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
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造像的意义
现在,来寺院烧香的人是越来越多,可喜可思。喜的是人心向善、向上,这是人类希望的曙光;思的是信者何所信,何者为善,如何行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到道场里来,不知也不问所敬者是谁,只要见到像总是大把的烧香,状似虔诚的膜拜,口中念念有词,听之不知所云,问之不知所求,究之不知所向。总觉得满天神佛是他的依靠,能够让他有安全感,这也是现代人的可爱,也是可怜之处。
佛法是佛陀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在各自的生活、工作领域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端正思想、改变心态,提高人生境界,升华心灵素养,以期达到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本着这样的一个宗旨,佛法在传播的过程中,所有的言教与一切有形的设施,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这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苦心孤诣、匠心独运,也是他们“但愿众生得离苦”大慈悲心的具体落实。所以我们要正确并且善巧地认识佛法当中的种种设施,以避免信佛是迷信的讥嫌。即便不是学佛的人,也应当善意地、正确地理解,以避免误会。我们要去认识自己所不了解而又时常要面对的事物,切不可以不知为知,那样往往会阻碍自己的进步。
寺院的由来
佛教是佛陀教育的简称。我们透过历史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佛教大约在春秋时期就传到了中国,一直到后汉永平十年(也就是西元六十七年),由汉明帝派特使蔡愔正式到西域礼请,同时,迎请印度高僧摩腾及竺法兰两位法师带着佛像以及经书来到中国。
这是国家大事,一开始先有鸿胪寺接待(寺是属于皇帝直接管辖的,鸿胪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外交部)。两位法师与帝王大臣相处的非常融洽,大家在一起非常欢喜,王臣们都希望他俩长住中国,于是,汉明帝正式增设一个同样的机构,也称之为“寺”。这个寺就是佛教教育机构。
古代的专制,君权与相权还是分得很清楚。帝王对宰相非常尊重,宰相执行帝王的旨意,管理国家。宰相之下办事的一级单位称“部”,“部”的长官称“尚书”。另外,直接属于皇帝管的称“寺”,寺的长官称“卿”。皇帝之下有九个“寺”,就是九个一级单位,称九卿。于是,汉明帝的政府就有十个“寺”,新成立的“寺”就专管佛教教育。佛教在中国第一个寺院就是现在的洛阳白马寺。白马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佛陀教育部,就是专门推广佛陀教育的。另外,宰相下面有个礼部,也是办教育的,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所以,中国从汉明帝以后就变成两个教育部。这两个教育机构一个归皇帝管,一个归宰相管。因此,佛教教育在全中国的推动,远远超过礼部的推动。可见,中国人对“寺”是多么的重视啊!所以,寺不是庙,与宗教也毫无关系。现代一般人将寺与庙合称,就与鬼神扯上关系了(庙是供养鬼神的,过去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叫太庙。一般百姓供祖先,祭鬼神的地方叫祠堂。庙跟祠堂的性质完全相同)。
寺院成立之后,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个是教育,一个就是翻译佛经。翻译佛经所需的译场,规模之大也不是我们想象得到的。唐代玄奘法师,他的译场,编制就有六百多人。早期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的编制也有四百多人。所以,寺院是个很大的政府办事机构。现在的寺院完全变质了,教育几乎完全丧失!变成专门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这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这是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演变到现在这个现象。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佛教简单的历史,晓得佛法的本质,我们要学它真正的好东西。
佛陀教育
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汉朝统一中国之后,在教育制度上,就逐渐兴起了一个很精细、很明确的理念,成为我们近两千年来的教育哲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理念被肯定,可以说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尚未发觉。中国人很重视教育,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才能够帮助一切人离苦得乐。而且,国家的兴衰与教育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佛陀教育在思想、方法、理论、修学上与中国的儒家、道家很接近,可以说,中国的儒道讲纲领,而佛法讲细节,非常微细透彻,两者真是水乳交融。
佛陀教育的宗旨与目的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是佛法修学的最高理想和目标。这句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觉”是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自己,佛教导我们的就是“认识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若完全明了通达,称之为佛菩萨。若完全不明了,则称为凡夫。诸位想想,佛教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多么密切啊!世间没有任何事能比这桩事与自己的关系更密切的了。智慧有上、中、下三等,佛教修学的第一个阶段是“正觉”,向上提升一层是“正等正觉”,最高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门里面这些名称就好像学校里面的学位名称,现在的大学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佛教也有三个学位,如果你得到“正觉”,就称你为“阿罗汉”,现在的人喜欢简单就称“罗汉”。若你得到“正等正觉”,就称你为“菩提萨埵”,现在的人简称“菩萨”。若你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就称你为“佛陀耶”,古人简称“佛陀”,我们现在更简单,称“佛”。
“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呀!佛教说,人人可以成佛,人人应该成佛。如现在的博士学位,每个人都可以拿到。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宗教里上帝只有一位,如美国总统只有一位,不可以人人都当总统。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是菩萨。佛教导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众生体验觉悟的层次不相同,高低广狭不一样,可见凡圣平等,只是迷悟差别不同而已。佛菩萨觉悟,众生迷惑。觉悟的人生活就自在,在生活里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迷惑的人,被外面的环境主宰,自己不能做主,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己不能做主宰的就称为凡夫。如果是佛菩萨则不然,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做得了主宰,“主宰”是自己真正能做得了主。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能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这种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大家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我们常常听到佛教里面讲“普度众生”。那什么是“普度众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对一切众生要尽心尽力去帮助、协助。“度”就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解决一切困难的问题。佛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用教学的方法。我们现在的教师进修制度就是释迦牟尼佛首创的。他当年在世,有许多有成就的学生。这些学生也分派到各处去教学,但每一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回到老师的身边,称为“结夏安居”。印度从四月半到七月半是雨季,这个时候在外教学不方便,所以通通回来,接受老师的再教育。同学们再互相切磋、琢磨,然后再出去教学,帮助大众。这是真正难得。
佛教的经典非常丰富,在全世界,不论是宗教、学术……都没有如此丰富的经典。这么多经典把它分类也可归纳成三大类,我们中国人称为三藏经典。这三藏经典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偏重在定学,律藏偏重在戒学,论藏偏重在慧学,这是佛陀教育的教科书。
佛教提倡艺术化、美术、音乐、雕塑、乃至于建筑都含有很深的教学意义,确实达到大圆满,充分显示教学的宗旨和意趣。佛教教学将博物馆、图书馆与学校结合在一起,让人一进入山门,一句话都不必说,佛陀所教导的,我们都能体会明白了。
弥勒菩萨
进门第一座建筑是天王殿,不过有些规模更大的寺院,进入天王殿之前还会经过一道或者两三道“三门”。“三门”确实有三个门,一般是三门并立,中间大两边小。中国古代的佛寺大多是建在深山之中,有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所以“三门”也写成“山门”。
大殿当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大多供奉的是中国宋朝布袋和尚的造像。为什么供奉布袋和尚的造像呢?布袋和尚出现在南宋高宗时代,跟岳飞是同时代的。当时在浙江奉化出现一位肥头大耳、大腹便便,拖个大布袋到处行化的法师,本名契此,但大家都欢喜称呼他“布袋和尚”,既形像又亲切。他把别人所给的东西,统统投入布袋。如果有人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只手往下一垂。笑嘻嘻的一言不发站在那里。问者若有所悟,明白这是让他放下。别人又问放下以后怎么办呢?他就卷起布袋背在肩上扬长而去。问者望着他远去的身影,微微点头,知道法师教他放下自己,提起众生。最后布袋和尚在奉化雪窦寺示寂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偈语,告诉大家他的真实身份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往后道场中的弥勒菩萨都是造布袋和尚的形像,寓意非常深刻。
我们现在看到布袋和尚整天笑嘻嘻的坐在门口迎接一切人,是教导我们学佛要笑脸迎人,不可以愁眉苦脸。大大的肚皮代表包容,对于世间的善恶美丑要清清楚楚而又能够包容。用平等的心态、欢喜的仪容面对一切社会大众。
佛菩萨像是代表所教学的宗旨意趣,千万不能当成神明看待。弥勒菩萨所教我们的就是进入佛门不但要“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还要“生平等心,成就喜悦的相”。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众生生平等心,对一切众生要欢喜。“喜悦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爱心,也就是喜爱之心。这个喜爱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智慧的,佛家也称作慈悲。佛菩萨对众生的喜爱是永恒不变的。因为他没有自私、没有自利、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喜爱是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像弥勒菩萨一样欢欢喜喜,一团和气,大慈大悲。
弥勒菩萨也称作阿逸多菩萨,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无能胜”。也就是说,他的慈悲没有人能超过,他的慈悲遍法界、虚空界。因此,中国又称他为“慈氏菩萨”。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候补佛,现在兜率内院,要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兜率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知足”,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能成佛。
我们还见到一种在布袋和尚身上围着、趴着五六个嬉笑颜开的小孩儿,搔痒的、挖耳朵的都有,布袋和尚挺着硕大的肚皮笑嘻嘻地坐着。如果把他理解为老爷爷含饴弄孙,那就把他浅解了。人在世间,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围绕,时时刺激着你的感官。为之所动六道轮回去矣,不为所动则可渐趋解脱。所谓“汝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布袋和尚不正是做这一种示现吗?
进入天王殿向弥勒菩萨问讯之后,用欢喜、平静的心右绕佛殿。因为我们在经上常常读到“右绕三匝”,所以我们也应该右绕才合礼节。
东方持国天王
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所包含的意义就是如何你能保持自己这一生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而不败?你就护你自己了。如何能保持你一家幸福美满不至于家庭败坏?如何保持你事业的顺利成功?如何保持社会的安定繁荣?如何保持国家的富强?如何保持世界和平?也就是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持国天王就是教我们这些道理,我们学会之后确实能走圣贤、佛菩萨的道路。那么,它教给我们重要的修行原则在那里表示呢?他手上拿的琵琶,表示你要达到以上目标一定要学中道。琵琶代表中道,你看那个弦,松了弹不响,紧了一弹就断,一定要调得适中,音律才能发出来。表这个意思,不是持国天王喜欢弹琵琶,那就搞错了。他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提醒你,你要住中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都在琵琶上表现出来。你懂得这个意思,你一见他,不就上了一课吗?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因循退缩固然不能成就,但对什么事都讲求“速成”的现代人,别忘了古有明训“欲速则不达”啊!
南方增长天王
代表求进步,儒家讲的日日新,佛法讲精进,不进则退呀!时代永远在进步,这是法则。所以我们要增长智慧,要增长道德,增长能力、福报、学问、技能、才艺乃至于生活品质,都要逐渐提升。样样都要第一,平等才能和睦。每个国家都第一、每个族群都第一、每个宗教都第一,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和平、幸福、美满自然能现前。所以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是跟着时代走,是领导时代走啊!
南方增长天王手中的剑代表智慧,说明智慧比什么都重要,告诉我们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要用智慧去辨别纷纷扰扰的世间万象,不可以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往往误事,理智的掌控才能做到恰当的抉择。南方增长天王给我们上课表示唯有智慧的增长,才能将持国落实,把持国天王教导我们的才能逐渐的提升。这两位天王的教学就相当圆满了。
西方广目天王
广目就是现在讲的观光考察。你要多看,多看看别人的,吸取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你就进步。西方广目天王教我们要有智慧看这个社会,社会非常复杂,变化多端,人情的变化、事理的变化,变幻莫测。
西方广目天王一只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是蛇,龙蛇代表多变。俗话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代表瞬息万变的社会。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也就是在不断地变化当中,尤其是现在人常常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种速度。处在多变的社会当中,不跟着变就会落伍,跟着变又会穷于应付,无论怎样努力总会让你感觉赶不上潮流。
另一只手上拿着宝珠,宝珠代表不变,变化里头你掌握着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人事才能摆平。才能帮助这个社会和谐安定,帮助人民觉悟幸福。我们再看,叫龙或者蛇随着宝珠不变,这就是你要转境界,不能被境界所转,在变化中掌握到不变的原理原则。正是佛家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只有掌握住不变,才能够在既精彩又无奈的复杂社会中从容不迫,气定神闲。不管外面怎样惊涛骇浪,你都能够处变不惊;不管社会风气怎样的江河日下,你总能够把“根”留住。
北方多闻天王
很明显告诉我们要多听,没有叫你多说,更没有叫多嘴天王。我们要成就智慧,要多看多听。多看、多听能开阔视野,拓宽心胸,又能丰富知识,增长智能,这就是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这样的积淀与经验,学问、智慧、德能、才艺还能没有进步吗?我们的身心状况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工作就会做得更加出色。一人如是,一人受益;一家如是,一家兴旺;一国如是,国富民强。
多闻天王所表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长时薰修”,也就是长时间的熏陶修学。现前社会上的年轻人没有耐心,学东西总希望学简单的,时间短的,很快能学成的。看到多一点,时间比较长的,它就厌烦。尤其是古圣先贤的教诲,决定不是学一遍、两遍能学会的,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心。
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伞能够遮风挡雨,防紫外线,这是对身体的照顾。由此引申,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五花八门的思想借着铺天盖地的网络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介悄无声息地走进千家万户。就在你梦与醒的边缘,情不情愿的当口,一次次地侵袭着你、改变着你、腐蚀着你。当你被蚕蚀得千孔百疮,体无完肤的时候,抱着钞票欲哭无泪。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多闻天王的伞盖就是提醒我们在经历信息洗礼的当下,要知道保护自己。对送到你面前的所有信息不要照单全收,看它是否经得起你不变原则的衡量,经过多次的考验之后,符合标准的也要小心接收,否则当然是拒之门外。
所以,多闻天王手中的伞是告诉我们防止污染呀!特别是防止心地的污染,在所见所闻中不为邪知邪见所污染。我们的心本来是清静的,心里面起了贪、嗔、痴、慢,心里面起了疑惑,你心地被污染、精神被污染、思想被污染、见解被污染,那就坏了。孔老夫子教导颜回克己复礼,要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起,这无疑是我们现前保护身心健康,防止污染的最佳保护伞。
所以大家要明白寺院里所有的设施,比如供养佛陀像、菩萨像、罗汉像、天神像,实际上他的作用是教具,统统是教育的含义,很深的教育意趣。他的每一个构想、每一个设施都是启发我们心灵的,启发我们智慧的,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的。不是供神,更不是叫你当神拜的。我们见到他之后,你恭恭敬敬的礼拜表示我谢谢您,我要向您学习,这是智慧。摆在你面前,天天给你上课,不要说一句话,你在这里就得到圆圆满满的佛法,而且体会得非常深刻。这个叫护法天王。护是护自己,不是护别人。你真正明了他的意义,依教奉行,佛菩萨一定会保佑你的。
我们刚刚详细介绍了四大天王表法的真实意义,如果我用一句话来分别概括的话就是: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行大道,南方增长天王教我们积大德,西方广目天王教我们修大行,北方多闻天王教我们成大果。如果我用十六个字还可以再总结一下,就是教导我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韦驮菩萨
与弥勒菩萨背靠背的是韦驮天将。他本是南方增长天王部下的八大将军之一,是四大天王麾下三十二将军之首。唐朝道宣律师感得他现身护法,常常见他身着甲胄,合掌恭立,宝杵横放臂上。自此以后,中国的道场中大多立此天将军身的韦驮菩萨像。
韦驮天将虽是四大天王的部下,但在传统的寺院中却得到特别的尊敬。传统寺院的早晚课诵中,早课的末后是祝韦驮仪,唱韦驮赞;初一、十五的午供中,除了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香积厨之外,还有韦驮殿。韦驮天将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殊遇呢?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各自护卫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勘察民心厚薄,维持社会秩序,类似现代社会纪检与军警部门的领导人。而韦驮菩萨发愿专门护持佛法、护持道场、护持出家人。对于正法道场,真心修行的出家人,他是绝对的尽心护持。他的感应故事在中国的寺庵山志中的记载不胜枚举。高僧大德在讲经时曾说:出家人一心修道,不募捐、不化缘,可能会过得清苦一些,但绝不会饿死。如果饿死一个真心修道的法师,韦驮菩萨应受撤职查办之处分。所以韦驮菩萨得到出家人的特殊礼遇不是没有原因的。
四大部洲中,北俱卢洲这一洲福报很大,人民的生活即不需要操劳,也不需要耕种,更不需要经营。所有一切生活需要都是自然生长的。衣食自然,寿命又长,寿命都是千岁而且很少生病。但是这个地方的人享福享惯了,人在福中把修行忘掉了,所以佛法在这一洲没有。
说到修行,什么叫修行呢?佛法讲修行,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行为,实在太多了,哪能说得尽呢!所以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身体所造作的身业行为。二、是言语所造作的口业行为。三。是起心动念,意业行为。行为无论有多少,总不出这三个范围,所以叫“三业行为”。思想错误了、见解错误了、说话错了、动作做错了,这叫错误的行为。把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才是修行。三业行为的修正,是要以心为主,禅宗讲:“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呢?“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心正,我们的言行一定正,心不正,就是想学也学不像呀!
我们再看,韦驮殿的上方有一个匾额,上面写着“三洲感应”,四大部洲只有三洲感应,就是北俱卢洲没有佛法,所以韦驮想要护法却又护不上。韦驮是总护法神,我们现在这个劫叫贤劫,他要护持贤劫千佛出世。贤劫中第一尊佛是拘留孙佛,第二尊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是迦叶佛,我们现在是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下一尊(也就是第五尊)示现成佛的是弥勒佛,……到第一千尊就是韦驮示现成佛。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也就是大英雄宝殿。谁能真正称得上是英雄豪杰呢?古圣先贤经常告诫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所以,我们要战胜自己,不但要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而且还要战胜自己的生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谁做到了呢?佛做到了,所以佛是真正的大英雄豪杰。
佛门里面的建筑是艺术,建筑也是表法的。大雄宝殿外面看是宫殿式两层,从里面看是一层。两层代表佛家的术语“真谛”、“俗谛”,也就是我们讲世间法、超越世间法。两层里面是一层,表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迷了就有二,悟了原来是一啊!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离开俗谛之外别有真谛。现代人都重视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如何能够学到即能创造财富而又不为财富所累,深深明白拥有财富是福报,善用财富是智慧,不要反被自己所创造的财富推向痛苦的深渊。利用自己的福报与智慧,为社会大众带来没有后遗症的光明与喜乐,这只有真正明白真俗不二的人才能做得到。
你看它都有很深的用意在里面。你真正明白佛教建筑的艺术、建筑、绘画、音乐、雕塑,收获就非常丰富了,那是非常圆满的教学。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宇的中心,纵然是很小的道场,只有一座殿堂,也会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名之为大雄宝殿。显示出佛弟子不忘根本老师,更显示出慈悲与清净是佛法的根本教诲。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古代丛林来看,一般是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再因地制宜而配置其它殿堂与房舍,殿堂作为供奉其它佛菩萨像之用,房舍则是修行人的栖息之所。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母亲是摩耶夫人。他曾经从城的四门出去游玩,见到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所以萌发了出家修道寻求解决人生问题的愿望。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日食一麻一麦,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还是没有成道。明白苦行不是成道的方法。于是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体力后,到菩提伽耶村,用吉祥草铺成座位,盘腿打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天后,在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当时才三十几岁。从此以后,开始了他一生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足迹踏遍恒河两岸、印度各地,乃至今天世界各地,无论男女贵贱,有教无类。
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创办的。后人对他尊称“本师”,是佛陀教育的根本老师。正如同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为先师----“至圣先师”。南无就是礼敬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尊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名号也是他在这个世界教化众生的宗旨与方针。娑婆世界的众生普遍的缺乏仁慈,没有爱心,而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条件、没有企求的遍施仁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崇尚冷酷、喜欢暴力的众生的教育。告诉我们用暴力不可能禁止种种的怪、力、乱、神,反而会滋生和助长层出不穷的牛鬼蛇神。只有以广大的爱心,去回报世间可爱之人,去包容世间可怜、可恨之人。古人说“仁者无敌”,真正具有广大爱心的人,没有与他敌对的人。这不正是我们眼下所祈求的和平、安定与繁荣的世界吗?
佛菩萨没有名号,名是假名。名号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是因众生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这一尊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叫这个名字,可能到别的世界,名字就换了。名字就是这个时代、这个地区教学的宗旨。以这个为名号,所有一切名号统统是教学的作用。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也是如此,名号都是显德的。
“释迦”,翻成能仁。“能仁”是与人相处之道,用真实的爱心,去真诚地关怀、热心地帮助、没有条件地爱护一切众生, “牟尼 ”翻成寂默的意思,“寂默”则是高度的自我修养。寂是灭除一切烦恼,默是烦恼灭除之后清净无为的心态。落实到我们的当下,把我们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的心淡薄一些,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热情冷静一些,时时回光返照,检点自己的修养与智慧有没有增长,烦恼有没有平息,痛苦有没有减少。逐渐做到多一点为别人想,少一点为自己想;多一点爱别人,少一点爱自己;多一点心量,少一点自私,这就是在实践仁慈博爱、恬淡寂默的释迦牟尼的教诲。牟尼是自利,释迦是利他。自利利他就是诸佛如来。这也是法身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唯一的一个大事业。
“佛”,梵语的意思是智者、觉者。他是觉悟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他是人间一位具足圆满智慧,真正彻底觉悟的这么样的一个人。我们中国人称“完人”、“至人”。
菩萨也是梵语,古人翻作觉有情,我们大家都是有情众生,有情就是烦恼没有断,习气也没有断。没有断不要紧,烦恼习气断了,你就叫佛。没有断还带着,虽带,但是你也有相当高度的觉悟,也有相当的智慧,这是佛的学生,佛的弟子,统统称为菩萨。菩萨也不是神,也不是仙。我们今天也是佛的学生,也是佛的弟子。从前那些菩萨是佛以往的弟子,我们是现在的弟子。所以,我们跟菩萨是同学的关系,学长的关系,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佛是过来人,佛对我们的帮助,就是把他的经验提供给
我们作参考。就好像学校的老师将自己所学习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一样。我们能够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这就是佛对我们最真实的加持与保佑了,这样我们才能得真实受用。所以,我们今天接受佛陀教育,要明白所有一切佛菩萨都是代表我们的性德和修德。我们本性里面有无量的德能,用一个名号没办法显示出来,所以要用许许多多的名号。像一个人在社会上多才多艺,名片一拿出来,几十个头衔。一个头衔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几十个呢?必须要几十个才能够真正显示出他的身份德能,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要晓得,佛门中所有的佛菩萨,都是代表我们自己个人,菩萨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自己本有的性德。
性德是我们本来所具备的清净本然、真善美慧的品德,但是现在因为烦恼习气而迷失了,不能发挥它本有的作用。但迷失并非真的失去,可以通过修德--恰当而有效的方法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在源头的地方是清清纯然的澄净之水,可以饮用,可以沐浴,怡悦身心,陶冶心灵。离开源头之后,经过许多自然的、人为的洗礼,越来越失去它本来的纯净,而变成散发出种种异味的浊水,不但无用而且有害,让人望水兴叹。这种状况如果不妥善治理,会殃及人类生存环境的诸多方面,所以必须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还原它本自清纯的本质,我们方得其用。源头澄水犹如性德,被污染的浊水虽依然是水,但已失去它本来的作用,这就好比我们纯善的性德被烦恼习气所浸染一样,掩蔽了它至纯至善的本能。治理的方法就是修德,修整调治我们充满种种烦恼痛苦的身心,恢复它原本的清净、自在与安祥。
佛像的安祥与恬静是性德的流露,而且除了个别的手印、姿势不同之外,佛像的脸庞、体态与神采都是同样的慈悲祥和,雍容华贵。这表示 “佛佛道同”。每尊佛都亲证了圆满广大的性德,性德是共同的。菩萨像虽也同样具备安和与雅静,但还是不及佛止于至善的圆满。所以菩萨表因位,还是在修行的路上继续向无上觉道迈进。阿罗汉也是出三界的圣人,但是没有佛菩萨悲天悯人的爱心,只愿独善其身,无意兼善天下。虽然他们所断的烦恼与十信位的菩萨相等,但是智慧与福德却是远远不及。所以我们看阿罗汉像,大都呈现出潇洒、飘逸、自在、悠闲的样子,具有闲云野鹤式的逸采。如果比照中国古时候的说法,佛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菩萨是漫漫觉路上下求索的贤人,阿罗汉是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
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供奉的多是以迦叶与阿难两位尊者为胁侍。他左手边一尊是迦叶(she)尊者,右手边的一尊是阿难尊者。年老的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行”。年轻的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一位是心法(宗门)的传持者,一位是经教(教下)的结集者。一位是真修实干(行)的代表,一位是深入经藏(解)的表率。行解相资,方能克显能仁、寂默之德。
供奉在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也有是以文殊、普贤二位为胁侍的。他左手边的一尊是普贤菩萨,右手边的一尊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行”的代表,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总不外乎“解,行”两大类。我们知道每逢过年过节这些喜庆的日子,我们都有在家门口贴对联的习惯。门的左边为上联,也称之为上手。表示先有上,而后才有下。而佛像的供法也包含了这样非常重要的意义。站在佛的左边的菩萨或罗汉表示学佛的重中之重,如普贤菩萨和迦叶尊者都是表“行”的。“行”要落实在自己的日常行为生活之中,起心动念都要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但是“行”也要有真实的智慧呀。所以,“行”和“解”是一不是二,也就是佛家讲“解行相应”。
当我们在顶礼膜拜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无论他是坐像、立像,做什么样的手印,我们都应当这样去观想。然后把这种思想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于己则心地清净,于人则又能遍施仁爱慈悲,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十八罗汉
阿罗汉,俗称罗汉,是梵语音译,是指内在修养极高,思相见解纯正(杀贼),而且已经不会像凡夫一样在三界六道中流转,安住寂静的境界中 (无生),有资格接受人天的礼敬与供养的圣人(应供)。我们供养这样的人,能够获得大福报,所以称之为“福田。”经典中记载世尊在世时,赐命十六位证得这种境界的圣者不要迁化,常住世间,作为世人培福的对象。后来传到中国,有盛传于世的画作“十八罗汉图”,就是由原来的十六罗汉,加上达磨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者是降龙、伏虎二尊者,相传习久,而变成十八罗汉,就是我们现在在许多道场大雄宝殿里所见列于两侧的十八罗汉。又有根据经典常有“五百比丘”、“五百声闻”之说,塑造而成的五百罗汉群像,更是栩栩如生,气象万千。
阿罗汉的特征是独善己身,但是当年跟随在世尊身边的阿罗汉们,协助世尊弘化四方,所谓 “外现声闻仪,内秘菩萨行”,所以称之“大阿罗汉”。我们向他们学习的是,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的涵养,有缘就出来帮助社会大众,否则就专注于充实自己,进德修业以待机缘。所谓“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己身”。
地藏菩萨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爱心),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大都有单独供奉的殿堂。
“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宝藏。不但指地下的宝藏,同时也包含了地面上一切生长的物质。大地含藏万物,养育众生,佛用大地来比喻我们的心地。它有无量的智慧、德能和才艺,乃至于一切无量,都是从心地所生。依照心地法门修行就叫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代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简单讲就是孝亲尊师。在这里我们要学习地藏菩萨的孝行,学地藏菩萨的好学以及尊师重道。
“孝”中国古圣先贤非常重视,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殊不知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什么是孝呢?中国文字的确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孝”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是孝。“孝”是会意,就是教你体会这个意思。父子是一体,西方人父子有代沟,孝就没有代沟,孝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也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自体。比如说,我们的老祖宗已经过世几年、几十年,甚至于已经几百年,几千年,根本没见过面,为什么还要拜他?还要祭祀他呢?生命是一体嘛!这个就是“孝”的观念。西方人没有这种观念,所以他们问中国人为什么祭祖先?几千年前的祖先,你认识?你知道?你们为什么要祭他?他永远无法理解。但是儒与佛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和平,和平要从哪里做起?要从这基础上做起,离开这个基础,和平只是口号,绝对不能成为事实。儒、佛的教育都是致力于孝道的发扬光大。
佛法是师道,但师道是建立在的孝道基础上,否则佛法也无以成立。所以《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三福。三福中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的基础。地藏菩萨所教导我们的就是孝养父母,孝养父母不但是衣食的供养,还要让父母身安、心悦、志趣超迈(佛道),这才是世出世间之大孝。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伦常义务。推而广之,对子女要慈爱,对兄长要恭敬,对弟妹要友爱,对朋友要讲信义,这是把孝道落实到不同的对象上,正是孟夫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说的更究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这就是“孝名为戒”,对一切众生没有孝顺奉养之心,就是犯戒。所以把地藏菩萨的孝道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孝亲的范围很广,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除了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呀!让父母常生欢喜快乐,才是尽孝。父母期望我们成圣成贤,希望我们在社会上做好人,为社会大众造福。如果我们做不好就是不孝。父母希望子女有智慧、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子女做不到,这是不孝。从小处看,童年做学生,功课不好,使父母操心失望,也是不孝。在学校里品德不好,不孝。身体不好也不孝。不尊敬老师也不孝。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也不孝。成年之后进入社会,不服从领导的安排,令父母忧心也是不孝。不能与同事互相合作,不孝。不能善待员工也是不孝……。由此可知,孝道之广大,佛法所说,尽虚空、遍法界,唯一孝道而已矣。
我们怎么会懂得孝道呢?怎么知道行孝呢?全是老师教导我们的,所以要奉事师长。老师教导我们的,我们能够完全把它做到,这才是尊师。不只是对老师的恭敬,那没有用处,要把老师的教诲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做到。我们佛门里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叫本师,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一直传到今天,代代相传。我们始终不能忘本,不忘记根本的老师。我们能够把老师的教诲落实在自己生活之中,那一定象一位哲学家所讲的那样“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但是,如何能活活泼泼的应用在生活上,这才难!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修持,一定要依靠老师教导。所以,我们一生要有成就,师友是很重要的关键。要有好老师、好的同参道友。佛教导我们,孝亲之下重要的,就是尊师重道,奉事师长。亲与师相提并论,这是不可不知道的。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为我们介绍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接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世尊圆寂之后、弥勒菩萨成佛之前,在这一段没有佛教化的时代,用孝道代替佛教化众生。并介绍菩萨在无量劫前为婆罗门女、光目女时,为了救度生前造诸恶业而堕入恶道的母亲,而发大誓愿,后人总结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当然是实有其处,但是在这个地方,它也是表法,表世间最苦之处。所以凡是至极苦难的时间与处所,都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所。因此地狱当然是他救度众生的场所,因为这里最苦。但并不仅限于地狱,所有有苦难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萨的身影。比如世间的种种天灾人祸,人们常常形容为人间炼狱,当此之时,所有来帮助这些受难者人们,不都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吗?
我们常见的地藏菩萨的形象有多种,一般广为流传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莲花上。唐朝新罗国王族出身的僧人金乔觉,在唐玄宗的时代,泛舟渡海来到中国,经过安徽池阳时,看见九华山峰峦起伏,林木蓊郁,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得到当时山的主人闵公的护持。而且,闵公的儿子又跟随他出家,法名道明。后来闵公又拜自己的儿子道明和尚为师而出家。数十年后,金乔觉以九十九高龄示寂,肉身不坏,全身入塔。因为他生前笃行地藏菩萨的行愿,所以后人便把他当做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来尊敬。现在九华山地藏菩萨的肉身宝殿,就是当年金乔觉的修道处。后人为纪念闵公护法之功与道明和尚传法之德,于是就把他们塑成一僧一俗作为地藏菩萨的胁侍。
观世音菩萨
世是世间的意思,不仅仅包含我们这个世间,还包含了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世界的世间。音是苦难的音声,十方世界有苦难,有苦难他就会发出音声,菩萨听到这个音声自自然然就会来帮助,慈悲救苦救难。为什么不叫听世音,而用观?听是耳朵听,观是智慧观。惟有真实的智慧才了解这个音声里面的真实状况。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慈悲就是仁慈博爱,把我们真诚的爱心推广到虚空法界,爱一切众生就象爱自己一样,自他不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千手是表双手万能,千眼表观察入微。众生的苦难细微的地方他都能看得很清楚。眼到手到,看到之后没有不帮助的,没有不伸手援助的。
学佛从“孝亲”学起,然后把孝道发扬广大。佛教导我们孝顺一切众生,慈悲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地藏菩萨的发扬广大,我们拜观世音菩萨,是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大慈悲心连剧毒都能化解,能消灾免难。若是自私自利,天天向观世音菩萨磕头祷告,供一些香花水果,希望他保佑自己升官发财、消灾免难、万事如意等等这种行为是有罪过的。因为形同贿赂,把观世音菩萨看成贪官污吏了,还以为自己天天拜观世音菩萨,一定得到观世音菩萨的保佑呢!其实不然,为什么你得不到菩萨的保佑呢?你是天天在侮辱观世音菩萨嘛!
所以,你在佛门里面求愿, “求”不是向佛求,不是向菩萨求,不是向鬼神求。求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没有求不到的。求不老、求不生病、求不死,都求得到!佛法是智慧的教育,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满足所求。智慧不是从外来的,智慧是每一个人自性里本来具足的。“具足”就是没有欠缺,是圆满的。你的“财富”是圆满的,“智慧”是圆满的,“德能”是圆满的,没有一样不圆满,都不是从外来的。外面求来得难,不容易!佛法的求不是向外,而是向内,向内求则有求必应。因此佛法称为“内学”。佛法要从心性中求,也就是从清净心里求,清净心是真心。
所以,如果你求的是恶愿,也就是自私自利的愿是没有感应的。因为真心是仁慈、是博爱,你所发的愿是善愿,善愿是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的,绝没有自私的意念,绝没有私人的一丝毫利益,这个感应就非常明显。说到香花水果,我们要知道它们也是表法的。
香 表性香,表戒、定、慧。也就是戒香、定香、慧香。我们无论是看到还是闻到,就要想到我们要修戒、修定、修慧。切记,香不是佛菩萨要闻的。
花 世间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拥有财富、地位、聪明智慧与健康长寿。但是他不知道修因,没有因哪里来的果?花代表因,花好果就好,花好是告诉我们要种善因,你将来一定得善果。一定得佛菩萨的保佑,一定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水果 代表果报。佛家常讲“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也就是提醒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果报一定要种善因。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有因必有果。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灯烛 表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今天一般人讲的牺牲奉献。
水 表心,我们看到水要象水一样清静没有污染,像水一样平等不起波浪。因为我们的心一天到晚妄念很多,妄念是波浪。心里面的贪嗔痴慢是染污。所以不能供茶,茶有颜色,水被染污了,供茶就等于供贪嗔痴慢,一定要供清水。所以,水也不是佛菩萨要喝的,这个道理要懂。
那什么是贪嗔痴慢呢?凡是顺自己意的即为贪,贪的意思也很广,像嗜好、贪财,贪名、贪利、占小便宜,听好听话……等等都属于贪。总而言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等等一切贪欲,都是造饿鬼道的因,将来是要到饿鬼道去受报的。凡是不顺自己意的即为嗔,包含的意思也很广,比如厌恶、嫉妒、嗔恨......等等。其实,我们不要看别人,常常想自己,自己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搞这些,如果真的还是搞这些,这些可是地狱道的果报啊!痴就是愚痴,所谓愚痴就是是非颠倒、善恶颠倒、真妄颠倒,把假的当真的、把恶的当作善的,甚至于学佛,佛法里面有真佛法,有假佛法。把假佛法当作真的,把真佛法当作假的,还要毁谤,所以,愚痴颠倒是造作畜牲道的业因;慢是傲慢,自以为是,贡高我慢。还有疑,疑就是怀疑、疑惑,对圣贤人的教诲、对佛菩萨的教育怀疑、不以为然。佛告诉我们,这是剧毒啊!严重伤害我们自己,使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天人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里轮回流转,苦不堪言。佛还告诉我们,所有一切善法都从根中生,称之为善根。善根有三个:无贪、无嗔、无痴。趋吉避凶如何落实呢?那就是断恶修善,功夫用在平时。平时念念是善念,行行是善行,无往而不吉啊!
观世音菩萨,是华人社会中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真可谓是妇孺皆知,人皆欢喜。套一句俗话来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佛教,有佛教的地方没有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观世音菩萨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众生苦,时刻不忘为众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乐。经上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众生多苦,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苦交煎,正希求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辅助与指导,而菩萨普运智悲,“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亿化阎浮”,真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菩萨以其平等普遍广博的爱心,赢得了“户户观世音”的拥戴与尊敬。唐朝时候,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菩萨,相沿成习,所以世人多称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中,以耳根圆通,而被文殊菩萨拣选为二十五圆通中第一圆通。因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观世音菩萨是他所参访的第二十位善知识,善财到补怛洛迦山菩萨住处,菩萨为他解说“大悲行法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叙述观世音菩萨见到众生种种苦难,随时随处,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予以救济。凡是遇到危难的人,称念菩萨的名号,他会实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以上三部大经中专门叙述观世音菩萨的篇章,夏莲居老居士把它合编在一起,名之为《观音三经》,这是我们了解观世音菩萨的经典依据。
菩萨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应化无方,众多的感应的事迹,是历代艺术家创作的素材,尤其是画家描绘的对象。因此在佛菩萨形像之中,是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形最为丰富繁多。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突出的是慈悲心重,而社会也呼唤真实爱心,所以他得到最为普遍的热诚。唐朝以后,观世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以此来表现他的慈悲。我们知道母亲是婴儿的依靠,是游子温暖的避风港湾。游子思乡那是对母爱的依恋与呼唤,因此古德希望用母性的大爱来表达菩萨对一切众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不可以把观世音菩萨当作是女性菩萨,要知道这是慈爱的象征。在很多观世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菩萨也大多以女身示现,这是众生对无私之爱祈求的感应,也是菩萨形象多是女性的原因。
中国民间根据《华严经》“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到补怛洛迦山观世音菩萨住处参访他的说法,结合他在浙江定海县东舟山群岛的感应事迹,便认定这里就是菩萨在中国的住处,名之为普陀山。沿袭下来,这里便成了信众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根据同样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观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财童子,与《法华经》中的龙女,共同做为观世音菩萨的左右胁侍。
文殊菩萨
世间人歌颂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爱,是付出不求回报的爱,但这种爱心只限于自己的儿女,是以深厚感情为基础的爱。正是如此,世间常有因爱成害的非爱之爱--溺爱,所以爱需要理智。菩萨的慈悲,是真诚理性的爱心,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没有丝毫的企图,等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以爱心呵护之,以智慧调教之。所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要以文殊菩萨的智慧为先导,以免蹈溺爱之覆辙。
佛法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若不是以理智为基础,慈悲就变成祸害,方便就变成下流了。为什么会因为同样的慈悲与方便而有不同的结果呢?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智慧。有智慧为先导的慈悲与方便,能长养菩提,接引众生;没有智慧的慈悲与方便,是非仁之仁,只能滋生烦恼,让自己愈趋下流。经里说菩萨的六波罗蜜,是“般若为眼,五度为盲”,所以布施等五度以般若为导,便是波罗蜜--圆满功德,否则便很难不沦为出下流的方便。
世间人的感情是不稳定的,比如小青年谈恋爱时候说“我爱你”,变化很大,今天爱,明天不爱,靠不住。世间人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所用的是“三心二意”。佛教我们要培养慈悲心,从智慧、理性生出对父母、对兄弟姐妹的爱心,扩大到对家族,再扩大到爱护一切众生。这是以清净平等心爱护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从此地扩大拓开心量,这是真实智慧。
“文殊菩萨”,也称“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妙德”、“妙首”、“妙吉祥”。也就是自性的智德。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经典中常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是诸佛之母。这是说般若智慧是诸佛的老师与母亲。众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果,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现世间。但是般若智慧无形无像,不可触摸,很难用言语表达,真可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用文殊菩萨做代表,给大众一个形像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是佛道之必须。如果因此而执定有一位菩萨文殊是佛师佛母,不解经典言外之义,只让诸佛徒叹奈何,正中孟子所讥:尽信书不如无书矣。
在经典中有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行道度化众生的道场,中国的信众便以山西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信众们朝拜文殊菩萨的圣地。我们常见的文殊菩萨造像,是座跨青狮,手持宝剑,头戴天冠,身披璎珞,衣着飘逸雍容华贵柔和雅静的天人像。狮子是兽中之王,有“狮子一吼,百兽胆裂”的说法。因此经中常常把佛陀讲经说法比喻为狮子吼,形容佛的法音对众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把它作为文殊菩萨的座骑,则是表菩萨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烦恼。更进一步,则是形容(诸佛的)般若胜智,胜过一切菩萨之分证、声闻缘觉之偏证、一切凡夫之不证。
普贤菩萨
地藏菩萨的孝敬,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都要有文殊菩萨的智慧作为指导,否则沦为愚孝与溺爱,难免祸害及身!有普度一切的愿心与悲心,可以说是有了心理上的调适与准备,又有智慧的抉择,是有了理论上的指导,就更要进一步的提升到普贤菩萨的大行---实践上,成佛之道就圆满了。
佛法不但重视理论,更重视实行。理明白之后,如果做不到,则是空的。所以,佛法重在行门,“行门”就是生活。普贤菩萨代表实践、代表力行,把理论、方法落实在生活上,点点滴滴做得圆圆满满,将“孝顺、慈悲、理智”完全落实在生活上,衣食住行统统具足孝亲、慈悲、理智。把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法门统统做到,这就是普贤行愿呀!
普贤翻成中文的意思是“遍吉”,也就是普遍吉祥的意思。代表诸佛的理德、定德、性德,代表我们理德里面的真如之理。普就是平等,没有高下的意思。而我们起心动念总觉得自己好,别人不如我,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妒嫉别人,障碍别人。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和我是平等的,决定没有高下。我们尊重别人是尊重自己的性德,礼敬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性德,孝亲和尊师通通都是尊重自己的性德啊!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众生的恭敬跟对诸佛如来的恭敬完全没有两样。哪怕是蚊虫蚂蚁,亦是如此。
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普贤菩萨。菩萨给他说十种广大的行愿,善财童子因此而圆满成佛,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是普遍而广大的修学原则,是佛法中一切行门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萨成佛的必修课程,因此,有说道“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一切众生依此行愿而圆成佛道,一切诸佛依此行愿而教化众生。在因地的菩萨称为位前普贤,位后普贤则是倒驾慈航诸佛的称呼。由此可知,普贤菩萨是代表普遍而广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此而行都是普贤菩萨。因此,千万不能执着他是一尊菩萨!
中国的信众根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所说: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贤菩萨游处其中,便认定座落在中国西南四川省境内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我们常见的普贤菩萨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披彩衣,手持如意,华上置经,面如满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大象的特征是力大而稳重,所以常用来形容菩萨的修行勇猛而稳健,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大象是白色,表心地清净,表菩萨以六度含摄万行。象牙尖表破障,不畏一切障。他和文殊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菩萨,与毗卢遮那佛一起同称为华严三圣。
在华严会上,特别强调行门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入法界品”,以很长的篇幅记载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表演。四十《华严》就是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而且是它的完整版本,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是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由此可见普贤行愿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普贤菩萨的地位之崇高,所以有所谓“普贤是长子,文殊为庶男。”。“行”就是落实,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到日用平常中。普贤行愿是行门的总纲领,总结起来就是我们常常读诵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十大愿王。教导我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心存恭敬,称扬赞叹世间一切善人善事,没有分别地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供养众生。时时处处深刻反省、修正自己的心念与行为,对于好人好事以满心的欢喜乐观其成。礼请有德行、有学问的人长时间地传播有益于社会大众的教学,并且把所做的点滴功德都回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愿同一切众生同成无上菩提、圆满究竟觉道。而且要求如是存心、如是行持,要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佛法修学分成信、解、行、证四个层次。行是把所信、所解落实在自己的心行上,而后才能证实所信所解。否则正如清凉国师所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中国古人说“先行其言”,没说之前先做到,而后说了人才相信。又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由此可知,行(落实)对于我们多么重要,这正是普贤菩萨所代表的,这也是他在佛法当中地位崇高的原因。
地藏菩萨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观世音菩萨的仁慈博爱、关怀一切,文殊菩萨的甚深般若、广大智慧,要得到普贤菩萨的大行--踏踏实实的做到,才算是真实的孝慈与智慧。所以四大菩萨即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也是佛陀教育的全体。
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琉璃光如来,又译作药师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他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具足诸根,庄严身相,终而导入解脱,依此愿力而成佛,成就净琉璃世界,庄严犹如极乐世界。药师佛在因地时的大愿大行与东方净琉璃世界之庄严清净,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有详细的说明。
药师佛的形像,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的众生。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日光、月光二位菩萨在药师佛的净土中,是无量大众的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
现在很多人称念药师佛为“消灾延寿药师佛”,由此也可看出众生念佛的基本心态,是希望消灾免难、益寿延年。这种想法不能说错误,但是所做所为似乎不能相应。所以我们看见很多人念佛,不但没有消灾,反而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非但没寿命绵延,而且英年早逝。这又作何解释呢?总的说来,这是有念佛之名,没有念佛之心、行佛之行所得的果报。以凡夫心念佛,虽然有种种的企望,并没依据佛陀的教诲而改变以往的种种作为,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就依然还是随业流转,不会因为念几声佛号而改变本来的命运。所以礼拜、称念药师佛,是效法佛的大愿与悲心,做大医王,为一切众生疗治心病。心是正报,身体与环境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心病好了,其它一切都会跟着转变的。我们现在虽然还不能作大医生,但可以先作护士,以爱心守护与我们有缘的众生,用佛法为他们消除恐怖与不安,带来身心的安宁与详和。能为别人消除恐慌,自己一定心安理得,纵然遭遇一些波折,心里依然感到欣慰,这不正是佛菩萨的心怀吗?以这种心态念药师佛不会没有感应的。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经中介绍,在过去久远劫前,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时候,当时有一位国王名叫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把王位禅让与别人,做了妥善的安排,而跟随佛出家,名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座下修行。由于他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精进“悉皆第一、无能逾者”,所以发了殊胜圆满的四十八大愿。又经过五劫之长时的至心精进,在世自在王佛的大威德神通协助之下,对十方诸佛刹土进行了详尽而严密的考察,于其“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此后又不断积功累德,而在距今十劫之前,圆满成就无上佛道,号阿弥陀。成就清净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欢迎十方世界众生移民到他的国土,继续进修,当生成就无上佛道。阿弥陀佛的因地愿行与果地上极乐世界依正环境的庄严,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里有详尽的介绍。
我们最常见的阿弥陀佛造像,是左手持莲华,右手垂下作接引状的立像,很有耐心的痴痴等待着每一个迷途知返的游子!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是他的二位得力助手。“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所以一般造像也是以二位菩萨为其胁侍,并称西方三圣。
在佛门里,自从东晋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以来,念佛之风历久而弥盛,以致于形成中国民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风气,不管信不信佛,都知道阿弥陀佛名号。佛门里各宗派修学的经典与方法固然各不相同,也不必求同,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各宗派早晚课诵的内容却不约而同的一致。早课以楞严咒、十小咒,称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为主,晚课则以《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圣号为主,最后都是回向西方极乐世界。由此可知阿弥陀佛的影响可以说是无远弗届,有佛法的地方没有不知道阿弥陀佛的。而现在纵然没有佛法的地方,通过种种有意无意的管道,也有许多人都知道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梵音翻过来的,“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啊!什么无量呢?一切都无量,没有一样不是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寿命无量……。无量的无量当中,寿命是第一,没有寿命,一切的无量都落空了。要有寿命,所有一切无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那么这个无量的无量,要怎样才能够真正获得呢?无量就是自己的自性呀!
无量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无量。如果要法法都讲,那就讲不尽,也太麻烦、罗嗦。所以,用两桩事情代表:一个寿,一个光。寿代表的是时间,竖穷三际是时间。光代表空间,光明照耀十方。一个时间,一个空间,所有一切法统统都包括了。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自性圆满的德号,也是法界圆满的名称。念这个名号,所有一切诸佛如来无量的法门统统在里面,一个也没有漏掉。
我们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个无量呢?就照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两尊菩萨的方法去修行。站在阿弥陀佛左手边的就是观世音菩萨,站在阿弥陀佛右手边的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教我们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教我们一心念佛。念哪一尊佛呢?念阿弥陀佛。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那么一句佛号就能成就。但是单是一句佛号,那就是小乘,加上观音行就变成大乘。观音行就是大慈大悲之行!对别人大慈大悲,对自己一句佛号专念,就一定得到“无量寿”,一定开发性德,无量无边的功德便能统统现前。
我们遇到很多学佛人为什么张口闭口阿弥陀佛,见人打招呼阿弥陀佛,拿起电话阿弥陀佛,再见阿弥陀佛,感谢阿弥陀佛,道歉也阿弥陀佛,连不小心被吓一大跳也是阿弥陀佛,许多人疑惑不解,被念的发愣犯傻。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真实的念佛人,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而且还能提醒同修莫忘念佛,为初学人创造听闻佛声的机会,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如果再浅一点解释,逢人念阿弥陀佛,就是祝福对方健康长寿,清净快乐。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无量光才能光彩照人,无量寿才是真正的长寿。所以用“阿弥陀佛”代替Hello与人打招呼,如果对方明白这个意思,他会非常感激。纵然不明白也没关系,“阿弥陀佛”也一样起到了打招呼的作用。
祖师殿
祖师殿与伽蓝殿一般是分列在大雄宝殿两侧稍前的位置,是为东西配殿。祖师殿供养各宗派自己的初代祖师,或历代于本宗有发扬之功的先德。如禅宗道场供初祖达摩、六祖慧能,净土宗道场供慧远大师像,意义都是一样的。这是中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思想的继承,也是为了勉励后人而立的典范。告诉我们不可以狂妄自大而辱没先人,纵然有所成就,也是前人为我们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否则有何成就可言?所以不忘先人,继承祖宗的成法,所谓继往开来。没有昔日的辛勤,怎有今天的成功?没有今天的默默,何来明日的光明。
伽蓝殿
“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意译为众园。原意是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后来出家人所住的寺院一般也称作伽蓝。隋唐之后,佛寺中多于东配殿中立护法(神)像,通常是以给孤独长者、祗陀太子、波斯匿王为主,辅以伽蓝十八神或关羽等像,名之为“伽蓝殿”。后世又大多只供关圣帝为护法神。
关帝,原名羽,字云长,三国时蜀汉的大将,勇猛过人,义薄云天。因为他素重情义,秉性忠直,所以名垂青史。据《佛祖统记·智者传》所载: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曾经在湖北玉泉山入定,定中见到关帝显灵,把山上一处风水绝佳而崎岖不平之地整治平坦,用来供养大师建寺弘法。后来又向大师求受五戒,而成为正式的佛弟子。从此以后,很多道场就把他列为伽蓝(寺院)中的护法神。明神宗时,曾被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因此,后代民间多尊称为“关圣帝君”或略称为“关帝”。
其实,供养护法之像,并不是祈求他的保护,而是心存厚道,念念不忘帮助过自己的人。所以智者大师供奉关帝很合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凡是对我们学问、道业、修养乃至生活上有所帮助的人,都应当心存感激,知恩报恩,所谓“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滴水之恩尚且如此,何况人家的悉心照顾与帮助呢?否则便是忘恩负义,纵然在关公面前把头磕破,他也只会抚髯哂笑而已,说不定还会怒目圆睁,斥责座下这不知恩义之人。
现在很多地方把关羽作为财神供养,这是为什么呢?关羽一生虽然功绩显赫,但毕竟一生东征西战,驰骋沙场,杀人无数,最后自己的头也被他人砍下。明了自己种下砍他人头的因,得到的是自己的头也被他人砍下的果。佛门有句话“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于是,幡然醒悟,皈依三宝,做佛门的护法。
什么是皈依三宝呢?皈是回头,回头是岸。古人讲“回首如意”。 “如意”的头是弯过来的。从前做大官、大富长者们手上常拿个如意,为的是提醒自己,要知道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来呢?从一切错误的地方回过头来,我们对于宇宙人生想错了、看错了、讲错了、做错了。从一切错误的地方回过头来依靠三宝,改正我们的一切错误,那叫皈依。
三宝有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我们首先认识住持三宝,住持三宝也叫做形象三宝。第一宝:佛宝,“佛宝”就是佛像,代表觉,佛是大觉之人。佛不在世了,佛像不论是塑造或是彩画的,或者现代照相影印的都好。供养佛像有两重意思:第一是不忘本。我们见到佛像,常想到老师的教诲,纪念老师的恩德。如中国人不忘祖先,祖先去我们再远,面貌也不知道,我们还供历代祖宗牌位,常想到祖先,这是不忘本,心地厚道。第二是提醒我们见贤思齐。老师
成佛了,我也要成佛,提醒自己。
第二宝:法宝,“法宝”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留下来的经典,代表“正”、代表佛知佛见。正知正见是如来的智慧德能,也就是诸佛如来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所以,佛灭度之后,三宝是以法宝为中心,换句话说,以智慧为主。但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现在有假的经。假如我们遇到假的经典,被人骗了,上当就大了。尤其是近代,提倡民主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谁都可以写书。不像从前,经典传到中国来,是经过当时专家学者鉴定,由国家统一颁布,证明这本书是真实的。历代祖师对于经论的注解,也要经过当代高僧大德证明他讲的没错,确实符合佛的意思。这样呈报给皇帝,皇帝批准,这部书才可以印行流通。不像现在没人管制。所以,我们要查经、读经,一定要读真正的经典。真正的经典与假经如何辨别?辨别不难,可查《大藏经》。至少是清朝乾隆时代所编的,称为“龙藏”,这是中国历代编《大藏经》的最后一部。民国年间也编了很多,但是怕有人掺假在其中。乾隆以前绝对没有掺假的,因为须经过皇帝批准,皇帝批准是根据当时高僧大德的审查,所以非常严格。这样,我们才能辨别哪部经是真的,哪部是假的;哪部注解值得看,哪部注解可以不必看。深信不疑,要能相信,深信不疑,要能舍弃自己的知见,接受佛菩萨的教诲。
第三宝:僧宝,“僧宝”就是出家人,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以,看到出家人就是提醒自己心要保持清净无染。另外,出家人身上所披的“袈裟”也包含了很深的含义,“袈裟”每一格代表多元文化,每一格代表一个族类。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文化。这格子有长有短,这短的没有尽,代表无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你看一件衣服披在身上,这是什么意思呢?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我自己是一个体,一个身体啊!佛在经上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原来这个衣服一披在身上表什么?清净法身。什么是法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是一体。所以,无尽的真诚、无尽的慈悲自然就流露出来了。不光是穿在身上的称“袈裟”,寺院里吃的饭也叫“袈裟饭”。一个大碗里面,饭跟菜统统装在一起,这叫“袈裟”。一个菜一个菜个别摆下来,那就不是。所以,“袈裟”的意思是许许多多混合在一起,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表平等、表心地清净。
学佛的同学在家里设个小佛堂,供养三宝,佛像是佛宝,菩萨像就是僧宝。比如我们供养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僧宝,他们是佛的学生,是我们的学长。经书是法宝。家里供养三宝具足,时时刻刻使我们不忘自性三宝。自性三宝是觉、正、净,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都具足的。从前把它忘掉了,从今天起要回过头来依靠它。佛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觉、正、净,念念之中想到觉、正、净;要用觉、正、净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这是真正的皈依。其实,我们要知晓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为什么呢?自性本来觉嘛!所以,皈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净土宗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释迦牟尼佛也是自性变现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自性所现的佛。所以我们皈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觉,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觉悟,绝不能迷惑。“觉而不迷”才是真正的皈依。如果你皈依佛,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颠三倒四,那你并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你那个皈依是有名无实呀!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皈依自性觉。
“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法”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与事实真相符合,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在佛经里称为“正知正见”,或是“佛知佛见”。这是自性的法宝,不是从外面来的。佛陀教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见,这个叫“皈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见,不是跟着别人走。
皈依僧就是净而不染。我们前面了解过,“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六根接触外面的环境有六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的根尘相接都会被外境污染。接触到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贪心,贪就是染污;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嗔恚心,被嗔恚染污。所以,我们要知道,七情、五欲都是染污。这是心地的染污。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染污,我们要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己的清净心,这才是“皈依僧”。
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家里供养佛像还是在任何地方见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学佛菩萨,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是教人天天香花水果供养,向他磕头,那一点用也没有。佛菩萨希望我们觉悟,不希望我们迷惑颠倒。但有不少人错将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所以,须知供养佛像的道理就是提醒自己觉而不迷啊!我们见到经典,就要想到正知正见,正而不邪;见到出家人,就想到净而不染,就会想起自己要修清净心,要六根清净,要与大众和睦相处。如此时时提醒自己,利益就很大。“住持三宝”是三宝的形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要真正明白其实质的内容,才能得到殊胜的利益。也就是说,真正回头依靠自性三宝,此人完全可以改变,一般讲改造命运,甚至可以改造体质。命运、体质皆可改变,怎么改变的呢?----心念回归,就完全改变了。心念回归,我们就有健康的思想、纯正的思想,心清净了,身就清净。身心清净,怎么会生病。一切疾病的来源是染污。最严重的是心理的染污,所以佛称贪嗔痴是“三毒烦恼”。内里有贪嗔痴三毒,外面又有严重污染相感,哪能不生病?若把里面的贪嗔痴拔掉,外面再恶劣的环境也染不上。你的身体怎会不健康,怎会不长寿?怎会衰老?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身心清净,这是修身。自己身心清净,一家和睦,这是齐家。每一个家庭都一样,国家就大治了。我们今天所祈求的康和乐利才能真正得到。最终是“天下平”,“平”是平等,天下平等就能达到世界和平,不会有战争。所有一切争论,不平它就鸣,不平它就争啊!因此,我们对住持三宝的认知若没有实质的内容,单是表面形式是得不到丝毫利益,而且与佛法的教义完全相违背。
关羽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知错能改,迷途知返。真正发心皈依自性三宝,这才是拥有真实的财富,拥有无量的财富啊!他坐在这里是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要觉悟,不能迷;要有正知正见,不能有邪知邪见;要保持清净心,心地不能被污染。我们要知道,佛法修的是觉、正、净。觉、正、净就是戒、定、慧,就是清净、平等、觉。觉、正、净圆满,本具的智慧就现前了。
藏经楼
寺院既是学校,又是博物馆,而且还是图书馆。这在中国历史上,诸位若能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到。因为古代学校不发达,一般读书人都到寺院里念书。寺院里有完备的藏书,称为“藏经楼”。其实就是现在的图书馆,所藏不一定都是佛经,所有的典籍它统统都收集。一般读书人,往往都在寺院里读书。寺里的出家人对于佛法、儒家、道家,对于中国古典的典籍都熟悉。出家人都是老师,有疑问都可以请教,甚至于可以给你讲解,所以佛教确确实实是负担起国家教育的使命。以前的法师是很难当上的,想出家是要经过国家考试的。古时候出家先要参加一般的考试,你的德行,你的学术要能达到进士的水平。然后再考佛法,由皇帝来监考。考及格之后,皇帝颁发给你证书叫“度牒”。你拿到这个度牒到哪里出家皇帝不管你,你到哪个寺院,哪个法师与你有缘,你去出家,你首先要拿度牒给他看。所以,出家人的素质很高,皇帝亲自认可,你可以做我的老师,你可以代表我教化全国人民。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在当时认为,出家是好事情,何必要限制这么严呢?于是,就把这个制度给废弃了,废弃之后,出家就自由了,不限制学历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看见出家人称“和尚”,却不知道其真实意义。“和尚”是很尊贵的称呼,不能随便称的。“和尚”也是印度的梵语的音译,翻过来的意思是“亲教师”。若没有这种关系,则不能称他和尚。亲教师就是亲自指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比如我们这个道场的住持,方丈,我们称他和尚。和尚就像一个学校的校长,虽然校长没有上课,但整个教学理念是他策划主持的,教员只是执行他的教学政策而已。一个僧团里面只有一个和尚。出家人称和尚,在家人也能称和尚。在家人就是像我们一样居家修行的居士。假如这个团队是居士领导的,像现在有很多居士林是居士们主持的,这个主持的人是这个道场的和尚。一般出家人称为“法师”,就是学校里的老师,未必上过他的课。教导我的,才称他为阿阇黎。阿阇黎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我们称为“轨范师”。也一样,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都可以称,只要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都可以称之为“法师”。在中国习惯上讲,在家居士团体都不称和尚,也不称法师,这都是称出家的僧团的。其实本意不是如此,本意是出家和在家是通用的。因为佛有四众弟子:出家男众、出家女众、清信士、清信女。清信士、清信女就是我们现在称在家男居士、在家女居士。
什么是出家呢?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家有四种:第一、 田宅之家。第二、 烦恼是家。第三、 生死是家。第四、 三界是家,也称之为六道是家。佛告诉我们,田宅这个家对我们来讲只是拥有短暂的一生,为了这个家我们不辞辛劳,到处奔波,操碎了心,苦啊!我们有烦恼一定就有苦。有生必有死、还是苦。烦恼、生死使得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面跌打滚爬,受尽了折磨,吃尽了苦头。因为我们没有觉悟,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在苦难中挣扎,生生世世都在苦难中寻求出路。俗话说得好“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人生如过往云烟”,“人生如梦”,既然人生如烟、如梦,烟和梦哪一个是你的呢?那么,这个田宅之家又何曾属于你呢?你又何尝真正拥有过呢?但是我们虽住田宅之家,也要明白,生命无常。既然无常,烦恼、生死、三界六道不就是我们的家吗?所以,出家不一定出田宅之家,但一定要出烦恼、出生死、出三界六道呀!出家也有四种:第一,心出身不出。第二,身出心不出。第三,身心都出。第四,身心都不出。我们明白家的真实含义,一心求出离,一心接受佛菩萨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而且能够真正落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管你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是佛的好学生,好弟子,这是真正的出家。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你的家在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在一切诸佛菩萨的世界,永永远远过最幸福、最快乐的日子。因为你是佛、你是菩萨,真正离苦得乐啊!如果你是居士,就是心出身不出。如果你是现在称的出家人,就是身心都出。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把佛陀教育当作迷信、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不管你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该怎么轮回就怎么轮回,因为你是轮回心造轮回业,自作自受。同样,你是居士就是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不是讲没有学佛的人。你是出家人就是身出心不出。我们要知道,在家居士和出家人都是佛的弟子,他们只是形象上不同,地位都是平等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真正出家以及做佛、做菩萨的心。
说到僧,僧是什么意思呢?僧不是指出家人。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现代人很可怜,不如古人,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甚至生理的染污。不但我们身心受到严重的染污,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平衡了,这是大地的染污。科学发现天上的臭氧层也破了几个洞,天也有染污,不得了!天、地、人都有严重的染污。佛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的心里的污染不能净化,环境的染污就无法达到清净的标准。所以,要想改善环境的染污,必须先从净化人心开始。
僧不但含有清净的意思,还有和合的意思。我们观察这个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合,宗教与宗教之间不合、族群与族群之间乃至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合……,我们生活得当然就很痛苦。所以,佛教导我们“六和敬”,这是佛弟子必须修学的。“僧”是“清净和敬”之义,我们从不敬、不和回头,依六和敬,依清静心。这就是初入佛门传授给我们学佛修行的纲领。这个纲领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改变。所以它是学佛绝对的纲领、真实的纲领。我们知道佛门里面常说“僧团”什么是僧团呢?佛门同学,四个人共住,就称为一众,也就是一个团体。如果四个人都能切实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就叫做“僧团”。所以,僧团最少的是四个人,多则没有限制。我们在经论中看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的僧团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一个大的僧团。无论团体大小,都必须遵守六条原则---六和敬。
什么是六和敬呢?“六和敬”,第一是“见和同解”,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建立共识。假如全世界的人,思想见解都很接近,世界就和平了,就不会有争执。所以,佛教学是帮助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建立共识。佛陀在世,为许多不同见解的人,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佛教宗派法门之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建立的。佛陀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无量的法门,并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修学的,是因为要适合各种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适合各种不同见解和需要的大众们。
一个团体,大众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兴趣、目标相同,这就能和合了,就能组成一个僧团;如果有不相同的,宁可另外再成立一个僧团,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妨碍,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开无量无边的法门,用意就是要使各种见解、不同思想、不同兴趣的众生,人人都能够成就,这是佛法的伟大、周到,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法门平等”。佛绝不勉强人,叫他要修某一法门,因为自己的选择才适合自己的兴趣啊!我们往往勉强别人,我学这个法门好,你也来学吧,一定要拉他,而他未必对这个法门有兴趣,进来之后,想法、看法、意见多多,都不一致,团体往往因此受到伤害。所以,统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不一定统统拉到自己这里来。法门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悲应机而建立,应该相互尊重礼赞。这才是“见和同解”
所以,在一个团体里,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见解,这是大众共修的基础,大众才能真得到共修之大利。因此,我们深深体会到,佛陀教我们建立共识实在太高明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释迦牟尼佛是教我们建立自性的共识啊!而不是让我们跟着释迦牟尼佛走。释迦牟尼佛高明,令人佩服,他没有牵着我们鼻子走,而完全教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独立自主的人,教我们发挥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是学他,而是开发自己自性的智慧德能。这就是他最值得我们尊敬、最值得我们敬佩之处。
在现实生活当中,大众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社会要能够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够和睦相处,唯有“和”才能够把我们的见解、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逐渐拉近,才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所谓的“平等”。“和”之后才有“平”,“平”之后大家心地就“安定”了,“安”之后才有“乐”啊!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心要安、身要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个基础。
我们为什么不能达到见和同解?主要的原因就是专门看别人的过失,把别人的过失记在心上。见和同解最小的范围是用在家庭,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夫妻好合家庭和睦。怎样能和睦?专看对方的好处,不要看对方的缺点。能保持一生中永远看对方的好处,不要把对方的过失放在心里,夫妻就能够百年偕老,你的家庭就和合,就会兴旺。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决不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我们的心纯善,心永远是清净、真诚、慈悲,这是自性,这是真心,是佛心,这样我们才会有成就。
第二是“戒和同修”。在佛教众多的戒条里,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的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然而真正的戒条只有前面的十七条----四重十三僧残,这是属于戒,其他的全属威仪。威仪是什么?威仪是礼貌、礼节,就是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应该遵守的规矩。
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不偷盗,第三条是不邪淫,第四条是不妄语,第五条是不饮酒。犯前面四条叫“性罪”,无论受戒还是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说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没罪。但是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饮酒一条,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这一条叫做“遮戒”。不饮酒是防止酒醉之后乱性,犯前面四种戒,所以它是预防的,本身没有罪。
持戒是广义的说法,不只是五戒,如果是这样的说法,意思就很狭小,这不是佛的意思。戒的精神是防非止恶,断恶修善。戒是方法,戒和就是守法。守什么法呢?我们身为佛弟子,佛所有的教法我们统统要遵守。我们还需要跟这一个世界的一切众生在一起共同生活,那么,现前这个世间的法律也是戒。法律之外,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些统统属于戒律,都要遵守世间生活规范。每一个地区不一样,每一个时代不一样。我们生在什么时代、生在哪一个地区,都要守这一地区现代的法规。我们还要尊重他人,即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还要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彼此尊重而不排斥,就能互敬互爱、互相合作。即使别人不尊敬我们,我们也必须尊敬别人。别人排斥我们,我们要更爱护别人,用耐心与真诚感化他们。这样才能达到和睦相处的目标、才能繁荣昌盛,共存共荣。
我们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没有行持,就没有佛法了。礼没有了,儒家就灭了,戒没有了,佛法就断灭了。须知读诵经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实的学问是重在实行,佛法的实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觉的生活规范。世尊当年在世,生活、讲经说法,没有一样不是活活泼泼、快快乐乐,如此,佛教才能够被一切众生欢喜的接受。佛法绝对不是束缚人,佛法是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制定戒条,是引导我们得到幸福、美满人生的规范,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才会乐意的接受佛的戒条。
总而言之,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国人讲的独善其身。持戒者,虽然没有人看见,一个人独处也不可违犯,也不能放逸。对待别人要“众善奉行”,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对了。
第三是“身和同住”。简单的讲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同修学。道场的建立是为了尽全力帮助而且成就每一个共同修学的佛弟子的---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如果是这种观念,那就完全错了。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在经中讲得很清楚:“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唐朝时候“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是提倡道场的佛弟子同住在一起共同修学,这叫依众靠众。什么叫依众靠众?一个人修行,我们的烦恼习气都非常重,不免会懈怠、懒惰、放逸,自己会原谅自己,这样功夫就容易退转。如果大家在一起修行,我们看到别人认真、精进,自己就不好意思懈怠了。而且大家都要遵守道场纪律,自己没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还可以籍着大众的力量。譬如道场里面念佛,有年轻的、有年老的。年轻的看到年老的都在念佛,年轻人不好意思,立志要精进。年老的看见年轻的念佛很精进,看看自己时日无多,更要用功呀!彼此之间会产生一种勉励的心,鼓励自己。所以,大众在一起修行好处很多,利益很多。古圣先贤也极力提倡。
人,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规矩矩的。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又会懈怠、放逸,毛病百出了。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尽失,这样修行还是很难成就。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睡通铺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也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也不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心灵,以戒、定、慧三学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所以,参加共修的住一天就得守一天规矩,住两天就要守两天规矩。住在这个地方不守规矩,人可以原谅你,你的业不能原谅你,你这个业是决定堕三途的。
什么是“戒、定、慧”三学?其实,佛陀四十九年所说的,不外乎就是讲“戒、定、慧”三学。以“智慧”为目的,“戒、定”为手段。慧从定而生,没有定,哪来的智慧?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读书人对这一层更加重视,因为儒家也提倡定慧,没想到佛法讲的更透彻。“定”就是清净心,儒家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的即是圆满智慧。
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呢?求智慧,求才艺(也就是能力),求福报。释迦牟尼佛在经中教导我们:“多才多艺是从智慧里来的,福报也是从智慧里面来的。你有了智慧,你知道如何种福。无量无边的财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样不是你的财富,你能圆满享受到”。
第四是“口和无诤”。人与人在一起,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古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多,言多必失。有些时候,讲者无心,听者有意,就产生误会,在无形当中,结了许许多多的怨怼(dui),招得以后的果报。实在讲,那是非常苦恼的事情!所以古圣先贤常常教训我们,叫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言语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语,不说那是最好的。
第五是“意和同悦”就是学佛人常讲的“法喜充满”。我们学佛,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假如学佛,学的不快乐,这一定有问题,我们不是违背了理论,就是方法用错了。否则,学佛的效果一定很明显。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痛苦、烦恼一天会比一天减少,生活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自在。佛法修学是在生活中历事练心。历是经历,就在日常生活上练心。练什么心呢?练清净心、练正知正见、练觉而不迷。所以真正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或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统统都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么不欢喜呢?这个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这叫“法喜充满”。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得法喜,换一句话说,个个都有真正的成就。
第六是“利和同均”。今天这个社会,财富差距不要太大,愈接近愈好,这就是财富平均分配,人心就平了,就不会有争执。当然财富平均分配是很高的智慧,这是真正修福。人的财富绝对不平等,也就是修的因不一样。有人种树,他就收果实;有人不种树,他就没有果实收。有收成的要分一点给你,就要人家肯慈悲布施才行。这种事实真相,唯独佛法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一面劝有福报的人要照顾没有福报的人,同时劝没有福报的人要多多修福,到来生来世,你的福报与他一样,甚至还超过他,这是本末都兼顾了。唯独佛法确实殊胜,能治天下太平。
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谚语说得好“家和万事兴”,《论语》也讲“礼之用,和为贵”。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的就是和睦。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地欺侮,为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没有不兴旺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与弟子们制定僧团的戒律-----“六和敬”。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
财神
中国尊范蠡为财神。范蠡帮助越王勾践从国家灭亡到把它复兴起来。复兴之后,他知道勾践这个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所以他就偷偷溜走了。他住在“陶”这个地方,于是,就改名换姓叫陶朱公。他带着西施一起做生意,做了没有多久,就发大财。他把财完全拿去布施掉,历史上记载三聚三散。散掉之后又从小生意做起,过几年又发了,他又马上去散财,他散三次,每次都是千金之产。最后所得到的越来越多。后人尊称他为“财神”。
财神是告诉我们,财不是越积越多,财是你命里面有的,财运能不能改变呢?回答是肯定的。佛告诉我们“布施供养福无边”。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布施。财布施也包含两种:外财布施和内财布施。俗话说得好“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把钱财用在利益众生的事情上来就是外财布施,像范蠡这样就属于外财布施。我们用智慧、用善巧方便、用身体、用体力、用时间完全不计报酬帮助众生、服务众生,使众生早日离苦得乐就是内财布施。
第二种:法布施,比如:印经、印佛像、以及像我今天这样把佛陀教育的真实意义告诉诸位,是希望大家都能减少烦恼、痛苦,都能得到佛法的喜乐和智慧,帮助我们进一步充实和提升,使我们的生活更美满,生命更有意义。都属于法布施。另外,我们今天把造像的意义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开光。开光不是请出家人对着佛菩萨像念念经,撒点水,就灵验了,就保护你全家了。要知道我们是薄地凡夫,怎么可能给佛菩萨开光呢?是佛菩萨给我们开光呀!我们明白佛像表法的真实意义,不错解、不迷信,这就是开启我们自性本具的光明,开启我们的智慧之光,这是开光。说到开光,又联想到另外一个佛教词语---灌顶。什么是“灌”呢?“灌”就是慈悲加持;顶是佛法里最殊胜的第一法门。合起来“灌顶”的意思就是把佛法里的精华、最好的东西传授给你,这叫做“灌顶”。“灌顶”不是用一点水在你头上洒一洒,你就开悟了,我们何必要学经教学的这么辛苦?学了几十年还不开悟。释迦牟尼佛又何必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如每一天拿着水洒就好了。所以,我们要明白,佛教是教育,佛法重实质,比如,我们每天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或者《阿弥陀经》从头到尾念一遍,这就是阿弥陀佛给你灌一次顶,你每天念两遍就灌了两次顶。那不是密宗的仁波切活佛,是阿弥陀佛给你灌顶,十方诸佛如来给你灌顶。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佛法的道理。
第三种:无畏布施。当别人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我们帮助他,使他离开恐怖,身心得到安稳,这叫无畏布施。像放生、吃素都属于无畏布施。你真正按这三种布施去做,你也一定得三种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其实,布施所包含的内容是无限的宽广,凡是与众生、与社会有利益的,我们能够想到、能够尽心尽力去做,这叫布施。我们一定要明白布施的真实意义,千万不要会错了意思,不是叫我们出点钱出点力,这可不是布施。
布施是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假的得真的,舍是因,得是果。把我们的贪心、嗔恚心、愚痴心、傲慢心、嫉妒心……舍掉,把名闻利养、自私自利、五欲六尘、贡高我慢……舍掉,更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烦恼、忧虑、牵挂、生死、轮回统统地舍掉啊!那才能够恢复自性的清净光明。佛法是“心法”,心不清净,对佛法就无法了解,对世间法一切问题也认识不清楚。什么人能真正舍己为人,就是佛门常讲的“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
布施是放下,把你心里面的一切妄想放下、一切执着放下、一切分别放下……一切万缘都统统放下,这才是真正的布施。你的性德会自然流露出来,你得到的是真心、是佛心。恭喜你,你也要成佛、成菩萨了。
标志性图案
我们佛门里面通常用的图案有三种,用得最多的是“法轮”,我们常讲“法轮常转”。为什么佛教教学的工作要叫做“转法轮”?“法轮”是一个比喻。在上古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图案,作为他这个民族的标志,史学家称之为图腾。我们现在人做生意,一个行号也有个商标。所以佛法也顺世间法不例外,也选择一个标志来代表佛陀对社会的教学。佛陀取的是“轮”,“轮”象征佛所教导众生的哪些内容,佛给众生讲些什么,这个图案能够表示出来,标志出来。
“轮”是一个动相,动中有不动。诸位想一想,哪一样东西能够把这两种现象都显示出来?只有“轮”。“轮”是圆的,圆心不动;圆周动,圆心不动。所以,它代表“动静不二,动静一如”。它表这个意思,这是其它的形象里找不到的。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代表“性相不二,空有不二”。“轮”的圆周代表相、代表有;“轮”的圆心代表空、代表性,性是空的。所以,圆心在哪里?找不到。有没有圆心?决定有。但是心不可得。现代几何学里面说的很清楚。说点,点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但是点的移动就是线,线的移动就是面。线跟面我们可能觉察得出来,圆心找不到。心是空的,相是有。相有,有是因空而生起的。有从哪里来?有从空来的。所以,有还是空,有不是真有,有叫幻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轮”表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多圆满。确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说法,就是说明这个大道理。说明这个事实真相。“轮”代表什么?轮的周边代表十法界依正庄严,法轮的中心代表自性,代表我们的法身理体、真心本性。
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讲经说法,说的什么?无非就说明这桩事情,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用“轮”来表法,非常非常的圆满……,佛讲经说法也就用“转法轮”来作比喻。我们看到佛经讲“转法轮”,就是推动佛陀社会教育工作、社会的教学工作。
轮的意思是很深很广的,佛还教给我们,心要保持清净,不能有一个妄念,决定不能有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说心要空。圆周是代表身,身要活动。活,就要动,不动不就死了吗?所以,一切讲的活动是身要动,心要净。心不但要净,心还要空;身要动,身要真正为一切众生服务,要真正能够舍己为人。这是法轮代表的意思。
第二种“莲花”,莲花是代表清净无染,出污泥而不染。莲花的根生在泥土之中,把泥土表六道;泥上面是水,水表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莲花开在水的上面,这个意思就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到达一真法界。不但是六道不染,四圣法界也不染。
其次,莲花表法还有更深的意思。所有的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表先有因再有果。唯独莲花很特别,花果同时,表因果同时。这是净土宗特有的标志。别的法门是修因证果,是从因到果,因果不同时。唯独念佛这个法门是因果同时,这个不可思议,所以净土宗又叫做莲宗。净土宗的修学就是一心一意依靠阿弥陀佛。换句话说,从我们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着回过头来,就依靠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对了。用这个方法恢复我们的清净心,达到一心不乱,这是很巧妙的方法。这个名号,不仅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一切诸佛如来究竟果觉的德号。这个修行就是直接念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来作因地心,把诸佛如来的果德做我们的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
第三种“卍”字,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的胸口有个“卍”字,“卍”字是表吉祥的意思。表示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最吉祥的。
劝勉
佛法是教育,道场是学校,其所有一切设施,皆有精深博大的教学旨趣。我们来到道场,应当是来学习的,纵然没有听经闻法,面对这些无言的设施,也应当作正思惟,心领神会而受益良多。如果我们能如是观察,虽然悄无声息,何尝不是诸佛玉音圆唱?正是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佛陀教学的目的是求智慧,换句话说,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啊!佛法所要求的就是全知全能。佛告诉全知全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因为那是自性本能,不是由外面得来的。现在我们的本能丧失,怎么失掉的?是迷失掉的,并不是真正失掉的。换句话说,只要你不迷,你的自性本能就能恢复,所以佛法是恢复自性本能的教育。所以佛法的立场、观念是一切平等。佛法是站在绝对平等的基础上,佛承认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家本来就是完全平等的。现在变成不平等,就是因为每个人迷失了他的本能,迷的程度有深浅不同。你迷得浅,显得智慧高点;迷得深,显得愚痴一点。这与本能没有关系,是迷悟程度上的不同的表现。所以佛教教学的目的就是恢复我们“究竟圆满的智慧”,有了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才能离苦得乐。为什么苦呢?因为没有智慧!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这才带来痛苦。有了智慧,你的想法、看法完全是正确的,做法也是正确的,哪里会有痛苦?当然快乐!所以苦的因是迷,乐的因是悟,是觉悟啊!
佛法说得“慧”不是教人从读书、研究而得的,那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自性起用,的确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德能,这是人人自性本来具足的宝藏,须懂得开发。开发的方法是“孝敬”这是性德,用性德开发自性的宝藏。佛法讲“大圆满”,即是孝道。如何能达到大圆满?孝亲尊师,师道是方法,孝道是目的。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六道之苦,苦不堪言。一切众生已经习惯生活在这个剧苦的环境里,不能觉悟,不知道自己苦,这是经上常讲的“可怜愍者”。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人生苦、六道苦、轮回苦,积极求出离这个苦境界。不用说前来寺院烧香的那些香客,即使大多数的学佛人,他们到佛门来也是求佛菩萨保佑他升官发财,求佛菩萨保佑他获得五欲六尘的享受。殊不知,这是以轮回心造轮回业啊!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呀!
真正发心学佛的人,在这个世事无常的大时代之中,一定要记得佛家常说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要深深地体会这一句话,然后就晓得怎样去用功,怎样去修持。凡是带不去的,决定不要挂在心上。能带得去的,一定是分秒必争,决定不能把光阴空过。什么是能带得去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可以带得去,这是世间的小善。而诸佛菩萨期望我们的乃是成佛、成菩萨的大善。所以,诸佛菩萨苦口婆心指点我们、教导我们,希望我们永远拥有最幸福、最美满、最快乐的生活。所以他的恩德超越父母。我们要常念佛恩、常念师恩,依教奉行,才不辜负自己,不辜负佛菩萨的教诲。
真正发心学佛的人,读诵经典一定要从教育的角度去看,不能当作宗教去看,更不能当作神明的指示。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成见,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言语造作时时刻刻要随顺经论的教诲,经论是佛菩萨的教诲,也是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的标准。我们要能完全落实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起个念头就想一想,佛允不允许,起个念头一定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佛不允许的一定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真的从起心动念这是根本修。
我们还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不要看别人的过失,要看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那是真修行呀!最根本的就是把内心的矛盾、内心的不平、内心的染污化解。对世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没有对立,这是一切冲突,世间轮回的大根本,这是轮回心,轮回心无论做什么都是轮回业。
古大德说得好:“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百花丛中过”就是告诉我们要随缘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做得样样都如法,孝养父母、礼敬师长,友爱兄弟,五伦八德(五伦: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样样做得很好,温、良、恭、谦、让做得很圆满,这样才能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
佛法的内涵无尽的深广,说之不尽,其法味无穷。若能彻悟,则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皆有很大的帮助,令人真正获得大圆满。佛教确实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宗教,无所不包,是一门非常圆满的教育。
佛法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就是诸佛菩萨关心和爱护一切大众没有任何条件。所以,我们尽自己一点绵薄的能力,帮助一切大众认识佛法,修学佛法,得佛法真实的利益。须尽心尽力做,没有任何条件,应该这样做,不这样做就是不孝,就不是佛陀的学生。因此,我也有责任,有义务宣扬,愿将如此良好的教育向各位介绍。因为佛法确实是佛陀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在经论里,佛时时叮咛嘱咐,“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意甚深,其心良苦!我们要认真努力依教奉行,自己立志做一切众生的榜样,家庭是一切家庭的好样子,道场是一切道场的好榜样。这样推展至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点点滴滴都为一切众生起模范带头作用,让别人生起恭敬心、仰慕心,向我们学习、效法,这就是中国人常讲得“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这样才能符合佛陀教化众生的目的。这样的修学才是佛陀的真实弟子,才是佛陀的好学生啊!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早日成佛,共登菩提大道,阿弥陀佛。
108817 发表于 2013-6-4 12:26
祖师殿
祖师殿与伽蓝殿一般是分列在大雄宝殿两侧稍前的位置,是为东西配殿。祖师殿供养各宗派自己的初代 ...
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 thank you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