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4-15 10: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问答(第三辑) - 如本法师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一者、定力功深,自性预知寿命缘尽,时日自知。
二者、参禅念佛者,一心向道,机缘感应,佛加被示知。
89. 净土法间十方诸佛共赞,处处指归,最为殊胜,弥陀成佛于今十劫,在十劫之前,十方诸佛有无另指其它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穷劫前即有之,并非弥陀佛成佛之后方有净土,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在因地的时候,乃国王之身而出家,世自在王佛为他取名为法藏比丘,同时,为他讲说经法,并为法藏比丘介绍二百一十亿诸佛世界,种种清净庄严的净土,除此二百一十亿诸佛世界清净庄严妙土之外,亦有无量无边,不可称不可计的诸佛庄严世界尚未介绍,可见十方净土之多,实非言宣所阐尽。
诸佛示现人间行化,观机逗教,为顿根者说顿教大法,为钝根根者说权宜方便之法;若人间五浊恶世,则演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求生净土。净土法门乃十方诸佛共赞,处处指归,最为殊胜。
90. 净土法门大小乘兼有,如何分别说明?
净土在佛法中,是贯彻一般的,是各式各样的,大乘(梵语maha-yana)只是特别发扬而已,所以可分三类的净土:一、五乘共土。二、三乘共土。三、大乘不共土。
一、五乘共土:这不仅是佛法才有,一般世间人,都可有此净土思想,在印度,如四大洲中的北俱卢洲,梵语郁怛罗俱卢,是无上福乐的意义,即顶有福报顶快乐地方,印度人,都承认有此世界。
二、三乘共土: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说的,最显著的,即兜率净土。佛在人间成佛以前,最后身菩萨就是在兜率天,从此而降生人间。释迦佛是如此,将来弥勒佛也是如此。兜率内院,是最后身菩萨所依止的地方,经常为天众及圣者们说法。这也是小乘(梵语hinayana)佛教的学者所共说的,从小乘佛教编集的教典来看,弥勒当来下生,实现人间净土,实是佛教徒所仰望的目标。
三.大乘不共土:大乘不共的净土,多得不可数量。古典而最有名的,是东方阿閦(音同触chù)佛净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然其后,为中国佛弟子所重视的,与西方阿弥陀佛国土相对的,有东方药师如来净土。像这些是大乘佛教所不共的净土,在小乘佛教传说中是不见的。
91. 佛教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吗?是在何天?
是的,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以上帝的人格权威、行为、作风而论之,上帝自言:宇宙天地是祂所创造的,而在七天七夜即创造完成,人类男女也是祂所创造的,人类的祸福吉凶操纵在上帝的权威中,人类若有违逆上帝、叛逆上帝,则会触怒上帝,上帝即会对人类以水火电降灾给与惩罚,以达到顺从上帝为宗旨,人类不断的歌颂上帝的万能,赞扬上帝的权威,宁愿做上帝的仆人。
如此一来就能显得上帝高高在上,其人格、权威、行为、作风超越人类,上帝的万能给予人类的福祉是不可限量的,但当人类触怒上帝,或叛逆上帝之时,上帝也会发发脾气,对人类来个惩罚,以发泄祂的怒气。
这种行为与作风,正符合佛教中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在色界(梵语rupa-dhatu)初禅第三天之处,大梵天王的人格、权威、行为、作风,也完全与上帝的作为相符合,认为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乃至人类是祂所创造的,人类应该感恩于大梵天王,因为宇宙与人类是祂一手所创,祂对人类有恩典,人类没有理由违逆大梵天王,一切应该都归顺服从祂的意思去做。
这种愚民政策,封建制度,庸俗论调,依佛法的正观而论其境界:是增上慢者, 所谓未得自称已得,未得上圣之法,自称已得;未证上圣之理,自称已证。
上帝与大梵天王同等一格,我见深重,人格贡高我慢,始终不得破除我执,我执不破,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生死不能了,纵得天堂之快乐,劫数到头,禅定退堕,亦免不了生死大难。
总而言之,佛教对上帝的看法,是存在的,祂的境界、人格、行为、作风,等于初禅三天的大梵天王同等格调,亦处于三界之内,未得解脱,未证菩提。
天界的上帝有无量无边,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应化人间度化众生之时,天界的大梵天王、上帝、帝释天主、天子,皆率同无量天人,到人间听大圣佛陀演说圣法。天界众生,听完佛法,心生法喜,各个也都发大菩提心,欲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早证无上菩提。
92. 五戒中的第四条妄语戒,虽受了戒,由于习性带动,假使不知不觉,突然间说出,因而破戒时,如何补助?
五戒(梵语panca silani)中的妄语戒,分为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最重要的是犯大妄语罪,大妄语具备五个条件,即构成重罪不可悔:
一、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
二、是人想—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牲。
三、有欺诳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四、说大妄语—自己未证圣果圣法,而说已证圣果圣法;乃至未得四禅八定,而说已得;实未见天来、龙来、神来、鬼来、而说见到天来龙来神来鬼来。
五、前人领解—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非人、畜牲等说大妄语,不犯重罪。
若构成这五个条件,称为破戒,破戒当下失戒体,是属波罗夷罪,亦称重罪不可悔,亦称断头罪,亦称无药可救罪等。若犯这五个条件,即没有办法忏悔补救,佛弟子不得不慎!
93. 受过五戒的法官,于法庭判人死刑,是否犯杀戒?
家有家规、宗教有戒律,国有国法,法官依法行事,只要公正无私,依法究办,实践正义、道德、因果(梵语hetu-phala),于法庭为国法判人死刑,不犯杀戒。
94. 人死亡之时,其神识(灵魂)从人体的那个部门脱离出去呢?
这可分为两个立场而论之:一、有证果者。二、一般凡夫之辈。
一、有证果的人:已证成果位的圣者,当入涅槃(梵语nirvana)之际,其神识是自在无碍的,既无生何有死!故不生不灭,无来无去,说是从身体的那部门脱出者,皆为戏论!
二、一般凡夫之辈:凡夫之辈当命终之际,是不自在的、痛苦的、难熬的、悲惨的,根据唯识学的说法,有这么阐述,当命终者的神识,将要脱离身体之时,随各人的境界高低,神识由身体不同的各部门脱出,现在引述如下:
唯识学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膀生膝盖离,地狱(梵语naraka)脚板出。”
95. 神识投胎,是女人受孕则入,或是临产之时才投入?
神识(中阴身)投胎是在男女行淫之际,男精与女众之卵结合的那瞬间投胎的,不是临产之时才投入。
96. 精神统一与禅定有何差别?
精神统一能得到身心的舒适,血液循环更舒畅,精神轻松,内心轻安,神识月朗化,组织力强,记忆增高,精神统一,大体上,是世间一般人集中精神的法则。
禅定(梵语dhyana)的种类,依佛法而论之,则有三种禅:小乘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
一、小乘禅:修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十一切处等,皆属小乘禅。
二、出世间禅: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
三、出世间上上禅:若于一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97. 平时不信佛,亦不敬佛,临终幸遇善知识助念开示,这能往生吗?
平时不信佛,亦不敬佛,临终幸遇善知识(梵语kalyana)助念开示,这须要看临终者的神识,是否心境转为正念!若能转为正念,往生必成,若依旧固执不化,往生则成问题,因为佛法启示我们,临终者在命终之际,若能一念正信,当下善根现前,念佛之心,一念乃至十念,必蒙佛慈悲接引往生。
观无量寿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梵语dasakusala-karma-pathani),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念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乃至十念,除罪往生,得下品下生。”
98. 生而聋者,其临终时,当善知识为他开示助念,是否能得利益?
聋者是八难中之一难,可谓业障(梵语karmavarana)深重,现生当中,听佛法亦障碍,临终之时,气未断,耳聋之故,开示念佛依旧听不到,但聋者若明白往生的道理,善念现前,痛念人生无常,欣求极乐,他心想佛,一心一意想往生西方净土,弥陀愿力不思议,亦必接引往生无疑。
99. 念佛后一定要念回向文吗?临命终时八苦交煎,四大分散,神识昏沉,恐怕不能念佛,该怎么办?
回向(梵语parinama)这确实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念佛一定要回向,在凡夫因地,往生的信愿不坚,回向可增长念佛者的求生意志,回向具有愿生净土之义、超越之义、破相之义、希望之义、目标之义、力量之义,若不回向,这些功德力当下不具足,愿生净土的原动力,当下消减重损,是故,每当念佛后,亦必回向。
蕅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懂得回向,亦得往生。”
临命终时,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功力不足,又加上八苦交煎,四大分散的袭击,神识昏沉,又不能提起念佛之念,这是非常危险的象征,此时此刻,旁边的亲戚眷属,若有学佛的人,应该慈悲软言相劝,启发临终者能抖擞精神,作人生最后的冲刺,提起正念,示之人间苦(梵语duhkha)、空(梵语sunya)、无常(梵语anitya)的真相,再苦也得撑下去,轮回够苦了,不要在今生丧失往生机缘,又带来沉沦的懊悔,不断催促临终者,令其坚强,把持最后的关头,以得最后胜利—往生净土。
100. 一切法是众缘和合, 而成,西方极乐国土之庄严,是否能例外,若不能例外,一切法是无常,那能供给那么多的诸上善人住下去?而且大众又是无量寿呢?
诸法乃众缘和合所成,极乐国土亦不例外,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是弥陀佛清净愿力所庄严而成,是佛的应化净土,佛的神力所使然,佛的心境不可思议,非凡夫所能臆测的,极乐净土,大之无外,小之无内,佛的境界不能以大小对待来衡量,解脱之法性已非对待所能拟议的;又如维摩诘之方丈室能容纳佛所坐的狮子座,共有三万二千的狮子座,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有八十里;这已非凡情思量所能知之,又如一芥子能纳须弥山,一滴海水能纳四大海,八万四千劫入一刹那,入法界不思议境界,唯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方得究竟了知也。
101. 佛教中有“阿兰若”的名称,是什么意思?
阿兰若(梵语aranya),华译为寂静处,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之总称。阿兰若处华译为远离处,或空闲处,即远离热闹的空闲处。
102. 人寿自有定数,寿尽神识自脱躯壳,何以必先病而后死,修行功夫纯熟者,能不能幸免?
生老病死的四阶段,凡夫遇死之前多数以上皆先病而后死亡,但少数之人亦有无病而死者;修行得道之人,功夫纯熟,少数之人亦有先病而后入涅槃者;多数人皆能无病而得自在入涅槃。
不论凡夫(梵语prthag-jana)与圣人(梵语arya),身体总是物质有漏之物,生病在所难免,轻重有别,圣人的果位高深者,有时可成金刚不坏身,如九华山地藏菩萨、南华寺六祖慧能大师、丹田大师、无际大师、憨山大师、台湾省慈航菩萨、清严法师等等、像这些高僧德们,在命终之际,就不会先病而后入涅槃(梵语nirvana)了。
但有些高僧大德们,被因果病所缠,在命终之际被病苦所折磨,而后入涅槃,命终身病入涅槃,不是意味他没有修行,而是他个人过去生中的业障现前所致,病归病,涅槃还是涅槃,正信佛弟子应如是知,如是见。
103. 佛教之宗旨乃救世利人,是使现今世界太平安乐呢?或是使人死后升天,生净土呢?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的教义,乃建立在人间净土,使这个世界太平,和谐安乐。纵然这个世界是真善美,是人间净土,世界太平与和谐安乐,但地球必然要经过成住坏空的四阶段,目前是住劫中,住劫过后是坏劫,坏劫过后是空劫,可见地球是可毁灭的一天,大圣佛陀慈悲众生,要我们修行证果,早得解脱生死;并苦口婆心,规劝我辈沉沦众生,勤劝念佛,普得念佛三昧,蒙佛垂慈接引,早登净土莲邦,亲听弥陀演音,共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方回入娑婆,共度有情。
104. 佛教是往生净土,基督教是进天堂,请问往生净土与进天堂是否相同?
境界完全不一样,诸位觉得,佛法说升天那么困难,耶稣教却相反,只要信主就能得救上升天国了,其实真正的基督教,要生天国也并没有那么简单。要真正信仰、悔改、祷告,得到重生,心里起了一种离染得净的变化,有了这种变化,自会奉行博爱的精神,而合乎布施持戒的行为,这才能生天,什么都不要,信就得救,只是廉价倾消的宣传而已。
佛法虽说天界好,但不劝人生天,因为天不彻底。耶稣教说:生天得永生,永远是也乐和平长寿。佛法说:天国虽然长寿,一万十万千万乃至万万年,总有一天,福报完了,禅定(梵语dhyana)尽了,还是要堕落,不过只是享长期的福罢了,并没有解决生死的问题。佛法是要求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基督教说靠耶稣的力量来拯救,而佛教是靠自力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来接引。那么,为什么佛法提倡往生净土而不赞成求生天国呢?这实在有根本不同的地方,净土与天堂(天国)不同之处是:
一、平等而非阶级—我们生到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后,得到西方三圣们的开导,将来可以与他们一样,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只要到了西方,慢慢修学,都可以成佛。佛经上说,极乐世界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往生者也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与佛平等。不像耶稣教天国的阶级性,上帝是至高至上独一无二,升入天堂的绝不可能成为上帝,不能成为耶稣。阶级是世界忧愁苦恼的根源,天国也不能例外,佛法是以平等为基础,才能彻底解决一切对待的痛苦。
二、进修而非完成—耶稣教说:生天国就得到永生,是完成了。其实在人间尚未成就一切德行,到天国之后,也尚未究竟,智慧、功德、行为,一切都没有达到圆满,至少是不能像耶稣那样。这样的永久,可说是永久的可惜,永远缺陷的事。
生净土就不同了,念佛求生净土,并不是因为净土衣食丰足,无忧无虑,要去享福的,而是要跟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观音菩萨(梵语Avalookitesvara)、大势至菩萨好好的学习。所以生净土时,虽不曾圆满,而能精进向于圆满。
或者有人要问:要学习佛法,在这个世界学就好了,何必到西方去呢?这虽然说得对,但这个世界寿命短、环境劣、业障重、天灾人祸多,西方则不然,安乐长寿可以慢慢修学。
所以生到净土不是像进入天国那般以为就此完成,而是到了净土那边去,正好可继续进修。
三、上升而非退堕—佛经上说:往生极乐世界皆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因为病痛烦恼,恶因缘的阻挠,精进一段时间,又容易退堕下来。生净土的,如进好的学校,有好的教师,管教严格,学风优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就是懒惰的学生,一进去也被学校的风气所影响,而注意他们的学业,无形中,学业就会逐渐进步。
往生净土,就是为要适应这一般人的需要,只要念阿弥陀佛,使佛慈悲愿力,就能到净土去再进修。时间虽有长短,生死决定可了,不会退堕。天国就不一样了,他们自以为永生,其实生天福报享尽了,定力消尽,就要堕落,这是两个世界的最大差别。
总而言之,天国是有阶级,净土是平等的;天国的慈悲智慧功德永不圆满,永久不彻底,只是信而得救,救而无施教,故不得圆满;净土是继续进修,究竟可以成佛的;天国说永生是靠不住,毕竟只是天界众生,不过是寿命长一点,定境若尽,福报享完,还是要堕落的;净土是永不退转,直到成佛。
这些问题,学佛的人,应该要正确的认识,信念才会坚定。不然的话,思想上似是而非,神佛分不清楚,最容易被神教所同化,而自己不知不觉,又说不出道理来,岂可不慎!
105. 印度乃佛教的发源地,曾经盛行一千五百多年,为何还得亡国的果报?
佛法讲缘起、业感、因缘果报,世间相莫非如此一般。佛教发源于印度,曾经盛行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正是有缘的众生,业力感召,与佛陀共聚在同一时代,蒙佛教化,应度者皆已度脱,未度者皆已种下得度因缘,佛陀降生示现在印度,整体的教团教法风行在印度及东南亚,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岁数,于是又被回教侵凌,及婆罗门教的渗透,佛教也就逐渐消失于印度,佛教在印度便成为历史上的圣迹,这段因缘,佛法称之为缘起缘灭,亦称业感,乃至因缘果报。世界相是如此,佛去亦必如此。
中国隋唐的佛教盛行的朝代,亦称佛教黄金时代,前后第行将近五百年的岁数,最后也被不信佛法的暴君所摧毁,造成佛教惨淡的悲剧,如当时三武一宗的灭佛,,与近代中共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大破佛教,全面性摧残三宝,可谓罪大恶极的历史罪人,三武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一宗即五代时周世宗。这些罪人,给与佛教的破坏毁灭,是中国佛教史上的暗淡时期。
佛陀与弟子们缘起在同一时代,也随著缘灭消失人间,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诸法,国家也是缘起,缘起的国家,亦必缘灭,佛法缘起于世间,也必缘灭于世间,缘生缘灭是世间的真相,也是无上真理。
106. 仗念佛诵经功德感发饿鬼善根,请问饿鬼是否能解悟经义?
饿鬼(梵语preta)亦是六道中之一道,果报是感发饥饿的痛苦,当诵经之际,甚难解悟经义,除非饿鬼本身听了诵经之际,宿世因缘能善根发露,能解了经义,或诸佛菩萨愿力加被,因而感应饿鬼之善根,促使解悟经义。
107. 诵经念佛能灭重罪,修禅宗者,既不诵经,又不念佛,过去重罪何能消灭?
灭罪之道,不完全以诵经念佛对治,修禅宗的行者,从心地下功夫,以达到心境的解脱,心空境空,境由心起,心能起境,离心无境,离境无心,境即是心,心即是境,心境不二故;境不外乎顺逆、善恶、是非、好坏、苦乐、毁誉、功过也,既然如此,心空即境空,心境俱空,罪何不灭!
六祖慧能大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108. 诵经时敲鱼击磬是何意义?
木鱼与磬是修行的法器,表示板眼符号,唱诵经文与赞偈之际,可使拍数记得分明,依法器可调度唱诵时间之长短,以达到修行入“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为正宗。
109.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而寺内大鼓都用真皮做的,这如何解说?
众生肉、众生血、众生骨、众生皮,佛门以慈悲为怀,是不可以当食用或其他之用,若寺内大鼓用众生之皮,这是不如法之举,有违慈悲之道,非但如此,一切的皮带、皮包、皮鞋若以众生真皮所制造,皆不得使用,用之则不如法,有违慈悲之道。
110. 阅经功德较之诵经功德,是否有一样?
阅之义含有对文而看,检看的意思。诵之义含有大声的读,背熟称诵的意思。故其两者之作用,略有差别;阅经就是看经,检看经文,进而思惟经文,以达成体解法义。诵经就是大声的读经文、背诵,著重一心(梵语eka-citta)之定。
这须视两者之心境所作所为而定,不得一概而论,因为阅经与诵经所起的变化与作用,的确不可思议,有些人因阅览经文而开悟者,亦有人诵经得开悟,其境界层出不穷,而非较量所能拟议也。
111. 往生论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意义如何解释?
这是达成证悟的境界,念佛若已到实相念佛之际,已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法性本不动,非来非去,非非来亦非非法,非生非非生,诸法毕意空,诸法皆如也。
112. 祖师禅与如来禅如何分别?
“祖师禅”与如来禅相对称。祖师禅又作南宗禅,特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
系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以心印心,见性成佛,故称祖师禅。
贤首五祖圭峰宗密禅师,于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将禅由浅至深,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等五种。
其最上乘禅又称如来禅;达摩所传之禅,即为此一最上乘禅;然后世之禅徒不以宗密之如来禅为最上禅,反视之为五味交杂之禅,而谓祖师所传之真实禅为一味清净之禅,特称为祖师禅。此一称号或始自仰山慧寂。
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仰山慧寂章: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
“如来禅”是经教里的禅法,因它是如来所说,后人因名之为如来禅。至于禅宗中的禅法,因它是祖师所倡,后人因名之为祖师禅。其实祖师禅也是如来所传,并非祖师所发明,释尊在灵山会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祖师禅的来源。
113. 念佛一句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何佛弟子天天念佛,还轮回不休?
佛经常说,众生无始劫来,造业不可思议,其罪无量无边,幸亏罪业无形无相,若有形有相,堆积远比须弥山多不可称计。
无量劫以来的罪业是无量无边的,若以有限量八十亿劫重罪来念佛消罪业,纵然念佛一辈子,亦未必能消尽,何以故?若以有量欲消无量,穷劫不得尽!理应愿力(道心)坚强,方能敌过业力,若能胜罪业,罪业则有量,有量即能消尽,罪业消尽,轮回(梵语samsara)当下休。
114. 做一个佛弟子,可否养畜牲图利?
受过菩萨戒的佛弟子,有明文规定,不可养畜牲(梵语tiryagyoni)图利,三归五戒虽无明文规定,但最好也不要养畜牲图利,何以故?因为养畜牲,虽然自己不杀,但将畜牲贩卖,亦构成间接宰杀,有丧慈悲之心,故不宜养畜牲而图利。
115. 修行者触犯戒律,命终时若堕三涂,将有出期否?
有,犯戒之罪有轻重,依轻重而堕该堕的果报,因果平等故,诸法缘起缘灭,罪业本空,不可得故,若堕三涂者,其罪业果报一旦尽,必有出期之时。
116. 人之欲,在家居士若正淫无断,是否可以往生西方净土?
淫欲是生死的牵绊,是轮回(梵语samsara)的原动力,当人在临命终之际,在家居士正淫未断,但能正念提起,愿力坚固,专注一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可蒙佛慈悲接引,带业往生,更无有疑。
但学佛者不可抱著侥幸之心,应该好好的勤修梵行为佳,所谓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淫欲不断,尘不可出,佛弟子应依此共勉之!
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梵语hetu-pratyaya),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117. 虽有度化众生之意愿,而众生个性刚强难度,可用什么方法来劝度,使其深信正法?
众生所以称为众生,就是不信因果,拨无因果,不能正观人生真谛,不解宇宙真相,迷惑五欲(梵语panca kamah),贪著六尘(梵语sad visayah),如痴如梦!
众生个性刚强,难调难伏,不是那么好度的,你不被众生度走就很不错了,要众生由迷而悟,由苦而乐,从凡入圣,不是那么容易就可办到。
凡夫由不信佛法到正信佛法,要经过一劫二劫三劫至万劫的时间,才能对正法有所深信不疑,这称为万劫奠信。由此可见,众生实在难度又难化,不是一世二世三世所能度得了的,甚至有些众生非常极端,思想怪异,否认因果,拨无轮回,断灭来生,偏激的走完人生。
我们已发过菩提心,应该兴起大悲心,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广行济度众生,那么,既然欲度化众生,必须先行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何谓四摄法呢?引述如下:
一.布施摄: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布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二.爱语摄: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其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三.利行摄: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
四.同事摄: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这四摄法是行菩萨道者,所应修应行的法门,若依此而度化,该成熟的总会成熟,未成熟者,皆已种下得度的因缘,现在度不成,未来际总是可以度得了的,地藏菩萨是佛门弟子的最佳榜样,所谓: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118. 有句话:“各人修各人得”,照这种说法,就是父修父得,子修子得,为何还说:“一子出家,九祖超升”,其理何在?
各人修各人得,父修父得,子修子得,此话没错,这是站在自修自得的立场,靠自力的法门而进道,以达成自性自度的根本正常道。
“一子出家(梵语pravrajya),九祖超升”,此语亦无不对,可分两个角度而正见之:
一、主观超度:自古至今,佛菩萨乃至历代高僧大德们,在其道业圆满,功德感召之下,其所有的宗亲眷上下,无不蒙受感化超度者,其数多得不胜枚举。
二、客观超度:九祖升天的“九祖”,表示周遭的亲戚眷属,这些现生亲戚眷属,有些是包含过去无量劫前的父母兄弟姊妹而言,一子出家,当下震撼了整个周遭亲戚眷属,逐渐引发他们的菩提善根,终于也学佛了,这种一子出家,做为周遭眷属学佛之增上缘,谓之客观超度。
119. 修戒定慧可得神通,何以晚近以来,甚多僧俗之修行者,而未闻有神通者?如果得到神通之事,何不以神通示现一番,让众生有所信仰,因而摄引众生入佛道?
神通(梵语abhijna),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自古至今,诸佛菩萨,得道高僧,乃至显现神通,大有人在,其数不可称计,佛法根本宗趣,非讲神通感应,但为顺应众生之所需,佛菩萨乃至高僧大德在因缘许可之下,偶尔亦会以神通示现摄众。
佛之法身无相,无相能显现一切相,佛度众生感应之法有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有情虔诚所求,一心(梵语eka-citta)向佛,无所不应。诸佛菩萨,乃至祖师大德,以大慈悲心故,无时不以净光照诸众生,慈悲誓度有情,又时常垂形于六道中,随机度化众生。众生业重福薄,心地不明,尘垢所蔽,众生自不相应,实非佛菩萨乃至高僧大德不施慈悲而度化也。
有道高僧不随便以神通显现,毕现,众生好高骛远,不勤修戒定慧,不为净三毒为务,整天胡思乱想,遇有神通之事,即拚命一窝蜂,带来神通热,易落入显异惑众,招摇名闻利养,大破道行,修行无得,反招堕落危机,岂可不慎乎!
120. 神识居住众生的那个部位,是头部、脑部、还是心部?
神识说是在身体的那个部位即不中,神识若说在头部,脚底触摸即有知觉;神识若说在脚底,头部一敲即有痛觉;神识若说在脑部,打伤四肢为何亦有痛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