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0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707
- 回帖
- 0
- 精华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qq: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在渠县众多文物古迹中,唯蒲氏宗祠保存至今,国庆前往三汇镇重石村一睹她的芳容。 蒲氏宗祠位于三汇镇重石村小学内,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坐西向东,由正殿、帝师堂、石狮、石桅杆等组成。
该祠于1821年至1851年间,由蒲氏族人筹资在重石子坎下的风水宝地重石坪修建。宗祠的选址按中国传统风水的理论,在地理、地形、风水、字向方面作了慎重考究。宗祠后面有一横卧“巨龙”,名曰“重石山”。龙背上有高20米、围长15米、酷似龙头虎腰的双叠重石矗立,威武雄壮,名曰:“龙石”,俗称“重石子”,重石村因此得名。
该祠原有四殿(正殿、帝师堂、文昌殿、鼓乐楼)、四坝(内坝三个、外坝一个通称“桅子坝”)。正殿约300平方米,是祖宗正堂,供奉蒲氏祖宗牌位和祭祀用的大堂。从供立的祖宗牌位上看出,蒲氏先祖蒲择之系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历官礼部尚书,宋宝佑五年(1257年)任四川制置史兼知重庆府。蒙兵南下犯蜀,蒲择之与练史胡载云移渠州城礼义山(现三教寺),抗击元军守土护民,颇有影响,载于史册。
“帝师堂”占地约200平方米,正殿中悬挂着宽二米、长四米的木匾,匾中用金粉书写“帝师堂”三个大字,殿前有一联曰:“作帝之师,我祖虞廷作典范,为王之佐,吴家宋代著奇勋。”
在全国姓氏宗祠中,唯三汇蒲氏宗祠仅有“帝师堂”之殿。据北宋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一书载称:“蒲依之乃舜时贤人,十八岁为虞舜之师,舜以天下让,不受而去、不知所终。”故蒲氏宗祠内有“帝师堂”之建。按封建礼仪,进入“帝师堂”,不但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即使是皇帝也要下跪叩拜。
各殿两侧有厢房六间,殿间有内坝三个(现学校建成简单花园),鼓乐外坝(桅杆坝)600平方米(现村小活动室),有石桅、石狮各一对。据原汇西乡志《文教卫生文化》一章第四节(蒲氏双狮、双桅)载称: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族人蒲孟仁、蒲兰州等倡导、筹资维修蒲氏宗祠。在山门外塑石狮一对,建石桅两根,其工艺之精湛,屈指可数。石狮为雌雄两狮,高约3米,身围2米,雄伟壮观。石桅总高20米、直径1米,上细下粗,中有三斗,分节嵌接。石斗四角,每角有蝙蝠斜撑,上饰花纹。下有石墩座,直径2米,其底有四方。中有六方上为圆形扁鼓,上饰花纹图案。两根石桅由两石工各施一根,犹如一模所铸,毫无差异。安装时以木塔架,麻绳吊升。民国十六年(1927年)六月初一午时立桅,当即雷雨交加,平地起水尺余,观者2000余人。其石桅的修建和安装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石工技艺,是渠江上游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文化大革命期间,视宗祠为封建糟粕、“四旧”产物,全县各姓氏宗祠,几乎全部被分、拆、占、毁,其中蒲氏宗祠文昌殿、鼓乐楼已拆修建为村小学。蒲氏宗祠由于历来是学校校址,部分得以保存,规模最大、文化蕴涵丰富的“帝师堂”、双石狮、双石桅绝无仅有。
该祠设计考究,气势恢弘。殿内廊腰缦回,楼阁相连,石碑林立;殿顶饰以龙凤仙鹤,龙麟奔腾,金蟾映月,二龙戏宝珠,双凤朝艳阳,仙鹤伴祥云,鲤鱼跃龙门,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外坝石狮、石桅工艺精湛,赫然雄峙,巍然矗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