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20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20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No. 420-A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并序
四明龙山足庵沙门 戒度 述
欲怀归计必假问津虽群籍以敷宣独此文之简易开字名号总万德以无遗七日闻持专一心而不乱是多功德非少善根诸佛所以赞扬出广长舌众生于焉超往证清净身十念成功尚居不退五浊难信云何自欺前后翻传童寿深符于佛意古今解释灵芝妙协于纲宗幸二记以成章尝三叹而掩卷匪轻往哲俯念来蒙再扬金玉之微言故为爬?于杂说靡惭狂斐庶效流通咸使顺违皆结缘种云尔。
No. 420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上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并序
【记】题目中上六字属经题乃所解也下二字属疏题乃能解也摄所皈能并属疏题经题如下疏文自释言义疏者文心雕龙云疏者布也布置物端撮题近意也盖取一经所蕴之义敷演流畅旨趣冷然使学者临文不壅也序者叙也叙述此经之所起及义疏之大纲尔雅云舒业顺叙绪也与绪字义同绪则茧之绪也凡茧之抽丝先抽其绪绪尽方见其丝其犹疏之有序序终则见其疏也即以疏题兼目其序注以示之余如常解。
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
【记】撰号中湖在郡城之西故曰西湖灵芝即钱氏园苑尝产紫芝舍为佛祠仍存美号崇福寺即疏主传道终焉之处释乃出家之姓氏述者真谛云佛说曰撰菩萨造论直申佛经曰述此亦一住述即撰也郑康成云述谓训其义也。
一乘极唱终皈咸指于乐邦。
【记】序文初科总叹中上二句叹教一乘者乘以运载为义究竟不二名一即佛乘也法华云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了义之谈故曰极唱更无他趣故曰终皈群经遍赞故曰咸指对此苦域故曰乐邦经云彼佛国土无有众苦俱受诸乐故名极乐天台亦云乐邦之与苦域极唱之言通该一化别指二经法华药王品云如来灭后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云云)华严行愿品云临命终时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云云)故慈云云法华妙部如来亲记往生华严极谈普贤躬陈回向疏主尝云普贤十大行愿终皈净土是知净土教观圆顿上乘毕竟所皈之处也。
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记】下二句叹行普贤大行如尘如沙且举大数故言万也弥陀因中历微尘劫上求下化修菩提道至于果上揽此功熏以立嘉号是故释迦于此经中专示持名方法故曰独推秪此一行具一切行故曰圆修涅槃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行愿经云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疏满行对斥余行皆是偏劣故云最胜所以特举极唱指乐邦者以显乐邦非权乘也独推果号为圆修者以显持名非粗行也。
良以从因建愿秉志躬行。
【记】究名初科中初总明愿行愿行犹目足也人有目足所往必至事有愿行所求必遂初句明异愿指法藏时故曰从因大本云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次句明实行秉专也躬亲也即大本云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等。
历尘点劫怀济众之仁。
【记】历下六句备陈行相初句约竖以论其时历尘点劫如法华经(云云)从于过去直至今日经尔计时常怀博济仁爱之心验非朝夕也论语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无芥子地非舍身之处。
【记】次句约横以论其处遍于大地捐舍身命饶益有情验无空缺也百缘经云阿难问佛世尊于三千大千世界无一粒芥子处非是世尊舍身命地云何有寺院云何有村营城郭耶世尊答言见为寺院是吾正舍身命地村营城郭是吾遥舍身命地。
悲智六度摄化以无遗内外两财随求而必应。
【记】悲下四句覆释上二句也意谓横竖时处为修何行故以六度两财而释出之六度中前五属悲后一属智若无悲愍于财悭惜岂能济众若无智慧于身执着岂能弃舍内财谓身肉手足头目髓脑所爱妻子等释上舍身也外财谓金银珍宝田园屋宅国城王位等释上济众也菩萨摄化众生无出六度万行如母哺子故曰无遗如谷答响故曰必应。
机兴缘熟行满功成。
【记】机下四句正明感果上一句蹑前修因由利他故机兴缘熟由自利故行满功成。
一时圆证于三身万德总彰于四字。
【记】三身者法报应也法身本有若无修德终不能显全性起修由修照性修性相即非前非后故曰一时举一即三全三即一三一互融不并不别故曰圆证万德即前万行在因曰行在果曰德万德虽多四字摄尽故曰总彰。
是以知识广赞感狱火化为凉风善友教称见金莲状同杲日。
【记】次科证实中上四句明感相上科虽叹四字功深未见其实故引观经为证上二句经云命欲终时见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等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下二句经云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文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名以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所以一闻知识劝赞即感狱火化凉风者盖由狱火凉风并由性具俱非外物历劫沉迷则凉风无非狱火一念开悟则狱火全是凉风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法灵妙可思议哉。
八十亿劫之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羽化。
【记】下四句明得生八十亿劫或云无量劫等皆随功行浅深为言也灭业破障罪福性空喻若烟消无朕迹也祖师云一称灵号厚障烟消十万亿刹不离自心举念即登犹如羽化倏如羽化言速疾也华山记云山上有池生千叶莲华服之者羽化大清借用其语尔。
嗟乎识昏障厚信寡疑多贬净业为权乘嗤诵持为粗行。
【记】斥世迷执中初四句叙迷嗟乎伤叹之语也识谓八识障即三障识体元明由障重故全体昏暗触事狂愚信力不坚疑根难拔遂于净业反生轻诮慈云云疑为信障世间小善尚不能成况菩提大道乎贬权乘者不知乐邦一乘咸指故嗤粗行者不知果号万行独推故贬斥嗤笑也慈云云或攘臂排为小教或大笑斥作权乘以其言反经人惑常典等。
岂非耽湎朽宅自甘永劫之沉迷。
【记】岂下四句彰失上二句执着情深耽湎犹沉溺也朽宅通指三界见法华经不由他得故曰自甘无有出期故曰永劫。
悖戾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
【记】下二句违背过重悖戾犹孤负也慈亲即召彼佛见势至章疏主悲愍心切故曰深痛徒生徒死故曰虚丧此科文意不出三障初二句惑障也次二句业障也后四句报障也。
须信非凭他力截业惑以无期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
【记】勉信受中由前迷执不信净方故兹劝勉语皆反显须信言决定也他力者十疑论云自力者此土修道卒未得生净土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他力者若信弥陀愿力摄取念佛众生专修念佛三昧机感相应即得往生如人水路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等此门即净土一法如世间门户由户出入翻前三障对之可见。
闻持颇众正协于时缘。
【记】申怀撰述中初正申怀上二句明经文契机经云闻是经受持者故曰闻持好乐非一故曰颇众。
著述虽多鲜穷于要旨。
【记】下二句明诸师失宗慈恩孤山净觉三本行世故曰虽多不穷经旨故曰鲜穷。
尽毫端而申释敢敩前修。
【记】尽下次明撰述上二句叙作疏毫端命其翰墨指闻见也文选云穷六义于怀抱究八体于毫端取法故曰敢敩敩学也。
舒舌相以赞扬誓同诸佛。
【记】下二句明驾说舒舌赞扬者意在因疏通经展转流布同下六方诸佛出广长舌遍覆大千称赞释迦说难信法也。
太虚可际鄙志奚穷敬勉同舟深崇此道矣。
【记】太下标志愿楞严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敬勉犹奉劝也同舟召其同道业疏云同舟各审知之记云舟喻圣法可以济度易云同舟相济则胡越何患乎异心此道指今经念佛三昧也。
将释此经先以义门括其纲要始可人文释其义趣。
【记】总示中初句总标先下分章初二句明演义即四门也次二句明释文即三分义家之门故曰义门经中所蕴大义不出教理行果自非积学洞微穷幽尽理何由通晓疏主预于释文之前开列四门搜括经旨坦然明白庶使学者从门而入窥其美富然后临文科释不失大猷纲即网上横绳喻今义门提纲则纲目皆整得门则义理无亏也。
初中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鲜无不尽。
【记】义门总示中初二字标章大觉世尊指能说人也下二句示所说教也不下诸句括所诠相也四法相由在文自显问今疏四法释经未审据何文义答文非一典义散群编括其大皈无越于此良以吾佛对机说法说必成教意在当机依教开解识所诠理显理须行行必有克证涅槃果非唯一佛十方三世诸佛亦尔盖由从始至终自凡跻圣一番修证四法整足不可增减譬犹春夏秋冬之四时东南西北之四方虽千圣再世其可易乎疏主深明一代教意统之有宗立此四法今古罕闻唯达人大观乃能知之管见之徒未足与议且如天台五时八教五重玄义斯亦博通经论究尽化源圣心而建立之以成一家规矩任运自与修多罗合岂可亦以片文只义而求所出耶大卒先贤弘阐教门千差万别秪由佛意圆融被机不等所以纵横自在无不可者岂特矫异哉超玄记问曰今疏四法应有所据邪答据经若尔何经答即教也教为显理依理起行行成克果四法第来非依经而何今谓此说太杀无稽既云据经应须指出经文令人生信既无准的据经何在非唯答不当问亦乃前难未通圆修记亦云四法收经有何所据答四一明经华竺同轨乃至光宅教一人一因一果一天台理一行一教一人一等今谓此说不识化意他宗四一唯局法华开权显实方可谈之在昔未经开会如何辄用缘名失实取笑于人二记谬谈前后非一不能具破学者番之。
初中言教大略有二初明教兴二辨教相。
【记】列释初科通明教兴中先儒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良以众生本具觉性咸可至道因物有迁流而忘变必藉言教而为?掖故佛出世无说而说逗会机缘依教修道见性成佛是知教法益物功大所以有通有别者通则通论设教大意莫非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别则别究当教缘起所明行法差别不同被机修进。
初中大本经云佛言如来以无量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其法利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记】言大本者即曹魏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两卷成大对今单卷则名小本文有二段从初至法利出上卷开下至之道出下卷佛言二字乃经家语如来即指释迦无量大悲即佛心也矜哀三界即愍物也所下二句即设教也普下二句即被机也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此即同体之悲遍该一切众生境境无量故所以大悲亦复无量经中欲明生佛不二同一觉源圆照诸法诸佛悟本起同体悲众生迷强受诸幻苦悲能拔苦故特言之或云趣举四等之一甚非文意三界属于依报以依显正也良由众生从无始来恋着三界受生死苦无解脱期是故如来兴起悲心出现于世而为拯拔即妙经云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祖师序云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是也出兴即起应也世即世间近指三千远通法界不出生阴国土三种世间也光阐者光即光显阐谓阐扬依教建修能趣三乘圣道故曰道教草木最初拆甲曰萌群即多也机缘道心初发亦犹萌芽故以喻焉获利即受益也上曰群萌法利语尚通漫故引五趣与度未度者而明决之下卷文云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照然分明方接今文开示等语度未度者即四弘誓若言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即自行四弘今即化他四弘经云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泥洹即梵语讹变并翻灭度言决正者良以生死涅槃本无二法迷之则涅槃即生死悟之则生死即涅槃众生邪见妄认涅槃而为生死今为决了使复正道也。
此明出世大意该于众典是谓通明教兴也。
【记】结显可见。
次据今经略言五意。
【记】别辨中舍通从别局就今经以求兴意。
一欲令众生知娑婆苦求出离故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
【记】初正明此下结显初即厌苦。
二令知佛境界生忻慕故下明依正庄严劝生彼国。
【记】二即欣乐。
三令摄心安住念佛三昧故下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等。
【记】三即起行。
四令破障脱苦得清净乐故下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等。
【记】四即受生。
五令生彼国成就菩提故下云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等。
【记】五即证道然此五意?浅洎深理数然也。
此明说经正意局在今文所谓别叙教兴也。
次辨教相净土教观通明现在十方诸佛即如下引六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劝信是经即其证也又准下文善男善女闻经受持不历阶渐皆不退转阿耨菩提。
【记】次辨教相中言教则通指如来四辨八音所说之法言相则别召教下所诠行相大小不同相即相状览而可别教家之相故曰教相初正明故下结显初中所以引诸佛为证者盖由小无他佛之谈大有刹尘之说此经既谈十方世界恒河沙诸佛可验教观非偏小矣复引闻持不退菩提证入既大其义益显言不历阶渐者生彼国人莫不圆发大心顿修大行永无退转当证菩提不同此土声闻缘觉次第修进取证小果故云不历。
故知一切净土教门皆是大乘圆顿成佛之法定非偏小如别委论。
【记】如别委论见观经疏。
二明理者理即教体亦分为二初通二别。
【记】二明理标分中理即教体者理是空寂之名体以主质为义不二而二乍分二名二而不二理体一如教从理立故即教体。
初中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实相为体。
【记】通论中初二句标名一切之言唯除鹿苑通收一代莫非大乘。
方谓方广等即平等。
【记】方下牒释初分释方等二字。
实相妙理横遍诸法故名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
【记】实下正释体相初约横竖以示该遍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言实相者即是甚深不思议境真实不虚故曰实相起信论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即实相异名也然此实相不离诸法法法皆契真实妙理以实为相故名实相其体高广包含法界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故言横遍诸法彻到三际穷渊极源即事而真无非中道故言竖该凡圣是知实相摄尽一切横竖法门无有一法非实相者故曰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也横言诸法竖言凡圣乍分横竖变其文尔横处即竖竖处即横不可狥名而作实解。
故知横竖一切诸法悉自缘生皆不思议无非实相。
【记】故下次点诸法即是实相恐未了者谓诸法外别有实相故即指上横竖诸法皆是缘生诸法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诸法灭时无所从去故名不灭岂容思议不思议境即实相也。
此通一代大乘所诠之理。
【记】此下结显。
二言别者。
【记】别示中初句标章。
今经即以弥陀修因感果依正庄严不思议功德为所诠理。
【记】今下立义。
良以因中发无相大愿修无住妙行感无得圣果点事妙理相即非相故所感身土无非实相。
【记】良下究意。
即下经云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记】即下引证不可思议功德即是实相妙理且约弥陀修显故得云别因果依正无非有作缘生之法那得为所证理即究弥陀因地修证愿行果三无非称性悉是无作依正身土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是故得为今经妙体引下经文证前三义宛然符合。
若非妙理那称不思议乎。
【记】若下反质。
三明行者行即教宗亦有通别。
【记】三明行中初科标分行即教宗者宗乃一经所诠之要依宗起修名为行言宗未必是行言行其必是宗。
初通明大行不出发无上道心修六度万行。
备在众经不复具举。
【记】通明中上二句正示下二句指广无上道心即菩提大心也六度万行即普贤大行也发谓开发众生本具三因佛性迷此理故无明为缘则众生起悟此理者教行为缘则正觉起今以教行为缘一念开悟三因俱发所谓佛种从缘起。
二别论者修行净业感生净土别是一门出离径术。
【记】别显中初科别是一门者观经疏云释迦一化所说圣教大略有二一者娑婆入道教二者净土往生教悉如彼疏判教中明。
就净业中复有多种诸经所示行法各殊。
【记】别简不同中初趣举七经示不同相。
观经三福妙观。
大本一日一夜悬缯幡盖十日十夜奉持斋戒。
大悲经中一日称名展转相劝。
般舟经中一日若过系念现前九十日中恒不坐卧。
鼓音声经十日十夜六时礼念。
陀罗尼集诵诸神咒。
大法鼓经但作生意知有彼佛。
权巧赴机行法不一教门虽异无不往生。
今经专示持名之法正是经宗于今为要故当委示不可笼通。
【记】二权下推求佛意殊途同皈今经中初的示经宗。
括束经文且为五例。
【记】括下束经要例三若下举少况多。
一心起忻厌厌若忻乐。
二身须西向正立合掌。
三克期日限一日七日。
四系心佛境专一不乱。
五期死无退决誓求脱。
【记】不起欣厌非往生因故有一也不识方向通漫无皈故有二也不立要制功业难成故有三也不想真境妄念纷飞故有四也不尽报身空无所获故有五也然此五例撮举一经大意以示宗要不必强差经文为证。
若此称名下至十念尚得往生况一日七日乎。
四明果者果即教用亦有二别。
【记】四明果标分中由机禀教修因感果非教力用终不能获故云果即教用二别即下近远也。
一者近果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记】近果中然此近果未有所证犹是具缚凡夫且望当时在此秽土修行为因即以得生彼土为果此谓习因习果也初引本经示近果相。
由前称佛结业成因舍此秽苦感彼净乐。
【记】由下逆推前因。
即获法性净身住同居净土也。
【记】即下指定身土此土阴灭彼国阴生一念神识托彼莲胎揽前所修白法为性净业身故云法性净身此法性身摄位稍广该于凡圣及初后心今此且望舍秽生净不假父母胞胎尽属法性净身所摄非谓真法性身也既未破惑见思全在故住同居圆修记引大论菩萨入正法位住阿鞞?地得法性身等而释今文全乖教旨又设问云同居净土佛是应身那云法性净身且疏中说生净土者自属于机如何约应为难立难既非出义可见。
二者远果下云众生生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记】远果中初引经判位此下覆示断证即下指定身土皆得不退者经论所明不退有三位行念也位行尚容有退唯念不退永无退转。
此谓生彼国已闻法得忍修菩提道断惑证真究竟成佛。
【记】得忍有四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断惑则破无明证真则显法性成佛乃有分真究竟不同若据疏主究竟成佛似指妙觉极果然以义酌之未可径从所言远果望近得名近果犹是凡夫三惑全在于彼进修方始证入岂可顿破四十二品无明直至妙觉且如韦提夫人闻圆妙观因修获证豁然大悟达无生忍疏主判位亦止初住况诸经论未尝闻有超登妙觉极果之说盖由今疏不用他宗四教断证位次但取才破无明即为究竟况登初住便能百界分身作佛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亦得名为究竟成佛今此文中不退当念不退得忍即无生忍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成初住八相佛分证遮那清净法身分显寂光法性理土如是从容雅合教旨学者详审无宜造次圆修直以妙觉寂光而释远果身土复设三重问答不欲委破唯第三问观经近在同居今经远希常寂二处相反乃以古人各偏事理疏主牵复中正为答大不然也且疏主作疏释经申通佛意所定身土全据经宗当机证入纤毫不滥以为万世不刊之典岂可违经反圣强欲牵复自任胸臆之论今问若使疏主不欲牵复中正未审二经合作何土当知二经所判身土义皈一揆不曾精考妄自云云不唯谤师亦乃毁法问今疏四法释经已定何故复以理行果三会同体宗用邪问体宗用三更加释名教相则与天台五章是同何故矫异别立。
即证清净法身居法性土也。
上列四章略提梗概余如后释仍委佗文。
【记】结略中以显义门包括何由道尽提其大略故云梗概。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疏】次释文中此经凡有两译。
【记】牒文释示翻传中初正明两译。
【疏】一姚秦罗什法师译即今本也。
【疏】二大唐玄奘法师译今见藏中立题各异如下所明。
【疏】自古解释凡有三家唐慈恩法师通赞一卷今朝孤山法师霅溪法师皆有疏记见行于世。
【记】自下因明古解。
【疏】今之所出各从其志时有异同临文自见。
【记】今下明今出疏。
【疏】次正释文相又二初释经题二释经文。
【疏】初中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记】释本题中初指经名由是六方诸佛金口宣唱故曰本名。
【疏】总十六字经字为通题上十五字为别题。
【记】总下二分通别。
【疏】上八字属教即经所说依正庄严称名往生皆是弥陀修因感果威神愿力不思议功德也。
【疏】下七字属机即依教起行专修成业众圣冥加摄持不退直至菩提也。
【记】上八字下三分机教。
【疏】奘师唐译即用本题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语虽少异义意大同对文可见。
【记】奘下会唐译题并在文可见。
【疏】今经秦译隐略本题在六方佛后即下云汝等众生当信是等。
【记】今题立意中初隐题在后。
【疏】据宗取要别建此题略有五意。
【记】二据下明据宗别立。
【疏】一则上符经旨经中唯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标题首。
【疏】二则下适机宜弥陀名号众所乐闻故用标题人多信受故。
【疏】三理自包含但标佛名称赞护念任运自摄故。
【疏】四义存便易梵号兼含耳闻淳熟故。
【疏】五语从简要后世受持称道不繁故。
【记】五意出之例皆初句标起随后释义四约耳闻五取口称在文自异。
【疏】且如唐译从本立题而未闻流布又如大本从华标目而罕见诵持。
【记】校优劣中初举二经罕行。
【疏】乃知秦本深体圣心故得四海同遵百代无古。
【记】乃下二美今本得旨。
【疏】感通传说罗什法师七佛以来翻经信非虚矣。
【记】感下三引传为证问若谓大本从华标目所以罕诵且十六观经亦乃从华标目何期诵持之盛耶请为通之。
【疏】今释此题上五字为别局今经故下一字为通同众典故。
【疏】就别题中上二字标能说教主定是释迦但举通号下三字示所说人简非佗佛故标别号通别互举译人之巧。
【记】随释别题初科中初释佛字预取次科对简二佛立号通别若以七种立题收之所说属法义当人法以所从能即单人立题也。
【疏】倾出我口畅悦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
【记】倾下次释说字倾我口教也悦彼心机也机教合论故云佛说。
【疏】阿弥陀此翻无量。
【记】次科初翻梵成华。
【疏】经自释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此谓无边量也。
【记】二经下引经双释二名初名光照十方则无际畔乃约横论此下一句疏助释也。
【疏】又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此谓无数量也。
【记】次名阿僧祇劫则非朝夕乃约竖说此下一句亦助释。
【疏】光表佛智寿表佛福以此福智严本法身三德圆备以立嘉号余如下文。
【记】光下结成三德智即智慧庄严了因也福即福德庄严缘因也本有法身正因也正无缘了有亦同无今以了因正解观察缘因妙行资成严显本有正因故曰三德圆备此三佛性在凡曰三因在圣曰三德因中既一发一切发三因俱发果上则一证一切证三德俱证故从三德以立嘉号。
【疏】通题中梵云修多罗此翻为线。
【记】通题中初三句翻梵语。
【疏】线能贯摄即喻教诠。
【记】下二句标二义。
【疏】文理连贯包摄群机。
【记】文下二句分字释上句教为能贯文理为所贯次句教为能摄群机为所摄。
【疏】训法训常义如常说。
【记】训下二句指俗训。
【疏】次释经文大分三分初至大众俱为序分二尔时佛告下至是为甚难为正宗分三佛说此经下至末文为流通分。
【记】经文总判中唯孤山自六方诸佛劝赞尽属流通净觉三义破之一者奘师所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今诸佛同赞岂非正说邪二者下文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谓闻是经受持者皆为诸佛护念既闻佛名为佛成护显是正经三者此经比望大本及与观经唯诸佛同赞其文最广余文并略况今经且言六方新本具列十方由是详之正说明矣(云云)。
【疏】初中诸经皆有证信发起二序此经但列证信独无发起。
【记】序分有无中比例诸经校量具缺生起下文。
【疏】往生传序云此乃十二分教无问自说之经其犹母之拊婴儿不俟其请但欲顾其手足乳而哺之耳。
【记】他解中初引文传序飞山默子作无问自说即十二分之一也不待机问如来自说即无发起其下喻显拊以手拍也婴儿字书云女曰婴男曰儿召赤子也顾旋视也乳食也在口曰哺。
【疏】今以义求略为二意一表他方净刹非二乘偏小境界纵有权行示同不知不假因缘孤然自说彰其特异。
【记】义求中初愍偏小不知先立义。
【疏】即下诸佛叹释迦云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说此世间难信之法是也。
【记】次引文。
【疏】二表我佛世尊大慈悯物如母爱子怜其小騃不能请问召以诲之彰其深切。
【疏】故下如来嘱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也。
【记】如前孤山云此经但有通序而缺别序新经则有集众末云为闻法故俱来会坐净觉斥云为闻法故发起事微现文缺于别序或恐经家存略并由不知今疏二意故也。
【疏】就证信中此即阿难结集奉教安列六事为证明非虚谬令物信故。
【记】证信序安立中初释证信涅槃经中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四问经首安何等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等故曰奉教安列。
【疏】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名六成就。
【记】次释成就。
【疏】诸经之首解释极繁此但略提大要余广如彼。
【记】后示繁略。
如是。
【疏】初如是者如云指法之辞即指正宗所说法门。
【记】信成就中初引古通示次契下分字解释。
【疏】契理曰如离非曰是。
【记】契中道理离二边非。
【疏】信故闻持名信成就。
【记】三信下结示名义。
我闻。
【疏】二我闻者阿难自言亲从佛闻非他传告即闻成就。
【记】二中阿难已断见思无见慢我随世流布名字称我闻即耳识也。
一时。
【疏】三一时者主伴会集说听始终简非余时即时成就。
【记】三中主即说者伴即听者机应辐凑通取毕席名曰一时。
佛。
【疏】四佛者释迦教主金口亲宜非余所说即主成就。
【记】四中佛名既通故以释迦简之黄金色身之口故曰金口经通五人说今局在佛故曰非余。
【疏】具云佛陀翻云觉者。
【记】具下翻梵。
【疏】觉名乃通此局妙觉究竟极果十号之一也是为通号。
【记】觉下简滥佛名同故曰通号。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疏】五在舍卫等者说经有处。
【记】五中初通指。
【疏】举舍卫乃游化之境举祇园即依住之处即处成就。
【记】次别释举国令远人闻举园令近人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