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7828|回复: 12

李宗仁故居风水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qq:QQ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7-12-19 23: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李宗仁(1891-1969年),字德邻,祖籍广西临桂县。著名爱国人士、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前国民政府代总统。早年就读于广西陆军小学堂、广西陆军速成学校。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6年投桂军,先后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因战功由排长递升营长。1922年自任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后改所部为定桂军。1923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11月,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陆军第一军军长,联合黄绍宏、白崇禧之讨贼军,组成定桂讨贼联军,李任总指挥,先后消灭了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沈鸿英部,击退入桂云南军阀唐继尧部,统一了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
    
    北伐战争期间,担任国民党军第七军军长,曾指挥过汩罗江、贺胜桥之战以及武昌攻城战。抗日战争时期,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指挥了台儿庄战役,取得辉煌战绩,振奋了民心士气,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赫赫战功,彪炳史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李宗仁作为国民党要员,于1965年毅然决然从美国归来,率先在两岸统一大业中迈出重要的一步,在祖国统一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一页。 14407830_2007102208381543021900.jpg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07-12-22 15: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吧??老兄。。哪里提及风水了??你在说他的简历啊。。仲以为你说是什么阴阳宅才出李宗仁的呢??牛头不搭马嘴。。。好笑了。。。。
发表于 2007-12-24 22: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来一个李帅祖家或祖冢的详细罗庚资料呀?
发表于 2007-12-25 11: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鱼啊大鱼!把“李宗仁故居风水”改为“李宗仁简历”吧!
发表于 2007-12-26 23: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宗仁是抗战名将,但阴阳宅风水在那里呢?
发表于 2007-12-28 21: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宗仁故居风水?
发表于 2007-12-29 12: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之中。
发表于 2007-12-30 16: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的故居背后地形。风水先生说,这个地方不出贵人才怪,你看左右两条青龙相会,龙头相对的地方就是李的故居。从山势看,左边是突兀的石峰,右边是平缓的土山,这叫作左武将右文臣。远处那座白色的是天马山,山下是李的宅子,那座山之所以变成白色,是后来的人炸山取石而致山上不再长草木,也因此使他家没有继续发达。呵呵。还有人说,李没有当上总统,是因为后来扩建时没有同时向两边扩,而只向一边扩展的缘故。李的故居正面左右,还有两座孤山,形似仙桃。民间传说,一听一笑。
10-.jpg
发表于 2007-12-30 16: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集的图

1.jpg
5.jpg
6.jpg
9.jpg
9_319_c26a23a15e854c6.jpg
发表于 2007-12-30 16: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宗仁故居世界首位

一、地杰人灵
由桂林西行30公里有一个两江镇。
两江镇是临桂县的四大集镇之一,集镇东可达桂林市,南至永福县,西通百寿镇,北可抵龙胜县。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义江,纵贯镇域南北,沿江两岸,阔野桑田,阡陌烟村,青山秀岭罗列有致,清晨朝霞似锦,傍晚夕阳如织,江面轻舟摇荡,沿岸绿树成荫。
胜地钟灵毓豪杰。李宗仁先生故居就座落在这风兴秀丽的义江河西的 (lang)头村。当年的“桂系三杰”中,李宗仁故居  头村,黄绍竑故居容县山嘴村,白崇禧故居临桂县山尾村,这三个村名中的“头”、“嘴”、“尾”,正好与李、黄、白在军政中的地位巧为对应。李宗仁的德,黄绍竑的谋,白崇禧的智,三人在军政中配合如一,各当一面,构成了当年新“桂系”缺一难为的整体,他们从1925年联合统一广西,至1949年各奔东西,三人之间的默契合作,一直是蒋介石的心患症结。
由于出生地与地位的合璧,时人有“李为头,黄为嘴,白为尾”之说。三杰故里均与“山”有关,“山嘴”、“山尾”显面易见,而“  头”中的“  ”字,则是“山林田地”合谓的地方造字。因而,李、黄、白三人便成了传说中有“上苍”作“靠山”的人物,这尽管是“出地定位”的巧合,但不也是“地灵人杰”之所在吗?
位于桂林至泗顶国防公路旁的李宗仁故居,座西北朝东南,背依的天马山(又名马鞍山),山势峻峭巍峨,近看似长啸战骑,远望如行空天马,山麓清溪绕流,山上林木葱笼,云蒸霞蔚,宅第正面视野开阔,远山连亘,势若游龙,左有形似战鼓的古定山,右有状如帅令旗的肖家山,形势天成,为堪舆家所称道。加上建筑正立面(东南立面)造型,以中部院墙为界,两边对称,比中间约高出一半,轩昂的门楼、恢宏的院墙、起翘的码头墙,与背景中的天马山相映响应,浑然一体,在玄妙的自然景观中,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更巧的是,李宗仁在军中以精骑善驭、能征善战驰名,如是天人同辙。
该建筑更以风水取胜而瞩目一方。传统的建筑风水学说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并且其特性与物体形似的动物相一致,居住人家若背依龟状的山峦,就能像龟一样,享受长寿之乐。而李宗仁故居背依的山脉形似战马,主人便奠定了能驰骋疆场,并像马一样,豪放称雄,勇猛而又谦和,尽管在历史长河中,评论家们对堪舆学说褒贬不一,但堪舆学对建筑与城市模式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客观存在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无论是顺应“天意”或是“因时获利”,出生农家的李宗仁果真文武兼得,军政相济,称雄民国。他24岁由排长起步,开始戎马生涯,六年间便一跃而成“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军”司令,期间,1921年一年内,由营长升统领,再升司令,连升三级,据说正应了一位星相家的预言。此时李宗仁故居正在进行第一期扩建。
在军事上,李宗仁统兵领将,历经征讨龙济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在护法战争后统一了广西,1926年,作为北伐战争的发起人之一,他率领第七军攻克长沙,拔取岳阳、占领武昌、进驻南京,屡战屡胜,名声大振。在抗日战争中,李宗仁先生发表了鼓舞军民抗日斗志的《焦土抗战论》,1938年3、4月间李宗仁指挥第五战区爱国官兵,浴血奋战并督战前线,取得了名震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推毁了日本侵略军最精锐的板垣、矶谷两师团,歼敌11,984人。
1925年李宗仁受孙中山大元帅任命为“广西全省绥靖督办”以后,历任北伐军第七军军长,第三路军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抗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汉中行营主任,北平行辕主任等要职。
1948年4月,“民国行宪大”会仪中,李宗仁以1438票对1295票,击败颇具实力的竞选对手孙科,当选中华民国副总统。1949年1月,民国总统蒋介石“引退”,李宗仁便在这“民国”与“共和国”的政权交替之际,作了一载的“代理国君”。民国政权崩溃,李宗仁飘泊海外。1965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感召下,魂牵故里十六年的李先生,回到了华夏大地,一时轰动国际政坛。
沧桑“三朝”(清、民、共和),李宗仁先生尽管战功卓著,政见却误入歧途。1923年他加入国民党时“救斯民于水火,垂功名于青史”的抱负,终未能经手实现,年逾古稀,他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是,两江  头村这片土地上,便实实在在地留下了他军旅宦途沉浮的足迹。
二、宅院纵观
作为人类生息场所的建筑,不但作为物质产品的纪录,体现户特定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复写户主持定思想观念和艺术情感的精神产品,它使人们在现实景观与建筑艺术的沉缅中,不失历史的反思。
李宗仁先生故居既具有雄踞一方的庄园气派,又有桂北民居的建筑特色,规模雄伟壮观,择址别具匠心,立面造型意竟深远,堪称“物与境谐”的典范。
纵观李宗仁故居的布局、风格、规模和设施,能使人沉缅于一个耕读世家的氛围,能寻觅到桂北民居的建筑特色,能衡量独尊一方之家的气派,又能感受到“富而不骄”的气息,多功能、多层次,地方民居传统手法的延续与新生活模式的创新相结合,令人感到威严而宜人,气派而朴质,这便是贯穿李宗仁故居的特色。
故居由安乐第、将军第、学馆,以及三进客厅组成,分布有十三个天井,前院和后院,用垣墙分割成七个院落。各院落前、后、邻墙均设门相通,既便于功能分区,又便于互相联系,重重院落,深邃庭宇,便是步入故居的第一感受。
故居由李宗仁长兄李宗唐筹建,为悬山小青瓦屋面,木结构二层楼房,占地506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9平方米,有房间113间,总体分四期建设而成,安乐第始建于清末,1923年重建,由前后两进三开间组成,是故居中最早的建筑,将军第为第二期工程,建于1921年,1923年竣工,也由前后两进组成,采用了民居极少见的四开间形式。第三期建设学馆,于1924至1925年施建,根据使用性质,采用大开间构架,大天井采光。在相当于“两第”面阔的场地,只布置了五个开间。第四期建筑一气完成了五开间的三进客厅与后院设施,并在前后院对角设置了两处炮楼,工期从1926年至1928年完工。深宅大院之中,从住宅、学馆、粮油仓、作坊、客房、庭院、防御体系、鱼塘,到猪圈牛栏,一应俱全,形成了庄园气派,同时也体现了半耕半读人家的内涵,由于故居设施之全,除购买物品外,居家生活可足不出户。耐人寻味的是,整个建筑113间厅室的屋面滴水,全部引至天井,无一一屋面坡向是沿院外滴水的,这一作法充分体现了屋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格。整个建筑给人一种既封闭又亲切的感觉,这种封闭,是由与众不同的威严气势所感生的,亲切感则来自于斯出本土的、朴质的建筑风格,即使有的做法吸收了外民族的风格,那也是为本地民居所融汇了的。在这庞大的建筑体系中,能体现主家富丽辉煌的部位,只有廊檐卷棚和大门造型。这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建筑形制中,一般民居是不能随意采用这种形式的。从殷商至清代,庑殿顶一直是中国最尊贵的建筑才能使用的屋顶形式,民国时期,许多小洋房时兴采用四坡面的庑殿顶,而李宗仁先生故居的屋顶形式,毫无趋炎附势之态,除三进客厅过道为四角攒尖顶外,其余屋面均为普通民居常用的悬山人字顶。
安乐第的两进建筑平面布置,均为桂北民居常用的三开间形式:一井两厢前后房,披厦后厅香火壁,正中堂屋合家用,神龛供奉历代亲。即一进大门便是天井,天井两边是披厦,往里是堂屋,堂屋两侧是隔成前、后两间的厢房,堂屋屏风上设神龛(香火壁),后为背厅(俗称二堂背)。为便于公共活动,厅的开间略大于两厢开间,且不设楼层,以示家庭无压迫,子孙易出头,也便于神祖降福,厢房开间前窄后宽,前后相差5至10厘米,以示日子越过越富足,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些布置,都是桂北民居的要素。如果不设香火壁,就意味着后继无人,厢房开间前后宽度一致,则不能光前裕后。因此,故居中“两第”以及三进客厅,都不能脱离这些模式。
将军第因前一进设置了粮仓油库,为使后一进建筑的厅与前一进厅相对应,只能布置四个开间。因此这进建筑开间数是因条件所限而定的。   
出于封建宗法观念的考虑,中国的民间住宅建筑,多以轴线对称布局,因此一般采用单数开间,以求得建筑布局上的平衡。三五开间是民居采用最多的形式,七开间和九开间则是相当尊贵的建筑才能采用的。
安乐第和将军第是李府成员的起居室。两第中几乎包括了农家起居必须的一应设施,“两第”由四个小单元组成,各小单元前、后、左、右既互为串通,又便于隔断干扰,使用十分方便。关闭侧门即可各自为家,自成—体,但从粮油库、碾米间、小厨房、餐厅等设施的分散布置上看,两第单元则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李宗仁弟兄五人,建设“两第”时,在家的有宗唐、宗义、宗尧、宗蕃兄弟四人,若兄弟分家,每人占一小单元,正合分配。当年李宗唐扩建房屋时.看来不无这样的考虑。但作为独尊一方之家,李宗唐分门设户的思想是不宜外露的,这是维护家庭威望的需要。也是对外显示家庭实力的需要。于是,各种配套设施便分散设置到了各个小单元中。
三进客厅的主要功能是接待宾客和防御,临路边的院墙沿水平方向,每间距3.4米,设有一个枪眼。院内走廊宽1.7—2.1米,侧廊宽2.7—4.5米,通廊回环,气势雄伟,一式的等尺寸五开间,造就了建筑鳞次栉比之势,于威严之中显示出了动人的宁静与博大,三进大厅屏风,均做成装卸随意的活动板壁,拆开屏风,三进厅与中间的廊道便联成了通廊,极便于大户家庭应酬活动,这是有别于“两第”的设置。
总体上,“两第”的后进厅室地坪最高,是李府主要成员的居住处。“两第”前一进的地坪高度为次,学馆再次之,三进客厅地坪最底,长者或家主居住在地坪面最高的居室,以示尊严,也体现了房主希望后人的地位比前人高的思想,这是广西汉族民居居室安排的特点之一。
故居分区设置地坪的高度,一则是顺应当地建筑特点,体现居住人员尊卑等级,二则也是出于排水的需要。由于113间厅室的屋面水与生活污水,均由天井引至后院鱼塘或大门外的水沟。因此,每一序列天井均设有暗沟相通,这是作为分期建设的工程整体设计构思的独到之处。
在饮用水使用上,故居的安排也别具匠心,后院中凿有一眼四季清澈不涸的饮水井,溢出的水流经洗菜池,进入洗衣池,最后汇入养鱼塘,一水多功,饮用堪便。
外观上可平视屋脊的大院高墙,方整威严。院墙高8.4米,厚0.45米,用青砖包泥砖砌筑,俗称“金包铁”。墙腰上一列造型简洁别致的窗户,将原本肃穆的大墙点缀得典雅超脱,在朴实无华民居通用的直棂子窗两侧堆塑花瓶,花瓶上再饰二叠线半圆拱,窗间适当间距置一鱼饰水口,使单调的大幅墙面于恢宏之中,蕴含着一股艺术的引力。这种将简单平凡的建筑部件,融汇于装饰意境。从而取得艺术效应的手法,是建筑设计颇值提倡与探讨的。
中国建筑的门,是体现建筑性质、层次的主题。“门禁森严”在古建筑史上。是尤为突出的,越制制作或随意跨越一道门,都是犯大忌的。门的式样、规格、数量便标志着户主的尊卑等级。贫民一道门,一般大户人家多设两重门,大宅第则有门有塾,九重门是最高统治者才能设置的。
故居中每一分区均设有大门、后门和侧门,但各区大门风格迥异,二进客厅:的大门是故居的整体大门,与墙院呈凹形布设,门楼顶用龙脊拱环饰,形似一张稳靠的太师椅,“椅靠”上装饰有一座正对“九”点的挂钟。花岗岩凿制的大门框边上塑对联:“川河永固,天地皆春”,横幅“青天白日”。气势非凡的对联.装饰意境深远的门楼,赋予了建筑独特的精神气质,衬托出于宅第的气派,也显示出了主人地位的尊贵。
安乐第的门楼做法,是采用当地民居喜用的构造形式:在外凸的屋宇式门楼顶上,做数道叠涩弧线,两端装饰鸱尾作为构图的终结,不同的是门楼在线饰清秀的院墙衬托下,顶部弧线与鸱尾,犹如下弦月牙,使门楼于寻常之中,又别具新意。在民间,聚水也含有聚财之意,门楼顶上的凹弧能聚水,象征着财源从天而降,越聚越多。
将军第大门大体与安乐第相同,但门楼顶不作弧线和鸱尾,而是用纤丽的花饰作扇形,扇形中题字:“将军第”,令人感觉简洁庄严。
故居中最令人注目的是楼层走道上一式的直棂木雕花瓶式栏杆,桂北民居一般多使用横线栏杆。这种直棂样杆较为少见。通透的栏杆,与底层花式纤巧的烙花裙漏花隔扇组合,使建筑显得构图轻盈,明亮美观,反映出一种平和的意境。
建筑所用木料,质地考究,即便是七八米高的木柱,也上下一般粗细,在用料选材上,充分显示出主家的经济实力,底层建筑共有落地柱200余根,每根柱均用花岗岩柱础支承,柱础用量之多,在桂北民居中实属罕见,房间柱础多为圆形和方形,基本埋入土中,只露出地面5-8厘米,檐柱础则底座平地面安置,有圆形、方形、多边形、腰鼓形、组合形等多种形状。柱础上浮雕精美,图案繁多,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维妙维肖,偷油鼠、戏斗羊、攀树猴、采花蝶、仙葫芦、宝莲花……一幅图案,一种意境,漫步其间,仿佛进入了一个雕凿的艺术世界。
故居的通风采光条件,也是一般民居所难及的,所有的房间均可利用天井采光,靠天井一面的房间隔断均安装格门,格门1米以下为裙板,1米以上为窗棂构图的格心,即美观,又能起采光作用。
重重院门,深深庭院,高高院墙,故居建筑的气派,便显示在这深受财力约束的地方民居所难为的寻常之中。
本文来源导游栖息地  http://www.dy7cd.com

 

发表于 2007-12-30 16: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宗仁故居

距李宗仁先生故居东北约3.5公里处,蜿蜒于山村田野间的义江河,碧如玉带,鱼翔浅底,舟泛清波,山光水色,秀美绝伦。河东,是青堂瓦舍,人群熙攘的两江集镇,河西高地上,在枝叶繁茂的参天古木中,隐隐约约,依稀可见一丛古朴的建筑群。这便是神秘莫测的两江古城。
两江古城是古时桂林府通往永福、百寿、融安的驿道渡口。因曾有一位风云一时,自尊为“凤”的土司王而得名“凤凰胜地”。据说宋朝枢密副使狄青南征“大南国仁惠皇”农智高时,曾在此凭城对垒。城中布设有三街六巷。在明代设立有巡检司,司衙门沿至清末。明朝洪武年间,朝廷拟在此建宣化县城,因古城只有七景,不符合“八景置县,十景置府”的形制,加上年事战乱,置县未成。民国初年设县团练总局。现为两江城联村公所驻地,有住户159户,840人。
悠悠千载,几度兴衰。古城别具的风姿,独特的布局难以抗拒地撩拨着人们的猎奇之心。
 城廓漫步   
古城方圆1.4平方公里,城墙高3.8米,厚3.1米,粗料石镶面,内填泥土。城东、南、西、北均设有干砌料石拱门。现存的南门净高2.4米,宽2.1米。若骑马须低头才能通过。现存城墙虽已为断壁残垣,但昔日城廓雄姿仍依稀可鉴。
四城门外,各有景点:
东门河畔有一块巨石,形同犀牛卧憩,正俯视着倒影江中的明月,沉缅于碧波荡漾的月光水色之中。它身上的“河清海晏”刻字,不知何时,已字迹模糊。它似乎要以此来倾诉自己因难负重托而独卧沙滩的远古回声……
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这头犀牛常在河中巡游,观光赏景,悠闲自得。一位苦难深重的乡民,慕其自在,希望通过犀牛“转世”,得享天伦之乐。于是这位乡民便嘱咐家人,待其死后,用稻草裹其裸尸,抛入河中让犀牛吞食。谁知其家人怜其来去空空,偏要给他穿上衣服,以致犀牛吞食时被他的衣服卡住了咽喉。犀牛在河中挣扎了三天三夜,死者终不能“转世”为灵,犀牛也因此化成了石头。后来人们为纪念这头为超度苦难生灵而牺牲自己的灵兽,在它的石身上刻写了“河清海晏”四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字。
城南门原设有镇守石狮一对,传说是为镇御西方白虎路而立。不料,这对石狮好玩贪食,竟跑到城西偷食农家禽畜,被早起挑水的农妇发现,一扁担打缺了半边嘴巴。因羞负众望,不敢返回,便化着了石头,立于西门,终日反省。远处丘陵起伏,形如戏狮绣球。
西门外建有七级宝塔,相距里许,有形如笔架耸立的三座小山,塔山依衬,情趣深远。
北门有九丘土岭沿河相连。西城外的田野中,还有七座形如绿洲的土丘连亘呼应。结合城内的三街六巷和七星水塘,宋代永福状元王世则路经此地时,将这块凤凰胜地相映成趣的景致联咏为:
两江城居凤凰头,三街六巷齐悠悠。
城内七星三拱照,城外布有七星洲。
东门犀牛望明月,南门双狮滚绣球。
西门铁笔山川挂,北门九岭如奔牛。
王世则为宋朝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殿试状元,与著名学士王禹偁同榜及第。淳化初年(公元990年),被封为右正言,是立襄王元侃为太子的倡议者之一,后曾为此被贬,先后在象州、永州(今蒙山县)任知县。据清《永福县志》载“……朕博求俊彦于科场中,亦可为致治之具,世则首以建储奏请”。王世则热心朝政,提倡以科举为兴帮治国之本。还曾“朝涤陈事迹及山川形势”,对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颇有造诣。状元对古城的吟咏,集景物、山川、建筑于一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古城的三条街为: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六巷按住户姓氏取名为:罗家巷、周家巷、吴家巷、刘家巷、黎家巷、伍家巷。街、巷道路一律卵石、青石板铺砌,古朴优雅。街道宽2.5米,巷道宽不足2米,均设有路边沟。街巷无一横平竖直,在街、巷变化的曲线中,两侧房屋高低错落有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神韵,令人于古朴幽静中,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
街巷布局没有十字交衢,均为丁字路口,这样布局,寓有丁兴财旺之意。
城外三方高岭处均设有营盘,传说唐朝曾设边防使驻扎,每营盘驻兵一千,现营盘遗址尚存。
门楼意趣
门楼是城内民居变换封闭空间的转折点,起着突出建筑主题的作用。住户的尊卑等级可以从门楼的造型、装饰上得到体现。古城门楼造型别致,一律青砖砌筑,分重檐式和单檐式两种。重檐式门楼用花饰瓦当,正中用“品”字花形装饰,檐墙上有壁画带,线饰边框,壁画之下是第二重檐,既强调了立面造型,又能保护大门,使之免受日晒雨淋,衬上典雅古朴的浮雕墀头,给人蕴雅脱俗的感受。单檐门楼,预部用数层青砖叠涩砌成数层弧线,然后配上石灰砂浆制作的瓦当,再用小青瓦叠砌成弧形,两端作成鸱尾,正中用小青瓦叠构成花饰,线条简洁明了,色调灰白相间,整个门楼构图简朴、美观,这些构成立异的门楼呈现出古城特有的街景。
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从亭、台、楼、阁、庙宇到民居,木结构应用之广,世所为罕,使建筑防火显得尤为重要,于是“阴阳五行”学说中相生相克的运用便应运而生。建筑装饰采用的鸱尾、悬鱼等等,都是克火的象征。古人将海中的鲸鱼视为神灵,传说这种鱼激起水浪能降雨而灭火。《汉记》中所书的“柏梁殿炎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灭火祥”,其中“虬尾似鸱”的鱼就是鲸鱼,用其尾形装饰屋顶,既是防火的寄托,又能在艺术上取得美化建筑的效果。这种象征主义的“镇火灵物”,也出现在古城民居的门楼和屋脊上,不过其造形、用料更为古朴、简易。屋脊上的“品”字装饰即是“葫芦”的演变,其作用当不言自明。
八卦效应
“宁与人家立千坟,毋为人家安一门”,道出了门的重要。门是阳宅“三要”(门、中堂、灶)之首。引人遐思的是古城民居的大门门簪,多雕刻有八卦图中“乾、坤”的卦形:“三、三”,也有的直书“日、月”,还有的在门楼墀头上作八卦太极阴阳鱼图案,这些“太阴”、“太阳”的表征与城池三街六巷布局有无内在联系呢?
八卦体系中,奇数属阳,代表天。偶数属阴,代表地。九是奇数中的最大数,用以代表“阳”,而偶数二、四、六、八、十中,六居中,用以代表阴。三街六巷阴阳均占,与门楼卦形相对应,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古城与八卦应用鼎盛时期密切相关?
《周易》八卦学说在古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营造等方面的应用是不乏实例的,如建筑选址上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已在民间得到普遍应用。八卦学说具有古代哲理、美学、心理、地理、水文、生态、景观诸方面的内涵。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教;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由此可见,《周易乾卦》中“天地相应,人神一体”的思想在隋唐长安的平面布局中表现尤为突出,将乾卦中的科学部分与长安地理特性相结合,赋地形上东西向的六条高坡手数字时空涵义,依乾卦的“九二、九三、九五”等抽象序列布局建筑,使不便于建筑的地形各显功能,反过来又为建筑增辉。如此相辅相成之妙,自然对建筑文化实体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看来,古城布局也是八卦学说的运用。
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界。古城北面有九岭相连,自成屏障,可挡北风。西有笔架三山,南有阔野桑田,东有义江河,临江四望,山光水影,烟村阡陌,构成一幅绚丽的画面。古城地处负阴抱阳,依山傍水,既有倚靠且前景开阔,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形胜之地。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镇基地选择的理想之处。从军事的角度看,古城借倚义江据河守险,是古代进入北部天平山区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地胜神灵
唐宋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的教义,是主张人们作超脱尘世生活的自我修炼,以解脱现实世界的苦难和生老病死的人生烦恼。认为当人们修炼到“万念皆空’的境地时,就能立地成佛,进入极乐世界。因而历代帝王争相建寺立庙,民间建筑也上下效仿。封建时代,国设太庙,下有宗祠。“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摘《礼记》)。两江古城,小小的一座城池,城内外竟建有寺庙八处之多:城中有城隍庙;南门有土地寺;城东有供奉圣公的令公寺,供奉文昌帝君的东门寺和供奉禹王神的利济公祠;城东南角有二郎庙;南门城外有供奉南海观音的南山庙;西门外有广福庙。弹丸之地,寺庙之多,名目之全,世所罕见,是因为古城处地钟灵毓秀、神灵人杰,还是乡民超脱尘世欲念过盛,尚值探讨。可惜这些寺庙大多被毁,现仅存城隍庙和利济公祠。
从文化范畴来看,民间信仰五花八门,婚、丧、嫁、娶各有套数,各行各业都有保护神。“土地神”、“财神”是各地普敬的神。城池的守护神是“城隍老爷”。两江古城的城隍庙,山墙和后墙厚65厘米,造形古朴。庙后原立有立城建庙史略篆刻碑记一块,高2米,宽约1米,1960年被毁作两江礼堂基石。 1986年庙宇进行修葺,换正梁时,发现旧梁上书写有“明万历六年戍寅仲冬榖旦重修”字样。庙侧墙嵌有三块应征粮赋通图及乡约石碑。庙宇建筑面积115平方米,砖木结构。平面三开间,民居式的平面布置与立面造型,令人于玄想中不离现实。庙中堂原塑有城隍老爷像,四大金刚护卫左右。左开间塑有关帝圣君,前立关平、周仓二将;右开间塑九子娘娘。庙堂左右挂有一口大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造的铁铸大钟,钟高1.7米;左边挂有大鼓。大钟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入炉熔化,鼓也已被毁。但神随物游,思与境谐,当年晨钟暮鼓,似犹在耳。
城隍庙前约20米,原有一口七星塘。犹如镶嵌城中的一面镜子,人们把它当作照耀人生前程的寄托,因位于城隍庙前,令人感到:明镜普照,乾坤朗朗,昭然若揭,凡人近之,顿生敬畏。遗憾的是七星塘现已被填作晒坪。
城东的利济公祠,清末民初曾为地方政府、团练局办公处,1920年被毁,1921年重建后,历为区、乡办公占用。利济公祠占地236平米,正面檐口高4.5米。
民居拾零
人们在建筑选址、奠基上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无论村落、城镇、住宅、寺庙……都充满着地方文化脉络的内涵。任何建筑都不单是纯实用功能的几何拼凑。两江古城的三街六巷、门楼、民居、寺庙以及周围景观等等,形成了其独特的地方文脉,建筑群体与自然山水沟通融汇,形成一个自由、开阔、传神的有机整体,以臻天时地利人和的完善统一,其复合格局是耐人寻味的。
古城民居均为一进式三开间或两进式三开间的中轴对称布局,每进均有天井,天井地面用卵石铺筑,与街巷地面呼应。厅堂不设阁楼,高敞明亮。又象征着头顶无压抑,而且正面屏风上设的神龛供奉有祖先神位,堂屋无挡无压,便于神灵降福,有出头之日。砖木结构房屋,外围砖墙和夯土墙,室内板壁隔断,与李宗仁先生故居建筑文脉同出一辙。厢房前窄后宽,相差10~15厘米不等,以此寄望子孙后代日子越过越富足,人生道路越来越宽广。民居所用木漏花窗、板壁漏花式样繁多,不施油彩,古朴之美油然而生。
钟灵毓秀
西城门外的七级古塔,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也是古城人民热爱公益事业的历史见证。五十年代以前,村民每年都自觉组织对古塔进行修缮,以臻古塔历经沧桑,仍雄姿不减。塔造型古朴敦实,塔高10.2米,底周长12.9米,青砖砌筑,外围用砖叠涩砌筑分层,塔顶覆钵、宝匣、相轮,三位一体塔刹直冲云霄。塔身分内外两层,平面八角形,底层置打座金佛一尊,高 1.5米(已毁)。夹层间有50厘米宽回旋砖砌踏步直通塔顶。这种全砖砌踏步,通达十余米高的做法既解决了上下交通,又加强了塔身内外层的联系,增强了塔体的抗风和抗震能力。塔底设有券门,其余各层设有窗口,由塔顶窗口向外眺望古城风物神采交相辉映。
1950年一位老红军登上塔顶,一览山光水色之后说:“余曾二万五千里长征,连同解放战争,足跨全国十八省,见塔颇多,尚未见如此能上塔顶的奇塔”。据考,古人造此塔作为文笔,以衬笔架三山,不仅重在点缀风景,也以此祈求辈出人才。古城宋朝出了个陆十万,曾舍财济贫。明朝出个伍登第,官至兵部御使。清朝出了黎辉,进士及第,曾任广东主考。民国出了霍裕南,任广西浔郁统税总督办,曾全力支援李宗仁北伐军饷;还有桂北军政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霍冠南。
塔是佛教的建筑产物,其兴起全盛时期早在南北朝时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唐朝诗人杜牧对当时兴盛的宗教建筑的真实写照。塔的造型来源于古印度的“堵坡”,由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组成。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的尸体火化时,结成许多晶莹透明、五光十色、坚如铁石的珠子,此即为“舍利子”。窣堵坡就是用作埋舍利,供教徒顶礼膜拜的建筑。《如意宝珠经轮咒王经》中说:“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金造作舍利”。两江古塔中所设“金佛虽为木制,但以金粉饰面,用作“舍利替物”当不至亵渎。两江古塔大体上承袭了“窣堵坡”型制,根据其“天圆地方”的造型,窣堵坡形象塔刹,以及宋代状元王世则诗作推断,该塔建于宋代以前当无置疑。
笔架式起伏的山,带式弯曲的水,是园林营造所追求的意境。风水形胜,古城一应俱全。与塔相映成趣的“笔架”三山,距塔约800米,位于金山底和徐村之间,山两侧有路通达。构成“笔架”的三座山一脉相承,山有致而石生情,各山中别有洞天:右山上有龙殿岩,岩口有一眼泉,碧水清波,夏日见之,不饮自凉。泉边石壁上,有一道深约80厘米的龙迹深痕,据说从前有巨龙在洞中修炼,道成破壁而出所致。1939年民国政府曾拟在岩中建兵工厂,已开通道路直达岩口,后因国事变迁而未果。
中间山的山腰上,有老鹰岩,战乱时期,岩洞贯通山前后。岩前有数百平方米阔的草坪,曾为绿林山寨盘据,现山寨基石尚存。洞内夏凉冬暖,暑天登高,清风拂面,沁人心脾。洞中岩泉滴透,顽石玲珑,钟乳石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岩中一道天然屏障,天造地设,形成一堵石墙,将岩洞分成内外两部分,石墙亡有一个高米余,宽半米的石门,连通岩内外。内岩石林形态万千,“龙王宝殿”鬼斧神工,维妙维肖,殿前还有一处平坦的洞厅,传说是龙子龙孙,虾兵蟹将练武之地。
左山上的荫底岩有上下两个岩口,同一山上的一字岩,洞阔空高,稍加斧凿可与荫底岩相通,成为独树一帜的景观世界。在悬崖峭壁的山顶上,筑有石墙山寨,易守难攻。据说是后唐五代时期的“十八反王”之一,潘蛾第侯德天(两江人)的屯兵用地。
大自然的杰作,历史的遗迹,赋予了笔架三山特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形成了三山的传奇性、多边性和民族性,其中有远古的回响,也有时代的文脉。上苍创造了“三山笔架”,后人造塔以衬,好一幅“天人感应”的杰作,难道这不是古城文化经久不衰的象征吗?
本文来源导游栖息地  http://www.dy7cd.com

 

发表于 2008-1-5 14: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 要是要数据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08-1-5 20: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宗仁故居,约9年前去过,在一独山山脚,屋后院有一口泉,长年四季有水涌出,甚奇。见9楼图。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6 06: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