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经韵楼段注发表于 2013-6-20 19:13
有说:“中国古代历法采用阴阳合历,比起其他国家所采用的纯阳历或纯阴历都要精准,这是一门科学必备的条件与精神。”
资料来源:
http://pan.webxst.com/www/info/info8d9d0584e57c8d35.html
黍稷稻粱发表于 2013-6-20 20:29
是的,因为阳历阴历各有道理,但是对应人们的生产生活又各有优缺点。所以阴阳合历能灵活调节历法,对于农业生产尤其重要,农业是生存之本啊。 |
点评
林升
“阴历是大失败”的看法是正确的,应该说真正纯粹的阴历是完全独立与阳历的时间划分方法 发表于 2013-6-28 12:17
经韵楼段注
阴历的闰月,很麻烦,每三年、二年的置闰。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我不知古人怎么会如此忍受它。 发表于 2013-6-20 20:56
经韵楼段注
阳历才有利于农业,用于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是阳历滴,阴历对农业生产几乎无用滴,阴历的产生只是由于晚上观查月亮方便而已,阴历是大失败 发表于 2013-6-20 20:54
白衣太史发表于 2013-6-25 17:42
纯阴历虽然不像阳历那样对农业生产有知道作用,但是它作为历法出现的时间要比阳历早得多。与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相比,观察月亮的盈亏要简单得多。
阴阳合历虽然会产生置闰的麻烦,但是它有两个优点
1 预报潮汐,由于潮汐是月亮引发的,所以阳历在预报潮汐上无能为力。
2 置闰难度高——别笑,在古代这是优点。历法的计算难度保证地方必须使用中央的历法计算结果,这对维护统一真心是有积极意义的。
tungchan发表于 2013-6-27 01:33
有说:“中国古代历法采用阴阳合历,比起其他国家所采用的纯阳历或纯阴历都要精准,这是一门科学必备的条件与精神。”
不見得,所有曆法都是後天人為訂定,天道有常,根本不會鳥人類!
曆法用平朔,與天象不合,今改為定朔,以天象為準,這才叫精準。
林升发表于 2013-6-28 12:12
把“阴历”和阳历当做是对等的看法是错误的
只有阳历才是标准的时间划分方法,严格来讲“阴历”只是一种特殊的阳历划分方法,就是用朔望月现象来表达太阳与地球所产生时间划分的本质
古人没有准确的测量和计算,无法正确思考太阳·月亮相对地球的运转,错误的把太阳·月亮分别相对地球的运动看做是一种运动
而我们现代科学可以很简单直观的看清太阳·月亮是分别独立的两种星球运转,所划分出的时间也应该是分别独立的
所以所谓的阴阳合历,都是阳历的历法,不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真正纯粹的太阳历时间历法,另一种(阴历)也是太阳历法,是用月亮现象来解释太阳历的时间系统
tungchan发表于 2013-6-28 12:46
不能認同閣下的說法。
一年四季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曆法常見常用的,只有三種,太陰曆、太陽曆、陰陽合曆。
三種沒有對等不對等的說法。
只有阳历才是标准的时间划分方法,严格来讲“阴历”只是一种特殊的阳历划分方法,就是用朔望月现象来表达太阳与地球所产生时间划分的本质
古人没有准确的测量和计算,无法正确思考太阳·月亮相对地球的运转,错误的把太阳·月亮分别相对地球的运动看做是一种运动
而我们现代科学可以很简单直观的看清太阳·月亮是分别独立的两种星球运转,所划分出的时间也应该是分别独立的
陰曆、如伊斯蘭教曆以西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教曆的元年一月一日,完全以月相為準,每當新月出現時定為每月的一日,12個月為一年,有閏年冇閏月(因為一天與一月不能無縫重合,平年354日,閏年355日),閏年於第12個月後加一天(每30年中設11閏年),平均每年只有354天8小時48分,每隔2.7年和公曆相差一個月(即19年差7個月),因此不分季節。所以所谓的阴阳合历,都是阳历的历法,不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真正纯粹的太阳历时间历法,另一种(阴历)也是太阳历法,是用月亮现象来解释太阳历的时间系统
所調陰陽合曆其實就是兩者都用,希伯來曆,傣曆,農曆……等等。
大部份都是十九年七閏,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三個月,太陰曆與太陽曆閏年都只是加一天,而陰陽合曆則加一個月。
年、歲、月、日是不同的概念及時間段!
林升发表于 2013-6-28 18:25
太陰曆、太陽曆、陰陽合曆只是古人按他们的理解对时间的划分
实际上时间的划分,是地球相对太阳运动轨迹的平均划分,也就是对运动空间的平均划分,空间的划分就是时间的划分
按此定义地球围太阳转一周是一年,还可均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可均分为二十四小时(十二时辰)
这些时间的平均划分也是空间的平均划分,是符合客观天文规律的太阳历法
月亮地运转古人根本就没有如此科学均匀地时间划分,只承认有朔望月现象,而没有真正按月亮与地球运转轨迹均匀划分出以此空间划定的月亮历法时间,这种划分按现在科学来看不应该叫纯粹的阴历(也就是太阴历),他所划分的本质还是太阳历的年月日,只是误差太大
所以太阴历不是按太阳历的方法标准来划分时间的(根本就没有按月亮运转空间进行均匀划分的时间单位),也就是阴历和阳历不是统一标准
|
点评
zhuyin
时间是不均匀的!所谓阴历、阳历,科学、精确,实际上都是为度量方便而人为给定的结果,于是不得不有“闰”之类的校正。 发表于 2013-7-9 18:05
tungchan发表于 2013-6-29 01:26
太陰曆、太陽曆、陰陽合曆只是古人按他们的理解对时间的划分
不認同。
实际上时间的划分,是地球相对太阳运动轨迹的平均划分,也就是对运动空间的平均划分,空间的划分就是时间的划分
按此定义地球围太阳转一周是一年,还可均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可均分为二十四小时(十二时辰)
这些时间的平均划分也是空间的平均划分,是符合客观天文规律的太阳历法
簡單看看兩種太陽曆法,它倆都是以春分為對準的標記,格里曆(公曆)春分在3月份,置閏放於2月,
它將一個回歸年分為十二份,那裡是平均劃分的呢?
再看今天的伊朗曆,它以春分為每年之首日,上半個回歸年(1至6月)是31日共186日,
下半個回歸年則是30日共180日(共366日即閏年,平年在12月減去一日),這那裡是平均的了?
要說符合天象,當以伊朗曆為佳(它原先就是觀象授時的曆法),但通行的還是公曆。
月亮地运转古人根本就没有如此科学均匀地时间划分,只承认有朔望月现象,而没有真正按月亮与地球运转轨迹均匀划分出以此空间划定的月亮历法时间,这种划分按现在科学来看不应该叫纯粹的阴历(也就是太阴历),他所划分的本质还是太阳历的年月日,只是误差太大
所以太阴历不是按太阳历的方法标准来划分时间的(根本就没有按月亮运转空间进行均匀划分的时间单位),也就是阴历和阳历不是统一标准
月與日在天球上的視運動是相近的,就連大小也是相近的(所以既有日全蝕也有月全蝕),
而太陽行的稱為黃道(黃道吉日),太陰行的稱為黑道(黑道凶日),不明白閣下為何硬要說太陰曆不存在?
太陰曆一年十二個月,它的『年』與太陽曆的回歸年(中國稱為歲)完全不相關,
就似太陽曆的十二個『月』完全與太陰(月相)不相關一樣。
中國還有八風太陽曆(8x45=360日),五行太陽曆(5x2x36=360日),
兩者皆將一歲分為360日剩下的5或6日不計,雨者皆可(及有)繼續發展及完善;
唯今天農曆使用的是十二月建太陽曆!
太陽曆法觀測的不一定就是太陽,它只要與太陽回歸年掛鉤就成了;
但太陰曆法則否,它一定是觀測太陰(月亮)而制訂。
林升发表于 2013-6-29 09:48
tungchan 发表于 2013-6-29 01:26
不認同。
簡單看看兩種太陽曆法,它倆都是以春分為對準的標記,格里曆(公曆)春分在3月份,置閏放於2月 ...
讨论的标准应该统一,太阳历法是以太阳相对地球运动轨迹而产生的,月亮历法(阴历)也应以月亮相对地球运动轨迹而产生
既然太阳历法中的时间可以平均划分,月亮历法也应该平均划分,而产生一套完全不同于太阳历法时间单位的独立的月亮时间系统(真正的阴历),此月亮历法完全也可以平均划分
地球绕太阳一周三百六十度,二十四节气每节气十五度,这种划分科学客观,不应该有异议
一年十二个月那是人为主观的,它不是平均划分时间的标准,一年没有十二个月照样四季二十四节气精确无误
从古至今所谓的太阴历(阴历)都是只有朔望月表面现象,而其表达的时间系统都是以太阳历为基础的年月日时间本质,好像没有那个太阴历(阴历)中没有年月日时间单位的
假如现在产生出一套按月亮运行轨迹平均分配新的真实月亮时间(按现在科学完全可以达到),就会看到从古至今所谓的太阴历(阴历)只是表达太阳历的一种特殊方法而已(虽然它非常不精确),因此也就可以看出以上两个新旧不同的月亮历法的区别
tungchan发表于 2013-7-1 16:28
讨论的标准应该统一,太阳历法是以太阳相对地球运动轨迹而产生的,月亮历法(阴历)也应以月亮相对地球运动轨迹而产生
既然太阳历法中的时间可以平均划分,月亮历法也应该平均划分,而产生一套完全不同于太阳历法时间单位的独立的月亮时间系统(真正的阴历),此月亮历法完全也可以平均划分
地球绕太阳一周三百六十度,二十四节气每节气十五度,这种划分科学客观,不应该有异议
就是有異議,因為繞日軌道不是正圓,
所以每個十五度的區間日數就有長短,所以公曆十二個段(月)跟天象無關,
而伊朗曆上半年多下半年六天,就是這個原因。要與天象同步是也。
這樣看誰更科學?這樣還說什麼平均劃分?
一年十二个月那是人为主观的,它不是平均划分时间的标准,一年没有十二个月照样四季二十四节气精确无误
从古至今所谓的太阴历(阴历)都是只有朔望月表面现象,而其表达的时间系统都是以太阳历为基础的年月日时间本质,好像没有那个太阴历(阴历)中没有年月日时间单位的
假如现在产生出一套按月亮运行轨迹平均分配新的真实月亮时间(按现在科学完全可以达到),就会看到从古至今所谓的太阴历(阴历)只是表达太阳历的一种特殊方法而已(虽然它非常不精确),因此也就可以看出以上两个新旧不同的月亮历法的区别
公曆沒有四季與廿四節氣。
太陰曆中的【回曆】只有『354日的平年、355日的閏年、十二個朔望月及日』,而沒有『歲、四季及節氣』。
而太陽曆中的【公歷】只有『365日的平年、366日的閏年及十二個段(月)及日』,而沒有『歲、朔望月、四季及節氣』。
注意使用公曆的地方有些地方是一歲三季、四季或六季不等;而農曆的一歲四季有地區限制,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林升发表于 2013-7-2 17:33
太阳历的制定原理就是平均划分空间(也包括地·日运转角度和轨迹),在此原理的基础上才产生一系列太阳历的时间单位(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天·小时·分钟·秒)过程,从理论上讲到目前为止这是最科学合理的历法原理
但实际天文现象不一定和理想理论原理绝对一致,比如地球公转不是绝对的正圆,而使冬至节气和夏至节气地球运行轨迹有微小差距,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太阳历法是对运行空间角度进行平均划分的原理
只有从原理上对地·日运行角度平均划分之后,才能产生以后的运行轨迹的平均划分过程,才能产生在此轨迹上的时间的平均划分过程,不能因为实际过程中的微小误差就把整个理想历法原理否定掉了
所以历法原理是对星球相对运行进行平均划分(角度·弧度)这一标准不应有异议
至于为什么地球公转不是绝对的正圆,那需要更详细的研究
三叶虫1989发表于 2013-7-2 18:19
我因为喜欢天文学,以前就计算过农历到底有多么精确。
现在简单地再罗列下来,农历那样计算未必完全正确,还请各位指正。
一个准确的回归年是365.2422日
首先计算一下格里历平均一年多长时间:
以400年的时间来考察:
400年里有400/4-3=97个闰年,也即400年裡,303个平年,97个闰年。
平均每年的时间=(303*365+97*366)/400=(110595+35502)/400=365.2425日
和回归年相差0.0003日=25.9秒
1/0.0003=3333.3,也即过3300年才会误出一天。
再看农历平均一年多长时间
农历十九年七闰(平年354或355日,闰年383或384日)
暂取平年354.5日,闰年383.5日来计算
以19年来考察:
平均每年的时间=(354.5*12+383.5*7)/19=(4254+2684.5)/19=365.1842日
和回归年相差0.058日=83.5分钟
1/0.058=17.2,也即过17.2年就会误出一天。
由此可见,现代公历已经到了很精确的程度。当然,因为农历本来就是以朔望月周期为单位,而朔望月和回归年是没有关系的数字,通过置闰尽量使一年的长度向回归年靠拢,达到这个程度也已经很不容易了。
另外,虽然格里历在平均年长上很精确,但是它的“月”毫无天文意义。不能通过公历日子知道月相如何。而且,只要看看二月只有28或29天就可见它的月份日数的安排受人随意干扰,当然,这些是历史原因了。
说到“精准”的问题,这个太阳历是有天然的优势的,毕竟太阳历本身就是直接以回归年为目标,让平均年长尽量向回归年靠拢。而阴阳历不仅面临平均年长向回归年(365.2422日)靠拢的问题,本身就还有平均月长要向朔望月(29.5日)靠拢的问题。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也没必要非要和公历比精确度。
tungchan[/url]发表于 2013-7-2 20:33
回三叶虫1989
阴阳合历比纯阳历还要精准?
這不是一個好問題,因為曆法除了分陰曆、陽曆、陰陽曆之外,
還可分純計算曆法與觀象授時曆法。
還有就是精準的定義模糊,公曆其實只看春分,其他節氣它根本不予考慮。
但農曆不同,它對每個節氣都是一視同仁,而曆書上所標註的是精確到秒這個單位。
最早的曆法都是觀象授時的,每年(甚至半年)、每月都會重置(對準)一次。
曆法就是想擺脫觀象授時而設,如平朔是平均劃分的曆法,所以經常與天象不乎,
而定朔則與天象相當;節氣劃分也是一樣,有平氣與定氣之別。
公曆之制訂其隨意性有多大,大家有目共睹。
而今天的農曆基本上應該算是觀象授時曆的一種(誤差很快就會被較正)。
兩者所謂的精準比較,意義不大!
太阳历的制定原理就是平均划分空间(也包括地·日运转角度和轨迹),在此原理的基础上才产生一系列太阳历的时间单位(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天·小时·分钟·秒)过程,从理论上讲到目前为止这是最科学合理的历法原理
但实际天文现象不一定和理想理论原理绝对一致,比如地球公转不是绝对的正圆,而使冬至节气和夏至节气地球运行轨迹有微小差距,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太阳历法是对运行空间角度进行平均划分的原理
只有从原理上对地·日运行角度平均划分之后,才能产生以后的运行轨迹的平均划分过程,才能产生在此轨迹上的时间的平均划分过程,不能因为实际过程中的微小误差就把整个理想历法原理否定掉了
所以历法原理是对星球相对运行进行平均划分(角度·弧度)这一标准不应有异议
至于为什么地球公转不是绝对的正圆,那需要更详细的研究
理論說得太好太有道理了,不過為何對現實不屑一顧呢?
古埃及的歷史相當悠久,曆法幾經轉變,且不同學派有不同的說法。本條目描述的是獲得較廣泛認同的說法。
古埃及人分晝夜各佔12「小時」,從日出到日落為晝,從日落到日出為夜。但在一年之中,晝夜的長度並非固定不變,因此一小時的長度會隨著季節變化,白天的一小時和晚上的1小時,很多時候並不一樣。
每月固定有30天,沒有大、小月之分。一年共有3季,每季4個月,因此名義上一年只有360天。但每年新年前都會加上5天,叫做Epagomenal Days,在這5天,他們會舉行儀式慶祝新年。就這樣,兩個新年實際上相隔的日數便為365天。
古埃及人沒有閏年的概念。地球繞日公轉一週需時 365.25 日,沒有了閏年,4年後日曆就會比實際天象(例:黎明前看見天狼星東升)早一天;1460年後便會提早整整一年(又會和實際天象一致)。這1460年,古埃及人稱為天狗周期(Sothic Cycle),「天狗」正是埃及人眼中的天狼星。
這個事實與閣下的理論有丁點兒關係嗎?
年、三季、沒有廿四節氣、小時長短不一,分鐘、秒還未出世呢。
但你總不能說古埃及人的曆法不是太陽曆法吧?
林升发表于 2013-7-3 18:56
tungchan 发表于 2013-7-2 20:57
理論說得太好太有道理了,不過為何對現實不屑一顧呢?
“理論說得太好太有道理了,不過為何對現實不屑一顧呢?”
“這個事實與閣下的理論有丁點兒關係嗎?
年、三季、沒有廿四節氣、小時長短不一,分鐘、秒還未出世呢。
但你總不能說古埃及人的曆法不是太陽曆法吧?”
我的看法是太陰曆、陰陽合曆只是古人按他们的理解对时间的划分,都是反映阳历时间系统内容的,不过把朔望月现象尽量往太阳年周期中靠而已,虽然误差很大,但反映的还是太阳年的内容本质,所以我说太阴历并不是纯粹反应月亮与地球运动本质的,所谓的太阴历只是太阳历的另一种特殊达方法而已
判断哪一种历法更合理科学方法很简单,就是误差最小的,现在来看阳历的以地·日运转一周期平均划分的原理,是最科学的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以此原理对太阳相对地球一周期进行平均划分而产生的
正因为古埃及历法是以阳历一年365天为标准周期,所以严格来讲其中的太阴历和准太阴历说法都是不正确的,纯粹的“太阴历”和365天一年没有一点关系(它只纯粹反映月·地运转关系)
关于一年三季、或六季不等那都是人为主观确定的,不符合地球对太阳公转周期平均划分原理
tungchan发表于 2013-7-3 22:33
我的看法是太陰曆、陰陽合曆只是古人按他们的理解对时间的划分,都是反映阳历时间系统内容的,不过把朔望月现象尽量往太阳年周期中靠而已,虽然误差很大,但反映的还是太阳年的内容本质,所以我说太阴历并不是纯粹反应月亮与地球运动本质的,所谓的太阴历只是太阳历的另一种特殊达方法而已
閣下繼續閣下的看法吧,我沒意見。
回曆與公曆的換算
目錄[ 隱藏 ]
伊斯蘭教曆以希吉來爲紀元,“希吉來”是阿拉伯語“遷移”一詞的音譯,系指西元622年9月24日穆罕默德率眾由麥加遷往麥地那之事。爲使公曆紀年元旦與阿拉伯太陰曆紀年(以月亮繞地球一周而又與太陽相會,爲一個月)歲首相合,特定儒略曆622年7月16日(公曆622年7月19日,將月日都以單位年表示,這一天則爲“公曆622.547.9年”)爲伊斯蘭教曆元年1月1日。
伊斯蘭教曆屬於陰曆,全年隻12個朔望月,每月29日12時44分3秒。不增置閏月,約三年有一個閏日,閏年355日;平年354日。在中國,伊斯蘭教曆俗稱爲“回曆”,回曆的月份以見新月爲月首。
公曆曆年的平均長度爲365.242 5日,而回曆曆年的平均長度爲354.366 7日,1回曆年相當於0.970 223公曆年。相比公曆,回曆每年少11日,公曆的32年相當於回曆的33年左右。
任何一年回曆的元旦所對應的公曆日期,可用下式求得:公曆日期=0.970 223×(回曆紀年-1)+ 622.547.9,所得整數即該年的公曆紀年,以小數乘以公曆年長365.242 5日,再將所得日數化成該公曆年
的月日,便可得該回曆年元旦所對應的公曆日期。
例如,據此公式計算出:①回曆1407年元旦,對應公曆1986年9月6日;②求回曆1420年5月10日所對應的公曆日期,首先算出回曆1420年元旦是公曆1999年4月17日,接下來累計回曆5月10日的積日(1月30日+二月29日+三月30日+四月29日+10日=128日),128日-1(元旦)=127日,從公曆1999年4月17日之後再加107日,便知回曆1420年5月10日對應公曆1999年8月22日;③回曆1430年1月1日,對應公曆2008年12月29日(農曆戊子年十二月初三)。
(來源:寧夏新聞網)
但不承認回曆是一種依然在使用的陰曆,則毫無道理!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040.aspx
判断哪一种历法更合理科学方法很简单,就是误差最小的,现在来看阳历的以地·日运转一周期平均划分的原理,是最科学的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以此原理对太阳相对地球一周期进行平均划分而产生的
膚淺!
正因为古埃及历法是以阳历一年365天为标准周期,所以严格来讲其中的太阴历和准太阴历说法都是不正确的,纯粹的“太阴历”和365天一年没有一点关系(它只纯粹反映月·地运转关系)
我說它是太陽曆法,閣下竟然說它是太阴历或准太阴历,厲害!
关于一年三季、或六季不等那都是人为主观确定的,不符合地球对太阳公转周期平均划分原理
根據閣下的原則、原理,人家一年三季就是人為主觀確定,而不是客觀真實,理解、明白,但無法認同!
林升发表于 2013-7-4 12:15tungchan 发表于 2013-7-3 22:33
閣下繼續閣下的看法吧,我沒意見。
但不承認回曆是一種依然在使用的陰曆,則毫無道理!
“但不承認回曆是一種依然在使用的陰曆,則毫無道理!” 作为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珍贵真实纪录的伊斯蘭教曆,我当然尊重承认,但只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对真实的尊重 但我们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样的历法最科学(我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现代天文科普知识),而不是历史悠久珍贵真实的历史经典记录 真实的历史不能作为衡量现代科学的标准 “我說它是太陽曆法,閣下竟然說它是太阴历或准太阴历,厲害!” 这是百度上说的(古埃及的历法包括太阴历和准太阴历等),我主要是针对认为阴历(太阴历)是一种系统完整的历法的质疑而已,虽然表达的不完美但理由还是合理的(10楼13楼) “根據閣下的原則、原理,人家一年三季就是人為主觀確定,而不是客觀真實,理解、明白,但無法認同!” 客观真实的历史记录不是衡量现代科学的标准 科学历法的原则就是,平均划分太阳或月亮相对地球运转空间的角度(弧度),平均划分的程度越高时间误差就越小
tungchan发表于 2013-7-4 16:44
作为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珍贵真实纪录的伊斯蘭教曆,我当然尊重承认,但只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对真实的尊重
但我们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样的历法最科学(我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现代天文科普知识),而不是历史悠久珍贵真实的历史经典记录
真实的历史不能作为衡量现代科学的标准
無論閣下認同與否,公曆、回曆與農曆都是今天依然正在使用的古代曆法,公曆是陽曆,回曆是陰曆,農曆是陰陽合曆。它們都不是在知道「地繞日」之後才被創制出來的,對否?
这是百度上说的(古埃及的历法包括太阴历和准太阴历等),我主要是针对认为阴历(太阴历)是一种系统完整的历法的质疑而已,虽然表达的不完美但理由还是合理的(10楼13楼)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733.htm?noadapt=1
古埃及的曆法多過一種,但我引述的明明就是民用曆法,閣下這樣明顯的偷換論題,真是令人無語!
準太陰曆法,還是首次得聞,它明明就是陰陽合曆(置閏一個朔望月),不知誰人,更不知何故另創新詞項,令人費解。
客观真实的历史记录不是衡量现代科学的标准
科学历法的原则就是,平均划分太阳或月亮相对地球运转空间的角度(弧度),平均划分的程度越高时间误差就越小
求「科學曆法的原則」之文本出處?
林升发表于 2013-7-5 16:39
现代科学对太阳月亮相对地球运动的解释,就是时间历法产生原理的解释,只要看懂了这些知识,基本上都属于很简单直观的天文科普知识
百度百科对时间的解释也许能避免一些对时间概念认识的错觉:
“时间 (time)是指宏观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的 物质状态的各种变化过程,其有共同性质的连续事件的 度量衡的总称。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不能把时间、 空间、物质三者分开解释," 时"是对物质运动过程的描述," 间"是指人为的划分。时间是 思维对物质运动过程的分割、划分。”
白衣太史发表于 2013-7-5 19:37 其实不存在非常纯粹的太阳历和太阴历。
若果是纯粹的太阳历,那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每个年的长度是固定的,不存在月的概念,仅以四分四至或者24节气作为年以下次级单位的分割点,日的长度以视太阳日为基准,每日之始当为日出或日落。
如果是纯粹的太阴历,那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没有年的概念,仅存在月的定义,以朔望为基准,每日长度以视太阴为准,每日之始当在夜晚某刻。
很明显,无论是号称太阴历的回历还是号称太阳历的格里历,都不那么纯粹。格里历中月的概念是从太阴历中引入的,一年之中与太阳毫无干系的被划为12个月;回历则是将12个朔望月定义为一年,这明显是从太阳历里学来的。
再往下的时间尺度,即一日之中的时辰,则依赖于太阳。其原因是地球绕太阳的椭圆比月亮绕地球的椭圆更接近圆形,所以依赖于太阳位置定义时间更易于平均划分。地球的公转轨道偏心率是0.0167,月亮的绕地公转轨道偏心率是0.0549。
楼主的问题实际上需要定义“与什么比”是“精确”,太阳历在描述太阳轨迹是最精确,但对月亮运行基本就没脾气了,太阴历与此相反。阴阳合历在描述太阳运行上不如太阳历,但比太阴历强很多;在描述月亮运行上,不次于太阴历,比太阳历强多了。
所以综合评分,阴阳合历是有其实际价值的。
最后,吐槽一下楼上某兄说的“为什么地球公转不是绝对的正圆,那需要更详细的研究”,您大概需要补习一下中学地理课程了,或者是物理课程?
++++传说中的分割线++++
补充一个太阳历的实例:埃塞俄比亚历,一年12个月,每月30天,另有5到6天被称为小月。以日落和日出来区分两天的分界,而不是以午夜12点来划分,因此午7点,在埃塞俄比亚是白天开始的1点钟——据说这种计算时间的方法可能与埃塞俄比亚靠近赤道,白天与夜晚的时间相当,全年的日起日落没有太大变化有关。
埃历大概近似于我上面说的纯太阳历了,虽然它还是从太阴历里面借来了月的概念。
林升发表于 2013-7-6 11:58
白衣太史 发表于 2013-7-5 19:37
其实不存在非常纯粹的太阳历和太阴历。
若果是纯粹的太阳历,那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每个年的长度是固定的 ...
24楼的主要观点和我大都相同,特别是“所以依赖于太阳位置定义时间更易于平均划分”,
我的看法是,时间划分的原则是对相对运行空间(两星球)进行平均划分,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产生时间划分的过程
而tungchan兄反对的理由竟是因地球公转轨迹不是正圆,平均划分是理想状态下的正确原理,这是理想原理与现实现象误差的问题,所以才提出“为什么地球公转不是绝对的正圆,那需要更详细的研究”,现实的微小误差和理想的正确原理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白衣太史 发表于 2013-7-5 19:37
其实不存在非常纯粹的太阳历和太阴历。
若果是纯粹的太阳历,那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每个年的长度是固定的 ...
另外关于纯粹的太阳历(或纯粹的太阴历)很愿意和白衣太史兄讨论,我的看法是纯粹的太阳历是存在的,也就是对地球公转一周期进行四季二十四节气平均划分,公转一周也就是一年,其长度是固定不变的,十二个月不符合太阳相对地球运转的规律(而且和纯粹月亮对地运转规律也不符合)关于昼夜在此公转的关系是先有固定不变的公转之后,再考虑昼夜如何分摊,其实是公转和自转的问题
纯粹太阴历也存在,因为此天文现象客观存在,它的内容应是纯粹的月亮和地球的运转轨迹,和太阳与地球轨迹没有一点关系,所以没有年的概念,也没有四季二十四节气概念,严格来讲连白天晚上的概念都没有,只是以朔望月现象所产生的固定不变的月亮对地球的完整周期,周而复始的循环下去
青埂问石发表于 2013-7-6 21:46
我觉得“阴阳合历”与西方阳历或阴历比较,有完备、复杂程度的差别,而“精确度”的对比,如果不在同一意义上进行的,这种对比恐怕没有多大意义。举个例子,近现代公历,二分二至(也包括其它节气)相对固定在同一日期,体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确性”;而中国古代计算同一节气在不同年份中的日期,也有一套简单方式:以365.25日为回归年,已知本年某个节气在某个干支日期一定时刻上,那么下一年同一个节气,将在同名干名日期的五日又三时辰之后。但这种计算方法,可以说很粗疏,跟1582年之前的西历一样。原因在于,365.25日不是真实的回归年长度,依据这样的方法推算的节气,在一年两年内精度还行,时间久了,比如达一两百年,那么误差可就很大了。
“阳阳合历”要观测、计算、协调的天文周期比较多,比如七政历,是对日月五星周期的反映;而岁、月、日三个基本的纪时单位,以古人的天文观而言,分别是对太阳向东绕天球一周、月亮向东绕行天球一周、天球自东向西带动星辰运行一周的周期反映。而“年”这个单位,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一个精确恒定的天文周期,但由于年的长短取决于月亮与太阳的周期关系,“年”的长度相对“岁”的长度而言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从中气到中气也就是冬至到冬至这个周期是岁,是我们所谓的“回归年”;从某月初一至下一年的某月初一(含闰月),这个周期称为“年”,因为它的起始点总是对应着月相盈亏周期的起始点,因此它总是由十二或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小于回归年日数,十三个朔望月的日数大于回归年日数,而一个月不能有零头,总是要完整地取一个月相盈亏周期,这意味着有“年”,有部分回归年日数被暂时抛弃,有的年又把那些之前抛弃的日数补回,这就是闰月,这也意味着年的长度总是小于或大于朔望月。但是在十九年这么一个周期里,就有二百三十五个朔望月,所以中国历法长期以来很重视十九年这个周期,一年十二个月,十九年二二十八个月,剩七个月,这就要用一定的方法,将这剩余的七个月合理地分配在十九年中的七个年份中,十九个回归年,起于一天,终于一天;二百三十五个朔望月,也起于同一天,终于同一天。这个十九年,就是“章”。十九年七闰的真谛正在兹。一般场合,“年”和“岁”是同义语,表示的是“年”这个朔数周期。由于“阴阳合历”要协调、匹配多种周期,因此它的复杂性要大于任何一种单纯的星历。比如天球向西转一圈称“一天”,月球向东转一圈称“一月”,但是月球向东转一圈的时间,并不是天周向西转一圈的整数倍,而纪日、纪月又要取整数,因此总有一些馀数被取整,这就导致了历法在某一瞬时总是不够精确的。“月”与“日”的周期也一样,太阳向东行一周的月数,不恰好等于月向东行一周的整数倍,也不等于天球向西转一周的整数倍。因此在日与年、月与年之间的周期匹配上,也存在取整去馀的现象,这也意味着不够精确。日、月、年的周期匹配、换算,只有相对精确性。“历象日月星辰”,某套历法精确与否,要看历面显示的天文周期,与真实的天文情况是否符合。比如“历法疏密,验在交食”,日月食观测,是检验历法精密度的最主要的工具。如果某天观测到了日食,根据天文规律,人们知道,日食必发生在朔日。但是如按历表推算,那天可能是晦,甚至是晦前一日,或者朔后一日,即月初二。这种情况,在早期的阴阳合历中是时有发生的。你说这样的阴阳合历精确不精确呢?
又如,历面显示的五星周运行,某天某月,某星当在某宿某度,可实际观测下来,那星却不在那里。这也是星历不精密的表现。造成这种不精密的原因,一是观测不精密,导致取得的数据不精确,二是计算方法不科学。“三百年斗历改宪”,中国阴阳合历一直在“不精确——精确——又渐不精确——重新修订精确”的往复中日渐进步。因为天在变,历法只有暂时的精确,没有永久的精确,要达到永久的精确,只能随时随地观测,修正一些参数,好使历面与天文相符。就历法的一个基本数据“回归年”取值,中国与西方也长期使用过“365.25”这个数值。这说明中西历在回归年上的取值精度曾经一样,但是西方儒略历不讲历“斗历改宪”,长期使用一个置闰方法,导致西元1582年时,历明天后于天,春分提前到3月11日,比最初制历的时候提前整10天。为了拨乱反正,让春分重新回到3月21日,1582年的10月,就有10天被抹除了。——你说这样的西历,是否精确呢?
一样的回归年数据,西历之所以发生了这样大的误差,而中历却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这是因为中历随时在接受着观测检验,随时在调整修订数据。而回归年的取值,越到后来越精确,到了宋元时代,已经采用过现在西历使用的“365.2425”这个回归年数值了。就纯太阳历精度这一点而言,中西历差距不大,有时候中历稍领先于西历。而历法总体精密度而言,中历比较庞杂,也相对稳定,有历先于天、历后于天的各种顽疾,但始终不会出现需要从历史中凭空抹除一日或竟至十日的情况。至于月相盈亏周期,中国人很早就已经把它计算的很精确了。五星之历,精确度各各不一。最典型的,如木星,春秋战时代,人们认为它是十二年运行一周。一年行一个星次,还采用它来纪岁呢。但是木星它的周期不是十二年,比十二年少一点,这样经过百十年之后,误差积累很大了,超过了一次的范围。汉代,有的人设想“超辰”,好使历面与木星运行情况相符。但也有人反对,认为不应该超辰,因为你岁星一超辰,历数就不连续了,比如今年是“甲子”年,明年当是“乙丑”年,这个岁名是与岁星挂钩的,如果岁星超辰,今年是“甲子”,明年成了“丙寅”,“乙丑”年哪去了呢?不连续的运动,至少在形式上不完美。
所以超辰这一议案,在汉代就被历家否决了。所以中国的纪年、纪月、纪日,至少从太初历那里开始,是连续不间断的。中国人既不接受从历法中跳过一年的做法,想必也不会接受从历法中凭空抹除十天的做法。复杂的阴阳合历,既要综合反映各种天文周期,自然,它就未必能尽善尽美,对每种天文周期都能精确反映。比如有的历法,精确日月周期的协调,对日月食预测也比较准确,但对五星的反映就不那么精确。有的历法,这颗星算准了,那颗星又不准了。或者这种天象算准了,那种天象又误差了。所以精确不精确,也要看验证的天文工具是什么。到现在,中历西历共享同一套天文数据,一样的算法,两者很接近。如现在的公历,经过多次置闰方法的调整,使历法的回归年取值固定在365.2425日上,这个数值,约3300年而多出一天。农历的计算,采用真实的天文周期,并与公历协调,因此会与公历一样的“精确”,也就是说反映二十四气、各周有标志性的天文周期的能力是一样的。无论纯阳历纯阴历,或者是阴阳合历,都必须有精密的观测数据,科学的计算方法,才能达到精确。只要参与历算的各种天文周期都得到了准确的观测计算,各种周期的匹配、协调,都有同样的科学的方法,那么就如同一把直尺,可以有西方单位刻度,可以有中国单位刻度,可以有公制与市制的换算,却变不上公制市制谁更精确——两者一样精确。
仅就日期的计算而言,现在用的公历,如果不去计算各种天体的周期、日月食,那它就很简单,以至凡会简单计算的人,只要掌握几个基本数据和方法,就可以产生几千年的历表,该历表不需反映某天体的运行状态。
比如规定一年365天,每4年增加1天;
一年12个“月”,各月大小是被“规定”的,而增加的一天加在什么位置也是规定了的。
这样下来,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会算,就能制造几千年的历日,而且该历日的精度范围每3300而约超一天。至于哪月哪天,月相如何,五大行星伴置如何,就不考虑它了。
而中国的阴阳合历,由于有“朔望月”这个周期需要计算,它有一定的复杂性,以至普通人计算不了,只能由专门家来计算生成历表。只要专门家的观测计算是精确的,方法是对路的,那么这个阴阳合历也必定是精确。只是使用上,普通人无法像公历那样简单推算出一个日期来,而是需要一本专门的历表,比如《大统历》、《时宪历》什么的,才能确定一个具体日期。
至于闰月问题,只要有计算方法,经过计算,总是能实现精确的,有了历书,日期的确定总是可以进行,由历家制历,这个难题在历家,而不在于普通人。而历家能够解决该难题。
春节在公历中不固定的问题,原与阴阳合历没有关系。历史上的人们,只要知道一年的开始是元日、一年的尽头是除日,除夕和元日,当作节日来过,有一定的仪式典礼,以示节庆,也就行了。只是现在采用公历,而又保留农历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等,与朔望月有关的节日,在公历中的日期都不固定,中国既然同时选择了两套历法,那就只好接受两套历法所带来的冲突。不然的话,春节的公历日期要固定,则中秋节又何尝不需要固定?春节可定在立春,则中秋何尝不可以定在秋分?中秋既定秋分,而秋分不定有月,更不定月圆,那中秋赏月、吃月饼这一重要内涵便也抽离了,那么中秋又有何意义?
白衣太史发表于 2013-7-7 10:01
林升 发表于 2013-7-6 11:59
另外关于纯粹的太阳历(或纯粹的太阴历)很愿意和白衣太史兄讨论,我的看法是纯粹的太阳历是存在的,也就 ...
如果存在纯粹的太阳历或者太阴历的话,请举例。
应该存在的,并不是 真实存在的
林升发表于 2013-7-7 11:42
白衣太史 发表于 2013-7-7 10:01
如果存在纯粹的太阳历或者太阴历的话,请举例。
应该存在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
从制定历法原理上讲只有太阳历和月亮历
只要符合以地球对太阳公转一周为基准的历法,都是在理论原理上纯粹的太阳历法,从古至今的把此周期定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把公转一周定为365~366天的,都是以太阳对地球相对运转轨迹为基准的平均划分,从原理上讲都是纯粹的阳历
只要符合月亮对地球公转一周为基准的历法,从原理上讲也应该叫纯粹的阴历,把月亮对地球公转一周轨迹平均划分的方法从原理上讲也应属于纯粹的阴历,比如从古至今对月相的划分: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这种划分从原理上讲就是纯粹的阴历,但这种月相的划分仅反映月对地周期轨迹,与习惯称呼上的“阴历”是不同的,因为习惯称呼上的“阴历”所反映的内容本质是太阳历中的年·四季·二十四节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