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18 12: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人都说,是石龙神腿,半万铁头。意思就是石龙腿法,非常好,半万铁头功非常好。他们两人学武的经历,原因跟我叔公差不多,也都是去福州学的。半万这个人性格诙谐滑稽,年轻的时候经常爱惹些小是非,所以他故事最多。半万出生的身体不好,家里人怕他夭折,就找人算命,算命先生说,这个小孩命中有犯忌,所以将来要多行善事。算命先生特别强调,半万将来手里的钱不过能过万,过万必有灾难,5000就够了。所以他家人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半万。他自己也非常的相信,成年分家后,他家因为是大户人家,资产很多,但半万分地,分物,分钱的时候,他坚持只要5000大洋。自立门户之后,还是保持这个传统,一旦手里的钱多了,他就一定要捐出去,解放钱家乡一条桥就是他捐建的。
他们两个人成名之战是在福州打的,传说他们哥俩,在福州苦练了10来年,师父让他们出师回家,也该成家立业了。可算年龄他们当时也才17、8岁。以前交通不便,也没电话电报。在福州,有个什么事情,一般都是写信托在福州开茶庄的乡亲伙计带回去。300多里的山路,来来回回也得一个月半个月的。所以他们从师父那出来,也想趁机,在福州省城玩个新鲜。小年轻的,估计练武的时候也多数呆在福州郊区,没什么见识,那时候的人,最高级的娱乐就是看戏了。哥俩一合计,就去看戏了。可能土豹子没什么见识,自己在台下看不明白,还乱评论,就跟戏院里的人发生口角了。就这么着打起来了,结果人家戏院自恃人多,怕影响生意,就把大门给关起来,准备对这哥俩围歼。
最后这哥俩没围歼成,反而大门在这哥俩的铁头和神腿的打击下,被打开了,外面的人一看,里面地下躺了20来号人。就这么着,立刻出名了,马上通过在福州做生意的同乡传回老家了。这事我特意咨询了一下叔公,叔公说,因为这两位是更老的前辈,发生这事的时候他还没出生,也是后来听的,不过叔公跟他们两位毕竟只差20来岁,成年后,作为武林同道,又都是地方乡贤,也是经常往来。按叔公的说法,2个打10几个人可能比较现实,20几个,或者更多的几十个人,可能就是夸张了。逼近戏院里的打手,手上也多少也有两下子。叔公认为,1个人如果遇到10个人,而且又都不是什么良善之辈的话,能不打最好不要打,一定要打,也要看周边环境,能用武器尽量利用武器,实在不行,也要先看好后撤的路线,边撤边打,尽量不要被人包围,露出背后的空挡。因为只有一个人,没有帮手的话,一个不小心,就没有反攻的余地了。功夫是人使的,不是机器使的。不可能都那么精确。说能扛10斤,就一定能扛10斤。但两个人的话,就可以采用一些配合战术了,威力就会大很多。估计当时,他们能两个对多个,一方面是本来是表兄弟,又是同门师兄的,在一起习武10多年,相互之间团结又默契,加上戏院里满地的桌子椅子,随手都可以拿来当兵器。打手门开始的时候多少又有些轻敌,戏院里桌椅多,也不利于多人多向围功,所以被他们兄弟KO了。这个还是有可能的。另外当时是在福州打,开戏院的多少有些背景,如果不是真的被打输了,一般不会传开的。
结果这兄弟两一战成名,回到老家后,自然很多人讨教,不过他们总体上为人也都不错。也不太炫耀,一般人也都是闻名、闻事,真见过识过的也不多。但有一次,确实是很多人看见,包括我叔公也在场,起因就是红军。
早年红军其实跟土匪差不多,老百姓一般也分不清土匪和红军。特别是镇上的人,一般对红军都比较害怕,因为红军都是在偏僻的农村发展实力,象我老家的镇子,当时是闽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富镇,所以,红军到我们镇上,多数都是为了经济补充。说白了,就是抢掠。看过大将粟裕的回忆录的人可能有点映象,粟大将在回忆录中,就有特意提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镇。特意交代了一下,这个镇很富裕,红军打下来后,匆忙中就刮收了三万大洋和一堆的烟土,大大的补给了部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北部绕了一圈到浙江,也就是在我老家这个镇,捞到油水了。所以因为这个原因,镇上的老人,对红军基本是持反对态度,统统把过去的红军定义为,“打死仔”(亡命之徒),当时闽东红军趁19路军发动闽变的间隙,迅速发展,重点当然就是我们镇,因为当年红军都根据地就在老家镇边上10多里的一个畲族村里,叶飞、曾志,经常都在我们镇潜伏。
红军早期闹革命,除了抢掠地主富商之外,经常发动农民搞一些抗租、抗税的活动,半万家有一些地,可能半万这个人名声又大,功夫又高,红军就把他选为目标,因为这样一个武林高手都被抗下去的话,估计其他地主就会害怕了。估计也是从一些农村选了个武林高手出来,在交租的时候,用水泡过的稻谷交租,因为稻谷浸水,自然就重了很多,所以自然就在交租现场引起纠纷,因为当时很多佃农在场,又有人领头,人的劣根就容易被击发,所以事态有些僵。半万就在里屋听到外面动静大,就出来了。出来之后,领头的那个佃农(红军),就一手提起那担湿漉漉的稻谷说,东家,你们收租的说我这稻谷浸水了,你看我这稻谷要是浸过水,那得多重啊,我这一手能提得起来吗。半万自己是江湖出身,自然明白这话的意思。因为当时红军在周围很多地方闹的很凶,半万有家有业的人,也不太想惹这些人。但又不愿事情闹大。就二话没说,从旁边的柴禾里抽了两根柴禾出来,过去闽东地区,烧的柴火,分两种,一种是细料,多数用来引火的,比如松枝,荆棘等,一种是骨料,都是山上的一种松树的粗枝(好象是马尾松,因为这种松树枝桠多,不成材)一般直径都是15厘米左右,中间劈开,为了便于在山路上运输,都截成60厘米长。
半万拿了两根这种骨料柴禾,对领头佃农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比如你的头能经的起这个柴禾敲吗,佃农没说话,半万二话没说,就把两柴禾照脑袋上敲去,一手一下,都敲断了,跟没事人一样。敲完了,半万对佃农说,你看跟你那稻谷一样,浸水的一担谷子,大家提不起来,不等于没人能提的起来。谷子有没有浸水,用手摸就知道了,用的着提吗。本来事情到了这儿,半万觉的就差不多了,可红军是有政治任务的,哪能就这么瘪了啊。就拉住半万,要比武,嘴巴上当然说的好听,诸如请东家指点之类的。半万当然不干了,你一个佃农,我一个东家,又是在这种现场矛盾尖锐的场合,我跟你比什么啊。你是光脚不怕穿鞋啊,我是有家有业。因为这种情形下打,那手下都不敢留情的。我东家在自己家里把你佃农打伤了,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别人还当我仗势欺人,再说你背后还有一帮的土匪背景(这里说一下,以前老家的佃农和东家之间并不是附属关系的,有些类似于老板跟员工的关系,所以从某个角度讲,佃农也是为东家创造价值的人,一般相互之间都属于比较客气的,如果东家无理打佃农,那绝对是坏名声的事情的。)。
可是佃农缠着不放,半万觉的这么拉拉扯扯的也不是回事,就回过头来,走到天井边,这跟闽东一带建筑风格有关,大门进来是前厅,收租什么的就在前厅,前厅过来是天井,天井上来是大厅,一般前厅下1级或者两级台阶就是天井的底部,天井上来三级或5级台阶是大厅,当时其他佃农多数集中在前厅,半万跟那个挑衅的佃农是在大厅,也就是中间隔个天井,半万为了镇住佃农,所以就要站到大厅的天井边,这样对面前厅的佃农才能看的清楚。
叔公说,当时半万一头就撞向大厅靠天井沿的一个柱子,砰的一声,声音很大,前厅大厅都听的清清楚楚。半万撞完后,就看了看那挑衅的佃农,然后就准备往大厅走,结果那佃农看半万不比武,也可能是自觉打不过半万,但又有政治任务在身,没办法。所以趁半万一转身,就一记双风贯耳袭来,叔公说这可以看的出佃户是非常内行的人,而且很有实战经验。叔公说,铁头功练到你半万伯公(论辈分)这个份上,就算是练到家了,是真功夫。脑袋要想再硬也是不可能了。但再硬的脑袋,也架不住双风贯耳,这跟脑袋硬不硬没关系了,这种招数是会要人命的。可见这个人非常内行,而且心里素质很好,明明知道半万铁头功好,他居然还攻头,所谓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这一击成功,那可想而知,效果是多么轰动啊,把半万打倒了,而且还是打半万的铁头。可见佃农是,有备而来,周密筹划的。
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站在旁边一直没出声的石龙,一记侧踹,踹在这个佃农的腰间,并把佃农踹飞出去了,掉天井里头,肯定是受伤了。因为佃农挣扎着被人扶起来后,都说不出话了。然后,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领头的被镇压了,那其他人自然就散了。这就让镇上许多人亲眼目睹了,半万铁头,石龙神腿。一时之间传为美谈。流传到我这辈人的时候,版本变成了,半万一头撞向中堂柱(可能家乡人武人跟柱子有仇,特别是中堂柱,呵呵),震的屋顶的瓦片都滑下来掉天井里,石龙一脚就把那人从天井这边踢飞到天井对岸。所以我小时候听到这些故事,那绝对是敬仰之心,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啊。
而叔公作为在场人,又是内行,他的表述是,半万撞的柱子,是天井边上辅柱,不是什么中堂柱,屋顶也没动,可能是稍微有些震动一下,掉点灰尘下来,更没有什么震的瓦片掉天井里的事,但撞击声音确实很大,是练到家的真功夫,但绝对不是什么神力怪论,都没有什么超自然力的地方。石龙也没有一脚把对方踹飞到天井对岸,因为半万家是地主,天井很大的,有20米宽。实际场景是,因为佃农站在天井边,大厅又比较高,大厅比天井大约能高出近1米。佃农被石龙踹了一脚后,飞确实是飞出去了,但大概之飞了3、4米,然后掉天井里,因为天井多少有些积水,天长日久,就长了很多地苔所以很滑,佃农落地后,滑出去了有几米,然后自己挣扎翻滚一下,又加了几米,然后就被对岸的佃农,跑到天井里扶起来抬走了。
叔公说,虽然石龙不是一脚把人踢飞20米,但是石龙这份腿功,确实了得,因为石龙当时都年近50了,又是仓促之间出腿,能把人踢出3、4米还能滑出去,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的。
叔公以石龙,半万,这个典故为例,说,你看功夫练到你半万伯公那么高了,如果没有石龙在旁边,一个不留神差点送了命。所以功夫这个东西,在使用和发挥的时候,都是受许多条件和环境影响的,不是说你功夫练多高了,就一定能打过谁谁谁。很多时候,在真实的比武环境中是七分靠功夫,三分靠命。功夫练的再好,也还是人,单对单打不过你,可以群殴你,群殴不了你,可以暗算你。总之是人,就能有办法弄死你。所以功夫练的好,不如书读的多阿,拳大不能穿墙阿。笔尾一动,胜过千军阿。你以后不要去琢磨那些什么武林传说了。什么是传说阿,传说就是已经摸不着了,看不见了的东西。当你真的摸的着,看的见的时候,传说可能就变成笑话了。叔公活了80岁了,也算是个练过武的人了,也算见识过一些武林场面的人了,从我记事起,到现在,只见过人,没见过神。
现在回过头来,收集一下叔公的一些对传统武术的言论
气功,一日堂兄拿着武林杂志问叔公,你看人家这里面的武术大师都说有气功,气功练好了,能发内力,用意控制力,用意控制气,应用的时候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这才是高层次功夫。叔公笑了半天,说,孩子啊,以前很多人习武,都不怎么爱读书(所以写不了多好的文章)。如果加上对武术痴迷。最后往往把事业荒废了。一头钻到那些虚无的谬论中,最后日子都不好过,到老了,都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罢了。你叔公也差点成了这样的人,不过还好,你叔公祖上积德,都遇到厚道人,及时点拨,或者及时的讲解,时间长了,发觉都是被骗,就醒悟了。
气功是有的,但不是什么神秘地东西。你看地那些杂志,肯定都不是那个武术大师自己写的,可能都是他含含糊糊的讲讲,记者听听,然后整理一下。说白了就是一个外行人,凭感觉和猜想乱写的。
什么是气功,你憋口气,就叫气功了。这不是逗你玩,气功就是这个,说白了就是呼吸控制。叔公看我堂兄一脸的纳闷,就走过来,轻轻的碰了一下堂兄胳膊,堂兄胳膊就摆了两摆,叔公于是嘲笑说,你看你还练功夫,我一老头子轻轻碰一下你胳膊,你胳膊就摆起来了。我堂兄当然不服气,说,我刚才没用劲而以,我又不知道你要干嘛。要不我现在绷紧了,你再来碰,于是乎,我堂兄就憋了个面红耳赤的,在那绷劲。叔公于是再用手轻轻碰了一下我堂兄的胳膊。呵呵,结果怎么样?,别期待了,奇迹没有出现,我堂兄的胳膊非常符合现代物理的规律,果然没被碰动。
叔公于是大笑,说,小三果然是气功大师阿,功力深厚阿。搞的堂兄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叔公看着我堂兄一脸的木呐,就笑着说,什么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阿。你刚才的就是了。我第一次碰你,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所以没有任何对抗反映,胳膊处于放松状态,自然就被碰的摆动起来了。第二次,你知道我的意图了,你就有意识的绷紧胳膊,憋住气,紧张肌肉,并有意的往反方向用力。这就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这个原理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是个人都会。只是学武的人,刻意的反复的锻炼之后,能更娴熟,更迅速的,更强大的体现出来而以。那有那么多玄玄乎乎的东西啊。
你去扛石头,起来的那一下,不用人教,你都知道要憋住气,不会在那张着嘴巴哈哈哈的。为什么要憋气阿。因为憋住气了,能使人体全身肌肉充分紧张(不光是胳膊),人身上的肌肉都是通过,骨骼,筋,韧带连在一起的,这样一来,憋气就能发挥出整体力量。否则你只能发出局部的力气。你一边哈哈哈,一边用力,体会一下就知道了。
.............这就是气功 -_-!
叫憋气功更恰当的说。。。。。。
不过呢,看表演硬气功的哪个不是把脸憋到通红,气都不松一口的?
虽说叔公对气功的理解看起来未免太简单,但想想也确实是这个理。
仔细想想气功大师表演的都是挨打呀、自虐呀、踩鸡蛋、隔空移物,
这些和功夫有什么关系呢?又不能打人。说白了,就是为了给武术、气功贴金,搞个神秘光环,暗示你学武能突破人体极限,激发潜力整出特异功能。
实际上大多是把戏。
你去扛石头,起来的那一下,不用人教,你都知道要憋住气,不会在那张着嘴巴哈哈哈的。为什么要憋气阿。因为憋住气了,能使人体全身肌肉充分紧张(不光是胳膊),人身上的肌肉都是通过,骨骼,筋,韧带连在一起的,这样一来,憋气就能发挥出整体力量。否则你只能发出局部的力气。你一边哈哈哈,一边用力,体会一下就知道了。
所谓的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当你的大脑产生一个发力的意识后,你就会自然的通过控制呼吸,使全身肌肉紧张,同时调动相关肌肉收缩,力气自然就产生了。
至于气功中传的神乎其神的力量之源“丹田”,在叔公眼里就是个笑话。叔公说丹田这个东西是有的,不过你把丹田改成小肚子,也没关系。基本上现在那些气功杂志里说的丹田或者描述的丹田,都是扯淡,江湖卖膏药的。什么丹田,叔公说,你扛石头发大力的时候,是不是要憋气阿,怎么憋阿,是不是自然的就会收腹阿,收腹部的哪里啊,不就是小肚子吗。你要不信,抗一下大厅的轮胎,然后自己体会一下,或者让别人抗,你摸摸别人的小肚子就知道了。
这就是丹田阿,丹田就这么来的。跟什么经络可能有点关系,但这种解释不准确,确切的说是人体的整体结构导致的(包含经络)。为什么丹田不长头上啊,不长胸上啊,非得长在什么脐下啊。狗也有经络,可狗就没丹田,为什么没有啊,不是狗笨。而是狗的身体结构和人不一样,狗的小腹总是软软的,不管是用力状态还是不用力状态。因为狗是四肢行走,狗的后腿跟躯干的力量连接和传递,靠的是左右两边两条腿跟躯干连接的两条韧带群。所以狗的肚子就不需要用力了,所以就软的了,所以就很脆弱了。
而人不一样,人是直立行走阿,人的内脏器官本身就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加上你一憋气,肺就扩张,再加上全身肌肉紧张,人体内腔属于内扩外紧,自然就会一定程度上对内脏器官产生从上到下的挤压,如果这时候你不收紧小腹,很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不如疝气之类的。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这是人体的一种自然本能反应而以。
另外由于人体直立结构,下肢力量是通过髋关节和脊柱进行传递,就是所谓的腰轴。正好一前一后,保证力量的安全传递。古代练武的人,自然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自然也会反复的加强这种发力方式的练习,自然也就会获得比没练过的人更强,更自如,更快的力量。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不了解这种人体规律,也不能解释,自然就把这个位置神秘的理解成力量之源了。搞不懂地东西都往丹田上扯,反正事实上倒也不算错。
一定要确定丹田的位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把钻头,直接从脊椎底部(不是尾锥),把身体捅个透心凉,中间的那个就是丹田了。哈哈。
叔公的观点是,任何绝技,法门,都要建立在一个高水平的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否则没有意义。学点绝技,法门,可能碰到外行的乡野村夫,你见一个灭一个,但是碰到内行点的。你综合能力不行,就不堪一击了。
至于什么和尚道士,动不动就貌似高深的来句,任督二脉,大小周天,运功行气,逆转周天,力可穿墙,那基本都是逗你玩的。不过叔公说,你把那些所谓的气功当养生法来练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反正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当放松放松,对人也有好处。坐那安静的胡思乱想,兴许对血液循环也有点好处,不过别坐太久了,对下肢血液循环不好。但你别指望靠胡思乱想能练出一身好力气,能练出一身好功夫。拳不离手,功夫没有想出来的,也没有坐出来的,都是一点一点练出来的,都是汗水堆起来的。
不过叔公也说,人体有些小的肌肉群,或者神经,因为日常用不上,可能一般人就感觉不到,但是如果有意识的去锻炼他,兴许会有点用处,比如叔公的耳朵就会动,不是那种靠脸部肌肉拉的动法,而是耳朵上半部分会折下来,叔公说这是他小时候去看杂耍的时候,看到一个演员,会这样。回来就自己练了。他说因为也没人教,小孩子就想当然了练,就是整天拼命的想象着往耳朵上使劲,整天咬牙切齿的,跟现在气功的一些意念理论倒是很接近。时间长了,好象练了1年多,忽然就用的上力了,就能控制耳朵动了。叔公说,一些气功的理论跟这估计差不多,兴许,整天在那意念着身体内有股气在围绕经络走,兴许也真能调动一些体内的被废置的一些小肌肉群运动,可能对身体的一些循环有好处。
但是叔公也说了,这些所谓的一些被废置,而又被重新开发起来的小功能,绝对是细枝末节,不可能能对人体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也绝对不可能能激发出所谓的超人潜力。据说吸阴入囊的功夫,也是人体本来就具备的一种能力,只是长时间没用了,就废弃了。但如果刻意的去锻炼,就能一定程度上恢复,因为科学家研究过了,男人的阴囊遇到冷或者紧急状态的时候就会收缩,表面就会皱巴巴的,就是这种原始功能的遗留,哈哈太黄太暴力了,不说了。
总之叔公的看法是,细枝末节,绝对不能取代主干的。这是自然规律的选择,要不人体也不会把他们废弃。在原来的基础上盖房子,总是比在一片废墟上从新盖房子来的容易,盖的好。书本上的气功,你拿来当养生放松的手段可以,但别把他们当功夫练。真有这神功法门,你还想见到?,早自己躲屋子去练了,还写出来给你。因为练成天下无敌的武功,远比拿点稿费来的实在。还用的着赚这点笔头钱?
再说个破除气功迷信的事情,记得我那时候可能上小学三年级,爱看小人书,现在也忘记了小人书的名字,反正就是东方志之类的。里面写到,一个武林高手,内功非常深厚,在街头卖艺,拿个碗用肚子一吸,周围的人都拔不下来(这个后来少林寺的和尚在电视上也表扬过,有一个居然能拖动一辆北京基普)
然后有个恶霸过来捣乱,武林高手就说,我的肚子让你随便打,结果恶霸一拳打过去,就被高手的肚子吸住了,然后高手把肚子一顶,就把恶霸弹出去了,手臂立刻青肿起来。
这把我激动的阿,赶紧回家,死乞白赖的跟家人要了2毛钱(当押金),把小人书借回来,向叔公讨教。叔公看了一下,摸摸我脑袋说,你将来要是考上大学,出来想做什么。我被问的莫名其妙,吭吭哧哧的在那想了半天,说了几个伟大理想。叔公说,我们镇一年能考几十个大学生,一年能出几十个武林高手吗,高手哪有那么多阿。你一个小屁孩,考个大学都懂得想那么多伟大理想,功夫要是练成高手了,卖艺卖给谁不行,也不用卖给大街阿。那都是不懂功夫的人写出来,哄你们小孩的。那是把戏。
我当然对叔公的回答不满意了,于是就在那磨蹭着不走,叔公可能是怕我打搅他午休,也可能是被我烦的不行了,就对我说,那这样吧你把我这个茶杯的茶水倒了,记的把水甩干净,我给你表演一下内功。把我激动啊,屁颠、屁颠的赶紧去倒茶叶,倒完茶叶后,叔公看看里面水甩干净了,就把衣服掀起来。把茶杯一扣(1升半的那种茶杯,直径大概15厘米)。然后站起来,我一看,嗨!茶杯扣在肚子上了,用手拔了拔(没太用力)。嗨!叔公还真有内功啊。叔公看我已经确认过了,就把茶杯拿下来说,好了回去吧,内功表演完了。
我这一看,哪还肯走啊,一定要叔公教我,叔公说咱们有言在先的,你不能要我教你功夫的,不过这个功夫嘛,如果你一定要学,我倒是可以教你,这玩意也不算什么功夫。你先让我睡觉,下午过来我教你。回家后,我是度时如年啊,好不容易挨到叔公起床的时间,赶紧进屋学习神功内力。叔公洗了把脸说,你肚子干净不干净啊,我赶紧说干净干净,昨天游泳了(呵呵估计当时太激动了,找的理由也太没技术含量了)叔公说你照我说的做啊,先把肚子用力往外鼓,然后叔公把茶杯往上一扣,说把肚子有茶杯的这一块快速吸回去。第一次没成功,不过第二次就成功了,茶杯被我肚子吸住了,虽然只坚持了10多秒。
叔公说,好了,学成了,悟性不错啊,这个东西就是个把戏。先把肚子鼓起来,然后扣茶杯的时候有点技巧,要用力往里按,但杯口不要平平的往里按,应该是一侧用力,左边右边都可以,然后按下去,一侧用力的目的是,让另一侧留点缝,这样杯子里的空气才能挤压出来。挤压到极限了迅速扣下去,然后迅速把肚子往里吸,由于杯子边缘和肉起到密封作用,等于杯子里面的体积变大了,里面空气又少,自然就吸住了(其实就是内外产生气压差了,叔公的表述不那么专业点),叔公说茶杯口小底深,不好吸,做个示范就可以了,用碗是最好的,口大腹小又浅,能够吸的很牢固。到了这一步,别人要拉你,就看你自己马步稳不稳了。当然了要想表演的好,多少还是要练练了。不是什么难的事情。要是这就算内功了,那你就算有内功了。
叔公说,这种表演,如果你在他的碗底钻个洞,你看看他还有没有什么内功,或者你拿个大脸盆(肚子罩不住那种),你看他能不能用内功吸住!!!,这都是人家江湖耍把戏混饭吃的,不想告诉你,是怕你小孩子嘴快,以后碰到这种事情,咂了人家的饭碗。于人于己都不好。人家街头卖艺,混口饭吃也不容易。所以以后记住啊,就算看到人家表演,也不要去戳穿啊。好了,现在你还觉的肚子能吸住拳头吗。拳头又不是碗,不能积空气,肚子怎么吸啊。那不过是一些外行的文人,看了这种表演,自己想当然了的认为,就可以吸拳头了,然后在那乱写了。
总之呢叔公对气功啊内功的的态度分成两个部分,对象什么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这方面的表述是认可的,但他认为写的人有卖弄的嫌疑。其实是挺简单的道理,能用很直观,和浅白的话说的明白的东西,也不知道写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弄一些神神道道的模棱两可的文字来表达,可能也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加多糊弄点钱吧。
至于什么任督二脉,大小周天,气感,行气了等等这些东西,叔公持放弃态度,也不是一棍子打的死死的。只是叔公觉的这些东西,可能对人体有微调作用,可能确实有利于健康,可能这也是气功能流传这么多年的原因,只不过是这种微调作用很小,有的人可能感觉的到,有的人感觉不到。但是如果说这中气功能产生什么神功大力,那叔公绝对是不相信的。换句话说,叔公自己是不去练这个东西的,但是也没有完全否定它。因为叔公早年,也曾经求教过一些所谓的气功高手,最后劳资劳力之后,发觉,这气功里有用的部分,他其实都已经会了,只不过是各种拳法表述方式不一样而已。
而剩下的那些神神道道的东西。叔公说,他本来还半信半疑,教他的人,也经常给他示范这个,示范那个。不过每次示范的时候都是叔公按他的要求摆好姿势什么的。因为叔公总算是上过好几年的新式小学和中学,不是乡村农夫,没那么好糊弄,有一次叔公实在忍不住了,在一次示范的时候,叔公表面按他要求摆好姿势,他刚一出手,叔公也变招了,用叔公的话说,一把就把他摔趴地上,哪有什么内气反弹啊,气感啊什么的。搞的人家面红耳赤,叔公人比较厚道,试了一下,知道底细了,连忙给对方找台阶下,后来也还是常来常往,公众场合,也多给对方捧场。对方感激叔公,最后跟叔公说,我也不知道这个功夫到底能不能那么神奇,但是师父们都这么说,也都这么练,多少对身体还是有点好处的。所以师父从此就把气功归为养生法。按他的观点,小孩子不要练,有空去操场跑两圈,估计比这管用,实在跑不动的,或者老人,练练也可以了。
现在谈谈,叔公对南北拳法的一些看法,少林寺热播后,那个年代的小孩都记得,一夜之间,到处都是,大小屁孩腾挪闪展的身影,然后镇上陆续开始有人开录像厅了,然后李小龙就牛叉起来了。家乡老人练的那些武术,在我们当时的眼里,简直就是小学没毕业,那也叫功夫!跟农民锄地差不多。还是李连杰的功夫好,那腿那身手,用现在时髦话说,简直帅呆了。于是就缠着叔公,要求他表演个李连杰一样的腿法,最好能飞起来在空中飞来飞去的踢的那种。
叔公被我烦的不行了,说,那个功夫,我不会,你们会。我都老头子了,跑都不跑不动了,还怎么飞啊。于是乎,我相当的郁闷,怎么就没有生在北方呢,你看人家北方人的功夫,那才是正宗功夫啊,咔咔,一腿就把人踢飞了,哪象家里那些老头们表演的什么南少林武术,老是手在比划来,比划去,偶尔有踢一下腿,也跟黄狗撒尿一样。叔公看我好像挺受打击的,就开导我,说那些是拍电影的,就是为了让你好看的,不一定是真的了。看我还不开窍,叔公就说了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
“如果允许攻击裆部,什么拳的腿法都不会过腰,也不敢过腰。”
叔公认为,天下拳法是一家,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南北之分。说到底了,最后都是练力量,练速度,练身法,练步法。只是在攻击技法上有高下,但绝对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南北之分,之所以产生内外之分,不过是一些表述方法不同而已。或者说同一个事务的两种表述方式而已,之所以产生南拳北腿之说,那不过是一些客观条件所限而已。好比一个厨师,给你一盘猪肉,十全调料。最后端上来的不会变成牛肉,可能煎,可能炒,可能炖,可能炸,最后端上来的还是猪肉,所不同的只是味道,虽然味道有高下之分,但也非绝对划一的,广东人觉的好吃的,四川人觉的难吃,但确实有名厨师能调众口,能调众口即为高手。
南拳北腿,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是拳种的原因,而是区域特点形成的。按叔公的说法,任何一个能形成影响力的拳种,本身的技法肯定都是有拳有脚。因为人有手也有脚,连指头,脑袋,都有人去开发攻击力,怎么可能会放弃比这些部位都好用的腿呢。所以,不管是南少林拳系,还是北少林拳系,除了一些流传面比较狭窄的,诸如弹腿之类的偏专项的门派,主流拳系,大体上来讲,不但有拳有脚,而且拳脚比例和技法原理,都大致相同。但可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因为徒弟的悟性,喜好,天赋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某一流派,或某一支脉有所侧重。
叔公以石龙、半万为例,说,你看你半万伯公,跟石龙,两个人亲表兄弟,年龄相当,同时学艺,师出同门,练到最后,半万伯公练成铁头功,石龙练成神腿。如果他们二人有传徒弟的话,肯定就会分成铁头功派,和铁腿派。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传统武术中一个完整的拳种,他肯定是有拳的内容,也有腿的内容,还有抗击打硬功的内容。很多传统武师,只能教“单门技”,不是因为所学拳种本来就是“单门技”而是,师父个人没有得到嫡传,或者还没全面掌握一个拳种。如果一个拳种本来就是“单门技”怎么可能经的起社会的实践啊,早被淘汰了,哪还能流传啊。
再好的“单门技”都有破解法门的。还是老话,一个好的拳种,能广泛流传的拳种,肯定至少有前面说的四个基本单元,1。基本功单元2。技法单元,3,训练方法单元,4,对抗运用单元。而且技法单元里,肯定有腿法,训练单元里肯定有抗击打(硬功)训练。只是能全面展握一个拳种的明师,不好找,因为多为嫡系传人,轻易不肯传他人。
至于为什么南拳北腿会有普遍客观存在呢,叔公说,倒不是什么南方人腿短(叔公说这是扯淡),因为南方人腿短也不是说短的走不了路了,都是中国人,腿长腿短,那点差距,那是科学家测半天才测的出来的,普遍平均水平来说,可能上下也就1两个厘米的事情。哪会造成那么大的差异。而且腿短(只要不是身材极端不成比例的人),对练腿法来说,利大于弊的。其实从身材结构来说,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条件练腿法。
叔公的见解果然独到!!佩服佩服!
这也侧面说明中国为什么拳种流派众多的原因。人多啊!
一种米养百样人,各人的特点都不同,同一种功法甲乙丙丁练起来可能外行人看来是就是四种功夫了。
再这么一代代传下去,一代代的演化,结果就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造成南方武师普遍少用腿法的,主要原因,叔公认为应该是环境,首先腿法,比手法难练。正如普通人感觉散打比拳击难上手一个道理。腿法难练在哪里呢,不是腿的长短,腿长的人,在传统武术格斗中使用腿法,并没有优势。因为腿长重心高,一起腿,重心更容易失去。而且腿长动作幅度大,作用时间长,更容易被操腿。所以,欧洲人古代也练搏击,但欧洲人就没有去发展腿法。我想就是因为腿太长了。虽然腿法比手法难练,但这个难题,南北方人都存在,为什么南方人少练了呢,叔公认为,腿虽然比手有力量,但腿不灵活,用现在术语说就是,运动维度不如手,也就是说,虽然有力,但慢,笨。
而且腿的攻击武器一般为脚和胫骨,胫骨由于缺乏保护,且神经分布丰富,很难练,脚虽然好练但攻击面积大,所以要杀伤对手的话,力量要大,速度要快。福建两广浙江一带的人,普遍瘦小(不但矮一些,而且多数身体单薄),所以在天生的本力上会比北方人要差一些。南方又多山,交通多靠肩挑手提,日常生活也多挑担,这种日常的劳作,对腿部的静态力量是有帮助,但对腿的爆发力和速度的影响非常巨大,这种挑担的腿形,基本就把腿的攻击能力给废了。加上传统武术开放式的比武规则,一般抬腿不敢过腰,多数都是攻击小腿胫骨,膝关节,脚面(跺)所以多采用踹(直线腿法),扫,勾的技法。攻击距离其实也很短,发力也不完整,还不如多用手。而北方人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腿部力量和速度,相对容易练出来,加上身体壮实高大,天生力量就强一些,所以在民间普及层面,腿部技法比南方多一些。这跟拳种没关系,可能同样习练南少林拳系的北方人,也会比南方人更热衷于拳中的腿法。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南北方散打选手就在腿法上,就没有什么明显差异了。所以南拳北腿,不是拳种的问题,只是环境的问题,环境改变了,就差异可能就改变了。
至于传统武术中的轻功,因为原来在杂谈里专门写过一篇。所以这里不多说了,只是做一些补充,叔公对于传统武术中的轻功,就一个词形容,“着急”(家乡土话,专门形容猴子的)
叔公说他在福州的时候曾经有个师兄,是带艺投师的,练的就是轻功。叔公对他的“着急”记忆犹新。他说他师兄因为是带艺投师,所以叔公的师父没有正式收他,属于半友半徒那种,不过因为年龄跟叔公只差10多岁,所以自认师兄。叔公也这么叫他。由于这个原因,师兄跟他们并不住一块,叔公当年年纪也小也就14、5岁,所以师兄有过来,就经常给他带点吃好的之类。所以叔公跟他关系很好,叔公说,他师兄非常的灵活。但并不是说打不到。而是如果他不想跟你打,只是想躲,那你就很难抓到他,不但小范围移动快(跑的也比较快),而且运动中变向能力非常强,师父说这个最要命,也就是他要是想逃跑,你还真拿他没办法,但是这首先得他处于攻击距离之外,如果是处于攻击距离之内,那人的身法,步法再快也还是快不过,训练有素的拳脚。人也比较瘦,身上都是筋的感觉(其实就是现在所谓的红肌类型的人),出手速度很快,打你一下,非常疼,有点钻心的疼的感觉,但是绝对力量不大。也就是疼而已。所以传统武术认为练轻功伤肺,因为练轻功的人,绝对力量都不大。叔公认为这个跟轻功没关系,而是跟轻功的训练方式和选材有关系。只是因为古人总认为肺主力,所以练轻功的人,力量不足是因为肺被伤了。
至于当年小人书上说,许世友将军,当年练轻功,挖吭直上直下,坑深一尺,能跳一丈,叔公说,这是瞎扯。他的师兄最厉害的一次,叔公说,也就是看到师兄采用后空翻的方式,能跳上一个比他高一个头的土台(估计师父那会儿也就1.7米,加个头20多厘米,应该不超过2米,最多接近2米)。叔公说轻功跳土坑,主要不是为了练跳高。而是练踝关节的力量。练踝关节力量主要是为了攀登。所以确切的说,应该是坑深一尺,能攀1丈的墙。而不是跳1丈高。有过助跑爬墙的朋友都知道,在比较粗糙的垂直墙上跑(太光滑不行),起到决定因素的就是踝关节力量,而不是大小腿的力量,没有踝关节的强力支撑,大小腿和腰腹肌的力量多大都用不上。就跟你用铁棍当杠杆翘石头一样,你力气多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铁棍够不够硬,铁棍如果不够硬,你力气再大也白搭。这个原理跟掰腕子一个道理,并不是胳膊粗的人就一定能掰手腕,先决条件是手腕的力量。
另外象轻功的走箩筐,叔公说,小说上写的也是瞎掰,作者压根就没去看人家练过。纯粹靠幻想,传统轻功中走箩筐,先在箩筐中填土,然后逐日取出来。叔公说这个确实有这么个练法,主要练平衡的。但绝对不是书上说的,可以在箩筐边沿随便跑。想想都知道,一个人再轻也有百八十斤啊,难道还真能破坏地球引力不成。不可能的。实际的练习方法是,人确实是站箩筐上,也确实是站在箩筐边沿,但脚不是站在同一侧,而是站在两侧。而且一定要踩在两侧。这样左右脚才能互相抵消,保持平衡。所以练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做到什么飞奔如电,只见白影团团。叔公说其实原理就跟杂技里一个人站在木板上,低下放个圆木表演平衡差不多。只是轻功,更侧重练习运动中的平衡能力而已
可能由于80年代初期,武打片子看多了,对许多名声颇大的北方拳种,有段时间,对这些形意,八卦,太极等许多拳法非常的敬仰。对地方拳术基本采取嗤之于鼻的态度,终于一次在几个小伙伴鼓动之下,决定率领几个屁孩军北上少林学艺。(呵呵70年代小屁孩的最高层次的追星行为),很可惜还没下公交车就被拦截了。那个时候,镇里对外只有一趟公共汽车,俺们几个小屁孩,根本不知道少林寺在哪里,只知道上了车就跟师傅问,这车能不能到少林寺阿。司机师傅看看我们,说你们等一下我去问问车站的人,就下去了。(后来才知道,师傅跑车站里根车站的领导汇报去了),因为车到点要开了,车站领导跑上来(估计是一时半会儿没判断出我们是谁家孩子),先问我们是谁家小孩,我们都是有备而来的,当然不说了,磨了半天看我们不说,就跟我们说,这车不去少林寺,你们回家吧。我们哪肯干,死活不下车,车站领导看看到点了,我们又那么坚决(估计当时全车人都在笑,我当时没空观察),可能也怕,我们下车了,自己乱跑。就跟师傅说,那这样,你到城关后,先让客人下车,再单独送他们几个去少林寺,别让他们自己跑了。(现在想想,估计车站领导当时跟司机说话的时候肯定是挤眉弄眼的表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