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輩淺見: 一問:葬乘生氣, 謂龍之陰陽,乃以形勢、氣質相對言。 二問:楊公說「凹為陽、凸為陰」, 楊公凹凸以【氣】言,廖公以【質】言。 三問:既說「氣乘風則散」, 穴無區衛則風必至,氣必散,山龍、平陽同論,全以【勢】為定,亦風之來去為定。 四問:既說「界水則止」, 氣為水之母,母化子則母散而滅。 生氣隨土而行,陰氣隨石而斂,過水逢【陽】而化生。有下之陰,有上之陽,必要有送之勢,有接之情,始能成骨肉,然氣以龍會,亦必另成樞衛而始能成聚。 五問:既說「支壠之辨,眩目惑心」, 無剝換、脫卸、閃避無以化粗頑,嫩來逢離龍、閃卸則脫氣,地師察形勢輕重不同而有進退,非定格,前言對後句,【欲】字恰如其義。 六問:有的書上說:「藏於涸燥者宜淺, 涸燥之地,生氣深藏。故涸燥之穴宜深,以乘生氣。 坦夷之地,水文淺露。故坦夷之穴宜淺,以避水犯之弊。此常理。 然天下廣大,形勢不一而定,有厚石薄土卻生氣蓬勃之山龍,深則傷骨而犯冷,天陽無能為用。有無區衛卻旱溝成形之脈,淺則賊風泛散,天陽不調,其葬又須觀乎形勢以定。故應以形勢為準,二句均對。 七問:經曰:「風水之法, 此水可見之水,乃得上堂之水。 非可見之水,乃生氣之水。 不論山、陽(洋)二龍,穴若無上砂,則無能成格,必為賤格之穴,若無下砂則無以衛穴,水無以入喉,必受風賊之害。無區衛則無以藏風,風吹則生氣必散,山、陽二龍同論。 平陽得【水】之水,乃以形勢解,不得水則必犯捲簾之勢,有風散之弊。 山龍之穴以勢為定格,故砂有勝軍、敗軍之不同,水有牽牛、區曲之異(亦由砂勢而定),不藏風則有牽牛、或凹風之犯,縱有生氣,亦渙散而不聚。 八問:西洋人沒有風水學, 山川形勢,原理全球如一,歐美各界,沒有華夏民族的風水學,卻有建築美學、家相學,有家族團聚的傳統,遺骨依勢而藏,宅基依勢而建,與山川形勢合,反而眼界更能寬廣,氣度更加恢宏。 九問:地理有四用,廖氏《洩天機》曰:. 以局之大小,以穴之有無,以水之遠近及大小,以交通方便性為大概。 陰墳:氣以斂為用,穴局以脈到頭,脫煞嫩小為用,內明堂必收歛、聚蓄,再觀中陽。取小水為先,內砂為重,取收水、收氣下臂完整,化陽八尺牛眠俱足矣。 陽宅:以局為用,堂氣舒而不散,內堂平整不宜逼窄,近水而不瀉,最宜有小水為界,背水、環水認立向,更宜交通要方便。 廟宇:以勢為用,以外砂、外陽為取捨,不宜藏聚逼窄,高取低栽是有不同,修行以陰為重,普渡眾生以陽為重。 陰陽二宅宜取面,廟宇宜取背,俱不宜高壓逼囚。 十問:在現代地理學上,所謂「內流區」 龍之長短論少祖足矣,幹水之源即龍之祖,隨龍水之源即穴之祖,垣局之水,乃眾人共用,必求自家之水引之,方能為我所用。 內流有源頭,亦有去處,龍亦隨之而行,只是中段轉為伏流,不為人知眼見而已,假以時日,科技進步,想必亦能知悉。 觀新疆之開都河、孔雀河,沿途亦有完美龍穴散落,惟行車間匆匆,未見有佳墳爾,然水流所經市區高樓林立,更勝台灣者多多,想亦多富人居其中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