时候不能刨根问底仔细推敲,但要修行,就必须要放下。不能顿悟,就一点一点放,渐悟也能悟,由量变到质变,贵在恒持。最终,全部放下,包括修行,包括自己,包括佛,包括“放下”。明,无所谓放与拿;修,不一定要修佛,万教归一。因缘化相,回归自然,就能超脱轮回。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清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既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道教,也讲求静清空明渡的。万法归一,万变不离其宗,择一而恒行,贪多则妄。   

    人,根本就是属于自然。修行,修的就是回本之心,自然之行。
    人,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亡,重要的是过程,是当下。
    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感恩别人,感恩自然,这才是正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