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卍续藏第 58 册 No. 0985 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卍续藏第 58 册 No. 0985 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三就方便同开总别知。
章曰。若随机欲。或有总知。谓大学者。或有别知谓小乘学者。
解曰。就前同教三乘中。随机欲性。开出大乘学人为总知。小乘学人为别知。良以大乘学人。具广大心故。总知三贤十圣佛果位地渐次法门。全断烦恼所知惑障。开显理性。总知染净等法。故名大学也。其小乘学人。阙广大心故。故名别知。别知?顶忍世第一。小乘十地。十二位行位等相。不广显故。洎至断惑。愚法小乘中十使。不通迷四谛。故名别知也。故贤首曰。今此就实中。愚法二乘。无广大心。故不究竟断烦恼障。又亦可前约三乘中声闻。此中约愚法。故不同也。已上三科。收归第四明同别行位融不融殊竟。
△第五明同别依定二智起殊。文二。初一乘同别。依海印定起。
章曰。一乘同别教义。依海印定起。普眼所知。
解曰。海印定体。即根本智也。体遍十方故。普悉包容无所拒故。明三昧心。周于法界。以喻显体。故称海印。故下经云。海有希奇殊特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悉包容无所拒。是故如来初成正觉。首证此定。教起前后。卷舒自在。同时演说十十法门。该于九世十世无尽佛法。并于第二七日。一时现起。唯证普眼。则偏知也。清凉释曰。观境自在。无境不观。故曰普眼。乃至曰。以虚心之觉。契唯如之境。则不动法界。穷乎寂照之原。岂非普哉。诸佛穷究。此经具显。此明别教依起也。若逐机末教。有与一乘同时异处。说是同教。末不离本故。依本而成故。故贤首曰。地论云。时处按量显示胜故。同时者。显是同教故。异处者。示非别教故也。更有菩萨相似海印定。如大集经说矣。
△二三乘教义依后得智说。文二。初依外薰意识说。
章曰。三乘教义。依佛后得法住智说。闻思修及报生善意识。
解曰。后得智从佛根本智流出。此智流出大悲心。如来欲安立正法住世。了俗证真。故说十二分教。显示大众生受所说也。故清凉释曰。一受持。谓求声慧。初闻即受。随闻受持。如水不嚼随得而饮。二助力。谓求思慧。嚼所闻法。助成智力。如食咀嚼。以资身力。三远离。谓求修慧。依闻思行。能除惑习。如服良药。药行除病。因承三慧。外熏意识。染成识种。及至他世。报生善得修道智境也。故清凉曰。谓变易所起异熟心识。名为报生。生能知无常等。故名善得修道知也。此则前六意识。非实照之智也。
△二依内证真知说。
章曰。并内证梵行胜智。及真实智所知。此约别相说。
解曰。由前三慧。外熏意识。后得智用观通境法。内熏心王根本智体。故名内证。唯识论疏释十真如中曰。得于三慧。照大乘法。观此法教根本真如。名胜真如。或证此如。说法胜故也。梵行者。梵云勃嚂摩。此翻净。理染极故。名梵净行故。清凉释曰。但以性净故则行净。行净故则智慧净等。名为胜智。以梵行离染名净。净唯显空。空极照真。真实方现。故下及字也。故至相以华严梵行品为空观。观通一乘及三乘教。乃至曰。若穷空方便一乘究竟也。以空助显真如。实智智体所知也。所知者。义出涅槃。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一知法。二知义。三知时。四知足。五知自。六知众。七知尊卑。具此七知。是实智所知也。广释文繁。兹不具录。已上显内证根本智体。异前外熏后得智用。此就三乘约内外识智分别相说。故文结云。此约别相说也。已上二科。收归三乘教义。依后得智说。兼前一乘同别。依海印定起。总归第五明同别依定二智分殊竟。
△第六明一三解行比证两殊。文二。初一乘别机。三生比较。
章曰。又一乘法义。出出世证。余时见闻及比解行。
解曰。法是华严大威德法门。就法显义。义分信解行证。令机趣证。义说三生。故曰法义也。直显一乘机。于具缚身中。见闻此法。成金刚种。为见闻生。依种发解。依解成行。即离结缚。名解行生。依行证入。离于情系。名证入生。此明圆机圆行圆证。一生克证。三生必圆。不落阶渐。疾得成证。故属别教一乘耳。言出出世证者。直诠因陀罗微细境界。超出粗细众生界故。则不可说其分齐故也。故至相曰。法华经云。此土常安稳。当知三界内。有粗细众生。粗者见劫坏。细者常安稳。佛所以不同说小乘三界。唯一同成坏。初教三界。其义则空。终教三界。则加无分别。一乘三界。所谓无尽无分别等。圆别之机。乃约一念顿成说也。曰余时者。如贤首曰。若依圆教。一切时分悉皆不定。何以故。谓诸劫相收故。相即故。该通一切因陀罗等诸世界故。仍各随处。或一念。或无量劫等。不违时法也。又如至相。约余时比较。总有五说。一依胜身。一生即得。二依三时益。三依一时益。四依一念益。五无念益。文义繁广。具释如四十五知识章。后具明也。
△二三乘同机三生比较。
章曰。三乘法义。出世得证。世间比而解行。
解曰。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也。诠显谛缘度三法也。就法显义。名依信解行等。修习趣入。得出五浊恶世。证入清净佛土。不同圆别一乘所起行用。皆遍法界也。故贤首拣曰。是故当知。与彼三乘分齐全别。何以故。以三乘行位。是约信解阿含门中。作如是说也。言世间比而解行者。世间。即三种世间中众生世间。自在行。是菩萨随众生差别信等。比较解行损益也。故至相通依五乘。定其解行损益章中曰。又诸乘解行理事等。所有损益。并为世间未出世者。成损益门。非为出世者。故梁摄论曰。若世间法则可毁。若出世间法。则不可毁等。已上二科。收归第六明一三行解比证两殊竟。
△第七明一三愿行依住两殊。文二。初一乘本法众生依住。
章曰。一乘法义。佛及普贤菩萨。愿行建立。有情众生依而住持。
解曰。一乘法体。是为众生依而住持。但自迷倒。住持不显。持非幻灭。是故佛及普贤。建立愿行法门。广辟如尘数。悉使众生深悟喜故。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二三乘行法佛等依持。
章曰。三乘法义。众生业行建立。佛菩萨等依而住持。
解曰。三乘法义。以众生界为所依。以大悲业行为能依。若无所依。能依业行无由建立。是故理趣六度经云。大乘万行。大悲为先。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父母怜念。彻于骨髓。菩萨大悲亦复如是。于诸有情。住于极爱一子之地也。已上二科。收归第七明一三愿行依住两殊竟。
△第八明一乘宗本想念顿成。文二。初想念幽玄。
章曰。一乘法义。临其玄想。玄想顿得。若见于佛顿见顿见([具十])称名亦尔。菩萨亦然。
解曰。一乘宗本。乃同别之归源。万行法门。以三昧为元首。临者监也。监照幽玄。想灭恶觉。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具照。神朗则无幽不彻。心境皆佛。能所俱泯。体则一行三昧。用则内外无穷。故清凉云。内用有三。慧眼偏观一切境界。是普眼用。善巧方便。是智光照耀用。离一切障。是清净用。乃至明其外用。胜解印持。随心去住。于中亦三。不动而往。不念而持。不往而见等。是知玄想顿得体用。顿见法界无尽佛刹。顿证法界无尽法门。顿融理事相即无碍。顿融性相。相外无性。性外无相。性相交彻。顿见真佛真土。重重融摄。直顺顿见顿了。是想非想。乃名玄想。是心是佛。非心非佛。是心是念。非念是念。故清凉曰。见佛取相。滞于方便。知佛空寂。真慧所沉。念无念者。不碍事而恒真。无念念者。不动真而恒用。动寂无碍。方念真佛。方见真佛。菩萨圣众。顿现无尽。故曰亦然也。然此第八一科。正显同别二教。一三乘机。进修宗本。玄想三昧。参学胜流。当念念玄想。取悟自心。无厌繁说。
△二成佛同时。
章曰。一乘法义成佛。共一切众生。同时同时([具十])成佛。后后([具十])皆新新断惑。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也。普贤菩萨行愿亦尔。三乘即不然。
解曰。出现品曰。我今成正觉。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我今入涅槃。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何以故。一乘法体凡圣本有性无二故。同时具足。无前无后。新新非旧。就用说断惑。则一断一切断。约实体则无可断。以本清净故。不住渐次学地也至相曰。今此一乘。一念即得。具足一切。偏通诸位。委如诸法相即自在门说。是知圆别一乘法义成佛。乃显本真本成就事成佛也。不同三乘说理成佛也。故文拣曰。三乘即不然也。已上二科。收归一乘宗本想念顿成竟。
△第九显同别中各具同别义。文二。初别教中具同别。
章曰。又别教之中。亦有同别。由多即一。是其同也。为一中多。即是别也。
解曰。别教中具同义者。即同时具足相应门也。以教义理事行位因果等十对事法为首。皆各总摄一切。成一乘无尽陀罗尼法。无有前后。参而不杂。故曰由多即一也。同时具足。同时显现故。是其同义也。别教中具别义者。即一多相容不同门也。以一教义。具摄因果理事等十义门。又随一门中。即具摄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门。如彼初钱中。即摄无尽义者。此亦如是。故曰为一中多。虽一具多。而多非即。各自差别。故贤首结曰。然此一中。虽具有多。仍一乘即是其多耳。故知别教一乘法体。具多别义也。是故十玄缘起。十门无碍。初门多即一。是同义。次门一中多。是别义。以此同别二义。为法界缘起。一乘实德无障无碍也。故本经云。菩萨善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等。
△二同教中具同别。
章曰。同教之中。亦有同别。一乘三乘同一善巧。是其同也。各为据机别。即是别也。
解曰。同教者。同字一言。立同总名。此总同教。自具同别二义也。初有同义者。约教摄乘。故以同教一乘中。同有诸教一乘。故谓同。顿教绝相一乘。终教平等一乘。始教密意一乘。有八密义意一乘。委如至相问答中显也。二者有别义者。约法摄乘。各为据机别名别也。有绝相一乘机。有佛性平等一乘机。有蜜意一乘机。有声闻机。有缘觉机。有菩萨机。谛缘度等三法三乘机别也。此之一三教摄法摄。同一善巧。长养机缘。无不周尽。故曰。同教之中亦有同别也。已上二科。收归第九同别中。各具同别竟。
△第十显真俗虽殊。道合一体。文二。初贬凡情偏计过。
章曰。有情众生所知之境。则无上来所明诸义。何以故。为是偏计故。
解曰。凡情迷性。不达遍知。心境相违。真俗成异。则无上所明同别融通诸义。故徴显曰。何以故。为偏计执过故也。
△二叹圣智通合德。
章曰。前德云。惟一实之渊。旷嗟万像之繁杂。真俗异而体同。凡圣分而道合者。此则先人已通斯趣耳。
解曰。文显义通。总叹先觉之人。理通遗智。亡言虚怀。则道合一真也。故前德什师又曰。亡言者可与道合。虚怀者可与理通。冥心者可与真一。遗智者可与圣同。已上二科。收归第十真俗虽殊。道合一体竟。兼前十科。总收归第二正说同别分竟。
△三流通指广分。
章曰。上来所举。略开一乘宗序之状相也。其间三乘法相次第。明义取解法式。列名出体。释得名所以。辨宽狭。明位地。障治相拟。通局随义。分别具缘多少。问答释疑等。具如诸章及诸论也。
解曰。文明意显。但指三乘法相。具孔目诸章。及粱论智论等。诸大乘论。一一广明也。上来释章文竟。
次辨三师伪说别教如右。
第一豫师易简记曰。中间三教。虽皆为三人所得。终顿二教。会泯归一。同得佛果。即是一乘。始教三乘。修因各异。获果亦殊。此唯三乘。属于权教。今此对三乘。乃唯始教权门也。问华严□□□异诸教。何特拣权三乘耶。答曰。今此文意。盖为学□□□□□大乘之外。别有一乘。权实混知。故辨差别。评曰。□□□□□□□□□□□□□□□□□□□拣会之殊。错引五六两祖之文。曲设问答。抑断华严。首引中间三教等文。此是五祖正立教中。特显华严别教一乘为本。别前四教三乘为末也。昧祖正意。却乃擅加虽字纵之。臆说终顿会泯归一。同得佛果。即是一乘之说者。又昧六祖会通。四教之文。不晓终顿。同泯二乘。为同教一乘。此师不明本末失。不明拣会失。抑别类同失。独拣权三失。从兹迷教眼。已上总非说。皆因四失矣。
第二复师折薪记曰。此一乘者。是华严迥别之别。此门外三车。通中间三教。乃至曰。证知三乘。是法华前诸经。岂不通中间三教耶。评曰。法华教旨。唯会始权终实。不会顿三。何以臆说门外三车通中三教耶。此违至相一乘三乘义章十对法。就法华三对后结曰。上件法门。摄下诸教。顿属其上分本教义。渐从其末义等。本教是华严。渐末是一代诸眷属经也。次昧清凉会通。法华教旨。唯会始权终实。亦不言会顿也。三违圭山释。未曾闻见觉性钞中。问显圆觉顿经。若在法华前说。则是权教。被法华破。若后。则法华已说。此何未曾。答曰。序及悬谈已明言。此是别教一乘。非法华通相一乘等。是知顿经顿教。自属化法顿收。不属三时五时之数。又至相曰。顿非安立门故。不属会破。复师违上诸祖说。昧他法华旨。为第一失。
又中间三教文。属贤首正立教中。显华严别教一乘为本。拣中间始终顿三教三乘。并愚小异末。即与法华破会自殊。此乃不明拣会。矫乱同别。为第二失?薪又曰。下章三处明文。以深密法相为终教。何者。如李唐三藏。解深密等三琺輪中。后二是始终二教。故文云。此三琺輪。但摄小乘及三乘中始终二教。不摄别教一乘等。评曰。第一引三琺輪指归。唐藏宗计判摄者。不晓贤首自依深密法性经中。三种琺輪。摄机宽说。故下章文明自指曰。此三琺輪中。但摄小乘及三乘中始终二教。不摄别教一乘也。正如探玄曰。以深密经摄机宽故。就摄末归本门收。是约经部收机之宽。就法判摄也。即非指李唐三藏。宗计局义判摄也。故祖明曰。空相二宗。皆认法性之经。成立自宗之义。复师率情引文。不详祖述。为第三失。
?薪又曰。正立教中。复指深密三轮法中。后二是始终二教者。评曰。此师第二引正立教中文者。又迷祖述就法分教。特列三种乘法。初小乘法。二中间三教三乘法。三别教一乘究竟法。且中间顿终始三教。虽则存三泯二不同。而终顿之一。形对三故。皆为三人所得。故并苾三乘也。然有顿渐之殊。以顿教三乘。始终俱离。自为一教。渐三则开出终始。故祖曰。三惑开为三。谓于中开出始终二教。即如上说深密经等。三琺輪中。后二是也。是知祖就乘法分教。故指深密后二琺輪。通摄始终也。祖自结曰。此约法分教耳。若就法义。如下别辨。别辨者。即下所诠差别。并探玄第九门。以义分教中辨也。是知约法通摄。约义局判。故演义曰。法约自体。义是所以。法总义别也。据此证知。法总判摄。义别所以。是知贤首初在教章。约深密经部。法体宽通。总摄始终。后在探玄。约相宗义局。出别所以。宗计义别。唯齐始教也。复师不详祖意。约法约义。判摄自殊。返谓贤首曰。初作教章。以法相第二时为始。第三时为终。后述探玄。方自改曰。第二第三俱为始也。又注差当曰。旧立始教。依法鼓经。以空为始。故立始名。至探玄中。亦名始教。释名有异。而不但用空义释名。却用未尽大乘法理释也。又于?薪第二卷。引探玄曰。始同终别三。谓同闻般若。同观无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如前所引说。若据圣谛缘生。六度行异。亦得名为始终各别。此是第二第三时教也。问彼以二三时为始教。前何云第三时为终教耶。答只由此义一。祖自语相违。故知探玄中。方自改于斯义。故以二三时。合为始教也。呜呼复师深昧祖文。重重失理。始违教章。就法分教。祖依深密经部。法总宽通。以后二琺輪。通摄始终二教也。次迷探玄以义分教。祖以相宗宗计义别。二三时义局。合为始也。是知贤首两处祖文。就法约义宽局判摄。前后无差。法义无违。复师率情。昧祖述意。而自臆说释名之异。返弹贤首自悟相违。后至探玄。方改斯义。谤祖之??。犯重曷忏。为第四失?薪又曰。决择其意。第三门云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人始终二教。如深密说者是。此上三说。正以法相宗第三时。为终教也。评曰。此即第三引决择之文者。又失祖意。祖以约法就机。决断拣择。如来一代所说经法。所化机性。于此世中小乘。及初教等机。依何经法。入何等教。摄即便定者。故祖曰。初时见转小乘琺輪。中时见转空教琺輪。后时见转不空琺輪。如解深密经等说也。以此照知。祖约经部法宽。三时摄机。故作是说。即非许相宗宗计三时通性终教也。今谓。复师公违祖述。以相兼性失。且性相两宗。此方西域。自古相排。疏钞溢目。谁不通晓。独出此师。抱自臆说。以相滥性。为第五失。宗源既错。向下诸说。总成其非。繁不具辨。
第三会师。述焚薪记曰。夫别教一乘。圆融具德。卓绝独立。余如虚空。纵收诸教一一同圆。故曰唯有一乘更无余也。今谓评曰。此师述记。破斥?薪。主意矜高。要名聚众。媒炫求达。夸耀于他。不伸正道。唯多诘破。巧结过名。设有片言。犹为迳庭。且如卓绝独立之句。失在自相名别。违祖随机释别也。且圆通法本。具足主判。别别无尽。了非独立也。公违至相。释别教曰。又一乘之法。对机以明别。非谓自相而可别。随机论别相。别别具十。以显无尽也。又违观序曰。佛身一毛端。则遍一切。含一切也。世界尔。众生尔。尘尘尔。法法尔。无一法定有自体而独立者。故四祖曰。为一中多。即是别也。又违演义曰。孤标独立者。即前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二法互无。故得独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废己同他。故云独立。今谓。初义一多性泯。自相果绝。二法互无。得独立名。次义一多性遍。随机互习。普入佛德。得独立名。即非卓绝独立。余如虚空。成断灭过也。返显佛乘一法界性体亏圆遍失。且如本经常以虚空。喻显法性包含无缺曰。譬如虚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坏。常无增减。何以故。虚空无生故。乃至菩提。无相无非相。无一无种种。清减科曰。体离亏盈。疏又释曰。虚空无生。体无增减。菩提无相。成不宁殊。故下经曰。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疏又释曰。不离。结上无处不有。不断。生下无有休息。故得普收诸教。一一同圆。主伴圆融具德无尽也。或执祖曰。或但自摄同体一门中无尽。何以故。由余异门。如虚空故。不相知故。自具足故。更无可摄也。若作此执。谓余如虚空者。是不晓余异体门。喻如虚空无尽也。故祖结曰。如此一门。既具足无穷个无尽。及相即相入等成无尽。余一一门中。皆悉如是各无尽。诚宜如是。准知同体异体二门法义。重重无尽。余如虚空。无穷无尽。非言一乘法体独立余外如虚空。为第二失。已上三师。昧别圆旨。迷失宗源。不明本末。混乱拣取。略提十一失。次评伪说同教如右。
初同教?主会师。立一种同教。取至相曰。经云会三归一。故知同也。多义如彼又曰。今以理求通之。与同无别趣也。今从至相。评曰。会师斥前二师。立三同四同之非。自立会三归一同。虽依祖句。而迷祖述。祖以同字一言。立教总名。统目诸教。本末法义。利机差别。诠法浅深。融与不融。各自等殊。故有句义名同。凡有二十余同。略如前显。其中会三归一同。正属义句同也。是明法华会。破权渐三乘。直至露地等授大车。故名会三归一。止是会渐。一义名同。即非多义。如彼违祖昧义。略叙七失。且初不晓祖立同字一言为总失。二不晓法华经旨。唯会权渐。不会顿机。而言多义如彼失。三抑华严究竟圆同。返为法华方便会渐同所总失。四抑法界缘起理实一体同义。返为法华会机破渐差别同义所总失。五昧泯二同。同泯二乘。无三可会。故名同教一乘。即非会三归一所总失。六昧同顿同实同从。合后三为一实。以不辨圆融具德故。故开为同教一乘。即非会三归一同义所总失。今谓会三归一。止。可总收三一和合同。回三入一同。其余诸同。皆是诸教。各诠法义。开合不等。各随差别义句。以一同字通目。目为同教耳。故四祖曰。又会义不同。多种法门。随别取一义。余并别相。故言同耳。是知义非一准。虽各各有谓。而以同字一言。为总通目。决不将法华会渐同义。为总同也。又引祖曰。今以理求通之。与同无别趣也。今从至相者。足知此师深昧祖文。错乱祖意。今谓。四祖正意。释显古德立通同之名。非释会三归一同也。故彼文具曰。前德已求通别二教。而未见释相。今以理求通之。与同义无别趣也。照知此文遵古立同之由。非指会三归一通同多义如彼也。迷祖正意。顺情臆说。为第七失。已上矫乱教门。从此为始。惑众斗诤。惟事掠虚。无修实行。华严经曰。自说为是。余说悉非。清凉疏曰。愿诸后学。审此省躬。无党师承。同群堕溺矣。
二易简记主豫师。释教章。首立法界混融无二同曰。后同教门。直就法界。本末融会。故下章曰。此同教说诸乘等会融无二。同一法界。评曰。此师匪唯迷祖同字一言。抑亦不晓章文法义。章曰同教者三字。是辨指教名也。说诸乘等四字。明教下摄机。具彰本末也。会融无二同一法界八字。正显理体融会同也。是故贤首。初分诸乘。以一为本。三乘至无量乘为末。六重七义。具释如章。二融本末。融会诸乘。同证法界。同一理体。故云无二。故祖下文问答结显曰。义门异故。权实恒存。理偏通故。全体无二等。豫师将理体平等之一同。总法义差别之诸同。此乃理齐义不齐。为第一失。因兹有会师。斥彼曰。此中引文不尽。复错乱宗因。今谓。会师只知情尚入他非。不觉触言自招过。且宗因明论。凡说法义。当立三支比量。其三支量。当取外境比较。对法立量也。其惑就文取义。则立量不成。今会师斥他曰。引文不尽等句。意取下文泯权归实门。揽实成权门。来作因云同喻比量者。返自不晓三支比量义也。今谓。只就本句。作三支比量者。应云。同教是有法量。有一乘三乘法故。定说诸乘等。同一法界为宗。法量因云。会融无二。同喻如海波。量云。海喻理实一乘。波喻事权诸乘。会融无二。同一海水。事理无碍。同一法界也。若取次文义句。作因比量者。而非同喻之境。则比量不成矣。幸觊达识学流。去情参照。莫党师说。重增斗诤。已上豫会二师伪说。法界混融同。各具一失。辨三一和合同。
豫师立第二三一和合同。易简记。释教章摄益中。同教一乘曰。此即一乘三乘和合说故。属同教摄。前别教一乘。即是圆教。权教三乘。即是始教。同教一乘。即当终顿。故清凉玄文云。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演义释云。即合终顿二教也。评曰。此师先取教章摄益中。三一和合同。立为第二种同教。略不明解和合之义。为第一之失。次引玄文总相会通文云。前别教一乘。至即合终顿二教等文。释此三一和合同者。了无交涉不唯昧于玄文泯二同义。实乃不明三一和合同义。为第二失。及至易简下文。引昔人释云。亦名回三入一教者。但立名有异。即是上三一和合也。决知此师。昧此两同名义。不照贤首。于下决择会机次第。以第七门曰。三乘根不定故。堪进入同教一乘。乃至曰。诸有所修。皆回向一乘等。正是三一法行和同义也。以第八门曰。三乘根不定故。堪可进入别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本来不异别教一乘。何以故。为彼所目故。无异事故。唯显一乘。无三可得。胜前三一法行和合回向名同。此门正当露地等授大车。究竟唯一。故名回入。以入拣向胜劣自殊。决非重名。为第三失。
复师立四种同教。第一立三一和合同。?薪记释曰。此乃三一合说。则三乘和合不异。又曰。三一合明。又迷会解记。释玄文曰。三一共故。又注同教?曰。三一具故。评曰。此师凡有五释。混杂媕娿。略无定义。及至续注同教?曰。三乘为教。一乘为义。总为臆说。又初记曰。三乘一乘和合不异者。有滥别教该说文曰。以三即一故不异。以一即三故不异。今谓。此师将别教法本圆融。三一不异之义。释今同教三一和合。明不异者。得非矫乱。同别不明。两处三一。机诠法异。总为一失。
会师同教?曰。三一和合。同一善巧。故名同教。此乃以合释同。同者合也。则三乘为教。一乘为义。和合不离。摄机成益也。评曰。此师初摘教章摄益中四字曰。三一和合。及至释义。错指至相曰。同一善巧为合释同。於戏。此师不详祖述。穿凿太甚。今具至相文曰。同教者。亦有同别。一乘三乘。同一善巧。是其同也。各为据机别。即是别也。请详祖述。自明同教中自具同别两义。以一善巧法。具接一三机故。是同教中同义也。若据一三之机。诠法浅深。各别不同。是同教中别义也。即不曾说和合不离。以合释同也。是知此师。不唯不晓三一和合同义。实亦不明同教中同别义也。为第一失。次云。则三。乘为教。一乘为义。和合不离等者。臆说尤甚。今谓。贤首正文。先明教义。后辨摄益。初教义门中。以临门三车为教。界外别授大车。示真实义。三教虚说。无实体故。故清凉曰。是知三皆虚指。演义释曰。以证三乘皆是方便。无有实体。乃至曰。约教则废三立一。三教虚说。约理则开三显一等。三虚一实。岂容和合不离耶。又况贤首。就前教义中。约开说曰。三乘三句。第二句曰。或唯教非义。约同教说。一乘三句。第二句曰。或唯义非教。约同教说。及后总合曰。具此三句。约同教说者。即是具上三乘三句。一乘三句。互望对论。唯教唯义。总属同教门中。说开说合。非是独约教义和合也。是故贤首。就后摄益分齐中。方说三一和合同。会师公违祖述。矫乱教义摄益二门。臆说三一为教义和合。为第二失。今遵清凉会通法华经旨。会三为一。显法行和合。故演义曰。谓有问言。若会三归一者。为会昔三而为一耶为会昔三。归今一耶。故今释之具上二义。先明会三为一。初别药草喻品。证小行即是佛因。次引信解品。证大行是其所有。皆明会行也。次明会昔三归今之一。于中二。先会昔成今。有法喻合。法云义说为四等。乃至借喻显曰。以三点喻于三乘。以成一伊。喻为一乘。别说三乘。三皆是权。合三为一。故得称实。非三点外更有一点。乃至结成正义曰。三别有三。总合为一。故成四也。四即四乘义说为四也。次曰。彰今异昔下拣曰。前但合三为一。一无别法。已成四乘。今辨一乘。别有法门。乃至曰。唯为一大事。出现于世。不为于余等。此显露地等赐大车。回三入一。唯是一乘。不同三一义说四乘。明法行和合也。会师不遵祖释。臆说教义和合。为第三失。已上三师伪说三一和合同。共有七失。次评泯二同如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