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8-21 19: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拾骨葬,俗称“捡骨”。是一种二次葬的葬礼活动,流行于闽南人、客家族群、中国南方、琉球、东南亚部份地区。拾骨葬也称为二次葬,最早的记载见《墨子·节葬》,称“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
所谓捡骨葬,就是人死后,先以棺木敛尸入土埋葬,待三五年尸体腐朽后,再捡骨重葬。捡骨前,先准备好盛装骸骨的陶瓮(称金坛),瓮高约2尺、径1尺,上下两端略小,呈纺棰状,上有盖。捡骨要请人重新择宝地、择吉日,时间多在农历三月间,届时由死者的亲属和好友,再邀请村民中一位有经验的老人一同去捡骨。捡骨时,要在坟地上搭棚遮,不能露天,然后挖土掘棺盖,先把头颅骨拿出来,接着把其它骸骨一一捡出。用白酒、草纸、碎布等物将尸骨擦洗干净,焚香烘干。按人体骨格结构,自下而上将骸骨放置于金坛中,整付骨架形如蹲坐之状。坛内除骸骨外,无其它随葬品,坛盖内用毛笔写上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等,封盖好就拿到新择的地点圈坟下葬。此次重葬为永久性,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按时去铲草上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