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卍续藏第 48 册 No. 0796 杂集论述记》
卍续藏第 48 册 No. 0796 杂集论述记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三
大慈恩寺沙门 基 撰
云何建立受蕴(至)意触所生受。
述曰九门第五建立蕴中上建立色下建立受初举五位列七类受后逐难释以四因成此即初位唯识第三受谓领纳唯以领境是受自性非自性受如彼广说总束自体随别所依分成六种非理决定受言身者自体积集即名为身若随所依便违分说彼依非五依名心受故或所依止总名为身如说三身摄五蕴故本随所依故言身受下据类别分成身心所依义同不相违也此受自性三和故生何故如此中但说触起成唯识说以触生受近而胜故唯说触生又显扬第五卷瑜伽论五十三说一切受十六触生眼等六种有对增语顺乐等三爱恚明无明非明非无明此由根境建立初六及有对触分别境故建立增语领纳境故立顺乐等三由染净故建立余五此触别故受生亦别故从近胜但说触生。
若乐若苦若不苦不乐。
述曰即第二位此依行相类别分三领受义通以三摄五根生义局离出喜忧何故三受名标苦乐而不以彼忧喜为名以苦对乐俱通三性以忧对喜理则不然有释乐苦皆通六识苦忧但属意识非余又苦与乐行相明利忧喜不尔不应为责何故苦乐各分二种身心舍受定守一名成唯识论第五卷说苦乐二受各分二者适悦身心相各异故由无分别有分别故尤重轻微有差别故舍不分者非适非悦相无异故无分别故平等转故何缘此受名苦乐舍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此三皆通有漏无漏苦受亦由无漏起故或各分三见所断等无学苦受非所断故又三皆通学等三种随应苦受顺学等故或总分四善不善等或各分四纯受苦处意有苦根忧唯二性非无记故若说五受五识俱悦恒名为乐意俱欲界初二静虑近分名喜在二根本名喜名乐第三静虑近分根本恒名为乐五识俱迫恒名为苦意识俱者有义唯忧逼迫心故有义通二人天唯忧傍生鬼界名忧名苦杂受纯受有轻重故捺落迦中唯名为苦纯受尤重无分别故广如唯识所引教理在识有无至后当说若在佛位唯乐喜舍诸佛已断忧苦事故所余义门如唯识疏。
复有乐身受(至)不乐心受。
述曰即第三位别分行相总显所依故于身心各有三种此舍心受摄余三识依五根受随根各别何因总以身受为名由此五根体皆色性若尔眼等应并名身自体生识相状各异若由相异不并名身随别受生应非身受由眼等四不离于身皆从所依总名身受意根亦尔不离于身并应名身不说心受欲色眼等定不离身无色意根离身而转如何建立身受非心体相既殊故分二种身根为依多法积聚独立身称非余眼等眼等依之总名身也如瑜伽论五十三说。
复有乐味受(至)无味受。
述曰即第四位第四五类依缘由身染净行相境同类异行别建立下解无味即无漏受苦唯有漏云何无味无漏引故忧引无漏名无味受非所行故然显扬论或立一受皆苦性故或立二受身心别故或立三受乐等异故或立四受系不系别故或立五受乐喜等异故或立六受所依别故或立十八喜忧舍三近行异故此前初位即彼第六前第二位即彼前第三前第三位即彼第二此依所依行相别故身心各三彼俱依依开合二六平等平等以喜忧舍依缘六识行相通广别立近行体即三受故此不说。
复有乐依耽嗜受(至)依出离受。
述曰即第五位第六七类依缘外境染净行相缘同类异行别建立此依三受以乐苦为名依行准理即三十六师句受义通故不说忧喜此乐依耽嗜即六依耽嗜喜此苦依耽嗜即六依耽嗜忧此舍依耽嗜即六依耽嗜舍此乐依出离即六依出离喜此苦依出离即六依出离舍此中皆依三六出离吐害舍除三六耽嗜依出离喜除耽嗜喜乃至忧依出离舍除出离喜三十六句大师所说故以为名此依三世成一百八受广如显扬第五卷说然本论师为欲分别有味无味耽嗜出离内外境别染净行殊或依三受如名行相下依五欲释耽离别准义知文即是师句或增此释义亦无违内爱行相性类轻微说受与俱名有味等外爱行相性类重显说受依生名依耽嗜等又内爱由受故起外受由爱故生故二差别。
身受者(至)意识相应受。
述曰上举五位列七类受下逐难释以四因成文复有二初逐难释后以因成此释前说第三门义五识名身义如前释此言心者摄余三识今依三受同一依心但说意识不说余二不尔此门摄法不尽。
有味受者(至)不相应受。
述曰味是着义即自体爱受与彼俱名有味受即通三界唯缘自身爱相应受无味翻此爱缘顺境苦从迫生云何此无苦有味受又瑜伽论第五十八下第七说不相应故此如唯识第六卷释染迫相违苦爱俱起戚欣相返贪恚俱生于此难中亦应思择显扬论说有味受者谓欲系受通缘自身及五欲境爱相应受彼说无味上二界系及不系受与有味受相违准释有味受通不善有覆无味唯善亦通无漏。
依耽嗜受者(至)不相应受。
述曰下缘五欲爱相应受说名耽嗜出离翻此显扬论说耽嗜同此出家所引散地善受名出离受猒五欲故彼有味受通缘欲界内外俱爱俱彼耽嗜受复缘五欲总之别故无味出离翻此应知彼论有味境宽界狭此论有味境狭界宽无味翻此论其宽狭各据一门不相乖返下第六卷更当重释上论本文下释师解。
如是建立(至)清净故。
述曰下以四因成前五位受不增不减所依故者即六受身依六所依辨受别故自体故者谓乐等三依三位别显自体故集所依者谓身心受染净故者余二位受。
此中(至)建立心受。
述曰二因难了故更重释集者总也总揽别法为一名故集五色根类总名为身集三心根类总名为心从二所生名身心受。
由杂染故(至)无味等。
述曰有味耽嗜皆名杂染无味出离皆名清净各摄二门故双言等。
此爱不相应(至)随顺离系。
述曰释所双牒无味出离不相应无更重解释离系即前无味受体由离二缚故不爱身随顺离系谓出离受出家俗善顺离系故此有味等立义有无皆应思准恐烦且止此论下文及六十五皆说有味耽嗜二种通诸烦恼何故今说二体唯爱爱增集谛能发润生与受为因复由异熟及境界受能生二爱故唯说爱为此二体别标总称理亦何失。
云何建立想蕴(至)意触所生想。
述曰初标三位列七种相后本释师展转随释故显扬云相有三种一所依别二作意别三境界别今此初位总束自体随六所依故分成六成唯识说取像为性说触生者分别三和生诸心所触最胜故起尽经说受想行蕴皆触为缘如唯识论释违广说。
由此相故(至)或了无相。
述曰第二位此即前想作意异故分成二种。
或了小大(至)无所有处。
述曰即第三位所依余曰相境界别故分成四种显扬论第二说无小所有者于识处上境界推求之时无小所得除无所有无别境界此即境名无小所有能证彼以名无所有处。
有相想者(至)前所除想。
述曰下本释师展转随释文中有二初本论师逐前难释后释论师更随别释此释第二作意差别除欲界中心婴孩等类及除上地一切无漏缘涅槃心并除非想所余诸想缘有相生名有相想前三所除名无相想明了分别亦名有相返此名无相。
小相者(至)无所有处想。
述曰释第三位境界差别欲色二界依身及器分成小大空识无边行相缘广了彼诸想名为无量行缘诸境无小所有名无所有处缘彼诸想名无所有处想上本论文下释师解。
不善言说者(至)故名无相想。
述曰非唯不了此名为色唯言色者举此摄余境非无相行不能了名无相想。
无相界定想者(至)名无相想。
述曰相谓相状此有十种五境男女生异灭相或说十三涅槃经三十一说涅槃离十或十三相加苦乐舍涅槃无此相立无相名缘彼想名无相想非彼相无境无相故。
有顶定相者(至)名无相想。
述曰顶者极义三有之极故名有顶彼想不明不能图??诸境相故虽彼散心亦无相想今从定说非更无余要具明了分别二种方名有相无相界定虽复明了而不分别有顶定等虽复分别而不明了婴孩俱无并名无相返此名有若依此义缘有为无漏想亦无相故论据根本不说余心若依涅槃得无相名缘有为定有相所摄依五十三诸有漏心皆无相故。
小者(至)小大无量。
述曰上释作意三无相想下释境界三相差别今释论师依地胜劣以释小大以行无边释前无量无所有处易不释之然五十三小大无量名有相想有顶有学无学诸想名无想无不善言境有相故或别分六除所依故或总分二世出世间二类别所又涅槃经三十七有三复次释小大无量如彼广说显扬三因即此诸想易可知故不说因成。
云何建立行蕴(至)意触所生思。
述曰下第四文建立行蕴大文有二初总略标行蕴之体后随别解前所标法就初有二先标蕴主蕴所摄法后释论师重释前义初复有二初标蕴主后显余法此六思身即蕴主也。
由此思故(至)分位差别。
述曰行蕴众多独标思者由思最胜能作心等令善等故又由作此令分位别方依建立诸不相应故但说思以为行蕴此释说思独称蕴义。
又即此思(至)总名行蕴。
述曰此显余法亦是行蕴诸心所中除受及想所余一切心所有法心不相应皆行蕴性除受想者别称蕴故外道计此为生死因修禅无色此二最胜别成二蕴故非行摄实亦思作令成善染显扬论第五说行别有三一胜差别谓思能作成染净故即此前说思称蕴义二依差别谓六思身三施设别此有三种即此染净分位差别有依此文科前为三六思身者即依差别作善等者即胜差别余行蕴者即施设别然科作二稍顺此文思作善等释前因故五十三说由境界谓六思身此显依根能取境义非依六境名六思身上论本师标行蕴主蕴所摄法下释论师重释前义。
虽除受蕴(至)是故偏说。
述曰释论师将解思独称行先牒已成方显独义虽除以下牒前已成然思以下显独称蕴谓由此思导引诸行行蕴之主是故偏说。
为显此义(至)造善法等。
述曰举前论本造善等文证成前说得名行义或以论本证成自说思导首义或以自说思导首义释成论本造善等文初解为正。
善者(至)少分烦恼。
述曰释前造作善染等体善谓信等当说十一杂染多种贪等十一或忿等十种诸烦恼分无惭等十少分烦恼别依总依假实异故或忿等十名少分故无惭等十名分位故或少分者即烦恼分下释上故诸随烦恼名分少分体类同故虽思亦作心遍行等今说性类但说善染又思亦能造无记性无别体类故论不说。
分位差别者(至)心不相应行。
述曰由思所发诸善染等心所别故依之施设心不相应虽心不相应亦依心色今说行蕴不说依余又说不相应依思所发行不唯说心所为不相应依故此论文亦无过失。
问何等(至)恶作寻伺。
述曰上总略标行蕴之体下随别解前所标法大文有二初辨与心相应行蕴后辨心等不相应行初中有二初列五十三心所别名后释五十三诸心所法此心所法有五十五受想二数蕴中已说标行蕴主复已说思故列名中无此三法虽标行蕴已显思名未释体用为彰体用故于别释有五十三何故此等名心所法成唯识说恒依心起共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师资作模填彩所余门义至下当知就列名中文意有二上本论师辨列心所下释论师六位别配。
如是思等(至)不定。
述曰此列位名后方别属辨前已说称五十五显类同也成唯识说虽说心所名义无异而有六位种类差别一切心中定可得故遍谓周遍行者起义周遍心起立遍行名亦遍亦行名为遍行所缘事境多不同故能有别境立别境名唯善心中可得生故顺益名善此非六释无离合故无简择故性是根本烦恼摄故烦性即恼故名烦恼唯是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烦恼之随名随烦恼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如无贪等非六释摄此中唯有持业有财依主三释然瑜伽论合六为五烦恼随惑俱是染故复以四一切辨五差别谓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一切刹那俱义地有二说一谓九地二谓三地即有寻等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别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谓一切地染皆无不定唯一谓一切性由此五位种类差别各得自名不增不减然义犹滥唯识所说名义最胜。
如其次第(至)应知。
述曰别属劝知初五遍行文虽列二行与非行类别说五次五别境十一是善十是烦恼二十是随烦恼四是不定然唯识论第五六七一一废立六位增减广引教理皆如彼说此诸心所如瑜伽第一第三第八五十五五十八五十九显扬第一五蕴论等说一一并如唯识疏解上列名已下随别释。
又此(至)当广分别。
述曰别释有三初释论师生起下说次本释师别释体用后释善染共相作业此则初文相者体也显心所体业用也显心所用。
思者(至)役心为业。
述曰下别释中随位成六初位有三二已说故以下所明一切心所初明体业此论本文重释体业此释师解更不烦指学者当知上来论本下释论文自下心所准此应悉前明蕴主说作心所今论别释但说作心互相显说或心胜故此中偏说思是意相应业邻近释名能作心故。
于心造作(至)此辨其业。
述曰释师恐复不闲体业别牒属当例余心所。
以于所作(至)发起心故。
述曰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今观论意举所作法显能作体故说作心举所作位显能作业故说于彼善等役心不尔体业二应无别体性亦以作用显故。
作意者(至)持心为业。
述曰发动者警觉义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发动不唯警觉心唯言发心者心是主故即义相警举种子者因中起用如萨婆多未来用起举种能警释现行名。
于所缘(至)名得作意。
述曰此释前业作意作业通散定位说定加行但说持心举显了业彰其作用说于此境数引心故唯识但言引心为业即遍作用。
触者(至)受所依为业。
述曰根境识三更相随顺名三和合触依合彼是故经说触谓三和今论本师不说合彼但说依起故说触者依三和合三设未和但住本性后三和位各有顺起心所功能用与旧殊皆名为异然三变异胜者唯根所依相续邻近胜故不唯前三能生心所触想心所皆亦能生依和合触最胜故触虽领似三变异生然最似根生心所力故言分别根之变异此分别者是领似义如子似父名为分别显受从生不从他故但说受依近而胜故如前已说此论未说触别行相即令心所同触一境是触自性于境功能论师别显和合分别经文自说今且依经故无别行。
谓识生时(至)分别触生。
述曰识未起时根住自性识若生位根相异旧能有顺生诸心所力因顺果故名随顺生随此诸根生受行相有领似彼分别触生且学诸根有能生力故受位别由触近生起尽经说识触受等皆因二三四和合而生广如唯识第三卷说诸文同异伏难相违不能烦引如彼疏释既遍诸心无别门义上解遍行下释别境。
欲者(至)希望为体。
述曰所乐受者显欲所缘有义所乐谓可欣境于可欣事欲见闻等有希望故于可猒事及中容境一向无欲可欣不望亦无欲起有义所乐谓所求境于可欣厌求合离等有希望故有义所乐谓欲观境于一切事欲观察者有希望故翻亦无欲此三广如唯识论释以下心所同者不述异者叙之不烦指论学者应悉彼彼者境所见闻等四境别故五十五云于彼彼境随趣希乐是名欲故引发即是于境欲得见等之义所作是即见等作用此言意显于彼彼境欲得见等引发所作此之希望是欲体性。
正勤所依为业。
述曰此说善业生正勤故。
彼彼引发(至)一切作用故。
述曰谓于诸境欲起见等一切作用故言彼彼引发所作此之希望是欲体性。
胜解者(至)引转为业。
述曰决定事者显此所缘不定境等此不生故。
随所决定(至)决了胜解。
述曰此释前体印谓印可是事必尔持谓决了不犹预故。
由胜解故(至)不能引转。
述曰此释前业由邪正等若教若理若证之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预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
念者(至)不散乱为业。
述曰串习事者此通体类不尔无漏记应不念由闻彼名既能念者故串习事亦通类名初无漏智曾未得真而有念者即是曾名类故有也如是一切皆应知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此显法迹三学之依故能生定于曾未受体类境中设曾所受不能明记亦无念起。
串习事者(至)令心不散。
述曰设缘未来而生念者先所受或体或类如念佛等念缘三世不散者定依善业说。
三摩地者(至)为业。
述曰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平等持心令至境故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由定前心引起定位等所至至于等定位安和离沉浮故前唯有心通散及定后唯在定通有无心由此应成四句分别有等持非等至谓欲界专住一境有等至非等持无想灭尽二无心定有等持亦等至静虑无色各四等持非等至非等持欲界等不专注三摩呬多此云等引等所引引于等由定安和离沉浮故唯色无色诸有心定对前二门应准分别如瑜伽论第十三说所观事者实唯慧境或闻等俱同一境界故境名观念定皆不唯令心起由心是主故但说心智所依业依四法迹及三学说。
令心专一者(至)知如实故。
述曰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随能住非唯一境论言一境是一一境非前后境总是一境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若不专注便无定起。
慧者(至)断疑为业。
述曰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于非观境愚昧心中无简择故慧便不起。
断疑者(至)得决定故。
述曰虽疑心俱有犹预慧此说决断得定断疑非是遍彰慧之作业此五略以四门分别一俱别生二何识有三受俱转四性界等一俱别生者有义此五定互相资随一起时必有余四有义不定四一切中无后二故四境生故故非定俱四境别起应说有五随境起二有十二句随境起三有十三句随境起四合有五四句随境起五但有一句总别合有三十一句二何识有者果位八识一切皆通因中第八五皆非有末那有义一切皆无有义有三染念定慧许彼俱故有义此五染分皆俱十随烦恼遍染心故如实义者除慧一数四皆不俱痴分念等可与彼俱此染分者不可俱故有义五识此五皆无有义五识容有此五第六意识决定容俱三受俱转者有义欲数喜乐舍俱余四除苦有义此五容五受俱若教若理皆不违故四性界等者皆通三性皆通三界及非界摄皆通有学无学等三皆通见断修断非断如是等门皆应思准如唯识第四五卷广引理教不能烦引上五别境下善十一。
信者(至)所依为业。
述曰于体德能信所缘境忍谓胜解即信之因希望谓欲即信之果净者信体能净心故成唯识说信别有三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即此论说有体忍可若谛非谛诸法之中皆信忍可名信有体此言意显设信空无亦生信故非唯缘有始方有信举信忍因显信自体故名忍可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即此论说有德清净若德若非德令心清净皆有信生不唯有德始方有信不尔若信外道无德信应不起唯识说此深信乐故亦举欲果显信自性今以信体于德境生故言清净亦不相违三信有能谓于诸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即此论说有能希望有能无能希望修断皆有信生非要有能方有信起不尔信诸恶是可断法应信不生举信欲果显信自性故言希望成唯识说此性澄清能净心等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染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此中且举三殊胜境显信所缘于无等中实亦生信此说入法发起所因欲依为业成唯识说所除行相言治不信乐善为业。
谓于实有(至)希望行信。
述曰此别属前三境三相有体宽遍说生忍可有德可尊但言清净有能可获故说希望理实三境可更生相行微劣故从胜用说不尔境同行应不遍然此清净即是信体偏言于德起据实通三境唯我有德起信乐故。
谓我有力能得能成。
述曰显于有情起希望信无为可得有为可成道克生长二类别故。
惭者(至)为业。
述曰诸过者境自羞者缘羞者又体惭共相故成唯识说崇重贤善是惭自相于过恶境自羞为缘起崇重者是惭体故止息恶行惭之通业别对除者正违无惭。
愧者(至)业如惭说。
述曰境缘共相义并同惭成唯识说轻鄙暴牾拒抗恶法是愧体故通别作业准惭应知此惭愧体俱说羞者举二通相假说别体由二种羞不俱生故惭自羞者自身及法内故名自王法俗论世间名他或崇善名自饶益己故拒恶名他损害己故同前所缘显自共相皆如唯识第六卷说。
无贪者(至)为业。
述曰有谓三有即三界果具谓资具即三有因缘生三有皆名有具染缘无漏亦有具摄于此谛中无染著者是无贪性此说通业恶行不转转者起也别除贪着。
无嗔者(至)为业。
述曰有情苦者三界行苦或苦坏苦唯举有情显胜嗔境憎疾灭道亦生嗔故不尔无嗔翻成境狭言苦具者谓三苦因缘无为等有无嗔故及通别业皆准前说或无贪嗔言有等者待有等立非要缘彼如前惭愧观善恶立不尔此二应不遍善。
无痴者(至)为业。
述曰成唯识说于说理事明解为性有义报等性即无痴无痴体即决择性故论言由者显因四位所有决择是此体故四位非唯有慧故言由也有义无痴别有自体举报等因果显无痴性故论言由无痴若起必四慧俱胜品从劣生劣复生胜慧故举因果显无痴性通别对除亦准前说前三但举通对除故。
惭等易了故不重释。
述曰此释论师解不重释惭等四因。
报教证智者(至)如次应知。
述曰以四种慧配前报等生得善法宿习为因才生即得自体名报或与报俱从依名报闻所成慧唯缘教生从境名教思所成慧能生于修从果名证修慧现量证解法故修所生慧说名为智自体为名故言如次七十七说闻所成慧依止于文未善意趣未能领受成解脱义思所成慧且依于文且善意趣亦未能领受成解脱义修所成慧今依于文亦不依文能善意趣已能领受成解脱义此显闻慧多缘教生少缘于义思所生慧通缘教理修所生慧多缘于义少缘于文诵习经典不善意趣生得善与闻慧何别明暗既异缘义亦殊闻慧缘文或少缘义生得诵文全不解义辨中边说。
谓书写供养 施他听披读 受持正开演
讽诵及思修 行十法行者 获福聚无量
胜故无尽故 由摄他不息
天亲解言前八闻慧第九思慧第十修慧若诵经等唯生得善应此不能获福无量故非八法生唯生得善摄闻思修体皆性非慧因三所生智体名慧故今论说闻所成等此依主或邻近释不可但言闻思修慧此中闻思唯散有漏修在定亦通无漏十地经说八地菩萨能堪能思天亲释言闻思慧者即一修慧义别说之非闻思摄论说欲界唯有闻思色界无思上唯修慧思现观等皆唯有漏若许闻思通无漏者上地应有亦非唯散便违论说有义闻思实通无漏然一依有漏说上地无有漏者粗上地非有无漏者细何非上有如无漏鼻舌识有漏上无无漏有故生得善法生身同地方起现前闻修不定如后当说。
决择者谓慧勇勤俱。
述曰释慧总名勇勤者即精进慧与彼俱故名决择懈怠犹豫品非胜决择故此释善慧无痴俱者不尔染心应无慧转。
勤者(至)为业。
述曰心勇者体此能令心生勇悍故被甲等五勤之差别集论本言心勇悍为性或被甲等五差别故成唯识说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彼善恶品勤所对境此言心勇即勤之果各据一义理不相违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染法退善不可名勇悍表精纯简净无记不能悍且耐劳倦故即显精进唯善性摄摄事分中八十九说最初发起猛利乐欲名被甲如先着甲方见贼故次起坚固勇悍方便名加行?励其心决定勇行故次为证得不自轻蔑亦无怯惧名无下更生勇励无怯下故次能忍受寒热等苦于劣等善不生猒足欣求后后胜功德等名无退被损不败少获不足故次后乃至渐入谛观进后胜道名无足虽功已成更祈大果非为少得即满心故此依因释若依佛果乐利他故二乘果位希大果故通业满善别除懈怠。
谓如经说(至)不舍善轭。
述曰前勤差别论师立名恐义无因故引经证由先被甲有势避怨加功励行有勤能入心无怯下有勇先鉾被伤无退坚猛更进散果无足复求胜道运运增修不舍善轭轭谓车轭以轭牛故前行而不止无足勤勇亦不舍于善轭成唯识言此五别者谓初发心自分三品胜进别故或初发心四修别故或资粮等五道别故二乘满位欣大菩提诸佛果圆常乐利乐或二加行四道别故无性摄五合以为三摄此后三合为一故。
如其次第(至)诸句。
述曰以经五句配论五名被甲心勇者被甲等五即心勇故一心勇言贯通前五为被甲心勇乃至无足心勇上释体已下当释业。
满善品者(至)极善修治。
述曰实散心等亦有勤业满善二种说进修位言入静虑略不说余世间离欲得根本定断道方圆名满善品复断通拥等能获神通等更修治名成善品出世离欲准此亦然。
安者(至)为业。
述曰粗重者所除染刚强不安障定之法调畅者安之果安令身心调和适畅此说通业随其所应除诸障碍别作用者对治惛沉。
除遗一切(至)依止转故。
述曰由轻安力除障定法调畅身心胜依止起。
不放逸者(至)为业。
述曰正勤等四不逸所依善根?发修断胜故修善防恶显此功能此说通业别除放逸。
谓由正勤(至)不放逸体。
述曰由正勤等四法为先故能修善防诸有漏别有总能故假立此。
有漏法者(至)境界。
述曰释前体中诸有漏法说无漏用极胜处故唯识说通但是防恶诸漏者诸烦恼漏处所者漏所依根漏境界者漏所缘法若根若境若诸烦恼皆名有漏互增长故如成唯识第五卷说有漏因义。
舍者(至)为体。
述曰成唯识中说名行舍行蕴舍数别受蕴故正勤等四所依如前杂染住者舍所除法依止名住昔依杂染今舍相违心平等等舍所令位由舍令心住平等等。
不容杂染所依为业。
述曰容者受也由不放逸先除杂染故于舍位不容受之为不容依是舍作用成唯识说对治掉举静住为业由不放逸同刹那中先除杂染舍复令心寂静而住或前后念行相各增由是杂染舍不容生或复此说舍除杂染各有能故。
心平等性(至)辨舍差别。
述曰下释有三初总释前舍三位别次徴所以后别释之此即初也依相续心显舍行相非于一念善舍不生。
所以者何。
述曰此即徴前三位辨舍之所以者何也。
由舍与心(至)心平等性。
述曰此即别释离沉没等者释前所治杂染相违由舍平等离沉掉故最初证得心平等性唯识说业对除掉举由舍寂静行正别治此说通障故言离沉然所等中亦兼掉举惛沉掉举通障舍故。
由心平等(至)心正直性。
述曰其障已除不由勉励但顺前转无高无下故心正直。
由心正直(至)无功用住性。
述曰善心相续不虑染生任运恒时住无功用。
不害者(至)为业。
述曰无嗔善根显所依体心悲愍者显此行相别对治害然不损恼是此作用悲愍不损二义无差成唯识说不损恼为体悲愍为业故行善名悲愍此说为自体息恶称不损此说为作用彼说无嗔作善为业不害异彼业称悲愍随举一义实二无差。
当知不害(至)故亦是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