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地交泰”—— 风水理气立体察气体系《泰·象》日:“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著名地理学家陈传康认为风水学为讲究“裁成”的“空间组织学”o E83可见,“裁成辅相”在风水中是有重要实践意义的。《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说明了《周易》的取象方法。张载在《张子正蒙·乾称》中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如果按《周易》取象的思维方法,将阴阳取象为天地,阴阳交感取象为天地交泰,这样便构成“天地交泰”风水理气立体时空体系。<青囊海角经>云:“天星地形,上下相因⋯⋯ 阴阳之理,存乎其问。阴阳交而天地泰,山水会而气脉和。”这句话中“天”是时间范畴,“地”是空间范畴,“天地”是时空领域。中国古老的风水被外国人称为是“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术。”(Skinner,1982)[g]《青囊海角经》即从阴阳交泰、阴阳交会的阴阳之理阐释了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而且说明天星和地形是上下相因的关系,这为理气风水提供了理论基础。理气风水认为形以目观,气须理察,故注重定位察气。理气法将天、地、人三个复杂系统纳入风水学理论,寻求天、地、人三才和谐,是时空分析的动态风水体系,背北朝南就是该体系“负阴抱阳”风水环境观的基本体现。
2.“山水相济”—— 风水峦头平面察气体系峦头风水,也称为形势风水,主要是根据风水“龙、穴、砂、水、向”五要素,按照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的步骤,以龙真、穴的、水抱、砂秀、向吉为基本要求,以形势察风水阴阳感应和合之气,也即“察于阴阳,熟于山水,辨于脉息”,进而判断风水环境之吉凶,裁成辅相以达到趋吉化凶之目的。在形和气的对待关系上,峦头法总是轻形重气。在山和水的关系上,峦头法一般以“藏风聚气”为目的。静道和尚在《入地眼全书》写道:“山无水界气不住、山水交时真气聚;若是山飞并水走,二气不交地不真。”反映了山、水相辅相成、以相交聚气为旨归的阴阳辩证思想。该书还有“水曲则砂抱,水直则砂硬,水斜则砂飞”、“砂抱之处水必聚”和“水中亦有峦头,有曲流水定有曲转砂,可见水之行止由于砂也”等有关砂水关系、山水关系的精辟论述。 管氏地理指蒙》日:“水界山住,住山之尽;水从山来,来山之真。水者山之准,山者水之仪,仪准之道,山水之因⋯⋯如阴阳之应,如刚柔之济。”“山水相济,如堂室之有门户。”阐释了山水互为准仪,山水相济的阴阳思想。若仍按《周易》取象的思维方法,将阴阳取象为山水,阴阳和合、交感取象为山水相济,这样便基本构成“山水相济”风水峦头平面察气体系。《青囊海角经》日:“山水会而气脉和。”从气的高度来看待山水交感,说明山水相交会才会有和合之生气。坐山向水就是该“察气”体系最基本的“负阴抱阳”风水阴阳环境观的体现。《周易·比·彖》日:“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象》日:“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比》卦坎上坤下,坎为水,坤为地,水在地上,水地和合不可分离,有亲比无问之象。我认为:《比》卦“水、地亲比和合”之象是峦头风水的最初理论渊源。值得一提的是,峦头风水认为山有山之阴阳、水有水之阴阳。《青囊海角经》日:“山水者,阴阳之气也,山有山之阴阳,水有水之阴阳,山者阴盛,水者阳盛。高山为阴,平地为阳。阳盛则喜乎阴,阴盛则欲乎阳。山水之静为阴,山水之动为阳。阳动则喜乎静,阴静则喜乎动。”《葬经翼》云:“阴阳变化,自然之道也,循而穷之,虽山川诡异,莫能逃焉。”阐述了风水中阴阳变化的思想。在古代风水著作中,有关龙、脉、穴、砂、水、向的阴阳思想皆有表述,
摘引如下: 寻龙之体,总以阴阳为体,⋯⋯ 何谓阴阳?盖以脉之左旋者为阳,右旋者为阴也。(彻莹和尚《地理原指原真》上卷下《论龙总旨》)认气难于认脉,葬脉岂如葬气⋯⋯气脉何以分别?凡脉之门,必须敛而有脊,乃见草蛇灰线,形虽不甚露而未尝无形也。凡形之有脊,而敛处便属阴,阴则有煞不可犯,平坦圆满则为气。如人之身脉,犹按之有脊,气则充满周遍而无凝滞乃属阳,阳所宜乘也;但脉易见而气难认耳。谓葬脉不如葬气者,正以脉犯阴而气为阳,当葬气也。(何溥《灵城域义》形气章正决)水何以分阴阳?如水之来去屈曲,悠悠洋洋,沉沉浑浑,则舒徐沉凝而为阳,其细如绳,其直如矢。其急如瀑布,其外如反弓,则急速斜反而为阴。(静道和尚《入地眼全书》)砂何以分阴阳乎? 亦以开面而舒坦者为阳,以反背面者为阴。穴形虽多,总不外乎窝、钳、乳、突四端。其字只是阴阳二穴。盖阳穴,圆即是窝,长即是钳;阴穴,长即是乳,短即是突。(《青囊海角经》卷三《头陀衲子记》)总之,阴阳思想与“气”的思想相结合以及阴阳思想和理气法、峦头法相结合,构建了风水理论的两大察气体系,丰富了风水理论的阴阳思想内容,从而使形、理、气在风水理论中统一起来。可以说,风水理论丰富的阴阳思想是中国古代风水理论重要的哲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136. [2]金景芳.周易讲座[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4. [3]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静道和尚.人地眼全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5]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 [6]王圣云,等.周易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引论[刀.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7]张立文.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3. [8]陈传康.风水现代化及其旅游开发意义[刀.人文地理,1996,(1). [9]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