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86985|回复: 128

中国理想世界大同--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14-3-27 20: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先看先贤的 推背图:第五十九象 世界大同
第五十九象 壬戌 艮下兌上 咸
谶曰
无城无府 无尔无我
天下一家 治臻大化
颂曰
一人为大世界福
手执签筒拔去竹
红黄黑白不分明
东南西北尽和睦
金圣叹注解:「此乃太同之象,人生其际,饮和食德,当不知若何愉快也。惜乎其数已终,其或反本归原,还于混噩欤。」

推背图:第六十象 癸亥
第六十象 癸亥 坤下兌上 萃
谶曰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颂曰
茫茫天数此中求
世道兴衰不自由
万万千千说不尽
不如推背去归休
金圣叹注解:「一人在前,一人在后,有往无来,无独有偶,以此殿图,其寓意至深远焉。无象之象胜于有象。我以不解解之,着者有知当亦许可。」

楼主其他發帖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20: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党国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还是佛教婆罗门的西方极乐世界,
还是基督天堂,英、美国推行的民主普世价值观,
还是伊斯兰教唯一真神的圣战,
还是我们祖先的推背预言,
还是从三皇五帝的五千年以来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
都在不断的说明、证明:中国理想世界大同--我们的理想不是梦!!!
天时、地理和人和,
智慧、光辉和力量,
如何来实现中国理想世界大同?!
有请诸君贤者,共同探讨,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20: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恳请诸贤,宗师,大师,粉丝;从地理风水,山川河流,侧重予以探讨之!谢谢!
<
发表于 2014-3-28 16: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人类的梦想。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6: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兄顶贴!
人类的梦想!
圣贤的伟大理想!
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实现!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22: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上些地形图,小弟水平有限,图片或手机拍摄,或百度借用,牛哥抓图是高手,牛哥若能莅临指导,小弟不胜感激!
世界地形图1.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23: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亚太中心世界地图
世界地图2.jpg
世界地图2.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23: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传了两次图!特意说明这些图片无需计银良,即所得银两请版主予以扣除!谢谢!
就像打仗先“排兵布阵”吧!都是要用的!呵呵!
世界地图3.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8: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岳、江河、湖海;
领土、主权、人民;
天时、地利、人和!

补充内容 (2014-3-30 07:54):
这是总纲:因为目前现实,补上这点"民族、政党、国家”。这样就这个时代来说就完善些了。“天时、地利、人和,山岳、江河、湖海,民族、政党、国家,领土、主权、人民!”既24字总纲。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9: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有必要做一些说明:
1、愚一介平民,开此帖无有任何政治目的,不针对任何政党、国家,民族、种族,仅作为普通中国人,地球人的茶余饭后的思考和探讨!
2、愚认为,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民族种族肤色,都有如兄弟姐妹;只是因为地域的不同,生活历史习惯的不同,语言的不同,而产生认识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必将随着全世界的不断交流、融合,最终一体化,不分彼此,成为一个血肉相连有共同语言、生活习惯的共同体!
3、愚认为,随着人类的日益发展和对地球的过度开发,人类的基本矛盾将不再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和国家、种族同种族间的矛盾,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地球与其他天体间的矛盾!
4、愚敬畏天地,敬重历代圣人贤者,尊重每一个人类生命,尊重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成果,承认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各区域人们为推进世界大同所做的不懈努力!
5、当今世界正处于民族国家时代,谈世界大同,必将涉及世界地形和她上面生活的人们,他们的体制,地缘经济政治文化。基于理解的偏差,或有所冲突,再在此先表歉意,请大家原谅我的无知!
6、愚在天机所发之帖,皆为原创首发。转载、引用不得断章取义,不得用于违法,不得用于制造矛盾纷争!
7、个人不是什么大师,在此不过蜻蜓点水般的抛砖引玉,遗之于大方之家!
8、本帖如有违反论坛原则和涉及敏感问题,请天机大大和版主予以相应处理.谢谢!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21: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地形图:
中国地形图1.jpg
中国地形图2.jpg
中国地形图3.jpg
中国地形图4.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21: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首都地形图:
北京.jpg
故宫.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21: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地形图:
美国地形图1.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21: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首都图:
华盛顿.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21: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白宫图:
白宫.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21: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俄国地形图:
俄国地形图.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21: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俄国首都图:
莫斯科.jpg
克里姆林宫.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21: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本部地形图:
英国地形图.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21: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伦敦白汉金宫:
伦敦.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22: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为为第一部分:罗列的地形图,主要是中、美、英、俄,其他国家暂时不例。
以通俗近代世界史是以英国革命为开端,实际上欧洲是英国革命开端,亚洲则是农民起义、满族入主中原代明。
所以,
第二部份将是所例地图国家的简史,我国因为北京的原因,将追溯到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也就是将简述元明清的历史!
<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6: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大家查使用,方便查找,均采摘于百度:
  蒙古帝国
1开国成员编辑
领导阶层
铁木真
拥有“成吉思汗”之称的天下之霸者,蒙古帝国的创建者。
术赤
铁木真长子,文武双全的大将军。
跟随速不台征战亚欧。
察合台
铁木真次子,察合台汗国的创建者。
窝阔台
铁木真三子,最有王者气概。
拖雷
铁木真幼子,蒙古帝国监国
核心人物
速不台
蒙古帝国传奇名将,也是第一名将。
曾参与第一、第二次西征,令帝国版图扩展至俄罗斯一带。其征战所及东至高丽,西达波兰、匈牙利,北到西伯利亚,南抵开封。
是古代世界征战范围最广的将领,帮助蒙古帝国征服亚欧大陆。
木华黎
“四骏”之一。
蒙古名将、攻金统帅。沉毅多智略,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
是文武双全的不世帅才。
博尔术(又译作不尔乎赤)
“四骏”之一。
最早加入蒙古军,为蒙古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生卒年不详。参加统一蒙古诸部战争,志意沉雄,善战知兵,多立战功。
博尔忽(又译作不尔乎勒)
“四骏”之一。
在战场所拾,由成吉思汗之母抚养。从战场上救出濒死的窝阔台而建功。死于与多马得族之战中。
以神武著称。
赤老温
“四骏”之一。
其父为成吉思汗的救命恩人,随从参加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曾与博尔术等一起,配合克烈部,击败乃蛮部曲薛吾军。以作战勇敢,铁木真赐号「把阿秃儿」(勇士)。
哲别
哲别的蒙古意为“箭”,骁勇善战,精于射术,能百发百中地射击飞动中的碗,曾于战斗中,徒手抓着敌军射来的无箭头的箭,仍搭上弓射去,竟能一箭穿透敌方主将心窝。
此外哲别的刀法也是非常了得,在一生中的南征北讨,哲别手持蒙古弯刀杀敌,如入无人之境。
者勒蔑
速不台的哥哥。
自幼便服侍铁木真,曾经多次营救其于危难之中,深受信任,被称为“有福的伴当”、“忠诚的者勒蔑”,铁木真称汗后,封者勒蔑为千户。
忽必来
早年与弟忽都思投靠铁木真,随从参加统一蒙古各部战争。
对战争中违令私掠财物之阿勒坛、忽察儿等予以惩治,籍设其所掠财物。
术赤台
随从参加统一蒙古各部战争,以智勇善骑射著称,深受器重,“每遇战阵,必为先锋”。
畏答儿
勇冠三军,忠心耿耿的勇将军,以武艺著称。
2起源编辑
地理
蒙古高原位于亚洲大陆的北部、戈壁大漠南北的高原地带,素为众多游牧部落、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自春秋始,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回纥等民族崛起,构成人类古代游牧世界的东翼,与相邻的古代中国农耕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和政治、军事的频繁冲突与交往。

  十三十四世纪交通

  历史上的蒙古帝国

  1350年元惠宗妥懽帖睦尔时期的蒙古帝国

  14世纪元朝与四大汗国总疆域的地图

  1259年元宪宗蒙哥时期的蒙古帝国

  1294年元成宗时期的元朝行政区划
蒙古帝国是形成于13世纪初期、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为原大蒙古国的延伸,世界历史上面积第二大的帝国、连续性版图最辽阔的国家,蒙古帝国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1270万平方英里),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含盖了当时疆域内1亿的人口。
蒙古的版图扩张源于其曾发动三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1162~1227)领导的第一次西征(1218~1223)灭西辽、花剌子模,越过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击破钦察各部,第二次西征(1235~1242)于窝阔台汗在位时期发动、以拔都为主帅,先后征服里海布噶尔王国、斯拉夫各族,进而灭亡位于东欧大平原境内的基辅罗斯,而后击溃波兰和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大败匈牙利、征服保加利亚,远征势力远达意大利半岛的威尼斯东北,第三次西征(1252~1260)于蒙哥汗在位时期、主帅为旭烈兀,灭亡木剌夷(伊斯兰国家)、阿拔斯王朝(位于阿拉伯的黑衣大食,750~1258)以及叙利亚,三次西征共灭了40多个国家。此前有一说蒙古帝国征服的疆域面积达4,400万平方公里,该说法已被证明系缪传,盖全亚洲面积总和,亦不过4457.9万平方公里。
民族
蒙古人是形成于东亚大陆北部的蒙古高原上的土著民族之一,蒙古高原在古代中国先秦到南北朝时期主要居住着匈奴人,匈奴人时常南下骚乱中原,为保卫中原正常的发展,古代中国西汉政府曾经派卫青和霍去病率军入漠北千多里。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中境内狼居胥山,卫青扫平匈奴王庭。中国东汉政府曾派窦固、耿秉、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追击,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人归附,南匈奴附汉称臣,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抵瀚海(今贝加尔湖)而还,再出击北匈奴,北单于受伤逃走。后东汉军又出击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军,迫使北单于西迁,率残部西逃乌孙与康居,匈奴衰落后,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古代中国唐朝前期今蒙古一带和贝加尔湖周边和叶尼塞河上游曾归为唐朝领土。唐朝后期,室韦各部逐渐移居到蒙古高原,并对蒙古族的最终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0世纪到12世纪,蒙古逐步并入契丹人建立的辽朝版图。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中期曾使蒙古臣服之,至1200年左右,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及蒙古势力的逐渐强盛,蒙古不再向金朝进贡。
崛起
13世纪初期左

  成吉思汗
右,蒙古民族在铁木真【成吉思汗(1162~1227)】的领导下,冲出高原,掀起强劲的扩张浪潮。短短时间内,这股扩张浪潮人类中古时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的巨变。它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也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8、9世纪之交,原来游牧于贝加尔湖东南和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一带的室韦诸部,开始向西迁徙, 进入斡难河、怯鲁连河和土拉河上游地带,随之占据了东起贝加尔湖、西至额尔齐斯河、南达万里长城、北到西伯利亚的广阔高原地区。10至12世纪,蒙古诸部与南方的辽金政权往来甚密,接受先进物质文化的影响,铁器使用逐渐普及,生产力获得较快发展,私有制度开始出现。以往那种传统的氏族集体游牧方式“古列延”渐渐让位于一家一户的游牧方式“阿寅勒”,社会阶级分化加剧,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各个部落首领“汗”和贵族“那颜”在大肆攫取社会财富的同时,还豢养亲兵勇士“那可儿”为其效命,以此作为维系权势,攻伐征战的武装力量。各部落为争夺牧场、牲畜和奴隶,相互拼杀,弱肉强食。12世纪下半叶,蒙古诸部在残酷角逐之后,逐渐形成孛儿只斤和札只刺两大部落,彼此虎视眈眈,力图吞灭对方。与此同时,整个高原自东向西,塔塔儿(鞑靼)、蒙古、克烈、乃蛮四大集团及北方的蔑儿乞集团五雄并存对峙。为争夺支配整个高原的最高权力,五大部落集团展开激烈厮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成吉思汗(1162~1227)阔步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四处征战。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1162~1227)”,国号“大蒙古国”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蒙古民族正式形成。成吉思汗(1162~1227)还颁布了成吉思汗(1162~1227)法典[1],作为大蒙古国的成文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蒙古帝国的组织是十户、百户、千户、万户、十个万户组成一旗,十旗组成一路,十路组成一州,十州一国。1271年成吉思汗(1162~1227)之孙忽必烈将“蒙古大汗国”国名改名为“大元国”,或称“大元大蒙古国”(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是为元朝的开始,全蒙古大汗忽必烈成为元朝皇帝,入驻古代中国。
扩张
1205年起,成吉思汗(1162~1227)三次攻打西夏。1211年蒙古铁骑进攻金朝,并占领中都。
1218年,蒙古为了要消除敌人乃蛮王子屈出律残余势力,于是出兵灭掉被屈出律篡位的西辽政权。后代在此处建立窝阔台汗国。

1219年至1222年,由于花剌子模劫杀蒙古的使者及商团,固成吉思汗(1162~1227)兼并花剌子模(今中亚细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一带),攻占多个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统治者摩诃末苏丹逃至里海地区孤岛病死。
1223年成吉思汗(1162~1227)派速不台继续西进,在钦察草原上击败钦察9部联军,在现乌克兰战胜基辅大公,后撤军。
1226年病危的成吉思汗(1162~1227)再次征西夏(1032~1227),次年西夏末帝李睍投降。
1227年成吉思汗(1162~1227)在六盘山病死。当时的蒙古帝国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东北和华北部分和中亚、西亚大部。此后成吉思汗(1162~1227)后裔不断开拓土地,在蒙古帝国内建立了建立大汗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蒙古大汗汗国的继承者就是中国元朝(1271~1368)。

  122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或称蒙古汗国)包括:大汗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长子术赤后裔)、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旭烈兀建立)。中国元朝是蒙古帝国五个汗国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大汗汗国的继续发展。
远征
东欧
成吉思汗(1162~1227)死后其次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军开始进攻钦察、俄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1162~1227)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达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这是蒙古大军所到最西的地方,但奥地利、波西米亚联军并没有进攻蒙古军,只是由于1242年窝阔台的死讯传来,蒙古人对祖先非常尊重,而且拔都率军东归也参与蒙古大汗汗位的继承,所以蒙古军停止了对中欧地区的奥地利、波西米亚联军的进攻。后在此处建立蒙古大汗国的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
东亚

  蒙古帝国的扩张或者侵略
窝阔台时,1230年至1234年,蒙古灭金。1231年蒙古进攻高丽(今朝鲜)王国,高丽王室退守江华岛。窝阔台之后,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时,蒙哥于1258年率三路大军攻打南宋。1259年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城久攻不下,在一次战斗中中箭而亡(一说病死)。正在进攻湖北鄂州的蒙哥的弟弟忽必烈遂班师,自称大汗。在战胜也自称大汗的弟弟阿里不哥之后,1267年忽必烈定都中都(今北京),后改称大都。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是为元朝的开始。1267年至1279年,经过对南宋多年的屠杀,元军终于灭宋。至1275年高丽(现朝鲜半岛中南部)已臣服于元朝,成为元朝属国。朝鲜半岛北部是中国领土,属于辽阳行省。
蒙古还曾于1257年进攻越南北部地区。元朝灭宋后,希望把在宋朝失去的原来中国领土安南夺回来,元军又分别于1285年和1287年两度攻占越南北部的地区,即当时的越南陈朝。大越与其宿敌占婆(越南南方的印度教政权)联合击退了元军。元军还曾经进攻占城(今越南南部)。1287年元军攻入缅甸北部的蒲甘王国,并深入缅甸北部中部东部,部分元军进入阿萨姆地区,之后在1303年退出缅甸南部地区,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是中国领土,属元朝的云南省。元军于1292年至1293年对爪哇岛发动的海上远征也无功而返。

  蒙古帝国
1274年和1281年,由于日本镰仓幕府拒绝忽必烈要日本臣服的要求,侮辱并杀死元朝使臣,忽必烈两次试图教训日本,第一次,1274年,在蒙古大将忻都、高丽大将洪茶丘率领下,攻陷对马岛,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陆并进攻。128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派蒙古大将阿刺罕担任总司令(行省右丞相)、汉人大将范文虎担任副总司令(行省右丞),分南北两路,在对马岛上会师。会师之后,阿刺罕逝世。大汗忽必烈命副宰相(中书省右丞)阿塔海前往接替。可是范文虎企图由他来完成这件英雄事业,没有等阿塔海到达,即行进军,在日本平壶岛(长崎北)登陆,结果不久碰上台风,这次台风历时多天,好不容易风雨停住,范文虎发现他已无法收拾这个残局,就把已经登陆驻扎在山下的约十余万人的部属,全部遗弃,自己和一批高级将领,乘上残余的几艘战舰,悄悄逃走。失败原由是征日军队任用没有能力和不会作战的宋朝将领范文虎 当统帅,而且碰到台风失败,也有当时参与东征的元军中有部分是新投降的原来的南宋军队(江南新附军),这部分南宋军队战斗力很差;元朝属国高丽提供的援助缺乏;元军在高丽和山东建造的舰队所用船型是内河船,并且因为主要负责造船的高丽和江南工匠是在蒙古监工恶劣的监督条件以及苛刻的工期下劳作,造出的船质量存在严重缺陷,所以经不起海上的风浪等因素而失败。日本 人则认为台风是天神对日本的保佑,于是有神风一说。
中东
窝阔台之后经过贵由的短暂统治,成吉思汗(1162~1227)的小儿子拖雷的儿子蒙哥继位。1252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西征军攻占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1259年旭烈兀征叙利亚,1260年攻克大马士革。当年蒙哥在进攻南宋时于四川战死。旭烈兀回师争位,之后留下的少量蒙古军队在巴勒斯坦阿音札鲁特战役败于埃及(马木鲁克王朝),标志着蒙古帝国未能延伸到非洲。此处建立伊尔汗国,又称伊利汗国。
3汗国编辑
窝阔台汗国

  四大汗国
(1225年-1309年):主要是西辽故土(今新疆、中亚地区一带)。忽必烈迁都大都后,支持阿里布哥的窝阔台汗国拒绝归附忽必烈而独立。窝阔台的封地,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都城叶密里(今新疆额敏)。1229年,窝阔台即大汗之位,将封地赐给其长子贵由。1246年,贵由汗继位,但两年后便病故。大汗之位由窝阔台系转至拖雷系。1251年,新任大汗蒙哥对窝阔台系诸王进行镇压,除处死、谪迁一部分王公外,又将窝阔台汗国国土分授诸王子孙,以弱其势。忽必烈汗继位之后,奉行汉化政策,引起以窝阔台嫡孙海都为首的蒙古帝国诸王公不满。海都先后数度起兵

作乱,屡胜元军,为元朝一大威胁。1301年,海都率40馀位反叛王公联兵进犯元朝,欲取而代之,但在哈拉和林为元军所败,不久海都病亡。1310年,其子察八儿为察合台汗国所败,窝阔台汗国亡。
察合台汗国
(1227年-1369年):位于今新疆、中亚一带。被忽必烈、阿里布哥等势力多次争夺。此系成吉思汗(1162~1227)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领有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土地,都城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1310年,又合并了窝阔台汗国的大部封土,国势达于极盛,其疆域东起吐鲁番,西及阿姆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达兴都库什山。蒙古军事贵族与当地突厥游牧贵族共同构成统治阶级,竭力维护游牧封建制的宗法关系。蒙古人的突厥化现像比较普遍。14世纪中期,汗国分为东、西两部。东察合台汗国领有窝阔台汗国旧地,以西辽的疏附为都,后进一步分裂,16世纪先后被并入明。西察合台汗国领有河中之地,以撒马尔罕为都城,1370年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钦察汗国
(1219年--1502年):位于今匈牙利、波兰、乌克兰、俄罗斯欧洲部分、北高加索、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罗斯诸公国为其附庸国,为拔都所创。成吉思汗(1162~1227)生前曾将所征服的咸海、里海以北的广袤的钦察草原赐给长子术赤为封地。1235年,术赤长子拔都西征罗斯和东欧,辖地广大,东起叶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山脉,北接俄罗斯平原地区。1243年西征结束,拔都以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为都,建钦察汗国。因大汗帐色金黄,欧洲人又称其为金帐汗国。拔都后来又将咸海东北之地分封给斡鲁朵,称白帐汗国,将咸海以北、西至乌拉尔河之地封给昔班,称蓝帐汗国,二者皆以金帐汗为宗主。金帐汗国疆土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为钦察草原等游牧地区,一为俄罗斯等农耕地区。蒙古人因地制宜进行统治,游牧地区由蒙古人进行直接控制,为汗国的重心所在。而罗斯地区则保留其原有诸王公的封建政权,然后加以控制,诸王公须向汗称臣纳贡,接受册封。自13世纪末始,钦察人又从罗斯诸王公中,择选最驯服者,封为“弗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受封者凭金帐汗的宠信,有权负责征缴全欧各地贡赋,统一上交金帐汗。罗斯诸王公们为争夺大公称号,相互角逐,残酷斗争,或告密于金帐汗以消灭对手,或直接兵戎相见。蒙古人则利用此策,坐享其成,实现对罗斯的有效统治。
自1219年建国到14世纪中叶的100年间,是金帐汗国国势极盛时代。蒙古贵族逐渐与钦察草原各游牧部族的贵族合流,改操突厥语,转皈依伊斯兰教,不断与相邻的伊儿汗国争夺阿塞拜疆等地,经常以大军征讨不驯服的俄罗斯王公。1341年,乌兹别克汗死后,国内矛盾激化,内讧不已。先后在新兴于西察合台汗国(今中亚)为核心的帖木儿帝国和崛起于罗斯诸公国获得纳贡代理权后开始持续对外侵略扩张的莫斯科公国等的打击或反击下,国势日趋衰落。15世纪时,金帐汗国分裂成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大帐汗国等国家。
伊儿汗国
(1256年~1388年):位于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为旭烈兀所创。为拖雷三子旭烈兀远征西亚所建的汗国。1264年,忽必烈大汗正式册封旭烈兀为伊儿汗。其国东起阿姆尔河,西至地中海,北抵高加索,南达印度洋,首都为大不里士。
1295年,台赞汗继位后,为挽救危局。缓和社会矛盾,放弃传统政策,全面实行伊斯兰化改革,以争取众多穆斯林贵族的支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他率军队放弃了原有的宗教信仰,改皈伊斯兰教,并将其定为国教;大力推行阿拉伯传统的军事封土制,将农民严格固着在土地上,向领有封土者服役纳租;废除征税制度,规定税率,严惩滥征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制定工商税则;鼓励垦荒,兴修公路,裁减驿传,核定兵额,禁止贪污;奖掖文化,倡导学术。因此到14世纪初时,伊儿汗国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大恢复,封建统治一度加强,伊斯兰文化也有相当发展。在合赞汗的宫廷中,聚集着不少文人学者。他的宠臣宰相拉施特哀丁所编著的历史名著《史集》留传至今。
1304年,合赞汗去世。此后不久,伊儿汗国内外局势日趋严重。内有诸王争立,权臣争势,内讧迭起;外有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和钦察汗国不断侵掠,国运日蹙,陷于分裂。1388年,终被中亚新兴的帖木儿帝国所灭。
4国脉编辑
蒙古帝国(1206~1635年)(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诸部,称成吉思汗(1162~1227),标志着蒙古帝国的诞生、建立。中间历经429年盛衰变化。1635年已经衰败的蒙古帝国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被后金国爱新觉罗.皇太极所灭。)
大蒙古国
1.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1162~1227)】(Genghis Khan,1206年-1227年)
2.元睿宗拖雷监国(1227年-1229年)
3.元太宗窝阔台汗(1229年-1241年)
4.乃马真后监国(1241年-1246年)
5.元定宗贵由汗(1246年-1248年)
6.海迷失后监国(1248年-1251年)
7..元宪宗蒙哥汗(1251年-1259年)
8.阿里不哥(1259年~1264年)
中国元朝
(1271~1368年)
(1271年忽必烈迁都大都,蒙古帝国的中央汗国--大元,成为中国的中央王朝-元朝,1279年元朝灭南宋残部,统一中国。1368年,常遇春、朱元璋攻克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北退,历史上称为北元,但是蒙古帝国并没有灭亡。)
9.元世祖忽必烈(Kublai Khan 1264年-1294年)
10.元成宗铁穆耳(1294年-1307年)
11.元武宗海山(1307年-1311年)
12.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311年-1320年)
13.元英宗硕德八刺(1320年-1323年)
14.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323年-1328年)
15.元明宗和世敕(1328年~1329年)
16.元文宗图帖睦尔(1329年-1332年)
17.元宁宗懿璘质班(1332年~1333年)
18.元惠宗(明人称“元顺帝”)妥灌帖睦尔(1333年-1370年)
北元政权
(1368~1480年)
“北元”是后人追加的称呼,但是是合乎历史事实的。元军被明军在长城以南打败,大都失陷,退居漠北。与此同时,蒙古帝国的中央汗国元朝外的四大汗国中,元朝的皇帝又同时是大蒙古帝国的大汗,大蒙古帝国中央汗国的大汗。北元开始如此,逐渐弱化,变成了是已经解体的蒙古帝国的大汗,变成了已经逐渐只是元朝皇帝和名义上的蒙古帝国的大汗,变成了只是蒙古帝国原中央汗国的大汗和元朝从大都北退蒙古高原之后的北元皇帝。
19、元昭宗和孝皇帝,爱犹识理达腊(必力克图汗)
【元惠宗长子】 (1370年-1378年)
20、元益宗宁孝皇帝,脱古思帖木儿(乌萨哈尔汗)
【元昭宗弟,一说是其子】(1378年-1388年)
21、兴原皇帝,恩科卓里克图(恩科卓里克图汗)
【元益宗长子】 (1389年-1392年)
22、大古皇帝,额勒伯克(尼古埒苏克齐汗)
【元益宗次子】(1393年-1399年)
23、顺天皇帝,坤帖木儿(坤帖木儿汗)
【额勒伯克汗长子】(1400年-1402年)
24.鬼力赤(乌格齐哈什哈汗)
(1403年~1408年)
25、完者秃,一名本雅失里(额勒锥特穆尔汗)
【额勒伯克汗次子】(1408年-1410年)
26、答里巴(德勒伯克汗)
【阿里不哥的后裔。额勒锥特穆尔汗之族子】(1412年-1415年为西蒙古可汗)
27、额色库(卫拉岱汗)
【乌格齐(鬼力赤)哈什哈汗的儿子】(1415年-1425年为西蒙古可汗)
28、阿岱(阿岱汗)
【成吉思汗(1162~1227)弟弟哈撒儿的后代】(1412年-1425年为东蒙古可汗,1426年-1438年为蒙古大汗)
29、脱脱不花(岱总汗)
【元益宗的第三子哈尔古楚克鸿台吉的儿子阿寨台吉的长子】(1433年1438年为西蒙古可汗,1439年-1452年为蒙古大汗)
30、阿葛巴尔济
【阿寨台吉的次子,岱总汗弟】(1452年)
31、也先(天盛汗)
(1453年-1454年)
32、马尔可儿吉思(乌珂克图汗)
【岱总汗第三子】(1454年-1455年)
33、脱古思猛可(摩伦汗)
【岱总汗长子】(1455年-1464年)
34、满都鲁(满都古勒汗)
【阿寨台吉的幼子,岱总汗弟】 (1465年-1469年)
后蒙古帝国时期
(变成了只是蒙古帝国原中央汗国的大汗,汉化逐渐消退至零,表明蒙古贵族重新适应了草原生活。)
35、巴图孟克(达延汗)
【阿葛巴尔济济农的儿子,哈尔古楚克台吉子博勒呼济农〔巴颜孟克〕之子】(1470年- 1517年)
36、巴尔斯博罗特(塞音阿拉克汗)
【达延汗三子】 (1517年-1519年)
37、博迪(阿剌克汗)
【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的长子】 (1519年-1547年)
38、达赉逊(库登汗)
【阿剌克汗长子】 (1548年-1557年)
39、图们(札萨克图汗)
【库登汗长子】(1558年-1592年)
40、布延(薛禅汗)
【札萨克图汗长子】(1592年-1603年)
41、林丹(库图克图汗)
【薛禅汗长子莽和克太吉的长子】1603年- 1634年)
42、额尔孔果洛额哲 (济农和硕亲王)【库图克图汗长子】 (1634年~1641年)
马喀塔固伦长公主 摄政(1641-1648年)
43、阿布奈(济农 和硕亲王)(1648年~1669年)
44、布尔尼(济农 和硕亲王)(1669年~1675年)
5灭国编辑
汗国去向
窝阔台汗国:1309年窝阔台汗国被察合台汗国及元帝国瓜分灭亡。
察合台汗国:1365年察合台汗国分裂成西察合台汗国与东察合台汗国。
西察合台汗国:1369年西察合台汗国成为帖木儿帝国附庸,1402年西察合台汗国正式消失。
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1514年叶尔羌汗国从东察合台汗国中独立,1570年东察合台汗国被叶尔羌汗国消灭,叶尔羌汗国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并吞(由白山派阿帕克和卓代管)。
元王朝:1351年,刘福通率白莲教教众和被征挖黄河河道的河工起事,组织红巾军对抗元军,开始了红巾军起义。1368年,朱元璋驱逐了元顺帝,建立明朝,蒙古对中国的统治结束。元顺帝北逃至蒙古高原,沿用对汉人的大元国号,汉人史官史称北元,至1388年元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一说1402年)去元国号,而后1402年鬼力赤杀元帝坤帖木儿后后改国号为鞑靼,北元亡。

  蒙古帝国
伊儿汗国:伊儿汗国在1353年分裂成卡尔提德王朝、莫扎法尔王朝、札剌亦儿王朝和丘拜尼王朝。
丘拜尼王朝:1357年,金帐汗国攻击阿塞拜然丘拜尼王朝,马立克•阿希拉夫被杀,丘拜尼王朝灭亡。
卡尔提德王朝:1381年卡尔提德王朝被帖木儿帝国并吞。
莫扎法尔王朝:1393年帖木儿帝国消灭莫扎法尔王朝
札剌亦儿王朝:1430年札剌亦儿王朝被黑羊王朝消灭
金帐汗国:1395年脱脱迷失被也迪古打败后改称大帐汗国,1480年莫斯科公国吸收合并雅罗斯拉夫尔、罗斯托夫等俄罗斯诸公国统一俄罗斯后反抗大帐汗国统治,使大帐汗国失去俄罗斯的领土,1502年大帐汗国被克里米亚汗国消灭
诺盖汗国:1395年也迪古打败脱脱迷失建立诺盖汗国,十七世纪亡于哈萨克汗国(被并入小玉兹)。
克里米亚汗国:1430年克里米亚汗国从金帐汗国独立,1475年被被奥斯曼帝国攻占,1783年因俄土战争独立,1789年被俄国并吞。
喀山汗国:1438年喀山汗国独立建国,1552年灭亡于俄罗斯入侵
阿斯特拉罕汗国:1460年阿斯特拉罕汗国独立,1556年被俄罗斯消灭
西伯利亚汗国:1490年西伯利亚汗国从金帐汗国分裂出,在1598年最后一位可汗库楚兵败俄罗斯后被诺盖人暗杀灭亡。
蒙古帝国与元朝
蒙古帝国与元朝,是容易被许多中国人混淆的、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蒙古帝国是指于1206年由铁木真建立的蒙古族政权,其孙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这才是元朝。

  元朝和四大汗国
由于忽必烈违背大汗选举传统即位以及他的“行汉法”主张,四大汗国纷纷脱离他的统治。元朝于1271年建立时,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实际上已独立,虽法律上属于大蒙古国的藩国,但是各汗国各自为政,互不隶属,有时甚至战争,而且它们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13世纪初,在南宋与金朝的战争之中,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力量藉机壮大。西元1206年,铁木真陆续统一蒙古各部后,被推举为“成吉思汗(1162~1227)”。成吉思汗(1162~1227)统领的政权实体就是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它当时的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起大沙漠,北抵贝加尔湖。蒙古帝国的建立,是蒙古人真正意义上军事扩张的开始,并且此后不断向外扩张。
1209年~1218年,蒙古人先后征服高昌回鹘与西辽,为其打开了挺进中亚与欧洲的门户;接着便是蒙古人的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战争。三次西征奠定了这个世界性帝国的大部分版图,将俄罗斯与欧洲大部、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波斯与印度西北皆收入势力范围。

  蒙古帝国的建立与瓦解示意图
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建立明朝,将元朝统治者赶出中原,塞外的蒙古政权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至15世纪初去“元”国号。四大汗国中,窝阔台汗国在1309年灭于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儿汗国经多次分裂,最终均在1388年被帖木尔帝国的帖木儿征服。钦察汗国到15世纪分裂成了五个小汗国(位于欧洲东南翼的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诺盖汗国),并沿着各自的发展方向独立发展。
西察合台汗国突厥化的蒙古贵族的后裔帖木儿是成吉思汗(1162~1227)的七世孙。他在1369年自立苏丹,征服察合台汗国和伊利汗国之后,进攻钦察汗国、印度(攻陷德里)、小亚细亚(击败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帖木儿帝国的版图,东起印度河,西到小亚细亚,北自里海,南达波斯湾。当时明朝是永乐帝。帖木儿大帝死后,帝国分裂,1500年亡于乌兹别克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南下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帖木儿帝国是蒙古后裔所创,疆域大部在四大汗国的地方。
6评价编辑
正面的看法
大蒙古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只有一个国家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分裂时期要容易得多。元帝国的驿站制度,形成了当今邮政的雏形。
负面的看法
成吉思汗曾梦想“让青天之下皆成蒙古人之牧场”。无数古代文献都记载,在蒙古帝国的扩张过程中,无数的古代文明遭到彻底毁灭,无数个城池被夷为平地,根据R. J. Rummel估计,在蒙古帝国的入侵下有9000万人被杀。在蒙古帝国对西方的扩张过程中有2,000万人被屠杀;整个亚洲的人口分布亦发生重大变化。David Nicole 在The Mongol Warlords中说,“恐怖和大规模灭绝反对者是蒙古人屡试不爽的战术”。伊斯兰世界的东半部经历了恐怖的死亡与毁灭。从1219年到1260年,由于大屠杀和饥荒,波斯的总人口从1200万下降到110万。在中亚河中地区和大呼罗珊,自希腊化时代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统被彻底毁灭,同时也伴随着无数良田成为荒芜和沙漠化;在西亚,自阿卡德帝国和古巴比伦时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统被彻底毁坏,大量良田成为荒芜。河中地区、西亚、东欧的许多城市,都被蒙古军大规模屠杀和摧毁村庄,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杀,给当地造成巨大灾难和痛苦记忆。历史学家估计匈牙利王国(1241年~1242年)当时200万人口中的一半在拔都进攻下都死于蒙古入侵[7]。基辅罗斯几乎所有的城市均被摧毁,投降者作为奴隶,大部分因繁重的劳役很快死去,战俘则加入蒙古军队继续西征[8]。大约一半的俄国人死于蒙古入侵。但是,Colin McEvedy的《世界人口史地图集》(1978)估计俄国欧洲部分的人口从入侵前的750万下降到700万[5]。中国人口在蒙古入侵的七十年间因战争和包括因战争造成的各种原因被消灭了一半。在蒙古入侵以前(1200年),中国(包括金朝、西夏、南宋、大理国)人口约有1亿4千4百万,甚至更多,而到1278年(1279年完全占领)只有7,000万人。中国繁华的金朝和南宋被消灭后,经济、文化长时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单单凭借着军事优势而欲支配诸国人民之元,在丧失其优越条件之后,立刻就被逐出了占领地。就连在忽必烈汗的领导之下所建造的大都亦无法守住,被逼回原本故乡所在之北方草原。从此以后,大蒙古帝国再也不曾复活。诸国之人民亦不愿此事发生。
大蒙古国和黑死病
通常认为,1346年,在金帐汗国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译克法,现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时,用抛石机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进城内,这是西方社会有纪录以来第一次细菌战。鼠疫原产中亚内陆地区,其携带者是土拨鼠。在大蒙古国之前鼠疫曾多次传入中国,所以虽然中国也曾发生过地区性鼠疫传染,但中国人也逐渐有了对鼠疫的免疫力,而欧洲人则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鼠疫。在卡法的一个热那亚商人将带病的跳蚤无意间带到意大利的热那亚共和国,于是鼠疫在欧洲广泛传播,最终在1348年~1349年造成2,000万人死亡,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因为鼠疫患者皮下淤血、全身发黑而死。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鼠疫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把病菌带到中东地区,然后又传播到欧洲的。
1348年~1349年的黑死病使得当时欧洲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对人的关心的人文主义随之觉醒。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谈》就是薄伽丘在黑死病泛滥最猖獗的时期写成的,描述1348年发生在意大利的可怕瘟疫。欧洲就此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曙光。
对中国历史影响
其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成吉思汗(1162~1227)为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并由他的子孙完成了统一大业。1211年,新疆各地归属中国版图;1247年,西藏首次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结束了云南长期割据于中央政权的局面……从此,分裂四百多年的中国实现第四次大统一,打破闭塞状态,真正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但蒙古是外来政权,入侵的当时的中国。现位于今中国境内的西辽、西夏、金朝、吐蕃诸部、大理国和南宋等,只是大蒙古国疆域的一部分。最先脱离大蒙古国统治的就是在中国地区的汉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1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的“九评苏共”中第四评《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中说:“成吉思汗是当时蒙古的汗,中国和俄国,都是遭受侵略的。[2]”在这之前,鲁迅也持此看法[3]。
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大蒙古国横跨东、中、西亚和东欧巨大的疆域。在大蒙古国衰败之后,前金帐汗国属国的莫斯科公国崛起并占领了从前术赤汗国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为后来著名的俄罗斯帝国。莫斯科公国统治者在术赤汗国时代曾长期把持了当时蒙古人遥控罗斯诸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的位置,并代表蒙古进行收税,进而抬头,因为蒙古人很少视察他们占领的疆土。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形成有明显的当年的大蒙古国的因素。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学生认为罗斯的统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劳。另一位欧亚主义哲学家特鲁别茨科伊在他的经典著作《论俄罗斯文化中的图兰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谢蒙古统治,俄国在消灭喀山与阿斯特拉罕后才成为强国。莫斯科公国的贵族就有20%曾与蒙古人通婚,莫斯科公国政府的制度也是蒙古式的。从本质上说,俄罗斯是一个东正教蒙古国家。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响,有大量蒙古语借字、邮政、税收、衣服也受蒙古影响,军制与法制是从蒙古学的。俄罗斯人也被图兰化。
在欧洲,由于蒙古铁骑连下数十城,占领多个国家,欧洲君主十分恐慌。后来在19世纪有了“黄祸”一说,一些说法认为泛指所有东亚黄种人带来的威胁时,常回溯用于13~14世纪的大蒙古国时期。
在日本,为了对付元军入侵而进行的全国范围的改编使得其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并且整个国家的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元军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继续统治国家的借口而不是将权力交给天皇。他们之后一段时间继续加强九州的防务,那里的许多军事设施很多年后还有效。由于战后受货币经济影响,幕府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加剧了国内矛盾。最终后醍醐天皇灭了镰仓幕府。
在朝鲜半岛,高丽王朝在大蒙古国军队屡次大举征伐后,归顺于蒙古,成为附庸国之一。蒙古人的元朝被朱元璋驱逐出中国后,汉族人建立了新的王朝──明朝,忠于蒙古的高丽国王无法接受,遂派出将军李成桂征伐明帝国。但是亲近明帝国的李成桂从鸭绿江附近举师回朝,发动兵变推翻高丽国,建立朝鲜王朝。
<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6: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
明朝(1368-1644年[1])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2]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3]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4]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5],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6]。[4]明朝前期综合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2]中后期由于与政治腐败和天灾不断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满清趁乱进入中原,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4]
明朝的领土囊括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7]后缩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改为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并曾在今满洲、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甚至短暂收复安南[8],[4]1415年,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1100万平方公里。[9-12]
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人口方面,《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有7000余万,[13]也有人指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14]
明朝是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黄金时代。大明王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15-16]在清朝官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17]、“远迈汉唐”[18]。[
1国号明朝之号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19]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20]
2历史主词条: 明朝历史
元朝后期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参加了当时的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21]
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独霸一方,史称西吴政权。[22]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23]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攻占大都(北京),蒙元统治者首领北逃,[24]结束了在中原89年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到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明朝的统治之下。[2]
明前期,经过朱元璋的洪武之治,[25]国力发展迅速,到明成祖时期,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史称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初期,朝中有“三杨”辅佐,政局较稳定。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这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经于谦等人抗敌,组织京师保卫战。最终解除国家危机。[26]其后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明武宗即位后清代野史常说他极好逸乐,最终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27]引发后来的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明世宗中后期,任用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倭患。[28]明世宗驾崩后十数年,经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平定内乱,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鲜王朝的梦想。然而因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明朝末期政治的混乱,史称万历怠政。明熹宗时,魏忠贤阉党虽祸乱朝纲,到明思宗即位后才废除宦官专政。然而明思宗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明朝最终亡于农民军建立的大顺。1644年,明思宗自缢于北京煤山,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随后,满清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之后明朝宗室在南方重建大明,史称南明,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亡,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29-30]
大明开国
元末农民起义、明朝统一战争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脱脱争权夺利,包括汉族在内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1351年,朝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31][30][32]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濠州人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33]
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20]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 [31]。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帅。[30][32][34]
1356年,率兵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35]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36]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与位于平江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22]1366年小明王、刘福通被廖永忠沉于瓜步(南京六合东南)江中溺死,朱元璋将1367年改为吴元年。[30][32][34]
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 [37][31]。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38]的口号北伐大都,元顺帝北逃。[24]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派兵八次深入漠北,大败北元。天下至此初定。[30][32][31][34]
洪武之治
: 洪武之治、建文改制、靖难之役
明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34]史称洪武之治。明太祖确立里甲制,[39-40]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40-41]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34]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灭亡北元朝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明太祖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42]但是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明太祖借此兴胡惟庸和蓝玉案大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34][40]1380年明太祖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43]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40]此后,明太祖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44]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此时除汤和、郭英与耿炳文外功臣几乎全数被杀。[45]明太祖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46]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47-49]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准备削除朱棣。结果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役。[34]后来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50]
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永宣盛世、仁宣之治
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成祖时期武功昌盛,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51]
先是出击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交趾布政司。明成祖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34]明成祖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等到瓦剌兴盛后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52]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明成祖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53]明成祖为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海西女真[54]与建州女真[55]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置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56]明成祖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宦官郑和下西洋,向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贡体制。也有为围堵西亚帖木儿帝国的说法。[52]其规模空前,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50][52]
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解缙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57]《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34]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34]1416年明成祖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34]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
成祖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58]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登基后恢复了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34]
明成祖

  明仁宗朱高炽[59]
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34]年号洪熙。明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他基本继承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发起最后一次下西洋。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史称“仁宣之治”。[60]明宣宗同样热爱美术,有画作传世。但是,其执政期间也并非毫无弊端。由于明宣宗喜好养蟋蟀(古名“促织”),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61]同时,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62]
明中期朝政
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
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50]此时

  领导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的于谦[63]
太监王振开始干政,1442年限制王振权势的张太皇太后去世,当时明英宗仅十五岁,王振更加揽权。元老重臣“三杨”死后,[64]王振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65]明英宗对他信任有加。[66]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其受贿程度可想而知。[67]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耸使明英宗领兵五十万御驾亲征。[68]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69],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70]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71]史称土木堡之变,[72]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67]
兵部侍郎于谦拥戴明英宗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年号景泰。[73]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整顿边防积极备战,同时决定坚守北京,随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74]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75]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76]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77]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67]
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石曹之乱
也先于1450年释放明英宗。[78]然而明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意接受明英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明英宗困于南宫(重华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没有儿子的明代宗也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俨然有夺正之貌,英宗、代宗兄弟因而严重对立。[79]
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

  明英宗朱祁镇[59]
盟,欲拥戴明英宗复辟。趁着明代宗重病之际发动政变。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他们贬明代宗为郕王,并且逮处死于谦及大学士王文,史称夺门之变。[80]明英宗复辟后,略有新政,废除自明太祖时残酷的殉葬制度。之后因为内部政变流放徐有贞,因为曹石之乱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并且以李贤等贤臣掌。
1464年明英宗去世后,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67]明宪宗为于谦冤昭雪,恢复代宗帝号,平反夺门一案,人多称快。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34]还废除殉葬制度。[81]但是其个人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大臣,[82]终日沉溺于亦妻亦母的万贵妃,[83]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术。[34]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明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这使得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明孝宗才全被裁撤。他也是皇庄的始置者。该举措事实上鼓励豪强门阀兼并土地,危害不浅。[84]
弘治中兴与武宗时期
参见:弘治中兴、武宗南巡
1487年明宪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

  中兴明朝的弘治帝朱佑樘[59]
,年号弘治。明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85]使得自明英宗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34]被誉为“中兴令主”。[86]明孝宗先是将明宪宗时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87]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明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用刑宽松。明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34]明孝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弘治时期成为明朝中期以来形势最好的时期,明史也称明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裕。[34]被称为弘治中兴。[34][88]
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34]明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战事频生,外有鞑靼达延汗[89]进犯、内有叛乱和民变等重大事件。[34]1520年明武宗假藉出征江西宁王叛乱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将军朱寿为名前往南京,亲自俘虏已被王守仁击败的宁王。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90]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驾崩。[91][88]
嘉靖时期
参见:大礼议、壬寅宫变、南倭北虏、世宗崇道
明武宗驾崩后,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明世宗。[34]登基前后,因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权臣引宋濮安事强令世宗皇帝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引起明世宗的反感,是为大礼议之争。[88][92]
1534年后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骢即嘉靖皇帝[93]
即不视朝,但仍悉知帝国事务,事无巨细仍出于世宗决断。明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88]1542年十月,乾清宫发生杨金英、邢翠莲等宫女十余人与宁嫔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际企图将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宫变。此事后,直至世宗驾崩前一晚,世宗迁离大内移居西内。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宣大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结果俺答转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明世宗时期宣布海禁,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zousi,先并且后袭扰山东、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区。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34]为后来隆庆开关建立好背景。[94]另外葡萄牙人在1557年开始移民澳门,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门始终为广东布政司香山县管辖。1566年明世宗驾崩,皇太子朱载垕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95]翌年为隆庆元年。
改革与中兴
隆庆新政、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明穆宗即位后,即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隆庆初年,位处执政之

  张居正[96]
首的世宗旧臣徐阶策动朝官弹劾高拱,高拱辞官回乡。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动朝官弹劾徐阶。徐阶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实际政务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上。隆庆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内阁首辅。[97-98]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99]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34]
1572年,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95]由于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100-101]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但他自己本身也贪污受贿。[100]张居正整顿朝正,改革体制,史称万历中兴。[34][84]
1577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102],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此即为夺情之争。最后在明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情起复[103],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同时,张居正利用自己的职权让自己的儿子顺利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张居正死后立刻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张府一些来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95][97]
日落西山
万历怠政、万历三大征、东林党争、国本之争、晚明三大疑案、明末农民起义
张居

  万历皇帝[104]
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对内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与万历怠政等重大事件;对外则有万历三大征与后金崛起等大型战役。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105]
国本之争,主要是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106]。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107]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108-109]明神宗于国本之争对大臣极度不满,自1587年后,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仅处理一些重要事件。[110]自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他,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
东林党争是起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一词则源于1610年的一次人事变动事件。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而起。东林党兴起后,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初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108]
明神宗还派太监为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导致多处民变发生。[34]同时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的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在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所部,导致明朝末年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满清入主中国。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34]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111]明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34]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112-113]”[108]
在军事方面,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三战皆胜以巩固明朝边疆、守护朝鲜王朝,但也耗尽了明朝国力。[114-115]1617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108-109]
1620年,明神宗去世。[116]其长子朱常洛登基,为明光宗,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时年39岁。[117-118]
明熹宗在位期间,政治更加腐败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结果

  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
导致东林党与其它党斗争不断,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借此机会干预政治,将齐楚浙党的势力集结,号为阉党。1624年阉党控制内阁,魏忠贤更加张狂,其爪牙遍布中央与地方。魏忠贤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借“梃击案、[119]红丸案、[120]移宫案[121-122]”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123]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由于阉党水平低下,政理不修。国家内部饥荒频传,民变不断,外患持续,明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124-125]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当时东北方的后金逐步占领辽东地区。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军,并击伤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 不久后,努尔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极即位。[126]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127],年号崇祯。[124]崇祯帝即位后,锐意铲除魏忠贤的势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圣夫人客氏移居宫外,最后押到浣衣局处死。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128]然而党争内斗激烈,崇祯帝不信任百官,他也刚愎自用。[124]
1629年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

  自杀殉国的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129]
崇焕紧急回军与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经六部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焕,[130]史称己巳之变。其后皇太极多番远征蒙古,终于在六年后[131]彻底击败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且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当时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132]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124]
明朝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133]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134]。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135-136][124][137]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34][138]
南明与明郑
清军入关、南明、满清大屠杀、明郑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收复台湾之战
明朝北都沦陷以后,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拥护弘光帝,建立弘光政权,弘光

  逼死坡“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139]
帝死后[140],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而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34]然而这两个南明主要势力互不承认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隆武帝屡议出师北伐,然而得不到郑芝龙的支持而终无所成。1646年,清军分别占领浙江与福建,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而死。郑芝龙向清军投降,由于其子郑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键死后,其弟在广州受苏观生及广东布政司顾元镜拥立称帝,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141]
1646年永历帝获得瞿式耜、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援之下展开反攻。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广西耿献忠与杨有光率部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服华南各省。[142]然

  在台湾抗清的郑成功[143]
而于同年,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144]然而,最后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孙可望等人的叛变而节节败退。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145]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146]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死,南明亡。[147][141]
此时抗清势力只剩夔东十三家军与在金厦的郑成功。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称为夔东十三家军。[148]1662年清军开始攻打之,到1664年首领李来亨被杀而亡。[149]
郑成功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退回金厦,于1661年率军远征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岛成功,明郑领有台湾,定都东宁[150]。其子郑经曾参与三藩之乱,率军参与反攻失利。1683年,清朝康熙帝命施琅进攻台湾。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结果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明朝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141][151]
3疆域编辑
明朝行政区划、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
范围
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体上是“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1200万平方公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34][152]

  明朝前期疆域[153]
北方
明朝初年,多次对蒙古用兵,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都是明朝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15世纪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加上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参与靖难之战。因此边境略有南移。永乐期间明成祖多次北伐,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强大,明边再次南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朝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154]
东北
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东北南部)。明朝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女真部落,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与库页岛。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155]共辖130多个卫所。[56]1434年废弃,明朝退守辽东,将东北北部防务交与隶属明朝的少数民族部族,至万历年间该辖区内卫所增加至384个。明末,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北部的统治,并进占辽东。[154]
东北邻国高丽,及后来的朝鲜王朝,于明初大肆向北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一直拓展到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流域。1393年,朱元璋放弃了在前元朝双城总管府设立铁岭卫的要求;1403年,朱棣同意将历代属于中国的咸兴以北地区割让朝鲜;从1416年至1449年,朝鲜强行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朝鲜开疆拓土空前绝后,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中国领土完全丧失。[156]
西北
洪武时期,明朝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朝退守嘉峪关。[154]
西南
1381年,明朝在西南地区设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154]
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势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罢交趾布政使司,放弃安南。安南再次脱离中国独立,建立后黎朝。[154]
东南
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获得停泊船只权,1557年取得居留权。但名义上明政府对葡萄牙人可进行管理,依然拥有澳门主权。[154]
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入台湾南部,筑热兰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赶走西班牙,占领台湾大部。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次年驱走荷兰人,正式收复台湾。[154]

  1424年明朝疆域

  1435年明朝疆域[153]

  1583年明朝疆域[153]

行政区划
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1428年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师(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京(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
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湖广(治郧阳卫,今湖北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两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和嘉靖年间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的兴都留守司。
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区设置有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实际控制为当地宗教首领八大法王分辖各政教中心的寺院,还有各诸侯家属封地),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以上均属羁縻性质,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34]明朝最后有140府,193州,1138县,493卫,359所。[157]
4政治编辑
明朝官职、明朝内阁制度
内阁
1380年诛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在废除丞相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


明朝初期名臣(17张)
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五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158]、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明成祖登基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阁。[159]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明仁宗增置谨身殿[160]大学士。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决策机构。[34]
六部
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161]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162]与工部[163]地位较低,而在南京六部除兵部[164]、户部[165]外,其他四部基本没有没有实权,是被排挤出中央的官员的“养老之地”。[166]
监察机构
太祖尚为吴王时,始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


明朝中后期名臣(21张)
罢御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三到五名,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永乐元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十八年,罢北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趾三道。洪熙元年,称行在都察院。宣德十年,罢交趾道,始定为十三道。正统中,去“行在”字。[167]
六科
六科,负责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员,每科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有“封驳权”,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该制度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34][168]
五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34][168]
厂卫机构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负责


明朝文、武将补服(15张)
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于武宗时期,任务是牵制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权利,防止它们三个机构相互勾结权利的扩展,是朱厚照为政的另一种手段。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34][169]
其它机构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明朝只永乐年间,明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太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一朝皆为虚衔。[170]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担任)。亲军上直二十六卫,除锦衣卫设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他二十五卫各设有一个镇抚司,已上俱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女官,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只保留少数女官。[34]
5军事编辑
主词条: 明朝军事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


明朝皇帝御图集(13张)
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171]。
在嘉靖年间,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戚家军、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麾下的辽东铁骑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关宁铁骑 [172]。
6经济编辑
明朝经济
私营工商业
私营手工业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明朝民间的手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却不断萎缩。[34]

  景泰蓝瓷器[173]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34]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34]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面: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1519年至1558年时期,拥有2万至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据伊懋可的数据,中国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占到总人口的6%至7.5%。据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8%。[34]
商业的空前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34]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34]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34]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34]
人口
明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7: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
明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        10,654,362户        59,873,305人[174]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10,652,870户        60,545,812人        此为除开华北大部分地区外的调查数据,今学者估计实际人口达到65,000,000人。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        11,415,829户        66,598,337人        -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        9,685,020户        50,950,470人        -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79年)       
          估计实际71,850,000人        -
明宪宗成化二十四年(1488年)       
          估计实际75,000,000人        -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        9,113,446户        53,281,158人        -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        10,409,788户        50,908,672人[175]        -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        10,508,935户        60,105,835人        -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        10,621,436户        60,692,856人        -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        9,835,426户        51,655,459人[176]        估计万历年间实际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间。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        -        估计实际100,000,000人        -
注:本表数据源自《明史•卷七七•食货一》、《明太祖实录》。
7文化主词条: 明朝文化、明朝服饰、西学东渐
学术思想
阳明学
哲学思想上,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并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并且肯定人的

  王阳明[177]
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178]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更进一部的强化此方面的论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义。而李贽则更肯定“人欲”的价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系源自于对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现追求个体价值的思想。而随着西学的传入,科学精神与实学风尚也开始流行。明末之际,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异族的入主,哲学家开始更多的思考现实问题与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179]
而明代晚期书院的兴盛,冲击官学的地位。许多知识分子利用在书院讲学之际借机批评时政,例如曾讲学于东林书院的顾宪成及高攀龙,就常讽刺时政,也使东林书院成为与当权派对抗的中心,进而造成东林党争。当时学者也会借用寺庙周边的空地举行“讲会”,倡导新的思想价值与人生观。[180]
文学
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公安三袁
文学方面,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小说《金瓶梅》

  冯梦龙
就是出于明朝。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写青年爱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与“三言”类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凌蒙初编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发现的《型世言》(陆人龙编著)。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179-180]
万历时期,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与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各个不同的时代,即有各种不同的文学。竟陵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并且乞灵于古人,目的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180]
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产生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长篇小说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堪称一代巨著。出现于明中叶的《金瓶梅》,也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181]
明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也很兴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写了宋元话本,还创作拟话本。“三言”、“二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181]
戏曲
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
明前期,元代以来绚丽的杂剧奇葩一度中衰。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明代剧作中最负盛名的是《牡丹亭》。[182-183]
在明代,流行的戏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阳腔和昆山腔(昆腔)。昆腔本局限于吴中。嘉靖年间,著名音乐家魏良辅对昆腔进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现了南曲的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成了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种戏曲音乐。[184]
书法
文征明、董其昌、祝枝山
明朝朝廷极力推崇书法,明朝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明初书法陷于台阁体泥沼,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于是台阁体盛行。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与唐寅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有名的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与倪元瑞等。[185]
诗文
明代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多,而且各成流派。永乐至正统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明中叶,在反对台阁体冗沓文风的斗争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崛起,继而又有嘉靖、万历间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雄踞文坛。他们以复古为号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当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起时,文坛上又相继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184]
绘画
吴门四家、松江派


明代绘画精选(31张)
明初,宫廷画家居画坛主流。15世纪中叶,江南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吴门四大家”崛起。他们广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诸派之长,形成了各具特殊风格的绘画艺术,又被后世称为“明四家”。嘉靖时,杰出画家徐渭,自辟蹊径,创泼墨花卉。万历年,吴门画家张宏开启实景山水写生之先河,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明画录》记载)。明末还有人物画家吴彬、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花鸟画家陈淳等。[186]
8科技主词条: 明朝科技
天文 气象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187]

  坤舆万国全图[188]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189]。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187]
数学 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医学
本草纲目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李时珍纪念邮票[190]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中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中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
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中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
1640《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187]
农学
农政全书
1376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中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1596年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现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187]
地理
徐霞客游记、坤舆万国全图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

  徐霞客[191]
国;同时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
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化学、冶炼及化工
天工开物
1596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192]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193]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194][187]
全面发展科学的设想
西学东渐
徐光启重视演绎推理,并特别把重点放在数学上,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徐光启在

  徐光启[195]
1629年[196]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给崇祯帝上奏《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中说“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与度数故耳”,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学科研究的思想,并论述数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及数学在生产实践中作用。[197]他认为数学是“从用之基”,提出“度数旁通十事”:治历、测量、音律、军事、理财、营建、机械、舆地、医药、计时。在他掌管的“历局”内开展以数学为根本,兼及气象学、水利工程、军事工程技术、建筑、机械力学、大地测量、医学、算学及音乐等学科的研究工作。[198-199]历局有了科学研究机构的雏形。崇祯帝对此积极反应和支持,下旨批示“度数旁通,有关庶绩,一并分曹料理,该衙知道”。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有李之藻、李天经、孙元化、王徵,其后又有方以智,王锡阐等发扬。[34]
9外交主词条: 明朝外交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为宣扬国威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200]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过

  明永乐南京绘《瑞应麒麟图》[201]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202]。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明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203]
海禁与抗倭
海禁、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开始

  抗倭的戚继光[204]
随着元朝海军的灭亡,明朝前期后海军的弱化,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205]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206]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207]。那时候,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zousi、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208]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209]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210-211]
倭寇平息后,朝廷有鉴于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zousi贸易逐步正当化,国际贸易使中国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212]
万历援朝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
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后,意欲占领李氏朝鲜。[213]1592年[214],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最终明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中日进行和谈。但1597年[215]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1598年[216],丰臣秀吉去世,日军退回日本,撤退途中,明朝派遣老将军邓子龙,和朝鲜的海军主将李舜臣一起对抗日本。尽管李舜臣的“龟船”在战争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但邓子龙还是不幸战死殉国。[217]经此次血战,日军基本被全歼。[109][218]而万历朝鲜战争是明朝最后的辉煌,[219]保证了东亚三百年的和平,明朝也因此元气大伤。[220]
中西交流
西学东渐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1513

  利玛窦[221]
年[222],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经过几次海战,葡萄牙战败,中国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223]
明朝皇帝列表
庙号
谥号
名        在世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德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224]        玄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谥)[224]
朱百六
-        -        -
懿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224]        恒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谥)[224]
朱四九
-        -        -
熙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224]        裕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谥)[224]
朱初一
-        -        -
仁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224]        淳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谥)[224]
朱世珍
1283年-1344年        -        -
太祖[225]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225]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        洪武
1368年-1398年
兴宗
(惠帝朱允炆追尊,成祖朱棣时剥夺)[226]        孝康皇帝
(惠帝朱允炆追谥,成祖朱棣时剥夺,复称懿文太子)[226]
懿文太子        朱标
1355年-1392年        -        -
惠宗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尊)[227]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谥)[227]        朱允炆
1377年-1402年        建文
1398年-1402年
-        恭闵惠皇帝
(清乾隆帝弘历追谥)
                       
太宗[228]
(初上庙号太宗)
成祖
(嘉靖帝朱厚熜改上庙号)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228]        朱棣
1360年-1424年        永乐
1402年-1424年
仁宗[229]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229]        朱高炽
1378年-1425年        洪熙
1424年-1425年
宣宗[230]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230]        朱瞻基
1398年-1435年        宣德
1425年-1435年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1427年-1464年        正统
1435年-1449年
代宗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尊)[231]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谥)[231]        朱祁钰
1428年-1457年        景泰
1449年-1457年
-        恭仁康定景皇帝
(成化帝朱见深及清朝追谥)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232]        朱祁镇
(复辟)        1427年-1464年        天顺
1457年-1464年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233]        朱见深
1447年-1487年        成化
1464年-1487年
孝宗        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234]        朱祐樘
1470年-1505年        弘治
1487年-1505年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235]        朱厚照
1491年-1521年        正德
1505年-1521年
睿宗
(嘉靖帝朱厚熜追尊)        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
(嘉靖帝朱厚熜追谥)[236]        朱祐杬
1476年-1519年        -        -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237]        朱厚熜
1507年-1566年        嘉靖
1521年-1566年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238]        朱载垕
1537年-1572年        隆庆
1566年-1572年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239]        朱翊钧
1563年-1620年        万历
1572年-1620年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240]        朱常洛
1582年-1620年        泰昌
1620年
熹宗        达天禅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05年-1627年        天启
1620年-1627年
-
(顺治十六年清朝去庙号)        庄烈愍皇帝
(顺治十六年清朝改谥)        朱由检
1609年-1644年        崇祯
1627年-1644年
思宗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尊)[241]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谥)[241]
                       
毅宗
(弘光元年二月改上庙号)[242]                                       
-        献愍太子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谥)[243]        朱慈烺
1629年-1644年        义兴 [244]        1644年
-        悼皇帝
(南明鲁王朱以海监国时追谥)[244]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弘光陵在河南洛阳孟津东山头村,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
<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7: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统一中国。然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鼎峰,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但是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从此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1]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失败。1900年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3]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1简介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

  清朝疆域(1820年)[4]
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5]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6]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5-6]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5-6]
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清末时达到四亿以上。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7]。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8]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7]。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9]。制造了多起文字狱,加强对文人思想控制,导致思想上“万马齐喑”;在编撰古籍时又大肆销毁古籍。[10]最典型的就是明末可以和春秋时代相比的晚明思潮在清代终结。知识分子不敢发表独立见解而是钻进故纸堆去考究古书,这就是所谓的乾嘉学派。剃发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族的文化传统;首崇满洲政策[11]和给旗人寄养的特权,使其迅速腐化。统治者轻视科技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西方。1840年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2]。[13]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13-14]
2历史
后金时期 后金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15]后又按地域分为

  清太祖努尔哈赤[16]
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后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5],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13][17]
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女真各部。[17-18]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5]。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13]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公开反叛明朝政府。[17]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举国震惊。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13]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19]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13][17]
统一全国
清军入关、剃发易服、甲申国难、南明、清朝统一战争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5]。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且改“金”国号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13][17]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13]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20]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14]。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13][17]
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北方的地主、官僚纷纷迎降,

  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帝[21]
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一些明朝遗臣拥立皇族建立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22-23]。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清朝于1645年灭大顺、南明弘光;1646年灭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绍武;1662年灭南明永历;1664年消灭大顺残余势力。清朝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全国。[13]
李自成死后,余部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江西金声桓和在广州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牺牲。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由於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24]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13][25]
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无恶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后清军各地“剃发易服”,清军采取多次屠杀以镇压之,造成人口骤减,发生西南地区民生萧条、万里无人的景象。史称甲申国难,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13]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弃土地,增加更多流民。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後来清廷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25]
明延平王郑成功在1661年收复了当时为荷兰殖民地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尊前明宁靖王朱术桂为监国。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5][13]
康熙时期
康熙、施琅攻台、三藩之乱、平定准噶尔、雅克萨之战、文字狱
  康熙帝读书像[26]
1662年康熙帝8岁即位,在位期间,平三藩,[27]收台湾,[25]三征准噶尔叛乱,抵抗沙俄侵略,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
康熙帝巩固和加强了中国的统一。对内平定了三藩之乱,平定台湾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5];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军,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贵族的叛乱。自康熙时期至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抵鄂霍次克海、库页岛和台湾广大的领土内,实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28]
康熙帝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鼓励垦荒,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28]
康熙皇帝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统一战争,使局势趋向稳定,清政府大为巩固,又通过一系列的文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29]
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至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28]
雍正时期
军机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文字狱、改土归流、海禁1723年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29]对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隔年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为此雍正帝占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具自治性质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塞北疆界。1729年听从张廷玉建议,以傅尔丹与岳钟琪兵分二路于科布多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29]。
另外,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快刀斩麻。他对许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启下的作用。[30-31]
第一,整顿吏治。康熙晚年,身患中风,标榜宽仁,吏治松弛,贪

  雍正帝[32]
污腐败,已然成风。雍正在长年皇子生活中,对皇父晚年弊政,看得较为清楚。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库钱亏空,私纳苞苴;不许虚名冒饷,侵渔贪婪;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克扣运费,馈遗纳贿;不许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许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严诫: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33-34]
第二,密折制度。雍正朝密折制度加以完善。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折。具折奏事的官员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奏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诸如刮风下雨、社会舆情、官场隐私、家庭秘事等。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29][34]
第三,设军机处。雍正创设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与行政的机构。地点在紫禁城隆宗门内北侧。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走向极端。[29][34]
第四,改土归流。在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少数民族地区,雍正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就是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同内地大体一样。雍正帝的改土归流,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29][34]
第五,摊丁入地。实行“摊丁入地”制度之后,社会人口,急剧增长。道光年间,人口之数,突破4亿。[34-35]
第六,废除贱籍。缓和阶级矛盾。雍正废除了贱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上书请除豁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山西、陕西乐户的祖先,是明朝永乐帝登基后,加害建文忠臣个人外,还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世代相传,久习贱业。年羹尧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说她们是忠义之士的后代,沉沦至此,无由自新,请求雍正帝开豁她们的贱籍,准许她们改业从良。雍正帝看到奏折后,很是赞同,于元年(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豁贱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29][34]
乾隆时期
十全武功、大小和卓之乱、金瓶掣签、闭关锁国、八旗生计、川楚白莲教起义、嘉道中衰
1735年雍正帝去世,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29]乾隆帝执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编纂《四库全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为

  乾隆帝[26]
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很多珍贵材料丧失。乾隆帝酷爱汉文,勤于写诗,留下了约42613首各体诗作。由于清朝的文字狱,诗选的编选者不敢收录、评价当朝皇帝的诗,而原著(《御制诗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诗没有流传开来,大部分是帝王体打油诗[36]。然而为维护统治却严厉控制思想,编书期间藉机割裂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此外大兴文字狱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连杀害或者流放。这些都让文人思想受到严厉阻碍,迟滞文化的发展。[36]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36]。
乾隆帝于1757年粉碎了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自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达斡尔族、满族等。这些驻军为保卫中国、开发边陲作出了巨大贡献。[30]
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领袖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万里跋涉,终于回到中国。土尔扈特部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37]
清朝于1792年打退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朝

  乌什酋长献城降图[38]
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确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去世后认定转世灵童和批准继位的大权,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等。该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39-40]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热潮。[41-42]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43]在1769年更有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到18世纪末,康雍乾盛世进入尾声,欧洲人出现负面评价。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44]
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结束不久,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无论是在繁荣的质上还是量上,“康乾盛世”都远逊明代,具有历史上罕见的全面颓废崩溃之势。 [28]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日渐腐败[36][45]。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1795年乾隆帝禅位於子顒琰,[46]即嘉庆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退。[39] 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2][47-48]。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49]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13]
开启近代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贸易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此即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1年,清政府战败,被迫求和。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50]。

  太平天国玉玺[51]
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为主。[47]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义,1851年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为保护儒家文化,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部分势力转入捻军。太平天国最后于1864年被湘军、淮军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军、常捷军围攻之下而亡。[52]
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50]。
洋务运动、同治中兴、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1861年,咸丰帝去世,其六岁之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

  李鸿章与英国首相、外交副大臣寇松合影[53]
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被称为洋务派的奕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54]”、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52][55]。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培育出唐绍仪与詹天佑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兵工厂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56]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其间太平天国于1864年灭亡。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1868年为止。1862年-1878年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57]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58]。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52]。[2][13]
对外方面,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安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清朝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也宣布建省。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57][59]。
日薄西山
戊戌变法、义和团、庚子国变、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和澎湖,失去藩属国朝鲜和租界。[60]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59]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59]。[2]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了

  慈禧太后[61]
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朝于八国联军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1894年孙文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62]、1904年黄兴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62]。[13]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63]。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10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文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正式结束。[13][64]
1917年张勋组织辫子军,于北京拥护宣统帝溥仪,复辟清朝(史称张勋复辟),但只持续12天而终。[2][65]日本於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扶持溥仪建立满洲国,其最终随著1945年苏联的八月风暴行动而亡。[66]
3疆域编辑
清朝行政区划
范围
1759年乾隆时期的清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东北与俄罗斯帝国(沙俄)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


清朝疆域变化图(5张)
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的蒙兀儿帝国、喜马拉雅山诸国家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同,但清朝尚获得缅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0万平方公里[47]。
行政区划
内地省份

清朝内地省份
直隶省、江苏省、安徽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
陕西省、甘肃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
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

土司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甘肃等省设有土司,分为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和长官司(长官为武职),与土府、土州、土县(长官为文职)。土司的长官以当地各族头人充任,可以世袭,由朝廷或地方官府颁给印信,归所在地方之督抚、驻扎大臣管辖。宣慰等司的长官隶属于兵部、土知府、土知州等官隶属于吏部。雍正年间,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土司开始改行流官制,史称改土归流。光绪、宣统之际,赵尔丰出任川滇边务大臣,四川西部的藏人土司、西藏东部的宗也开始改土归流[67]。
东北
东北为清朝龙兴之地。顺治年间入关后,以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三个相当于行省的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之下设专城副都统分驻各城,并管理各城的临近地区。副都统下有总管统领各旗。在汉民聚居之处,置府、州、县、厅,如同内地。居于黑龙江、嫩江中上游的巴尔虎、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编入八旗,由布特哈总管、呼伦贝尔总管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费雅喀、库页、奇楞等渔猎部落则分设姓长、乡长,由三姓副都统管辖[68]。
藩属国
主词条: 清朝藩属国
清朝的藩属国方面,早在皇太极与康熙时期就有朝鲜与琉球国。到乾隆时期扩充到东南亚地区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柬埔寨被安南与暹罗瓜分,吕宋与苏禄于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群岛后相继消失);西南喜马拉雅山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国;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乾竺特与拉达克等国。[69]
4政治
国旗与国歌
主词条: 黄龙旗、巩金瓯
与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样,清朝本来并无法定的国旗与国歌。近代以后,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的交往

  黄龙旗[70]
,清朝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清朝“黄龙旗”)为大清国旗。[30-31]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曾先后使用《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作为半官方国歌或代国歌[22]。直到1911年,清政府定《巩金瓯》为正式国歌,不过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巩金瓯》后来没有流行开来。[71]
决策机关
军机处
南书房
康熙十六年(西元1677年)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因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72-73]。
军机处
雍正七年(西元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皇帝始设军机房,雍正十

  军机处[74]
年改称军机处[75]。乾隆皇帝即位后服孝,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直至宣统三年(西元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废止[72-73]。
责任内阁
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内阁制,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组成内阁。由庆亲王奕劻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内阁。然而,由於内阁成员中过半数为皇族或满人,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该内阁在辛亥革命後倒台,由袁世凯组成的新内阁所取代[72]。
执行机关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为清朝最高执行机关,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以前尚书均由满人担任,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尚书及侍郎满、汉各一。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72-73]。
刑律
顺治四年(1647年)《大清律例》编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袭《明律》的内容。後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并於雍正五年公布。但清朝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胡林翼说:“《大清律》易遵,而例难尽悉。”胥吏都谙熟例案,常可执例以压制长官。《大清律》还表现出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色。满、汉人在法律上不平等。清廷对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各种特订的法律,如蒙古族有“蒙古律”,维吾尔族有“回律”,藏族有“番律”等等,以加强对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统治[76]。
文字狱
文字狱
清朝皇帝为打压汉人反清复明运动与防止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屡兴文字狱以控制士大夫的思想。文字狱之案件常是无中生有,小人造谣所为。较大规模的文字狱甚至可以牵连成千上万人受害。柳诒徵称:“前代文人受祸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来,志节之士,荡然无存。……稍一不慎,祸且不测。”[77]。顺治四年(1647年),发生第一起文字狱“函可案”。一位法号函可的和尚因藏有“逆书”《变记》而被逮捕,後来流放到渖阳。顺治末年又发生庄廷鑨明史案,并惊动朝廷中的辅政大臣鰲拜等人。清朝诸例文字狱中,有名的有康熙时期的南山案、雍正时期的查嗣庭试题案和吕留良案等。[78]
签订条约
中国与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时间        国家        内容
尼布楚条约
1689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布连斯奇条约
1727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恰克图条约
1728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1909年        中日,日代韩        明确中国对间岛(吉林延边)的领土主权,中韩以图们江为界

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览
条约名称        中方签约人        失地        赔款        时间
中英广州和约
余保纯
—        六百七十万两        1841年5月27日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里布
香港岛
二千一百万圆        1842年8月29日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        六百七十万两        1843年7月22日
中美望厦条约
耆英        —        —        1844年7月3日
中英虎门条约
耆英        —        —        1844年10月24日
中法黄埔条约
耆英        —        —        1844年10月24日
中俄瑷珲条约
奕山
60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以北)        —        1858年5月28日
中俄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        1858年6月13日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        1858年6月18日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四百万两        1858年6月26日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二百万两        1858年6月27日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        —        1858年11月8日
中英北京条约
奕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        一千叁百万两        1860年10月24日
中法 北京条约        奕        —        八百万两        1860年10月25日
中俄 北京条约        奕        40万平方公里(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        —        1860年11月4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44万平方公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        1864年10月7日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        —        1868年7月28日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        —        —        1869年10月23日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        —        1871年8月13日
中日 北京条约        奕        —        —        1874年10月31日
中英烟台条约
李鸿章        —        二十万两        1876年9月13日
中俄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                1879年10月2日
中俄伊犁条约
曾纪泽
7万平方公里        九百万卢布        1881年2月24日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        —        1884年11月5日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        —        1885年4月18日
中法新约
李鸿章        —        —        1885年6月9日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桂良        —        —        1885年6月9日
中葡 北京条约        奕劻
—        —        1887年12月1日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        —        1890年3月17日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        —        1894年3月7日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3.6万平方公里(台湾及澎湖列岛)        二亿两        1895年4月7日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赎回辽东半岛        叁千万两        1895年11月8日
中俄密约
李鸿章        —        —        1896年6月3日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        —        1896年6月3日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李鸿章        新界(租借九十九年)        —        1898年6月9日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        十亿两,实际赔付约60%        1901年9月7日
中英 续订藏印条约        唐绍仪        —        —        1904年7月9日
中日满州善后条约 又称《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        奕劻、瞿鸿禨、袁世凯
—        —        1905年12月22日
中俄满洲里界约
宋小濂
1400平方公里(额尔古纳河北部)        —        1911年12月20日
表格来源[79]
5军事
八旗制度
主词条: 八旗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后皇太极于天聪五年(西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试图逐渐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皇帝试图实行中央集权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清朝前期。[73][80]
顺治七年(西元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73][80]
经济上由于把关外落后的奴隶制带入中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强抓人作奴隶,以供八旗子弟白白吃饷,他们常年寄生虫般的生活造成了清朝武力的退步(乾隆视察八旗军发现他们驰马坠地,箭箭虚发)也使得清朝越来越依靠汉族军兵。[81]
汉军绿营和团练乡勇
绿营、团练
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又分为满洲

  雅克萨之战[82]
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在各省者,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83]清朝中叶以后,又有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团练乡勇。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由于八旗长期由政府供养,游手好闲,不习武事,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军时屡败,于是南北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了。还有象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左宗棠组织的楚军等,这些地主团练武装后改编为练军与防军。光绪中叶后,因甲午战争惨败,防﹑练军均又改为次要的巡防队,由袁世凯编练新军,作为主要国防力量。[84]
清末新军和海军
北洋舰队
清末新政时,袁世凯在华北组建新建陆军(即北洋军),张之洞在南方组建自强军。[85]到清帝国灭亡前夕,其陆军可以号称100万,但大概只有60万战斗人员,其中只有17.5万人是现代化的正规军。并非所有新军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持革命军的。[86]
1651年顺治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设水师,此为清朝水师之始。内河防务以长江为主体,沿岸各设水师。[87]洋务运动时期清朝才有新建海军的动作。为建立船舰自制能力,1866年清廷在福州马尾成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以沈葆祯为船政大臣。同年,李鸿章要求其江南制造局建造炮舰。1868年8月,第一艘中国制造的蒸汽军舰,“恬吉”号下水。随后的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分别摧毁南洋舰队与北洋舰队,这也标志自强运动的失败。[88]
对外战争
对外战争
时间        战争        交战国        结果
1627年        丁卯之役        李氏朝鲜        朝鲜败,求和,约为兄弟之国
1636年        丙子之役        李氏朝鲜        朝鲜败,成为清朝附属国
1685年-1686年        雅克萨之战
沙俄        沙俄败,《尼布楚条约》
1765年-1770年        清缅战争
缅甸        签订和约
1788年-1789年        清攻安南阮惠之战
安南(阮惠)        安南求和
1788年-1792年        清反击廓尔喀之战
廓尔喀(今尼泊尔)        中国胜,保卫了西藏领土
1840年-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        英国胜,《南京条约》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法国(俄美支持)        英法胜,俄国渔利,《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5年-1878年        清军反击阿古柏收复新疆之战        浩罕国(俄英支持)        中国胜,收复新疆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法国        中国不战而败,《中法新约》等
1894年-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        日本胜,《马关条约》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八国胜,《辛丑条约》
1900年        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
沙俄        沙俄胜,但未能实现其“黄俄罗斯计划”,《中俄收交东三省条约》

<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7: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6经济编辑
清朝经济
清朝人口大增,乾隆时期已达三亿,相对使粮食作物的产量需要更加提升。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於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89]。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中国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90]。清朝曾实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领台湾後,沿海贸易才稍为活络,货币方面采银铜双本位制。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商业的发展。[91]
7文化编辑
清朝文化
小说
清朝小说杰出者众,曹雪芹等著《红楼梦》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水平。《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70][92]
诗歌
清朝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早期,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为后人称颂。乾隆皇帝酷爱作诗,他的《御制诗五集》共41863首,但很少有佳作。 被成为“诗界革命”的诗歌改良运动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其代表有黄遵宪的诗,其余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93]
京剧
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

  同光十三绝[94]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形象鲜明、栩栩如生。[95]
绘画
清代的绘画水准很高。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96]
建筑
圆明园、三山五园
清代的园林建筑在世界上是享有盛名的。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圆明园周围广达三十里,拥有150多座精美的宫殿、台阁、宝塔等建筑。前后经历一百余年,耗费白银约二亿两。“圆明园”,是由康熙皇

  圆明园大水法复原图[97]
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98]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1723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99]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圆明园,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巧取豪夺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100]
8科技
医学
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30][101]
地理
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

  清朝皇舆全览图(部分)[102]
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103]。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中国的新疆地区。这两份地图,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104]
农学
清代的农书约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两朝为繁盛。有《钦定授时通考》《广群芳谱》《补农书》等著作。[104]
其中大型综合性农书《钦定授时通考》,是乾隆二年(1737),由乾隆帝弘历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全书规模比《农政全书》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书,各省大都有复刻,流传很广,国际上也颇有声名。[105]
铁路
清朝末年,中国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詹天佑是个中国第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工程之艰巨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造价,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修成的,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06]
9民族
首崇满洲
作为统治族群和八旗军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满洲人尤其被历代皇帝视为国家根本、朝廷柱石。满洲将士为清朝定鼎中原、以及之后平三藩、灭回部等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故终清一代,“首崇满洲”(又称“满洲根本”[107])是清朝的既定国策。[7][76]
清朝时期,满洲子弟在政治或生活领域主要享有一下几类特权:
教育:清廷为宗室子弟特设宗学;觉罗子弟有觉罗学;普通八旗子弟有咸安宫官学等八旗官学;内务府子弟有景山官学等[107-108];[40]
科考:除科举之外,另有笔帖式供满洲子弟进入仕途[109-110];
补缺:清朝高级文武官职一向有满(旗)汉缺之分。满洲人可任汉缺,反之除个别情况外[111-112],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律法:清代满汉(旗民)不同刑。例如正身旗人[113]犯充军、流刑罪者有免发遣以枷号代替的特权[114]。此外,旗人司法权也独立于民人之外。如驻防旗人触法不归当地督抚管制,而由该地区驻防将军、都统负责。京旗子弟由步军都统衙门处理、宗室则由宗人府全权裁决。
生活待遇:清廷分拨满洲子弟以旗地,免赋税。旗地受国家保护,不得私自买卖[115]。除了旗地之外,清廷还负责分配房屋以供居住。此外,满洲子弟未成年者有养育兵政策,按月可得一定薪资[116]。
隔离居住:清廷在全国各处八旗驻防地均设置“满城”供兵丁居住,汉人不得随意出入满城。[117]东北满洲故地无满城之分则设置柳条边,防止汉人进入“龙兴之地”[118]。
过份安逸的生活终使满洲人的风俗从骑射民族的勤俭朴实变为奢华糜废[119],以至于可用于国事之人越来越少。随着国力日衰,清政府对满洲人的生计问题已然鞭长莫及。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民国建立,“首崇满洲”之国策也随之寿终正寝。
蒙古政策
清朝蒙古
清政府对内蒙古地区实行特殊管理。一方面以联姻来笼络蒙古各部首领,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领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扎萨克制”,亦即盟旗制度。[10]
按照这种制度,原蒙古各部称为盟,是内蒙古地区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旗长,即“札萨克”,为世袭之职位。旗下设佐、什,受旗长管制。若干相邻的旗为一盟,盟有盟长,由中央直接任命,多选旗长中势力大、威望高、与中央关系亲密者任之。盟为监察区,不属行政单位。当时主要有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等盟。各盟旗直接对中央负责,受中央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内蒙古地区设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和绥远副将军,率军驻防要地,以加强军事控制。但各都统、将军不干涉行政事务。[10]
清王朝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对蒙古的统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为朔方边患的势力,又要笼络其奴隶主们统治蒙古族人民,使蒙古成为清政府统治全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和清帝国北部疆域不设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广喇嘛教,有效的收服了人心,维护了蒙古地区安定局面。[10]
西藏政策
驻藏大臣
清朝对西藏管辖的三大有力举措是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
册封制度
清朝初年,五世达赖来京朝贺,顺治帝隆重接待并正式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正式固定下来,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10]
设驻藏大臣
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办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10][120]
金瓶掣签制度
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此乃清王朝改革西藏行政管理体制,确立系统治藏法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10]
乾隆年间。清政府陆续颁布《西藏善后章程》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处理政务的平等地位,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10]
清政府振兴西藏经济的措施有改革乌拉、租赋、钱法、贸易制度;活跃民族贸易;创报、兴学、发展农牧工矿业和加强交通、邮电事业的开发等。[10]
汉族政策
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

  外国人眼中的剃头风景[121]
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122]
满族人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更换服装,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易服,作为臣服的标志。
清军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123]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汉臣孙之獬受到其他汉大臣的排挤,恼羞成怒之下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于是,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暴力镇压,例如1645年发生的嘉定三屠事件[123]即与“剃发易服”有关。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几十年,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123]。[122]
清朝满族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的原因:

  清朝女子[124]
一般认为,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125]
“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针对当时各地汉人的抗争此起彼伏的情况,当时的陈名夏曾说过:“免剃头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为说了这句话而被满门抄斩。[125]
文字狱 
清朝虽然依靠武力开疆扩土,但在人文精神上比前朝后期确有了较大退步。清朝初期和中期,推行民族牢狱式的统治。清朝文字狱的兴起旨在震慑反清势力,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


清朝前期重要官员(12张)
其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清朝历史中,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雍正时则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疯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30]
清朝汉族重臣 
满清为夺取和巩固对全中国的统治,除起用范文程等汉族民间精英外,在入关过程中先后招降了前明军将领吴三桂、李成栋、尚可喜、耿仲明及其统领的汉族军队。后因其叛乱而由康熙剪除其中三个主要的藩王,被称为平三藩。带兵收复台湾的施琅也是汉族前明军官。清初汉族重臣还有洪承畴等。[126]


晚清重要官员(14张)
清政府为了长久统治中国,大力尊崇儒学,按历代汉族王朝传统开设科举,从中选拔士人以赢得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预防反抗。[126]
清廷任用的汉族官员林则徐曾从英国人手里收缴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126]
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平叛太平天国及洋务运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126]
甲午战争后清廷实行新式练军,亦以汉族官兵为主。其中如袁世凯、留学普鲁士学习军事的段祺瑞、冯国璋、 留学日本的王士珍,和黎元洪均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成为后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10]
西南土司
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但有些土官以世袭故,恣肆虐杀百姓,为患边境,“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127]。
清康雍乾盛世时期,国力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128]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129]。
10帝王世系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清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追尊)        努尔哈赤(1559-1626)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清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1592—1643)        1626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清成宗        义皇帝
世称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        追尊,不久废               
清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福临(1638—1661)        1643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清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烨(1654—1722)        1661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清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胤禛(1678—1735)        1722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清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弘历(1711—1799)        1735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清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颙琰(1760—1820)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清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旻宁(1782—1850)        1820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清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奕詝(1830—1861)        1850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清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载淳(1856—1875)        1861年~1875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清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载湉(1871—1908)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        无        溥仪(1906—1967)        1908年~1912年        宣统        华龙陵园[130]
<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7: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缩写:USA、US ,中文简称:美国)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波多黎各自由邦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以星条旗作为美国国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作为美国国歌,美国国徽主体为一只胸前带有盾形图案的白头海雕。
其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接壤。除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之外的48个州都位于美国本土。此外,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还拥有多处领土和岛屿。
美国国土面积约962.9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或第四名(水域面积有差异),人口约为3.1亿人,其数量为世界第三,是个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的国家,以白人为主,但有大量移民。
在13个殖民地的公民自1776年脱离英国管辖,建立国家,殖民地代表一同发表了《独立宣言》。在经历独立战争后,于1783年与英国签订了《巴黎条约》,从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美国宪法于1787年通过。1791年,权利法案获得批准之后,又经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民权人士的努力而引发的检讨和改正,而后逐步扩展到白人以外的全体美国人。
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其他盟国取得胜利,经历数十年的冷战。
在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经济、文化、工业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
1 美国地理
面积
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
美国国旗、国徽(2张)
部的夏威夷群岛。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面积约为962.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海岸线长22680公里。
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中北部平原温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气温-3℃,7月24℃;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11℃,7月28℃。[1]
时区
美国横跨西五区至西十区,共六个时区。每个时区对应一个标准时间,从东向西分别为东部时间(EST,西五区,包括大西洋沿岸及近大陆的19个州和华盛顿特区,代表城市是华
盛顿)、中部时间(CST,西六区,包括芝加哥和新奥尔良两个地区)、山地时间(MST,西七区)、太平洋时间(PST,西八区,包括太平洋沿岸的4个州,有洛杉矶等城市)、阿拉斯加时间(AKST,西九区)、夏威夷时间(HST,西十区)。按照“东早西晚”的规律,各递减一小时。所谓西部时间是指太平洋时间。
美国的时区界限并不完全按照经线划分,不同的时区覆盖的州市大小、多少不同,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时间。[2]
地形
美国国土地形变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东海岸沿海地区有着海岸平原,在南部较为宽广,而在北部较为狭窄,海岸平原在新泽西州以北并不存在,不过在长岛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积 平原。在海岸平原后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带,延伸到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和新罕布什尔州、高1830米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为止。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美国中西部地带的内部平原,这里相对而言较为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 也位于这里。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内部平原的地形开始上升,最后进入美国中部面积广阔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则有高耸的落基山脉,从南至北将美国大陆一分为二,在科罗拉多州的最高峰到达4270米。在以前落基山脉还有频繁的火山活动;现在只剩下一个区域(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
在落基山脉以西有一个高原内陆盆地—大盆地,该地带有大量的高山、盐带平原和山谷,其间的沙漠称为大盆地沙漠,是北美最大的沙漠。内华达山脉本身也有崎岖的峡谷。在大盆地的西南方则有低于海平线的死谷(Death Valley),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区之一。大脸盆地带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脉东方的则是哥伦比亚河高原,有着一个大规模的火成岩区,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区。而在大脸盆地带西方的内华达山脉则有美国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4418米)。
2 美国历史
早期文明
英属北美殖民地
在四万多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经由北美洲到中美洲和南美洲;当哥伦布到达他认为的新大陆时,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约有3000万。而居住在今天美国、加拿大地区的印第安人约有150万人;这些土著人种的构成,无论从遗传、语言、社会等方面来看,都有很大的差异;据估计,15世纪时在格兰德河以北至少存在着 400种互不关联、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有着多种多样的人体类型和语系。大约10000年前,又有另一批亚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即后来的爱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鱼人,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
殖民时期
1607年,一个约100人的殖民团体, 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后150年中,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多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意大利和其他国家。欧洲移民通过大规模屠杀印第安人,抢夺其财物,大规模占领印第安人的土地。18世纪中叶,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 他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
独立战争
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有了裂痕。随着殖民地的不断扩张,逐渐使他们意识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从而萌生独立的念头。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反英国殖民者倾销。
  1774年,来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1775年,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顿点燃战火,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5月,在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并于7月4日签署著名的《独立宣言》,以此为契机,《独立宣言》被认为是美国建立的开端,此日(7月4日)亦被美国作为国庆日。
  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相继参战。
  1781年,约克城战役大捷,美军赢得决定性的胜利。约克敦战役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战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
  1787年,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会中华盛顿被推为主席,他们采取一项原则,即中央权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须有审慎的规定和说明,全国性政府必须有税收、铸造货币、调整商业、宣战及缔结条约的权力。此外,为了防止中央权力过大,而采取孟德斯鸠的均权政治学说,即政府中设置三个平等合作与制衡的部门,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权占控制地位,俗称“三权分立”。
  1812年,英国再度入侵刚成立的美国,史称第二次独立战争,战后美国各州更加团结。[3]
西进运动
19世纪初期,数以千计的人,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移动,有些开拓者,移居到美国的边界,甚至深入属于墨西哥的领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殖民者的贪得无厌和对利益的追求使得美国一步步地蚕食周边地区,给临近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久久无法弥合的创伤。
1846年,美墨战争爆发,美国扩充了自己的国土面积。
南北战争
引起南北战争的原因,不单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问题,还包括思想上的冲突。南北之间,为奴隶问题而起争执,南方在全国政治上的主要方针,就在保护和扩大“棉花与奴隶”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以制造业、商业和金融业为主,这些生产无需依赖奴隶。相反的,奴隶制严重制约了劳动力的流动,使得急需大量劳动力的北方各州工商业受到很大抑制。
这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冲突由来已久了。1860年代初期,11个南方的州脱离联邦,组建南部邦联;北方则表示,为了统一将不惜付出一切代价。1861年,南方种植园主以林肯就任美国总统为由挑起内战,内战爆发了,这是一场美国人面对面的流血战争。1863年元旦全体黑人奴隶欢呼,纷纷加入北方军队,其原因是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得到雄厚的兵源。1865年4月9日,南方政府以失败告终,这项胜利不但使美国恢复了统一,而且从此全国各地不再施行奴隶制度。
转型发展
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化,而内战之后则步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的时间里,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从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进步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被卷入大战漩涡中,并且在世界上尝试扮演新的角色。
1929年发生了资本主义大萧条,大萧条影响的不只是美国,世界各国都受到牵连。经济大恐慌使上百万的工人失业,大批的农民被迫放弃耕地,工厂商店关门,银行倒闭,一片萧条。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当选总统,全面推行以政府干预市场为主要手段的“罗斯福新政”,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恐慌,随后推出一系列政策暂时解决缓解了许多困难,但美国的经济还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苏醒起来。
19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参战。二战后,随着轴心国的战败、英法实力的衰退,美国和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世界被分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美苏及其各自阵营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全面对抗,一如战时,史称“冷战”。
  马丁路德金讲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参战并与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军进行了交战,战争双方以三八线为界签署停战协议告终。战后,以反共为主要宗旨的麦卡锡主义左右了美国外交政策,冷战逐步升级。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冷战带来的恐慌达到最高峰。1969年,阿波罗11号首次将人类送上了月球,美国在太空竞赛中逐渐超越了苏联。[4]
19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反战游行伴随着各种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此外,由于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中,6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70年代初期,因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是历来最严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一度复苏,但70年代末期又出现了通货膨胀。
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由于拥有全球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全面优势,美国在冷战中最终拖垮苏联,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美国赢得了冷战的最终胜利,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3]
3美国政治
行政区划
美国各州州名及首府
中文州名        英文州名        缩写        中文首府名        英文首府名
亚拉巴马州
Alabama        AL        蒙哥马利
Montgomery
阿拉斯加州
Alaska        AK        朱诺
Juneau
亚利桑那州
Arizona        AZ        菲尼克斯
Phoenix
阿肯色州
Arkansas        AR        小石城
Little rock
加利福尼亚州
California        CA        萨克拉门托
Sacramento
科罗拉多州
Colorado        CO        丹佛
Denver
康涅狄格州
Connecticut        CT        哈特福德
Hartford
特拉华州
Delaware        DE        多佛
Dover
佛罗里达州
Florida        FL        塔拉哈西
Tallahassee
佐治亚州
Georgia        GA        亚特兰大
Atlanta
夏威夷州
Hawaii        HI        火奴鲁鲁
Honolulu
爱达荷州
Idaho        ID        博伊西
Boise
伊利诺伊州
Illinois        IL        斯普林菲尔德
Springfield
印第安纳州
Indiana        IN        印第安纳波利斯
Indianapolis
爱荷华州
Iowa        IA        得梅因
Des Moines
堪萨斯州
Kansas        KS        托皮卡
Topeka
肯塔基州
Kentucky        KY        法兰克福
Frankfort
路易斯安那州
Louisiana        LA        巴吞鲁日
Baton Rouge
缅因州
Maine        ME        奥古斯塔
Augusta
马里兰州
Maryland        MD        安纳波利斯
Annapolis
马萨诸塞州
Massachusetts        MA        波士顿
Boston
密歇根州
Michigan        MI        兰辛
Lansing
明尼苏达州
Minnesota        MN        圣保罗
St。Paul
密西西比州
Mississippi        MS        杰克逊
Jackson
密苏里州
Missouri        MO        杰斐逊城
Jefferson City
蒙大拿州
Montana        MT        海伦娜
Helena
内布拉斯加州
Nebraska        NE        林肯
Lincoln
内华达州
Nevada        NV        卡森城
Carson City
新罕布什尔州
New Hampshire        NH        康科德
Concord
新泽西州
New Jersey        NJ        特伦顿
Trenton
新墨西哥州
New Mexico        NM        圣菲
Santa Fe
纽约州
New York        NY        奥尔巴尼
Albany
北卡罗来纳州
North Carolina        NC        纳罗利
Raleigh
北达科他州
North Dakota        ND        俾斯麦
Bismarck
俄亥俄州
Ohio        OH        哥伦布
Columbus
俄克拉何马州
Oklahoma        OK        俄克拉何马城
Oklahoma City
俄勒冈州
Oregon        OR        塞勒姆
Salem
宾夕法尼亚州
Pennsylvania        PA        哈里斯堡
Harrisburg
罗得岛州
Rhode Island        RL        普罗维登斯
Providence
南卡罗来纳州
South Carolina        SC        哥伦比亚
Columbia
南达科他州
South Dakota        SD        皮尔
Pierre
田纳西州
Tennessee        TN        纳什维尔
Nashville
得克萨斯
Texas        TX        奥斯汀
Austin
犹他州
Utah        UT        盐湖城
Salt Lake City
佛蒙特州
Vermont        VT        蒙彼利埃
Montpelier
弗吉尼亚州
Virginia        VA        里士满
Richmond
华盛顿州
Washington        WA        奥林匹亚
Olympia
西弗吉尼亚州
West Virginia        WV        查尔斯顿
Charleston
威斯康星州
Wisconsin        WI        麦迪逊
Madison
怀俄明州
Wyoming        WY        夏延
Cheyenne[5]
美国法律
美国法律继承了英国的判例法传统,美国法院承袭“遵循先例”原则,属于英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以前,早期的美国案件仍然经常引用当时的英国案例来应用,此后随着美国逐步发展起自己的法律制度,到如今美国的绝大多数司法引用自国内案例。
美国宪法是最重要的法律来源,所有其他法律都源于宪法并低于宪法的效力。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基于宪法的最高性,如果国会通过与宪法相冲突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判定该法违宪,任何一个美国法院都可以根据宪法来审理案件。美国最高法院于马伯利诉麦迪逊案(1803年)中确立了法院的这项权力,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违宪审查制度的国家。[6]
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美国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宪政立宪共和国,有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并经立法机构批准产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统官员也通过多数制选举产生。1776年7月4日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7]
美国国会
美国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美国参议院和美国众议院联合组成。国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条约及官员任命的审批权(参议院)和宪法修改权。对总统、副总统的复选权等。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
此外,国会可通过不需要总统签署的决议案,它们无法律作用。国会对总统、副总统及官员有弹劾权,提出弹劾之权属于众议院,审判弹劾之权属于参议院。美国设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8]
美国总统
总统每四年选举一次,个人最多只能任两届(由于二战的原因,获得长达12年任期的富兰克林• 德拉诺•罗斯福总统例外)。虽然总统和副总统选举是由全民普选方式举行,不过产生方式是由选举人票(选举人由民选产生)所决定——除了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两个州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实行“胜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该州获得相对多数普选票的总统候选人,全国选举人票为538张,候选人至少获得270票才能当选。当选的选举人在选举人团投票时必须把票投给在该州获胜的总统候选人,因此大选结果通常在大选投票日当天便可根据各州选举结果算出。美国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所拥有的选举人票多达55张,而人口较少的阿拉斯加州只有3张选举人票。鉴于这种情况,在历届美国总统选举中,人口众多的州都成为总统候选人争夺的重要目标。美国历史上曾数次发生这种情形,一些总统候选人虽然在大选中获得的选民票少于对手,却因得到足够的选举人票而当选,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小布什总统谋求连任时。依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条第一款,总统须年满35岁,居住美国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通常被解释为是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为美国公民。美国官职中唯正副总统两职具“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的任职要件。政府由内阁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9]
美国政府
政治体制为宪政联邦共和制(Federal constitutional republic)。美国44任(第56届)、45任(第57届)总统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副总统约瑟夫•拜登(Joe Biden);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John Boehner);参议院临时议长帕特里克•莱希(Patrick Leahy);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财政部长雅各布•卢(Jacob Lew);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Chuck Hagel);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Eric Holder)。
美国法院
美国法院机构的基本框架分为联邦法院和各州地方法院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联邦法院由联邦最高法院、联邦上诉法院(即94个联邦地区法院分成11个巡回审判区及哥伦比亚特区巡回审判区、联邦巡回审判区,每区设有一个联邦上诉法院)、联邦地区法院及联邦特别法院(即破产法院、国际贸易法院和联邦赔偿法院等)组成。联邦最高法院由美国宪法设立,是联邦上诉法院的终审法院和美国司法系统 的最高一级法院。
美国法官实行不可更换制、专职制、高薪制、退休制。美国没有统一的行政法院;行政纠纷案件除由普通法院审理外,各独立机构也有权受理和裁决。[10]
美国法院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的标准模式具有多样性。法院具有统一模式是法院组织与管理的传统目标,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美国法院组织与管理模式中的统一模式受到争议,后来出现了新的理想目标模式:分权、协商以及应急式。[11]
政党
美国党派
美国有多个党派,但在国内政治及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党和民主党。
美国共和党
美国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成立于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此后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党一直主政白宫。1933年以后,曾有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什和小布什执政。一般在总统大选中投票给该党候选人的选民即为其党员。
美国民主党
美国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前身是1792年杰斐逊创立的民主共和党,建党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隶主、西部农业企业家和北方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19世纪初,民主共和党发生分裂,一派自称国民共和党,后来改称辉格党。以安德鲁•杰克逊为代表的一派于1828年建立民主党,1840年正式定名为民主党。
19世纪50年代末,民主党发生一次分裂,部分北方民主党人参与组建反奴隶制的共和党。1861至1885年在野。在1885至1933年的48年中,该党执政16年,先后由克利夫兰、威尔逊出任总统。1933年开始,民主党人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卡特、克林顿,奥巴马先后当选总统执政。民主党党员是大选中投其候选人票的选民。
其他政党
美国绿党(United States Green Party)、美国改革党(Reform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7]
美国外交
美国具有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美国的外交关系规模是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华盛顿特区都设有大使馆和派驻大使。以色列、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被视为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只有少数国家没有与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包括古巴、伊朗、朝鲜、索马里和苏丹。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与一些欧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说服了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协助对抗英国。在接下来的开垦年代里,美国一直在亲法或亲英两个选择间摇摆不定。当时美国对欧洲事务不愿插手,专注于北美的疆土开拓。后来以门罗主义削弱欧洲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以确保在美洲地区事务的支配权。美国的扩张政策陆续引发了与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战争,两战均以美国的胜利告终。在南北战争中,美国指责英国和法国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坚联盟国、并试图占领墨西哥,但在内战结束后,美国在 北美洲的主导地位就再未受过挑战。
随著国力渐增,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海外,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开拓。为此,美国占领了太平洋的许多领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宾,迫使日本开放贸易,并与欧洲列强竞争在中国的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联合国的创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名永久会员之一。
冷战期间,美国最初试图限制苏联于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为了遏制苏联,美国、加拿大和10个西欧国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以联合盟国对抗任何向北美和欧洲的军事入侵,后来又有14个欧洲国家陆续加入了这一共同防御联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华沙条约成员国以及部分苏联加盟共和国。[12]
4 美国人口
数量
3.1亿(截至2012年2月),白人占80%(包括拉美裔白人),其余分别为非洲裔、亚裔等。从各州情况来看,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为3720万;怀俄明州人口最少,只有56.4万;得克萨斯州人口绝对数 量增长最多,比2000年增加430万,达到2510万。美国黑人和亚裔等少数族裔总人口已达到5000万人(截至2006年7月),美国拉美裔人口突破5000万,占美国人口约1/6,继续稳居美国头号少数族裔位置。美国华裔人口约400万(截至2011年)。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居民信奉天主教、犹太教等,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占4%。[7]
人类发展指数0.937(极高,2013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3名,次于挪威和澳大利亚)。[13]
寿命
美国人平均寿命在2009年首次突破78岁,达到78.2岁。人口死亡率也创历史新低。
2009年美国男性平均寿命上升0.2岁,达到75.7岁,女性上升0.1岁,达到80.6岁。
除了平均寿命提高外,美国人口死亡率在2009年连续第10年下降,为每10万人死亡741人,2009年记录在案的死亡数字约为243.67万人,比2008年减少了3.6万人。[3]
5美国军事
美国拥有现今整体实力最强大的军队,同时其军费也名列世界第一,约占全世界总军费开支的43%。
按照美国宪法,国会拥有宣战权,但总统是三军最高统帅。根据1973年的《战争权力法》,美国总统在开展军事行动前48小时内必须通知国会。在未经国会授权情况下,对外军事行动不得超过60天,但允许额外30天撤离时间。进攻性战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权集中控制在总统手中。国家军事指挥系统由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及参谋长联席会议组成。美军曾在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48年至1973年期间实行过义务兵役制。1973年,时任总统尼克松废除义务兵役制后,美军一直实行志愿兵役制(以雇佣方式补充军队的募兵)至今。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美军现役部队人数约140万人,其中陆军50万人,海军和空军各35万人,海军陆战队18万人。美国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数百处军事基地,海外驻军约为28.78万人。美国的海外的军事基地大致划分为欧洲、亚太与印度洋、中东与北非以及美洲四大战略区。2011年1月美国国防部宣布,将从2015年开始裁减美军地面部队人数,裁军总数最高将达4.7万人。此外,国防部还将削减一系列武器项目。
美军在全球设有六大战区司令部,分别是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洛克利尔,2012年3月9日出任)、中央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南方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4]
6: 美国经济
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国(12%)、墨西哥(11%),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约有价值高达11亿美元的产品流经美加的国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和债劵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美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受此推动,美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增长期。
在美国各地区,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市是金融、出版、广播和广告等行业的中心;洛杉矶是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旧金山湾区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中西部是制造业和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游业和建材业为主要产业,并且由于其薪资成本低于其他地区,因此持续的吸引制造业的投资。
美国的服务业占最大比重,全国75%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了黄金、石油和铀,然而许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于外国进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占世界农业出口市场的一半以上。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国也有发达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
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生产规模很大。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美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据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14]
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
15.693万亿美元(2012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147美元(世界国家和地区第7名)。
基尼系数
0.46(2011年)
高收入家庭占5%——家庭净财富在100万以上,普遍具有大学以上文化;
其中顶级高收入家庭占0.9%——千万富翁与亿万富豪;
中产阶层(白领)占46%——平均男性年收入5.7万,女性年收入4万,基本是大学毕业;
工人阶层(蓝领)占40-45%——平均男性年收入4万,女性年收入2.6万,大多是中学毕业文化;
贫穷阶层占12%——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平均家庭年收入1.8万,一些是中学文化。[3]
7 美国文化
美国的文化产业非常发达,产值占GDP的20%左右,其总体竞争力位居世界首位。[15]
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框架;20世纪中期,美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商品化程度的加深,美国凭借经济、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开始向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产品的倾销;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文化产业壁垒不断被打破,企业兼并重组浪潮汹涌澎湃,在美国出现了一批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引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16]
语言
由于没有联邦地位的官方语言,部分州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但英语是事实上的官方语言,就整个联邦而言,并没有统一的官方语言。由于多年来推动英语为官方语言的运动,美国50个州中已有31个州通过立法规定英语为官方语言,也有其它一些州提出相关议案,不过,面临的阻力相当大。有3个州承认其他语言与英语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语,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语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语。[17]
象征美国的绰号叫“山姆大叔”(Uncle Sam)。传说1812年英美战争期间,美国纽约特罗伊城商人山姆•威尔逊(1766.9.13--1854.7.31)在供应军队牛肉的桶上写有“u.s.”,表示这是美国的财产。这恰与他的昵称“山姆大叔” (“Uncle Sam”) 的缩写 (“U.S.”) 相同,于是人们便戏称这些带有 "u.s."标记的物资都是“山姆大叔”的。后来,“山姆大叔”就逐渐成了美国的绰号。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漫画家又将“山姆大叔”画成一个头戴星条高帽、蓄着山羊胡须的白发瘦高老人。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象征。[1]
文学
美国文学自其殖民地时期初具雏形至2013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变得日趋成熟。而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预示社会发展方向的一面镜子,美国文学也体现出美国人独特的哲学观、价值观。美国早期的移民多是从英国或者欧洲来到这片新大陆的,他们想摆脱欧洲旧的封建传统,追求自由、民主。而这些要求体现在文学方面,个人主义成为贯穿早期美国文学的一个特色。就此而言,美国文学的发展是承前启后,极具连贯性的。[18]
美国梦
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
但少数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从美国独立直至19世纪末期,广大的土地都无人居住和拥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据并投资和开垦。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则使得快速的社会流动成为可能。[19]
8科教
美国科技
19世纪初,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一贯认为,科学技术开支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并以此为准则制定科技政策。美国科技政策一向重视国防研究与基础研究,前者主要是为了维持军事上的优势,而后者则基于基础研究乃是国家长期发展之本的考虑。[20]
人类工业史上许多最重要的发明,包括轧棉机、通用零件、生产线等都是源自美国,其中工业的生产线尤其重要,它使得工业的大量生产从梦
想变为真实。其他重要的发明包括飞机、电灯泡与电话。美国在20世纪策划了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将人类科技带入原子时代的新纪元。冷战开始后,美国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竞赛中领跑,从而导致了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美国在计算机与网络发展史上贡献极大,包括二战中发明的计算机、初期的军事化应用,以及个人电脑发展与革新,美国国防部创办的ARPA网是网络技术的先驱。
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赢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尤其是在生物和医学领域。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国生物医学的聚焦点,并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人类对肿瘤、阿兹海默症等疾病的治愈研究进入重要阶段。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类的私营企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和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是美国科学界最高水平的四大学术机构。除自然基金会外,其他三院分别授予院士头衔。[3]
美国教育
初等和中等教育
在美国,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责任, 而非联邦政府。但是,联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过控制教育基金来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建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全球最卓著大学之一
学生有法定义务在公立学校接受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分公立、私立两种,大部分是公立学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中小学校一般免费或半费供应午餐,学生由校车定点接送。
在美国,16-18岁之前必须在学校就读。许多州要求必须就读到18岁。有些州只规定必须就读到14岁。学生可以进入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或家庭学校就读。在多数公立和私立学校,教育分为3级水平:小学、初中和高中。[19]
高等教育
在美国,学生18岁高中毕业后不需要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就能升入高等院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进入好的大学学习。[21]
  美国的大学很多,从移民美国的清教徒创建全美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后,美国的高等教育继承了欧洲古老大学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传统。截至2014年已有2615所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四年制大学。而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则多达3400所。
美国的平均教育水准极高,联合国的经济指数调查中将美国的教育水准列为世界第一,美国的许多高等院校有非常大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学中,美国占168所,前20名中,美国占17所。[22]
美国体育
体育在美国是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人喜欢一些特别在美国流行的体育项目,例如与美式橄榄球、棒球、篮球和冰球相比,足球在美国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体育项目,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少年从事这项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足球亦被认为是在美国最有潜力发展的运动。在体育比赛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德如团体精神、公正、纪律和耐久性在美国社会中有很高的声望。
9旅游旅游产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美国旅游业产值达1.2万亿美元,支持了76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国际游客在旅游及其相关产业上的消费达到了创纪录的1530亿美元。美国商务部预测,未来5年美国旅游业将年平均增长4%至5%,2012年来美旅游的国际游客人数将达到6540万人次。2012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份签署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行政命令,并责令商务部长和内政部长牵头成立工作组,就促进旅游业制定战略规划。美国国务院宣布将简化部分赴美签证申请人办理签证的手续,并为符合条件的首次申请人提供免面签的待遇。[23]
自然遗 产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使它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国家。在大平原的西部大山区,有著名的大峡谷国家公园和黄石国家公园;靠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区有风光绮旎、阳光灿烂的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和洛杉矶就位于此。在北部近加拿大边界附近,有著名的五大湖游览区,其中最壮观的景点是尼亚加拉大瀑布。此外,位于美国西面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也是全球闻名的度假胜地。还有适于冒险者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共有21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其中2项与加拿大共有),其中包括8项世界文化遗产,12项世界自然遗产,1项双重遗产。[19][24]
著名建筑
白宫
北接拉斐特广场,南邻爱丽普斯公园,与高耸的华盛顿纪念碑相望,是一座白色的二层楼房。白宫从前并不是白色的,也不称白宫,而被称作“总统大厦”、“总统之宫”。1792年始建时是一栋灰色的沙石建筑。
从1800年起,它是美国总统在任期内办公并和家人居住的地方。但是在1812年发生的第二次美英战争中,英国军队入侵华盛顿。1814年8月24日英军焚毁了这座建筑物,只留下了一付空架子。1817年重新修复时为了掩饰火烧过的痕迹,门罗总统下令在灰色沙石上漆上了一层白色的油漆。此后这栋总统官邸一直被称为“白宫”。1901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正式把它命名为“白宫”,后成为美国政府的代名词。[25]
国会山
国会山也就是通常说的国会大厦,指作为美国国会办公机构的国会建筑。它坐落在华盛顿特区国会山的顶部,国家街的东端。尽管地理上并不在华盛顿特区的中心,但是还是由于它的特殊地位而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1793年华盛顿亲自为大厦奠基,南北战争爆发后,有人提议停建该大厦,林肯总统却坚持要将高280英尺的大圆顶造好。国会大厦的圆顶已成为电视中美国政治新闻报道的最佳背景,圆顶内部是一个可容纳二三千人的金碧辉煌的大厅。[26]
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坐落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遥遥相对,占地面积为7公顷。综合罗马与文复兴样式是该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于1869年建成。[7]
总统山
总统山,全名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美国总统公园,是一座坐落于南达科他州基斯通附近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纪念公园(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Memorial)。公园内有四座高达60英尺的美国前总统头像,分别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这四位总统被认为代表了美国建国150年来的历史。整个公园占地面积1278英亩,最高处海拔为5725英尺。公园由美国内政部下属的一个分局——国家公园管理局进行管理,每年能吸引大约两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7]
10交通编辑
世界的十字路口——时代广场
美国拥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运输工具和手段多种多样。与运输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约占美经济总量的3%,吸纳了1/8的就业。相较于其他西方国家,由于汽车产业在美国的发展相当早,美国许多城市的发展都提前顾虑到了将城市和住宅区搭配道路网络的设计。为了连结国土,美国设计并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国的国家交通系统主要便是依赖这些高速公路网。当中最重要的是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经由当时的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授权建造。
纽约市的地铁网络是世界上载客量最为沉重的捷运网络之一。而区域铁路和公共汽车网络则延伸至长岛、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都成为了世界上载客量最大的交通网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为薄弱,人们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车。
美国建造了横贯大陆的铁路网络,用以在48个州之间运载货物。美国铁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铁路网也横贯了48个州中的46个,专门用于客运用途。美国的铁路货运系统是世界最繁忙和先进的,且美国的铁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一。根据2007年的数据,美国的铁路总长为 226,427 公里。然 而美国铁路的客运并不如西欧和日本发达,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国国土的辽阔;若要到达数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飞机会比搭乘火车还要省时。美国政府的分析便认为空中客运是导致客运铁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连倒闭的主因。
空中运输是长途旅行的更好选择。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个最繁忙的机场中有17个位于美国,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Hartsfield-Jackson Atlanta International Airport)。以运货量而言,在同一年里,全世界前30个最繁忙的货运机场有12个在美国,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国际机场(MEM)。
许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于美国;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港和长堤港,以及纽约港,它们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区(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伦湖、安大略湖)也有许多船运交通,每大湖都与密西西比河的河网络广泛连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个连接五大湖与大西洋的伊利运河(Erie Canal)则促成了美国中西部的快速农业和工业发展,并使得纽约市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3]
11社会
美国人权、美国社会阶层
治安
联邦调查局和美国法警具有各自的职责范围。联邦和州法采用普通法审理案件。州法院审理大多数犯罪案件,联邦法院审理特定的罪案和受理上诉案。
在发达国家行列中,美国的暴力犯罪尤其是使用枪支实施暴力和凶杀的犯罪率一直都高于其他发达国家。2007年平均每10万人有5.6名凶手,这一数据是邻国加拿大的三倍。美国的凶杀率于1991年到1999年增长了42%,形势大体稳定。因此枪支拥有权也成为美国政治辩论中的一大话题。根据美国财政部下属的“烟酒和火器管理局” 1998年统计:约有2.5亿多支枪械流散在民间,其中步枪约有7300万支,手枪6600万支,猎枪6200万支。全国平均有枪的家庭接近半数,在美国南部70%的家庭有枪。美国拥有全 球最高记录的监禁率和最多的囚犯数。2008年初有超过230万人处于监禁中,几乎每100名成年人就有超过1人被关押。监禁率是1980年的七倍。非裔美国男性的在押率是白人男性的6倍、西班牙和葡萄牙裔男性的三倍。2006年美国的关押率是波兰的三倍,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最高的国家。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美国联邦的司法判决指导方针和针对毒品犯罪的政策,比如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涉及金额很小的毒品交易而入狱。[28]
尽管截至2009年世界上超过2\3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但美国针对一些特定犯罪(通常是一级谋杀罪)保留死刑,截至2011年还有34个州保留死刑制度。而要判处一个罪犯的死刑,其司法程序非常繁琐,为了减少冤假错案和确保死囚的各项权利,美国投入了巨额的司法成本。一个检察官要最终胜诉一件死刑案,其花费将高达50万美元以上。在国内外人权组织的压力下,美国的死刑适用呈下降的趋势,2006年,美国实施死刑的数量居全球第六,位列中国、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和苏丹之后。[29]
福利
美国社会安全福利制度创立于1935年。由美国联邦政府卫生教育福利部主持。这一制度为美国人广泛接受,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社会福利分为社会保险和非社会保险两种。属于社会保险福利项目的有:老残保险、失业保险和其他就业保险;属于非社会保险福利项目的有:对抚养儿童困难家庭的补助、社会保障收入、食品券、医疗补助、住房补助和能源补助。[30]
医疗

  医院设备
美国医疗条件总体水平较高,设施完善,提供医疗的机构主要有医院、医生诊所、护理院、康复中心、独立的诊断中心和药房等。2007年的数据表明,近60%的医生拥有自己的诊所。在美国买药要去药房购买,有些超级市场和折扣商店内也设有药房。合法购买处方药必须有医生开的处方。医疗保险组织对医院的制约度很大,它严格规定了医疗费用偿付标准,建立了整套衡量医疗资源是否合理使用的评价标准。由于住院费用昂贵,保险公司为控制医疗费用,致力于降低病人住院天数,要求病人在急性病医院(Acute Hospitalor Short-term Hospital)经过治疗(平均住院5-7天)进入恢复期后,即转到费用相对低廉的护理院(SNFs)或家庭护理中心(Familycarecenter),或者直接在医生诊所随诊。[31]
媒体
美国报业系统庞大,2004年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十家英文日报如下:《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每日新闻》、《纽约邮报》 、《芝加哥论坛报》、《每日新闻》和《休斯敦纪事报》。美国最有影响的三大报纸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
美联社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最大的两家对外广播机构为美国之音和美军广播电视网,均属官方电台。美国最大的全国性广播网是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有线新闻广播公司(CNN)和福克斯电视台(FOX)等。[32]
美国节日
美国联邦法定假日
假日中文名        英文名        日期
元旦
New Year's Day        西元元年1月1日
马丁•路德•金日
Birthday of Martin Luther King        1月第三个星期一
华盛顿诞辰日
Washington's Birthday        2月第三个星期一
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
Memorial Day        5月最后一个星期一
美国独立日
Independence Day        1776年7月4日
劳动节
Labor Day        9月第一个星期一
哥伦布日
Columbus Day        10月第二个星期一
退伍军人节
Veterans Day        1918年11月11日
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耶诞节
Christmas Day        西元元年12月25

<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7: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英文:United Kingdom)或不列颠(英文:Britain),通称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西欧的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文里的“英国”一词,即由“英格兰”而来,其国家代码为GB。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除了英国本土之外,还包括十四个海外领地。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国力迅速壮大。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统治的大英帝国领土跨越全球。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到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解体,超级大国领导地位被美国和前苏联取代。不过,英国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强大影响力、举足轻重的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的世界强国。英国亦为英联邦元首国、欧盟成员国、北约创始会员国、G8成员国之一,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首都伦敦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全球最大金融中心、全球最为领先的城市之一,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称为全球经济大都市。勇气、礼貌、担当的“绅士道”构成了英国精神的内涵
1国家象征国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 rn Ireland),又名英国,大英帝国,古称日不落帝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联合王国,主体是英格兰,所以习惯上称英国(英国本来是英格兰王国的简称)。英伦三岛是指英格兰(England)、苏格兰(Scotland)和威尔士(Wales),由于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位于爱尔兰岛,其余众多岛屿面积过小,所以不包括在内。[1]
大英帝国指由英国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和保护国共同构成的大帝国,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帝国在19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千米,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帝国继16世纪的西班牙王国之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帝国的形成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
伦敦
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和外交活动。经历20世纪的非殖民化以后其海外领地逐渐独立,它们中的大部分在独立后与英国组成了一个和平组织——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英联邦现有成员共53个。主要组织机构有: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联邦财政部长会议及其他部长级专业会议。1965年起设立英联邦秘书处,其职责是促进英联邦的合作,筹划英联邦各级会议。秘书处设在伦敦。英联邦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同时身兼包括英国在内的16个英联邦王国的国家元首,此16国构成了一个现代版的共主邦联。
国旗
英国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被称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底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底白色交叉十字旗和北爱尔兰的白底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形成一个“米”字。而威尔士的旗帜并没有被融入英国国旗,威尔士的是绿白各半的底和一个红色火龙。[1]
国徽
英国国徽即英王徽。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底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底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底上金黄色竖琴,象征北爱尔兰。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盾徽周围是嘉德勋章,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心怀邪念者可耻”;下端悬挂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1]
国歌
《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一般只唱第一段。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God Save The King”。《天佑国王》是英联邦国家的国歌和皇室颂歌。词作者佚名,作曲者为亨利•卡累。[1]
国石
钻石,[2]
钻石的原矿物学名为金刚石。钻石一般是指经过工艺加工的宝石级金刚石。它一直被誉为硬度最大、光泽最美的宝石之王。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晶体。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丽的也是最昂贵的物质和财富,是忠贞爱情的象征,具有永恒的意义。
钻石光泽灼目,气派高雅,历来被讲求风度气质的英国人视为宝石之冠。在所有宝石中,由于钻石硬度最高,因而英国的男人喜欢用钻石代表自己的坚定和果敢;而女人则愿意用钻石比喻自己的圣洁和高贵。英国人很早就把钻石作为男女间的定情物,这一习俗很快就被西方世界所采纳,并传播到东方。随着英国的对外扩张,殖民者也没有忘记把全球各地的钻石归为己有,英国收藏有世界上最为罕见和珍贵的钻石。
玫瑰,[1]首都在玫瑰战争中,当时代表Lancaster皇室的是红玫瑰,代表York皇室的是白玫瑰。York皇室的政权被Lancaster皇室击败后瓦解,但是双方在战后通过联姻而和解,所以这两个皇室的代表物,这二种玫瑰合而为一,成为白蕊的红玫瑰。于是,白心红玫瑰成为了英格兰的象征,也逐渐成为了英国的象征
首都
伦敦
英国首都伦敦(london)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
早在3000多年前,伦敦地区就是当时英国人居住的地方。西元前54年,罗马帝国入侵大不列颠岛,西元前43年,这里曾是罗马人的主要兵站并修建了第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木桥。当时伦敦被称为“伦底纽姆”。
16世纪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伦敦的规模迅速扩大。西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19世纪,伦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1900年,伦敦的人口增加到200万。20世纪60年代伦敦人口曾达到800多万,2001年伦敦人口为718.8万。2011年伦敦人口为820万。最热月份为7月,一般气温在13-22℃;最冷月份为1月,一般气温在2-6℃。[3]
语言
英国名义上没有官方语,实际上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英格兰以外地区有其他官方语言,例如威尔士语(威尔士人口的26%)、苏格兰盖尔语(6万人使用)等。世界各地移民到英国的人也讲自己的家乡语言,如孟加拉语、汉语、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英国是印度以外印地语使用者最多的地方。
过去大英帝国扩张,英语几乎扩散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是世界上学习最普遍的语言,并产生了许多英语方言,英语成为普遍世界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英语作为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交际语言,早期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英语本身在进化当中也出现了分化,从而产生了现今的英式英语(又称英国英语)与美式英语(又称美国英语)这两大地域性变体。一些学者预言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他们担忧未来英美人士之间很可能听不懂对方的英语。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因为这两大英语变体的基本要素几乎是相同的,它们维护着英语的共核(common core)。正如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曾经指出的那样:虽然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由于它们的相同之处远远大于不同之处,所以不会影响英语表达的规范性;因此,这些差异不会妨碍美英人士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4]
种族
英国人口中有68.5%为英国白人,16.47%为其他地区白人,5.3%为南亚人,6.00%为黑人,2.60%族[2013年]。男女比例为0.98:1。
人口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英国人口大约有6120万,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英格兰东南部(首都伦敦就有720万)。其中英格兰人占83.6%;苏格兰人占8.6%;其他还有威尔斯人占4.9%、北爱尔兰人占2.9%、印度人占1.8%以及非洲人占1.8%等等。英国医疗采用公医制度,医师几乎全是公务员,看病动手术皆不需缴任何医药费,较偏远地区医师会亲自到病患家里看病。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66万)。另有天主教会和佛教、印度教、犹太教及伊斯兰教等较大的宗教社团。
2行政区划编辑
(一)英格兰(England)
英格兰历史上的45个郡于1974年废除,改为6个都市郡(metropolitan country)和39个非都市郡(non-metropolitan country)(大伦敦Greater-London是单独的行政单位):
1.都市郡
  大曼彻斯特Greater Manchester
  默西赛德Merseyside
  南约克郡South Yorkshire
  泰恩-韦尔Tyne and Wear
  西米德兰兹West Midlands
  西约克郡West Yorkshire
2.非都市郡
  埃文Avon
  贝德福德郡Bedfordshire
  伯克郡Berkshire
  白金汉郡Buckinghamshire
  剑桥郡Cambrigeshire
  柴郡Cheshire
  克利兰夫Cleveland
  康沃尔Cornwall
  埃布里亚Cumbria
  德比郡Derbyshire
  德文Devon
  多塞特Dorset
  达勒姆Durham
  东萨塞克斯East Sussex
  埃塞克斯Essex
  格洛斯特郡Glouscestershire
  汉普郡Hampshire
  赫里福-伍斯特Hereford and Worcester
  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
  亨伯赛德Humberside
  怀特岛Isle of Wight
  肯特Kent
  兰开夏郡Lacashire
  莱斯特郡Leicestershire
  林肯郡Linco1nshire
  诺福克Norfolk
  北约克郡North Yorkshire
  北安普敦郡Northamptonshire
  诺森伯兰Northumberland
  诺丁汉郡Nottinghamshire
  萨默塞特Somerset
  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
  萨福克Suffolk
  萨里Surrey
  沃里克郡Warwickshire
  西萨塞克斯West Sussex
  威尔特郡Wiltshire
(二)威尔士(Wales)
  威尔士历史上的13个郡于1974年废除,改为8个新郡。
  郡名
  克卢伊德Clwyd
  迪费德Dyfed
  格温特Gwent
  圭内特Gwynedd
  中格拉摩根Mid Glamorgan
  波伊斯Powys
  南格拉摩根South Glamorgan
  西格拉摩根West Glamorgan
(三)苏格兰(Scotland)
  苏格兰历史上的33个郡于1975年废除,改为9个管辖区和3个岛区:
1.管辖区
  边疆区Borders
  中央区Central
  邓弗里斯-加洛威区Dumfries and Galloway
  法夫区Fife
  格兰皮安区Grampian
  高地区Highland
  洛锡安区Lothian
  斯特拉斯克莱德区Strathclyde
  泰赛德区Tayside
2.岛区
  奥克尼群岛Orkney Islands
  设德兰群岛Shetland Islands
  西部岛屿Western Islands
(四)北爱尔兰(North Ireland)
  北爱尔兰分为6个郡:
  郡名
  安特里姆郡Antrim
  阿尔马郡Armagh
  道恩郡Down
  弗马纳郡Fermanagh
  伦敦德里Londonderry
  蒂龙Tyrone
  牛津郡Oxfordshire
  什罗普郡Shropshire[5]
3地理
自然
英国位于欧洲,是由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和周围5500个小岛(海外领地)组成。地理位置北纬50°~58°东经2°到西经7°,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
河流
塞文河(Severn River)是英国最长的河流,河长338公里,发源于威尔士中部河道呈半圆形,流经英格兰中西部,注入布里斯托海峡。泰晤士河(Thames River)是英国的第二大河,也是英国最重要的河流,全长336公里。
气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受盛行西风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为干燥,十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英国西北部多低山高原,东南部为平原泰晤士河是国内最大的河流。英国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适合植物生长。英国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话题,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
资源
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
4历史沿革
早期文明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西元前13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西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克尔特人已知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生产力发展促使克尔特社会逐渐分化。
罗马时期
西元前55和前54年,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西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到409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中古时期
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时是氏族部落组织。入侵过程中,原来的氏族组织解体,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出现了贵族、大土地占有者、依附农和奴隶。村社成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过渡的形式,一般认为是英国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开始。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10世纪初,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人占领期间,英国封建化过程加速。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
威廉征服后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约翰被 迫于1215年 6月接受《大宪章》,与封建主妥协。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封建性文件,是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这样有进步意义的条文。但约翰不久就否认宪章,君臣之间内战连绵不断。
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遭失败,但震撼了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度。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已经解体。15世纪时,绝大多数农奴赎得人身自由,成为自耕农,他们在法律地位上分为自由领有农和公簿持有农。货币地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阶级也发生变化,从富裕农民、占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贵族中产生新贵族,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旧贵族的统治陷入危机,封建骑士制度日趋解体,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15~16世纪,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国王从1530年起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贵族和资本家。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码头官吏、海关人员、海军官兵,甚至地方高级官吏,都勾结海盗。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死后无嗣,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英国王位,称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开始斯图亚特王朝统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越来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无视这些变化,坚持“君权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议会向国王提出《大抗议书》;翌年1月,国王企图逮捕议会反对派首领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诺丁汉向议会宣战。
克伦威尔率领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一支骑兵队伍,新模范军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击败王党军队。翌年,国王被俘,1647年底,查理国王逃跑,1648年2月,王党势力乘机又挑起内战,在独立派、平等派联合打击下,王党势力复被击败,第二次内战结束,1648年12月,克伦威尔清除了议会中的长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斩首。1653年4月,克伦威尔驱散残余议会,12月建立护国政府,实行军事独裁。
英国议会的召开——近代政体的建立
1660年2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1689爆发的“光荣革命”。它所宣布的《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此后,英国议会君主制逐渐形成和发展。[6]1707与苏格兰合并。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
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19世纪中叶,发动两次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镇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强化对印度的统治。1876年,保守党B.迪斯累里内阁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使其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英帝国)。此外,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也扩大侵略,还逐步对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那里最大的投资者。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个自治领地。
世界大战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后起的美国逐步赶上并超过英国,导致相互间矛盾 的空前激化。20世纪初,德国成为英国竞争对手。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积极扩充军备,尤其是海军。为对付德国,英国放弃19世纪奉行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后,英、法、俄“三国协约”实际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英国最终击败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维护了它的制海权。战争中英帝国参战人员阵亡总数达50万以上。大战以德国等同盟国的失败告终,也是美国的一大胜利。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二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1940年4月丘吉尔组成战时联合内阁。丘吉尔上台后,立即组织敦刻尔克撤退,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并迅速扩充军备。1940年7~9月在德国发动的“不列颠空战”中,英国空军有效地打击了敌人。1944年6月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当代战后英国于1947年参与拟定并接受马歇尔计划,从美国得到大量援助,经济逐步复苏。与此同时,工党政府还实施一些改善劳动人民状况的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由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经济发展缓慢。1979年大选后,保守党执政,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2、1987年连任。撒切尔政府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政策,在振兴经济方面取得不小成绩。开始推动部分企业私有化,为了使英国经济恢复活力。
5政治
政体
政体为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1]
政要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全称为“托上帝洪恩,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生,为已故英王乔治六世的长女。6岁时开始接受治国教育,研读法律、历史和语言,能讲流利的西班牙语,也会法语和德语。二战期间,担任一些社会团体的领导职务,战后担任更多的社会职务,经常巡视英国各地。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丈夫为菲利普亲王,受封为爱丁堡公爵。生有三子一女,长子储查尔斯王子为威尔士亲王。女王曾于1986年10月访华。1999年10月和2005年11月分别邀请江泽民和胡锦涛对英进行国事访问。

  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
首相戴维•卡梅伦。1966年10月生于伦敦,是威廉四世国王后代,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远亲,已婚,现有一子二女。先后就读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2001年当选议会下院议员,2003年起历任保守党下院副领袖、保守党副主席和影阁教育大臣。2005年12月当选保守党领袖。2010年5月英国大选后,保守党与自民党组建联合政府,卡出任首相。曾于2007年12月以保守党领袖身份访华。2010年11月作为首相首次访华。[7-9]
法官一律采用任命制。大法官、法官上院议员、上诉法院法官由首相推荐,英王任命。英国没有司法部,大法官拥有对司法人员的任免权。法官必须是“法律协会”的出庭律师,并有一定年限的司法实践。法官一经任命,非经个人同意,一般不能被免职。最高法院法官则为终身职。地方法院法官72岁以后才可以退休。法官薪水很高,待遇优厚。
6军事
国防
建军时间约在17世纪中期。女王为英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
英国军队
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国防与海外政策委员会”,首相任主席, 成员有国防大臣、外交大臣、内政大臣、财政大臣等;必要时国防参谋长和三军参谋长列席会议。国防部为国防执行机构,既是政府行政部门,又是军事最高司令部。英国是北约集团的创始国和主要成员国,也是五个核大国之一,拥有独立的核力量。
英国国家战略的核心是: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维护英国的国际地位;依靠和借助北约集体防务力量来保卫欧洲和英国本土的安全,并扩大英国在欧洲的影响;积极加强与英联邦国家的联系,保护其广泛的海外利益。
英国部队在全球各地例如:北爱尔兰、塞浦路斯、德国、直布罗陀、文莱、及福克兰群岛等均有基地。[1]
军力
2004年7月,英国政府公布了近十几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调整计划,对陆、海、空三军兵种结构及军事装备进行调整,以增加部队在远程作战中的灵活机动能力,从而更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及有效应对21世纪的全球性威胁。
英国皇家海军是由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潜艇部队组成,拥有四大舰队,其中水面舰艇部队12万人,海军航空兵部队20000,海军陆战队40000人,潜艇部队20000人。拥有水面舰艇121艘。
英国陆军经常被部署至海外,参与地面战斗部队、多国联军,或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相关行动。
英国皇家空军为英国军队的空中武装部门。皇家空军创始于1918年4月1日,自此之后于英国军事史扮演重要角色,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等冲突扮演要角。英国空军有450架以上飞行器,及200000位常备兵员。[1]
军费
世界上第三的军费开支。2010-2011财政年度的国防预算约为369亿英镑(约合590亿美元),政府估计,国防部今后10年将面临380亿英镑(608亿美元)预算斥资。
兵种
英国军队现有三大兵种:陆军、海军、空军。
7外交国策
英国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几个核大国之一,是欧盟、北约、英联邦、西欧联盟等120个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主张同美国加强关系,实现共同利益。重视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努力改善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关系。努力维系同英联邦国家的传统联系,保持和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保持强大的国防力量、强调自由贸易。加强在环境保护、人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的国际合作。将人权问题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
英美关系
美国建国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之间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英美处于战争关系;
  二战时期,英美结成同盟国,二战后都是北约成员国,两国处于北约同盟关系。
法英关系
2010年11月,英国与法国两国政府签署军事合作协议,同意创建联合部队,共用航空母舰以及共同开发新的核试验设施。
中英关系
1950年1月,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6月17日,中英达成互派代办的协议。
1972年3月13日,两国签订了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作为英国第一位在职首相访华。
1984年12月,撒切尔夫人再访中国,两国共同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历史上英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华。
1997年7月1日,中英顺利完成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
1998年,两国政府首脑成功互访,并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
1999年10月,江泽民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英国。
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对英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声明。
2005年9月,布莱尔首相访问中国。
2005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8年1月,英国首相布朗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达成9项共识签署近8亿美元合同,并发布中英工商峰会部长级新闻公报。
2013年12月2日至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新一轮中英总理年度会晤。此访不仅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以来英首相首次访华,也是两年多来中英最高级别的双边接触。
8文化文化事件
电影
以下两部电影虽然是英国电影,但其中多是美国元素。
2013年最叫好叫座的两部英国电影是《为奴12年》(12YearsaSlave)和《地心引力》(Gravity)。
《为奴12年》是由英国人斯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导演、英国演员切瓦特•埃加福特(Chi-wetel Ejiofor)主演、配角中还有麦奎因的老搭档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但是这部片子在美国拍摄、讲述的是一段美国历史。
《地心引力》则是由墨西哥人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导演、美国演员主演、讲述美国宇航员故事的电影,似乎更谈不上是部英国电影。[2]
文化名人
艾萨克•牛顿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斯蒂芬•威廉•霍金,威廉•莎士比亚,简•奥斯丁,弗兰西斯•培根,阿尔弗雷德大帝,狮心王理查,珀西•比希•雪莱,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乔治•伯纳•萧/萧伯纳,拜伦,亚当•斯密,奥利弗•克伦威尔,罗伯特•沃波尔,威灵顿公爵,温斯顿•丘吉尔,维多利亚女王,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迈克尔•法拉第,詹姆斯•瓦特,爱德华•詹纳,奥斯卡•王尔德,丹尼尔•笛福,查尔斯•狄更斯,劳合•乔治,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约翰•列侬,伊丽莎白女王,威廉•皮特父子,亚历山大•麦昆,威廉王子,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等等

  9经济工业
英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英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烟草、纺织、造纸、印刷、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英国主要出口机械、汽车、航空设备、电器和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和石油,主要进口原材料和食品。 工程机械及同类行业占据最大部分,2003年占制造业总产值的30.8%。在这个部分中,交通设备 贡献最大,有8家全球性的汽车制造商在英国开展经营——宝马(MINI, 劳斯莱斯)、福特 (第一汽车集团)、通用汽车(Vauxhall Motors), 本田、日产、丰田以及大众(宾利) 以及一些规模更小的专门制造商(包括莲花和摩根) 以及商用车制造商 (包括利莱卡车、LDV、亚历山大丹尼斯、JCB、锰铜 and 凯斯纽荷兰)。 一系列公司,诸如Brush Traction制造铁路机车及其他相关组件。与这部分产业相关的有航空与国防设备行业。英国制造的设备范围广泛,主要生产商有英国宇航系统公司即BEA系统公司,生产民用及国防用途的航空、陆地及海运设备;VT 集团、GKN 和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即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则生产航空引擎和发电系统。
农牧渔业
英农牧渔业主要包括畜牧、粮食、园艺、渔业,可满足国内食品需求总量的21%。。21世纪初,英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从业人数约45万,不到总就业人数的2%,低于欧盟国家5%的平均水平,低于其它主要工业国家。农用土地占国土面积的77%,其中多数为草场和牧场,仅1/4用于耕种。农业人口人均拥有70公顷土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4倍。21世纪初,除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及英镑坚挺导致英农业收入减少外,疯牛病、口蹄疫和农药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旅游业
英国旅游业收入占世界第五位,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旅游业是英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从业人员约210万。受2001年爆发的口蹄疫和“9•11”事件的影响,来英外国游客从1999年高峰时期的2570万锐减到2001年的2280万,同期旅游收入也从202亿美元下降到163亿美元。2002年数字开始回升。 2010年来英游客达2959万人次,收入达167亿英镑,约合270亿美元。
服务业
伦敦与美国纽约同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世界上最重要的、欧洲最大的经济中心。拥有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从事跨国银行借贷、国际债券发行、基金投资等业务,同时也是世界最大外汇交易市场、最大保险市场、最大黄金现货交易市场、最大衍生品交易市场、重要船贷市场和非贵重金属交易中心,并拥有数量最多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零售、旅游和商业服务等,是英经济的支柱产业。伦敦金融城从业者达32.4万人。截至2008年,共有约550家跨国银行和170家国际证券公司在伦敦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办事。全球海外股票交易额的22%在伦敦证券交易所进行。
财政金融
每年4月1日开始新的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包括公共支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开支)、支付债务利息和财务调整。财政预算收入含直接税、间接税和国民保险税收入三项。
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1694年成立,1946年成为英国的中央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
汇丰控股公司(HSBC Holding):世界第20大公司。
皇家苏格兰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世界第36大公司。
苏格兰哈里法克斯银行(HBOS):世界第45大公司。
巴克莱银行(Barclays):世界第70大公司。
对外投资
英国一直是国际资本的重要输出大国,这一特点随着英1979年取消外汇管制和北海油田的发现更加突出。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英对外投资额可与美、日相媲美,但随着9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英对外投资也随之大幅下降,之后又开始大幅攀升。英对外直接投资位列欧盟国家首位。2003年,英国贸易局更名为“贸易和投资局”,下设英贸易伙伴局和投资局。
外国资本
英国政府鼓励吸引外资。外资在英投资项目主要为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子和通讯、医药和生物技术、管理行业、汽车、食品和饮料等。投资形式为收购、兼并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科研基地或跨国公司等。美国是对英最大投资国,其它主要投资国包括法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爱尔兰、挪威等。
贸易
英基础设施完善,政府配套服务措施到位,鼓励自由贸易,重视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法,以增加出口,提高就业。英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盟、美国和日本。服务贸易自1966年以来一直顺差,2008年顺差为836亿美元。主要进口产品有:食品、燃料、原材料、服装、鞋业、电子机械设备、汽车等。主要出口产品有:石油及相关产品、化工产品(包括医药制品)、烟草、饮料、机械设备等。欧盟是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货币
英国货币是英镑,98年欧盟召开会议确定欧元创始国的时候,恰逢金融巨鳄索罗斯狙击英镑,英镑贬值严重,国内金融市场动荡严重,因此英国不得不放弃加入欧元区。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英国传统上(文化,历史等)与欧洲大陆国家若即若离,影响力不及德法两强,加入欧元区多有掣肘。
10交通历史
英伦三岛自十四世纪以来的繁荣发展日益有赖于其国人对外征战、探索开拓、大力发展殖民地并拓展贸易的能力。英伦三岛在海上所取得的霸权在很大的程度上赋予其国民上述的能力。英国大规模、系统化的造船工业起始于约翰王在位的年代,是他于西元十三世纪初就在朴次茅斯港设立了皇家海军造船厂。之后,英国于1600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远东、东南亚、美洲和澳洲的远征和探险考察。不过,与造船能力相比,对英国的海上霸权做出更大贡献的是航海技术和航海仪器的发明,其中包括用来确定经度和纬度的六分仪,该仪器是在气势磅礴的贝尔法斯特克莱德造船厂、泰恩河和维尔造船厂于十九世纪下半期成功地发明而成的。
铁路
1997年完成私有化。21世纪初,英铁路总长达1.66万公里。2006年,铁路总客运量为464.97亿人公里;总货运量为221亿吨公里。全国铁路和伦敦地铁分别承担了铁路系统运输量的49%和44%,其余由轻轨承担。
公路
2007年英国公路总长达38.8万公里,其中3520公里为高速公路,承担着19%的交通量;9343公里为干道,承担14%的交通量;其余各种公路总和承担的交通量为62%。2006年新增公路145公里。85%的出行旅客由各类小汽车、家庭轿车和出租车运送,而公共汽车和铁路的运送量分别占6%和9%。截至2006年年底,注册的机动车辆总数为4024万辆,75%家庭拥有汽车。
水运
英国内河航运共3200公里,其中620公里用于货运。泰晤士河是最繁忙的内陆水运河,其次为福斯河。海运承担了95%的对外贸易运输。2007年英国共有1000吨以上商船474艘,总吨位为1172.4万吨。2007年英国港口总吞吐量为5.83亿吨,出口2.18亿吨,进口3.65亿吨。英国大小港口众多,其中100个为重要商业港口,有52个港口年吞吐量在100万吨以上。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的港口有:格里姆斯比-因明翰、伦敦、蒂斯-哈特浦尔、福斯、米尔福德-黑文、南安普顿、利物浦、萨仑沃、菲利克斯托、多佛等。通过发展航运金融和海事服务,英国保持了全球航运定价中心和管理中心地位。伦敦是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运联合会等国际航运机构总部所在地。
空运
英国所有的航空公司和大多数机场均为私营企业。2007年,共有50多家航空公司,在役飞机952架,载客量2410万人次,客运里程3140亿公里,货运运输量541.81亿吨。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是世界最大航空公司之一,拥有300多架飞机,其航线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20座城市。英国共有449家机场,其中35个机场年客流量在10万人次以上。英国最大机场是伦敦希思罗机场,也是欧洲最大及世界最大最繁忙的机场之一,2007年客流量680万人次;盖特威克机场是英第二大机场,2007年客流量350万人次。
11银行业改革编辑
2008年金融危机表明,全球银行业的结构已失去商业可行性,并呈现出系统脆弱性。因此,就短期而言,稳定这种结构是正确的对策,就长期而言,却恰恰是错误的对策。这个矛盾让政府感到很难应对。它们大多没有尝试去解决这个矛盾。美国和欧洲很多地区的政界人士已成为公司主义者,他们常常将一个行业的成功与该行业大公司的利益等同起来。英国和瑞士的政界人士没有屈从于这种错误的做法,可谓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例外。
在改革的道路上,英国迄今走得最远——不是“远”,也不是“快”,而是“最远”。关键问题在于银行自身的结构。与其说英国的银行太大,不如说英国的银行太复杂。它们各自的活动结合起来制造出了价值冲突、利益冲突和目标冲突。由交易主导的投行业务的文化,与可靠的零售银行业务的要求是不兼容的。央行和政府向银行注入海量资金以支持国内放贷,但这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仍由它们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交易主导。
任何银行的首要职能都是确保小储户的存款安全和支付体系的持续运转。但这些目标不仅与股东(银行股东已遭遇严重损失)要求相比是次要的,与确保高层员工超常规水平薪酬相比也是次要的。如果一家机构只能被具备杰米•戴蒙(Jamie Dimon)那种才干的人管理,那它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事实最终证明,就连杰米•戴蒙都控制不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2008年,英国政府率先认识到,要维系全球金融体系的生存,需要的不仅仅是流动性,还包括资本金供应,而政府是这种资本金的唯一可能来源。但在这一最初的顿悟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系列错误的举措。英国政府没有将“好”银行与“坏”银行分隔开来,而是将其最糟糕的银行与其最优质的银行合并在一起。它没能利用自己在银行持有的多数股股权实施结构改革,即将零售银行业务与投行业务分隔开来,并从金融集团企业中分拆出专营小企业贷款的机构。它还试图维系两个毫无价值的空想:政府对破产银行的支持并非补贴,而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投资;公有金融机构的管理决定不应受到财政部的影响。[11]
12科教科技
英国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之一,其科研几乎涉及所有科学领域。以世界1%的人口,从事世界5%的科研工作,所发表学术论文占9%,引用量达12%,仅次于美国。获国际大奖人数约占世界的10%,迄今已涌现出78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居世界第二。在生物技术、航空和国防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教育
英国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度。1998/1999财政年度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公立学校学生免交学费。私立学校师资条件与教学设备都较好,但收费高,学生多为富家子弟。
英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水平,是近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发源地。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拥有一大批世界上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为英国和世界培养出许多杰出科学家和政治家等。
英国现有大学138所,包括世界著名的英国最顶尖大学联盟“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其中最闻名于世的两所大学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此外还有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华威大学、约克大学、南安普顿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纽卡斯尔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埃克塞特大学、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杜伦大学。另外还有其他诸多著名大学,如萨里大学、莱斯特大学、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等等。
英国教育一般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第二阶段是5-11岁的小学教育;第三阶段是11岁-16岁的中学教育。5岁-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责必须的学费、书籍和必要的供应。16岁-18岁是中学高级班(或大学预备班),为中学至大学的过渡期;第四阶段为高等教育阶段;第五阶段为16岁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青年和成人的职业教育[正规大学不算在内],方式有全日、半日和业余时间。学制的长短在各地、各部门、各专业均不相同。
新闻出版
英国报纸的人均销量比任何发达国家的都多。全国共有约1350种报纸,7000种周刊和杂志:《每日快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星报》《太阳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星期日快报》《星期日镜报》《星期日邮报》《人民报》《星期日电讯报》《观察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经济学家》等。到2004年3月前的6个月,英日报每周发行总量为1270万份,周日发行量为1400万份。
通讯社主要有3家:路透社、新闻联合社和AFX新闻有限公司。英国共有5家通过地面发射的覆盖全国的电视台,即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三频道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第四频道(Channel 4)、第五频道(FIVE)和专门针对威尔士地区并使用威尔士语的S4C。此外还有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如天空电视等。[1]
13宗教
  英国王宫——白金汉宫[10]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堂[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尽管当前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人数并不多,每周大约只有110万人。穆斯林是英国国内最大的非基督教团体[超过150万人],此外,佛教、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也拥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名胜古迹
为数众多的城堡和乡村宅邸是长期以来英国的土地房产都为贵族家庭所拥有的历史见证。大量珍贵的古式建筑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当今仍然为人所用的马尔伯勒公爵的布莱尼姆宫、德文郡公爵的察兹沃斯宫(CZATSWORTH)、巴斯侯爵的朗利特庄园(LONGLEAT HOUSE),这些王公贵族在都铎王朝、汉诺威王朝、温莎王朝及其它历史时期修建的私人庄园和宅邸是英国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散布在城镇乡村的很多私人庄园和宅邸以及古老的城墙、城楼、独特的建筑物和其它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都作为英国的历史遗产而得到了积极的保护,受到保护的历史建筑中还包括古老的采矿场塔楼、工业革命时期的磨房和工厂、托马斯•特尔福德修建的铁桥及其它桥梁、钢铁建筑的杰作-福斯大桥、以及造型优美的克里夫敦悬索桥等等。画家高贺琪运用中国水墨画表现苏格兰的斯托老人石,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面对异域风光所引起的融合。
园林
在英语中,传统园林称为Garden或Park。从14、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西方园林的内容和范围都大大拓展 ,园林设计从历史上主要的私家庭院的设计扩展到公园与私家花园并重。园林的功能不再仅仅是家庭生活的延伸,而是肩负着改善城市环境,为市民供休憩、交往和游赏的场所。
英国国家信托组织和苏格兰国家信托组织在英国照管大约240个园林,并对公众开发。英国遗产保护组织也是部分英国最重要的风景胜地的监护人,其照管的园林中包括肯特郡唐豪斯的查尔斯•达尔文园林、埃塞克斯郡的奥德雷庄园由多才多艺的布朗设计的十八世纪景观园林、以及位于肯特郡的沃尔姆尔城堡,由朋尼洛普•霍布霍斯设计的伊丽莎白女王皇太后园林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设计师伊莎贝尔•冯•格罗内尼根为伦敦南部埃尔珊姆宫(Eltham)设计的南护城河园林、奥斯本庄园中由鲁伯特•高尔比设计的带围墙的花果园林和怀特岛维多利亚女王的家庭园林等。
英国的各大城市,特别是伦敦,都以其美丽动人、受到良好保护的公园而声名远扬。包括海德公园、圣詹姆士公园和格林公园在内的伦敦皇家园林代表了欧洲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不仅如此,在大伦敦随处都可以看到造 型优美、看护得当的园林供公众娱乐和休闲使用。位于伦敦西南部基尤的皇家植物园收集了大量现存和被保护的树木、种子和植物,植物园本身就是一本植物王国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成为全球植物学研究的科学中心。在康沃尔,千年委员会提供了四千万英镑的资金,用以将一个废弃的粘土坑转化成为一个全新的、在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园林,即众所周知的伊甸项目。
此外,英格兰有7个国家公园,威尔士有3个国家公园,每个国家公园内都保存有大面积的天然美景,其中大部分都属于私人所有。苏格兰将在洛克洛蒙德(LOCH LOMOND)和托萨奇斯(TROSSACHS)建立一个国家公园,并计划在卡恩高姆斯再建立一个国家公园。
<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7: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语:Russian Federation)简称俄罗斯,是欧亚大陆北部的一个国家,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17,075,400平方公里(加上克里米亚2.69万平方公里为17,102,3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1]
西元15世纪末,建立莫斯科大公国,1613年,开创罗曼诺夫王朝,1721年,沙皇俄国与瑞典王国进行北方战争胜利,跻身帝国主义列强,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曾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库页岛、海参崴、外兴安岭、新疆北部等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后更名俄罗斯。
俄有十四个陆上邻国,分别为: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朝鲜(立陶宛和波兰仅与俄外飞地的加里宁格勒州接壤)。
俄是转型期国家,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是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俄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
俄是传统的军事强国,继承了苏联70%的军力。目前俄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并且拥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库。为世界性强国。俄近年来加强了与独联体各国的一体化,最为突出的是俄效仿欧盟模式,将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于2015年建立欧亚联盟。
1概况国名
俄罗斯联邦(或称俄罗斯)。西元9世纪,在建立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俄罗斯人的祖先古罗斯部族人(东斯拉夫人),并成为此后国家名称。
“俄罗斯”这个称呼是中国人通过较早接触俄罗斯人的蒙古人学来的,在蒙古语中很少有以辅音R开头的,而蒙古人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都要加上相应的元音O,因此“罗斯”在蒙古语便译为OROS,第一个音节为O。这也是中国元朝史籍中称为“斡罗斯”或“鄂罗斯”的原因。到了明朝,中俄联系中断,直到明末中俄才有直接接触,那时候中汉人便直译为“罗刹”。罗刹国这一称呼直到清初仍旧存在,比如康熙帝下令编纂的中俄交涉史料就定名为《平定罗刹方略》。但清朝的统治民族是满洲族,受蒙古族影响较深,故采取源于蒙古语的间接音译,在康熙以后统一称为“俄罗斯”并沿用至今。
日语和朝鲜语将俄罗斯称为“露西亚”(日语:ロシア;朝鲜语:노서아)此译名较为接近俄语原始发音。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2]。俄罗斯幅员辽阔,国土跨寒带、亚寒带和北温带三个气候带,用三色横长方形平行相连,表示了俄罗斯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2]。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观;蓝色既代表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白、蓝、红三色旗来自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期间采用的红、白、蓝三色旗,红、白、蓝三色被称为泛斯拉夫颜色。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取消三色旗。1920年苏维埃政府采用新国旗,由红、蓝两色构成,左边为垂直的蓝条,右边的红色旗面上有一颗五角星和交叉着的铁锤和镰刀。此旗后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国旗图案作了修改,为一面红旗,左上角有金色的五角星、镰刀和铁锤图案。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俄罗斯正式独立。恢复使用沙俄时期的白、蓝、红三色旗为国旗。
国徽
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4]。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双头鹰由来可追溯到西元15世纪。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它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1453年,曾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战死。他的两个弟弟,一个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另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亚•帕列奥洛格逃到罗马。后来,这两儿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罗马教皇抚养成人。当时的罗马政治家们为了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抵御土耳其人,便用联姻的方式将索菲亚许配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索菲娅由此佩戴着拜占庭帝国威严的双头鹰徽记来到了俄罗斯。索菲娅协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罗斯的土地基本上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国家。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于俄罗斯的国玺上,直至1918年。1993年11月30日,这只象征俄罗斯国家团结和统一的双头鹰又“飞”回到俄罗斯的国徽上。20世纪末,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4]
国花
向日葵
国歌
《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
曲:亚历山德罗夫 词:米哈尔科夫
歌词大意: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俄罗斯,我们可爱的家园。坚强的意志,巨大的荣耀。是你亘古不变的财宝!自豪吧,我们自由的祖国,各兄弟民族联盟世代相传,先辈们赋予人民以智慧!自豪吧,祖国!我们为你而骄傲!从南方的大海到北极疆域到处是我们的森林和田野。你举世无双!你是上帝保佑的唯一沃土!自豪吧,我们自由的祖国,各兄弟民族联盟世代相传,先辈们赋予人民以智慧!自豪吧,祖国!我们为你而骄傲!无限的理想境界,广阔的生活空间。时代为我们开辟了未来。对祖国的忠诚给我们以力量。过去,当今,直到永远!自豪吧,我们自由的祖国,各兄弟民族联盟世代相传,先辈们赋予人民以智慧!自豪吧,祖国!我们为你而骄傲!(注:俄罗斯国歌1991年至2000年为《爱国者之歌》,2001年元旦至今为《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5]
人口
俄总人口1.431亿(截止2012年4月1日),共有民族193个,其中俄罗斯族占77%。俄是世界上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最新人口普查初步结果显示,2002年至2010年俄人口下降至1.429亿,与2002年的1.452亿相比减少230万人,降幅近1.6%。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人口形势持续恶化,从1993年的1.486亿减少到1996年等1.425亿人,每年在以减少70万人的速度在减少,到2030年俄人口将降至1.39亿。
民族
全国有193个民族,主要少数民族有鞑靼族、乌克兰族、楚瓦什族、巴什基尔族、车臣族、亚美尼亚族、哈萨克族、摩尔多瓦族、白俄罗斯族、阿瓦尔族、乌德穆尔特族、阿塞拜疆族、马里族、德意志族、卡巴尔达族、奥塞梯族、达尔金族、犹太族、布里亚特族、雅库特族、库梅克族、印古什族、列兹金族、科米族、图瓦族等。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发达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52到77人,个别地方达261人,而东北部苔原带不到1人。高加索地区的民族成分最为复杂,有大约40个民族在此生活。居民多信奉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语言
俄语(Русский язык)是俄联邦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有30多种语言。并在该共和国境内与俄语一起使用,俄语是四个独联体国家的官方语言。
节日
新年:1月1日
东正教耶诞节:1月7日
祖国保卫者日:2月23日(原苏联建军节)
宇宙航行日:4月12日(1962年苏联为纪念加加林首次太空航行而定)
卫国战争胜利日:5月9日
国家主权宣言通过日(国庆日):6月12日
哀悼日:6月22日 (纳粹德国1941年对苏联发动进攻的纪念日)
人民团结日:11 月4日(纪念莫斯科打败波兰入侵)
和谐和解日(军人荣誉日):11月7日(原十月革命纪念日)
宪法日:12月12日
谢肉节:又名“狂欢节”,是俄罗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举办时间在复活节过后的第八周,一共有7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名称:第一天为迎节日,第二天为始欢日,第三天为大宴狂欢日,第四天为拳赛日,第五天为岳母晚会日,第六天为小姑子聚会日,第七天为送别日。人们会在谢肉节期间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比如举办化装晚会,跳假面舞等。[7]
2历史早期起源
俄罗斯历史起源于东欧草原上的东斯拉夫人,亦是后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基督教的东部分支)从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基辅罗斯
6世纪时,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东欧草原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被来自于亚洲东部的蒙古军队占领,建立钦察汗国。
莫斯科大公国
莫斯科市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283年莫斯科公国正式建立。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罗曼诺夫王朝
1605年,戈杜诺夫猝死,俄罗斯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 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18位沙皇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俄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17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迅速,而俄国农奴制度还在盛行。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名随团出访,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罗斯的实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罗斯为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领土空前膨胀,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
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721年,彼得一世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同年2月俄国废除农奴制。
苏联时期
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俄国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1917年2月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后扩至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8•19”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或俄罗斯)。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现代俄罗斯
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3地理
位置
位于30°~180°E,50°~75°N,地跨欧亚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
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兰仅与俄罗斯外飞地的加里宁格勒州接壤)。海岸线长37653公里。
同时,俄还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冰岛、瑞典隔海相望。
面积
1707.54万平方公里(占原苏联领土面积的76.3%,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4%),水域面积占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长为9000公里,横跨11个时区;南北宽为4000公里,跨越4个气候带。随着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加入俄罗斯,俄罗斯版图新增加2.55万平方公里。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地势南高北低,西低东高。
西部几乎全属东欧平原,向东为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北西伯利亚低地和东西伯利亚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耸立着大高加索山脉,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
主要山脉: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
两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
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到-35℃,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但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和湿度适宜,利于针叶林生长。
从西到东大陆性气候逐渐加强,冬季严寒漫长;北冰洋沿岸属苔原气候(寒带气候)或称(极地气候),太平洋沿岸属温带季风气候。从北到南依次为极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带和半荒漠带。
水文
俄罗斯临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濒临海域顺时针依次为黑海、波罗的海、芬兰湾、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
河流和湖泊:
欧洲第一长河—伏尔加河,全长3685千米(俄罗斯母亲河,五海通航--黑海 亚速海 里海 波罗的海 白海)
西伯利亚:鄂毕河、叶尼塞河(俄第一长河)、勒拿河
贝加尔湖(世界上淡水容量最多和最深的淡水湖)
资源
俄有世界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其拥有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
俄资源总储量的80%分布在亚洲部分。
森林和水力资源。森林覆盖面积8. 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50.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
矿产资源:煤(库兹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库油田)、天然气、铁(库尔斯克)、锰、铜、铅、锌等。石油探明储量82亿吨(2009年数据),占世界探明储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强,居世界第一位。
钻石资源:俄罗斯日前公布了一个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钻石矿。该矿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一个直径超过100公里的陨石坑内,储量估计超过万亿克拉,能满足全球宝石市场3000年的需求。科学家们表示,这个被称为“珀匹盖”(Popigai)的陨石坑的历史超过3500万年,它下面的钻石储存量估计是全球其他地区钻石储量之和的10倍。[8]
4行政区划
联邦管区
主词条:俄罗斯联邦管区
2000年5月1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法令,将把俄联邦89个实体(直辖市、共和国、边疆区、自治区、州和自治州)按地域原则联合成7个联邦区,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强化总统对地方的管理体制。
2010年1月19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19日签署命令,新设立北高加索联邦区。[9]
2014年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成立克里米亚联邦区,奥列格•别拉温采夫被任命为俄总统驻克里米亚全权代表。[10]但其下辖主体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因独立公投入俄而未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11]
俄罗斯9个联邦管区分别为:
中央联邦管区(莫斯科)
西北联邦管区(圣彼得堡)
南部联邦管区(顿河畔罗斯托夫)
伏尔加联邦管区(下诺夫哥罗德)
乌拉尔联邦管区(叶卡捷琳堡)
西伯利亚联邦管区(新西伯利亚)
远东联邦管区(哈巴罗夫斯克又称伯力城)
北高加索联邦管区(皮亚季戈尔斯克又称五山城)[9]
克里米亚联邦管区(辛菲罗波尔)(国际普遍认为仍是乌克兰领土)
(注:括号内为各联邦区中心)
联邦主体
俄现由85个联邦主体组成:
1、3个联邦直辖市:莫斯科、圣彼得堡、塞瓦斯托波尔(国际普遍认为仍是乌克兰领土)
2、4个自治区:涅涅茨自治区、汉特—曼西自治区、楚科奇自治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
3、22个共和国:阿迪格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哈利姆格坦格奇、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卡累利阿共和国、科米共和国、马里埃尔共和国、莫尔多瓦共和国、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北奥塞梯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图瓦共和国、乌德穆尔特共和国、哈卡斯共和国、车臣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克里米亚共和国(国际普遍认为仍是乌克兰领土)
4、46个州:阿穆尔州、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阿斯特拉罕州、别尔哥罗德州、布良斯克州、弗拉基米尔州、伏尔加格勒州、沃洛格达州、沃罗涅日州、伊万诺沃州、伊尔库茨克州、加里宁格勒州、卡卢加州、基洛夫州、科斯特罗马州、库尔干州、库尔斯克州、列宁格勒州、马加丹州、莫斯科州、摩尔曼斯克州、下诺夫哥罗德州、诺夫哥罗德州、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奥伦堡州、奥廖尔州、奔萨州、普斯科夫州、罗斯托夫州、梁赞州、萨马拉州、萨拉托夫州、萨哈林州、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斯摩棱斯克州、坦波夫州、特维尔州、托木斯克州、图拉州、秋明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州、车里雅宾斯克州、雅罗斯拉夫尔州
5、9个边疆区:阿尔泰边疆区、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彼尔姆边疆区、堪察加边疆区、外贝加尔边疆区、利佩茨克州、克麦罗沃州[9]
6、1个自治州:犹太自治州
领土争端
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问题
二战结束后,日本无条件投降,而苏联则占领了南千岛群岛,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接管。日本近年频繁向俄罗斯交涉,要求归还该群岛,但多无功而还。
克里米亚问题
自2014年3月克里米亚归属公投以来俄增设了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两个联邦主体,均位于原属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上,并划归克里米亚联邦管区。而乌克兰政府则拒绝承认此公投并继续主张克里米亚半岛为乌克兰而非俄领土。国际社会目前亦未普遍承认克里米亚半岛为俄领土。
主要城市
莫斯科:首都,位于东欧平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还是机械工业和纺织工业中心。是仅次于英国伦敦的欧洲第二大城市,已有800年的历史。人口约850万(截至2002年12月)。
圣彼得堡:全国第二大城市,被誉为“北方之都”,西北联邦区首府。地处波罗的海沿岸的综合性工业中心。著名的艾尔米他日博物馆。又名 “冬宫”,世界知名。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远东第一大城市,俄东部地区经济贸易中心及远东第一港,世界知名旅游城市。
叶卡捷琳堡:全国经济第三大、人口第五大城市,乌拉尔联邦区首府。地处欧洲和亚洲的交界处。
下诺夫哥罗德:人口第四大城市,伏尔加沿岸联邦区首府。位于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交汇处的重工业城市。
新西伯利亚:人口第三大城市,西伯利亚联邦区的中心城市。位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和鄂毕河的交汇处。
罗斯托夫:南方联邦区首府,位于顿河的入海口。
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紧靠着世界知名淡水湖——贝加尔湖的两座城市。
摩尔曼斯克:世界上最北的城市及北冰洋沿岸终年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索契:俄罗斯最大的滨海温泉疗养地和气候性疗养地,每年有250万国内外游客来此度假休养。
5政治编辑
政体
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联邦举行全体公民投票,通过了俄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同年12月25日,新宪法正式生效。这部宪法确立了俄实行法国式的半总统制的联邦国家体制。
俄罗斯联邦实行的是联邦民主制。以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基础,根据资产阶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原则行使职能。
总统是国家元首,任期4年。2008年修宪改为6年,由人民直选产生。总统拥有相当大的行政权力,有权任命包括了总理在内的高级官员,但必须经议会批准。总统同时也是武装部队的首领以及国家安全会议的主席,并可以不经议会通过直接颁布法令。总统不可以连任超过2届。
议会
俄议会正式名称为俄罗斯联邦会议。根据俄宪法,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采用两院制,上议院称联邦委员会(Federal Council),下议院称国家杜马(State Duma)。
联邦委员会(上议院)由俄罗斯联邦诸联邦主体各派两名代表组成:一名来自国家代表权力机关,一名来自国家执行权力机关,主要的职能是批准联邦法律、联邦主体边界变更、总统关于战争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决定境外驻军、总统选举及弹劾,中央同地方的关系问题等。
国家杜马(下议院)的职权是同意总统对总理的任命;决定对总统的信任问题;任免审计院主席及半数检查员;实行大赦;提出罢免俄罗斯联邦总统的指控;通过联邦法律。
政府
俄罗斯联邦政府是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联邦政府由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联邦部长组成。宪法还规定,各联邦主体(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和自治区)的权利、地位平等。俄罗斯联各邦主体的地位只有在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联邦主体根据联邦宪法进行相互协商后才能改变。
政要
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2012年5月7日就职,第三次当选总统)[3]
  俄罗斯总统普京[6]
总理: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2012年5月8日获得任命)[12]
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主席:瓦莲京娜•马特维延科(2011年9月就职)
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谢尔盖•纳雷什金(2011年12月就职)
司法
司法机关主要有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仲裁法院及
联邦总检察院。不允许设立特别法庭。
联邦宪法法院对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的法律、决定,联邦总统的命令,其他联邦机构的文件,各共和国的宪法,联邦主体的法律、章程和其他法规,联邦内部条约和国际条约是否符合联邦宪法,以及社会团体的成立和活动是否符合宪法的案件作出裁决。联邦宪法法院还对联邦国家权力机关之间、联邦国家权力机关和联邦主体国家权力机关之间以及联邦各主体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纠纷作出裁决。
联邦最高法院是民事、刑事、行政和其他案件的最高司法机关。根据联邦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对法院的活动实行司法监督,并对审判实践问题作出解释。联邦最高仲裁法院是对经济纠纷和仲裁法院审理的其他案件进行裁决的最高司法机关。根据联邦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对仲裁法院的活动实行司法监督,并对审判实践问题作出解释。
联邦总检察院对犯罪案件侦查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支持在法院的公诉,为维护国家利益、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而向法院提起诉讼,就国家机关、地方自治机关和公职人员的违法行为向法院提出异议。检察院系统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体制。联邦委员会根据总统提名任命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和联邦最高仲裁法院法官以及联邦总检察长。
政党
俄实行多党制,主要有以下政党:统一俄罗斯党、俄罗斯共产党、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公正俄罗斯党、亚博卢联盟、右翼力量联盟等。
6军事
俄军队的军事实力强大,和美国共同拥有着全球最强大的核武库。2011年军费开支为641亿美元,俄罗斯的武器销售份额占了全球军售的24%(美国占世界的30%)。
武装力量主要由陆军、空军、海军三大军种由战略导弹兵、太空兵、空降兵三个兵种组成。武装力量中军人数量为113.4万人。武装力量除正规军外,还包括边防、内务、安全、政府通讯、民防和铁道部队。武装力量由议会、总统、政府按宪法规定的权限共同指挥,总统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军队的任务是抵抗外来侵略和履行俄罗斯承担的国际义务;军队人数不得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实行义务兵与合同兵两种兵役制度,服役期限分别为:舰队水兵2年,其它士兵一年半,受过高等教育的1年等。俄海军拥有太平洋舰队、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里海独立区舰队。
1992年3月16日,俄罗斯国防部正式成立。同年10月9日生效的俄罗斯《国防法》规定,除正规军外,俄罗斯武装力量还包括边防、内务、安全、政府通讯、民防和铁道部队;1993年11月,叶利钦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取消了“合理足够”的防御理论和军队人数不得超过全国人口数量1 %的限额,并首次赋予军队参与国内政治生活的职能。1997年12 月公布《国家安全构想》,认为对俄最大的安全威胁是国内经济危机,在遭到外国武装入侵时有权使用一切手段进行自卫。2000 年1 月,代总统普京正式签署新的《国家安全构想》,视俄内部经济危机和民族分离主义为国家安全最主要的威胁,强调来自外部的威胁也日益加大,将过去只有在国家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才使用核武器,调整为在受到外来常规军力入侵时就可以动用核武器以先发制人。2002年10月莫斯科人质事件后,普京总统责成国防部总参谋部修改俄军事学说和国家安全构想中关于军队使用部分,俄政府已开始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特点,对军事理论和国家安全学说进行新的调整。
俄罗斯军事力量[6]
1998 年全面开始军事改革。主要内容是改变军种构成,第一步将战略火箭军、军事航天部队和反导弹防御部队合并为战略火箭军,将空军和防空军合并成空军,保留陆军、海军,但取消陆军总司令部,改组为陆军总局,赋予各军区战役-战略司令部的地位;第二步按军队使用范围--陆地、空中、宇宙和海洋划分为三个军种。在此基础上,俄逐步开始推行兵役制改革。2001年12月7日,俄总理卡西亚诺夫表示,俄军队应由正规部队、补充合同兵及预备役部队三部分组成,义务兵服役期可能缩短。2002年提出部分军队实行合同兵役制及缩短义务兵服役期所需的全部费用。
苏联解体后,俄很快恢复为世界强国。
2010年,俄境外驻军总数近5万人。驻摩尔多瓦共和国德涅斯特河沿岸俄军战役集团军1000人;驻南高加索亚美尼亚久姆立俄军集群5000人,下辖第102军事基地;驻塔吉克斯坦杜尚别第201军事基地7000人;驻吉尔吉斯斯坦坎特空军基地140人;驻叙利亚塔尔图斯港海军物资技术保障站150人;驻非洲国家100人。
俄航天兵在哈萨克斯坦雷沙干、塔吉克斯坦努列克、阿塞拜疆加巴拉、白俄罗斯甘采维奇驻有4个雷达站,在白俄罗斯维列伊卡驻有第43通讯站;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驻有第5航天发射场,兵力约3000人。
7外交
国策
开展全方位外交,以独联体为战略重点,以与西方关系、特别是与欧洲关系为优先,同时加强亚太外交,加大对中、印等亚太大国的借重。其宗旨是积极推动多极化进程,力主重振俄大国地位,突出维护国家利益,着眼点是为俄国内经济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俄美关系
与冷战时苏美对抗相比,俄美关系有了根本改变,但发展历程并不平坦。1999年由于北约轰炸南联盟使俄美关系跌入冷战后最低点。2009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同意“重启”两国关系,7月,俄美决定建立由两国总统亲自领导的双边合作发展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协调两国各领域合作。7月6日,奥巴马首次访问俄,两国就进一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共识,并签署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框架文件、关于美国物资过境俄罗斯运往阿富汗的协议以及两国核合作联合声明等文件。至2011年4月,美国迄今已自俄罗斯领空过境飞行1000次,向阿富汗战场输送了15万多人。《民用核能合作协议》于2011年1月正式生效。
俄中关系
沙皇俄国原是欧洲东部的内陆国家,与中国本土并不接壤。沙俄自清代以来,通过侵略战争、不平等条约、及所谓的调停法理霸占了中国的一些领土。被沙俄霸占的中国领土包括:库页岛(俄称之为萨哈林岛)、乌苏里江以东土地、黑龙江北至外兴安岭土地、贝加尔湖以东土地、巴尔喀什湖以东等约15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另外,苏联在外蒙古独立事件中起了很大作用,并占领了唐努乌梁海,该国从中国手中直接割取了170万平方公里土地,加上其策动的外蒙古独立,共使近330万平方公里土地脱离中国。
1949年10月2日,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2005年中俄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至此,不仅黑瞎子岛的领土争议尘埃落定,中俄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也全部得到了确认。2008年10月,中俄两国政府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了中俄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黑瞎子岛西侧约171平方公里陆地及其所属水域正式划归中国。[1]
俄欧关系
2003年5月,俄欧双方就同意举行谈判建立四个“共同空间”:环境和能源合作的经济空间;自由、安全和司法合作空间;外部安全合作空间以及科技、教育和文化合作空间。这四个“共同空间”是通向欧俄战略伙伴关系“路线图”的主要内容,但双方进行了多年谈判未见成果。
1997年签署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已于2007年年底到期,双方代表已就签署新协议进行了六轮谈判。
在影响俄欧关系发展的诸多障碍中,天然气合作问题最为突出。欧盟1/4的天然气从俄罗斯进口,其中80%经由乌克兰输送。俄乌多次因天然气费用问题发生争执,致使欧洲其他国家的俄天然气用户受到影响。2005年,乌克兰又面临拖欠俄罗斯天然气费用问题。[13]
俄日关系
俄日关系因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问题成为全面发展关系的最重要障碍。由于两国的领土争端长期未解决,作为关系基础的和平条约迟迟未签署,两国关系的发展因此受到影响。
<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7: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8经济
俄工业、科技基础雄厚,苏联曾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978年被日本赶超。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一度严重衰退。苏联
解体后俄经济持续下滑,2000年普京执政至今,俄经济快速回升,连续8年保持增长(年均增幅约6.7%),外贸出口大幅增长,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及化工等;轻纺、食品、木材加工业较落后;航空航天、核工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财政金融总体趋好。2006年黄金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三位;卢布升值了7.6%;国际信用评级提高。自2006年7月起,俄实行卢布完全可自由兑换,汇率稳定。
2005年底,俄国民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1570亿美元恢复增长到约75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亿美元增长到1822亿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已突破了2800亿美元储蓄大关,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外汇储蓄的国家之一。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暴跌的双重夹击下,2002-2012年保持高速增长的俄经济正在大幅放缓,2008年12月经济增长率同比萎缩1.1%,出现2002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据有关部门披露的数字显示,2008年11月俄工业企业生产迅速萎缩,当月国内工业增加值与10月相比下降了10.8%,比2007年同期则下降了8.7%。这种下降几乎涵盖了俄所有工业生产领域。[14]
2000年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在大量出售资源的情况下得以迅速发展。
2007年俄罗斯的经济总量超过1990年解体前。
2008年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60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八位。重新回到世界十大经济体。
2011年,俄GDP总量已经达到1.85万亿美元,人均GDP已经达到13235美元。
2012年8月22日,俄罗斯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56个成员。
2012年1-10月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7%,2011年同期这个数字为4.3%。截止到12月17日,通货膨胀率为6.3%。与2011年相比,工业生产速度增幅减缓(2012年前11个月增幅为2.7%,去年全年这个数字为4.7%),但是加工领域表现出高增长速度,为4.4%。固定资本投资略有增加,为8.4%,2011年的这个数字为8.3%。普京表示,俄罗斯经济2012年的总体表现令人满意。
自1999年以来,尤其是普京执政以后,从内部形势来看,俄罗斯政局逐渐稳定、制度环境不断改善、社会政策得到强化,明确了俄罗斯经济发展道路,提出了俄罗斯经济走“第三条道路”的发展方针,宏观经济政策正确,一切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为核心;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总体形势看好,国际市场尤其是能源原材料市场行情一路走高。在内外形势良好的背景下,俄罗斯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并步入稳步快速增长阶段。俄罗斯的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安全指数有所好转。
货币
卢布为本位货币单位,辅币是戈比。
1卢布=100戈比。纸币面额有10、50、100、500、1000、5000卢布,1卢布,2卢布,5卢布,10卢布铸币,另有1、5、10、50戈比铸币。
卢布汇率(2013年09月29日)1美元=32.335俄罗斯卢布,1人民币元=5.2855俄罗斯卢布,1日元=0.3291俄罗斯卢布,1英镑=52.1785俄罗斯卢布,1欧元=43.7255俄罗斯卢布
出口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宝石及其制品、木材及纸浆等。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产品、化工品及橡胶、金属及其制品、纺织服装类商品等。
工业
俄工业发达,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业占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业产值为112090
亿卢布 ,同比增长6.1%。工业从业人口2055.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6732.2万)的30.5%。
工业基础雄厚,部门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业也较发达。俄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民用工业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俄重工业发达。
主要工业区
莫斯科工业区: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以汽车、飞机、火箭、钢铁、电子为主。圣彼得堡工业区:以石油化工、造纸造船、航空航天、电子为主,是俄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乌拉尔工业区:以石油、钢铁、机械为主。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以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电力为主。
俄IT业当前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软件开发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涌现出了Yandex,卡巴斯基等世界著名的软件制造商。
农业
农业人口668.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9.9%。农牧业并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豆类。经济作物以亚麻、向日葵和甜菜为主。畜牧业主要为养牛、养羊、养猪业、规范化。
小麦进口
据俄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1月到5月期间,俄小麦进口量达到了36.28万吨。
这份报告显示,相比之下,上年同期只有300吨。从独联体国家进口的小麦数量为35.3万吨,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4.19万吨。[15]
服务业
2004 年服务业产值 42035 万亿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2004 年服务业从业人口4008.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6732.2万)的59.6%。
交通运输
各类运输方式俱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都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数据,2012年客运周转量5325亿人公里,货运量85.19亿吨,货运周转量达5.05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8%。
铁路:截至2011年底,俄铁路网总运营里程为12.2万公里。2012年,俄铁路客运周转量为1446亿人公里,同比增长3.4%;客运量10.59亿人次,同比增长6.6%。货运量14.21亿吨,同比增长2.8%,货物周转量2.22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4%。
公路:截至2011年底,俄公路网总里程109.4万公里。2012年,公路客运周转量1464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249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1.76%。
水运:截至2011年底,俄拥有海运客货船2750艘,内河客货船3.06万艘。主要海港位于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巴伦支海、白海等,包括摩尔曼斯克、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新罗西斯克等。2012年,海运货运周转量1260亿吨公里,海洋客运量110万人次,内河客运量1400万人次。
空运:2009年底机场总数232个,其中国际机场71个,主要机场有莫斯科的谢列梅杰沃国际机场、伏努科沃1号国际机场、多莫杰多沃机场、圣彼得堡国际机场、下诺夫哥罗德机场、新西伯利亚机场、叶卡捷琳堡机场,哈巴罗夫斯克机场等。现有航空公司46家,其中年运力超过100万人次的大型航空公司11家。2012年,俄航空客运量7600万人,同比增加15%;货运量120万吨,与2011年持平;货运周转量51亿吨公里,同比增加2%。
管道运输:截至到2013年07月,俄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总长超24.6万公里。2012年,输油气总量10.96亿吨。2010年中俄原油管道全线贯通,11月1日开始试运行,2011年1月1日起投入商业运营。2011年,俄罗斯“北溪”天然气管道建成输气,开辟了绕开乌克兰直接向欧洲输气的新途径。2012年,管道运输货运周转量2.45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16]
金融
主要银行有:
俄罗斯储蓄银行,1991年成立,注册资本241亿卢布。
俄罗斯外贸银行,1990年成立,注册资本65.5亿卢布。
工商银行,1988年成立,注册资本 22.9亿卢布。
首都储蓄银行-农工银行,1988年成立,注册资本21.6亿卢布。
国际工业银行,1992年成立,注册资本18.5亿卢布。
天然气工业银行,1990年成立,注册资本18.5亿卢布。
对外贸易
据俄海关委员会统计,200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3891.4亿美元,较上年(下同)减少37.6%。其中,出口2339.4亿美元,减少36.4%;进口1552.1亿美元,减少39.3%;顺差787.3亿美元,减少29.7%。
外国资本
2012年外国对俄投资总额为1546亿美元,同比减少18.9%。其中:外国直接投资为186.7亿美元,同比增长1.4%;证券投资为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其它类投资为1340.9亿美元,同比下降21.8%。外资主要投向制造业、金融、商业、交通工具和电器维修、矿产开采、房地产及租赁服务等领域,投资额合计达1508.1亿美元,占同期外国对俄投资总额的97.5%。
对外投资
截至2012年底,俄累计向境外投资1178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739.3亿美元,占62.8%;证券投资126.8亿美元,占10.8%;其他类投资311.9亿美元,占26.4%。
俄累计对外投资位列前位的国家分别是荷兰、塞浦路斯、瑞士、美国、英国、白俄罗斯、卢森堡、维京群岛、奥地利、乌克兰。
人民生活
据俄联邦统计局估计,2012年11月俄罗斯居民的月均加算工资为27607卢布,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14.2%。[17]
根据俄首都经济政策和发展部的数据显示,莫斯科居民2012年10月份人均收入增加了11%,达到了45600卢布,同时,退休金也涨到了9870卢布。[18]
2011年11月,俄居民的实际收入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加0.2%。2011年前11个月的居民收入同样上涨了0.2%。11月的居民平均收入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涨了14.4%,达到24310卢布(约合830美元)。[19]
研究表明,2006至2010年间,俄公民收入增长的平均速率达到通货膨胀率增速的1.5倍。[19]
2004 年俄人均月收入 6296卢布(约218美元),同比实际增长7.8%。2004年俄职工人均月工资6828卢布(约237美元),同比实际增长10.8%。2004年12月消费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1.7%。
旅游
2010年共有2273万人次入境俄罗斯,同比增长6.5%。其中,入境旅游223万人次,同比增长4%;入境商务行443万人次,同比增长14%。(2010)《发展境内游和来俄旅游2010至2016联邦目标计划》。
9文化
文艺
俄领土跨越欧亚两洲,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俄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大量出版图书和报刊,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俱乐部等群众性文化设施。
俄还重视对博物馆珍品和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扩建和新建了许多博物馆。俄博物馆按专业可分为革命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各专业博物馆以及其他博物馆等。著名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俄罗斯中央革命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克里姆林宫博物馆、中央海军博物馆等。较大的艺术馆有莫斯科科列季亚克夫国家绘画陈列馆。
俄罗斯文学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出现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别林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等世界驰名的大文豪和作家。俄罗斯的美术源远流长,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艺术大师有列维坦、列宾、苏里柯夫、克拉姆斯科伊等。俄罗斯的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歌剧、交响乐和室内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奔放豪迈。俄罗斯的戏剧艺术体裁和形式多样,最早出现在皇宫内,19世纪进入繁荣时期,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社会戏剧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大师。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俄罗斯文坛众多的戏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俄罗斯戏剧之父”。俄罗斯的马戏团在俄也很受人们的欢迎,马戏团团员训练有素,技艺精湛。
俄罗斯人有卓越的民间艺术。实用装饰艺术有金属、兽骨和石头的艺术加工,有木雕、木雕壁画、刺绣、带花纹的纺织品、花边编织等。最有名的工
艺品有木制套娃、木刻勺、木盒、木碗、木盘等木制品。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于1935年访问苏联,会见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聂米罗维奇-丹钦科、梅耶荷德、塔伊罗夫、爱森斯坦等苏联最著名的导演。当时在莫斯科工作的英国导演戈登﹒克雷、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和皮斯卡托也观看演出。这是东西方戏剧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它永远载入了世界戏史册。画家高贺琪运用中国绘画语言描绘俄罗斯,提供了具有历史感的人文空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始于1959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是苏联和俄罗斯最大的国际电影节,1972年定级为世界A类电影节,是全球12个A类国际电影节之一,2000年起从每两年一届改为每年一届。其悠久历史仅次于威尼斯电影节。
媒体
2000年报纸总数5758种,杂志和期刊3570种。
主要报刊及发行量:《俄罗斯报》,创刊于1991年,政府主办,日发行量48.31万份;《独立报》,1991年创刊,日发行量5.24万份;《消息报》,1917年创刊,日发行量23.45万份;《每日商报》,日发行量11.73万份;《共青团真理报》, 1925 年创刊,日发行量79.6万份;《莫斯科共青团报》,日发行量196.04万份;《论据与事实》周报,发行量292.12万份。
主要杂志及发行量:《总结》周刊( 8.5 万份)、《政权》周刊(7.35万份)、《剖面》周刊(7.2万份)、《星火》周刊(5万份)、《新时代》周刊(2.5万份)。
主要通讯社:(一)俄通社-塔斯社,简称俄塔社,其前身是前苏联时期的塔斯社及于1992年1月23日成立的俄通社,1992 年1月30日正式定名为俄通社-塔斯社。国营,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当前在俄及独联体国家有74个分社,在其他59个国家有62 个分社。(二)俄罗斯新闻社,简称俄新社,其前身是苏联新闻社,成立于1961年,1993年被确定为国家通讯社。国营,是俄两大国家通讯社之一,地位与俄通社-塔斯社相同。在俄及独联体国家有 40 多个分社。(三)国际文传电讯社,成立于1991年,私营。当前在俄、独联体及波海国家有8个分社。
主要广播电台:第一广播电台(原苏联中央广播电台)、俄罗斯之声(私营)、俄罗斯电台(国家控股)、莫斯科 “ 回声 ” 电台(私营)。
主要电视台:(一)俄罗斯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亦称俄罗斯电视台、国家电视台),建于1991年5月,国家控股。(二)国家第一电视台(前身是苏联中央电视台),建于1990年,国家控股。(三)独立电视台,建于1993年1月,私营,在俄、美、欧、中东、北非、澳大利亚等地播放俄语节目。
教育
俄罗斯教育分为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由于俄学龄儿童数量呈下降趋势,俄罗斯普通教育机构也相应有一定的减少。2007年,俄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107621所,在校学生人数3576.43万,每千人(15岁以上)中高等教育以上158人,不完全高等教育31人,中等职业教育271人,普通中等教育302人。俄罗斯是教育大国,自然科学和基础研究方面,高等教育的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工程技术领域亦属世界一流。在人文和社会科学拥有优秀传统和鲜明风格。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建于1755年。莫斯科大学当前设27个方向57个专业,研究生培养专业达168个。本部现有29个系,25个科研所,4座博物馆、350多个教研室,1个科技园、1所植物园,图书馆藏书达900余万册。还有4所分校。本部在校生36082名学生。莫斯科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及科研人员共计9108人,其中2065人获博士学位,5228人获副博士学位,教授约1000名,副教授和讲师约2000名,约300名俄罗斯科学院及分类科学院院士和通讯院士。俄罗斯的18位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中,11人在莫斯科大学工作和学习过。
高校
[21]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建于1775年,现27个系、11个科研所,19个研究中心。本科生3.1万人,研究生7000人,进修生5000人,外国留学生4000人左右,其中预科生400人,教师5000人。莫斯科大学不但是全俄罗斯最大的大学和学术中心,也是全世界最大和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建于1724年,2000年本科生2.5万人,研究生2000人,外国留学生4500人左右,教师3000人。圣彼得堡大学是俄国最古老的大学,世界最优秀的大学,也是世界知名的众多学派的源头,也是进步的社会运动的重大中心之一。
此外还有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远东国立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莫斯科航空学院、圣彼得堡海洋技术大学、圣彼得堡航空宇航制造学院、圣彼得堡精密技术信息大学、萨马拉航空技术大学、圣彼得堡矿业大学、莫斯科矿业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普希金语言学院、莫斯科音乐学院、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等。
宗教
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2001年俄权威社会调查机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俄居民55%信奉宗教,其中91%信奉东正教,5%信奉伊斯兰教,信奉天主教和犹太教的各为1%,0.8%信奉佛教,其余信奉其它宗教。
俄罗斯正教会(Русская 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Церковь),又称“莫斯科宗主教区”(Московский Патриарха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正教会团体,其最高权力属于主教公会。公会根据需要召开,由全体主教参加;在公会休会期间,则由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牧首领导,宗座设在莫斯科,2009年2月起这一职位由基里尔一世担任。 估计全俄罗斯有超过一亿信徒,实际活跃成员超过2000万。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
体育
俄是传统的体育强国,足球,冰球和网球是俄罗斯最受普罗大众欢迎的运动,国内的足球超级联赛和冰球联赛是最受欢迎的两个体育联盟。
俄是奥运百年历史上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夺金强国之一;俄罗斯与美国在体育方面曾展开激烈的竞争。俄罗斯的奥运传统优势项目包括体操,艺术体操,蹦床,击剑,射击,花样游泳,举重,排球,垒球,赛艇等。由于俄大部份领土地处高纬度,拥有得天独厚的冬季奥运会项目的训练场以及比赛场地。在滑雪,花样滑冰等项目上亦表现上佳。俄亦是国际象棋的强国。
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在莫斯科举办。2014年冬奥会在索契举办。2010年12月2日俄申办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成功,这将是俄所承办的第三个世界级体育盛会。
礼仪习俗
俄罗斯人是热情而豪放的,这片广袤的土地造就了俄罗斯人坦荡宽阔的胸怀,漫长的冬天让俄罗斯人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们用音乐与舞蹈来表达内心对生活的热情;俄罗斯人同样是细腻与多愁善感的,否则俄罗斯人不会创造出如此璀璨的艺术珍品,如此震撼心灵的文学佳作。[22]
俄罗斯人一般的见面礼是握手,但要注意握手时要脱下手套。久别的亲朋好友常用亲吻拥抱礼,男士一般吻女士的手背。在隆重的场合,俄罗斯人用“面包加盐”的方式迎接贵宾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一般而言,面包与俄罗斯文化的热情好客有关,面包是最受人尊敬的食品,也是主食之一,而食盐代表友情的长久,俄罗斯有句谚语:“Мы с ним съели пуд соли”(“我们吃了一普特的盐”),(普特,пуд,俄国重量单位,1普特=16.38公斤),盐在古代俄国是非常稀缺的,在俄国是无价之宝,所以用吃一普特的盐来比喻友情的长久、深厚。打翻了盐罐意味着吵架。另外在俄罗斯历史上有一个高盐税款,使盐是非常昂贵和珍贵的商品。应邀到俄罗斯人家做客,进屋后应脱衣帽,先向女主人问好,再向男主人和其他人问好。男士吸烟,要先征得女士们的同意。
民族服饰
俄罗斯人大都讲究仪表,注重服饰。在俄民间,已婚妇女必须戴头巾,并以白色的为主;未婚姑娘则不戴头巾, 但常戴帽子。在城市里,俄罗斯人当前多穿西装或套裙,俄罗斯妇女往往还要穿一条连衣裙。前去拜访俄罗斯人时,进门之后务请立即自觉地脱下外套、手套和帽子,并且摘下墨镜。这是一种礼貌。 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服装是:男子是斜襟长袖衬衣,通常在领口和下摆有绣花,穿时在衬衣外面系一根腰带。衬衣一般是用麻纱布、白棉布做成,也有用色彩鲜艳的花布做成。裤子稍肥,是用白布或染色的花布做成。
饮食
俄罗斯人比较讲究饮食,菜肴的品种丰富多彩,“俄式大餐”在世界上很有名气,到俄罗斯来一定要品尝俄餐。珍贵的鱼子酱,正宗的罗宋汤,还有传统小煎饼,都是非常有民族特色的。通常在俄罗斯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肉类食品,几乎每餐都会有牛肉、羊肉、牛排、香肠等。[23]
俄罗斯人常饮用的饮料有蜂蜜、格瓦斯等。俄罗斯人爱喝酒是世界闻名的,其中最重要的酒类当属伏特加。俄罗斯人有喝茶的习惯,主要饮用红茶。[24]
忌讳
俄罗斯人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相反,认为“7”意味着幸福和成功。俄罗斯人不喜欢黑猫,认为它不会带来好运气。俄罗斯人认为镜子是神圣的物品,打碎镜子意味着灵魂的毁灭。但是如果打碎杯、碟、盘则意味着富贵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寿筵和其它隆重的场合,他们还特意打碎一些碟盘表示庆贺。俄罗斯人通常认为马能驱邪,会给人带来好运气,尤其相信马掌是表示祥瑞的物体,认为马掌即代表威力,又具有降妖的魔力。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要用左手抽考签等。
10旅游景点
克里姆林宫 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濒莫斯科河,曾为莫斯科公国和18世纪以前的沙皇皇宫。“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为苏联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始建于1156年,初为木墙,后屡经扩建,至19世纪40年代建大克里姆林宫,为一古老建筑群,主要有大克里姆林宫、多宫、圣母九天教堂、参议院大厦、伊凡大帝钟楼等。宫内塔楼中最宏伟的有斯巴达克、尼古拉、特罗伊茨克、保罗维茨、沃多夫兹沃德等塔楼。
彼得大帝夏宫位于芬兰湾南岸的森林中,距圣彼得堡市约30公里,占地近千公顷,是历代俄国沙皇的郊外离宫。夏宫是圣彼得堡的早期建筑。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下令兴建夏宫,其外貌简朴庄重,内部装饰华贵。当时的许多大型舞会、宫廷庆典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彼得大帝生 前每年必来此度夏。1934年以后,夏宫辟为民俗史博物馆。如今,夏宫已成为包括18世纪和19世纪宫殿花园的建筑群,由于它的建筑豪华壮丽,夏宫因而被人们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夏宫的主要代表性建筑是一座双层楼的宫殿,当年彼得大帝住在一楼,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住在二楼,楼上装饰极为华丽,舞厅的圆柱之间,都以威尼斯的镜子作装饰。[3]
冬宫 位于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的一部分。
斯莫尔尼宫位于圣彼得堡市的斯莫尔尼宫建于19世纪初叶,是一座外观典雅的三层建筑。原为贵族女子学院,曾是苏共列宁格勒州委和市委机关所在地。
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 简称大剧院,始建于1776年,是俄历史最悠久的剧院,是俄罗斯及其文化艺术的象征。坐落在莫斯科斯维尔德洛夫广场上。建筑既雄伟壮丽,又朴素典雅,内部设备完善,具有极佳的音响效果。
普希金广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旧称苦行广场,因旧时广场上建有苦行修道院而得此名。1937年,为纪念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逝世100周年,当时的苏联政府把苦行广场改名为普希金广场。广场上耸立着4米多高的普希金青铜纪念像。广场上有个小花园,园中有花岗石台阶、红色大理石喷泉、饰灯等,景色优美。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原为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该舰长124米,宽16. 8米,1903年起服役。1905年它曾参加日俄间的对马海役,该舰自沉于港湾中,战争后期它被打捞起来,并于1944年修复。
阿尔巴特街莫斯科市中心的一条著名步行街,紧邻莫斯科河,是莫斯科的象征之一。著名诗人普希金从1830年起居住在这条大街上,普希金故居就坐落在阿尔巴特街53号。阿尔巴特街曾是艺人和画家荟萃的天堂,保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
<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7: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集中了解上述国家简史,再附一下大事年表:
英国大事年表
西元前2000-1500年,古印欧人的一支——凯尔特人(罗马人称其为高卢人)西进。

西元前1200-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凯尔特人继续西进到了不列颠岛。在他们之前在岛上居住的是皮克特人,皮克特人的首都是斯康宫,被苏格兰人称作历史中心,该宫殿以“斯康石”闻名苏格兰,史称“定命石”,因为继承苏格兰王位的每一位王公贵族都要到这里来举行加冕仪式。直至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决定把这种仪式改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举行。直到诺曼征服后,苏格兰仍有皮克特王国。

史前英国(凯尔特英国,史前—43年)

罗马人占领时期:西元前55年~西元410年

西元前55年与54年:朱利叶斯•凯撒首次率军入侵不列颠

西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迪厄斯率军征服不列颠【罗马人在不列颠岛设置了行省,不列颠岛被分为军事区(西北部山区)与行政区(东南部平原区)两部分。罗马人实际上只控制了行政区,北部的苏格兰与西部的威尔士仍在凯尔特人的手中,罗马人为了防备他们的反抗不得不修建了“哈德良长城”】

中古时期英国

盎格鲁-萨克逊英国与七国时代(约440年—850年)与丹麦律法施行区时期(850年—1066年)

4~5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逐渐放弃对不列颠的控制,罗马人从407年开始撤兵,至442年全部退走,结束对不列颠400年的统治。

597年:圣•奥古斯丁到达不列颠,使当地人昄依基督教

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

832~860年:肯尼斯•麦克阿尔平统一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

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

诺曼底王朝:1066~1154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

1086年:发布《末日审判书》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1154年:亨利二世继承王位,金雀花王朝开始

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由封建贵族提出的《大宪章》

13世纪初: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创立

1277~1288:英格兰征服威尔士

1337~1453: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

1387~1394:乔叟写作《坎特伯累故事集》
【西元13世纪—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

兰卡斯特王朝:1399~1461
1413年:苏格兰第一所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成立

1455~1487年:约克家族与兰卡斯特家族之间的"红白玫瑰战争"

约克王朝:1461~1485
1477年:威廉•卡克斯顿出版印刷第一本书 【玫瑰战争时期(1399年—1485年)】

都铎王朝:1485~1603(近代英国开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15世纪中叶,30年的玫瑰战争导致都铎王朝建立,获胜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贵族的代表亨利•都铎加冕为王,是为亨利七世。都铎王朝正值资本主义在英国初升时期,产生了两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为子嗣和婚姻问题与罗马教庭宣布决裂,成立英国国教(即圣公会);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被伊丽莎白指定为继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兰国王的宝座,成为詹姆斯一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这为100年后(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创立了条件。】

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

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统治英国达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 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 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 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岁的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了。

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为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1620年:对新教徒的镇压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1628年,《权力请愿书》

1628年,解散议会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1642~1651年:英国内战爆发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儿子)被处决(1.30),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复辟 【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儿子)继承王位,后被罢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设立

1679年,人身保护法 ;托利党成立(1833年改称现名)

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8~1689年: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玛丽二世(詹姆斯二世女儿)执政。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

1698年:伦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1707年:英格兰、苏格兰合并,形成"大不列颠王国"

汉诺威王朝:1714~1917

1714年,王位传给查理一世的外甥家族、德国的汉诺威王室。接着是乔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执政。乔治三世在位期间,美国独立,英国击败拿破仑。

1721~1742年:罗伯特•华尔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

1727年,牛顿去世

1760~1830年:工业革命

1763年,结束英法七年战争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

1801年:合并爱尔兰,"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成立

1815年,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1837—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执政,英国的黄金时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在生产及贸易方面跃居世界首位,到处推行炮舰政策,夺取海上霸权,侵占殖民地,搜刮别国财富。大英帝国称霸世界,在海外统治的地域遍及欧、亚、非、美、澳各洲,号称“日不落帝国”。】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900年,劳工代表委员会成立(1906年,改工党)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

1911年,议会法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衰败

1919年,乔治五世将汉诺威王朝改为温莎王朝。现在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温莎王朝的第四代君主。

温莎王朝1917~

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

1921年:爱尔兰独立

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

1949年,议会法

1952年,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1988年3月,自由民主党

20世纪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

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5 04: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