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氣北移 http://www.newsancai.com/big5/tr ... lture/57938-5-.html
大宋治平四年(西元1067年)正月,宋英宗去世,宋神宗繼位。這一年,邵雍已經是虛歲五十七歲的老人了。暮春時節,洛陽天津橋上,邵雍正陪客人散步。遠處傳來聲聲杜鵑啼叫,他的神情忽然黯淡來,慘然不樂。敏感的客人查覺了邵雍情緒的變化,關切地詢問其緣由。邵雍指著遠處的杜鵑,一聲長嘆。客人不解,難道邵夫子也像三國時的管輅一樣聽得懂鳥語?看著滿臉疑惑的客人,邵雍問道:「你以前見過這種鳥么?」客人撓撓頭,「這個真沒有。」邵雍說:「這是南方的杜鵑鳥。過去洛陽並無此鳥,而今卻有了蹤跡。」
原來如此,客人不禁釋懷:「欽天監專家早就說了,現在天下萬國氣候變暖,這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和地震無關。切勿驚慌,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自覺維護社會穩定……」邵雍還沒等客人說完,就似乎自言自語地說:「天下將治,地氣自北而南;天下將亂,地氣自南而北。飛鳥是最先得地氣的,南方的杜鵑飛到北方,說明南方的地氣已經北移。將來南方的草木都可移植到北方,南方的疾疫也會流行到北方,我們北方人可要吃苦頭了。」
客人點點頭,氣候變暖,導致流行病的變化,這倒也屬正常。邵雍接著說:「還有,恐怕不出兩年,朝廷將啟用南方人為相,多用南方人士,專務於變更舊制,天下從此便多事了……」客人有些緊張,連忙問:「那您何以知之呢?」邵雍說:「《春秋》里有『六鷁退飛』、『鴝鵒來巢』的典故,這都是氣候變化的結果啊。我只是依理而推測而已。」
(所謂「六鷁退飛」,是指春秋魯僖公十六年春天,有六隻鷁鳥倒飛過宋國都城的異象。當時宋國國君宋襄公(具有費厄潑賴精神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召來特聘顧問周朝內史叔興占問此事吉凶。叔興告訴宋襄公,「這預兆著今年魯國多有大喪,而明年齊國有內亂,您雖然能暫時成為諸侯盟主卻不能長久。」僖公十七年 冬,齊桓公去世,齊國內亂。僖公十八年,宋襄公率諸侯平定齊亂。僖公二十二年冬,宋與楚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大敗,宋襄公受重傷。僖公二十三 年,宋襄公卒。)
(所謂「鴝鵒來巢」則是指春秋魯昭公二十五年,有鴝鵒(即八哥)來魯國做巢。這種現象在當時不但沒人見過,查文獻也找不到記載。魯國的大夫師己認為這是不詳之兆。結果當年魯昭公討伐上卿季平子,反被季氏趕出國流亡,最終客死外鄉。公羊傳解釋這件事說,鴝鵒本是外國鳥,穴居,現在跑到中國來巢居,這是權臣欲自下居上之象。)
一般人讀歷史看到這些典故只會把它當作是神話傳說或是神秘天啟,而邵雍卻悟出了其背後的科學原理,這正是其過人之處。邵雍真可謂中國氣候歷史學的始祖。一朝天子一朝臣,面對試圖有所作為的新君,重臣富弼自知自己已成為阻礙歷史進步的絆腳石,他主動提出了辭職。宋神宗召江西人王安石為翰林學士。
第二年,大宋王朝正式改元熙寧,王安石上書主張變法。再過一年,即熙寧二年,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熙寧變法正式開始!
盛世
雖然已經預知歷史即將發生巨變,但面對朝代興亡、人民疾苦,邵雍惘然無措。駐足於天津橋畔,邵雍只能將這種歷史洪流中個人的無力感寄情於詩篇:
「溪翁昨晚步天津,步到天津佇立頻。
洛水只聞湔去棹,西風惟解促行人。
山川慘淡籠寒雨,樓觀參差鎖暮雲。
此景分明誰會得,欲霜時候雁來賓。」
數百年後,當明朝大儒薛瑄讀到這首寫於治平四年七月二十三日的詩篇時不禁感慨:
「天津橋上聽啼鵑,只是當時已惘然。
妙意都應窮卦畫,余情聊爾托詩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