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本文从《破解五行》书稿中节选,重点是说明五行是以物质性原型为基础的创造,五行的性质原理,只是对基础性物质原型的抽象思维。 原创作者:容建平 五行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五行的物质原型 如果五行的物质性基础原型在大自然中存在,那么它们是几种怎样状态的物质呢?在追溯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研究一下现在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些认识。在人类生活的世界上,有一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的气候环境,大自然有时风和日丽,有时雷雨交加,有时风起云涌,有时晴阴不定,有时冰天雪地寒风凛冽,有时烈日当空热浪迫人,为了让人们在变幻莫测的气候变化中正常地进行各种活动,人们运用了最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进行预测,在现在的广播电台或者电视节目,都毫不例外地有这样的公益事项,这就是无偿地向公众预报气象变化情况。如果注意一下气象预报的内容,就会发现,有三项指标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温度;二是湿度;三是风力。在这三项内容中,温度一般以温度计显示的度数来表达,风力也以风力计的显示状态来表示,但湿度的表达就丰富多彩一些,出除了用干湿度计的显示的度数来表达外,还再以晴天、雨天、阴天、大雾等状态来表达,当人们掌握了未来气象变化的温度、湿度、风力后,就可以根据这些气候变化状态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活动形式。 如果问,气象预报中的温度、湿度、风力这三项科学性内容,是谁首先发明的呢?可能大部分都认为,这必然是外国人的发明创造,因为现代气象学说是由外国传入到中国来的,气象预测也是外国人创造出来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气象中的温度、湿度、风力这三项科学知识,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们首先发明的,早在几千年前,祖先们就已经知道温度、湿度、风力这三项自然气象指标的重要意义所在,知道这三项指标内容对人类生理的重大影响,于是它们将由这三项气象变化状态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记载下来,并创造出一套以气象因素的性质结构为主体,以人对自然的感受反应为重点的科学理论,五行理论,首先就是一套以温度、湿度、风力相互关系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的理论。 现代科学知识中的温度、温度、风力,怎么会成为了五行理论的知识呢?现代科学知识中的温度、湿度、风力三项内容,是以机械设备为检验主体来确定,不同的是,古代人对这三项内容的确定,是以人体的感觉来感受,以机械设备为检验主体,优点是对温度、湿度、风力会有一个非常精确的度数显示,缺点是但不会有寒冷或炎热的感觉,没有干燥或湿润的感觉,以人体感觉为检验主体,缺点是没有精确的度数显示,优点是有寒冷或炎热感觉,有干燥或湿润的感觉,有风大与风小的感觉,就是凭人体的感觉,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存在有热气、冷气、湿气、燥气、和风这五种不同的物质状态,人们称这五种感觉到的自然物质状态为“五气”,简称为风、寒、湿、燥、火。 古代的人们认识到,风、寒、湿、燥、火是由大自然中寒冷的阴气和炎热的阳气相互作用产生,为阴气阳气不同量变的结果: 当处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状态时,会产生出一种以运动为主体特征的气流,于是人们将它称为“风气”; 当处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状态时,会产生出一种以干燥为主体特征的气流,于是人们将它称为“燥气”; 当阳气处于最大极限状态时,会产生出一种以炎热为主体特征的气流,于是人们将它称为“火气”; 当阴气处于最大极限状态时,会产生出一种以寒冷为主体特征的气流,于是人们将它称为“寒气”; 当阴气与阳气处于相对的平衡时,会产生一种以湿润为主体特征的气流,于是人们将它称为“湿气”。 寒与火的本质同属于温度范畴,火处于温度的高端,寒处于温度的低端;湿与燥的本质同属于湿度范畴,湿处于湿度的高端,燥处于湿度的低端;风表示空气正在不停地流动,为风力的体现。 由于现代科学中温度、湿度、风力的度数,是由没有生命活力的机械设备对自然的环境的机械反应,所有精确的度数都不能真实地反映生命对自然的体验,而风、寒、湿、燥、火,全部都是生命体感受自然气候变化后的感觉,它带有一种人与自然相结合后的身体反应,如果感觉到热,身体会作出排汗的反应,在受热过度的时候,皮肤出现红肿,甚至起水泡;如果感觉到冷,身体的皮肤会自然地收缩,当受冷严重时,冻伤后会起红肿的冻疮;当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时,人体的皮肤会显得干燥粗糙;当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时,人体的皮肤会出现糜烂或起水泡;当长时间地处于大风吹的环境时,人体的皮肤会出现一种颤动性的麻木感觉,这一切,是机械设备不能显示出来的特定内涵,它唯有人体生命才有这样的感觉。五行的性质配属 从阴气阳气的性质中特征中已经知道,火为阳气的聚集点,水为阴气的聚集点,阳气的极限产生炎热,阴气的极限产生寒冷,这两上问题基本上可以明白其原理,但将阴气消阳气长的状态定为风,将阳气消阴气长的状态定为燥,将阴气阳气的平衡状态定为湿,又有什么根据呢?从阴阳原理上来解释,“五气”的成因是这样: 风的成因:阴气是一种趋向静止的物质状态,而阳气则是趋向运动的物质状态,当阴气阳气的运动处于阴消阳长趋势时,阳气的性质性能起主导作用,阳气的不断增长和扩散,其特点就是产生不停的气流运动。人们以阳气不断增长的过程为特征,将这个过程称为“升发” 火的成因:阳气的特点为炎热,当阳气不断重叠时,反映为温度的不断上升,温度上升的特点就是热。人们以热量密集造成的高温为特征,将这个重阳状态称为“热盛”; 燥的成因:当阴气阳气的运动处于阳消阴长状态时,阴气的收缩凝聚力起主导力量,阴气的收缩力实质是一种吸引力,它将物质中的水分带走,制造出一种干燥的状态。人们以阳气不断消减的过程为特征,将这个过程称为“肃降”; 寒的成因:阴气的特点为寒冷,当阴气不断重叠时,反映为温度的不断下降,温度下降的特点就是寒。人们以热量大量散失造成的低温为特征,将这个重阴状态称为“寒盛”; 湿的成因:阴气的特点是以水为载体,当阴气阳气处于平衡状态时,阴气中的水必然会随着阴气在干燥的阳气中扩散和合,产生一种以潮湿为主要特征的状态。人们将这种和合过程称为“运化”。 古代的人们用当时的思维方法,将风那种不停的运动特点比喻为“曲直”,将火那种升腾的运动特点比喻为“炎上”,将水那种渗透的特点比喻为“润下”,将燥那种干燥特点比喻为“从革”,将湿那种粘滞的特点比喻为“稼穑”。 把运动的性质喻为曲直,把升腾的性质喻为炎上,把渗透性质喻为润下,人们容易理解,把干燥的性质用皮革来表示,也还有一定的道理,但把湿的性质定为稼穑,似乎有点不好理解,或者可以这样认为,以当时人们的认识来看,干旱或者水淹的环境对植物都有一个选择,唯有湿润的状态最适合于各种植物生长与繁殖,于是就选择种植与收获的过程来代表湿。 人们已经知道,一天的日夜变化,是由大自然中阴气阳气相互作用的运动产生,一年的寒暑变化,也是由大自然中阴气阳气相互作用的运动产生,另外,以中原为基点的地区分布,也存在一个北阴气盛,南阳气盛的分别,有阴气阳气的存在,就必然有运动变化的发生,有运动变化的发生,也就必然从变化中制造出五气,当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进行观察后,找到了相应的存在。 一年中的春季,一天中的早晨,地哉中的东方,都同属于阴气消,阳气长的变化中,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共同处于不停运动的风状态; 一年中的夏季,一天中的中午,地域中的南方,都同属于阳气极盛的变化中,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共同处于热气腾腾的火状态; 一年中的秋季,一天中的傍晚,地域中的西方,都同属于阳气消,阴气长的变化中,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共同处于干燥坚硬的燥状态; 一年中的冬季,一天中的午夜,地域中的北方,都同属于阴气极盛的变化中,它们的最大特点是共同处于寒风凛冽的寒状态, 四季中的辰、戍、丑、未月,一天中的辰、戍、丑、未时,地域中的中央,都同属于阴气阳气的平衡状态中,它们的最大特点是共同处于粘滞湿润的湿状态。 “五态”由阴阳运动变化产生,“五气”由阴气阳气运动变化产生,那么金、木、水、火、土“五物”又怎样产生出来的呢?它们配属于五行的依据是什么昵? 以“五物”配属五行,是根据风、寒、湿、燥、火这五气的性质特点来配备的,古代的人们意识到,以五气来做五行的性质形象,虽然有一个直接性表达的长处,但也存在着一个不可否认和不可回避的问题,五行是一种感觉性的体验,它们的性质特点和性质关系都不能被直接观察,没有一种从视觉上的跟踪、判别、和认定,古代的人们觉得,反正任何事物都可分属于五行之中,为什么不选用一套具体性的有形物质,来替代这些看不见的五种无形气态?以物质为形象,具有更加简单的认识功能和更加可靠的操作性,古代人们的这种有计划的选择,人们现在可以从五行物质与五气的对照比较中发现。 燥的特点是干燥坚硬,在所有物质中,有什么物质是不吸水的,从大的种类来看,只有金属才有这种性质,以金属坚硬干燥和不吸湿的特性,用它来表示从革的干燥特点形象,在性质上有一致性,金属的基本颜色为白色,故选择白色为金的基本色泽; 火的特点是炎热升腾,在物质中,唯有火具有这种性质,以火来表示炎上,是唯一的选择,火的颜色为赤色,故选择红为火的基本色泽; 风的特点是不停运动,在大自然中,能够体现出运动的物质有不少,比如火炎,流水,云层,草木,由于云层的变化莫测,形态虚幻又不可捉摸性,故不可用来当形象,火已经另有表示为热,已不可用,水已经在阴气中包含,成为了寒冷的特定形象,剩下只有草木的摆动能够显示运动中的风的存在,因此以木来表示风存在的形象,也是一种变通的方法,草木的基本颜色为绿色,故选择绿色为木的基本色泽; 寒的特点是渗透凝聚,水为寒冷的特定载体,有寒冷收缩客向下渗透的特点,以水来表示润下性质的形象,也是唯一的选择,由于水表示的本质为寒冷,寒冷的背景为黑暗,故选择黑色为水的基本色泽; 湿的特点是粘滞湿润,湿由水分与干燥物质混合而成,故有粘滞的性质特点,在大自然中,泥土含有水分,长期处于一种湿润状态,为表示湿的理想形象物,而湿润的泥土则是农作物最理想的种植基础,以土的最佳种植与收获来表示湿的稼穑特征,这个形象具有系统性的特色,也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土拥有的颜色虽然比较复杂,东北的为黑土,南方的为红土,东方的土呈灰色,但中原的土色基本上为黄色,故土选择中原大地的黄色为基本色泽。 对前面所有的五行性质、特点、配属进行综合后,得到这样的情况; 阴消阳长状态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为风,同属这个状态的有东方,早晨,春季,统属物质为植物,色泽为绿,选择木为代表性形象; 重阳极限状态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为火,同属这个状态的有南方,中午,夏季,统属物质为火炎,色泽为红,选择火为代表性形象; 阳消阴长状态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为燥,同属这个状态的有西方,傍晚,秋季,统属物质为金属,色泽为白,选择金为代表性形象; 重阴极限状态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为寒,同属这个状态的有北方,午夜,冬季,统属物质为冰雪,色泽为黑,选择水为代表性形象; 阴阳平衡状态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为湿,同属这个状态的有中央,四季,四时,统属物质为泥土,色泽为黄,选择土为代表性形象。_ 《黄帝内经》将五气与五物的关系作了一个非常简洁的表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原来古人将阴气阳气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变化定为风、寒、湿、燥、火五气,将阴气阳气相互作用成形后的基本物态定为金、木、水、火、土五物,而且说明宇宙间一切物质形态的产生,都是由五气与五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五行的基本来源中知道,五行既有理论性的内容,也有物质性的内容,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形象,包含了由阴阳运动变化产生的五种“理”状态,又包含了由阴气阳气运动变化产生的“气”状态,基本上是以气的性质性能为物质化标准,再进行性质化抽象,形成以性质为特征的系列,然后再将相同或者类似性质的事物统属在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