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0
- 积分
- 2
- 回帖
- 0
- 精华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qq: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周易》蕴含的人文精神,旨在引导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存在种种主客观矛盾,导致人们的自我心态、遭遇的世态、客观的生态极不平衡,缺乏和谐。《周易》及儒家思想力图教导人们善于克服各种矛盾,缓解面临的冲突,造就和谐的生存环境。
当今,振兴中华、构建华夏和谐社会,是炎黄子孙的崇高使命。儒家重要经典《周易》宣扬的“内圣外王”之道,堪称先哲构建和谐世界的论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经世人才。《周易》以营建“安土敦仁”的和谐社会为终极目标,要求人们树立卓然超俗的独立人格,坚持人己和谐的宽容心态,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环境。心性中和则神清气爽,人己协和则得道多助,社会平和则国泰民安,天下太和则万象昌荣。
涵养“独立不惧”的人格风范
《周易》的宗旨在教人“进德修业”(《乾·文言》)。进德在涵养“内圣”之功,培养卓然超俗的独立人格;修业在实现“外王”之道,营建“安土敦仁”的昌隆国运。独立人格的培育,崇高精神境界的涵养,乃儒家经世宗风的首要任务。道德不崇高、人格不高尚、修业将是徒托空言。
《周易》表彰的经世人才,首须自立自强自尊。无论遭逢治世与乱世,要有“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大过·象》)的志气,敢于抱大无畏精神同不良社会现象作斗争;若不为人理解、不被朝堂重用、隐遁乡里,无怨无悔。坚持正确立场,“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象》),宁肯辞官隐居,过俭朴生活,也不与乱世小人同流合污。孟子称许卓然独立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表彰其独立人格。以道抗权的大丈夫,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
大丈夫必自强不息。《周易》开宗明义,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不能自强,难以自立,休论自尊。自强者必时时谨守两条生活准则:一要“非礼弗履”(《大壮·象》),守正道、行正路,违反社会礼法的事,不参与、不支持、不赞同;二要“惩忿窒欲”(《损·象》),抑制个人私忿,控制权力和物质欲望,践行孟子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有超越自我的高尚情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大风大浪不动摇、生死关头不畏怯。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坚持《周易》明训:“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困·象》)。危难当头以自殉道,“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中国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实践斯言,名垂千古。如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人自爱自尊,经受严峻考验,保持高风亮节,独立人格,正是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准则。
坚守“同人于野”的宽容心态
人与动物不同,生活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要同他人交往沟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为此,人不止当自立自强,还要善于合众,正确处理人己之间的关系。为此,《周易》启示了一系列正确准则。
合众者必爱人。《论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有爱人之心,能以平等心态对待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儒家经典名言,同《周易》所强调的“同人于野”(《同人·象》)的思想境界息息相通。“同人于野”,即以广阔的胸怀与人和同,孔颖达云:“言和同于人,必须宽广无所不同,用心无私”。《周易》强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要求人们以大地般的胸怀,宽容一切,宽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此种宽容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主张“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乾·文言》),作为待人接物的基本信条。平日里善于“以虚受人”,谦虚谨慎,“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不贬抑别人之长,不文饰自己之过。还要“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系辞·第八章》)。大是大非面前,做到“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与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但绝不与奸邪小人同流合污。
宽容精神,当以诚信为本。《周易》倡导“修辞立其诚”(《乾·文言》),说话诚实,是非清楚,不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如此处世待人,自然得道多助,受人尊重,深得信任。缺乏爱心的人,待人无诚心,处事玩机巧,不能与人为善,难以“同人于野”,往往以损人开始,害己告终。
总之,以爱人之心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己和谐的出发点;宽以待人,“厚德载物”,是人己和谐的良好心态;“言有物而行有恒”,诚信无欺,是人己和谐的坚固基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