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卍续藏第 24 册 No. 0467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卍续藏第 24 册 No. 0467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二
姚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野狐。尚听百丈法。
洪州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得法于马祖。每上堂有一老人听法。随众散去。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乃野狐耳。先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集众演法。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曰。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破疑。解脱野狐身。师曰。汝试问来。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拈转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方知不落因果。是拨无断见。不昧因果是随流得妙。所以惺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乞师依亡僧殡送。师令维那白推告众云。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咸安。涅槃堂亦无病人。何故如是。师领大众至山后岩。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埋矣。
螺蛳。犹护金刚经。
唐时。所有待制。船至汉江阻风。波涛汹涌满船惊怖。急将平昔持诵金刚经一卷。抛弃江中。遂得风恬浪静。待制曰。深忆此经。受持年远郁郁不乐。经涉两月方到镇江。见船尾后百步。而有一袍。似裘之状。出没无时。众人疑虑。待制令一渔人取来。乃螺蛳辊成一团。剖而外湿内干。待制用手分开视之。即是所持之经毫发无损。待制惊喜拜而顶受叹曰。汉水会于九江。至南徐有数千里。舟船往来岂有数目。然未闻所持之经。自彼至此。螺蛳一见而不舍。其为名耶。利耶。财耶色耶。将必脱轮回。免死生者也。呜呼。万物之中。最灵者人也。有毕竟不闻是经。有闻而不见见而不信。信而为名利所系而后信者不若螺蛳也。
十千游鱼。闻佛号。化为天子。
金光明经佛告菩提树神。昔流水长者。于天自在光王国内。治众生病苦已。长者妻名水肩藏。有二子。一名水满。二名水藏。长者与二子。到一大泽中见枯涸无水。鱼将死至。生大悲心。时有树神示现半身。语长者。言此鱼可怜汝可与水。长者曰。鱼有几何。答言。此鱼十千。日曝水少将入死门。长者绕池经行。鱼随视长者寻取树枝覆于池上用作阴凉。四面觅水忽见一河。名曰水生。长者悲喜至大王所。具拜告王说如上事。王令自选有力大象二十头。于其城中复借皮囊。至河?水速到池边泻水而满。选一力大之象令子白于祖父家中所用之食。悉已运至池边。安置池内。长者依教所说。高声称念。南无宝髻如来应供等十号。及唱十二因缘。以此之故。十千游鱼闻法得食。化生忉利皆为天子。各悟前因悉来酬谢。十千天子各持璎珞至于长者之家以十千天妙璎珞置于头边。十千璎珞安于足边。左胁右胁亦然。又雨四华。作天音乐。早旦王问群臣昨夜何故有如此瑞。群臣对曰。说如上因。诏令长者问如上缘。长者奏王。恐十千鱼而得生天。待臣至池验鱼死活复来奏王。遂到池边见鱼悉死。多有四华遍满池中。还白大王。是十千游鱼。定生忉利天。王闻欢喜。长者欣然。佛告大众。此长者。我身也。长子。即罗睺罗。次子即阿难。树神。即今善女天也。十千游鱼。即今十千天子是也。
五百蝙蝠听法音总作圣贤。
昔佛正法之时有五百蝙蝠穴于枯树。时有商人附火树下。常有道人诵阿毗达磨论故走火烧其树。五百蝙蝠贪听法音。被火焚毙次夕。见五百人来礼拜曰。向蒙法力今脱恶报。皆生人中悉皆聪慧。弃家学道俱登圣果。其后。迦尼色迦与胁尊者。招集五百贤圣。于迦湿弥罗国。作毗婆论。其五百贤圣。即五百蝙蝠。因识宿命遂。共作论。以酬法力之恩也。
蟒。闻忏。以生天。
昔梁武帝。后郗氏国母。薨后数月。帝追悼之。昼则匆匆不乐。宵乃耿耿不??。闻外有声。视之乃一蟒耳。睒睛呀口。以向于帝。帝大惊谓曰。朕宫严谨。尔必崇也。蟒作人言曰。蟒则昔日郗氏。妾以生存嫉妒六宫其性惨毒害人多矣。故罪谪蟒之身。无食充口。无窟安身。苦不可胜。鳞甲小虫。唼啮肌肉。犹似锥刀帝闻已。呜呼感叹。忽尔潜去。帝次日大集沙门。问其所由。宝志公曰。若非礼佛忏悔莫能救济。遂采藏经集成十卷依法礼忏。乃闻宫中异香许久。忽见云上有一天人。容仪美丽谓帝曰。吾蟒后身。蒙帝法力。生忉利天也。再三致谢言讫而隐不现也。
龙听法。而悟道。
龙者。乃龙女也。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言。当还本土释迦佛告智积曰。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尔时文殊。与无量三乘之众。从海涌出来诣灵山智积言。仁者于海宫中说何法要文殊答曰。唯说妙法华经。智积言颇有众生修行此经。速得佛否。文殊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法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慈念众生犹如一子。智积言。我见释迦如来。于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佛舍身命处。而求佛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而得成佛。尔时龙女有一宝珠。奉上于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龙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号曰。华仙如来也。
彼物尚能领悟。况人何不回心。
此是结前之义也。彼之异类一闻妙法。尚能领悟得道。而况我等为人。其性最灵。何不回转心华向道也。
或有埋头吃饭。而空过一生。
乃是科家。伸后人之病也。或有一等缁白。虽居释教门中。不修如来戒定慧。只是狥俗而打哄。埋头吃饭度日而已。警?云。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悟。岂不哀哉也。
或有错路修行而不省这意。
此一节。广伸禅病也。虽在禅门学道。不得明师指教。偶遇偏见之师。授与邪法。错路而修不省大道也。所以永明云。或起殊胜知解。而好肉剜疮。或住本性清净。而执药成病。或寻文探义。而饮客水。或守静闲居。而坐法尘。或认昭昭灵灵。而为自己。或认着识神。而为本来人长沙禅师颂。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此明真理之中。但起毫??执着之见。即是错路而修也。
岂识菩提觉性。个个圆成。争知般若善根。人人具足。
乃是结前。埋头吃饭。错路修行之义也。斯二种人。岂识菩提。人人具足哉。岂识者。即争知也。菩提觉性者。即般若善根也。个个圆成者。即人人具足也。文之异。而义同矣。
莫问。大隐小隐。
若明此一段太事。大隐亦可。小隐亦可。若不明者。大隐小隐。总是徒劳也。大隐者。居尘不染对境无心。不欣圣位不重己灵。如是之人方可大隐也。若是初心行人。须居小隐。所以白乐天云。大隐居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大冷落朝市大嚣喧。不如作小隐隐作留司官。
休别。在家出家。
佛赞净名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仪。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有眷属常。乐远离也。麻谷。南泉谒径山路逢一婆子。乃问。径山路。向甚么处去。婆云。蓦直去。谷云前头水深过得否。婆答。不湿脚。谷云。上岸稻好下岸稻怯。婆曰。总被螃蟹吃了也。然此婆子。论作在家人说话。何得能奉律仪。修梵行。善知过河不湿脚。螃蟹吃了稻。虽有在家模样。不可作在家人论也。
不拘僧俗。而只要辨心。
心者。有四。其一肉团心。五脏中是也。其二赖耶心。能分别是也。其三缘虑心。能缘外境是也。其四坚实心。即本觉菩提心是也。此心圣凡本具。所以云。只要辨心也。昔有一僧参米胡。路逢一婆子。僧问。婆子有眷属否。婆曰有僧云。在甚么处。婆曰。山河大地若草若木。皆是眷属僧云。莫作师姑否。婆曰。汝见我是甚么人。僧云俗人。婆曰。汝不是僧。僧云。汝莫混滥佛法好。婆曰。我不曾混滥佛法。僧云。汝恁么说话岂不是混滥佛法。婆云。你是男子。我是女人。岂曾混滥。似这婆子。如此说话虽是俗人。此心已辨了也。
本无男女。而何须著相。
此明般若真智外。幻境缘空也。若以识见分别。有差别相。若以实智观之。诸法泄然岂分男女之异哉。本无男女者。且如净名室中。有一天女散华。此女即法身大士现身也。华至诸菩萨身边。即皆堕落。以菩萨惑习永断。所以堕落也。华至二乘身上。便着不堕。以二乘人惑习未尽。所以便着也。女言。结习尽者华不着身。未尽者。华乃着身也。女又曰。我止此室十二年来。祇闻佛功德香。不闻二乘之香。舍利弗言汝何不转女成男。天女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此明一切诸法无有定相。譬如幻师。化作男女等相。幻无实体。当何所转。即时天女以神通力。令舍利弗化为天女身。女自化身为舍利弗。而问舍利弗言。汝何不转女身成男子。舍利弗以女相答言。我今不知何故变为女身耶。天女曰。汝今能转此身。一切女身悉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即时天女。还摄神力。令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女。问舍利弗言。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无在无不在。天女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也可谓。本无男女也。以神力故。变自身为舍利弗变男相作女身到这里。任是天眼龙睛。觑他不着。所谓。千手大悲难摸??。烁迦罗眼觑无门。是以科家道。本无男女。而何须著相者也。
未明人妄分三教。了得底同悟一心。
此明三教所显者。皆是一个道理也。未明此道。妄分有三。刘谧先生曰。尝观中国有三教者。自伏羲氏画八卦。而儒教始于此也。自老子说道德经。而道教始于此也。自汉明帝梦金人。而佛教始于此也。于是中国。而有三教之序也。未明人者各执己见互相是非。了得底者。原无二也。大抵。儒以正设教。道以尊设教。释以大设教。观其好生恶杀。则同一仁也。视人犹己。则同一公也。惩忿窒欲禁过防非。则同一操修也。雷霆众聩日月群盲。则同一化风也。由粗迹而论。则天下之理。不过善恶二途。而三教之意。无非要人去恶迁善。所以为善者降祥。为恶者受殃。古德云。天下无二道圣贤无两心。此言同悟一心者。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兢起。心平则法界坦然。若了诸法皆空。无非一心实相。故云。同悟一心也。
若能返照回光。皆得见性成佛。
乃结前之义也。在家出家。僧俗男女。俱无实体。若能返照。不逐假相五蕴根尘然后回光。自悟本者之性。故结云。皆得见性成佛也。
又况人身易失。佛法难逢。
此下之文。叹人身容易失。美大法难逢也。易失者身如朝霜晓露。倏忽即无岸树井藤。岂能长久。难逢者。罕遇也。大法难逢龟值木。胜缘罕遇芥投针。譬如优昙华。实为希有也。华严经云。宁地狱中多劫受苦常要见佛闻法不愿离三途。而生无佛法处矣。
欲超六道之周流唯有一乘之径捷。
此勉行人。欲超六道须仗一乘也。六道者。即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是也。欲要超越六道。免逐周流者。唯有一乘。是为捷径之法门也。一乘者。显般若真空也。所谓。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即中道一乘。乃为径捷哉。
须求正见。莫信邪师。
乃科家指示后人。欲究一乘。须得明师指教。方才无咎也。正见者。直显中道。不落二边也。邪师者。不体正道。妄传邪法也。圆悟禅师示众云。嗟见末法之流。拍盲野狐种族。自不曾梦见祖师之道。妄传达磨以胎息传人。谓之传法救迷情。以至妄引。从上年高宗师。如安国师。赵州之类。皆行此气得道。及夸初祖只履西归。普化空棺而去。皆谓此术有验遂至浑身解脱。谓之形神俱妙而去。愚人厚爱此者。怕腊月三十日慞惶。兢传归真之法。除夜望影。唤主人翁。以卜日月。听楼头鼓验玉池水。觇眼光。以为脱生死法。此真诳諕闾阎。捏伪造窠。贻高人??鄙复有一种邪见之徒。假托初祖达磨。行此胎息说赵州十二时别歌。庞居士转河车颂。递互指授密传行持。以图长年。及全身脱去。或希三五百寿。殊不知真妄想爱见也。本是善因。返招恶果。不觉堕在荒草。而豪杰俊颖之士。高谈大辩之人。往往而信之。是为邪师也。古德云。归空邪妄诳愚痴。运气施功透顶皮。捏目生华称佛现。糊窗传法怕人知。通风定与三千棒。泄漏亲遭八百锤莫学这般男女辈。生逢王难死阿鼻。
悟了方是入头。行得始能脱俗。
既是正见修行。直须以悟为期。彻法源底。了悟真智。方是入头处也。脱俗者。既悟此理。须要称理而修。如说而行。始能脱得俗谛。之生死也。永嘉云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步步踏着实地。头头顶挂虚空。
此明行人。既悟此理。了死脱生。不离日用寻常。故行时。脚踏实地。头上顶挂虚空。不离吃饭穿衣。总是西来妙意。可谓。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心。动止运普贤之行也。
用时。则万境全彰。放下。则一尘不立。
修行之人。到此田地。能应众缘。不随诸有。万境全彰。一贯之理。可谓。法法不隐藏。古今常显露。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也。一尘不立者。若是收来一念元空。诸缘不昧。古德云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超生死不相关之地。了鬼神觑不破之机。
此明行人。修行之验也。果能于诸法中。得大自在。便能超越生死。鬼神难拘。古人道。若论此事。离心意识参。出圣凡路头学。千圣难测量五眼窥不见。故云。生死不相关。鬼神觑不破也。
是凡是圣。而同个路头。或冤或亲。而共一鼻孔。
此明向上一事。凡圣同途。冤亲一体。故云一个路头。一个鼻孔也。傅大士曰。众生与南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身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迷悟本无差别涅槃生死一如。究竟万缘空寂。推求意想清虚。无有一法可得。倏然自入无余。
如斯实悟。尚滞半途。
如斯者。乃指法之辞也。斯者。此也。指前来如此真实领悟。犹是第二头说话也。唤作途路之谈。未得到家。故云。半途也。
休沉向上三玄要了末后一着。
休沉者。乃科家。与后人拈情。休认前来悟处。皆是三玄边事。不可执着也。三玄者。体中玄。句中玄。玄中玄。此三玄因机而说。未是声前之道。故云。休沉向上三玄也。末后一著者。言当人动静一着子。超出语言玄妙。似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以目前见理分明。谓之末后一着。又如达磨安心。神光觅心。了不可得。亦谓末后一着。此是明佛明祖。末后一着也。若论行人末后之。事平生所作行业。要在临终舍命之际一念于理相当。洞明真性。安然脱去者。此是行人末后一着。故云。休沉向上三玄。要了末后一着也。
且道。即今唤那个做末后一着。
此是审察之辞。急要行人着意参详。向下露矣。
青山低处见天阔 红藕开时闻水香
此二句。明宗发扬末后一着也。若是行人。向见天阔处。闻水香时。见闻不昧此理。岂不是末后一着。所谓三平禅师。颂云。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绝妄真。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此是末后句之榜样者哉。
弃却瓢囊击碎琴 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 始觉从前错用心
此四句。元是洞宾。见黄龙。悟道之偈。科家取来。与行人拈情解疑。言洞宾已得神仙。而参黄龙发明真性。始知仙道。未出三界。纵活千岁。不免沉沦。所以。弃却瓢囊。汞金不恋。自知从前所学仙法。错用而矣。此述神仙与天齐寿。点铁成金。尚问道而归禅。何况寻常生死凡夫。岂可错过者也。
始知生死是无常 莫道先从老者亡
大限到来无定准 后生年少也堤防
此是举前之义者。既明自性真心。方知生死无常也。前二句。警?行人。后二句。行容上义。生死无常者。始自生之少壮。老必形容迁改。病疾摧残。死即气绝神往。故云无常。莫道先从老者亡矣。不可定谓老者先亡。少者后亡。若是大限到来。就是后生难逃死苦。故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富贵贫穷各有由 宿缘分定莫刚求
不曾下得春时种 空守荒田望有秋
此四句偈。是如如居士。劝在家人。种福田颂前二句是法。后二句是喻。各有由者富贵贫穷。各有分定。大藏经通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修者是。取以目前观之。人生贫富贵贱。寿夭荣枯。种种不同。无非宿业所践如前生布施。恩惠于人。今生富贵前生悭贪。障人布施。今生贫穷前生杀生害命。今生寿夭前生不杀。今生寿长。古德云。富贵贫穷各有缘。身遭危厄总由天。功勋运退翻为罪。善行时衰返作愆。禄少非千愚共鲁。家豪不在智和贤。古来贵贱皆由命。万事无过听自然。不曾下种者。犹如春无所种。秋无所收。前世不曾种福。今生岂能得福。故云。空守荒田望有秋。此言人生在世。须要广种福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故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亦如此。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
此科净口业真言。向下十句之文。是科家所立提纲。于每科经文之前。安立南嘉孩之辞。提举经义。而不乱也。
普供养。我牟尼。
此科普供养真言。普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然后供养我牟尼者。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矣。
将欲诵经。先安土地。
此科。安土地真言。凡欲读诵此经。必先安慰土地以求加护也。
金刚菩萨永护坛仪。
此科。八金刚。四菩萨也坛仪者。即坛场轨仪也。准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仪轨经说。今以金刚为外护。菩萨为内护。如此则外魔不能侵。内魔不能起。以斯内外俱净可谓修习诵持也。
云何梵毕。发愿谨受持。
此科。发愿文。稽首三界尊归命十方佛。我今发弘愿。持此金刚经然后作云何梵。请佛说法矣。
一相元无垢 体性离尘缘 专心持四句
且要诵真言
此四句。乃科家。复于每段经文之前安此四句。以为要旨。如衣有领。而衣则顺故曰。要旨也。前二句。颂理。有何修而不修。持与不持也。所谓一相者。无相之相。名为一相。直指法身真理。元无烦恼垢染。故云。体性离尘缘也。后二句者。既是受持此经。须当先念真言。斯真言者。是诸佛而密用之心印。持之则功德难量。诵之则现生获益。故须诵念也。
金刚经启请。
若有人受持金刚经者。先须至心念净口业真言。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当拥护。
此明行人。凡欲诵经。祈求加护者哉。
净口业真言。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
诵此真言者。一切口业悉皆清净。不诵真言以恒河水漱。亦不净也。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哆。母?喃。唵度噜度噜。地尾萨婆诃
此言土地者。即坚牢地神也。凡有三宝建立道场。诵经坐禅讲解之处。此坚牢地神。禀报上天。常来拥护。故乃诵此真言也。
普供养真言。唵誐誐曩。三婆嚩。袜日啰斛。
此明行人。念真言时。运心作观想。此所供之物。用净法界嚂字真言。及以吉祥手印。加持二十一遍。以为清净法食。自然周遍法界。手印者。以右手大拇指。与无名指相捻。余三指皆舍散。次念变食真言。娜谟萨缚怛他?多。缚卢枳帝。唵。三婆啰。三婆啰。吽。行人念此真言。或三遍七遍或二十一遍。由此真言之力。其所供物。自然变成种种诸天余肴。膳。皆有五种色香上味。一一如须弥山。后念此普供养真言。承斯真言之力。自然普供十方法界。故云。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贤圣。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感皆饱满。
请八金刚。奉请青除灾金刚奉请辟毒金刚奉请黄随求金刚奉请白净水金刚奉请赤声火金刚奉请定除灾金刚奉请紫贤金刚奉请大神金刚
青除灾金刚者。即青色金刚。能消灾厄也。辟毒金刚者能降伏一切恶毒鬼神。及恶龙兽。损害一切有情也。黄随求金刚者。即黄色金刚。能令一切所求皆得遂意。为求迁官延寿。福德聪明。钱财妻子。伏藏宝珠。仙药神通等也。白净水金刚者。即白色金刚。能清浊水。为除恶业重罪烦恼等。种种灾难官事口舌。鬼魅所著恶星凌逼等也。赤声火金刚者。即红色金刚。为求贤圣加护。天龙欢喜。说法辩才。言音清雅也。定除灾金刚者。即碧色金刚。能除诸毒灾障。即彼出世间法。欲速满足福德智慧也。紫贤金刚者为求圣贤位。皆得遂意也。大神金刚者。为求广大神通。亦得遂意者哉。
请四菩萨。奉请金刚眷菩萨奉请金刚索菩萨奉请金刚爱菩萨奉请金刚语菩萨
金刚眷者。此菩萨。有广大眷属也。金刚索者此菩萨。手持罥索。能缚魔魅也。金刚爱者。此菩萨。能慈爱有情。无不度脱也。金刚语者。此菩萨。能以软语。劝化众生也。
发愿文。
发愿者。教中有行愿二途。如云。有行无愿。行必茫然。有愿无行。愿为虚设。须假行愿相称。方得无咎。故乃发愿也。
稽首三界尊。归命十方佛。我今发弘愿。持此金刚经。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此节之文。未及诵经先须发愿。所谓三界尊十方佛者。先礼释迦一佛。次礼十方诸佛也。发愿持经者。先发四弘誓愿。后乃受持此经也。上报四恩。下济三途者。此明发愿所以。将此归佛诵经功德。用报四重之恩。普济三途之苦也。见闻发心者。以今发愿持经。是自利之义也。见闻发心。是利他之义也。尽此报身。同生极乐者。斯即总伸回向。凡有诵持见闻读诵。从此世界报身命尽。神识定生极乐国也。
云何梵。
梵者梵语唐言净也。即梵天离欲空居清净之义也。世界始成之际。劫初之时。光音天人。来生人间。所出音声还是梵音。宛转曲折之音。古时都讲维那。于此八句。请法师讲说也。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长寿不坏者。即第一请问也。此文出大般若经长寿品。佛告迦叶言。欲得长寿者。应当护念一切众生。同一子想。生大慈悲喜舍。授不杀戒。以是因缘。则得寿命无量也。金刚不坏身。文出金刚品。佛言如来身者。是常住金刚不坏身也。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者。即第二请问也。佛言我于往昔以护法因缘。今得成就。金刚坚固。不坏之身也。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者。即第三请问也。文出名字功德品。佛言。若有人闻大般涅槃经典。依教修习。能断烦恼。及诸魔魅。不堕恶趣。故到彼岸也。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者。即第四请问也。文出四相品。开微密者。即口密。谓请佛。广为众生说法矣。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前二句。赞美妙法。难遇难遭也。无上者。出世之因。独为最上。更无过此者也。甚深者。不同世间之法。泛常浮浅易遇易知。此出世之法。深奥而难遇难解。微妙而难测难思。可谓。万劫难逢龟值木。千生罕遇芥投针。后二句。庆幸发愿。我今得遇斯经。如贫得宝。似渴逢浆。愿解者。即希募仰望之义。愿要晓解。如来真实之理也。
恭闻法身无相。非相可观。至理绝言。非言所及。
此下之文。是科家所立。以长行为略释也。法身无相者。即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故云。无相。虽言无相。不同断灭之无。一向全无也。此即无相之相。名为实相。故云。非相可观。如云。三光犹未照。五眼尚难窥。至理绝言者至者是拣别之义。不同对事之理而有名相言说。名是言之路。相是心之路。法身至理。既无名相。故乃绝言也。如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矣。
盖以。因兴四愿。果满三身。酬愿现身。彰言化物。
前节明理中绝言忘相。此节明事上。四愿三身。科家意谓盖以我释迦佛。于因地中。兴起四愿。即四弘誓愿也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方成佛果。乃感三身也。三身者。即法报化是也。佛初成道乃现三身。一毗卢遮那。即清净法身也。二卢舍那。即圆满报身也。三释迦牟尼。即千百亿化身也又化身所被之机。优劣不同。故能被之化身。复有三者。一大化身现千丈。被大乘四加行等菩萨也。二小化身现丈六。被三资粮位菩萨与二乘。凡夫也。三随类化身。即三根普被。六趣皆沾。如为拘尸罗长者。现三尺身是也。酬愿现身者酬昔因中之愿。故现三身。须假彰显言教。化生利物。物虽性分本有。必假明师指示。故曰。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也。
我释迦圣主。利物情深。愍娑婆流浪之乡。赞严土常乐之界。
前文。总显诸佛出世。皆因四愿而现三身也。此独言释迦。居此秽土。以利物情深。故处娑婆梵语娑婆唐言堪忍。此五浊恶世。有种种苦。一切众生。甘心忍受。不生厌离。故云堪忍。如水之东流。波浪之相接。去而不返。灭而复生。佛愍此苦。谆谆劝导也。赞严土者。如大弥陀经。而释迦如来。广说殊妙奇特之事。又说四十八种清净大愿。十方恒河沙数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又小弥陀经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汝等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也。严者。庄严也。其土之中。宅宇宫殿。楼阁池流。华树。等。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合成之。此是一种庄严。其余庄严。亦有无量。常乐者。无央数劫常受快乐。故云。赞严土常乐之界也。
国名极乐。佛号弥陀。四十八愿弘深。百万行门广大。
小弥陀经云。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四十八愿者。愿有通别二愿。前来四愿。诸佛共发。为通愿也。此则别愿。如药师佛十二上愿。亦别愿也。今四十八愿者。无量寿经云。过去久远劫前。有佛出世。名曰锭光。乃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佛。其佛广为法藏比丘。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庄严之事。而法藏比丘闻已。皆悉睹见。遂取诸刹中。无量无边庄严中。最上微妙清净殊特庄严。总为四十八种。而成四十八种大愿。此愿则总二百一十亿。佛刹庄严也。百万行门广大者。尔时法藏比丘发是愿已。是故入三摩地。经历阿僧祇劫。行菩萨行。故云。广大者矣。
双明真化。应接高低。地前地上皆生。是圣是凡俱往。
双明者明真应身。化应身。即胜应劣应也。应接者。有能应所应。能接所接。高低普应也。地前地上皆生者。佛告弥勒云。此界有七百二十亿。不退转地菩萨。往生彼刹。次如弥勒者。皆当作佛。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胜计。皆当往生也。圣凡俱往者。意云。不但地前地上菩萨往生。乃至四圣六凡。俱同往生彼刹也。
弥陀缘愿。于是彰焉。净土真诠。由斯显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