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554|回复: 5

《楞严经讲义》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慧律法师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4-11-21 18: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一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讲题: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日期:2009.6.13——2009.6.21
片数:共5片(本片为第1片)DV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圆彰七大即性周遍,前面讲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是站在人生观的角度看的。现在要圆彰七大即性周遍,现在要把它扩展到整个宇宙;整个宇宙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见大、识大。我们中国的儒家说:放诸四海而皆准;但是佛教讲的真理,它是放到整个宇宙,都不能离开佛所证悟的境界。换句话说:人生、宇宙最究竟的证悟的圣者,就唯有佛陀。你就是坐着太空船到外太空去,你所体悟到的真理,仍然不能离开佛陀所证悟的范畴,因为处处是相,处处是缘起,空无自性,仍然要开发内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出来。所以,现在每一人都是讲: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整个宇宙都适用佛所证悟的那个心境。换句话说:你这个佛法拿到外太空去,另外一个星球就算有众生也适合用,因为都离不开这一些。
[丑三 圆彰七大即性周遍(分二) 今初]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这一段很容易看出,阿难对因缘上的执着是非常强烈的。诸位!因缘,这是二乘和权教菩萨所研究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在相说,相上讲的:而佛陀知道因缘不具足的时候,讲到最究竟的,这些二乘人和权教菩萨的根器,是完全听不懂的!诸位!佛教的内行跟外行人是差很多的,而且是完全没办法相提并论的。内行人看佛教跟外行的人看佛教,就如同一个老太婆去看抽象画一样。
有一个老婆婆闲来没事,听说哪里有开画展,她就去了。这个开画展,自从毕卡索这个抽象画流行于世的时候,全世界的人都疯狂,这些画家都自称为是毕卡索的学生。有一个自称为是毕卡索的学生,也出来开画展,就抽象画;这个老婆婆闲来没事,就去看这个毕卡索的学生的抽象画画展。进去以后就沿着走廊一幅一幅的看看,其中一幅画她看了很久,这到底是要从侧面看,还是正面看,还是往后看?她怎么看都看不懂,就问旁边刚好有一个解说的人员,这个解说人员也是开画展的学生。说:请你帮我解释一下,这一幅画他到底在画什么?他说:喔!这一幅画简单!这一幅画就是抽象画,个人的自画,他画他自己个人!
她说:这个都是几何图形呢,又不是圆形,又象三角形,头又象脚,脚又像头,二个眼睛长在肚脐眼,看起来都像几何图形。她也不好意思方便说,这老婆婆实在看不懂,然后就问隔壁那幅画:解说员,请你告诉我,隔壁的那幅到底是什么画?他说:这幅画是画家个人的老婆,她老婆。她去看,有一点象,又有一点不像,又象有女人的头发,又不像头发,她看了老半天,老婆婆也满有修养的,就去旁边写了一张纸条,说:解说员啊!请你慈悲,把我的建议,交给这个抽象画的画家个人。那个解说员也很高兴:有反应总是好事!这老婆婆就回去了,这解说员看到有人有反应,心情也特别愉快,到晚上关起门来的时候,就用最快的速度送给那个画家个人,画家打开一看: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老婆婆写了几句话,我诚心诚意的建议你们夫妻俩,千万别生小孩子,挺吓人的!
这个内行跟外行人看是差很多的,非常严重的!这就告诉诸位:佛法有进入真正状况的人,跟没有进入状况的人是差很多的!有一个男众练气功,不晓得跟哪一个人学的,练气功。有一天他练可能有所心得,他们也研究《金刚经》,他就跑来师父身边说:师父,佛陀是不是有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我说:对,没有错啊!他说:那我们老师说佛眼是在这儿(指两眉中间),对吗?我就跟他讲:那这个人如果死掉,躺在旁边的时候,爬不起来,你看佛眼在哪里?他一下子楞住了,那佛眼在哪里。所以,众生不明佛义,佛没有什么内外,不了解,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因此世间人怎么样转来转去,都在意识形态里面想要认识佛,要舍凡夫,要求圣道,这一念就不是佛;希望从这个陷阱里面跳到另外一个观念的陷阱,这个仍然是陷阱,而不知道说当体即空,陷阱本身并不存在,是我们自己创造陷阱,不知道诸法本空的道理。
一般人不悟明心性,他就是亲近这个师父,又跑去亲近另外一个师父;这个道场跑完了,又跑去另外一个道场;这个宗修完了,又修另外一个宗,它老是一直在跑,一直在变,他一直想要修出什么东西出来,不晓得法法本空,处处是道场,歇即是菩提,就在当下,不知道,就像这个婆婆看抽象画一样的外行。现在这个阿难对佛说:四大和合发明,简单讲,二乘人就执着这个缘起法就是牢不可破,很难离开这个相讲这个性的,所以,佛一段一段来破除他。
[此由阿难执权疑实。执昔日所闻因缘权教],因缘权教就是相说,佛允许你在相上解读,可是,对究竟义来讲,因空、缘空、果亦是空,这才是诸佛的本源。因为是因缘的权教,所以就承认有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六识,这个是权教、二乘人所研究的范畴。他一直执着佛以前善巧方便所讲的,就卡在那个观念里面。[疑现今所说了义实教。盖阿难因缘之执,于九番显见超情科中,佛已与自然而并破矣]。自然就是外道的无因论,所以,佛在九番显见超情科当中,已经破除二乘人的因缘,还有外道所执着的自然法。[阿难祗知妙觉明性,非因缘和合,至于世间诸相,因缘和合之执如故]。因为他每天所接触到的就是这样子。[所以闻佛于四科世间法,一一皆云非因缘,及自然性,所以腾疑复问也]。腾疑就是产生疑问。[阿难仰白佛言:世尊!如来昔日常说,和合因缘,和合即因缘和合,故并称焉。佛初立教,以因缘为宗,对破外道自然,所以常说]。这个时候,佛陀因为时空性的必要性,因为外道盛行,佛就知道说一切众生还没有办法趣无上大觉之道,因此只能讲因缘法,讲这个因缘法让一切众生守住因果,让一切众生了解万法非无因生,只好做如此善巧方便的因缘说。所以,以因缘为善巧方便为宗,来破除外道自然,所以,常说因缘法。这个[但是如来一时权巧方便,以因缘正理而破外道邪说,非大乘了义之谈,今经]就是《楞严经》,[为了义教],是了义教,究竟的佛法。[阿难不达斯旨,是以执权疑实也]。
[一切世间,种种变化四句,即举四科诸相]。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去声)包括之词,世间乃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简言之即身、心、世界]。包括世出世间、有情、无情。[五阴中色阴],凡是有形相的、生灭法的、缘起法的、可以感受、可以看得到的,这是色法。色阴[即器世间之外色],这个色阴包括虚空,虚空也是包括在色阴里面。[与有情世间之外身];也就是说,五阴当中的[色]受想行识,就是器世间的外色,还有有情世间的外身,这个都列入色法。[受、想、行、识四阴,即有情世间之内心],这个五阴,就这么简单的分开身跟心。
第二段,[六入即有情世间身心,前五根属身],就是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最后一个叫做意入,[意根属心]。什么叫眼入、耳入?就是眼的见精、耳的闻精、鼻子的嗅精、舌头的尝精、身体的触精,意识的觉知精,为什么加一个精?六入就是八识的见精,也就是带有少分妄见的精,它跟识不一样;识,六入,六种这个见精是存在在根里,由根对这个外界的反应。识可不是这样子,识是完全在内心里面,所以,这个六入就是[见],地、水、火、风、空、见,识就是见,见大。六入就是六根入,列为见大。
底下[十二处、十八界]、这其中有[十一色法],我们以前在表格上也解说过。这个色法[即器世间之世界,与有情世间之根身]。我们这个根身、色身也列为色法,这个心法是[意根与六识,即有情世间之内心]。简言之,不是身就是心。[四科诸法乃世间有为之相,细分之,则千差万别,种种不一,无非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皆自本无,变化而有。故曰:皆因四大,和合发明],这个四大,阿难不了解体空,阿难认为这个四大有其实体,所以,有因缘和合。诸位!因缘和合分析到最后,像最大因缘和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最小的因缘和合就是微尘。对不对?我们把山河大地碎为微尘,微尘就是最小的色法。阿难问题出在那个微尘有其自性,执着最小的元素可以构成色法;也可以把最小的元素分析变成虚空,这个就是小乘跟大乘的不同。所以,在二乘人来讲,山河大地是缘起法,就是有其自性,确实存在。为什么?问题是他们承认微尘相有其实际之相,就是说:最小的元素,构成了种种山河大地,包括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知道这些都是由微小的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假相,所以,他们所能体悟的照着这个地方。这种用分析的方式,把色法分析到最微细的,不算坏事,这对初学佛法的人是挺重要的;初学佛法的人,连这个概念也没有啊。所以,一切初学佛法,或者是根本不学佛法的人,他哪里会知道说,这个色身是缘起法,由最小的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如梦幻泡影的假的色身?而二乘人就承认这个色身有最微细的细胞所构成的,骨头有骨质的细胞、血管有血管的细胞、肌肉有肌肉的细胞、皮肤有皮肤的细胞、头发有发细胞,而这些不同的细胞、最微小的细胞就构成了我们的色身。所以,小乘承认这个最小的颗粒微尘是实在的东西,因为它是构成色法的基本盘,这个就是问题。因为他有谁颗粒微尘的最小,所以,他讲缘起法就是依据这个,就是最小的颗粒微尘是不能再分,所以它有缘起;因为缘起一定要有基本盘,基本盘就是颗粒微尘,颗粒微尘误认为是实体性的、是不坏性的,不晓得这个颗粒微尘。佛在《金刚经》里讲: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佛说这个微尘仍然是空无自性的,这个颗粒微尘等同法界的空,平等无二,它当体就是空,并没有实体可言,唯心现量。[是则不出因缘矣]。因缘的建立是承认有颗粒微尘的实在性。
经文,[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为什么如来,包括二乘人的因缘、权教菩萨的因缘法,还有外道的自然两种都被排摈掉,如果排摈了自然、外道的无因论,还情有可原,还能接受,现在连佛自己讲的因缘法统统要排摈,意思就是说:这个就是不究竟的。
[上段执昔权义,此文疑今实教。阿难曰: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者俱同排斥,而摈弃之?若单遣自然,原是外计],外道所执着、计着的,[因无可疑];本来就没有什么疑问的。[而并遣因缘],阿难过去是靠因缘法,很多过去证阿罗汉果是因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而证阿罗汉果的。为何今天如来连这个证圣果的因缘法都要排摈?[有违自宗]。是违背了佛陀以前自己讲的话,[果系何意],这到底是为了什么?佛为什么作如是说。[而我现今不知,双非因缘、自然],双非就是非因缘、非自然,[斯此也义之所归属]?这个道理是哪里才是归属呢?[此句即言不知双非之旨,属于何宗何教,故下请佛开示]。
经文,[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惟愿如来,垂慈哀愍:哀怜我等惑深,愍念我等智浅,不知非因缘非自然,斯义所属。今求开示,中道了义,无戏论法]。不能了生脱死叫做戏论,不能达到佛的究竟义统统叫做戏论。[此阿难所请之法,正是四科所说双非之法,因缘是学者世间戏论,自然是非学者世间戏论],[学者]就是学习佛法的人。因缘是学习佛法人的世间戏论,因为它不是究竟义。非学者就包括外道,还有非学佛法的人,这是世间戏论。二个都是世间戏论,外道当然是世间戏论,无益于生死;而二乘、权教菩萨也是学佛的,这个也是世间戏论,因为不究竟义。[非因缘非自然,即无戏论法],无戏论法就是最究竟第一义谛、实相法。[此法亦即中道了义。中道者不偏有无二边,谓之中道];不偏有、不偏无叫做中道,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警惕。我们讲不着两边即是中,诸位!没有中,佛法上不能死在名相里面。这个中道,《杂阿含经》有讲了,学习佛法要学习中道,所以,大部分的人,在中道里面仍然是形成一种概念,譬如说我们吃饭的时候,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能太饿,这个就是中道;大部分的人,中道仍然停留在这个角度,不要着世间缘起的有,千万也不可以着断灭的无,这个叫做中道。但是,这个中道事实上不存在,无所住就是中道;离一切相就是中道;离有、离无就是中道;法本不可说就是中道,中不可说,说,即不是中,这强化大家正确的观念。[非因缘,即妙性不滞于有为,非自然,即妙性不堕于无为,有无双遣,中道现前;正是大乘了义,真实之法],这个[无]有两种,一种是外道断灭的无,一种是二乘人证悟的无为,所以,这个[无]有二个角度。[为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所请之法,即佛已说之法,迷而不知,更为疑请,故佛责以,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者此也。初阿难转疑双非竟]。
[寅二 如来进示圆旨 (分三)]
[卯初 责迷许说 二 总喻性相 三 别详七大 今初]
[圆]就是无缺,这个就是佛证悟的境界,佛证悟到究竟圆满,所以,佛所说出来的法音就叫做圆音,佛所表达的义理叫做圆旨,圆满不可击破的,佛是究竟觉悟。
经文,[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此如来述其应求施教之意。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昔日因缘之教,乃应求小乘者而说],不是为最上乘根器而说。[汝自淫室归来,悔恨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妙定];妙定就是圆定就是本性的定,当一个人证悟佛的究竟义的时候,戒、定、慧全部具足,圆戒、圆定、圆慧,这是最上乘。[是汝先已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回小向大,已发心勤求,无上菩提之佛道矣]。
[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即是应汝所求,而施汝大教。今时,即三番破识以后之时],三番破识:破妄识无处、破妄识非心、破妄识无体,在七处征心里面讲过了。[十番显见,克就根性],我们每一个人,眼根它里面就有不生灭性,所以,单从根性开采出来这个[直指真心],从眼根开采出来眼的见性,从耳根开采出来的叫做闻性,其实是同一性。[摄事归理,会通四科,即性常住,会相归性。真心者,第一义谛也。即事即理,全妄全真],为什么叫即事即理,理就是无生,事就是千差万别,复杂的千差万别的事相,其实同归一个毕竟空理、毕竟无生之理。这句话很重要,就是把千差万别复杂的情绪放下,而见到了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单纯的如来藏性。所以,化有为无是修行人,化繁为简是修行人,化生灭为不生灭是修行人。
有一个实在听不懂为什么法尘的生灭其实是本不生灭?为什么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我现在用一个比喻来感受一下,看看能不能理解,其实生灭本空,叫做不生不灭?譬如说我现在后面放一面大镜子,全部都是大镜子,能够很清楚的照射出来,注意看看能不能体会出来。诸位,车子跑过去,镜子有没有影现车子?有。车子影现到镜子,镜子有没有生灭?镜子的相有没有生灭?当然有,镜子的相,车子确实开过去。三个人走过去、一堆人从镜子前面走过去,镜面又显现这些人。我们从相来讲的话,镜子所影现出来的相确实有来去、生灭!好!现在用手摸镜面,镜子的体,你会发现镜子永远在那边,并没有什么来去、生灭、增减,就这个镜子的体,其实都没有什么增加跟减少。为什么?那面镜子还在啊!
这样能体悟,显现在如来藏性的前面这些事相,就是当体即空,就是无生的理,这个无生的理,从来不生,从来不减,从来也不灭,没有什么生灭、增减。这样的话,会归到如来藏性,全体皆空的话,修行就完全不一样,日子过得也完全不一样,一日千里,见到什么你内心里面入于寂静法,知道是幻。什么是佛?心入于大寂静法,是真阿兰若处,这个是佛;心如如不动这个是真正的道场。一般找事相上的道场,是找外面好的环境,这个道场也不为过,也很好;而真正的道场是在大寂灭处,内心无所增减、生灭,那个是真正宁静的道场。
就像以前举卫生纸这个例子,诸位,卫生纸晃到左边、右边,虚空有没有被影响?没有。我昨天说卫生纸里面有没有虚空,你说有;我把它揉成一团,你有没有看虚空跑出来?没有。虚空并没有在卫生纸里面,如果说虚空有跑到卫生纸里面来,那么,我再把卫生纸打开来,你应该可以看到虚空进入卫生纸,事实上也没有。所以,无论卫生纸怎么变化,包括把它撕破,你有没有看到虚空被撕裂呢?没有。那我们就很清楚,相怎么变化,无关于本性,一切有为本来就是虚幻,当体即空,就是无为,如果你想要体悟佛法,就必须全部放掉,六根、六尘、六识所发生的一切现象,你统统要放下!包括你今天布施了百千万亿的财产、你今天弘宗演教,度无量无边众生,必须统统放下,因为没有这回事。
什么是大彻大悟人的心境,就是万事休,没有一样不休,没有一样放不下。他绝对不会行善而卡在行善的观念;他绝对不会看到一个恶人而嫉恶如仇,而卡在恶的观念;他绝对不会说我今天很有修行,然后告诉别人说:我非常有修行!乃至于在梦境里面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起一念的满足心,认为:我最有修行!大修行人没有这样子,完全进入毕竟空寂的心性里面,没有一点东西可以拿来骄傲别人的;也没有一点东西拿来自卑、矮化自己,因为没有的东西,硬要用什么情绪、语言来表达,统统不对!所以,入于大寂灭的人,没有能、没有所,性相本来就空,如是体悟绝对的胸量,与法界性同,那么,就随缘过日子。因为他知道万法都是本空的东西,也没有空的相。
学佛的人,能够把复杂的事相变成无生的简单理。把全妄全真,这个[妄]包括妄心、妄识、妄境。诸位!如果说妄是站在破除执着的角度讲,开采出了真心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六根是真、六尘是真、六识也是真。六根是真,这个时候六根叫做根性;如果开采出真心,六尘叫做法界性,平等;六识心开采出来,如果悟了叫做六识性,它都是性啊,六根性、六尘性就是法界平等性,六识性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性,这个没有一法不是真实的。所以,妄是站在众生没有悟的时候讲;真是开采出来的佛性,而且也不着一个真,着一个真就变成妄,所以,这个真做绝对。[非因非缘,亦非自然,即是中道了义(第一义也),真如实相,无戏论之法,早为开示,何待更请]?
经文,[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阿难就是不能体悟到缘起性就是无生;他能体悟到空无自性,仍然着有一种东西使它缘起。这因缘观就是必须站在因的角度、缘的角度、果的角度,就是必须站在连续性的相上角度来谈论,才有因缘法。如果了悟说因空、缘空、果也空,当体即空,就回归当下,没有因、没有缘、没有果,究竟实义来讲,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何以故?凡所有相,当体即空,它就不是因缘法。空,就是连因缘都是化作究竟实相的第一义谛,一个颗粒微尘、一朵花叫缘起,在二乘人的角度;在佛的角度,一个颗粒微尘,就是法界平等心性;一朵花的缘起法,就是法界平等的心性;每一个念头意识心就是法界平等的心性;六根就是法界平等的见性;六尘就是法界平等的法性,它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就是法界平等的识性,识是分别,当体即空就是识性,就是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虽分别是般若智慧分别,本来就没有分别,如镜照镜,就像镜子照这个外境,虽有分别,可是其实没有分别。
识并不是不好,我们从以前听经闻法,老是卡在语言文字的观念说:识是生灭、识是执着、识是分别;现在在究竟义里面要转过来,识不见得不好,但看有没有执着?识是一种观念,如果执着就变成陷阱,如果不执着,观念不是坏事,你有善恶的观念,你才不会去造恶,你才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有是非的观念,你才会选择是的去作,是非观念不是不好,问题在于执不执着?观念没有好、没有坏,如果你见性般若,说: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难道圣人没有善恶观念吗?不是,这个观念通达般若的妙智,这个善恶等同没有。可是,般若妙智当然能够弃恶从善,他当然有智慧的抉择能力。因此要如是的体悟,根、尘、识并没有好跟坏,是真正从心,有没有悟?有没有迷?迷了,就坏了;悟了,那就是佛,就是迷悟之间、一念之间。
为什么讲妄想因缘而自缠绕,就是阿难在这个因缘的相没有办法离开,因为他从以前,都一直记取世尊善巧方便的以因缘相,很少谈这个性,究竟义。[如何是怪责意。此怪责阿难,吝惜旧闻],[吝]就是不舍,没有办法放弃以前所听闻到的缘起相。[因缘权教,而不肯放舍。谓汝既厌离声闻小乘法,如何复将小乘学者,世间戏论之因缘法,自缠自绕,迄今犹不肯放舍]。到今天仍然不愿意放下缘起的假相的因缘法。[妄想与因缘相关],因为有因缘,就产生种种的妄想。[心思因缘,是谓妄想因缘,口说因缘,是为因缘戏论]。不究竟义,不能通达究竟实相,清净的道理。
经文,[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此怪责阿难,虽闻中道,第一义谛,不能识取,谓汝虽多闻第一,我今应汝所求,为汝说非因缘,非自然之了义],非因缘就是当体即空;非自然也不能离开因缘法,不能说没有、无因论,自然就是无因,非无因,也就是不可以离开这个因缘。那么,因缘因为不究竟,当体即空,是善巧方便。所以,一步一步来,讲非自然就是破除外道;讲非因缘就是破除二乘人对因缘上的执着。[汝不能谙识,汝如说药之人,熟读本草,口虽能说药名,而未亲采,真药现前,不能分别是真,反疑弃之。真药喻如来已说第一义谛;不能识取,反生疑难,岂不真可怜愍哉]!
经文,[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这文字都很简单。
[首句诫听],要他们注意听,[下则许说。已说真理,不能会悟,都缘徒闻],都因为只是听一听,在座诸位!今天来听经闻法很好,回去就交还给师父,就师父自己处理,下一回来,我们再重复再看,佛陀说这样不行,这个训诫我们,这样听经闻法是不受益的,是要真正去下功夫,去放下那一些因缘的假相、生灭的东西。 [不肯谛实审察,故诫以谛听]。你应当审察,去年跟今年,你的心境有没有差很多?有没有烦恼少一点?有,烦恼少一点,你进步了,走对路了。不要说十年前你念佛,跟今年你念佛心境一样,脾气越来越暴燥,斤斤计较的心愈来愈重,那就不对了!自己要感觉进步,才是真实受用的佛法,不要只有听听而已。
[我当为汝,分别开示,非因缘、非自然之了义];了义就是究竟义。[不独为汝,现会大众,亦令当来之世,修习大乘行者(人也),皆得通达实相,共入如来藏海也。实相与如来藏,名异体同],名相虽然不一样,体是相同的,是看在这种角度。所以,名相用在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名相用对的时候,有时候不会伤人,用错了的时候会伤人。世间人还是很重视这个名相,然后掌握时空,虽然名字的体性不一样;但是,表达的其实是同样的东西。有一个大律师,准备要写信给另外一个律师。告诉打字小姐写,打字小姐在信的开头写:我们最尊敬的某某先生。打字小姐认为自己写的很好,就问大律师说,我这封信这样开头,是不是写的恰到好处啊?大律师就呵叱她说:这样写是不对的,那个人是滑头啊!很会说谎,那个人是大骗子,这样写是不对的。这个打字小姐真的很难过,她就请教大律师,开头应该怎样写。大律师说:注意听,你要这样写,第一句话要说:亲爱的同行,这样要很有功夫的人才听得懂,[亲爱的同行]表示他也是诈骗分子,很严重!讲到这个名异体同,这个名相、文字要注意。
[本经佛与阿难释迷闷科中,即责其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则知十番显见,所显见性真心,即清净实相。复于四科,一一皆非因缘,非自然,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亦即清净实相。本科又标许,令现未修大乘者,通达实相,不过重明非因缘非自然之义,非离前法而别有也。如《正脉》所云:四科方谈其一一皆是性真,而未尝言其一一皆周法界],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每一科谈的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一一皆是性真;而未尝言,这个性真是周遍法界的,周遍法界就是如来藏性,往后都是用如来藏性来表达,因为已经开采出来了。[如指香柴煤炭,一一言其是火],这些每一种都是火。[而未及言一一皆可洞烧林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处标许下,别详七大,方谈其一一皆周法界],方就是才,才谈到一一皆周遍法界。[如方说出诸火],这样子才说出诸火,[每一星之火,皆有洞烧林野之极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四科但显法法当体真常,七大极显法法圆融周遍]。这个就是四科跟七大不一样的地方,四科是说当体就是真常,性真;而七大这个性真是周遍法界的,所以,这个时候[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前后两科,义理浅深,即在是矣]。就是在这个地方。
[实相有三,即三如来藏:一、无相之实相:无一切妄法差别之相,只有一真平等实相,即空如来藏,空诸一切,虚妄染法之相,并非本体而全无也],并不是说连我们这个本体也把它空掉,般若是有体性的,意思就是一直存在的;而妄心本来是没有体性的,妄识本来就是生灭,是缘起就产生了意识心,它是无体的、是虚妄的,不是般若的妙心——它是有体性的。[乃藏性不变之体。 二、无不相之实相:并非无相,而能随缘现一切相,即不空如来藏,具足十界诸法,非无诸相也,乃藏性随缘之用。 三、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若言其无,则不舍一法;若言其有,则不立一尘],不舍一法就是事相,不立一尘就是一切法无生,站在缘起的事相的角度来讲,统统不坏事相、不坏缘起、不舍一法;站在体空,则不立一尘。[即空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就是事理圆融。[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诸位!这几个字要了解,它是中国的佛法,不是佛,佛一辈子都没讲这几句话。只能讲中国的祖师为了让你方便了解,佛法里面的经典绝对没有这句。[乃藏性体用双彰。 阿难默然,承受圣旨者:默然即凝神静虑,一心入于语义之中],语义就是语音里面所涵盖的义理,所以叫依义不依语。听经闻法要用心灵来感受佛陀的那颗真心,绝对不能死在意识形态、观念里面。现在的人就是很可怕,当亲近一个法师的时候,这个法师没有悟,就教导这些徒弟,就告诉他们说:你只准听我的!不能打开心屝听任何一人法师的,这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了!这个跟佛教导的学习态度是不对的,佛不是这样教导,佛教导我们这样子:你是可以怀疑的!做徒弟的人本来应当可以怀疑的。佛陀告诉我们说:弟子们!你对于追求真理,应当彻底的了解它是真实的、是善良的、是美好的,这个时候,你才倾心依附于这个善知识,再好好的来受教。现在不一样,就变成一种很可怕的观念,就是我亲近这个道场就绝对不能去别的道场,我亲近这个师父就绝对不能听其他法师的开示,这个是很可怕的!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8: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一》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有一个居士,来到香港流通处说要找工作,流通处正需要人。就准备来上班,因为皈依另外一个老法师,那我们负责人就告诉他说:你既然要来香港流通处来上班,就先好好看看师父讲的VCD、DVD,他内容讲些什么,人家来请购,你才能为人家解说啊!这个人第一句话就说:我刚刚皈依某某老法师,我们这样交代,皈依他以后是不准看任何法师的!诸位!学佛不是在抢信徒、不是在做生意,你是在追求真、善、美,你是在追求真理啊!真理之下是没有权威性的东西,真理之下是人人平等的;可是,他被这个观念卡住以后,又怕违背上人,因此自己断绝自己一切的因缘;那你要保证自己的上人讲的是对,那没有话讲;万一你的上人没见性,讲错了,不符合佛意,根本你没有机会比较,你也没有机会冷静啊!诸位!你们不要客气,哪一个道场你都可以去,哪一个法师你都可以去亲近,哪一个人讲经说法你都可以去参加,但问题是你有没有正知正见,能判断对方讲的是对的?诸位!如果他讲的是究竟意,你也可以一样倾心依附他,这个才是一个真正学佛人的态度!为什么?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 这个佛早就在二千五百年就跟你讲的很清楚了,依法不依人,依佛陀所讲的正法,那是不管你这个人是不是权威、是不是我的师父。佛陀在戒律里面是这样讲的:如果有一个比丘身披袈裟,所讲的法坏佛知见,亦非比丘,这个也不是出家人,坏佛的正知、正见。意思是这个人虽然身披袈裟,没有正见,这个人不是比丘,这是外道,披袈裟,坏佛的正见,也不够资格是比丘;比丘必须要拥有佛的正知正见,是真正的出家人。
这个就告诉我们,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学佛的客观态度,这是佛在经典里面开示的。我还是在这里告诉大家:你们今天不要客气,不要说我是你们的上人,你在这里坐在台下听经闻法,就对我的所讲的法百般的相信:我今天听到全世界慧律法师讲的最好,不要这样讲,你要冷静、客观,你一样可以去外面参,打佛七、参禅、去亲近其他的师父,自己冷静去比较,五年、十年这样跑。诸位!跑要有条件,条件就是你要有佛的正见,要不然你不知道哪一个是对的,初学佛法的人很好骗的,随便念几句大悲咒,那个水会开、会滚,他就心服口服,什么经教统统忘记,他要骗你很简单的,用一点魔术你就受不了,真的!
有一天一个居士,皈依了某某大道场,来到我这,这个居士也很有心在谈。我说:你们这个道场为什么不希望信徒去外面参?他说:我们上人说,初学佛法的人,没有判断能力,怕他走错路,所以,我们不希望那些初学佛道的人到处跑。所以,几乎限制他们的行为差不多,你到这个道场来的时候,你是那个道场,他就会派人来这里看,出现在那个道场,你不能出现在文殊讲堂,他会派人来看看,你是出现在哪个道场。我说:我这里不一样,你在文殊讲堂出现,你在哪一个道场让我看到,你不要跑,别怕别怕,依法不依人!诸位!我讲的不是正法,不要依慧律法师讲的法,就这样子。我讲的不符合佛陀的正知正见,你一样可以离开,学佛的态度本来就是这样子。我今天也是跟一切人这样讲:如果这个世界上哪一个宗教讲的比佛陀讲的正法更究竟,让我们能够解脱,我还俗,我把袈裟脱下来,跟着你走,依法不依人,你讲的比佛更有道理,我为什么不依你?更究竟!可是,到现在为止,我还碰不到。学佛就是这样子,般若的智慧,正确的知见,坚定的意志,同时自己很冷静跟理性,这个是真正学佛法的人。
宗教是理智的延续,不是感情作用,你跟我这个师父好,我皈依你以后,我欣赏你这个师父,不管他怎么样,讲的对不对,你都没有能力分辨,一辈子耗在那个地方。有某些人,一定要爬到墙的最顶端,才发现什么?发现爬错墙。有的人要亲近这个师父三十年,一辈子到临命终才发现跟错人,就是我们教授讲的:来不及了。这个还必须要有善根跟佛的因缘来论断,亲近一个大善知识,具足佛的正见,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善根!底下叫做一心入于语义之中,这个就告诉你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钦承领受,我佛大圣之法旨。初责迷许说竟]。
[卯二 总喻性相]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这段的意思就是,就像你讲的:地、水、火、风这四大,来和合发明世间种种的因缘法、种种的相的变化,就是种种变化。
[此牒取阿难问词],[牒]就是依据,依据阿难,取阿难种种的问话,[呼阿难言]:就像你刚才所说的,[如汝前来所言,以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方能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者,汝实不知],你实在是不知道,[四大之性,本非和合,非不和合之故,今当以喻明之]。现在用比喻来说明。
经文,[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解释一下,阿难,若彼大性,就是四大大之性,就是地、水、火、风,就是如来藏性。非和合,意思就是无法随一切因缘来和合。如果说这个地水火风的体性,[体]就是体性,如来藏性,非和合,不跟一切和合,则没有办法跟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相,就像虚空不跟种种的相杂和,虚空是绝对独立存在的。诸位!在这里先不要顾虑到师父以前所说的,看看这一段。为什么这一段要把下面的经文连续念完?这一段圆瑛法师讲的《讲义》,跟成观法师的《义贯》诠释不一样,而二本经典都符合佛义,而诠释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师父尊重二个大德所讲的话,所以,统统把它讲解。在《楞严经讲义》我们就用《楞严经讲义》来体会如来藏性,如果是《楞严经义贯》我们就用楞严经的《义贯》来体会如来藏性,讲的是同一个;但是,它切入的角度,文字的诠释是不一样,在这里特别的声明。
如果那四大——地、水、火、风之性(就是如来藏性),这个体如果不和合,不和合就不是缘起了,那么就不跟诸大杂和,就不跟诸大是缘起法,就像虚空跟诸色是不和合的。[此以异喻别明,先明大性,非不和合。和合不和合,约性相论]。必须根据性、相来讨论,[文中法固反言],反过来说,[喻亦反显],比喻也是反显。[大性指四大之性,即如来藏性也。诸大指四大之相,相从性起,相不离性,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性相虽有二名,性相本来一体,此为正义]。我右手的是卫生纸,卫生纸站在虚空的角度是讲性;站在缘起的角度是讲相。无论这个卫生纸打开,虚空不减少;把它压缩,虚空不增加,讲到这个相,当体即空就是性;讲到这个卫生纸这个相,当体即空就是性,相可以起作用,可以擦拭、擦鼻涕。所以,讲到相,它是性中的相,不二;讲到性,不能离开相,是相中之性,不二法门才是佛法。
诸位!如果它是一,坏了这个相,虚空应该变坏;相是一,把它破坏的时候,体性应该破坏,它不是一,坏只会相坏,体不坏。如果它是异,不同,性相是异,那么,你何曾几时看到这张卫生纸可以离开虚空?虚空不能离开卫生纸,卫生纸不能离开虚空。诸位!空性绝对充满在这个卫生纸;空性如果没有充满在卫生纸,卫生纸是撕不破的,它没有空间任何的运作,是没有办法作用的。就像你食衣住行,如果没有空间,你食衣住行能够运作吗?不行。如果我们饮食下去,我们的口腔、食道、胃、肠,没有空间,不能运作。如果你的细胞里面没有空间的运作,你能够新陈代谢吗?不可以!所以,我们能了解,我们的骨头有没有空间?当然有,如果骨头没有空间它是不能成长的,成长的新陈代谢就必须要看空间,有了足够的空间它才可以转换的。你的血管有没有空间?血管当然有空间,如果没有空间,血液怎么流动?没有空的东西,完全停止作用!要有空才有办法运作一切食衣住行,人类才有办法成长;没有空,一切相都失去作用。因此,我们要了解,讲性,是相中之性,讲相,是性中之相,性相是不二;叫做非一,不对,相是有形会烂坏,性是无形不会烂坏;讲异,相又不能离开性,[异]就是不同,所以,佛法讲不二。譬如我们讲:色即是空,也就是说色当体即空就是体,体就是不离缘起的色,讲一不对,讲异不对,一跟异,就是刚刚告诉你的。
再来,讲虚空有没有内跟外?这个卫生纸有没有虚空?虚空有没有遍满在这个卫生纸里面?如果说没有,那卫生纸没有办法运作,你也撕不坏、撕不烂。如果有空,虚空遍布在卫生纸里面,你姑且试试看,虚空有在里面一压它就会跑出来,虚空跑出来,有出有入就不叫做虚空。如果你硬要说,卫生纸里面没有虚空,那卫生纸为什么可以展开来,没有虚空的东西,它有办法展开来吗?没有办法!因此我们要了解,空并没有内、没有外,如如不动,永远就是存在。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不是在于创造真理;是在发现这个真理,发现我们有这个寂灭的涅槃妙性,过着真正幸福、快乐、解脱、超越的日子,释迦牟尼佛的伟大是在这个地方,永远它就是存在这个涅槃的妙心。所以,佛陀不是真理的创造者,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这个是很重要的观念。而佛陀就是要让一切众生去发现这个真理。在这一段就告诉你,性相是不二,讲一也不对,讲异也不对,用种种的比喻,无非让大家体悟不生灭的如来藏性。底下,说:诸大是指四大之相,相从性起,相不离性,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性相虽有二名,性相本来一体,此为正义。
[ 若谓彼四大之性,体即性体,如非和合者,只许性之不变,不许性能随缘],圆瑛法师 这个是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们姑且认为,他的诠释也是一种善巧方便,姑且用圆瑛法师的角度来讲性相二个角度。只许性之不变,不许性能随缘,如来藏性[则不能与诸大之相杂和,犹如虚空之不和诸色也]。这个就是矛盾了,[此与真如随缘之用相反],真如可以随缘,这站在圆瑛法师的注解。[迥异虚空之不和诸色,故非不和合,此名异喻]。绝对不同于虚空之不和合诸色,所以,故非不和合,此名异喻。
经文,[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如果如来藏性是和合性,那就变成生灭,同于变化,始终交互相成,在无情的世界里面,它是生灭相续;在有情的世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六道轮回我们从来没有休息过,人生是可怕的重复,单纯的生活是需要有智慧的。
[此明大性,非是和合。若谓四大之性,是和合者,只许性之随缘,不许性仍不变,则应同诸大之相,变易迁化,由始而终,因终复始,而始终相成也。从生至灭,既灭复生,而生灭相续也],万法回归最终就是生灭。[此约无情世界而说。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者,因生有死,至死复生,而递互相成也]。交互相成。[生而复生,死而再死,亦前后相续也,此约有情根身而说。是知内外四大,皆变化相,若大性如此,犹如旋火成轮,未有休息]。只要你是相,你就不可能避免败坏,只要生,你就不可能避免死。所以,佛陀讲的不生不灭不死是指性,不是指相,所以,佛陀也必须示现入涅槃,因为他所讲的就是真理。佛陀讲没有生死,是讲性没有生死,不是讲相。[此亦法固反言,喻亦反显]。反言就是反过另外一个角度,意思是说:[与真如不变之体相反,非同火轮之不息],不同于火轮不息,因为不息就是生灭,真如乃是不变之体,[故非是和合,此亦异喻]。不同的比喻。
[此二段文,具宗、因、喻三支比量,以法喻皆与大性相反,落于非量。前量云:大性是有法],前面那一段就是[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这个大性是有法。[体],它的如来藏体性呢?[非和合为宗],意思就是不是因缘法。[因云:不与诸大杂和故;喻如虚空不和诸色]。不跟诸色和,如果是这样子,真如就失去了随缘的作用。[若尔,则真如用不随缘]。真如就没有办法随缘产生种种的作用。[后量云]:后面这一段说,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这后量云,这宗、因、喻。[大性是有法,和合为宗]。和合为宗就是因缘法,如果是站在因缘法的角度来讲,那如来藏性就麻烦大了,为什么?[因云:同于变化故:喻如火轮不息]。所以,如来藏性不一、不异,要站在性相的角度说。站在相的角度说它有轮回、有生灭、有生、有死、有有情的世间、有器世间,都是生灭;站在究竟体空,是不生不灭的。性相分开来讨论是这样的,但是,性相其实是不二,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谈,[若尔,则真如体非不变]。如果是这样子,真如体因为它就像火轮一样,那就生生不息,就不能说是一成不变,非不变,那么,则真如的体性,就不能说是一成不变了,就像和合,同于变化。因此,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讨论。
佛就是要你在相上体悟那一颗真心,叫做相妄性真。为什么?《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有没有弄清楚?因为相是妄,你必须放下它,性是真,你必须守住它。所以,站在破除烦的角度,佛当然要这样讲,如果站在究竟义的角度来讲,全妄即真,没有妄,相,一颗粒微尘就是绝对的法性、绝对的空性,空性里面哪有妄?我们是这么清楚的,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相不是妄,相它就是真,全修即性,所有的相,那都是本性所展现出来的。因此说法是为了众生,就必须站在众生的角度;站在佛的角度,这可不是这样,一真一切真,没有什么来去、生灭、增减,这些统统是妄,加一个真还是妄,因为真是绝对,无可言说。
经文,[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后面他这个解释,还不是很究竟圆满。在这里,佛陀所强调的就是相会有变化,它的性是不变的,怎么样来理解跟体会呢?在这里它重要的是水、冰、还有蒸气来比喻,它的湿性不变,在这里后面都没有写到,我在这里特别的补充,在这一段,佛陀所强调的是湿性不变。譬如你拿一张卫生纸放在水上,这张纸很快就会糊掉;我们拿冰块上面放一张卫生纸,慢慢冰块融化,卫生纸也会糊掉;我看广告,现代人流行用蒸气蒸脸,用一张卫生纸薰蒸气,水蒸气下卫生纸也会糊掉。它们的共同性,无论是水的液态,冰的固态、蒸气的气态、气化,请问,这里面的共同点是什么?就是湿性,潮湿的性质是一样的。在这里师父特别的补充,重点在这个地方。无论相怎么变化,它的湿性都是一直存在的,他的这个比喻是这个。
[此单喻显法,乃以同喻,翻前异喻]。现在是用相同的比喻,这一段比喻得很好,[喻大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翻前二段:一则体非和合],体如果不是因缘法,[则堕自然,而失随缘之义;一、则和合,则堕因缘,而失不变之义。今以同喻],用相同的比喻,看看大家能不能了解一下,[而显真如不变、随缘二义,故重呼阿难之名,而告之曰:如水成冰,冰还(复也)成水。上句大性体虽不变,而用能随缘成相,既不如虚空],就不像虚空,虚空[不和诸相,当如何等乎]?[等]就是相当,应该如何跟这个道理要相当呢?[当如水能随缘成冰],随缘成冰,这个相有变化了,好象有种种的变化了。就是从无所和合当中,而能现和合之相,水跟冰不一样,在无所和合,经过了变化,水才成冰。[无所和合,而能现和合之相,水不离冰,岂一定属于非和合耶]?经过了种种,现不同的相,好象变了,相变了,可是,湿性还是一样。
[下句大性用虽随缘成相,仍然不变本体,既不如火轮之不息],不像这个旋火轮停不下来。[当如何等乎]?应当如何理解相当,[等]就是跟这个相当的比喻。[当如冰还成水],冰融化变成水,看起来[但似和合,终无和合之实],因为水就是冰,冰就是水,体性是一样的,潮湿性也是一样的。[岂一定属于和合耶]?所以,论和合非和合就是在相,而体实在没有和合。[交光法师谓:还字当玩],[玩]就是好好的体会、好好品尝,[足显不变。正因不变,故还为水,正于还为水处,见其非真和合,若真和合则变矣]!真的和合就变了,[如青、黄和合,即变为缘,岂能还为青、黄乎]?
[总立量云]:总立量就是讲真实性。[诸大性相是有法,非不和合],不能讲不和合,意思就是和合了。或者是[非和合为宗,因云:随缘不变故;同喻如水冰冰水],可以显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异喻如虚空火轮]。虚空中的火轮就,但是虚空不变。[此量与诸大性相相合,为真比量,其理极成。 阿难前言,四大和合,发明诸相,如来所答,有二意应研究:一、阿难但问四大之相,如来则双明性相]。为什么?阿难今天的根器具足、因缘具足,佛要借相显性,引相入性。[良以权宗,虽依性说相,性是密意],他们还没有好好的体会。[惟说法相,不说法性]。法性是讲诸法毕竟空,无来去、生灭、增减如来藏性。[阿难久习权宗],是佛的一种善巧方便,[迷性执相],相就是因缘,性就是因缘,也是空。迷性执相,[故有斯问。如来则性相双举,明相依性起,以性融相,以袪旧见,冀得新悟也]。希望有个新的体悟。[ 二、阿难但执因缘和合,乃为自宗,因何排摈]?因缘就是以相为主的分析讨论,他执着这个相,因缘相,用为自宗,为什么还排摈?这佛自己讲的,但是,他执着因缘是实体性。[如来则兼破和合及不和合],讲和合也不对,为什么?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合,讲不和合变成无因论,就变成外道,也不对。诸法还是必须借重因缘法;但是,因缘它也是不可得。[恐阿难和合被破,转计不和合,故此兼破,以杜转计也。二总喻性相竟]。
[卯三 别详七大 (分七)]
[辰初 地大乃至七识大 辰初地大(分四) 巳初 标性约析二 就析详辨 三 结显体用 四 变拂二计 今初]
从现在开始一段一段的讲七大,地等等,火、风、空、见、识,七大。
经文,[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现在就阿难所了解的,佛来剖析,看看他的观念,阿难权教的观念,到底对还是不对!说:汝观地性,普山河大地,色法统统是地性,地性就是一合相,任何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它的大相跟小相,山河大地,大的一和合;人,小的一和合;更小,一个颗粒微尘,小小的一合相。你看看这个地大,地大的性质,如果范围大的、粗的、大家看得到的,很容易分辨的,那么就是大地了。如果把它分析小一点的,慢慢的小,我们称为叫做颗粒微尘。颗粒微尘再分析到邻虚尘,就是微尘再七分,就是邻虚尘;微尘再七分再七分,微尘再七分就是极微,极微再七分就是邻虚尘,这里有一点次第稍微倒过来。意思就是说:从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就是微尘,再分析就是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这个色边际相跟七分所成,这二句把它调换过来,这应该讲:七分所成,色边际相,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那么,这一句就应当这样理解:你好好的观照这个地性,粗的、看的到的、很容易了解的,眼睛可以看得很清楚的就是大地,细的就是微尘,一直分析到最后叫做邻虚尘,[邻]就是接近,[虚]就是虚空,接近虚空那个尘,就是很小很小了。 这是从哪里来的呢?板彼析微,把极微再七分所成,就达到色边际,色边际就是色法的最小,接近虚空了,叫做色边际相。更析,再把它分析就叫做邻虚尘,[邻]就是接近,就是邻虚了,就是即实空性了。也就是再分析下去就没有东西可以分析,那么,就是空性。
[阿难但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诸相。佛今广融七大者,以四大摄法未周],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所摄受的法不周遍。[但摄五阴中色阴],五阴中的色阴就是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十二处前之十一处],这是色法。[十八界]有十一个色法,[五根]是色法、[六尘]是色法,这个都包括在色法里面,因为地大为色,色法所摄,所以,在这里用色代替地大,刚刚讲的:色边际相,地大由色法来所摄,色包括地大。这里十八界就是五根、六尘,就是十一个色法。[而受想行识]就是心法,[四阴,六入根性]是见大,[十二处之意根,十八界中意根]也是见大、以及[六识]这是识大,[及色阴之空]这是指虚空,[皆不能摄]。那么,就有缺陷了。
[故加空]就是整个虚空、[见、识三大,则收尽有为诸法,此佛广谈七大之意也]。看《楞严经表解》,四科即是七大,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是四科。看五阴,色、受想行、识。六入分:一、浮、胜,[浮]是指浮尘根,肉做的;胜义根是指神经系统。二是根性,根性就是见,八识的见精映在六根的根性当中,就带有少分的妄见就是见精,在眼叫眼的见精,在耳叫做闻精,根性。十二处,一就是六根,六根也是浮尘根跟胜义根,所以,浮、胜,[胜]是指胜义根,肉、还有神经系统,根性就是见大。第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五大。十八界,一六根,六根分浮尘根、胜义根,还有带有少分妄见的见精,就是根性,就是见大;第二、六尘,就是五大;第三、六识就是识大。看下面,五阴里面的色就是五大里面的,这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色法包括在地、水、火、风、空。受想行,还有识,为什么连到[识大]呢?因为它是附带的,重要的是六识。受想行识是因为有种种的感受,仍然属于意识的分别,但它不是《楞严经》主要要讲的;《楞严经》主要讲的识大是六识,不是五阴里面的受想行识。所以,它不是《楞严经》的主要,主要是谈十八界里面的六识,六识称为识大,受想行识也方便说是识大,因为毕竟是属于精神的层面。
好!六入的根性它是属于见大,也就是八识里面的见精映在根性里面,映在六入的根性里面,见精。十二处分六根跟六尘,六根分浮尘根跟胜义根,还有根性;浮尘根跟胜义根都是肉做的,是神经系统,属于地水火风空;十二处六根的根性它是属于见大;十二处里面的六尘它是属于五大。色、声、香、味、触、法是属于五大。十八界——一、六根,是浮尘根跟胜义根,它是属于五大;六根的根性,那就是见精了,就是属于见大。十八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属于五大——地水火风空;十八界里面六识,最重要就是识大,识大是真正的六识,主要是讨论这个。所以,四科你看看,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其实会归下来就是七大。这样归纳起来,《楞严经表解》多好,师父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就做这一本,想想看你三十二岁,你现在在哪里啊?三十二岁!这不是说我很行,而是说我有一点点少许的善根,要做这一本,你就必须要好好的研读《楞严经》。
[意谓汝阿难,不达诸大之性,非和合非不和合,故教观地大。 汝且观察,此地大之性,有粗有细,粗者为大地,细者为微尘,至邻虚尘],接近虚空,达到很小很小的颗粒微尘。[以微尘分析作七分,名极微尘;极微尘再分析作七分],七分再七分的话[名邻虚尘,故用一至字]。
[邻虚尘是析彼极微尘,七分所成。一极微尘,分作七个邻虚尘、此尘是色边际相。文中色边际相四字,当在七分所成之下,谅系抄写之误。若连上者,以极微尘,非是色边际相,因尚有邻虚尘故,自当易之]。所以,我刚刚告诉诸位,那二句是要调过来的。[应作如是解:析彼极微尘七分所成之邻虚尘,即是色边际相;与虚空为邻,故名邻虚尘。不能更析,若更析邻虚,即归于空,实是空性,而非色性矣]。
[巳二 就析详辨]
经文,[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阿难,如果这个邻虚尘继续把它分析,邻虚就是接近虚空,再继续把它分析,就是阿难以前存在的观念,你就知道分析到最后会变成虚空。那这样子话,虚空比邻虚尘小,邻虚尘一分析一分析,分析以后,虚空跑出来了,这就是权教、二乘人所执着的角度,而佛用他的角度来破他。所以,姑且你这样讲,是尊重你以前听经闻法以后所建立的缘起的观念;缘起的观念,你要缘起就一定要有基本的元素,基本元素就是颗粒微尘,颗粒微尘最小就是邻虚尘,那么,邻虚尘是不是再分析可以变成虚空?佛就是这样告诉你,色分析到最后是不是可以变成空?现在问题在这个地方。
如果这个邻虚尘再继续分析下去,就没有东西可以分析,因为接近虚空,虚空就跑出来了,这个就是你们以前所学的,你们的观念。那么反过来讲,集合虚空就会产生色相,因为你认为析色可以成空嘛,分析色,一直切割可以跑出虚空,那么,表示集虚空,当知虚空就会跑出色相出来。
[此就析色归空,而定合空成色。谓若此邻虚尘,既可析成虚空],可以把它分析,[自当以此例知,虚空定能出生色相,空生色相,本无是理]。虚空是无相怎么可以产生色相,[佛故意为难,以破和合之计],所以,释迦牟尼佛要阿难体会什么?体当体即空,不是析空,用析空、次第性、意识形态、观念,是不能进入佛的领域,佛要阿难好好体悟当体即空的道理。所以,[并破此方儒宗所执,虚以生气],[虚]就是虚空。[气以成形,而世间万物,皆从阴阳之气,所成等伪]。等伪就是不究竟。
经文,[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现在就问由四大和合出生世间,在阿难你的意思,这样问我,由种种的因缘和合,出生了世间四大种种变化之相,意思就是种种变化之相都是由地水火风多跟少元素所凑成的。
[此牒定和合因缘之执]。
佛就要破除他的观念是错的。
经文,[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平声邻虚,合成邻虚]。
这段的观念,佛就故意告诉他,意思就是虚空比邻虚更微细,那么就是错!虚空本身没有体积,在唯识学里面讲叫没有方分,就没有体积。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你好好观察,一个邻虚尘用多少的虚空和合而有?好!诸位看我手里的一张纸,如果色法一直分析到最后会变成虚空,那就会是这样子,就是色法里面含有虚空;色法里面含有虚空,它才会一直分析,一直分析最后才跑出空,色法里面如果没有虚空,你怎么分析也跑不出空啊。
这里就是姑且说色法有虚空,好如果把这张纸分成五十等份,分成最后就剩下手里一点点,譬如它就接近邻虚,因为邻虚看不到,用这个一点点变成邻虚,邻虚里面含有一点点空,好!现在空在这个地方,含在这里面,有几虚空,和合而有?你说最小的这个邻虚,再分析下去可以跑出空,那就表示说空集合起来会跑出一个颗粒微尘。譬如我手里这一点纸是颗粒微尘,颗粒微尘再分析下去可以产生一个一个的空,为什么?他认为可 以分析出很多的空,因为颗粒微尘可以再分析嘛,把那个空集合起来又变成一个颗粒微尘,就像一个网你知道吗?把虚空集合起来又变成一点,这观念你知道吗?表示虚空比邻虚还微细的意思,站在这个角度来讲,这个是错误的观念!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8: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一》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汝且观此邻虚尘,用多少个虚空凑起来会变成一个颗粒微尘?(而有)不应邻虚,邻虚再合起来就会变成更多的色相,不可能邻虚加起来变成邻虚尘啊!所以,佛故意这样讲的。佛明明知道不可以析色入空,集空也不可能变色,佛要阿难好好的体悟,当体即空的道理。[此要阿难自己审观,谓汝言世间诸法,和合发明;而邻虚尘,即色法之一,亦应由和合而有。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多虚空和合],因为一个邻虚尘就比较大了,再分析下去跑出虚空,那集虚空就会跑出邻虚,这很简单的道理,[而有此邻虚尘也]。佛陀要告诉这一段,重要就是析色不能入空。[色、空相异,色是有相,空是无相,佛明知空无数量,本不可合,故意举此,以破和合之计]。破和合要有基本元素,基本元素就是邻虚尘,而邻虚尘分析到最后可以变成虚空,那集多少虚空可以变成一个邻虚尘?
[而邻虚尘,色法之最小者,此尘之外,更无色法可和合,除非合空而成],用多少虚空和合而变成一个邻虚尘,[故问用几虚空,和合而有。设若汝说和合,乃是合色成色,非言合空成色者,岂是邻虚,合成邻虚耶]?如果你讲和合,要怎么讲才有道理?合色成色有道理;可是合空成色,合无象的空,怎么可以成色法,对不对?你说一个邻虚分析到最后变成虚空,那虚空变成跑出色相出来了。
[倘说邻虚合成邻虚,则当有三过:一者合自成自过]。那不可能,愈合愈大才对。[盖唯有合他成自,未有合自成自者];合微小的不可能变微小,会变大。应当要合他成自,合别人成自,就变成一个更大体,没有说合自成自体,因为你体积一点点,两个体积合起来一定比较大,怎么会变成自己。你和我就变成我一个人,这个岂有此理?这是过失。
[二者合一成一过,盖唯有合多成一,未有合一成一者];不可能!合多就变成一个个体,一合相嘛;更大,没有说合一,又变成那个小小的一,合小小的一变成小小的一,这不可能![三者合细成细过,盖唯有合细成粗,未有合细成细者]。细慢慢的聚起来就一定粗,就看得到色相。[如是邻虚,既非合色所成,当是合空而有],合色就变成更大的色,怎么合邻虚变成邻虚,这是错误的。当然是合空才变成一个邻虚;因为邻虚在这个角度来讲,暂时姑且说邻虚比虚空大,虚空更小。[故问其用几虚空],多少个虚空凑合起来,才有一点颗粒微尘的邻虚?[和合而有]?
经文,[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这个比较难懂。又,这个邻虚尘,因为接近虚空,析入空者,邻虚尘可以析入空,就表示邻虚含有虚空的质素;质素就是成分。邻虚尘如果没有虚空,你再怎么分析你也跑不出空啊!所以,在阿难的权教角度来讲的话,析色到最后入空,这个就处处矛盾了。用几色相,合成虚空?几色相,用多少的邻虚尘合成虚空?看这里,这个比较难懂,不容易了解,因为一个邻虚尘比较粗,分成几个比较细的虚空,合起来,集多少虚空变成一个颗粒微尘?这个比较容易了解;现在这个就很难,这个就搞不清楚他到底在讲什么?好,看师父给你剖析,会的话一念之间,不会的话很麻烦,晚上睡不着觉,到底是在讲什么?这个就会很麻烦。
譬如我手里这张卫生纸可以分成五十个邻虚尘,卫生纸都快撕光了你还是听不懂。好,这个叫邻虚尘,这个邻虚尘有没有含有空?有啊,只是阿难的角度来讲这邻虚尘当然含有空,才可以析入空;这个邻虚尘没有空的成分,你切一切还是没有空啊!就像蛋糕一样,蛋糕有甜,切一切哪一个小块都有甜度,对不对?一块蛋糕切成五十份,每一份蛋糕都有甜分,这样才集合一个大的蛋糕。这个邻虚尘就当成一个蛋糕,切一切以后,当然有虚空啊!佛就这样讲:用几色相,因为每一点都含有少许的虚空,那要集多少少许的虚空要集成一个大的虚空?诸位!佛陀告诉你:集虚空可以成空,集虚空可以成色吗?不可能。好!现在反过来问你,用多少的色(带有虚空的成分),色相、邻虚尘,它带有虚空的成分,带有虚空的成分,切割以后,有了虚空的质素,切割以后变成每一点都含有虚空,再把它用几色相,多少色相,每一点都含有少许的虚空,用多少色相合起来,是一个比较大的虚空?少许的蛋糕碎屑合起来就是一个大蛋糕就是这个意思。佛故意这样问,它本身就是不对的。
再解释一遍,又邻虚尘,析入空者,如果把这个邻虚尘当作一个具体来讲,可以析入空,按照阿难你以前的观念,用邻虚,用你阿难权教的观念来讲,可以把它析入跑出虚空来讲,那么,请问你用多少的邻虚,把它粉碎更小的邻虚,每一个邻虚带着一个虚空的成分,再把它凑合起来,可以变成一个大虚空?佛当然知道说,集邻虚是不可能变成虚空;集虚空不可能变成色,剖析色也绝对没有办法进入虚空,知道吧!所以,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阿难所执着有一个最小的元素,这个元素跟虚空是等量的,所以阿难认为析色可以入空,而佛陀说:色本身就是空,不可以让你剖析。
《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顾。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是方便说,底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位体会得出来吗?佛陀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不二,一切色法当体即空,等同法界虚空,平等心性,没有任何的色相,叫做色即是空。所有的色跟虚空没有两样,所有的色,当体就是性空,用虚空是方便说。色即是空,所有的色相当体即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讨论,因为虚空不可能拿刀子来切割,色法也必须用这种心态来看待。色法可以分析,方便说;虚空怎么可以集合呢?
[此如来以析入,而难合成。良以析色归空,是小乘之自教,诸法和合,是阿难之自语,今则顺彼自教,难以自语,故又曰:邻虚尘既可析入虚空者,当知色相出生虚空],为什么?色相可以分析到最后变成虚空啊,意思就是色相分析到最后可以变出虚空来。那么,现在我请问你:用多少的种种微尘的色相,[究竟用几多色相即邻虚尘合成虚空]?邻虚含有虚空的成分,可以合成一个大的虚空?[佛明知色非合空所成,空非析色而有],为什么?色空不二啊,《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色绝对不是合空所成;空也绝对不是析色而有,所以,佛[故作斯难。阿难不能施辩何也?以顺析入],跟着阿难以前的观念,[则非和合],空绝对不是和合。所以,[与自语诸法和合相违;以依和合,则非析入],如果是讲因缘,则非析入,[与自宗析色归空相背,两处负堕],两处都不对,以依和合,则非析入,与自宗析色归空是互相违背的,两处都不对,所以就没办法讲了,[故默无辩]。
释迦牟尼佛正确的解答,[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这就把正确答案告诉你,如果讲极微的邻虚尘,讲色来合,合色就绝对不是空,就算你集邻虚,接近邻虚尘,邻虚尘合成邻虚,合色就绝对不会是空,合色一定是变成色!若空合的时候,合空非色,你把无量无边的虚空合起来,大空、小空全部合起来,诸位!能够看到色法吗?若空合的时候,合空只见空,所以,合空非色,你合空怎么可能见到色法?色犹可析,你讲色法,按照我们一般的经验谈,它还是可以分析的,这一点大家都知道。色法是可以分析的,慢慢使它变小,空云和合?请问你:大空、小空不是绝对的空吗?怎么合呢?合一个小空变成大空,还是要一个大空切合很多的小空?空没有大小啊,内外都是平等,所以,色犹可析,无形无相的空怎么合?
[此结申正义。若色法和合之时,合色只能成色,决非可以成空,而空无形相,本不可合。纵许虚空和合之时,合空亦只是成空,决非可以成色,此为一定之理。由是而观,色空俱非和合而有也,明矣。色犹可析,空云何合者:然又当知,色法犹可分析,观犹可二字,析色但自析色,实非析色可以成空,空终无和合之义,何以故?无形段故,无数量故,云何可说和合耶]?虚空没有东西你怎么合呢?[佛意以空不可合,则邻虚非和合而有],那么我们就知道,邻虚尘、邻虚当体即空,绝对不是和合而有,为什么?从空不可能跑出邻虚,所以,邻虚绝对不是和合而有。诸位!缘起法的色法的基本盘就没有,这里是重大的观念。
[邻虚既非和合而有],邻虚非和合而有,[则世间种种诸法,执为因缘和合者,岂实义耶]?这个用有跟无来问,更进一步。譬如我手中的一小块卫生纸是邻虚尘,一小小块的卫生纸,你才能体会邻虚的意思。这个是关键,请问:邻虚有还是无,是有还是空?如果说有,在唯识学里面叫方分,请问邻虚尘有方分否?请问邻虚有没有体积,有长、宽、高吗?有,那就不叫邻虚,有就是还可以分啊,如果你讲有,还是可以分啊!怎么叫做邻虚呢?继续分继续分,继续分的那个微小,有还是没有?有,还是不能讲空,只要可以分析的东西,不能说到时候是空,只要能分析的东西,不能讲空。有,就是可以分析,不能讲空。再分析,一个颗粒微尘分成七等分,就是七分之一邻虚尘,可以分吗?七分之一邻虚尘再可以分七分,四十九分之一邻虚尘,有还是没有?有啊!就是分成五百分之一邻虚、五万分之一邻虚,有还是没有?有啊!那为什么你一直分析,只是稍微小一点而已啊,如何分可以变成空?这个就是说,集微小的东西,仍然当体即空,它只是本性所显现出来的暂时的和合之相,所以,析色是不能归空的,因为析色如果是有,就不能归空。那么,析色归空不对,就是色当体即空就对!
当体即空要体悟什么?体悟无自性。所以,色是缘起无自性,意思就是颗粒微尘的空性跟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空性是一致的,完全是本体所显露出来的大小相、一合相、暂时相而已,在心性里面所显现的相,有大小、增减、来去、生灭、春夏秋冬、败坏、生老病死;在如来藏性里面这些相统统不可得,缘起如幻的道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当体即空应当理解。如果你析色可以归空,就变成有能、有所,能、所就会不断,分析的东西就是意识心,意识心的东西就是有能所。所以,用这样能所的心,永远没有办法契入佛的究竟义,一定会卡在某一种观念里面,卡在某一种观念里面就不是绝对性,就没有办法超越这个生死的边缘,因此,不能用意识心学佛,应该用超越一切表相当体即空,当体即空就是绝对,绝对就是佛性,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分析,因为本性就是空,要如是来体悟,转化那个意识形态,变成本性的本来的空,好好的体悟。
底下,邻虚非和合而有,则世间种种诸法,执为因缘和合者,岂实义耶?你讲因缘和合,一定有它最小的元素,连这个基本的最小的元素都不是,都是体空,所以没有真正的合。[此中但以空不可合,则诸法和合而有之执,破尽无余矣]。好!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对初学佛法的人有一点困难,不过没有关系,佛教讲熏习,佛的心不是那么容易体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20: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2-7 12: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7 15: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愣嚴經
一直聽說很重要
包括對應第蠱毒降投在內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5 07: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