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22 20: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有评论孔子学院,摘:
一个国家的文化的竞争力更多取决于文化本身的核心魅 力,而不在于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否强大,尤其当这个推动力量来自政府时,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当中国元素满满的功夫熊猫得到市场的认可,当各类功夫 片吸引西方世界的目光,当中国四大名著成为日本漫画题材远销欧美,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对西方世界是有吸引力的,只不过中国在宣传自身优势时总是显得笨 拙。
2014年习近平出访拉美,带去的国礼之中有一套DVD光盘,包括两部都市剧《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电影《失恋33天》。入选的3部作品共同的 特点就是,能够平实地讲述中国故事,能抓取到人性中那些比较柔软的共性的东西,无论是为理想而奋斗、为爱情而苦恼,还是在生活压力之下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 任,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都能让国外民众找到共鸣。
联系此前,中国家庭伦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中国影视剧作品在非洲国家热播。似乎可以推测,在对外文化输出方面,有时不要有太多太强烈的宣传意识,找准受众身上的“痒痒肉”最为重要。很多时候,最接近生活本真的东西,最容易引发共鸣。
此外,文化交流需要“量体裁衣”,不能用通用版本打天 下。孔子等传统文化固然有极高的知晓度,但是普通中国民众的生活更需要为外界所知悉。外宣工作中只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难免被符号化,诗词、戏 曲是中国文化,世俗的生活也是中国文化。文化交流不能总是放在“云端”上,不是只有“阳春白雪”才能登上大雅之堂,大众文化一样可以代表国家形象,成为 “中国脸”。 |
|